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詩經名句>

《詩經·擊鼓》讀後感

詩經名句 閱讀(2.55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經·擊鼓》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經·擊鼓》讀後感

詩經·擊鼓》讀後感 篇1

離別總是詩歌裏最傷感的主題,尤其是男兒被迫擱置兒女情長,爲國出征,這樣的離別更填一層悲壯之情。

還記得《周南·汝墳》裏,那個苦苦思念着在外服役的丈夫的女子嗎?男兒在外爲“王室”奔命,她在家裏卻食無味、寢不眠,日思夜想。

這首《擊鼓》則以出征在外的丈夫的視角,與之遙相呼應。他用不乏愁怨的口吻,敘述了隨軍出征中的慌亂與危險,回憶起出征前與愛人分離的場面來。他緊握着姑娘的手,對她立下誓言:倘若我能回來,一定與你白頭到老,生則同居,死則同穴,今生今世,永不分離!

嗯,用現在話說就是:等打完這仗我就回老家結婚……

可能所有的`flag,立得越堅決就太容易倒吧。所以他只能悲痛疾呼:距離太遠,相會太難;分別太久,我怕一不小心就再也回不去了,難以履行我的誓言。

我們讀歷史,往往只能看得到王侯將相之間的戰爭與和平。但在歷史的聚光燈找不到的地方,卻有無數不爲人知卻感人肺腑的悲歡離合。

也許我們從史書寥寥幾行的記載裏,看到的只是貴族操縱戰爭時的縱橫捭闔,可這些民間流傳下來的詩歌,卻從一個個小人物的視角,爲我們還原了一段不一樣的歷史,告訴我們,他們不是作爲故事的襯托、甚至僅僅作爲統計勝負結果時的龐大數字的一個小分子,而是有血有肉、有情且至深的真實的存在過。

也許,與李白的那首膾炙人口的《子夜吳歌》對比來讀,更能體會這種戰爭中離別帶給普通家庭的複雜情感: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詩經·擊鼓》讀後感 篇2

擊鼓其鏜,踊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說起《詩經·邶風·擊鼓》,可能很多人都覺得沒有聽過。但是說起“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可以說是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由此,便能夠顯而易見地感受到這句詞作的巨大魅力。“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第一次聽到這句話,完全不瞭解這句詞前後的語句和背後的故事,都能感受到那種愛情的美好。兩個人,相知相守、一起老去,這樣平平淡淡的感情,卻正是我一直以來嚮往的。而順着這句話,搜索到了全詩,再仔細瞭解和品讀這首作品,又讓我有了更多的感觸。全詩的內容主要是寫一位衛國兵士遠戍陳宋,久役不得歸,回憶起新婚時與妻子的誓言而殘酷的現實卻使誓言落空。作品中的主人公因爲戰爭遠走他鄉,久久不得歸家,他的怨恨、憤懣、孤獨和茫然在作品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而在這樣的情緒之中,主人公對愛人的思念以及無法兌現諾言的自責和遺憾也就顯得更加深刻。這樣一個戰爭的背景,與其中所描繪的愛情互相成就。

在殘酷的戰爭中,這樣真摯的愛情顯得更加的可貴與刻骨銘心;而這樣的感情,更加深刻地表達出了作者對戰爭的控訴,也更能夠打動讀者的心,引發共鳴與共情。那種遺憾令人感慨唏噓,也引發了我們自己的思考。既然我們現在有機會,爲什麼不好好珍惜身邊人呢?這篇作品,有大的格局,也有細膩的情感,能傳誦千古,自然也不足爲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