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詩經>

讀詩經有感(彙編15篇)

詩經 閱讀(3.89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詩經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詩經有感(彙編15篇)

讀詩經有感1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世間有兩大遺憾,一爲英雄遲暮,二爲美人凋零。然而光陰似箭,即便當年怎樣少年意氣,臨老之時都容易嘆息過去歲月如何。

甚好,我還年輕,尚是美人盛放之時。

然而此之美人卻並非指我,而是指那些書卷中寫的才子佳人。而其中《詩經》無疑是佼佼者,以世間靈秀之物嘆這天下美人,即便過了千年,仍能從那靈秀神韻上,感受到美人一顰一笑之間的氣象。也許是因爲當世再難尋得如此採天地精華的美人,以至於每每指腹撫摸過那些流淌的文字時都深深感到一種難以言說的遺憾,但卻又每每遐想那些美人的姿態,即便在想象之中,也能得到一種無法觸碰的讚歎。

於我而言,美人一詞便說盡了世間佔盡風流者的神態。而美人一詞卻又不單單指女子,若廣義上講,男子也可以稱爲美人,這倒不是褻瀆,而是字形的優雅。比較了一下“男”和“女”這兩個字,突然發現兩個字都不怎麼好看,反倒寫出了“美”字之後,才真真發現“美”這個字俊俏到了極致,這個字看起來就像一個人散散站在你面前,頗有一股倜儻風韻在其中,所以看起來就極爲順眼,其實比較起來,一般字體帶有一撇一捺的大都有這種感覺,所以美人之“美”絕不是單單的柔美,而是融合各種賞心悅目姿態的集合。所以稱男子爲“美人”可能會有些冒犯,但於我而言卻只是一種韻味的表達。

《詩經》中描繪美人的詩句很多,從不同的詞語之間便可以看到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容貌不凡者的偏愛,但‘美’卻並不僅限於容顏。若“美”只是浮於表面的存在,那麼人們當初也不會雕琢它字形的瀟灑。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桃花盛開,如火焰灼灼,宛若姑娘身上的嫁衣,燦爛如朝霞。豔麗的花色,正如姑娘年輕的容顏,引得旁人讚歎。恭賀的人們在旁邊追跑,孩子們嬉笑。而我則站在遠方的桃花樹下,看見那羣熱鬧的送親者逐漸遠去。卻在心中嘆息。

好一幅難得的“美”色,比起當下的喧譁奢侈,這花瓣與人們欣喜的神色,纔是“美”之骨髓,“美”之精魄,即便千年之後,也能駐足。

踱着步,向着深處走去,才逐漸明白“美”之一詞,並非單指人,人之氣,如畫卷點睛之筆。與周身之景相映襯,以氣引導容顏之色,方得顏色之精魄,那樣才能匹配得上“美”之一字。氣之養成,也與成長的經歷有關,因此世上美之同音,卻因不同的'景色不同的經歷千差萬別。全然不像當下所謂“美”者,徒有一張麪皮,如盲眼之畫,無氣之引,便千篇一律。然而世人卻又連連拍手,捧得這無魂之“美”高居封頂之位,明明此等庸俗者,連“美”字邊角都未找到。

是了,天下美人便如畫卷風景,流動着愜意的神色。然而這美的點睛之筆,卻要憑藉氣才得精髓。《詩經》中大都有對美人的描述,但更多的是卻不是對美本身的描述,而是對德義的間接誇獎。無論是世家公子的貴氣還是世家女子的高雅,亦或是將軍士兵的勇武,平民的信守承諾,勤勞耕作,都是“美”這幅畫卷中不可缺少的一點。這一幅名爲“美”的盛世圖卷,纔是無數文人墨客試圖模仿的存在。而《詩經》,只是它其中一個範本罷了。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便是對佳人的思念,也是唱不斷的歌謠,希望河水也能聽到他的相思,將情意送給佳人,讓他在河畔駐足的時候,能見到佳人回眸的一刻。

比起現在喧譁的求愛,不知又要盛景到何處。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層層疊疊的枝葉下,千年前德義之士在此居住,德育百姓。跟隨時間的軌跡,在這片土壤上生存的人們爲了感念他的恩德,將他休憩的甘棠樹留下,以作對他的感激。

有君子如玉,世人盛愛。若君子隕世,世人哀悼。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此之德義之景,又怎能說不是“美”的一部分。

世人追尋君子之義,尚君子之風。天下愛美者,多愛美之正,而非歪歪斜斜的失魂之物。朗朗明月,清風陣陣,便是君子的描寫。美之精魄,於人而言,不過是身上的中正之風,徒有皮囊,與無血肉的傀儡何異?

在此樹下睡上一覺,恍惚間便能見到那些人的歡聲笑語。慢慢睜開眼的時候,便覺得身側有“嘩嘩”的水流聲趟過,如同一道名爲流逝的溪水從身側穿過,逐漸將那些景象帶向遠處,直到再也不曾看見。

花開有時,花落終嘆。

那千年前的盛景,終究是隨着花謝掉落在了這片土壤上。

連帶着那些美人的身影,也消損在面前,化爲一道飛煙,無影無蹤。

行走得遠了,又看得許多風景。看那年年花開花落,年年如此,盛景卻依舊令人神往。花間盛景年年有歸來之日,人間盛景歸來之日卻無期。

然而走得歡快些,看着那些盛景的壯麗,卻又失笑自己何須嘆息盛景不在。花開之日無求何人來賞,花敗之日無勸何人去離,此番盛景在此,無論我是否在此處,都將在此盛放,它既已盛放,又何曾在意敗落的時刻。

既然在此處盛放,就先看此處的風景,不需在意它何時凋謝,花開便是花開,花落即放它花落,不需刻意。

此般想來,嘆息如今花落之景反而太過冒然,顯得自己不怎麼大度起來,不由笑自己太過執着。況且當今之景是否真是隻有花落而無花開,我未曾遍歷天下,自然難尋人間花開之景。美人尚且不說,便是故事都未曾聽夠,這幅現世的“美”畫卷都沒有機會探索個究竟。若是站在千年之前,怕是也要像現在一樣嘆生存之事匆匆,哪又像今日這般悠閒地高處閒看,說盡當時風流?

所以,且看且行,無論是花開花落,亦或是花已久落並未盛開,都是值得讓人期待的風景。

“我曾在花樹下閒坐,曾在沙漠盡處感受赤陽,曾聽吹着喇叭的人們簇擁着披着紅衣的年輕人伸手,看他眉角彎彎覆在紅轎伸出的白皙掌面,曾靠在樹上看着那些驕縱意氣者快馬踏過,捲起沉沉煙雲。曾站在古戰場的殘骸上,設想那些震天的吶喊聲。”

“雖然我不曾在這一世經歷過它,但生命若穿過數次輪迴,我也會在這紛亂的世道中見過它們,或者在那名爲前世的夢裏看到過他們,或者,在古人的書籍裏,親臨過這些地方。”

花開所告訴我的故事,便是從這一首又一首的詩歌傳達下來。無論美人如花,亦或是之後凋零,都是一場故事,都是這幅畫卷中的小部分。

這幅,名爲美的畫卷的一部分。

但看花開,不問花落。

只聽一場盛世美景

且在此處。

讀詩經有感2

《周南》一共11篇,分別爲《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漢廣》《汝墳》《麟之趾》。讀過之後感覺古人留下來的經典之作沒有文人裝腔作勢的庸俗,沒有政治的教化之聲,彰顯的是濃濃的遠古自然氣息、樸素的本真。流露的是剋制之後的情感,謹慎有序的行爲。

就這11篇詩歌邏輯順序而言第一篇《關雎》寫的是青年男女的愛情。第二篇《葛覃》寫的是女子出嫁時的心情。第三篇《卷耳》是抒發新婚夫妻短暫分別之情。第四篇《樛木》則是描寫新婚燕爾夫妻的幸福生活。第五篇《螽斯》是祝福婚後子孫滿堂,人丁興旺。第六篇《桃夭》是對婚後美麗賢惠、善於持家的`妻子的讚美。《兔罝》作爲第七篇,歌頌的是丈夫外出爲國立功的糾糾武夫形象。第八篇《芣苢》則歌詠妻子在家勤快勞作的情形。第九篇《漢廣》寫有夫之婦不可逾越的人倫鴻溝。第十篇《汝墳》描寫的是夫妻久別重逢後的心情。最後一篇《麟之趾》則以詠歎調的方式歌頌合乎禮樂的愛情纔是生生不息的根基。

對我而言,內容印象最深的是《桃夭》和《漢廣》。《桃夭》和《漢廣》,前者表達新嫁娘的種種喜慶願景,用詞精確、畫面喜人,音韻上即使現代漢語讀也是很有味道。寫出了自然美讓人心怡,家庭美讓人心歡,音律美讓人心靜,詩人如聆聽天籟,舒泰無比。就是在這種心怡、心歡、心靜中讓心境情感在剋制中謹慎着自己的行爲。後者每章後兩句,表達男子對遊女求而不得又眼看她出嫁的悵惘之情,極盡溫柔敦厚意味。一唱三嘆,渾然天成,光明的心境在歌詠行爲中得到自然有度的剋制。

形式印象最深的是《麟之趾》和《芣苢》。前者出現了三句爲一章的格式,前兩句先興發後敘事,後一句抒情感慨,簡潔有力,它是“周南”裏唯一一首隻九句的詩歌;後者雖然仍然是“周南”慣有的四句一章,一共三章,但變動的詞卻只出現在偶字句中,十二句只變動了六個字,它是“周南”里語詞變動幅度最小的。而《麟之趾》讚美貴族,追求吉祥平安、生活美好的的願望也是在謹慎中表達着先民們有序的行爲;《芣苢》則在採摘車前子的喜悅中讓我們的心境轉入金玲作響,明鏡、舒展、清靈。《卷耳》夫歸又恐再去的憂思,《螽斯》一語雙關爭取生存的意志,《兔罝》狩獵欣喜自豪心理背後的離鄉悲哀,又讓我們在字裏行間的摸索到一絲絲謹慎的悲涼情感。

關於情感印象,《樛木》婚禮祝福的情真意切,《葛覃》歸女的激動雀躍,而《關雎》作爲《詩經》的首篇,是我國愛情詩之祖。從一個青年對一位容貌美麗姑娘的愛慕和追求,寫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以及求而得之的喜悅。題材喜聞樂見,還具有獨到的藝術特色。關雎鳥用情專一,不離不棄,生死相伴。正隱喻着君子對數你的一見鍾情、朝思暮想、寤寐思服、備受煎熬的感受,矜持羞怯的心理描繪,流露着樸素而健康,純潔而珍貴的情感。而這些情感流傳之今確實是自然和諧,樸素天然。

“周南”乃“周禮”的隱喻。這一組詩的安排,起於自然風情,止於人倫仁德,禮樂貫穿其中,作爲調節。整組詩歌出於自然之情,貫穿中庸之美、富有人道情懷,又不失音韻美、節律美。讓我們如聆聽天籟,溫潤不膩。

讀詩經有感3

當一陣風有着跨越千年維度的力量,吹拂到我身邊,當有一句話無比的質樸,卻有是在歌頌愛情的偉大,當有一部書帶給我感動,哲思和感慨,那麼這部書一定是《詩經》無疑了。

詩經作爲第一部詩歌總集,其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多少專家學者苦讀詩經,將其中的每字每句都恨不得掰開了揉碎了碾爛了的去細細品味,字斟句酌之下流露出的是他們對於先秦文學的執着追求和對於當時百姓生活的不懈研究,而僅作爲一個普通的文科學生,我醉心於詩經的原因很簡單又很純粹,那就是因爲美。

沒有人可以否認詩經很美,可如果說將詩經必須成一位描眉畫眼的大家閨秀反倒是不合適了,詩經的美並非是精雕細琢刻意設計而成的美,它是一種粗糙的不羈和熾熱的真摯相互交織融合,字句的排列組合與重複好似是不經意,可是就是這樣的字句卻美的讓人心馳神往,就好像一位眉眼極其耐看的姑娘,說對詩經百讀不厭真的也不過分了。

以前雖然十分傾心於詩經,可是閱讀卻是寥寥草草的閱讀,更多的是不知從哪裏看到一兩句說到心坎兒裏的詩句,便去找了原詩來讀,咂咂嘴品味來品味去就是覺得自己最初看到的`兩句最有味道,別的詩句只是普通敘事,於是就這樣雖然不解其意,但是在作文中時常拿出那兩句炫耀,實在是牛嚼牡丹,失了原本該有的味道了。

比如說邶風中擊鼓一篇,我只是被那一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所驚豔,只以爲這是天底下最真實,最鄭重的承諾,只羨慕詩句當中的男子與女子可以‘死生契闊’,甚至還膚淺的認爲,如果有人對我說死生契闊,與子成說這必然會成爲他的加分項。可是我忽略了整個背景下男子對戰爭痛苦的責任,女子對愛人熱切的思念,忽略了兩人被迫生離,一個不慎就會死別的無奈與絕望。再往深了一琢磨,那與之死生契闊的何止一個姑娘,分明是一個國一個家,亂世紛飛戰火,我心中一腔孤勇,卻沒有向前衝的方向,我心中一腔想要護家國於懷中的柔情,卻生生被戰火燒的焚身碎骨,既然我今生不能與家國同相守,那麼我便與你立下誓言,我必與你相守,若你有十年的時間,我便與你相守十年,若你只剩下最後一天,一天過後我也絕不苟活。

讀詩經有感4

這是發生在濟水渡口的一個愛情故事。她是一位待字閨中的美嬌娥,他是她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他們彼此熱戀,奈何一條濟水將他們阻隔在兩岸。海誓山盟,甜言蜜語之後,他們相約“攜子之手,與子偕老”。

而今眼看着匏瓜葉兒開始枯黃,眼瞅着面前的濟水越長越高,眼瞧着正當嫁娶的秋令已經到來,她早早地來到濟水渡口,等候着來把婚期確定,可是她等啊等,等啊等,卻遲遲不見她心中期待的人兒出現。是什麼原因阻礙了她前來的行程?會不會因此而誤了他們約好的婚期呢?焦急中等待着的她不由的在心底提醒愛人“深則厲,淺則揭”,誰如果深的話,你就連着衣裳過,誰如果淺的話,你就提起長衣來過河。總之,無論是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你都要想辦法克服,你一定要來這裏把我迎娶啊。因爲我在這裏翹首期盼,等着做你的新娘呢!

“有彌濟盈,有鷕雉鳴”,眼看着濟河水漲高了,白茫茫的一片,聽着周圍的野雞吆吆地互相叫喚,禽鳥尚懂得在危難中相親相愛,我的.心上人你是遇到了什麼困難,你爲什麼遲遲不出現呢?

“雍雍鳴雁,旭日始旦”,聽雁鵝聲聲呼喚着雁鵝,看着太陽一出紅濟河,我早早地來到濟河渡口,等候着你來我家確定結婚的日期。眼看着秋已深,冬將近,如果濟水上凍的話,按照這裏的規矩,我們便必須停辦所有的嫁娶之事,你怎麼能不找你呢?“士如歸妻,迨冰未泮”,你如果有心來娶我,莫等冰封早過河吧。我此刻正焦急地等着你的到來,你怎麼還不出現呢?

渡口待渡的人越來越少了,“招招舟子,人涉卬否。”好客的船伕招招把船擺,衆人都過河了,唯有我還在癡癡地等候着你,因爲我堅信,你終究會克服千難萬險,來到我們面前。所以我堅持要“卬須我友”,我也等候我心中的他過河來把我迎娶。這是多麼堅貞的回答!

縱然這渡口再無待渡之人,我也要在這裏等候着你。因爲在我心中:縱然是春風十里,也遠遠不如等你有意義!

讀詩經有感5

如果思念有顏色的話,那麼一定是青色的。

《荀子·勸學》中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它猶如思念,來自於親情、友情、愛情,卻又遠勝於它們,不爲它們所束縛。親情、友情、愛情會因時間、距離或者其他的原因而慢慢淡忘,而唯有思念可以跨越千山萬水,橫亙千年、萬年,歷久彌新。

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讓思念的顏色綻放的美輪美奐,它猶如一株清純的帶着露珠的茉莉花,在這淳樸而清麗的花香中悄然盛開。青青的是你的衣領啊,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閉上眼睛,那一抹青色就在腦海中冉冉升起,瀰漫開來。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帶啊, 悠悠的是我的情懷。隨着這片青色越來越濃,心中的思念也越來越濃烈。

睹物思人也好,愛屋及烏也罷,只要是與它相關的東西,都會這這份思念之中,幻化成如夢如幻的青色。不爲別的,只因我思念的人啊,他身着青衫。

於是,青色的思念,在幽幽的等待中慢慢地浸入身體,滲透入靈魂深處,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爲惆悵與幽怨: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爲何就不能捎個信,難道是要與我斷了音信嗎?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爲何就不能主動前來?思念,就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我因受阻,無法前去與你相會,你怎麼就不能主動一些呢?這還需要我用語言來告訴你嗎?難道你不像我現在思念着你這樣想念着我嗎?

自古以來,女子就是悠悠深閨中的寂寞之人,從《牡丹亭》到《西廂記》,從《桃花扇》到《長生殿》,哪個女子不是在悠悠等待,款款思念中度過一生的?這裏的主人公也不例外。

思念心中的人兒啊,卻久久不能相見,唯有登高遠眺,希望能遠遠地看上心中人兒一眼,哪怕是能夠看到心中的那抹青色,不也是一種慰藉嗎?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我”登山了這高高的城樓,來來回回地踱着步子,期待着與你相見。 一天見不着你的.面呵, 感覺好像已有三月的時間那麼長啊。

我望啊,望啊,望眼欲穿,可是我思念的人兒,你在哪裏?我望啊,望啊,望眼欲穿,可是我期待的那抹青色,何時才能出現?

大清第一才子納蘭容若曾言“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對你一往情深的情到底有多深呢,就像那夕陽映照在深不見底的山裏,就像深秋裏那連綿不斷的雨,怎麼能測量,怎麼能道出呢?

所以,唯有在內心深處款款思念着你,思念着那抹與你有關的青色罷了。讓這份思念,這抹青色,跨越萬水千山,跨越天長地久,來到身邊,陪伴着你,陪伴着我,慰藉着深深閨閣中寂寞的你我罷了。而那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終在你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那抹青色終將在你我心中慢慢地幻化成思念的顏色。

讀詩經有感6

擊鼓其鏜,踊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說起《詩經·邶風·擊鼓》,可能很多人都覺得沒有聽過。但是說起“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可以說是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由此,便能夠顯而易見地感受到這句詞作的巨大魅力。“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第一次聽到這句話,完全不瞭解這句詞前後的語句和背後的故事,都能感受到那種愛情的美好。兩個人,相知相守、一起老去,這樣平平淡淡的感情,卻正是我一直以來嚮往的。而順着這句話,搜索到了全詩,再仔細瞭解和品讀這首作品,又讓我有了更多的.感觸。全詩的內容主要是寫一位衛國兵士遠戍陳宋,久役不得歸,回憶起新婚時與妻子的誓言而殘酷的現實卻使誓言落空。作品中的主人公因爲戰爭遠走他鄉,久久不得歸家,他的怨恨、憤懣、孤獨和茫然在作品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而在這樣的情緒之中,主人公對愛人的思念以及無法兌現諾言的自責和遺憾也就顯得更加深刻。這樣一個戰爭的背景,與其中所描繪的愛情互相成就。在殘酷的戰爭中,這樣真摯的愛情顯得更加的可貴與刻骨銘心;而這樣的感情,更加深刻地表達出了作者對戰爭的控訴,也更能夠打動讀者的心,引發共鳴與共情。那種遺憾令人感慨唏噓,也引發了我們自己的思考。既然我們現在有機會,爲什麼不好好珍惜身邊人呢?這篇作品,有大的格局,也有細膩的情感,能傳誦千古,自然也不足爲奇了。

讀詩經有感7

《關雎》彼岸的虛影。

聽着耳邊水鳥相喚,眼中彷彿只剩下一個人,河對岸的.那個窈窕身影。孤零零地躺在牀上,輾轉反側,怎樣都無法抹去她的驚鴻一瞥,於是夢中相見,琴瑟表示親近,鐘鼓使她快樂,淪陷進這一場海市蜃樓的夢幻,卻在夢醒時將這一切都歸爲虛無,笑他宏願空想,卻不過是相思成災。

《蒹葭》墜落於迷茫。

蒹葭蒼蒼蘆葦蕩,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那人卻在水中央。雖路途艱難卻依然要去追尋那一抹身影,但總是相距不遠,無法靠近,只爲一抹微弱光芒執着追尋。不斷追逐,追逐,可是他到底在追什麼?心裏是不是早就有了答案,明白自己陷進了無法破解的迷障,卻不願面對現實。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束白月光,追着它有時會指引人生,有時卻會迷失方向。所謂lover(愛人)也會over(結束),過度執着於單戀終究只會越陷越深,倒不如選擇放手,去尋找更加幸福的未來。

讀詩經有感8

甜蜜的愛情終將被殘酷的現實摧殘掉;當初的海誓山盟也終將被柴米油鹽醬醋茶所代替;那時的忠厚老實的氓只是一個假象罷了,唯一留下的是女子無盡的悲哀。

“將子無怒,秋以爲期”道出了女子完全沉淪於愛情的甜蜜之中的瘋狂。心中早已忘記“現實是殘酷的”這句話。她深愛着氓,不顧家人極力的反對要嫁給他,但多年以後的“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襯托出女子總如枯黃的桑葉一般,容顏已逝,人老珠黃,這才意識到自己已不再年輕貌美,而氓的“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讓女子無力也心再維持那個充滿悲哀與無奈的家,女子只好淇水湯湯,濺車惟裳來結束這段並不幸福的婚姻。但回家後卻受到哥哥的嘲笑,辛酸的淚水只能自己悄悄逝去,無奈啊,無奈啊,舊情既然不在,倒不如天各一方!

氓最開始的氓之嗤嗤,抱布貿絲到最後“言既遂矣至於暴矣“的極大轉變,無疑是一些男子的具型特徵,他對自己妻子的消極,移情別戀是遭社會譴責的,可當時的社會,卻不以然,一切都歸咎於女子的過錯,而氓的做法在當時是很正常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封建主義所的'認可的。

然而悲劇發生最根本的原因,我認爲是女子對愛情的瘋狂,讓自己迷失了對事情的準確判斷的尺度,盲目的追求愛情是不可取的,因爲愛情所帶來的只是一時的激情與快樂罷了,而真正幸福美滿的家生活因彼此關心和彼此的相互理解。尊重來支撐個大的女性朋友,讓我們煉就一雙智慧的眼睛,學會理性對待生活,讓自己不再受到傷害,讓悲劇不在重演。

讀詩經有感9

近日,偶得空閒時光,遂拿起案頭上塵封已久的'《詩經》。翻閱那熟悉的詩篇,已被歲月磨掉棱角的情感再次泛起陣陣的漣漪。《詩經》中有很多描寫可見而不可求之實物的篇章,尤以《關雎》、《漢廣》和《蒹葭》最出色。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同爲情感描寫,卻各有特色。《關雎》熱烈直白,《漢廣》情感真摯、淳樸動人,《蒹葭》則飄渺迷離。

分享:

讀詩經有感10

《詩經》流傳百世,正如一抹芳香綿長的香水味,香調是人間情深,前味有盎然綠意,中味有古音古志,後味有刻骨深情。

酌一杯清水,賞一處花開,品一紙墨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不禁爲男子深深的愛戀而惋惜。眼前又浮出一幅清雅的採荇少女圖。玉指纖纖,髮絲柔順,是多美的女子才引古人輾轉反側呢?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那嬌羞的美人,臉上浮起一縷紅雲,又是多麼牽動人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她等待着他,歌頌出愛的樂章。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是最樸實的小女子。就算一生無名無功,卻也描繪出古時生活的.幸福美滿。

都說女子不如男,可通讀千年歷史,從《詩經》中走出各個淳樸、大方、勇敢、有個性的美人。或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才女,或是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女將,或是深謀遠慮的女官。

從古至今,史冊上記下了多少女子的一生,也是古時最美的一番景緻。

讀詩經有感11

第一次接觸到《七月》,還是在上高中的時候。那時候中央衛視的《中國詩詞大會》正在熱播,本着陶冶情操和積累素材的心態,我追了好久這個節目。武亦姝的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着實驚豔到我。慚愧的是那時候的我沒有讀過《七月》的完整版,只是覺得這些句子簡單,但又具有美的衝擊性。

詩歌的浸染,更應該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似那些揠苗助長,急功進利的應試教育,傳統文化的傳播更需要積累的力量。而就像一舉奪冠的武亦姝一樣,因爲喜愛而自然而然地去記憶體會,總有一天,會厚積薄發。類似的人還有現在爆紅的易烊千璽,一字開頭的年齡卻已寫有一手好書法,作品被掛在丹麥大使館裏,而除了參加讀書類的'節目,他在日常生活中也無時天刻不積累着傳統文化、典故史記、詩文,信手撲來。

他們這些人都不是因爲利益所追而被動傳播,而是早已在一言一行中浸透着文化氣息,是正如馬爾克斯所說“詩歌只與詩人的想法有關的是反詩歌的。”在適當時刻靈活運用詩歌,把自己的思想加進去時時積累,讓詩歌變活,讓文化傳播,時時充滿生機。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七月》部分文字的直觀感受。

後來再接觸到《七月》,細細品讀了它的全文,才知道少不更事時只覺得美的句子,背後盡是哀涼。“五月蚱蜢彈腿叫,六月紡織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來到屋檐下。九月蟋蟀進門口,十月鑽進我牀下。堵塞鼠洞薰老鼠,封好北窗糊門縫。嘆我妻兒好可憐,歲末將過新年到,遷入這屋把身安。”這纔是詩句的意思,是勞動者悽苦艱辛的歲月裏的日常農作生活,直觀真實。朱熹曾在《詩集傳》中說,“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後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終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終後段之意。”我深以爲然,衣之始,食之始,是貧苦百姓一日一生,三餐四季最平凡卻又日復一日的生活。

《詩經》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可以成詩,無論是美麗,快樂,平凡,清苦甚至是不幸,都是詩歌最原始純粹的素材。在那個混亂的年代,也許衣衫襤褸,溫飽也成問題,但有詩的日子裏,精神世界的豐富也是將人拉出"人間地獄"的一雙有力量的手。美可以有很多種,世界上沒有真的感同身受,一定程度上,人生本來就是要有悲劇才能算人生,創作的源泉才能不死。陽光普照下的生活明淨溫暖,纖毫畢現,但陽光照不到的地方,生命力也會破土而出。時光枕水裏,生命燦爛如詩。

讀詩經有感12

《詩經》情懷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過去數千年,但依然能在我們耳邊迴響。如果說有一本書能夠讀一輩子,那麼我認爲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集,收集了從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的詩歌。《詩經》分爲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收集了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有對愛情的期望,有對勞動的讚美,有徵夫對故土的懷念,還有受欺壓者的憤慨。雅,分爲大雅和小雅,是周王室的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多爲貴族所做,爲了祈禱豐年,歌頌祖德。頌,就是宗法制的最好體現,都爲宗廟祭祀的歌曲

正如我們課堂上所學,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賦就是指鋪陳,我們從小聽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用了這種手法,直接表現自己的情感;比就是打比方,比喻,“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將衛國女子的風情寫了出來;興就是起興,先言他物,後吟所詠之物,“野有蔓草,零露漙兮”,用蔓草和露珠將對愛情的浪漫和自由顯現出來,對詩歌渲染氣氛,創造與衆不同的意境有很大作用。

愛情,是《詩經》一個很優美的主題,千年之前的情侶追求着自己愛情的自由,浪漫。如果說有一種情感能一直延續下去——那就應該是愛情的純潔和美好。如《衛風·木瓜》中“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描寫男女相互贈禮來表達對對方的愛,用“瓊琚”“瓊瑤”“ 瓊玖”來強化主人公對愛情的執着追求和一再表白。

親情,在中華民族的.傳承中從未中斷,《常棣》中“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講兄弟之間比作常棣花,花托花蒂相互襯托,常棣花顯得更加的光燦鮮豔,兄弟之間也更加親密。詩中詩人不斷用注意兄弟之情去撞擊世人的靈魂,使人引起共鳴。

服役,每個征夫心裏都會有思鄉思佳人的想法,“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漫漫征途,佳人等待已久;思鄉之心,雨雪紛紛飄過。縱然路途遙遠,思鄉之情,相思之苦,並沒有淡去,心依然向着一個不變的目標——故鄉。

恬淡,生活的追求,秦人用“十畝之間兮,桑者閒閒兮,行與子還兮。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園生活,與自己心愛的人一道歸家,一道勞作,路上欣賞一片片的桑林,陣陣輕笑聲傳便樹林,透人心脾。生活的舒適,環境的優美,人生的自由,這不就是我們現代人不斷追求的理想生活麼?先人已然爲我們描寫了一幅如仙境一般的世外桃源。

人生,無論什麼時代都會有人感嘆時間短促,人生短暫,“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我們能感到詩人對人生短暫而無所歸宿的失落。蜉蝣,朝生暮死,詩人用這種小昆蟲寫出人生的脆弱和消亡前的美麗以及即將離開時的困惑,使人所感曇花一現,浮生若夢的感覺格外強烈。

詩經,我國文化的瑰寶,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學習詩經,不僅僅是對對文化的繼承,更多的是對自己的涵養的一種成長,從來沒有人爲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中學生。

讀詩經有感13

讀《詩經》,就好似讀一部古人風情史,像清泉緩緩撫過青石板,清新,自然,沒有一絲雜質。

愛是最長情的告白。《詩經》中的愛情,並不轟轟烈烈,沒有一個愛字,卻處處流露着愛

雎鳩鳥兒關關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這一切,都印在了他的眼眸中,想必,這也是他所盼望的吧?無數天的徹夜未眠,心裏只有她的倩影,這是愛而不得的煎熬。

西風乍起,乾熱的風夾雜着絲絲涼意,微紅的晨曦中,寒霜泛着金光。荻花搖曳,水光瀲灩,搖不去的是對伊人的愛,更搖不去對理想的追求。

念那青青子衿,微褶的'衣裳,佩玉的綬帶飄飄,她心中泛起層層漣漪。約會不遇,失落惆悵。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愛,纏綿悱惻,穿越歲月,仍引人共鳴。

像是品味陳釀的美酒,細品《詩經》中的愛,歷久,彌新。

讀詩經有感14

國學經典誦讀》是令我受益匪淺,讓我今生所學的知識更加深厚。就像是用這本書,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一樣。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什麼是“孝”,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孝”。

以前,我是一個不聽話的小孩,就像《不聽話的小山羊》中的小山羊,每次媽媽和藹的跟我說話,可是我卻以不耐煩的態度回絕她。記得有一次,我正在房間裏靜靜的寫作業,媽媽推開我的`房門,端水來給我喝。媽媽對我說:“月月,喝點水吧,休息一下,一會兒再寫。”我不耐煩的對媽媽說:“不行,我還沒寫完作業呢!等一會兒再喝,你先出去!”媽媽一邊不知所措一邊離開了。媽媽走了,我還在埋怨她:“真是的,不知道我要寫作業嗎?”說完,指了指門外的媽媽,繼續埋頭學習。突然,我有點餓了,我大聲的對奶奶說:“媽媽,我餓了,快給我做飯!”奶奶沒有動靜,我再一次重複了我說的話,連叫了3 次“媽媽”,可依舊沒有動靜,我不得不離開板凳,站起來對媽媽說。媽媽還是在看電視,還是不理我,過了一會兒,媽媽終於在我說大約100 遍“媽媽”的時候,招架不住,說了一句:“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說完,媽媽給我做飯的了。頓時,我恍然大悟。

這件事告訴我要怎麼盡孝,這件事我覺得我做的一點都不好,通過這本書《國學經典誦讀》裏的“孝經”,我懂得了孝是怎樣寫的。 孔子在家裏閒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孝經譯註孔子說 ∶ “ 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爲甚麼嗎? ”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 ∶ “ 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裏會知道呢? ”

孔子說∶“ 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 。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

讀詩經有感15

如初————讀《詩經》有感

悠揚而婉轉的歌謠,唱盡了西周至春秋的風華,最爲純潔而美麗的愛情,由此被頌揚,我們應當慶幸這一部《詩經》的流傳,因爲讀詩,能讓我們的心靈純淨,回到最初的起點,無關於任何的事物,從此心境安寧,與塵世的浮華分離,獨享着心靈一隅的心安之處。

《詩經》可以說是一部“中國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詩經》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它風格樸實自然,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的風俗,並率真的表達了思想感情,有較強的現實主義精神。由此可見《詩經》是一部可讀的可深入體會的儒家經典。

孔子有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中大量的闡述了純潔的愛情,有朗朗上口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朗朗上口;“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深情;有“榖則異室,死則同穴”的無怨無悔······沒有任何的掩飾,這就是愛情的純潔與美好,而這恰恰反映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本質,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同這愛情一般美好,無謂世事的變遷,它依舊與《詩經》一般富有深沉而又簡單的含義,它是那樣的熠熠生輝,彷彿是夜空中那顆明亮的星,照亮我們前方的路,指引我們前行。

孔子又云:“不學詩,無以言。”《詩經》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那純潔美麗的愛情,更甚於來自於心靈深處的碰撞,《詩經》也教會了我們爲人處世的道理。君子處事,應當投桃報李,如“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作爲君子應當有如美玉一樣溫潤的性情,如“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當我們面對困難時,應當同仇敵愾,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中的品質,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品質,它猶如傲雪寒梅,在風雪之中傲然挺立,這是來自於中華民族骨子中的不屈不撓。我們的傳統文化由先人傳承,歷經曲折,卻依舊沒有埋沒於歷史的長流,因爲我們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許就在一詞一句中傳承下來的.,由詩至詞而曲,漫長而悠遠的歷史歲月中,慢慢傳承、幾經沉澱。而以現代來講,傳統文化是璀璨的,但傳承是艱難的,因爲現在的人們,由於生活在這繁華而喧囂的城市中,浮華早已改變人們,於是,人們的內心的浮躁毀了一切。所以,傳承傳統文化便越來越艱難,心中的平靜越來越難求,但讀《詩經》便可撫平人們內心的浮躁,因爲《詩經》是最初始的。它沒有任何的華麗的裝飾,可它依舊是璀璨而華美的,依舊有着一種神奇的魔力,因爲這就是它的本質,最具有文化傳承意義的本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對於傳承傳統文化來講,初心是最爲可貴的,亦是最難得的,若初心不忘,傳統文化便不會中斷。

《詩經》這一本書中,也許有着我們從未見過的字,有着難懂的意思和深遠的意味,但也許就是這些造就了它的不朽。靜心讀詩,你會有更深入的體會,會有來自於心靈深處的碰撞,這將給你的人生帶來一筆最爲可貴的精神財富

四字成詩,四字成言,言盡一切,悠揚深遠,唯願這一切美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