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論語十二章讀後感範文(通用4篇)

論語 閱讀(2.54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十二章讀後感範文(通用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十二章讀後感範文(通用4篇)

論語十二章讀後感1

學海無涯,人在一生中要學會做很多東西。學做人,是最基本的,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當然是要做一個美好德行的人,像孔子一樣,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我讀了是孔子的《<論語>十二章》,文章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講了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教我們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教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從文章中,我懂得了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德行美好,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了知識、技能之後,時常去複習它,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學習了新的東西之後,我就要時常地去複習、熟悉它,這是一件快樂的事。在沒有學習這句話之前,我從來不重視認真複習,每次上課看到同桌記筆記,我也跟着記,下課後同桌認真複習,把上課的筆記反反覆覆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也常跟着他一樣學,但每次考試我的成績都不如她,我常常在想,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如今,學習了孔子的語句,我真正理解了學習,要及時複習所學的知識。

自從真正理解這句話我才知道,原來真正理解了學習,及時複習所學的知識,而且要用心把知識記憶理解好,這樣才能越來越好,當然也不能模仿別人,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並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性格品質,讓自己成爲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讓我感觸最大的是“曾子日:‘吾日三省吾省,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信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按時複習了呢?《論語》中告訴我們的永遠是簡單而質樸的道理,孔子要求自己要做一個德行美好的人,必須要每天都幾次反省自己本身的問題:替別人辦的事有沒有辦?替別人辦事有沒有辦好?跟朋友交友:有沒有誠實、平等、友好、關心自己的朋友?在朋友遇到挫折時,有沒有去鼓勵和幫助朋友?在朋友獲得成功時,有沒有真心的替朋友開心?每個人都要學會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在一天中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還有學會了什麼。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吵架了,我把自己關在了臥室裏,不吃不喝,放聲大哭。學了《論語》,我發現自己錯了,哭鬧並不能解決問題,反省自己本身的問題纔是最重要的。通過反省你可以知道是自己錯了,還是別人錯了,從而反省自身,取長補短,不斷豐富完善自己,讓自己擁有高尚的品德。

《<論語>十二章》多麼讓人受益啊,在這裏教會了我如何學習,如何做人,做一個怎樣的人。我們應該在學習和實踐增長才幹,在與人交往上要心胸豁達,充滿歡樂,不斷完善自我,不斷修養身心,努力成爲一位品質高尚的人。

論語十二章讀後感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十二章中的第一則,我覺得把它放在開頭是很好的選擇。一句話,說明了三個道理——複習、以學爲樂、爲人之道(可改用三個句子來概括)。

複習是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以前對此句理解甚淺,雖然也複習但從未“時”習之,不按時。每次都是等到大考時,再一起復習。現在,在爸爸的`幫助下,稍微好了點。我看過某心理學家的遺忘曲線圖:剛學完時能記住很多內容,但是在學後的短時間內遺忘的速度很快,經過一段時間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過,此時記住的只剩百分之二十了。因此,按時複習是很重要的。(從心理學理論來證明,有說服力)

“有朋自遠方來”。朋友是人生中的一條路,一個助手(可改爲一位良師、一筆財富等)。但這裏的“朋”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和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的確很開心。我覺得不但是學習如此,連興趣也是一樣。每當我和一些愛打乒乓球的人在一起打乒乓球時、學乒乓球(可改爲練球、學球)時,別提多開心了,學得也起勁!

最後一句是說德行、修養的。可我卻不像孔子說的那樣。我最恨的就是別人冤枉我,只要一點說得不對,我便會火冒三丈、破口大罵。看來我得改啊!

這一則對我影響頗深,使我發現了我的兩個缺點。我會竭力改正的。

論語十二章讀後感3

學習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受益非淺。于丹對《論語》從七個方面進行了拆講與分析。先我就從作爲一名普通的角度就於丹《論語》心得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說:“天人合一”。于丹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我們作爲一名普通的教師,我們的和諧是什麼?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我覺得教師很學生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這就是我們學習這本書後,我們應該追求的和諧。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們作爲一名技校的老師,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特殊的羣體,他們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紮實的學習功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我們的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平和的教育學生,而且要對我們自己的學生有信心。能夠發自內心的肯定我們的'學生。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並對其進行了解釋。談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自己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給別人幹。我們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學中也許已經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我們怎麼處理的?我在教學工作中有過這樣錯誤的認識我是老師,你是學生。所以我不想幹的事讓你來幹。現在看到這樣的一個“怒”字。我不僅對自己有這種思想而覺得不該。這是沒有正確理解“教師”這個名詞的結果。而“仁”解釋是“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當看到這裏我不敢問自己我對別人做到“仁”了嗎?我只問自己對自己工作、教育的對象做到“仁”了嗎?我真的從心裏關愛我的學生嗎?真的做到了解每一個學生嗎?我認真的審視並認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爭取在以後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諧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學工作。

二、心靈之道

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老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儘快的過去,這樣你纔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纔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要使學生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三、處世之道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呢?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說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爲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爲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並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無論以後在社會中做什麼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四、君子之道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爲作爲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種境界是無恆產而有恆心。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爲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而且還是我們爲人的根本,做人的標準。可能我們無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

論語十二章讀後感4

《論語十二章》節選了《論語》中關於做人做事和學習態度與方法的幾段重要內容,目的是希望大家通過應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道德修養。如果一定要總結成一、兩個字得話,那就是“學”與“思”,這是其強調的內容!這裏就“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談談看法。溫故而知新是指,能夠通過對已知事物的瞭解和掌握,去認識和判斷新的事物。

能夠溫故而知新,說明這個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學而思、思而學。“溫故”不是復讀或者複述已經學到的.內容,而是對已學知識的思考,同時又在思考中探尋瞭解新的知識,思想認識不斷髮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這樣的人當然也會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揚出來,不論是否收徒當老師,都能起到老師的作用。而對於那些能夠做到溫故知新的人,應當將其作爲老師來對待,好好地向他們學習的。當然如果自己能夠做到這點,那麼自己也可以發揮老師的作用。

能夠溫故而知新,說明這個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而一個有思想、有方法,不斷回顧與思考,能夠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揚出來的人,其在品質方面應當不是問題了。因而也就具備了作爲老師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