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史記>

讀《史記》有感(彙編15篇)

史記 閱讀(6.48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史記》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史記》有感(彙編15篇)

讀《史記》有感1

讀了《史記》,讓我很感動,《史記》的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本書記載了上起皇帝 ,下迄漢武帝太初的一些,戰爭和民間的事情,這本書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這書被魯迅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這本書中的“軍事家孫臏”這個故事讓我感受到戰國時期齊國孫臏的'智慧。孫臏年輕時與龐涓一起學習兵法,後來龐涓當上了魏將,但覺得自己不如孫臏,就把他的雙腿砍掉在她的臉上刻字想讓他從此隱沒,不被人知孫臏到了齊國以後發奮看兵書用一計殺了龐涓滅了魏國。孫臏的那種精神令我感動雖然自己殘廢了破相了,但他的一些知識文化很高勝過龐涓。反而到最後龐涓死於孫臏之下的計下,自己嫉妒別人害別人到時候,還是害了自己。 我想想自己的生活,吃好穿好反而成績不怎麼樣讓我很慚愧,一個雙腿被對方砍斷臉破相的人還有那麼大的上進心,後來他還成名殘廢的人都那麼有理想有志氣,讓我受益匪淺。 我以後一定要好好學習,一定要像孫臏那樣出名,不要像龐涓那樣嫉妒別人,害別人反而給自己帶來禍患。

讀《史記》有感2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先談《史記》。讀它,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談話。司馬遷,好人。好人經常倒黴,我對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覺得他這一輩子沒有白活。《史記》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書,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羅多德之於希臘,我們也是把司馬遷當“史學之父”。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裏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以爲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實在刺客纔是對君主最赤膽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會被四周的衛士殺死,不成功更無生還的可能。真可謂是有往無回。固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爲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冷,壯士一往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着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能與君主鬥智鬥勇的,還有那些有着頑強意志的說客。蘇秦是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蘇秦窮困潦倒,連家人們都嘲笑他,然而他沒有就此放棄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鑽研《陰符》,練就自己論辯說理的功夫,用書中的道理往遊說君王,然後奔走於各個國家,終於讓燕文侯認同了他的意見和建議,將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讓他往遊說各國,終極蘇秦成了六國合縱同盟的負責人兼六國的宰相。從而讓家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格外尊重。說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不但要遊走於各個國家,路途艱辛自不必說,而且費盡口舌君王也未必會聽,搞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所以很多人都退卻了,但蘇秦堅持了下來並獲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軍萬馬。讓我見識到了一個人口才的氣力和古人那堅持不懈的偉大。

這樣令我受益匪淺的故事史記中還有很多很多,看了後讓我崇敬太史公的剛正不阿,仰慕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愛古典文學中千絲萬縷的盡唱。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讀《史記》有感3

在寒假裏我讀了《史記》,它讓我認識了許多人物,有開始發展農業、嘗百草的炎帝;有打敗蚩尤的黃帝;有無惡不作的商紂王;還有愛護百姓的周武王;還有力大無比的項羽和原先是潑皮無賴,最後成就了一代霸業的漢高祖劉邦。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黃帝,他在討伐蚩尤的時候,第一戰打得蚩尤的軍隊落花流水的時候,蚩尤使用了迷霧,黃帝的軍隊摸不着方向,便撤退了,回到營中,黃帝的軍師風后便向黃帝說:“爲了防止蚩尤再用障眼法,我軍可以造出一種指明方向的'車。”黃帝立刻叫風后在三日內造出來,否則按軍法處置。風后心想:我真是言多必失。風后造出了指南車(指南車就是司南的前身),車上有個木頭做的小人,手指向南方,而蚩尤的軍隊就在南方。第二戰,蚩尤果然又用迷霧,可指南車早已在黃帝的軍隊的最前方,將士們都知道蚩尤軍隊的方向,一路上勇猛殺敵,蚩尤的部隊早已被殺的落花流水、潰不成軍。黃帝的軍隊乘勝追擊,並在今河北省涿鹿縣一帶擒殺了蚩尤,平息了戰亂,統一了天下。

《史記》告訴了我們西漢和西漢之前的歷史,告訴了我們古代皇帝的賢明和暴力,你也來看一看《史記》吧!

讀《史記》有感4

今天,我看了一本史書,名字叫做《史記》,它使我思考了很久。

這本史書是“二十四史”(所有正史的統稱)之首,很多史學家的研究成果中都有它的一席之地。傳說這本史書的作者司馬遷,二十歲就遊歷四方,考古的同時還尋查古資料。然而,在他四十九時,漢武帝因“李陵事件”判了他宮刑,這在當時是奇恥大辱。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悲觀,而是更加發奮地編寫這部史書。終於,這本《史記》橫空出世,魯迅先生譽其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這本史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與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甚至醫學占卜等方面。其中,我最喜歡看《孝文本紀》。

《孝文本紀》記述的是漢文帝的'所作所爲,其中處處是他寬仁的做法。如:他廢除了殘酷的肉刑;還親自下田耕種,與民同苦,與民同樂;他平時的生活也比較節儉,大部分時間都穿着粗布衣服,還不許宮中的裝飾過於華麗……像這樣的好事,漢文帝還做過很多很多。就連死後,他留下的遺詔內都提出不要過度哭喪。

看到這兒,我不禁想:連一個堂堂的九五之尊,宮裏堆金積玉,卻還是如此節儉,那我又有什麼資格浪費糧食與物資呢?還有,漢文帝非常愛民,那我又是否做到友善呢?《孝文本紀》值得我們每人深思一回。

《史記》,一部文學鉅著,藏着無數祕密,等着我們來探索。

讀《史記》有感5

在中國浩瀚無垠的宇宙長河裏,有多少剛正不阿的忠臣義士,曾發光發熱,爲人民所喜愛,又有多少陰險狡詐的覆國奸臣,爲人名所痛恨。但無論後世認爲他們應該永垂不朽,還是遺臭萬年,他們一直活在我們心中。

身爲炎黃子孫,就更應該瞭解祖先豐富璀璨的歷史。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他又是懷着怎樣的心情“三過家門而不入”呢?而昏庸的紂王又是如何暴虐無道,終而自取滅亡的呢?忠言不膩的伍子胥,又是爲什麼到死也不會忘記即將降臨的亡國恥辱呢?想了解這些,最好的辦法就是閱讀史記。

前一段,我就讀了史記中的《伍子胥之死》, 伍子胥的一生是很矛盾的。在吳國,他出謀劃策,輔佐公光登上王位,他身爲相位,治理吳國,是吳國強大,功不可沒。他向吳王屢進忠言,卻遭到殺身之禍,表現了對吳王的忠誠。出身“三代忠良之家,卻成了最大的叛逆者,而這個最大的叛逆者,最終卻死與他的`忠誠,真是個悖論呀!其中,伯嚭這個人令我印象深刻。伯嚭在朝雖身爲宰相,但他卻是個卑鄙小人。他爲了制伍子胥於死地,就不擇手段,在吳王面前誹謗伍子胥,其實,就是想借吳王之手,殺掉伍子胥。我又從“而吳王夫差卻以爲已經降服了越國人,一心想着向北攻佔齊國。”中體會到了吳王很貪心,也很固執,還沒有打敗越國人,有急匆匆的向齊國發起進攻。在伍子胥多次勸說下,仍採用伯嚭的戰術。並賜劍讓伍子胥自殺,伍子胥無奈的看着自己打下的江山被他人搶去,仍堅毅地說:“我死了之後;你們要在我的墓地上種上梓樹,長大了,給他們做棺材;並把我的眼球挖出來掛在吳國國都東門上,我要親眼看看吳國怎樣滅亡!”說罷,便自剜而死了。我王的固執引得了一代忠良的死,真是可悲呀!

所以,我們更應該在學習和生活中,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只有這樣纔能有利於生活,有利於事業。決不能應爲忠言逆耳就把別人的意見拒於千里之外,更不能壓制不同意見,乃至迫害提意見的人。否則一害自己,二害事業 ,就對沒有好結果。 雖然說忠於國家是每一個國民的天職,但忠於的是國,而不是那些施之不正,導致人民生活不穩定的當權者。所以我們可以說伍子胥的忠誠無疑皓如日月之輝。

讀《史記》有感6

《史記》50多萬文字,記3000餘年事。能在史記中留下名字都人物,都是非常之人。什麼樣的人物能入太史公的法眼呢?萬乘之主的帝王自不待言,穩佔本紀之列。就帝王而言,據其功績不同,所佔有的文字也很大差異。太史公惜墨如金,不會把每個帝王的事蹟都記錄下來。功業煊赫,影響深遠,佔很大篇幅的帝王屈指可數,有很多也只是留下了名號,如某生某,某傳某而已。

且不論帝王,只看歷史洪流中浮沉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那些人物大都在世家及列傳裏,能入世家大則都是在歷史中煊赫一時的王侯,其他則都在列傳裏,列傳總共也就70篇,而且最後一篇還是太史公自序,並且還有6篇是爲匈奴、東越、南越、朝鮮、大宛、西南夷,諸蠻夷國所作的專。其餘的每一篇人物數量不同,充其量也就200餘人。3000年中,不知出現過多少億人,王侯將相的數量自是很小一部分。3000年內,數十億人中,除了王侯將相,值得太史公爲之立傳的寥寥無幾。

本紀、世家且不管,列傳的那幾百人物也大都是王侯將相。有些人立下了非常之功,如孫子、吳起、蘇秦、張儀、伍子胥、商鞅、白起、廉頗、樂毅、韓信、彭越等;有忠臣謀士,如管仲、晏嬰、范雎、屈原等;有的以節義名世,如伯夷、叔齊、延陵季子、魯仲連等;也有權臣外戚。真正屬於小人物類的,也都有令人景仰、稱道的地方。如百家諸子,如老子、韓非、孟軻、荀卿等,以其思想;司馬相如、鄒陽、枚乘等,以其文學;還有刺客、遊俠、醫、卜等,以其義氣、技藝。反正入得了《太史公書》的`人物,都有其非常過人之處,而那樣的人真可謂是萬中無一。

想到此處,我不覺失落起來。以我現在的作爲,是斷入不得史書之列。同樣都是人,爲什麼我就不能做出非常的舉動,非常的事蹟。突然感覺我的人生好蒼白,沒有值得講述的故事,沒有引領時代的思想,沒有可以令人景仰的品格,甚至沒有自己。日日只爲追逐生存的資本,汲汲於富貴,慼慼於貧賤,庸庸碌碌,得過且過,與螻蟻無異。似此一生,與《史記》裏到人物相比,未免太失敗了。我所僅有的優勢就是我還活着,利用這優勢,還可以創造無限可能。不應當氣餒,所缺的就是勇氣而已。找回勇氣,活出自己,然後就足夠了。

讀《史記》有感7

孤獨中品味人生——讀《史記》有感

夜深人靜,一盞孤燈。重新翻開那本躺在桌子一角的《史記》,衆多的高大形象似乎憑空在我眼前出現。但當我嘗試走進他們的人生,觸摸他們的靈魂,一本書讀下來,卻絲毫感不到半點酣暢淋漓。

——原來即使是英雄,也不得不忍受孤獨。

李廣是孤獨的:他生不逢時,空有一身武藝卻不得重用,最後一次可以報國的機會也因失路沒能抓住。劉邦是孤獨的:半生戎馬打下天下,衆多戰友卻起兵反叛。在他人生中的最後幾年,身邊竟無一人可信任。項羽是孤獨的:憑一腔孤勇,一路從興起到滅亡。到死也無一人傾吐豪情,他自剄前的仰天長笑是孤心最後的掙扎。荊軻是孤獨的:爲了心中的俠義和理想,他明知必死,卻執一柄匕首踏上征途。壯士雖死,他心中的`執念又有幾人能理解?

甚至,司馬遷也是孤獨的。仗義執言卻惹怒了漢武帝,他對人生、對世界所有美好的幻想在那一瞬破滅。他的確忍辱負重編寫了《史記》,完成了一項偉業,但在當時人們的眼裏,他只是拖着殘疾身體苟活的有罪之人。

“高處不勝寒”。或許只有登上山巔的人,才能知道山風吹得有多猛烈;只有高出凡世的人,才能體會到那種切膚的孤獨。

“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裏面而在許多人中間。”真正的孤獨不是孑然一身,而是放眼塵世,無一人可傾吐,無一人可信任,無一人可理解自己。“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們生來註定不會被另一個人完全理解。縱然有時一句“我懂你”“我理解”“我也是”會讓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被鎖在心靈的世界。

孤獨是有羣星環繞的明月,一身光輝卻清冷孑然;孤獨也是被沙漠包裹的胡楊,置身荒涼卻堅韌頑強。就像“人”字,左腿右腿支撐起全身,也意味着我們需要學會自己堅強,學會在痛苦中清醒。縱然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志趣相投的人,我們仍願意去尋找那一絲慰藉。縱然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縱然我們生在一個孤獨的世界,也仍願意去微笑着面對世界。長處孤獨而心不死,身在高處而膽不寒,我們同樣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如劉邦、荊軻一般永載史冊。

“世間百態,人生百種。一個“獨”字,盡顯其中況味。”

讀《史記》有感8

暑假期間讀了歷史書中所提到過的《史記》,這是中國第一步紀傳體通史,也是一部著名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這部著作的作者就是司馬遷。

在文學方面,它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至於直接取材於《史記》的歷史小說,那就更不用說了。在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衝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爲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據統計,僅現存的元雜劇中,就有十六種是取材於《史記》的,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後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於《史記》的,如衆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而在歷史人物方面,《史記》記錄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的史事,從這方面來說也是一部具有價值的著作,雖然讀歷史書會有些煩悶、難懂,但我是結合歷史書上學過的知識來讀的,自然樂在其中。這部書實在讓我受益匪淺,對了解歷史知識起到一個很好的作用!

讀《史記》有感9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觀中國歷史,不得不讀《史記》。它是中國最偉大的史學著作之一,記載了從創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多年的歷史,也是中國古代一部文學經典,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甚至醫學占卜等方面,幾乎囊括了當時人類思想活動的全部內容,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鴻篇鉅作。司馬遷以酣暢淋漓的筆觸,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有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無私、有晏子使楚的機敏善辯、有項羽自刎烏江的英雄末路、有荊軻壯士不復返的壯志未酬、有勾踐臥薪藏膽的隱忍、也有那紂王剖七竅玲瓏心的殘暴……風雲迭起的歷史,深深震撼了我,性格迥異的人物,緊緊吸引着我。其中,蕭何月下追韓信最讓我感動。

衆所周知,劉邦的才能並不顯著,可是他能任人唯賢,最終一統霸業。可就是這樣,他也有看走眼的時候,韓信在項羽那鬱郁不得志時,投奔漢營,卻仍不被劉邦所用。我們可以想象當時月下出走的韓信心中之悲涼,懷才而不遇的無奈。而此時的他,卻不知賞識他的伯樂正跋山涉水、揚鞭策馬、日夜兼程地追趕他。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蕭何一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說下,韓信重返劉邦麾下。正是由於蕭何的慧眼識金,才能成就劉邦的輝煌霸業。現實生活中,國家不也是引進多元化人才,從而推動各領域發展,以期實現最終理想。

《史記》不僅讓我們明史,更能讓我們取前人之鑑,所以他才能在歷史長河中歷久彌新,永放光彩!

讀《史記》有感10

在今年寒假裏,我讀了《史記故事》。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史記》的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我覺得司馬遷非常了不起,他告訴我們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比如“臥薪嚐膽”、“鴻門宴”、“晏子使楚”、“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商鞅南門立木”……這些故事不僅精彩有趣,而且還爲我打開了瞭解歷史的一扇大門。

在這些故事中,最讓我喜歡的是“臥薪嚐膽”,越勾踐王不忘亡國之痛。在吳王夫差面前經受了十五年的'磨難,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最終打敗了吳國。

我最佩服的是齊國的國君―不計前嫌的公子小白,史稱齊桓公。他不記被射中帶鉤(古代的一種箭)之仇,親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爲齊相,主持國政。在管仲的鼎力幫助下克服重重困難,使齊國越來越強大。

我最敬佩的是楚國的伍參。楚莊王每天不務正業,沉迷女色,大臣紛紛勸諫,楚莊王聽煩了,下令進諫者死。大夫伍參冒死進諫說:“大王,據我所知,南方有種鳥,三年不飛也不鳴,後來一飛沖天,一鳴驚人。”楚莊王頓時醒悟,最後終於帶領楚國成爲春秋五霸中的強國。

通過這本書我還結識了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如:除了聰明的晏子、文武雙全的伍子胥、善用兵計的孫武,韓信、還有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秦始皇。

《史記故事》裏還有許多這樣精彩的故事,這本書真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還沒看過的同學,快去看看吧,相信你讀過之後,一定會和我一樣有許多收穫!

讀《史記》有感11

相信《史記》對於中國人來說都並不陌生。它被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部由漢代的司馬遷編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規模宏大,體現完備,偉大而雋永。

我是最近才愛上《史記》這本書的。書裏的經典故事,如堯舜禪讓、商湯伐桀、曹劌論戰、鴻門宴、霸王別姬等,我讀了一遍又一遍,至今仍覺得趣味無窮。然每次閱讀《史記》裏的人物故事時,我總是會想——歷史上有的人被視爲英雄,後人深深地銘記於心;有的人落下千古罵名,遭受後人唾棄;有的人就彷彿一粒粒無聲的塵埃,被永遠地埋沒在時光的沙土間,沒有被歷史記住。同樣是人,爲什麼不同的人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一生?在我看來,“人生觀”對人們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影響。

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於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着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着人們行爲選擇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因此,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說,《史記》中不同人物擁有不同的人生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受他們不同的“人生觀”影響,這種觀點是具有合理性的。人生觀主要由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體現。人生目的,回答“人爲什麼活着”的問題;人生態度,表明“人應當怎麼樣活着”;人生價值,判別“什麼樣的人生纔有意義”。

縱觀《史記》,我們不難發現,書中記載的英雄人物往往都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他們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正確認識人生價值。

比如說大禹,他爲了制止洪水氾濫,保護農業生產,積極投入到“治水”的工程中。在治水的過程中,大禹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蹟。相傳他藉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他就是這樣,“牽民情,系民心”,以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爲重,同時吃苦耐勞,自強不息。大禹樹立了一種正確的價值觀,他以人爲中心,爲人民服務是他的人生目的,因此,他具有了正確的'人生態度,有了正確的人生價值標準。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指引着大禹創造了屬於他的輝煌人生,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就這樣誕生了。

除了大禹,《史記》中的其他英雄人物,像心繫江東子弟、忠貞不屈、不肯過江東的西楚霸王項羽,爲醫有醫德的扁鵲,還有爲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的李廣等等。他們都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並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實現崇高的人生價值。不難發現,他們基本上都有做到堅持走人民羣衆相結合的道路,走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他們的人生活動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他們通過實踐促進了歷史的進步。

然而,像《史記》中記載的負面人物,比如說,貪慕美色,不思國政,不體恤民情,壓迫人民的紂王;不斷離間平王和太子建,迫害太子建與伍奢全家,促使楚國大亂的費無極;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對他的寵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頂峯的趙高……他們就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沒有確立正確的人生目的,沒有正確的人生態度,完全奉行個人主義、利己主義與物質主義,人生活動完全與羣衆與社會的需求脫離。他們的種種行爲制約了歷史發展的步伐,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被後人唾棄。

我想,讀像《史記》這樣的歷史著作,最重要的是學會以史爲鑑。從歷史留下的經典故事中,我們應該進行深入的思考——如何才能讓自己的人生像英雄的人生一樣燦爛輝煌?如何才能在自己的一生將近結束時感嘆:“我這一生沒有白活!”?如何才能讓自己憑小小的力量爲社會做最大的貢獻?如何才能讓自己最終死得重於泰山而不是輕於鴻毛?

雖然說我們不必成爲英雄,但想要過一段意義非凡的、有價值人生,我們還是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心懷崇高的信念,努力地追求理想。

相信我們必能在平凡的世界裏,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讀《史記》有感12

我敬佩司馬遷能把《史記》寫得那麼深動,敬佩《史記》當中的每一個英雄人物,敬佩中國擁有那麼豐厚悠久的.歷史。

在《史記》這本書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歷史故事是:《將相和》。這則故事主要講了: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壁歸趙;又培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暗算。爲獎勵藺相如的汗馬功勞,趙王封藺相如爲丞相。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爲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總而言之,在《史記》這本書中,我瞭解到了中國偉大的五千年的歷史,同時,我還懂得了不少的知識,收穫了不少碩果。我認爲,《史記》這本書值得一看。

讀《史記》有感13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當我一翻開這本書便再也放不下了,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讓我回味着華夏文明的精華,相信你也一定會被吸引的。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蘊儒學經典,歷史著作,諸子百家著作,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思想脈絡。“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因美色而丟了性命;“秦始皇統一天下”的'贏政心機複雜;“荊軻刺秦,圖窮匕現”中的荊軻並未完成燕國太子丹的任務被贏政殺死;項羽自刎烏江,一代能將竟落得如此下場。這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彷彿讓我進入了那個紛亂的時期,華麗的詞藻讓我不禁對司馬遷這位奇才肅然起敬。

之前雖也聽王老師講過也接觸過一些關於《史記》的片斷,但是仍然被震撼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太多太多,不僅僅是一些家喻戶曉的故事,就連刺客的身世也是那麼動人。說到刺客,我的心裏就會出現一個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沒錯,他就是荊軻,當年那個奉燕國太子燕丹之命前去刺殺秦始皇嬴政而離奇死亡的荊軻。他的倔強與孤僻的性格讓我十分好奇,便仔仔細細研究了一番,結果才知道到了他的身世是那麼奇特與悲慘。我欣賞他,欣賞他的重情義,欣賞他的才華更欣賞他的略謀,儘管失敗了,但是我仍然欣賞他,他的一切都讓我爲之震撼。

國學經典,華夏之明,書雖然已經看完了,但我相信歷史不會完,還有許許多多的謎沒有解開,這本書展現了國學的精粹,希望有更多人去了解國學,熱愛國學。

讀《史記》有感14

夜讀“呂太后本紀”和“孝文本紀”,有感,記之。

有感之一,文人雖成事不足,卻可憑一支筆桿、一己之好惡,改寫歷史,影響後人。

有感之二,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開國大臣,非君子也。

有感之三,文帝是高手。

小的時候看史記覺得陳平周勃真是了不起,力挽狂瀾。而今再看感覺大不同。

簡單說原因:

其一,兩文中多次出現“諸呂欲亂”,“諸呂欲亂關中”之詞。可是你看了通篇也沒見到呂氏有何禍國殃民之事。除了呂太后在後宮做了一些殘忍之事之外,司馬遷也承認在呂氏當政期間國家得到了發展。至於呂氏封王,雖有違先帝之約定,實際也是爲了局面的穩定力量的平衡。且到了孝文帝的時期,也封了異姓王,而司馬遷對在此卻不加評論。至於說呂祿呂產,他們做了什麼壞事嗎?你拿着放大鏡也找不到有何壞事,作者卻多次說他們意欲爲亂。再有太尉周勃北軍奪權一事,倒可以看出呂祿思想簡單,並無做亂心思。相國呂產更是無緣的'被殺,並沒做任何惡事。可是,作者卻把諸呂立爲反面,把陳平周勃立爲英雄。唉,歷史啊!掌握話語權太重要了。

二,呂太后當權之時,陳平,周勃,當面不提反對意見,順其意而說取悅呂太后。被正直的王陵責備:爲什麼瞪着眼睛說瞎話?以後有何面目見高帝於地下?

陳平、周勃大言不慚的說:“當面抗爭我們不如你,可是我們是爲了保全國家,你不如我們”。在太后當權期間,沒見過他們做了什麼保全江山的事,只是太后一過世馬上奪軍權。

三,文帝本紀,細品每一個環節,文帝都是深思熟慮,高瞻遠矚,手段老辣。

歷史真的不堪。

讀《史記》有感15

讀了司馬遷《史記故事》裏的《廉頗和藺相如列傳》,我深受感動。

故事大意是秦國強大,趙國弱小,廉頗是趙國的大將,藺相如又是趙國的上卿。廉頗嫉妒藺相如的`才能,多次要想和他比比上下,但藺相如總是躲避他,藺相如手下的大將不服氣地問藺相如:“你這樣低三下四,究竟怕他什麼?”藺相如笑着說:“不是我怕他,你們想想:秦國這麼強大,爲什麼現在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爲趙國文將、武將都一條心,要是我和廉不和,勢必他和我都有傷害,那麼秦國就有機可乘。”

藺相如手下的大將更加敬佩他。消息傳開,廉頗很慚愧,脫下衣服揹着荊條來到藺相如住處請罪。藺相如扶起他,沒有責備他,他們成了好朋友。

讀了這篇文章,我的思緒翻騰,心情如大海洶涌的波濤一樣,久久不能平靜。藺相如如此寬容,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常言說“讓人一步,海闊天空。”藺相如一次又一次躲避廉頗,卻絲毫沒有怨言。廉頗知道後很受感動,負荊請罪,藺相如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原諒了他,結果兩次成爲好朋友,讓趙國越來越強大。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去學習藺相如的這種精神,不要因爲一點小事,斤斤計較,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們更要學習藺相如“大人不計小人過,宰相肚裏能撐船。”的品質。多一份寬容,多一份原諒,更要多一份理解。如果我們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加和睦,更加的美好,更加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