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勵志故事>

合作成功的事例精選3篇

勵志故事 閱讀(8.5K)

不善合作,一敗塗地,齊心協力,共享成功。現實生活中我們做很多事都需要合作,合作才能共創成功。本站小編精心爲大家蒐集整理了合作成功的事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合作成功的事例精選3篇

合作成功的事例篇1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八九隻黃蜂一起放入一個密封的小木箱中,過了幾天將它打開,看到木箱的四壁,多出了八九個小洞,每個洞中都有一隻死去的黃蜂。

而這些小洞,最淺的也超過了木板厚度的一半。也就是說,只要這些黃蜂在危急關頭能夠團結合作,每一隻都在同一個位置輪流鑽上一段,那麼完全可以輕易打破木箱,化險爲夷,走出絕境。可遺憾的是,它們一個個只顧各自逃命,最後全部命喪黃泉。

管理啓示:多少成功和失敗的企業案例反覆證明:一個企業要想持續發展,立於不敗之地,沒有團結奮進的企業文化,沒有團隊合作精神是萬萬不行的。團結就是力量,尤其在企業生死存亡關頭,團結是走出團境的惟一通道。

合作成功的事例篇2

陽光普照這大地,冰雪開始融化,深藍的大海中休眠了一季的動物們也漸漸甦醒,並開始承擔着養兒育女的重任。

這個季節,是沙丁魚向近岸作生殖洄游,返回大海的時節。沙丁魚是海洋中最有禮貌最守紀律的生物。在“遷徙”過程中,沙丁魚數量龐大,多如天上的星斗,但它們非常自覺地排着整齊的隊伍,似訓練有素的大部隊。浩浩蕩蕩,井然有序地向理想中的家園進發。海豚已經追隨它們幾天了,只等適合的時機、適合的水域“下手”。

壯觀、密集的沙丁魚羣跟着海水的“洋流”,跋過淺水,涉過深水。當它們又一次進入淺水海域時,蓄謀已久的海豚施了一個小小的“手段”,將其中的“一股”沙丁魚截斷。使它們從大部隊裏分流了出來。海豚們用超聲波“誤導”迷路的沙丁魚羣,將它們控制在“股掌”之間。可是,它們要想在短時間內吃到可口的沙丁魚,卻相當費力和困難。

這是因爲,海豚不能長期待在水底,必須每隔幾分鐘浮到水面呼吸一次。儘管海豚“捕獵隊”團結一致,分工合作,輪流呼吸,輪流圍追,可終究“一心不能二用”。在它們換氣輪崗的時候,沙丁魚不可能“坐以待斃”,而是更緊密地“抱”成一團,左衝右突、上躥下游。這樣的“戰術”持續幾十個來回後,海豚也會精疲力竭,功虧一簣,失去嘴邊的一頓大餐。

就在海豚們有些力不從心的時候,它們的死敵——鯊魚不期而至。鯊魚遠遠地嗅到海豚的氣味,快速地朝它們的食物游來,準備進行一場生與死的搏殺。然而,當鯊魚看到被海豚控制的沙丁魚,如一個巨大的“魚肉團”時,立刻自發地游到海水深處,也就是沙丁魚羣的下方,協助海豚合力“圍剿”。瞬間,原本的冤家、死敵,精誠合作,目標一致:鯊魚隊“嚴守”沙丁魚往下逃跑的路徑,海豚隊則分散在沙丁魚上方水域的四周,進行包抄、夾擊。沙丁魚無路可逃,暈頭轉向,茫然無措地抱成一團,徒勞地左衝右突,卻是掉進一張張“血盆大口”,水面上擊起很大的聲浪……

合作成功的事例篇3

馬克思與恩格斯這兩位革命巨人之間的友誼,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誼都沒法比的。馬克思對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說自己總是踏着恩格斯的腳印走。而恩格斯總是認爲馬克思的才能要超過自己,在他們的共同事業中,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資本論》這部經典著作的寫作及出版,就是他們偉大友誼的結晶。

1848年大革命失敗後,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徹斯特營業所,從事商務活動。這使恩格斯十分懊惱,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稱作是“該死的生意經”。並且不止一次地下決心:永遠擺脫這些事,去幹他喜愛的政治活動和科學研究。然而,當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國倫敦的馬克思一家經常以麪包和土豆充飢,過着貧困的生活時,他就拋開棄商念頭,咬緊牙關,堅持下去,並取得了成功。這樣做,爲的是能在物質上幫助馬克思,從而使朋友,也使共產主義運動最優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資本論》早日寫成並得以出版。

於是,每個月,有時甚至是每個星期,都有一張張一英鎊、二英鎊、五英鎊或十英鎊的匯票從曼徹斯特寄往倫敦。1864年,恩格斯成爲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公司的合夥人,開始對馬克思大力援助。幾年後,他把公司合夥股權賣出以後,每年贈給馬克思350英鎊。這些錢加起來,大大超過恩格斯的家庭開支。

從馬克思來說,也正是爲了對剛剛興起的科學社會主義進行有效的指導,爲了揭露資本主義的根本缺陷,才接受了恩格斯這種幫助。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親密無間的朋友,他們所有的一切,無論是金錢或是學問,都是不分彼此的。

雖然他們分開了20xx年,但他們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並沒有終止。他們每天要通信,談論政治和科學問題。在一段時間,馬克思把閱讀恩格斯的來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着信自言自語,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談似的。

“嗯,不對,反正情況不是這樣……”

“在這一點上你對了!”

馬克思說着說着竟高興得流出了眼淚。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那樣地相互尊重,在他們看來,任何人對他們的思想和著作的批評都不及他們彼此交換意見那樣意義重大。於是,一有機會,恩格斯便擺脫商務,跑回倫敦。他倆天天見面,不是在這個家裏,就是在那個家裏。討論問題時,他們在屋子裏,各自沿着一條對角走來走去,一連談上幾個鐘頭。有時兩人一前一後,半晌不吭一聲地踱步,直到取得一致的意見爲止。於是,兩人就放聲大笑起來。

1867年8月16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凌晨兩點,馬克思向他的戰友報告說,《資本論》第一卷所有印張(一共49個印張)的校對工作,都已結束。他興奮極了,寫信對恩格斯說:

“這一卷能夠完成,只是得力於你!沒有你爲我而作的犧牲,這樣三大卷的大部頭著作,是我不能完成的,我擁抱你,感激之至!”

《資本論》於1867年9月14日在德國漢堡出版,這是整個國際工人運動中,具有偉大意義的大事,也是兩位巨人友誼的結晶。

這種理解的友誼是那樣深厚,甚至一直延續到馬克思逝世之後。

馬克思在病重期間,曾告訴女兒愛琳娜說,希望恩格斯能爲他尚未出版的《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做出點什麼”來。當然,即使馬克思沒有提出這樣的要求,恩格斯也會去做的。

從1883年馬克思逝世時起,整整十年,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盡力從事《資本論》後兩卷手稿的整理、出版,補充了許多材料,重新撰寫了一些篇章,使《資本論》得以在1885年和1894年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