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詩經>

詩經讀後感(15篇)

詩經 閱讀(1.08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詩經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詩經讀後感(15篇)

詩經讀後感1

我一直認爲古代的女子是何等的悲哀,每天被禁錮在閨房之內,只能對着藍天白雲發呆,望着窗外的春色唉聲嘆氣,因爲再美好的春天,再絢爛的風景終究不屬於她們,小小的三寸金蓮成爲她們以夢爲馬,執劍行天涯的障礙;而正統社會要求的三從四德,女子五才便是德更是對他們精神的束縛;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從靈魂深處約束着他們。但《詩經·葛覃》卻讓我看到了她們別樣的生活。

雖不能像現代的女性一樣可以旅遊觀光,暢所欲言,在生活中與男性一爭高下,在社會中撐屬於自己的起半邊天,但是她們卻用自己豁達和樂觀,擁有了自己的雲淡風輕,看到了屬於自己的美景。雖然只能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她們卻用自己的慧眼尋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景:“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藤是如此綿長啊,蔓延在山間的谷中,那繁茂的葉子一片青青。

山谷間飛起美麗的黃鶯,它輕輕地降落在灌木林叢,婉轉的鳴叫聲這般動聽。

雖是朝夕相處的山谷、山間,常見的葛藤、黃鶯,卻在她們的眼中如此之美,她們通過自己的慧眼,尋找到了生活中的詩情畫意,讓繁重的生活變得興趣盎然。正如藝術大師羅丹所說:“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只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樣的慧眼是處於繁華都市,喧鬧社會中的我們所欠缺的。我們總是抱怨工作繁忙,想盡一切辦法來放鬆。爲了找尋生活中的詩和遠方,我們不遠千里,來欣賞名山大川,大漠落日,最後卻發現看景不如聽景,眼前的美景只是徒增了我們的遺憾罷了。而詩中的她們卻用自己的樂觀,自己的豁達欣賞到了屬於自己的美景,這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嗎?

她們視夫爲天,卻又自強自立。“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爲絺爲綌,服之無斁。”蔓延在山間的谷中的綿長的葛藤,在她們的手中千變萬化。把它割回來煮在鍋中,然後根據自己的需要,或是織成細布,或是織成粗布,讓那萋萋滿谷的葛藤,幻化成一匹匹飄拂的葛布,做成自己和愛人喜歡的衣裳,穿着它真是其樂無窮。享受自己辛勤勞作帶來的樂趣,是多麼的令人快慰和自豪啊!她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詩經·葛覃》爲古時的女子證言,她們的生活雖然單調,但仍然不缺乏色彩。正如我們常說: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現在如此,古時依舊。

詩經讀後感2

當歷史的書卷已被歲月的塵埃所覆蓋,當先哲聖人的期待已被白雪覆蓋,我多麼想轉回身去擷取一片精神的聖葉,筆尖祈願書香。

你看到了嗎?

隔着時光的洪流,任憑狂風吹打,任憑煙雨浸溼,!

你聽到了嗎?

它的低吟淺唱,它的語言滄桑,你也在疑惑吧,它是誰?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沒錯,就是《詩經》。

翻開《詩經》,體會先人的語言和情感,穿越千年的時光罅隙,洗滌思想,淨化心靈。《詩經》中我最喜歡的一句便是“生死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當我們現代人毫不猶豫不假思索的說出“我愛你”的時候,這三個字忽然變得那麼輕,輕的經不起觸碰。

這使我聯想到了當代社會的一種普遍的現象:早戀。似乎很多人已經習以爲常,但請用古人的角度來看,這一現象是多麼的可笑之極,古人把愛看得與生死一樣重,他們覺得愛是迴響在每個人生命中的潮汐聲,而不是隨便的遊戲。

當以這一點來看,我覺得現代人應該多讀《詩經》。古人的思想含蓄,表達委婉。雖不至轟轟烈烈的壯偉,卻又細水長流,綿延一生的溫良與感動。

明黃色的燈光,拉開窗簾,讓月光透過書窗灑下。翻開它,一頁一頁,一字一句。

千年的文化,歲月的積累,拂去心靈上盪滌的塵埃。思緒明淨,持一杯淡酒,品一緒心靈的明淨。

《詩經》中的大智大慧,大善大愛,就如同那彼岸繁花,雖然觸不到,但它永遠存活於我們的心中,讓我們在這個爭名奪利的塵世能夠找到一方安享心靈的淨土。

彼岸,繁花正好……

詩經讀後感3

《詩經》是民歌,之所以現在這樣高高在上,讓人覺得高不可攀,除了語言和社會變遷之外,還有詩歌本身發展的因素。每每想讀詩經,但每每我又止步於它枯澀難懂的文字。這個國慶節,我開始閱讀《詩經》。人與書的邂逅,大抵總是這樣,涼爽的天氣,泡一杯清茶,輕輕念出書中的句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於是這枯澀的文字和着杯中迷濛的水霧,莫名便叫人心安。這卷叫做《詩經》的古書,其實卻不是詩,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們,哼過吟過唱過的民歌,猶如帶着晨露的桃花,無比質樸卻又悽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襯着你明豔的臉龐,盈盈地笑。孔子亦被這句子打動過吧——“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也許是古代社會沒有當今世界紛亂複雜,也許是古人心中有一絲的純美,彷彿什麼也無須遮掩,沒有粉飾,沒有忸怩,沒有故作姿態……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顆顆袒蕩於天地之間的赤子之心,可以幫助你尋回那個還沒有受到任何污染和傷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純潔、甜美地微笑着。

讀着這些深澀難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聽從自己的心靈隨着那些句子浮想聯翩。恍惚間,我覺得自己連這身體,都被這清新之風浸潤得輕靈起來,或許連《牡丹亭》裏的杜麗娘聽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般清雅溫潤的言語,也會步出閨閣羞怯張望,看看那園子裏的嫵媚春光。

這樣的一卷書,念着念着,彷彿回到兒時心境,內心有如頭頂湛藍的天空,廣闊遼遠,深邃不可觸摸。此時人不再徘徊糾纏於俗事之中,時光可以這樣從紙頁間流過,就很幸福。

遇見《詩經》,是這秋天裏最美的邂逅。因爲無論是唐詩的華麗,還是宋詞的精緻,在我看來都抵不過《關睢》《蒹葭》《子衿》給我的震撼。那種質樸,那種清新,那種深沉,直抵心間,無可比擬。

遇見《詩經》,是這十月天裏,最美的邂逅。詩是對生活的歌唱、吟詠,在創作與歌詠間享受了美感,昇華了人性,使人得到了自由。在《詩經》裏我親見了《桃夭》的繁華,《出車》的深沉,似乎是真的回到遙遠的古代。

詩經讀後感4

詩經,就如古樸的石階:雖陳舊,卻已屹立千年;雖古樸,卻載滿了人情冷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我讀到的關於《詩經》的第一句句子。那時候的我學習《關雎》,什麼都不懂,就只能聽老師給我們講它用的各種寫作手法和它所表達的意義。而如今,老師講的我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唯一記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載的滿滿的濃情與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無奈。我也已經不再像曾經那樣只能“聽老師講”了,我已經可以獨立地從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賴老師的講解。詩經,可以在我彷徨躁動時給我清風般的撫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詩經·桃夭》是我在整部《詩經》中最喜歡的一首。《桃夭》雖是一首婚嫁讚歌,但寫的卻是對即將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願。《桃夭》中雖無對女子的妝容進行描述,但是卻通過對桃樹的描寫,從側面展現了女子的美麗。雖無直接表達對女子的祝願,但是卻通過滿樹的果實和茂密的枝葉,表達了他對女子的祝福。詩經,可以在你孤獨無助時給你陽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戰事不斷,戍地不穩,戰士背井離鄉,妻兒孤苦,老母年邁。但倭寇猖獗,又豈可棄國家於不顧?無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戰場爲國家而廝殺。或許家人會怨他,不理解他,但他對國家無愧,這就夠了。而真正的勇士,要敢於直麪人生的挫折。詩經,可以在人迷茫時如燈塔般爲人指引方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滅的熱情,每個人都有過去,每個人都有故事,或許人生本就是一場一場又一場的戲,聚集,然後淡然的離去;生命本就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輪迴,出生,然後孤獨的死去。我們不停地記錄一張張面容,與別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過。我們走的道路雖各不相同,但最終我們必將去往同一個地方。

若你感到彷徨躁動,《詩經》可以給你清風般的撫慰;若你感到孤獨無助,《詩經》可以給你陽光般的安慰;若你感到迷茫,《詩經》則可以像燈塔,爲你在重重迷霧中指引方向。讀《詩經》,其實不在於你看了多少,而是在於――你懂了多少……

詩經讀後感5

每個人都有詩性,都沉睡在慢慢的閱讀路上,等待被喚醒。而《詩經》就叩響了我通往詩意世界的大門。

《詩經》猶如中國的《聖經》,雖一篇短短數十字卻承載了深厚的文學底蘊,經得起時間的推敲。王小波說過:人光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該有一個詩意的世界。”

初識《詩經》,緣於一部電視劇,劇名已忘,但那主角,他所吟的《關雎》卻深印腦海。

翩翩一公子,踱步橋上,手持摺扇,抹額垂下,眼含笑意,一邊搖頭一邊吟誦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笑聲沉醉,彷彿在撫摸着沉醉在春風裏的柳枝。那一景,朦朦朧朧,卻讓我的筆端開始有了一絲畫意。

再見《詩經》,是在一堂語文課上,老師講解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僅一句,十六字,誓言,依稀看見了兩鬢霜華,相互依偎,那麼美好,那麼讓人神往。那一刻,清清晰晰地,給我的文字添上了一分詩情。

而今,深交《詩經》,是在背誦我愛記詩詞”時,邂逅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簡短的詩詞,飽含的深切祝願,讓我動容,古人真情流露那麼樸實,又那麼雅緻。

於是,我便買了一本《詩經》,閒時讀讀品品。讀來,發現《詩經》的作者大多都是佚名的,爲什麼呢?疑惑在我腦海中盤旋,促使我順着詩句,浮想聯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好像聽見了來自一位久經沙場,身體千瘡百孔的戰士,豪飲一罈濁酒後略帶醉意的嘶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讓我彷彿看見了一個站在城牆上,穿一身素衣,青絲舞動,望穿秋水,卻不見意中人的女子,低低吟着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使我領略了一幅人民繁重勞作的風俗畫,她們勞累的神態好像在哭吟着一段沉重的歷史

這麼看來,當時不論身份地位,誰都可以借詩來抒發自己的感受。而現今,我們的詩意,哪裏去了?

這一角,大多拿着手機,那一角,大多敲擊着鍵盤,都沉醉在忙碌中,忙着追求金迷紙醉的生活,忙着捕捉燈紅酒綠的喧囂,獨獨拋棄了那份本應在骨子裏的詩意,在快節奏的生活裏迷失了自我。

我想,可否靜下心來,慢慢翻閱一本《詩經》,傾聽來自古代民間那些樸實無華的勞動者的故事,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等方方面面都在《詩經》中淺淺吟唱。

願《詩經》的墨香能浸透每位讀者的靈魂,永遠憧憬着詩和遠方”,尋找生活中的詩意。

詩經讀後感6

離別總是詩歌裏最傷感的主題,尤其是男兒被迫擱置兒女情長,爲國出征,這樣的離別更填一層悲壯之情。

還記得《周南·汝墳》裏,那個苦苦思念着在外服役的丈夫的女子嗎?男兒在外爲“王室”奔命,她在家裏卻食無味、寢不眠,日思夜想。

這首《擊鼓》則以出征在外的丈夫的視角,與之遙相呼應。他用不乏愁怨的口吻,敘述了隨軍出征中的慌亂與危險,回憶起出征前與愛人分離的場面來。他緊握着姑娘的手,對她立下誓言:倘若我能回來,一定與你白頭到老,生則同居,死則同穴,今生今世,永不分離!

嗯,用現在話說就是:等打完這仗我就回老家結婚……

可能所有的flag,立得越堅決就太容易倒吧。所以他只能悲痛疾呼:距離太遠,相會太難;分別太久,我怕一不小心就再也回不去了,難以履行我的誓言。

我們讀歷史,往往只能看得到王侯將相之間的戰爭與和平。但在歷史的聚光燈找不到的地方,卻有無數不爲人知卻感人肺腑的悲歡離合。

也許我們從史書寥寥幾行的記載裏,看到的只是貴族操縱戰爭時的縱橫捭闔,可這些民間流傳下來的詩歌,卻從一個個小人物的視角,爲我們還原了一段不一樣的歷史,告訴我們,他們不是作爲故事的襯托、甚至僅僅作爲統計勝負結果時的龐大數字的一個小分子,而是有血有肉、有情且至深的真實的存在過。

也許,與李白的那首膾炙人口的《子夜吳歌》對比來讀,更能體會這種戰爭中離別帶給普通家庭的複雜情感: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詩經讀後感7

我閱讀過許多經典文學,但我閱讀之前,閱讀之時以及閱讀之後,仍深深打動我的,還是《詩經》這本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在閱讀之前,我便早已被這些詩句吸引。其悠然的文學氣氛,也開始在我心中瀰漫開來。那優美的四字短語拼湊成的奇蹟,朗朗上口;那清晰明媚的田園畫面,魅力無窮。在國中時,學了幾首《詩經》的詩,再也忍不住,自己購置了一本。挑一個陽光明媚的假期,帶着吉他和這本《詩經》,在公園的一處坐定,翻開了《詩經》的第一頁。

第一首看到的詩是《卷耳》。“嗟我懷人,置彼周行。”我至今仍深深懷念讀到這句話的感動,因當時也在深深思念一位遠方的朋友。“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也從中第一次認識到《詩經》不止是美好的歡樂與愛情,也有古人無可奈何的憂傷與思念。而這靈動的節奏,也讓這悲傷添一股詩意,餘音嫋嫋,久之不去。

先前看《中國詩詞大會》,對《七月》也還有巨大的興趣。這首詩,也徹底堅定了《詩經》在我心中的地位,更讓我對美有一種直觀的體驗。我愛的,不只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的天然趣味。還有“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這何等美好的春日圖畫!更有“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的豪邁與壯闊等等。這首詩既滿足了我的審美要求,也有壯志豪情,天然趣味,至今仍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

高三的一次假期,再次翻閱《詩經》,翻到《桑中》這首詩。“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不斷重複的一句,顯現着浪漫主義的無窮妙處。尤其是註釋中的拓展,提到李商隱的“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與之類似,更覺醍醐灌頂,心情極爲暢快感動。甚至將此句寫在課桌上,煩躁時一讀,便覺身心輕盈,煩惱盡散。

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令我感動的詩篇。我曾爲之陶醉,深夜嘗試軟筆摘錄;也因此深覺文字之美,翻看新華字典來學習繁體字。即便可能忘記如何背誦,但細細品讀每一篇,每一句的感動,震撼,享受,都將是永恆的精神財富,在未來漫長人生中,不斷滋潤我,走好人生的道路。

詩經讀後感8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於心”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爲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裏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唱過的歌謠。唯美中帶有一點淒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地翻開《詩經》那本冰封的古書裏,蘊藏着厚重的感悟。靜靜地讀着悠揚的詩詞,飽含着的是哀婉與悽豔。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豪放是外骨,憂傷纔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做筆記,因爲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與思潮。

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悄然落淚,因爲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去面對,去等待。如果說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那麼後人也應該懂得珍惜。這本書裏記錄着許許多多地寂寞和不捨之情,總演繹着悲劇,但它敘述的令人驚歎不已。也許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瞧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豔的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佳人--息嬀。她被世人稱之爲“桃花夫人”,因爲她長得猶如桃花般嬌豔欲滴,靜婉美約,容貌絕倫,可她的命運卻不堪回首,他的豔美而亡三國,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傾國容貌,都使後人無法忘記。

慾望總會佔領人心的某些領域,但並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爲了什麼,一切就會清楚了。經典之作,固然有經典之處,而《詩經》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一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並得到永恆!

詩經讀後感9

“于嗟如兮,無與士耽!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每讀到這裏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對階級社會婚姻生活的經典概括!看到這樣的無奈使我陷入了沉思。於是我的思想不自覺地在歷史長河裏流淌,採摘那一個個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無邊的桑樹,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場面。我看到《氓》裏面的女主人公是多麼辛勤的婦女,但她這樣付出的結局卻是其黃而隕,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於是爲這位可憐而又堅強的女人感動着。她在面對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卻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她的心也許看透了階級社會醜惡的面孔,也許她的心理面有着強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爲了報答許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來那麼完美的婚姻卻讓法海來了攪和。白娘子愛許仙如此的深,於是有了水漫金山的傳說,於是有了白娘子被關在雷峯塔的傳言。看着平靜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飛煙滅,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壓迫的傳說。這個傳說在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婦女反對階級壓迫的精神,她們在向歷史宣誓:女之耽兮,猶可脫也!

也許是爲了愛,也許是憎惡封建禮教的毒害,《詩經》超越了時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個個愛情故事似乎都在後代不斷地發生着。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劉蘭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換回的結果卻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圓暈。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愛,也有恨,也有強烈的反抗精神。難道不是嗎?她死後化爲鴛鴦都在不日不夜地鳴叫着,那不是在控訴着對階級社會的不滿嘛,那不是一種強烈的反抗精神嘛!

歷史中的婦女們似乎都在重複《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絃斷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華民族婦女們不畏壓迫、不畏朱顏瘦的精神。我時常在想,即使她們的愛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結晶破碎,也會對生活充滿着熱烈的愛與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龕記》:

莫重男兒薄女兒,平臺詩句賜峨眉。吾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這是秋瑾反對封建餘毒的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婦女們反對階級壓迫的漫長曆史過程。

《詩經》讓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現似乎暗示婦女的不幸在不斷地延續着,但很幸運的是現代的女權運動在不斷的發展着,我想這是《氓》的作者的心願吧,這是婦女們的願望吧,但我更相信這是堅強的婦女們用淚、用血、乃至生命換來的!

詩經讀後感10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河邊的蘆葦青蒼蒼,潔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說的這個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邊.逆着水追趕她,道路艱險又長;順着水追隨她,她像在水中央……這聲音,不就是那深遂悠遠的歌聲嗎?那源自《詩經》中優美動聽的旋律.

《詩經》源於民間,源於那些樸實的勞動者,傾聽他們的勞動,傾聽他們的愛情,那些純潔美麗的故事在《詩經》中淺淺地唱着.“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勞動婦女們,在採摘苤苡時的喜悅與笑聲匯成了一首歌,聆聽它時,我感受到她們在勞動中得到的無限快樂.

“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得關,載笑載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對“氓”的癡迷.“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女子沉迷於男子不可脫身.聆聽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無奈之情,而堅強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這支悲泣之歌.聆聽之中她的悽婉堅貞感動着我.

而這僅僅只是《詩經》中的一小部分,詩經更以其“雅”、“頌”另外兩部分向後人講訴了貴族祭祀、祈禱豐年、歌頌祖德,更有帝王貴族之頌歌.傾聽《詩經》,令我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樸實、純潔的情感;傾聽《詩經》,我從中學會了“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報恩之心.它是中國唯一一部脫去了脂粉與欲俗氣的情感文學聖典.作爲民族青春時代的自由生活經歷的真實記錄,它昭示後人主體精神自由的美好與它存在的意義.

在學習詩歌中,我學習《詩經》,在學習《詩經》中我聆聽到那悠遠的聲音.那源於人類原始的音樂,那猶如藍天般澄淨的詩歌,那擺脫了世俗塵雜的潔淨的世界.它是文字的聖典,是文學的瑰寶!

悠悠《詩經》,盪滌着我的身心,聆聽於其中,仿若身處世外桃源來到一個音樂的殿堂

詩經讀後感11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選自《詩經》

這篇《蒹葭》,我們一定都很熟悉吧。

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情詩。雖然對《蒹葭》有許多種解讀,但把它認爲是戀歌最普遍了。他書寫的是懷人之情,表達了詩人某種執着的追求。在藝術上他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稱《詩經》中的佳作。

第一次接觸這首《蒹葭》,是因爲《在水一方》這首歌吧。當時還很小,只是覺得這首歌很美,很柔。大了之後,有一次無意間接觸了這個,便去查了歌詞的出處,查到了這首《蒹葭》。突然覺得,與美同存的,還有一種莫名的淒涼。從開頭至結尾,都是有阻礙的,也註定了他的悲劇結尾。

同爲《詩經》佳作的還有一首《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裏苦惱,翻來覆去睡不着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

同是佳作,同爲戀歌,可兩者的結尾確實截然不同的。《蒹葭》裏,“我”執着的追着伊人,步履艱險,但開頭的這種渺茫,卻早已爲悲劇的結尾做下鋪墊。

《關雎》表現了青年男子對愛慕之人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朝思暮想而且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努力,主調是歡愉的。

看來,即使是同一部著作裏的佳作,他們的主旨也是完全不同的。

或許,《詩經》本身便也是一部佳作吧

詩經讀後感12

我們真的應該慶幸我們擁有了這麼一部古老的詩集,在歲月長河中穿行的過程中,周圍的空氣和他摩擦,已經形成了巨大的電光雷火.四字的組合,就是中國文化的方陣,四聲鏗鏘,擲地有聲;賦比興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們的腦海一朵朵思維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節,凝聚成一塊塊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現在,我們的河流面臨着斷流的困境.漢字在電腦文化面前大有退縮爲只有語言符號功能的磚頭,齊整規一,用來堆砌同一種類的高樓大廈,詩意被用來嘲笑不懂事故的瘋子.那位伊人在哪裏?還有沒有蒹葭之岸?那種蘊藉綿長的情致哪裏去了?我們的生命除了鈔票還剩神麼?

這也是一條母親河,發源於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先民的心靈中,經風雨,歷磨難,成爲中華民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審美的大河.我們是這條河裏的一條魚,因爲宿命的連接,我們無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魚認爲,自己已經成爲了一隻鷹,天空是自己的家鄉和歸宿.但是,他們忘了,作爲我們不能長出翅膀,這是我們生存於天空的劣勢卻是生存於大河的優勢.回到大河,我們快樂無比.一條魚的生命靈魂裏只能有一條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暫時的棲身繁衍之地.

《詩經》是我們文化、情感、審美的“聖經”,是一種生命基因,一種靈魂酵母,《詩經》是我們的另一條母親河.我們彼此的區別僅僅在於,君住大河頭,我住大河尾,我們共飲一河水.

長江已經被我們轉化用做照明瞭,因爲我們的黑夜太漫長了;而我們現在的心情越來越浮躁,我們的情懷越來越失去古典意味,我們因爲進步而越來越不快樂.

《詩經》之河斷流之日,中國文化被截斷之時!

詩經讀後感13

每天讀詩經兩篇已經一個多月了,《詩經》很大程度上滋養了心靈。一個人在杭州,漂泊無依的感覺時常有,繁瑣的工作也會有離職的衝動。今天跟朋友談這股衝動,他說一份工作應該是做的很好時候離開的。這句話挺讓我醍醐灌頂,明明可以提升的還有這麼多,明明可以學習的地方還有這麼多,怎麼可以放棄這提升自我的絕佳機會呢?

每天閱讀《詩經》,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我內心的真摯情感。工作一年半,在社會中浸染,經歷過一些挫折,開始重新爲自己的人生奮鬥。有時候覺得挺殘忍的,在生存面前,在人性面前,美好的東西總是被壓在心底或消失掉。

每次遇到或看到這些事情,內心都是悲傷的。古人說:“嗜慾深者天機淺”,《詩經》陪伴了我走過很多難受的時光,有些路是必經之路,人的成長,總是要經歷過許多,得失之間總是要有的。其實自己心底還是跟寶玉一樣,非常抗拒成人世界的複雜和圓滑。自己雖然對外在的人和事比較遲鈍,也是能夠感受到。總不希望把別人想得太壞,總有些時候不願去面對現實,是孤獨的。《詩經》給了我很大的安慰,他告訴我,保護好自己的真心,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一個成年人,想要保護自己的真誠,是要付出很多努力和代價的。感謝父母給我很多愛和真心,也有時候會感謝自己的遲鈍吧~,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希望自己能守護自己的真心。時光易逝,真心難得。

《詩經》教會我作爲一個女孩子,該有的端莊和秀氣.《詩經》中有很多描寫女孩子的真性情,《詩經》中描繪的女孩子都是儀態大方,品性優良。“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實彼周行”“匪女之美,美人之貽”每每讀到這些句子,我內心都會有一股暖流。心中有火花,期待成爲這樣的人。

《詩經》淨化了我很多負面情緒。身在職場,工作一天下來,心裏早已“陰雲密佈”,而我也耐得住折騰:工作之餘,不停學習,做項目。閱讀《詩經》給我生活添了很大樂趣。每一次閱讀,每一次畫視覺化,內心總是愉樂,如樑音不絕不耳,樂哉樂哉。

每個人在成年的時候,都應該學會從外界拿回屬於自己的那份力量。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從屬於你的宗族,你的血親,而是從內心生出一個新我,就像葉子從石頭中蜷縮着張開,人也一樣,共同完成生長的姿態。

詩經讀後感14

叩開詩詞的門扉,走入《詩經》的世界,我第一次領略到“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的空靈境界,明白了“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擁有詩情畫意的世界”這句話的含義,感受到傳承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的魅力。

《詩經》之美在於靜。它不同於現代作家所描繪的喧囂都市。它的世界安寧祥和,拂去歷史的塵埃,依然可以窺見詩中那個有着潺潺流水,暖暖斜陽,徐徐清風和裊裊炊煙的年代,恍然間,透過單純的詩句,在你的心田緩緩開出一朵學名“靜好”的花。

《詩經》之美在於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驚鴻一瞥後,道出的青澀愛戀,是長河裏始終飄搖的瑰麗詩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時光裏,遇到對的人的堅貞愛情,是攜手一生的誓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是看到心愛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爲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纔會覺得她豔麗無雙。《詩經》中的愛情令多少情人羨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詩詞才能描繪出這般深情繾綣的愛情。

《詩經》之美在於隨。縱觀全書,沒有作繭自縛的宗教信仰,沒有涼薄自利的思想觀念,更沒有硝煙四起的戰爭。這裏只有着隨性瀟灑的華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寧靜悠遠。

《詩經》是華夏千年文化所沉澱的精華,無論何時都帶着驚心動魄的美。讓人不得不感嘆華夏文明的魅力。

華夏傳統文明有着上千年曆史,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並在自身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取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不斷改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令世界爲之側目。

儘管中華文化十分優秀,卻依然不被許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記得在一次閱讀課上,我看《詩經》正入迷,忍不住輕笑出聲,引得同桌好奇地湊過來,她掃了一眼便道:“這什麼呀?亂七八糟的。”我不着痕跡地掠過她手中的言情書,笑着說:“沒什麼,一本很有名的書,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書瞥了一眼,順帶附贈了一個看異類的眼神給我,才轉回身去。我啞然失笑,心中有幾分悲涼。

這件事讓我第一次真切認識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多麼迫切的事,這需要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真正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肩負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詩經讀後感15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是中國文學的正宗,讀詩和寫詩是歷代許多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先秦至五代的漫長曆史時期裏,中國的詩歌創作一直沒有間斷,涌現了爲數衆多的傑出的作家和光輝燦爛的優秀作品,不少詩人及其作品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傳統詩歌,博大精深,雄健典麗,宛如一部色彩斑斕的畫卷,以不驚風雨泣鬼神的宏偉樂章。在漫長的歷程中,涌現出許多大詩人,他是聳立於東方的一個又一個詩歌的泰山。放眼世界文壇,中國的傳統詩歌是獨特的,是無與倫比的。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緻,是詩的語言,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並不平靜的心靈。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

讀經時,講求語速、語調:要求語速不急不徐,語調抑揚頓挫。現在一般人一切都講求快速,有的人聽到讀經讀得這麼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實讀經就是讓我們的心能靜下來。一個人能定得下來,纔有能力思考,面對問題,纔不至於慌張、忙亂。心定功夫的培養,就是由平素來訓練的。訓練的最好方法莫過於讀經。讀經既簡便易行又不用花錢,每一個家長在家裏就可以輔導孩子培養這種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現代常說的訓練沉穩、從容的心理素質。

閱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的詞彙,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詩。那麼和諧,那麼執著,那麼崇高,那麼聖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社會安定的維繫都有賴於這些聖賢遺留下來的智能和經驗。我們開展誦讀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尋根,尋民族精神之根,尋現代文明之根。在誦讀古詩文中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