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詩經名句>

詩經的讀後感合集15篇

詩經名句 閱讀(1.51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詩經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詩經的讀後感合集15篇

詩經的讀後感1

淡淡書香,古樸氣質,隨着手中頁數緩緩增加,我彷彿看到了那午後暖暖陽光,輕拂柳葉,還有聽到小山坡上那低低吟唱。詩經,沒有波瀾壯闊;也沒有萬分柔弱,在我眼裏,它有是那午後明朗,風兒輕撫,雖有槍林彈雨中煙火,卻少了那一份尖銳,雖有小橋流水般思緒,卻淡去了那一份嬌弱。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們再也熟悉不過詩音,短短几句,卻深深地奏出了那一份對少女傾慕。河水細流,荇菜參差,道出了在水一方思緒,道出了翻來覆去掛牽。“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轉眼,又是那堅貞女子在扞衛愛情。誰道紅顏嬌弱不已,耳邊,是她那誓死決心。

硝煙漫天,烽火連連,又有誰知叱吒風雲背後,卻是深深無奈,深深思念。“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百年前,千年前,又是誰在刀槍鎧甲之下,腦海中浮現出妻與子笑顏。只願棄甲歸田,與你漫步庭間。

輕輕翻着這一張張頁碼,轉眼間,眼前,不再僅僅是那濃濃親情,愛情,字詞深處,卻是那對時事評價,對人讚美,以及那處於統治者壓榨下哀嘆--

“勿剪勿拜,召伯所說。”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召伯遺蹟珍重,愛惜,是對那些一心爲民,鞠躬盡瘁官吏無盡讚美。而‘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魏風伐檀》卻又用着那聲聲哀怨喚出了他們不滿,在那腐敗社會,在那隻會搜刮民脂民膏社會,成千上萬勞動人民慘遭剝削,卻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換來只是這深深地呢喃,嘆息,指責,無奈!

詩經,一本不滅書,她似動聽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讚美;她似哀怨二胡,唱出了一份無奈。她,擁有着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麗,是桃花源裏那清澈,美麗小河,在人們心中緩緩,流淌!

詩經的讀後感2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早在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就已經收錄了311首,《詩經》讀後感。詩歌總能給人以沒的享受,有利於陶冶情操。《詩經》是最古老、最經典的詩歌之一。我第一次認識它還是我在一次看雜誌時,文章中寫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千古佳句讓我印象極深。最近,我又通過語文課本再一次認識了一下《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悽悽,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宛在水中央女子是副什麼模樣,也許怎麼也走不近,看不清她的容顏,但她總令人嚮往,讓男子甘願克服重重險阻也要去追尋,也許這就是愛情的魔力。路途艱險,怎樣才能夠到達彼岸,對心中的.女子表達愛意。隔岸觀花,可以想像得很美。也許,這就是距離產生的美吧。

水草的深處氤氳着一種若有若無的感覺,讓我們遐想萬分。蒹葭,詩經裏最令人心動與心痛的草,離愛情那麼近,彷彿觸手可及,縈迴在夢裏,卻是靈魂不能輕易到達盡善盡美的境界。《詩經》的主要是愛情詩,他讓我們充分了解到古人的愛情。

《詩經》其實是很有意思,它容易讀,它就好像在眼前,而不是高高在上、高山仰止的經典。

詩經的讀後感3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於心”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爲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裏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唱過的歌謠。唯美中帶有一點淒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地翻開《詩經》那本冰封的古書裏,蘊藏着厚重的感悟。靜靜地讀着悠揚的詩詞,飽含着的是哀婉與悽豔。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豪放是外骨,憂傷纔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做筆記,因爲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與思潮。

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悄然落淚,因爲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去面對,去等待。如果說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那麼後人也應該懂得珍惜。這本書裏記錄着許許多多地寂寞和不捨之情,總演繹着悲劇,但它敘述的令人驚歎不已。也許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瞧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豔的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佳人--息嬀。她被世人稱之爲“桃花夫人”,因爲她長得猶如桃花般嬌豔欲滴,靜婉美約,容貌絕倫,可她的.命運卻不堪回首,他的豔美而亡三國,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傾國容貌,都使後人無法忘記。

慾望總會佔領人心的某些領域,但並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爲了什麼,一切就會清楚了。經典之作,固然有經典之處,而《詩經》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一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並得到永恆!

詩經的讀後感4

這是《詩經·衛風·竹竿》裏的一句:“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在《詩經》中有很多我喜歡的篇章,如《子衿》、《雞鳴》、《葛生》、《蒹葭》、《采薇》……《竹竿》比起前者並不是更負盛名,恰恰相反,它可以說並不是很有名聲,廣爲人知的篇章。它的詞句也不算最優美的,事實上在《詩經》內的大部分詩句也都偏向質樸清雅。可我依然選擇《竹竿》裏的一個短句“淇水在右”來作爲新摘錄本的題目。

《竹竿》大致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名衛國女子出嫁遠離故鄉,她回憶起家鄉的河流,少女時出遊的情景,但現在已遠離了這些回憶,只能駕車出遊,以解思鄉之愁了。因而我覺得這首詩很動人。那衛國女子懷念故鄉,也是在懷念着故人,少年時玩耍嬉戲的快樂回憶啊,她悲嘆着,許是在嘆時光吧?

我發覺,世人的年華,也終像那條淇水。沿着河畔歡快地跑過去,就再無回來的路可尋了。我們的“成長”,也是如此,總會遺失什麼寶物,很久很久以後才驚悟沒有好好地揮別。可是沒事的啊,請你看那“淇水在右”。故鄉的河流,一直在你身旁同行。

至於爲什麼是“淇水在右”,而不是同篇的.“淇水滺滺”,這是因爲我的小私心啦。我的故鄉在南方的城,而我是南方的人。“水以北爲左,南爲右。”淇水是向着南方而流的。僅管我知道淇水離南城並不近,也只是位置靠南面而已,並不是真的流到南城來,只是我的一廂情願罷了。古代,南方是蠻荒之地,而現在我只願傍故鄉南城而居。

淇水在右,是寄託着我無數想象和美夢,感悟和思緒的詩篇呢,所以我私自決定把它作爲我的摘錄本的名字。還但願原作者不要介意。

詩經的讀後感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規定十分嚴格,必須按不同社會階層的要求而穿着。漢代以前,商人不得穿絲綢,只能穿葛麻。戰國時期的呂不韋因爲是商人而備受歧視,所以投機政界,以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而讀書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穿着當時很優雅高貴的青色衣服。因此,詩中“青衿”指代書生,後成爲文人賢士的雅稱。

《子衿》的作者應該是一女子。有一些日子沒見到心儀的人,心裏有些擔憂。女子走上城頭,想借着登高,看看是否你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眼前千帆過盡,總不見心中的青青子衿。爲什麼還沒有來?女子心裏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腳來張望,一點焦急,一點固執,一點失落,一點嗔怨。“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女子的相思之深躍然紙上。

如果說思念是有顏色的話,那一定也是青色的。《毛傳》說:“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也許在古代女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關於青衿書生知己的夢幻。也難怪,從古至今流傳的愛情故事中,男主角幾乎都是書生。《牡丹亭》中的柳夢梅、《西廂記》中的張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

《子衿》中的女子是這樣的思慕、等待、張望着“青衿”,一往情深深幾許,自古以來女子就是深閨寂寞人。常言道,癡男怨女,爲何女子要怨,想來也是那癡情的男子遲遲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見,夕陽西下,還有女子的翹首期盼。

詩經的讀後感6

《詩經》是魯國學者孔子撰寫的。

古有四書五經,《詩經》是五經中的精華。

有不少讀過詩經的人都讚不絕口,因爲它蘊藏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短短几句都蘊含着很深很美的`情意,又比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詩經?衛風?碩人》,只了用了短短八字就能把一個人的美麗寫得淋漓盡致。

再比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出此《詩經?大雅?蕩》也只用了八個字便解釋了:人們大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善始善終的哲學道理。

還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出自《詩經?小雅?鹿鳴》讓我明白了:有好東西,就要和朋友分享。

現在,人們漸漸地忘記了中華文化的經典,拋棄了祖先留下的傳統珍寶。

有人甚至說《詩經》沒有什麼用,還十分難懂。

不!胡適爺爺讓白話文走進我們的生活,並不是讓它取代我們傳統的文化。

隨着現在都市生活的節奏加快,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整個社會也越來越浮躁,這時不妨慢慢地靜下心來,請您讀一讀《詩經》,這時它彷彿是一杯清茶,無聲地滋潤着我們的心田。

《詩經》能讓我們終身受益。

希望大家都能閱讀《詩經》、傳承《詩經》,因爲《詩經》可以充實我們的內心。

瞭解《詩經》就等於瞭解我們的過去。

瞭解過去才能未雨綢繆、展望未來。

不論走得多遠,都不能忘了我們的根,《詩經》就是那根!只有去了解《詩經》,去了解過去,我們的傳統纔不會被淡忘。

同時,《詩經》也是一把打開國學之門的鑰匙,希望大家都去關注它。

詩經的讀後感7

《詩經》是我國古代五經之一。其中它按音樂劃分爲三個類別:風、雅、頌。而我最喜歡的一篇莫過於十五《國風》中的《蒹葭》。

《蒹葭》一詩雖然看似平常,宛如於《詩經》中三種表現手法中的“賦”(平鋪直敘),但如果細細品讀,會深感意味深長。它講述的是:一位玉樹臨風的美男在蘆葦邊隱隱約約地看見了一位楚楚動人的花季少女在湖中央,從而不顧一切去追尋她。

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但如果細細品味,就會發現文中的“伊人”不僅是指清純的少女,也泛指生活中的理想。而美男追尋的路程,又可看作是尋求理想的艱難長途。這麼一來《蒹葭》不再是“賦”;而是“興”(藉助其它事物爲所詠之內容作鋪墊),是激勵我們的壯美詩篇呀!

從中告訴我們要爲自己的理想不斷地努力努力,再努力。而再看看我自己,每次都說要寫一本書,但哪一次,我是堅持把書寫完的呢?還不是都只開了個頭,就放棄了呢?正如屈原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缺少的不正是恆心嗎?所以要想成功能不有毅力,有恆心嗎?恆心是成功之根本,之源泉!要想成功必需有恆心;必需堅持不懈!有了恆心,不但能成功而能起到事半功倍!

魯迅先生曾對《老子》一書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而我想說:“不讀《詩經》,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詩經的讀後感8

《詩經》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其中有很多的片段值得我們去思考,今天我讀了詩經中的《蜉蝣》有很多感慨想抒發。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蜉蝣是一種很小的昆蟲,他的生命非常短暫,通常只有幾個小時到一週,一般情況下都是朝生暮死。他們在空中飄舞時,姿態優美動人,死後墜落地面,死後墜落地面能積一厚層。因而,這個小東西的死會引人矚目。

讀完這段以後我覺得雖然這首詩很短,但是可以引發我們的思考。相比蜉蝣我們的一生是漫長的,我們的一生往往有幾十年。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生命其實也是短暫的,我們也會經歷死亡。在歷史中,我們也許就像蜉蝣一樣短暫。蜉蝣有着美麗外觀,卻抵不過時間的煎熬,我們應該怎樣獨孤我們的一生呢。

阮籍在《詠懷詩》說:“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但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保爾·柯察金:“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了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我們現在雖然沒有那麼大的理想和報負。但是在這篇短短的《蜉蝣》裏我學到了,我們的人生不能虛度光陰。我們應該把有限的生命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去。

詩經的讀後感9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中國文化猶如滾滾黃河,川流不息,而《詩經》可以說是中國文化之源了。

老師、爸媽都這樣對我說:“五年級了,你差不多要認識文言文了,探索、體會古人的思想了。”剛寒假,外公就領着我去新華書店,請來了她——中國文化之源《詩經》。

敞開書頁,粗閱一番,倒覺得文言文並不那麼單調、乏味、古板、難懂。它的字裏行間滲透出來的魅力卻是那麼無窮。雖然書中也有註解,但是我倒覺得:毎個人必須自個兒去品讀、去品味、去作出自己別樣的解釋。

或許,文言文就是“之乎者也” ;就是一些念不出的生字拗詞;就是突然發現,凸現在明星歌裏、網絡語中的成語出處;就是低語細聲的'“衛風” 、“王風” 、“大雅” 、“小雅” 的《詩經》格調;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七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卸,莫不靜好。”的古人含情脈脈的情感;就是賦比興的手法、風雅頌的國風……簡直目不暇接、愛不釋手!《詩經》中,小雅調裏的《黃鳥》是我最喜歡的詩韻,詩人述寫黃鳥二次:頭一次用直鋪筆法勸黃鳥不要吃自己存下的食糧,讓它飛回故鄉問候親人;其次借黃鳥處境比喻自己在異鄉的遭遇,抒發一位異鄉人不能在當地得到公正美好待遇而迸發出的怨恨,和思念故鄉的心情。

細細品讀《詩經》,書有散發出不僅思鄉之情、愛慕之情、望子成龍、還有描寫國政、家庭、友情、離別……衆多喜怒哀樂、情感交織在一起,澆灌了讀者的心田,牽引了讀者的視線,薰陶了讀者的情。

多多去翻翻老祖宗留下的瑰寶吧!去認識文言文,品味一下古人之情感,真的很快樂哩!

詩經的讀後感10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稱爲《詩》,被儒家奉爲經典,始稱《詩經》。它創作於距今約2500年左右的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爲我國詩歌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對我國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詩經》共305篇,首首是精華,篇篇是瑰寶。《詩經》裏,我最喜歡的一首便是十五國風中的《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無衣》以秦國軍士的口吻寫出了秦軍旺盛的士氣。描寫了秦軍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以大局爲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於興師,就一呼百應,衆將士同仇敵愾、互助友愛、協同作戰、共御外敵的尚武精神,讀之不禁會爲這火一般的.強烈激情所感染。

每次讀到這首詩,它瞬間就會把我的思緒拉至春秋時期。我彷彿看到了在三秦大地上,在火熱的點兵場,秋風習習,戰旗烈烈,硝煙漫天,烽火連連,秦軍將士個個舞戈揮戟,隨時準備共赴戰場,英勇殺敵。他們的將軍站立在高臺之上,正在做着最後的戰前動員。戰士們跟隨着將軍,慷慨激昂、高聲吟唱着這首詩。《無衣》就是秦人的強軍戰歌啊!我可以想象,當軍隊唱着這首詩歌奔赴戰場的時候,會是何等雄壯的氣勢!

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而《無衣》不僅可以興、觀、羣,還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它用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描寫出秦人橫掃天下、叱吒風雲的氣勢,每每讀來,便覺感懷至深。

詩經的讀後感11

《詩經》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共有三百零五篇。詩經裏面的內容,就是歌曲的詩詞。是表達社會和政治的問題。詩成了文化教材,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秦始皇時期曾經焚燒過所有儒家典籍。到漢代又得到了流傳。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我們的呂老師平時就喜歡讓我們讀古詩並且背誦。有一次,媽媽讓我背《木蘭詩》,我聽了,立即行動起來,可是等我看到《木蘭詩》原來這麼長,我問媽媽這麼長的`是怎麼才能背下來。媽媽說:“一段一段先明白意思在背不就可以了嗎?”

我聽了媽媽的辦法開始背了起來,結果只背下來兩行,我奇怪的想:“爲什麼這麼長時間只背了這麼一點,難道是我不夠專心?”我又試了幾遍,隨着閱讀越熟悉和理解,還真背下來了很多,下面就剩幾行了,我高興的笑了,又開始接着背了起來。

不一會兒,我就背下來了,媽媽過來看了看我,微笑着說:“只要多想一些辦法,就一定沒有解決不了的,辦法總比困難多,一時的退縮可能就與成功失之交臂。”

我聽了,認真的點了點頭,我愛背古詩,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我會好好珍惜。

以後我要多動腦筋,遇到困難多思考,每天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完成作業,學習必須要勤奮刻苦纔會成長。

詩經的讀後感12

《詩經》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詩經》最初被稱爲《詩》,後來又被漢代的讀書人改名叫《詩經》、《詩三百》。《詩經》裏的內容,也就是歌曲的歌詞。《詩經》中的樂歌,主要用途就是作爲各種典禮的一部分,娛樂,表達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後來,《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

讀了《詩經》這篇文章,令我感受頗豐。我一看到“詩”這個字,就想到了一個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句詩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詩句。它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表達了他思念家鄉的感情。

從小,我和“詩”就有了不解之緣。媽媽曾經跟我說過,我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媽媽就經常教我背詩,當時是爲了讓我多說話。也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對詩開始有了興趣。上了國小之後,我接觸和背誦的詩歌更多了。有《水調歌頭》、《望天門山》、《馬說》、《愛蓮說》等各種題材的詩歌。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呂老師剛剛給我們介紹的`《木蘭詩》了。

《木蘭詩》是介紹弱女子花木蘭替父親從軍的故事。每每背到“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這句詩的時候,我就能感受到木蘭主動替父親從軍那種孝順之情,令我很敬佩。但是每每背到“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這句詩的時候,我又感到很心酸。我能感受到,木蘭一個弱女子去替父親從軍打仗,一定很危險,所以時常想念自己的父母。

每首詩都有它自己的寓意,這正是我對詩感興趣的地方。

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所以我以後還要多讀古詩,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文化,長大做個有才華的人。

詩經的讀後感13

這是一首出嫁的衛國貴族女子思歸不得的詩歌。

首章從河流起興。這裏的泉水,是一個專屬名詞,專指一條叫“泉水”的河流。它是淇水的支流,而衛國的國都就在淇水之畔。所以她以泉水匯聚到淇水來起興,表達它這個嫁到外地的女兒,盼望回到故鄉衛國的心情。

第二章是回憶當年出嫁時候的情形,如何與父母親戚依依不捨。第三章寫的是歸寧的.情形,如何重新裝飾她出嫁時乘來的馬車,要告別婆家回孃家了。

最末章把這種思歸故鄉的心情提升到了憂愁家國的高度。一句“思須與漕”,點明瞭她爲何而嘆息憂愁。學者認爲,“須”即是“沫”,這是商王朝的舊都(也就是商紂王的朝歌),也是衛國始封之地。衛國是周王朝在原來商朝的國都地區建立的諸侯國,以之來控制、監視殷商遺民的。後來衛國國都幾次遷移。到了春秋時期,河北的狄族勢力猖獗,常常入侵周王朝的諸侯國,衛國一度被滅國,在齊國的扶持之下才南遷到了“漕”地,建立了新的都城。

這句“思須與漕”,把衛國立國之初的興盛和現在國破家亡的衰落進行了強烈的對比,於是她思歸故國就不再侷限於兒女情長的層次了,突出了亂世之中,國家命運和個人的命運都如浮萍一般朝不保夕,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這種有家不能回的蒼涼之感才顯得尤爲沉重。

詩經的讀後感14

這是一首讚美舞師的詩歌。

“簡”似乎是模擬鼓聲的,類似於現在的“鏘”。“鏘鏘鏘鏘”,鼓聲雷動,舞師們踩着鼓點入場,在中午時分,於公侯的庭院之上開始了“萬舞”表演。

這羣舞師,身材極其威武高大。他們先表演武舞,手執干鏚,動作雄武威猛;然後又表演文舞,手裏拿着籥(三孔笛)和翟(野雞長尾),意氣風發。表演完畢後,大貴族下令賜給他們酒,以表酬慰。

最後一段比較有意思了。前面都是在描述舞蹈,最後卻用了一個“山有榛,隰有苓”的句式起興。在《詩》裏,這個句式一般是隱喻男女之愛的。誰和誰的男女之愛呢?後文說道,是某人思慕西方美人。結合前文,研究者們基本認定,說的是觀看了舞蹈的女子。

萬舞,是周代的公侯貴族們祭祀之時表演的'舞蹈,大概脫胎於氏族部落時期的祭祀舞。它是禮樂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萬舞的表演分武舞和文舞兩部分,大概武舞是很能彰顯男子氣概的,文舞又能演繹出上流社會的風華雅緻,因此大概觀看舞蹈的女性會情不自禁引發情思。

我覺得最後這一段,大概是想通過對觀看的女子們心動的描寫,側面進一步襯托出舞蹈本身的魅力。前三段從舞蹈開始到結束,雖然有很精彩的形容,但最終如果收尾於“公言錫爵”,似乎意猶未盡,有點虎頭蛇尾,氣氛好不容易烘上去了就戛然而止了。那麼既然氣氛烘到位了,怎麼結尾才能把這種舞蹈帶給觀賞者的心靈震撼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呢?用女子對舞者的傾慕吧!就像現在觀看了愛豆演唱會的女粉絲瘋狂地吶喊“我要給你生猴子”是一個性質的……

詩經的讀後感15

離別總是詩歌裏最傷感的主題,尤其是男兒被迫擱置兒女情長,爲國出征,這樣的離別更填一層悲壯之情。

還記得《周南·汝墳》裏,那個苦苦思念着在外服役的丈夫的女子嗎?男兒在外爲“王室”奔命,她在家裏卻食無味、寢不眠,日思夜想。

這首《擊鼓》則以出征在外的丈夫的視角,與之遙相呼應。他用不乏愁怨的口吻,敘述了隨軍出征中的慌亂與危險,回憶起出征前與愛人分離的場面來。他緊握着姑娘的手,對她立下誓言:倘若我能回來,一定與你白頭到老,生則同居,死則同穴,今生今世,永不分離!

嗯,用現在話說就是:等打完這仗我就回老家結婚……

可能所有的flag,立得越堅決就太容易倒吧。所以他只能悲痛疾呼:距離太遠,相會太難;分別太久,我怕一不小心就再也回不去了,難以履行我的誓言。

我們讀歷史,往往只能看得到王侯將相之間的戰爭與和平。但在歷史的聚光燈找不到的地方,卻有無數不爲人知卻感人肺腑的悲歡離合。

也許我們從史書寥寥幾行的記載裏,看到的只是貴族操縱戰爭時的縱橫捭闔,可這些民間流傳下來的詩歌,卻從一個個小人物的視角,爲我們還原了一段不一樣的歷史,告訴我們,他們不是作爲故事的.襯托、甚至僅僅作爲統計勝負結果時的龐大數字的一個小分子,而是有血有肉、有情且至深的真實的存在過。

也許,與李白的那首膾炙人口的《子夜吳歌》對比來讀,更能體會這種戰爭中離別帶給普通家庭的複雜情感: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