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詩經名句>

詩經讀後感(合集15篇)

詩經名句 閱讀(2.52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詩經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詩經讀後感(合集15篇)

詩經讀後感1

最美不過詩經。

相比於唐詩宋詞奢華雕砌的韻律和儀仗,詩經裏的句子給人更多的是未經雕琢的真實感與衝擊感。就好像唐詩是精雕細琢的窗櫺檐角,滿是技巧,儀態萬千;而詩經則是一方古樸的石階,蒼涼的站在那裏上千年。從刀耕火種,坎坎伐檀的時代裏走來,滄海桑田,時間的屠刀亦無法磨滅的是屬於詩經的最古老的魅力。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初讀詩經,便是從這首《蒹葭》開始的。主人公輾轉難寐,夙夜思念追求着自己心愛的姑娘,此刻,那一方溯洄曲折的河水也好似一座可以通往意中人的石橋,什麼也不能阻擋主人公的腳步了。此情此意,純樸真摯,令人不得不爲之動容,也讓我們從平庸瑣屑的世俗之中思考着現如今我們缺少的那份純樸的情感,這便是詩經所帶給我的最初的悸動。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計305篇,分爲風、雅、頌三部分。詩之風,或潑辣,或諷刺,或含蓄,或蘊藉,純樸真摯,生趣盎然;詩之雅,或幽怨,或鏗鏘,或清雅,或柔潤,言盡意遠,激盪心靈;詩之頌,或肅穆,或雄健,或虔誠,或謙恭,迴旋跌宕,意蘊無窮。

作爲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之一,《詩經》如同黃河一般,在這片華夏大地上流轉延伸了上千年,不僅澆灌培育了世世代代的文人墨客,也浸潤着數千年來不同階層之人的心田,在文學史和文化史產生着深遠的影響。源於歌謠,卻又不止於歌謠,因此,《詩經》被認爲是中國古典文學之巔。

而今,在這個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都走得太快了,以至於在步履匆匆中遺失了原本屬於我們最初的那份純淨。言情小說、修仙小說各種網絡文學氾濫,試問,讀之又有何價值?在金錢至上的物質社會裏,還有多少人如詩經裏的男女般勇敢追求自己的真愛?是啊,如今我們沒有了沉重的徭役和賦役,沒有了統治階級的剝削與壓迫,我們甚至可以跨域空間和時間,不必如《蒹葭》裏的男主人公般跨越山河險阻苦苦追尋,也不必像《卷耳》裏的女主人公般隔卻萬水千山對遠征的丈夫思念成河,我們都不用了。可是,燈紅酒綠、車水馬龍裏,你是否還記得自己最初的信仰,它是否還被你所虔誠地信奉着?抑或是,它已經在觥籌交錯間,隨着碰撞的酒杯聲一起遺落和破碎?

你,還在嗎?

讀《詩經》,使人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裏獲得寧靜,讓人感受着來自華夏古老大地上的無窮魅力,“最美不過詩經”,而那些氾濫的“文學”,亦不過爾爾。惟願我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源遠流長,故仿詩經一首,聊以記之。

《凱風》——凱風自南,吹吾棘心。瓊瑰睍睆,古韻長慉。吾自黽勉,待君棲遲。

詩經讀後感2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許許多多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詩經》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

《詩經》裏的愛情是華夏兒女最古老的悠悠戀情的見證。這些愛情裏,都是如此簡樸、自由,卻奔放、熱情。又或是委婉、朦朧。比起唐宋華麗浮豔的愛情詩,《詩經》中的愛情更能使人在平靜的語言文字中浮想聯翩,似乎身臨其境,更爲這此愛情故事感動萬千。

“靜女其妹,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躅。”調皮的小女子與男子約肢,卻藏了起來,男子見不到女子,又是着急又是無奈。其實女子就躲在城邊一個小角落裏,看着不知所措的男子邊笑着。“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我愛的不只是荑草,而是我所愛的女子。這是一個渴望自由的單純男子的心裏對白。《靜女》裏的女子並不是嬌生慣養的貴族千金,而是一個渴望自由的調皮可愛的勇敢女子。男子則是如此癡情質樸,憨厚老實呢。這樣的愛情是如此的單純、自由,就是短短的語句中讓我回味無窮。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陰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男子不斷追尋着自己的夢中情人,她是如此的美麗,又可望不可得。《蒹葭》全詩整齊的句式,描繪着男子追隨着“伊人”移動。這是如夢中仙境般奇妙,朦朧,卻可惜不可及也。讓人彷彿致身境中,深深體味着詩人那悽婉的心情,卻又不顧一切努力的追尋,那是一個多麼感人的情感世界阿!

前兩首是古代人們對理想自由的追求與嚮往,而《氓》卻包含對於現實背叛的痛恨與無可奈何。從“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貿絲來,來即我謀。”男子熱烈地向女子直白表達心意到“以樂車來,以我賄遷。”男子與女子終於如願相戀成婚。而結局卻出乎意料“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簡單的話語,吐露出因社會男女不平等婚姻帶來的無處申訴的哀苦,難言的悔恨。這也是古代許多婦女在自由和婚姻上悲慘命運的縮影。

《詩經》中的愛情,或是理想或是現實,或是自由或是無奈。卻都讓人感受到古代人們對美好的嚮往,對自由愛情的追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越是如此質樸的承諾,越是感動了現代繁雜的心。

當你能處於繁囂都市一角,一杯清茶,一本《詩經》。仰望靜空朗月,遙感春秋前史的花好月圓,那簡單、淳樸、率真的感情躍然而起。放眼當前的愛情唯金論橫行氾濫,難道不更讓人對古人欽佩、更引人神往?

愛情本就應是真誠,簡單纔是最美!

詩經讀後感3

連續兩個晚上趕着看完了這本《最美不過詩經2》,詩經中的男女,不管如何戀愛,最終只有一個目的:結婚,這說明《詩經》中男女愛情的專一。如果兩個人分開了,就想念着要在一起,如果在一起了,就祈禱着永不要分開。他們可以一見鍾情,馬上就結合,比如《野草 蔓草》中的男子,行走在春天的田野上,迎面碰到一位素不相識的姑娘。他被姑娘的外貌美迷住了,於是,他大膽地向姑娘求愛,並同她結爲伴侶。《周南 關雎》就是一首熾熱感人的情歌。一位男子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姑娘,醒時夢中不能忘懷,而又無法追求到。面對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動的荇菜,姑娘美麗的身影時時閃現在眼前,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現了幻覺,彷彿和那個姑娘結成了情侶,共同享受着協諧歡樂的婚後生活。“風雨悽悽,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廖?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這首詩寫的是一個女子在家盼望丈夫,結果丈夫真的回來了,女子非常高興,以至於連身上的疾病都好了。戀愛中的男女,大概看到愛人出現在自己身邊,都是快樂無比的。

追求愛情,千年如斯。但對於追求愛情的男女來講,要做到“自由和專一”的統一確實難上加難。頑強的追求婚姻愛情自由,寧肯以死殉情,表達了古代男女在愛情受到阻撓時的極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強烈願望。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甚至在愛人不幸辭世後,他們仍牢記舊情,希望在另一個世界裏繼續相愛。《綠衣》中的一位男子,沉痛的悼念逝去的妻子。夫妻情投意合,相親相愛,如今妻子不在人世了,他感到失去妻子的痛苦,永遠也不會完結。他看到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是妻子親手縫製,他想到自己一有什麼差錯,是妻子在身邊好言相勸。

《詩經》的單純與樸素,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範本。《邶風 靜女》描寫男女約會:“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悅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一個男子在城中的一個角落等待自己的戀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戀人來了,送給他彤管、茅荑,他愛不釋手,並不是這禮物有什麼特別,而是因爲是美人所贈,主人公的感情表現得細膩真摯。表現了男子對於愛情的甜蜜和酸澀總之,從《詩經》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愛情觀:勇敢追求愛情,對愛情的熱切渴望與追求表現坦白直率;追求戀愛自由、要求自主婚姻;崇尚忠貞不渝的愛情;對愛情有着癡迷、執着的追求;天真純樸,爛漫自由,熱烈而浪漫,對愛情的自由和專一。

《詩經》給我們展示了人類美好、純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古代那純正、健康的愛情觀,爲我們現代人提供了榜樣。

詩經讀後感4

閒暇時,喜讀的書籍依然是《詩經》。在靜心的閱讀中,總能收穫點滴的歡喜,亦可深刻地感受到《詩經》和植物世界相互激盪而產生的那種性靈脈動。

近來也常常這樣想:我們人類的生存不寂寞,就是因爲大地上還承載着種種植物。《詩經》裏提到的植物就有178種,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芳草、野菜及野生草木……簡直就是在你的眼前洞開了一個神祕燦爛、魅力無窮、千年不衰的植物世界。

“不讀《詩經》,不知萬物有靈。”以前聽一位敬重的長者說這些話,只是懵懂而已。今天思來,纔算有所懂得,懂得而心生感慨,心裏有種生氣亦繚繞而不能絕。俯下身來,對植物的愛心也就更真實了一些。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王風·黍離》

最初讀這首《黍離》,真的是因爲“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一名句。對詩中用“彼黍離離,彼稷之苗”點染的頹敗景象也有點模糊:廢墟上只有一片黍苗在生長……好似千百年中,禾黍便是亡國之思的代名詞。

其實,黍,在自然裏,就是一把沉甸甸的穗子。以春來青苗而依風搖搖,以熱暑時分而迎風彎腰。後來研讀至今,發覺那黍的成長過程,很有意味,由“稷苗”長成“稷穗”和“稷實”,從中猶可見相隨的詩緒從“中心搖搖”到“如醉”“如噎”的步步深化。而每章結束的感嘆和呼號,雖然形式完全雷同,卻是一次次反覆吟唱加深着一種心靈的沉鬱。一黍一搖,一生一知。因而才明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原是問得這樣撼天動地。

遂明瞭李白說“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其實也是一樣的心思。大凡清醒之人,都不會作繭自縛,對與自己不能思想同步的人,更不會去應和苛求。浩雀當鳴,以求同音,“黍離之悲”,亡國之痛中,覓的必是個知己。而那千年會有同嘆的,必是同負着一個永恆孤獨的背影。

黍有《王風》之歌,始有千年不朽。

此時,春天的生氣在升騰着,春天就要來了。兩千年後的我迎着春光,在心裏描繪着的卻是這樣一番景象:離離茂盛的黍苗,鬱茂生長,沒有滄桑。因爲她的生命如果歸原,就是大地之上與我們比鄰而居的植物,循着自身的葉脈,找到地下的潛流和天上的太陽……

離離千年黍。倘若黍有靈,便是和人同生共滅了。因那黍裏藏着的不僅有現實裏豐碩的一瞬,也有歲月裏含金的靚麗,還有我們心中時常向往的那一片蔥鬱。正是在這樣的植物面前,生命又溫柔地找回了最初的心境與生存的印記。

詩經讀後感5

《子衿》是詩經裏的名篇,從其內容上來講,用來表達思念的千古名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就出自此詩;從其寫作手法來講,短短數字,卻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從而把女主人公對戀人的思念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此後心理描寫手法在文學作品中佔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子衿一詞,最早追溯於此詩,意思是“你的`衣領”,指女子對心上人的愛稱。後來成爲了對知識分子、文人賢士的雅稱,這隻要源於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爲君故,沉吟至今。”曹操雄才大略,“新瓶盛陳酒”用子衿來形容自己渴求賢才的心情。而子衿最初表達的是熱戀中的姑娘對戀人的思念之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難以忘記你的青色的衣領,那樣的整潔乾淨,它時時牽動着我悠悠的心,自從上次別離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可你的樣子和衣着我還依稀的記得。“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縱然我不曾主動去找你,難道你就此隔斷音信?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不知出於什麼緣由讓兩人失去了聯繫,女子對男子未來看她而又些許的埋怨。而女子出於矜持和羞怯沒有去找他,在她自己看來似乎是情有可原的。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情懷。難忘你青色的佩帶,上次相見時,它是那麼的乾淨整潔,現在不知它還是否緊貼在你的身旁。“縱我不往,子寧不來?”縱然我不曾主動去會你,難道你就不能主動來?看到這句,不由的笑了,女孩兒的心思你千萬別去猜,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女人都是口是心非,明明心裏想念人家,就是嘴上不說,潛臺詞就是都和你在一起了,我心裏怎麼想你都不知道嗎?哈,有時候女孩就是太矜持了,愛就要大聲說出來嘛,你不說他怎麼知道啊,你不知道男孩都是直線邏輯嗎?你那曲曲折折的小想法他可猜不透呢。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左等右等,你就是,你還是不來,我又不能去找你,只好每天吃力的登上城門兩邊那高高的觀樓眺望遠方,期望有天可以看到你熟悉的身影。思念至深,一天不見,怎麼感覺隔了三個月那麼久啊。

全詩共分爲三節,每節短短四句,每句四言,用區區四十九個字便把女子的思念之心刻畫的淋漓盡致,這全靠作者對心理活動描寫的挖掘。如果說前兩段重點是描寫女子的心理活動的話,那麼最後一段則是情感的昇華,寥寥幾筆就把女子焦急難耐等待戀人的心情刻畫的如印眼簾。“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雖是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其強烈的情緒心理形象地表現了出來,突出了女子對戀人的思念,也成爲男女之間用來表達相思之情的千古唯美詩句。

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詩經讀後感6

其實,最打動我的,還是那一首《蒹葭》而已。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的起頭便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很像現今的朦朧詩派,朦朦朧朧,不知所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於是這首詩千百年來,每一個人對它都有不同的理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蒹葭》亦是如此。“伊人”是誰?千百年來,人們給出了千百種答案。

從前讀的時候,總是覺得這應該是一個男子對心上人的執着追求,讀來充滿了清清的甜,又有種清清的苦楚在裏頭,真的是千迴百轉,萬種滋味。這次再讀,我突然覺得有了種不一樣的情調。這會不會是一個人對於理想的苦苦追尋呢?會不會是追夢者的苦苦的囈語呢?

每一個人都是追夢者,每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做夢,想當醫生想當科學家想當諾貝爾 獎獲得者,可是等到四處碰壁的時候,等到生活磨平了我們的棱角,我們的生活中便只剩下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只剩下了銀行賬戶升職加班,這時候的我們,又怎麼會像年少輕狂的那時候,爲了一個夢想而苦苦追尋呢。“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樣的熱情,我們還有嗎?

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一個追夢者的。“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還有一腔的熱情,想要成名成才,想要名垂千古,我們還有信心,相信一切都不是問題。這正是未來之所在,人生最美好的上坡路呢。即使天天爲了成績斤斤計較,即使對着作業唉聲嘆氣,我們還是有理想的。問問大家,你們將來想做什麼,很少有人會抓耳撓腮半天寫不出一個字的。大家都還年輕強壯。大家還會追逐夢想。

但是現在是這樣,將來,我們還會堅持嗎?還會有即使“道阻且躋”也不會放棄追夢的人嗎?我想到了現在大熱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最終成功的彎彎,也是唯一一個堅持自己要走的路走下去的那個人。我不敢說只要堅持我們就可以成功,我只能說,只有堅持最初的那個夢想,我們纔有可能成功。成功的定義是什麼,做自己想做的並做出一定成績,從而感到滿足與快樂,我覺得就是成功了,我覺得這是最理想的事業狀態。那麼,堅持就是走向成功的不二道路。

“生活像一把無情刻刀,改變了我們模樣。未曾綻放就要枯萎嗎,我有過夢想。”

讓人聽了很心酸的歌詞,有多少人正在做自己想做的,有多少人爲了生活而放棄努力,放棄成爲《蒹葭》的主角的可能,又有多少人,即使道阻且右,且長,且躋,還是不斷地爲了心中的伊人上下求索,堅持在那片青青的蘆葦蕩裏。

我不願意在很多年以後,會帶着深深的共鳴唱起上面的歌詞。也許唱着唱着,我就會流下淚來吧,人這一輩子,就走這一次,爲什麼當時不去奮鬥一下呢。努力了最終失敗,我還是會心滿意足。那麼現在是怎樣,隨波逐流碌碌無爲到現在,最後還是不夠快樂的結局嗎。我真的不要這個樣子。

我對自己說:那麼,就請堅持。

詩經讀後感7

每個人都有詩性,都沉睡在慢慢的閱讀路上,等待被喚醒。而《詩經》就叩響了我通往詩意世界的大門。

《詩經》猶如中國的《聖經》,雖一篇短短數十字卻承載了深厚的文學底蘊,經得起時間的推敲。王小波說過:“人光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該有一個詩意的世界。”

初識《詩經》,緣於一部電視劇,劇名已忘,但那主角,他所吟的《關雎》卻深印腦海。

翩翩一公子,踱步橋上,手持摺扇,抹額垂下,眼含笑意,一邊搖頭一邊吟誦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笑聲沉醉,彷彿在撫摸着沉醉在春風裏的柳枝。那一景,朦朦朧朧,卻讓我的筆端開始有了一絲畫意。

再見《詩經》,是在一堂語文課上,老師講解“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僅一句,十六字,誓言,依稀看見了兩鬢霜華,相互依偎,那麼美好,那麼讓人神往。那一刻,清清晰晰地,給我的文字添上了一分詩情。

而今,深交《詩經》,是在背誦“我愛記詩詞”時,邂逅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簡短的詩詞,飽含的深切祝願,讓我動容,古人真情流露那麼樸實,又那麼雅緻。

於是,我便買了一本《詩經》,閒時讀讀品品。讀來,發現《詩經》的作者大多都是佚名的,爲什麼呢?疑惑在我腦海中盤旋,促使我順着詩句,浮想聯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好像聽見了來自一位久經沙場,身體千瘡百孔的戰士,豪飲一罈濁酒後略帶醉意的嘶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讓我彷彿看見了一個站在城牆上,穿一身素衣,青絲舞動,望穿秋水,卻不見意中人的女子,低低吟着“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使我領略了一幅人民繁重勞作的風俗畫,她們勞累的神態好像在哭吟着一段沉重的歷史……

這麼看來,當時不論身份地位,誰都可以借詩來抒發自己的感受。而現今,我們的詩意,哪裏去了?

這一角,大多拿着手機,那一角,大多敲擊着鍵盤,都沉醉在忙碌中,忙着追求金迷紙醉的生活,忙着捕捉燈紅酒綠的喧囂,獨獨拋棄了那份本應在骨子裏的詩意,在快節奏的生活裏迷失了自我。

我想,可否靜下心來,慢慢翻閱一本《詩經》,傾聽來自古代民間那些樸實無華的勞動者的故事,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等方方面面……都在《詩經》中淺淺吟唱。

願《詩經》的墨香能浸透每位讀者的靈魂,永遠憧憬着“詩和遠方”,尋找生活中的詩意。

詩經讀後感8

胡適曾說:“古代的書,只有一部《詩經》可算得是中國最古的史料。”——題記

受到網絡知識競賽的壓迫,沿着浮雲走過的痕跡,天空的淺藍色曾令人憧憬,但那看似沉重的鉛藍色也曾使人思綺。於是,買了一本沉甸甸的《詩經》,走在回去的路上。就我腦袋裏這點兒國學知識,沒有一本讀過的“經書”是不能過國學知識網絡大賽關的。小部分是久聞大名,其中的風、雅、頌三部分更是讓我期盼。

《詩經》是由孔丘主編,收錄自西周初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我很想瞧一瞧出名得不得了的孔老夫子在國際聲譽這麼獨具一格,那眼光也是否異常獨到。我帶着期待翻開了《詩經》的封面,貪婪地吸允着油墨的芳香,這種心情一直持續到我合上這本深入人心深處的著作。《詩經》的題材十分豐富,不僅有思鄉、借物抒情、感嘆時光等常見的題材,還有許多素未謀面的題目。讚揚、憎惡、傳誦,引人入勝。——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十分之一是我十分驚奇“風”、“雅”、“頌”是何其理解,想參透孔子如何把這三百多餘首詩歌分爲三個大類。“頌”的意思較好理解,其中的“風”卻應用怎樣的理解方式去讀懂?品讀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百分之二十是真的發自內心地想品讀與領略西周至春秋的歲月風塵。我想掌握古人寫文章的方法,如何用無數箇中華漢字的幾個就能表達盡一篇翻譯過來有幾百字的文章,每次看那幾個字和譯文時,一長一短,一少一多,一段一句,區別好大,因此自然心裏總讚歎古人的筆好神奇啊!這次國學知識競賽,考題很難,每個考題都需要經過細細精讀的古文的理解和熟讀來答做。

抱着試一試的態度,我結束了第一場考試,考試成績雖不太理想,但我也懂得了這不是隨便考考就九十多分的,而是需要正真下功夫的,鑽研、翻透的。我更加努力地翻了翻僅有的《大學中庸》和《詩經》,眼睛虎視眈眈地盯着那幾張薄薄的紙瞧,總希望能看出什麼名堂來,一旁的母親看着我,嚇呆了,似乎從來沒有看過我這副模樣,她卻一邊說:“我們家溫馨真用功啊!”經過一番考試前的“垂死掙扎”和臨時抱佛腳,我凌然進入了第二次考試,終於比前一次考試高了幾分,這讓我十分高興。所有的考試都像起伏不定的旋律,一會兒沉澱,一時輕浮,在往事裏慢慢鏽化,叫人捉摸不透。哦,不,考試成績是自己把關的,都要靠自己努力!

最後幾次考試,雖然成績不太好,但至少拼盡了全力,也因此異常滿意自己的成績。《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文學中的經典。當然,其它經過汗水與智慧調和而成的著作也一樣啊。我只能在墨香裏靜靜徜徉,伴隨着陣陣朗讀,將成長在歲月的洗滌中漂白、膨脹,然後晾成飄渺無間的書卷,在回憶裏浸潤,蔓延……

詩經讀後感9

《詩經。考槃》爲隱逸詩之鼻祖,謳歌士大夫的一個重要選擇——歸隱山林。

自古讀書人常走兩個極端,一則出仕。二則仕途挫折後隱居林下,詩歌賦畫,更有成就者著書立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爲什麼只走兩個極端?因其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因其手足無力、恥於百工?是,也不是。表面客觀正確的疑問,回答不了中國傳統讀書人的骨氣問題。

如今的讀書人有更多的中間道路可以選擇:經商、從軍、自由職業等等。這固然是時代的進步,但傳統意義的讀書人總是迂腐地選擇一種極端,一種用畢生熱情去熱愛和創造的東西。因此他們之中的傑出者不斷走上人類某個領域的頂峯,成爲千古不朽的大師級人物,如一生只寫一部書的李時珍、曹雪芹。相比之下,當代名家充其量不過一巧匠。

所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內聖外王,不得已立言。內聖立德,外王立功,不能實際舉帝王之業,以推聖人之道,才退而立言。著書立說爲最後,不得以後爲之。恍然明白相聲大師馬三立簡單名字的深刻內涵。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常常流連往返於詩經中這些讓人陶醉的詩句中。《詩經》本稱“詩”,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被儒家列爲經典之一。《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共三百零五篇。詩歌形式以四言爲主,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其優美篇章描寫生動,語言樸素優美,聲音自然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

在《詩經》裏不但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而且應該說她所表現出來的純潔的愛情,過人的智慧,積極的生活態度,對現實的滿足和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完全是超越現代、超越時空的!

讀《詩經》足以靜心、淨心:《詩經》語言樸實,思想單純,沒有現代人們的那浮躁和不安分。閱讀《詩經》,就會被文字裏的純淨所感動。當我心浮氣躁的時候,看幾章,便能沉下心來,安心學習,安心工作。

讀《詩經》足以踏實、專心:《詩經》教會我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地走,才能到千里之外,留心生活中的每一點滴,珍惜現在,努力工作,日久堅持才能成爲富有者,只有專心致志、刻苦鑽研,才能成爲成功者。

讀《詩經》足以返樸歸真:《詩經》猶如東方的聖經,記錄着農業文明最古老的光榮。《詩經》內的人們生活在離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門前的原野、山巒、岩石,無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人們聆聽着大自然蒼老的聲音和人類年輕的聲音,充滿感恩的心情。他們遠離充斥着慾望、高音喇叭的現代生活。這正是現代人所缺少的特質。

詩經讀後感10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集,在八年級我學習了關雎與蒹葭。準確的來說只是自己粗略的瞭解了一番,卻也有一番有趣的滋味。

關睢寫的是男子追求女子。屬於民歌,重章疊唱是典型的《詩經》藝術特點。它同樣具備,它們朗讀起來朗朗上口,是民謠又是古詩。孔子說:“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只因它其中內容的品質。男子追求女子,喜悅而不低俗。求之不得,輾轉反側卻又想象得之的美好情景。這便是孔子所說的樂而不淫,哀而不算的真正含義。其次,因爲孔子的一句評價,我偶然發現孔子總結十分到位,簡短但又十分精闢,讓我對孔子又多了幾分想深入瞭解的興趣。

如果說關雎是一首優美的戀歌,那蒹葭就略顯文雅。蒹葭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副蕭瑟淒涼的晚秋畫面,同時他還展現了對愛人的追求,嚮往與相思之苦。雖然全文只有短短的三章。但從重章疊唱的形式,一唱三嘆具有強烈的渲染力,主人公的感情也隨之逐層加深,一直渲染和烘托着氣氛。全詩的旋律優美,強大的感染力,讓每個人都足以感受到主人公所思慕的人的情感,已對一人求之不得的焦慮惆悵。讓人深陷其中。兩首詩歌同樣運用了重章疊唱,使文章節奏感變強,形成了一種圓環的美,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可能因爲這兩首詩歌勾起了我對《詩經》濃厚的興趣。於是我發現……《詩經》分爲三部分,分別是風,雅,頌,詩經還是國風,它表達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時代的社會生活,開創了古代詩歌的光輝傳統,是民族文學萬中的幽蘭,香溢後世。它不僅豐富了中國的文化語言。影響中國的文學,還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成爲了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詩經》中還有許多名人名言,比如毛澤東引用過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其意思是“沒有人不肯善始,但是很少人可以做到善始善終。”或許只有做到每件事都善始善終,這樣纔是最好的結果。當然我們現在用的成語也還有許多來源於《詩經》。比如:孔武有力(威武有力量),投桃報李(別人給我送來桃子,我給別人李子做回禮)投桃報李更是告訴我們應該友好相處,禮尚往來。後來,《詩經》甚至用於人名來寄予美好的希望,比如孔明就選於《詩經.小雅.楚茨》中的“祝祭於祊,祀事孔明。”還有拿過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呦呦兩字出自於《詩經.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高。”寄託了父母對未來美好期望,似乎也註定的她的一生與一株小草連在一起。曾經,她用一根草改變了世界,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是中國至今獲得過最高的獎項。她的一生難道不夠輝煌?

其實人本無能,只因知識豐富人生。哪怕是勞動人民口頭的創作,也最具價值的,它們同樣開創古代詩歌光輝傳統,對後世產生長久的影響。而這就是《詩經》。

詩經讀後感11

這是一篇痛徹心扉的悼亡詩。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遙遠的一天,一個男子,一位丈夫,雙手顫抖地捧着妻子留下的綠色衣物,失聲痛哭,夫妻相處時的生活細節,隨着哭聲,伴着淚水在眼前重現,蔓延開來。一切都是那麼清晰,似乎觸手可及,可是一切又是那麼遙遠,馬上消失在茫茫人海里。妻子精心縫製的衣物還在,可是縫製之人卻已香消玉殞,天人永隔。那一聲聲“綠兮衣兮”的長嘆,溼潤了古往今來多少多少雙眼睛啊!

“生同衾,死同穴”是古代從一而終觀念束縛下絕大多數夫妻的生活理想,即使生不能同生,死也要同眠。而今,丈夫雖在,妻子卻長眠於地下。曾經那“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如何兌現呢?知心話兒與誰言?唯有睹物思人罷了。

所以,這裏的“綠衣”,不只是妻子縫製的衣物,也是妻子的象徵。它承載夫妻二人相親相愛的歲月,承載着這對柴米夫妻的庸常而又甜蜜的生活瞬間。

“綠兮衣兮,綠衣黃裏。心之憂兮,曷維其已!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兮,曷維其亡!”

“綠兮衣兮”一詠三嘆,迴腸蕩氣,似是深情的丈夫在呼喚自己心愛的妻子,思念着自己的妻子。綠衣裳啊綠衣裳,綠色的面子黃色的裏子,心憂傷啊心憂傷,什麼時候才能止住我不憂傷!綠衣裳啊綠衣裳,綠色的上衣黃色的下衣,愁腸百轉心千結,何時才能忘掉這憂傷?望着這精心縫製的綠衣,上面的每一絲、每一縷,都滿載夫妻間的濃情蜜意,上面的每一針、每一線都記錄着夫妻間深深愛戀。我怎能不思念我那賢良的妻子呢?

手把故妻所作的衣物翻裏翻面地看,那絲絲縷縷,針針線線都滿含深意——每一針都飽含着妻子對他的深切的關心和愛。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時對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規勸,使他避免了不少過失。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所謂的家有賢妻,夫不遭橫禍,大抵如此吧。我怎能不思念我那賢良的妻子呢?

而今在瑟瑟秋風中,我只能看着妻子縫製的衣物,睹物思人。“絺兮綌兮,悽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回想以前,我的衣食住行,都有妻子精心安排,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何等的愜意,安然。現在,在蕭瑟秋風的侵襲下,我凍得瑟瑟發抖,這纔想起來該換上厚衣服了,於是,翻箱倒櫃,來尋找合適的衣物。看到故妻生前所縫製的衣物,不由得悲從中來,嚎啕大哭。如果賢妻尚在,我的生活怎會這樣,叫我如何不思念體貼入微的她呢?

故去的愛人永遠居住在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伴隨着“綠兮衣兮”的長嘆,我合上了書,但是那深深的思念,滿滿的眷戀卻久久揮之不去。

詩經讀後感12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漾漾於文字之間。吾嘗聞絃歌,弦止而餘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餘情不散。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爲物,瞬息消亡。佛法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爲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爲霜。求佳人而不可得,於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繫着,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云:“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於“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雲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遙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絃之音,鏗鏘而悠長。癡人耶?夢境耶?每讀到此,不由喜《蒹葭》選自《詩經國風秦風》,大約是255年以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說法:一是“刺襄公”說。《毛詩序》雲:“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衝闡析說:“‘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臍’、‘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讓”,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說。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徵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三是“愛情”說。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雲、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說。如自恢文說:“這是一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木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說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由於此詩之本事無從查實,詩中的“伊人”所指亦難徵信,故而以上三說均難以最終定論。在這裏,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詩經讀後感13

??愛情,飽含着人間真情的至善至美。它的生命流程與人類歷史一樣深厚、一樣悠久。只要人類還在不斷髮展延續,愛情就將生生不息,連綿不絕。古往今來,愛情令多少人幸福歡暢,又使多少人爲之癲狂、痛苦、悲傷,因而也就成了千百年來古今中外名人雅士爭相吟誦的主題。愛情詩和愛情本身一樣,青春永駐,萬古常新,如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以愛情詩爲其最重要組成部分。《詩經》成書於春秋時期,距今約3000年了,它包括風、雅、頌三部分,共305篇,其中愛情詩就有80篇左右。這些愛情詩從文學的角度反映了周代社會男女交往的清純本色,表現出對生命本體的尊崇和對人的個體價值的強烈追求,爲中國古代文化留下了深刻的情感烙印。

??《詩經》時代是中國人的孩童時光。《詩經》中的愛情詩熱烈而浪漫,清新而純淨,是心與心的交流,是情與情的碰撞。它們展示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純真、最淳樸、最自然、最浪漫、最美好的情感世界,這是沒有世俗的偏見,有的只是個體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

??《詩經》中的愛情往往是簡單的、真摯的、純粹的、沒有雜質,也沒有功利成分。《詩經》中的戀愛男女不會去考慮什麼地位、名分、金錢或者是社會輿論的譴責,他們只是帶着對愛的憧憬和渴望去尋覓生命中的另一半,然後相互試探,得到了愛的迴應之後,就有了幽期密約,有了錚錚誓言,從此夕陽下,他們如影相隨,共同品味愛情的甜蜜。他們攜手相伴,共同描繪未來的藍圖。這時的他們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那種熱烈的思念釀出的愛情篇章讓人不覺其苦,反覺甘之如飴。

??相愛的人因愛而結合,因結合而幸福,可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既然相守是快樂的,分離必然是痛苦的,相思的幾多辛酸,幾多痛苦,幾多忐忑……是那樣的讓人黯然神傷。

??可以說,《詩經》裏的愛情詩,實際上就是表現了一種對愛的追尋過程,從懵懂愛到初戀、從熱戀到結婚、從分別到思念、從起風波到遭遺棄的婚姻生活的全過程,在《詩經》裏的愛情詩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廣泛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快樂與挫折痛苦。這些詩都帶着春秋時期我國早期社會先民們相對自由的生活痕跡,基本上比較完整地顯現出了愛情生活的真是面目。在《詩經》裏,愛的喧囂與深沉,愛的自信與懷疑,愛的和諧與錯亂……種種真摯的情感體驗,由字裏行間注入了我們的血脈,滋潤着我們的心田,美麗着我們的人生。《詩經》中這些來自遠古的愛情歌唱,在今天仍放射出迷人的性情魅力,他們是一首首歡暢流動的樂曲,天真淳樸,爛漫自由,琅琅上口,傳送不衰。

詩經讀後感14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時間如一條白練,把幾千年前的情懷延續至今。無論是幾千年前還是現在,最純樸,最乾淨的依舊是愛情。他不加任何修飾,只是發自人類內心最深處的一種情感而已。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熱戀中的情人纏綿恩愛,無不希望朝夕廝守,所謂,“樂哉新相知,悠哉生相離”,只是短暫的分別對他和她都十分漫長,以至於難以忍耐。不是虛僞的表演,是來自內心最真實的感受。相戀相思人人都有過,人人都會經歷,簡單的十幾個字,便將相思之苦表達的飽滿而又空洞。且不說古人有這種相思情節,在當今社會也不乏。着眼於二十一世紀,熱戀期的男女恨不得時時刻刻黏在一起,一刻鐘看不見對方便十分想念,關注他所有的動態,生怕錯過關於他的消息。而采葛中反覆吟誦一日不見,重疊中只換了幾個字,更是把懷念情人愈來愈強的情感生動的表現出來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便由此而來。

褰裳,即提起下衣,簡單的一個動作蘊含的是壓抑許久的情愫。詞中的女孩說,你如果愛我,便提起下衣,過河來找我吧,不要怕河水冷,心中的熱情足以將冰冷的河水溫暖;你若不思念我,還會有別人思念我,不缺你一個人。三言兩語便將女主人公潑辣爽朗的音容笑貌,曠達自然的愛情觀活脫脫地表現出來了。可能許多女孩子羨慕詞中女主人公有如此曠達的心境,可她也只是個女孩,並未看輕愛情,倘若真的被心上人拋棄,也未必能做到詩中所說的那樣曠達,但這種建立在自信自強上的愛情觀以及縱遭挫折也不頹喪的意氣,卻是頗能警醒溺於情者,給傷於愛者治癒。這自信自強的愛情觀,也正是現代女性需要悟出的道理。

時代進步了,科技發達了,男女平等實現了,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一面演變,但爲愛所傷,爲情所困的女孩卻越來越多,似乎沒有了心上人的陪伴,便沒有了生活的意義。爲什麼呢?因爲男孩變得輕浮了嗎?不!大多女孩將所有的賭注都放在了心上人身上,沒有給自己留一絲後路。當今社會的現狀是,男主外,女主內,在觀念固化後,這似乎已經成爲了一種理所應當,女人就應當在廚房和孩子之間打轉嗎?不!從未有如此規定,古有巾幗英雄花木蘭,今有科研巨人彭新華,這些足以說明女兒身不比男子差。而在愛情中,女人有了自己的事業才能保留自尊和自信,纔有日後生活中的底氣。

放眼大學校園,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靜心研讀詩經,默默努力,把自己變優秀,期待與更優秀的人相遇。願更多的同學可以如詩經中的女孩一樣灑脫自信,與我攜手共同努力吧!

詩經讀後感15

中谷有蓷,暵其幹矣。有女仳離,嘅其嘆矣。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中谷有蓷,暵其脩矣。有女仳離,條其嘯矣。條其嘯矣,遇人之不淑矣!中谷有蓷,暵其溼矣。有女仳離,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詩經《國風·王風·中谷有蓷》

魯迅說,人的悲歡並不相通。但是如果單單從表面上看,也許人們會有感到相互理解的時候,而不必產生對於對方煩惱的煩躁和厭惡感。

大多數的解釋對於中谷有蓷這首詩的看法是,一個女人遇人不淑,遭人遺棄,只得在山中感嘆不已。

但是也許事實並不如此,因爲並不是人被打倒了就單純是被打倒了,痛苦也有其他的意義,比如說,詩經中有衆多的女子都是被遺棄了,那也不意味着消極,痛苦並非僅僅是摧毀,有的人反而勇敢對糟糕的過去說不,這也是相當好的經歷。

在詩經中,我們看到過很多女子都是被拋棄,有“氓”裏面的女子勇敢地告別過去,還有“穀風”中女子也是被始亂終棄。

但是有一點相同的是,如果是要展現一個人的悲傷,心境的變化,這兩處都是從“我”的角度來寫的。

這裏的說法並不是在胡亂解讀,因爲從前兩首中,一個女子的喜悅,歡快,漸漸生出的緊張,哀痛,都是明顯可見的變化,但是在中谷有蓷這裏,只是從另外一個人的角度看,他看到一個女子在那裏,似乎有什麼悲傷的事,他知道那女子發生了什麼,但是他似乎無法真正地走近那女子,他不能隨便地去安慰,不能隨便地引起她的注意。

因爲她的憂愁在那裏,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所要面對的事情,而那女子的經歷終歸是她自己的經歷,也許從這首詩角度,看過去的人“我”也正面臨了自己的困境,左思右想無法想出結論,於是就只能到山谷中躲起來,想要自己一個人安靜一下。

這樣看來,這首詩就沒有那麼消極了,一個女子離婚了,她或許曾經有過美好的嚮往,或許對未來有過信心,總之,她正剛剛擺脫了一段不怎麼好的經歷,現在正躲在山裏,想要仔細思考這件事,也許沒有思考,但是不怎麼想和其他人交流,因爲必然會帶上自己的情緒。

在我看來,詩經的每部分應該都是相互聯繫的,而“王風”裏面的詩歌全部都是從“我”的角度去看的。那麼即使說的是女子的嘆息,也離不開“我”的存在。

如果“我”也是遇到了無法排遣的事情,又遇到了一個有着自己的不好的經歷的人,會怎麼樣呢?

在開頭所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把這句話放在這裏,也許會產生非常好的反應。

兩個不認識的人,或者可以說完全沒有相同經歷的人,因爲自己遇到了悲傷的事,發現了人的孤獨無法被同伴瞭解的事,於是想要躲避,想要逃避人世,可是在這種情況下,遇到了那個也是有着相同想法的人,也是想要躲着不見其他人,於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切和愛反而產生了。

人們在孤獨之中又重新發現了相似,而且構造了聯繫,這種聯繫真是不可思議,人在最本質上,的確就是這樣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