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論語關於孝道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論語 閱讀(1.67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關於孝道的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關於孝道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論語孝道的讀後感 篇1

一本《論語》放在書架已有好幾年了,來到新的工作單位,也把它順手帶了過來置於牀頭,雖然偶爾翻閱幾頁,卻也沒有讀完。今年寒假總算是完整的讀完了一遍,但總感覺只是一知半解,略知皮毛而已,其中的好些道理還是參悟不透。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遼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現僅將本書中的孝道就與治學的部分談一下自己的一點淺顯的認識: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有些人們在這一方面卻在褪色,學習孝道並對學生對後人講述孝道是非常必要的,使自己也讓他人明白孝是爲人之本。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意思是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父母唯其疾之憂。一個人如果能夠使他的父母只擔心他的疾病,那就可以算得上是孝了。我個人的理解爲,能夠在自己控制的範圍內的事情,盡最大努力的不讓父母爲自己操心,除非是像生病這樣自己沒法控制的事情。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爲孝乎!書中註釋爲侍奉父母,難在時常保持和顏悅色!人子中年紀少的做事,年紀長的具備飲食,難道這就可以算得孝麼!我對後面的句子的理解有些欠缺,單就色難一句,我認爲一個人果真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很不錯了。有句俗語久病牀前無孝子雖是有些譏諷的意味,但也不得不讓人深思。這也讓我聯想到自己,父母年事還不是很高,還沒有到子女經常服侍的地步,但老人愛嘮叨,嘮叨多了就有些不耐煩了,其實想來老人的嘮叨就是一種愛的體現,我也應該尊重老人的嘮叨,和顏悅色地傾聽她的嘮叨。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現在人的孝,只是能養父母。但人們亦養犬馬。如果只養而不敬,則養父母跟養犬馬還有什麼不同!充分體現了孔子提倡不僅能養更注重敬的思想。當然針對於我們來說,相信在這一方面都能做得很好。但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也會時常見到或聽到對老人養而不敬的事例,更有甚者既不養也不敬者。因此不僅我們自己要做到這一點,也要對我們的後代,對我們的學生傳輸對父母對祖父母等不僅要養更要敬的思想。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意思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到遠處去遊;如出遊,必有一定得地方。社會發展到現在父母在不遠游是不大可能了,但遊必有方還是很值得提倡的,必須告知父母自己所去的地方,並且時常告知父母自己的情況,免得讓父母牽掛。我的父母就是這樣,有時忙隔三五天忽視了沒有打電話回去,媽媽準會打來電話詢問情況。放假回到家中,晚上有時出去玩耍,無論回家多晚,遠遠就能望見家中的燈光,父親總是坐在桌前喝着茶水等我們回來才睡,多次說他卻總是這樣。有一次,晚上我們開車出門正值天氣不好,老公忘了帶手機,我的手機又沒電了,也就沒有跟家中聯繫,家中又給我們聯繫不上,害得父母擔心,聽母親說父親還發了火,我們也非常愧疚。今年正月十五下了一場大雪,在老家過完了元宵佳節,正月十六,老公單位要上班了,因天氣原因,我們早上6點起牀出發趕8點的班,大冷的天婆婆早早起了牀,不顧我們的反對又是掃雪,又是遞熱毛巾擦車窗玻璃,站在村口,望着車子遠遠離去。路上經車壓結了一層厚厚的冰,非常滑,車開得很慢,不到50裏地足足走了1個小時零40分鐘,中途公公打來兩次電話詢問路面怎樣,是否到了。這都是一份份濃濃的牽掛埃我們要從小事做起,注意生活的點滴,多爲父母想想,儘可能的讓父母少一份牽掛,這也是一種孝的做法吧。

治學方面,有好些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是我們非常值得學習的。

論語孝道的讀後感 篇2

百善孝爲先,一直以來,我都認爲自己是一個很孝順的人。雖做不到臥冰求鯉但父母生日總還是記得的,總會用積攢的壓歲錢,爲他們準備一份意想不到的小禮物,雖然禮物並不貴重,但看見父母的幸福,我也很快樂。

可是,當我翻開,《問孝道》的第一頁,我就發現我錯了,錯得離譜,我不但不是一個孝順的人,還可以說是不孝,做了那麼多不符和孝道的事情,如果不是有幸看見這本書,我恐怕到現在還沒有意識到。

說實話,第一次看見這本書,並沒太用心看,因爲書上的一個個黑色的印刷體文字彷彿就是在指控的罪刑,不容我爭辯,當懷着惱羞成怒的心情看到快一半的時候,才發覺這本書清新易懂,頓入茅塞。重新審視這本書的封面,覺得封面說不上精緻與華麗,高山,樹木,互相掩映,給人一種自然最原始的感覺,沒有一絲人工修飾的做作,是的,孝不就是這種感覺,沒有一絲人工修飾的做作,是啊,孝不就是這種感覺,一種發自內心對父母養育自己的感激,自然界中無數生靈又何止人類這一種知道感恩,烏鴉反哺不也是這孝道的另一種表現。

書中大師說的每一句話都富有禪機,引人深思,特別是父母之恩與天地等,對我感觸最深,父母就是真心實意愛你的人,從你呀呀學語,到你背上書包去上學,毫不吝嗇給予我,付出自己的全部的愛,卻從未想過回報。

也許愛人會因爲年華流逝,容顏衰老而拋棄你,也許友人會因爲窮困了潦倒而離開你,父母,無論你的醜陋貧困,都會在你身邊一如既往的關愛着你,支持着你。所以我會用《問孝道》這本書來規範自己的行爲,利用自己這微不足到的孝心,去感謝父母不言回報的大愛。孝道能充實自己的生命的立足點,導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養着無限人生境界的價值意義。當今之世大談孝道看似過時,但卻是最合乎人性潛能發展的祕訣,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品德。

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德之基也。

生育之恩,浹乎宇宙,顧復之德,等同昊天。

人生的理想是終極關懷。我們伴隨父母走過老年,看着他們肩膀不再堅實,頭髮日漸花白,甚至不時病痛,但是,他們的心靈經過歲月的洗鏈,自然發出一種光明,可以燭照煩囂的世事與人情。老人是人類的寶藏,越有傳統的文明越重視老人。國人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實在是深富智慧之語。一個不敢正視衰老、病痛與死亡的人,顯然是不夠成熟的。尤其在陪伴至親的父母面臨這些困境時,我們自然會對生命作一整體而深刻的反省,由此確立自己更真實的人生信念。

家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延續傳統理念的基地,我們的生命意涵從中得到滋養、成長、成熟,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也從中得到啓發與實現。因此,體會愛自親始,甚至推己及人,這其實正是每一個人內心所向往與渴望去完成的,也是彰顯人性與真正的自我實現。

耶穌基-督曾說:就世人來看,是我被釘在十字架上,依我看來,是世人被釘在十字架上。

也許,我們真的把自己釘死在外化不覺的意念上,把人性本具的良知良能釘死在競爭無情的物化生命裏,讓蘊含永恆價值的真實自我深陷於生滅不實的妄求空想旋渦中。

論語孝道的讀後感 篇3

今天,我終於又見到了對“孝”字更高含義的詮釋,深刻地體會到了我肩擔的責任,也感受到了當今社會所需的責任感。同是“孝”,但在不同角度,在不同時代,在不同社會背景下,我們所感受到的,都是別有一番景象――但是,它都來源於父母對我們的愛,也萌發於我們對父母的報答。

我上述的這些情感,都起源於今天觀看的那只有14分鐘的教育短片。這則教育短片主要是由一位著名國學應用大師講演的,看着聽講座的大人們熱淚盈眶的樣子,聽着這位大師的深情講演,更使人感觸頗多。這段視頻主要是藉助了幾個事例及古人的經典詩句,向我們講述了孝敬父母是至關重要的,錯過了就再也沒有機會行孝了,我們應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從現在這一刻做起,孝敬我們的父母,讓“孝”的傳統發揚光大,讓父母感受天倫之樂。

是啊,從我們呱呱落地那一天起,就註定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在父母堅實的臂膀下蹣跚學步,在父母溫暖的懷抱裏茁壯成長,在父母安全的港灣上揚帆出海。父母爲我們的成長付出了太多太多,要求我們回報的卻很少。作爲她們的子女,難道我們不應該儘自己的孝道嗎?

或許會有許多人認爲,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理所應當的,我們沒有必要孝敬父母。不,這是不對的。放眼望去,肯定會有許多人幫助過你,使你感激不盡,也許只是舉手之勞的小忙,但你也會予以真誠的回報。而父母呢?他們生你養你,是你生命的源泉,給予你物質上的幫助及精神上的支持,他們對你的幫助遠遠多於他人,足以使你潸然淚下了。他們完全可以不要管你,隨你放任自流,讓你自生自滅,但他們卻沒有這樣做,他們選擇了將你撫養長大。沒有他們就沒有你,就憑這一點,難道你不應該去孝敬他們嗎?

或許有許多人認爲孝敬父母只要扔兩張紙幣就夠了,只要父母能享受人盡繁榮富貴就夠了。不,這是不對的。父母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富裕,而是精神上的滿足。你可曾想過,父母老了,他們的內心是多麼空虛?每天吃着山珍海味,總有一天會厭煩;每天在空蕩蕩的大別墅內徘徊,總有一天會寂寞;每天生活在燈紅酒綠的大都市中央,總有一天會懷念鄉村的清新空氣……抽出一點時間,哪怕只是一點時間也好,陪伴一下父母,可能只是一則小笑話,足以似一罐蜂蜜,浸潤着父母苦澀的`心靈。

或許有許多人認爲孝敬父母是長大以後的事,現在的任務是刻苦學習,待到將來功成名就時,再接父母去國外安度晚年也不遲。不,這是不對的。孝敬父母要體現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它不是一種形式,它需要我們付諸以行動。現在有多少腰纏萬貫的商人,想孝敬父母時,卻猛然發現,父母已經離他遠去了,這時後悔只是徒勞無功了。看一看,父母是不是有多了幾根銀髮,添了幾條皺紋?孩提時那個曾經牽着你上學的手已經皺了,你何曾發現呢?時不待人,它在分秒不息地奔跑着,流逝着。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如果總是把孝敬父母之重任放在將來,我們還有多少個將來可以等待啊!

“孝”是每個子女的義務和責任,它既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至關重要的大事;既是愛的延續,也是愛戴源頭;既是常掛嘴邊的字眼,也是最難完成的任務。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身邊做起,去孝敬我們的父母吧!

記住,在世界上,有一種愛,亙古綿長,無私不求;不因季節更替,不因名利浮沉,這永遠是父母的愛啊!

論語孝道的讀後感 篇4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大力提倡和弘揚“孝道文化”,評選縣、市級“孝道明星”,爲推進當地公民道德意識,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孝道文化是華夏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家庭只有弘揚了孝道文化,人人尊老愛幼,才能真正體現人間真情,才能真正創建和諧社會,才能真正宏揚文明新風。

“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縱觀中國數千年曆史,孝道文化一直被國人奉若神明,漸入吾民族血液乃至浹骨淪髓,成爲中華民族有別於他種文明之重要文化符號。孝道自經儒家經典發揮,又與歷代王朝制度緊密關聯,日漸超越其最初尊祖敬宗和孝事父母之單純倫理價值理念,被賦予宗教、哲學、政治、法律、教育、民俗、藝術等諸多文化意蘊,從而轉變爲關涉血緣關係、政治制度、社會組織、生活禮俗等諸方面之複雜形態。故孝文化道不僅爲中國傳統文化主體——儒學之精髓,亦爲中國文化核心觀念之首要。

然而,就在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今天,我們有些人不但不贍養父母,還虐待辱罵老人。據報刊載:有用狗槽叫老人裝飯的;有把親孃騙出賣掉的;有少壯居華堂、享酒肉,而老人瑟縮於棚角、食殘粥的。媒體上經常曝光的兒女不盡瞻養義務、父子對簿公堂的事,也履見不鮮。前幾天聽到這樣一則故事:我的老家某場鎮有一位王老漢,養了5個兒女,兒女們的名字是:孝、悌、忠、義,信,可見父母對兒女們的期望是孝順和忠於信義。然而,兒女長大後,都有相當不錯的職業,每個兒女都修有磚房洋樓,但對寡居的70多歲的老父親卻不聞不問。一天早上,老人餓了,想買碗麪吃,可身上又沒錢,只好去找孫女兒要,結果孫女掏了半天也只給了五角錢。王老漢實在慪氣不過,將這伍角錢買了一包“毒鼠強”,回到家全部吞進了肚子裏……

從上面的事例反映出現代年輕人“孝順”美德的缺失。筆者不禁想起前人寫的一副《示兒》中堂:“隔窗望見兒喂兒,想起當年我喂兒。我喂兒來兒餓我,當心你兒餓我兒。”很形象地道出了古今一些老年人生活中的艱辛和無奈,也說出了個別家庭一輩一輩忤逆不孝“重蹈覆轍”的悲哀。

因此,踐行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敬老人是一種生生不息的親情之愛,是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重要根基。民間廣爲流傳的“二十四孝”,就是“善事父母”的典範。曾經的《子路負米孝雙親》、《木蘭替父從軍》、《張良敬老得兵書》、《黃庭堅滌母溺器》、《陳毅爲母洗尿褲》等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演繹了燦爛的華夏文明。被人們稱爲“輪椅上的孝子”——雲南殘疾青年潘前(苗族),爲了贍養體弱多病的母親,他一邊與病魔作鬥爭,一邊學技術謀生,一邊細心關照母親,成爲年輕人弘揚“孝道文化”的典範。近年來也有大學生揹着殘父上學,帶上病母赴校的的事例,正說明我們的孝道文化正一步一步地在年輕人中提升、發揚、傳承。

萬惡淫爲首,百善孝爲先。一個民族只有傳承和宏揚了推動社會前進的先進文化,也就是吾民族之孝道文化,吾國人才能具有較高的素質修養,才能傳承禮義之邦文明精神,才能使國民經濟興旺發達,才能成爲永讓世人仰慕的民族。

論語孝道的讀後感 篇5

讀完論語,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孝道兩字,孝是人的根本,父母生我、養我,如果長大不知道報恩,這就是沒盡到做人的義務。況且中國有一句話,說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羊羔在吃奶的時候,兩條前腿要跪下,烏鴉長大的時候,小烏鴉就找食物給老烏鴉吃,養到老烏鴉又恢復了飛的能力,這纔算終了。人如果不孝順父母,那不是連烏鴉和羊羔子都不如了麼?

古有仲由百里負米,閔損蘆衣順母,陸績懷橘遺親,今有陳毅探母,張九精帶父求學。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告訴我們,孝道是永恆的主題。盡孝也是要講求方法的。我記得孔子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孔子接着反問,你看狗馬這些動物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麼這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這句話引起我很大的反思。確實是這樣的,現在的很多父母都有自己的養老金,生活問題根本不用我們多想,而父母那麼盡心盡力的照顧我們,培育我們爲的又是什麼呢?

有人說這是本能,的確,天下的父母都一樣,一心一意地爲子女付出,但從不求任何回報。親情,它無需用任何語言表達。那我們又爲什麼不能把孝順父母作爲本能呢,孝順是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父母爲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想想父母到底需要的是什麼?這真的很重要,或許不是買了什麼華而不實的營養品,而是有事沒事關心一下父母的身體,多陪父母聊聊天。就像著名書法家黃庭堅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爲母親洗滌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那我們是不是也該認真反思一下呢?

孝順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讓他們感到欣慰,這就夠了。我記得一個公益廣告:一個大眼睛的小男孩,吃力的端着一盆水,天真的對媽媽說:媽媽,洗腳!就是這樣的一部廣告時至今日,仍在熱播,動人的原因,不是演員當紅,而是它的感情動人心腑。很多人爲其流淚,不止爲了可愛的男孩,也爲了那一份至深的愛,和發自內心的感恩。

孔子還說,父母唯其疾之憂。就是說父母唯獨爲子女的疾病而擔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認爲說是,對父母最主要的關心就是關心他們是否生病了,這樣就是做到盡孝了,這話說的沒錯,但多少有些片面了,或許這僅僅是對孟武伯而言吧。我覺得這句話指,身體的疾病,父母不能控制,這份擔憂已經足夠了,我們不應該再去做其他讓父母操心着急的事情,這也是一種孝道,我們確實應該去注意。

孔子的孝是善始善終,一以貫之的,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孝道問題。比如說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告訴我們父母在時,不能到遊玩,即使不得已也要說明去向,儘量少讓父母擔心。大家都叛逆過,希望擺脫父母的約束,可現在不能每天都回家,是否會想念在家中的父母呢?人孰能不老,百事當以孝爲先,幫父母捶捶背,陪他們散散步、聊聊天;或者是打個電話,聽他們講講過去的故事;哪怕是相視無語,只靜靜的守在他們身邊,這些更能慰藉父母那時刻關切着兒女的心,這些微不足道的回報相比雙親的撫養之情、養育之恩真的是輕如鴻毛,但孝心無價,我們要做的只是盡最大的努力去關心體貼父母。

再有,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教導我們侍奉父母時,如果我們覺的父母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要婉言相勸。如果父母不聽,我們還是要尊敬父母。儘管內心憂慮,對父母不能怨恨。這句話給了我們很多的告誡,在生活中我們不能跟老師頂嘴,不能和朋友翻臉,那爲什麼會把怨氣帶到父母身上呢?難道是因爲父母從小到大給了我們無限的包容嗎?說出這話,難道真的不覺得愧疚嗎?前些日子看海洋天堂這部電影,看大福的爸爸一點一滴教患有自閉症的大福成長,開門,鎖門,穿衣服,下公交車.....我心中的感動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試問,天下哪位父母不是這樣耐心的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們又幾時對父母那麼耐心過,我們爲父母做的卻太少太少,所以從今天開始多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想想吧,用心關愛父母,體貼父母,報答父母。

畢淑敏在散文《孝心無價》中寫道:“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們父母健在的光陰。”最後用這句話作爲結尾,只因爲這句話與孔子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說出了我的心聲,人去了就再也不能回來,遺憾就只能是遺憾了,不會有機會讓你去彌補。只有珍惜現在的機會好好對自己身邊的父母,不要到失去的時候再去懊悔,不要讓自己空對着過往去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