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歷史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通用12篇)

歷史演義 閱讀(2.63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通用12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昨天下午課程結束後天空陰雲密佈,滿希望會天降甘霖,消減暑熱,但雨終於沒有落下。天氣依然酷熱無比。

上午依然是譚邦和教授的課,講古典小說和高中語文教學,仍然主要講古典小說研究,很少涉及高中語文教學的話題。譚教授用三句話概括自己的治學路徑:研究古典文學,反思傳統文化,建設現代文明。上午的古典小說主要講了自己對《三國演義》的解讀,下午主要講了《金瓶梅》的深層意蘊。

劉再復先生曾專著論述《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從文化的視角認爲《三國演義》是一部中國權術陰謀大全,《水滸傳》則在快意恩仇中宣揚血腥和暴力,所以,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說,這兩部書則可能引導人性向惡發展,所以他認爲,《三國演義》、《水滸傳》正是中國的兩大地獄之門。我兩年前再讀《三國演義》,對裏面充斥的權謀和智術也時時生厭惡之感,對魯迅先生對《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僞,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論斷擊節讚賞,真是一語中的,見血封喉。

今天譚教授的解讀,再次深化了我對《三國演義》的認識。中國民間把諸葛亮視爲智勝的傳統由來已久,研究者批評諸葛亮爲“愚忠”的說法也並不鮮見。譚教授認爲,諸葛亮這個文化偶像是以“忠誠、服從”爲特徵的專制文化的意識形態的反映。某種程度上是統治階級用來愚民的道具。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段落已經使我們認識到劉備的“僞”,那麼三顧茅廬中我們能看到什麼呢?三顧茅廬的故事歷來被人們視爲劉備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的`賢君形象的典型故事,但是認真閱讀三顧茅廬我們知道,劉備三顧茅廬是在走投無路,無處立足之時的無奈之舉,諸葛亮是劉備企圖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當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正在睡午覺,劉備耐心的等待。張飛等得不耐煩,說自己要去房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此時劉備說了一句話:“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也。”也就是說,那正是他所要設計的效果,一顧即遇,反非所盼。近有李國文評點《三國演義》,於此評劉備之言曰:“這話說出口來,便是小人嘴臉。”真是一針見血。諸葛亮甫一出山就在隆中決對中爲劉備規劃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其實質是把紛亂的天下更長久地拖入了戰爭分裂的深淵。

再來看劉備白帝城託孤後所造成的荒謬畫面,一個天下最聰明的人跪倒在一個天下最愚蠢的人——劉阿斗面前,俯首稱臣。但是這個最聰明的人絕對不耍花樣,絕對服從這個最愚蠢的人。後世多少文人學者指着這幅畫告誡後人,“這就是中國道德的最高境界,或者說這就是最高境界的中國道德”。

這樣的智慧之人,在這樣的“道德”蹂躪之下會有怎樣的結局?

諸葛亮爲了完成先主的遺願,開始“六出祁山”,這六次北伐,是在完全沒有勝利希望的情況下展開的,就是爲了表現對先主的忠誠,“知其不可而爲之”,結果在歷盡艱辛,即將功成的時候,司馬懿使反間計在成都散佈流言,說諸葛亮將反,蠢蛋劉禪即刻詔令諸葛亮班師回朝。正是這紙詔令把諸葛亮置於道德和智慧不能兼顧的兩難困境:奉命回朝,就將功虧一簣,前功盡棄;不回去,即是抗命不忠。諸葛亮選擇了服從,選擇了對君王的忠誠。這是歷朝歷代君主推崇諸葛亮的一個首要原因,所以武侯祠在全國遍地開花——這背後是君主專制的背景下主流意識形態對諸葛亮的“忠誠”的宣揚。

可堪哀憐的是,諸葛亮還是“星落秋風五丈原”,他選擇了姜維繼續他未竟的事業,姜維穿起了諸葛亮的“紅舞鞋”繼續在劉禪身邊狂舞,但相同的命運又落在姜維身上,他又遭曹軍離間而被劉禪召回。羅貫中在該章末尾的結詩中寫道:“樂毅伐齊遭間阻,岳飛破敵被讒回。”這兩個看似重複的故事,實際上道破了歷朝歷代的君主和將領關係的本質。

這些中國古典小說中所傳達的遺毒還在今天的意識形態領域繼續佔據主流,繼續箝制着今天對“諸葛之忠”津津樂道的人們的頭腦。可惜的是,今天的人們對此尚沒有清醒的自覺。我們由此得出結論,反思精神是一切清醒而智慧的大腦所必須具有的精神。後現代主義代表人物、法國思想家福柯說:“反思,就是對熟悉的事物再次陌生化。”而這種陌生化的過程必然伴隨着認識的飛躍和精神的歷險,當然更多的還是發現的神奇,以及思想靈光洞燭幽微後而豁然開朗的欣悅與滿足。

《三國志通俗演義》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廬》中,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造訪,沒有見到,第三次正好諸葛亮在午睡,幾個時辰以後,睡足了的諸葛亮醒來便吟出一首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對於人生的道理,又有幾個人能夠將其參得透徹,看得明白呢。諸葛亮說“我自知”,不知九泉之下的諸葛先生是否大夢已醒,更不知今天閱讀古典小說的讀者諸君是否有這樣的清醒認識和文化自覺。

晚飯後東邊天上又有烏雲席捲而來,回到賓館,終於鋪天蓋地降下一場大雨來。十餘天了,終於看到一場甘霖播灑暑熱的江城,一洗酷暑和鬱熱。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說,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三國演義》讀後感。“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我對詞中的英雄一詞發生了疑問,書中講到的人物驍勇善戰,然而,羣雄逐鹿於亂世之中,誰纔是真正的英雄呢?書中寫到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關羽、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

有人說,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爲他足智多謀,處事果斷,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難見的一代賢相,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無不體現這一點。然而,我認爲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爲。劉禪無能,根本扶不起來,孔明卻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綁在了蜀國這輛毫無希望的戰車上。

還有人說,關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爲值得我們學習。

我倒覺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儘管書中說他大逆不道,奸詐多疑,還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能者居上,爲何偏偏姓劉的能當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變的名正言順;他是軍事家,不計前嫌,招賢納士,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使敵我力量發生了巨大變化;他是文學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當然嘍,他太多疑,以至於剛愎自用。但功大於過,曹操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稱得上英雄。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奸雄,可能是因爲他的兒子。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爲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爲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爲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爲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爲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自古英雄,有膽略還需有情義,曹操在這一點上更值得稱道,當初劉備在曹營,曹操已知劉備野心,若誅之,也無後來蜀魏之爭,可是曹操並未加害於他,直至劉備逃走;曹操安撫關羽,對其厚待有加,與劉備之對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至於後來關羽念舊日情分,放其一條生路。曹操不失爲一條有情有義的漢子,雖說後來他也做了不少錯事,但那是形勢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顧他人之理?既有亂世爭雄,便不免犧牲,歷史上的事糾纏不清,也不可以怪罪於一人之上。至於後來曹操見到關羽頭顱嚇出病來,則更可以證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無人性,區區一個關羽,又能奈其如何?

那再看他人:孫權不過仰仗父兄基業,建功甚少;周瑜雖年少有爲,但氣度狹小,意氣用事;關羽,太驕傲;張飛,勇有餘而謀不足;呂布,一見利忘義之徒也……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割據中的處世良方

在這個紛擾複雜的社會中,人們都努力地探索如何少走彎路、如何少做錯事、如何少付出不必要的代價。這便是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實踐與借鑑中增強的處世能力。讀古觀今,我們可以以史爲鑑。

歷史雖然已經遠去,但抹不去的是我們的記憶。我記憶中的三國時期,人才輩出,人的才智、武功、權謀都發揮到了極致。那段縱橫捭闔、求存避亡、東奔西投只爲成就一番霸業的割據紛爭中,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和不同的結果爲我們提供了一些處世的良方。

才德兼備,一諾千金

虎牢關力敵劉關張、轅門射戟退大軍、胯下赤兔手持畫戟的那個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呂奉先,生死關頭卻因爲他的超強武藝而被縊死白門樓。原因便是他的背信棄義家喻戶曉,即使他願降服,但也無人敢用他。他先後殺掉自己兩個義父丁原和董卓,又多次攻殺好心收留自己的劉備。多次透支了信義,所以最後只能償命。一個人在世上,才能是叩門磚,品德才是通行證。如果只有叩門磚,沒有了通行證,那便似沒了根莖的鮮花、斷了源頭的瀑布,只能享受才能帶給自己的一時的好處,最終將會被社會淘汰,湮滅在歷史的浪潮中。呂布不斷地透支了信用,一時得到了赤兔馬和貂蟬,卻永遠地在別人心目中留下了背信棄義的頑劣形象。這也應證了一句話: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都是長久之策。誠信是品德的試金石,人生在世切不可丟了它。以後當我們走上社會,一定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有合作、有交流。愉快合作、順暢交流怎可少了誠信作爲前提?記得以後要對自己的每一個承諾負責,盡最大的力量兌現對他人的諾言。儘管這麼做暫時起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等你獲得良好的口碑、在處理世事中顯得遊刃有餘時,再細細回想自己爲了誠信所做的一切,你也許會笑着打出“V”字型手勢大呼值得。所以,朋友,要養成良好的品德,先從誠信開始吧。一步一步努力地做到才德兼備,一諾千金。

勿妒賢良,量力而爲

諸葛亮一生有兩個最大的對手,一個是東吳英才周瑜,另一個則是北魏鬼才司馬懿。此二人在面對同樣高出自己一籌的對手時,展現了兩種不同的心態,也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現代社會是充滿競爭的社會,在縱比橫較後,我們難免會發現比自己優秀的人。好勝之心人人皆有。但如何用好好勝之心,我想周瑜與司馬懿已經給了我們答案。先來看他們二人知道自己非孔明對手的反應:周瑜瞬時起了嫉妒之心,決心除掉孔明以絕後患;而司馬懿勇於承認自己與孔明的差距,馬上根據自己的實力制定戰術。一個人一旦起了強烈的嫉妒之心,他便與理智漸行漸遠了。過了理智這一站,就只能慢慢地駛向失敗的終點站;停靠在了理智的這一站,才能穩步走向成功的目的地。周瑜也最終爲自己的嫉妒與不容人付出了代價,三次受辱被諸葛亮活活氣死。而司馬懿選擇了堅守戰術,士兵叫罵與巾幗之衣都沒有使他氣急敗壞,最終熬死一代神相諸葛亮。我們主觀的好勝之心是一種不甘落後的積極情緒,但也要同時把握客觀的事實與條件。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實力,找到自己與更優秀的人的差距,探索出科學合理的途徑來穩步地增強自己的實力,逐漸縮小差距甚至實現超越。不可狂妄自大,更不可眼裏容不下別人。因爲寬闊的'胸襟可以爲我們收納更多的機遇和更多提升自己的空間。周瑜與司馬懿截然相反的結果,已經將這個道理深深地刻在我們心中:勿妒賢良,量力而爲。

持之以恆,百折不撓

天水姜伯約,他一直有一個夢。爲了報答諸葛武侯的知遇之恩,他要獨挑大樑,攘除奸兇、守衛蜀國,守衛先帝劉備的興漢之願。在忠良猛將所剩無幾、宦官佞臣逐漸當道的後諸葛時期,不偏安一隅的蜀漢政權竟然又存活了三十年。直接原因就是姜維多年堅持的出師北伐以攻代守、以損換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貴在堅持,貴在爲了自己的夢想而堅持。姜維九伐中原,名震寰宇,儘管常會遇到魏將鄧艾的頑強抵抗並屢有失敗。但他總能越挫越勇,一次又一次重振旗鼓揮師北上。儘管他的夢想最終還是沒有實現,但是他對蜀漢政權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這種爲夢想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夢想是對岸,困難是洪流,勤奮與汗水化作的木板還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將其連成一座堅固的橋樑。換一個角度想想,如果我們失去了堅持會怎樣?假設姜維爲夢想奮鬥一會兒便抵制不住誘惑、煎熬不了難關而動搖立場,國力強盛魏國定會迅速發展起來,不出數年便可踏平西蜀。姜維也絕無顏面與逝去的諸葛師傅相見。我們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中,若是淺嘗輒止,定然也會覺得對自己的靈魂有愧。我們還要記住,挫折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是如影隨形的。它們在帶給我們痛苦的同時,也讓我們逐漸成長。別被巨大的挫折打垮信念,也別被不斷的失敗挫傷信心,一路上需始終銘記“熬住便是一切”的道理。在追夢的路上,請學習姜維的精神,等以後達到理想的目標或者成就了一番事業時,想想這一路的艱辛,是這樣的一種信念支撐着自己:持之以恆,百折不撓。

人生之路還得自己走,處世之道還得自己悟。三國之魅力即在於亂世中的處世之道仍適用於太平盛世。想必這就叫良方吧,不求似醍醐灌頂,只願裨益餘生。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讀《三國演義》有感一部《三國演義》從國小二年級讀到高中二年級,嚼多了自然更知其味。站在歷史舞臺的出口回首,那座風起雲涌、英雄輩出的舞臺有喜劇也有悲劇。人民決定着滾滾歷史大潮的流向,合勢而行者成爲喜劇主人公,反之則出演了悲劇。我想其間最令人痛惜的便是洞悉時勢卻不得不背勢而行的失敗者,譬如那位"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孔明。

臥龍出山前吟過一句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守候在歷史舞臺風雲際會處的他,早已預料到自身的結局麼?立志"鵬飛萬里"的孔明堅信"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對自己的才華充滿自信的他在等待"慧眼"的到來。大雪中,那位靠着點漢室血統而寄人籬下卻又不甘平庸的劉備三顧茅廬。玄德固然尚不成氣候且稍乏治國大略,卻是一個能爲孔明提供用武之地的仁君。

於是孔明選擇了自己一生事業的君主,羽扇一揮,他述出一段《隆中對》。那實在是"時勢造英雄"的一個最完美的典型。他扼住所有的'關鍵:"外聯孫權,內修政理"、"赤壁之戰"、"智取漢中"、"西和諸戍,南撫夷越"全部落實。至此便是他成功的前半生,所謂"識時務者爲俊傑"是最好的寫照。

於是,諸葛孔明成爲一代人傑。

悲劇開始了。漢中與荊州是孔明鉗制中原之大螯。然而"關張無命",那位忠肝義膽卻又有許多個性缺陷的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對孔明而言是致命傷。從這時起,《隆中對》的後半部已成泡影,而以蜀漢政權圖就霸業、統一中國的可能性也永遠失去了。()假如荊州不失,蜀漢便不會在彝林之戰中大傷國力,孫劉聯盟也可能牢固,然後乘曹操之死,"天下有變"之機,從荊州與漢中同時出擊——合天下者,必爲奇才蓋世的諸葛亮了。但歷史是那樣的無情!漢中失卻可再奪,荊州失於魏國亦可再奪,孔明實不放心但又確無他人可譴的荊州守將關雲長,偏偏把他失給了令孔明迴天無術的東吳。於是,諸葛亮的後半生,在無望中掙扎,他陷入了歷史的死角,成爲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指揮者。

這一切並不在於他不識時局,恰恰相反,一切盡在他的意料之中。但面對殘局,他卻不能放棄掙扎。劉備白帝託孤時,那一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話成了孔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他一諾千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他獻上了一生,萬死不辭。正是劉備及其部下毀了孔明一生功業而留下一攤殘局,卻又給他冠上一頂無法摘脫的金帽。

於是他上表劉禪:"不伐賊,王業亦亡,唯坐待亡,孰與亡之?"儘管已看到蜀漢必亡,"夙夜憂嘆",他卻必須去承擔,在沒有任何可乘之機的條件下,"庶竭駑鈍,興復漢室",只爲,一條理由——"報先帝"!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孔明聽到了另一種召喚——兩千年來支撐華夏文化的精神強音——大義!意氣相投,堪託生死,固是江湖豪士之情懷,而明君一旦相遇,便畢生想報,肝腦塗地,九死不悔,此乃忠貞之節操,將相之風範。現代人難以徹悟中國古代人士感"知遇之恩",能爲一主而死節的忠貞。但在需要君主的時代裏,孔子先賢所倡導的忠貞死節是極其崇高和高貴的。孔明用智慧和生命擁抱大義,上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知其不可爲而爲之,成敗固難測,道義實肩荷。孔明隔斷對閒雲野鶴般隱居生活的懷念,那每每讓我淚下的那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他唯一的選擇。

至此,他寫下了後半生。失敗了,卻成爲千古英雄。

孔明壯志未酬,不能說懷才不遇。歷史往往是冷靜的,有時又是冷酷的。正如司馬徽再薦名士是所云:"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站在歷史舞臺出口的我,只能遙思當年大星隕落、秋風蕭索的五丈原,道一句——英雄無命。

歷史從一開始就已註定,無法改變。"分久必合"而"合"者並非孔明。然以一代人傑成爲千古英雄,忠成大義者,又必數諸葛孔明。

每每合卷,叩問際會的風雲,喧囂的歷史舞臺,究竟何者爲英雄?煮酒論英雄的曹孟德面對韜晦趨身的劉玄德,吐出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他只被人稱作"奸雄","攜民渡江"但在治國大略上稍遜一籌的劉備只可被道作"仁君".唯有孔明般德才兼備者,方堪號作——英雄。

英雄之於時代,猶如火種之於乾柴。時勢未必造就英雄,英雄未必得時勢,但時代卻永遠不可沒有英雄!任何歷史永遠都只由人民決定,但任何時代都需要英雄的精神!

站在歷史舞臺的出口,看孔明,只想道一句: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快速變遷。《三國演義》的確爲讀者生動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們從中懂得了歷史的變化萬千。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即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包括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一個個英雄形象,更讓歷史在我們的眼前重現。英雄會在戰火中,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諸葛孔明篇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巨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杜甫《詠懷古蹟》

在《三國演義》中,最令我欣賞的便是諸葛軍師--諸葛亮。身爲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蜀國的丞相,字孔明號臥龍的他,無所不知,無所不通。記得劉備在三顧茅廬時曾說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便說明了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我之所以欣賞諸葛孔明,是因爲他是一位終身只侍一主的忠臣,是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愛過仁臣。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並且一生謹慎,功勞無數。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擺八陣圖,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以木偶退司馬懿······這些都令人歎爲觀止,意想不到。

諸葛亮的計謀成功不光是因爲他的神機妙算,還因爲他的心中只有一個願望"爲劉備統一三國,永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

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讀後感《誰乃真英雄--《三國演義》讀後感》。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爲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爲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爲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曹操篇

人稱治世之能臣,又稱亂世之奸雄。曹操一代文學家,提筆便能把詩作。曹操一代軍事家,思維敏捷有氣魄。曹操一代政治家,爲人處世善思索。曹操有功也有過,公正評判方纔可。東漢末年分三國,硝煙戰火何其多?三分天下有其一,一統豪傑曹孟德!

--佚名《品曹操》

在《三國演義》中,除了諸葛亮,我所欣賞的便是曹操了。雖然羅貫中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而把他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因此魏國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是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纔能有後來晉國統一天下,所以他纔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他爲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下了一道在歷史上起到重要意義的《求賢令》。後來,曹操先後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只要真有真才實學,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沒有關係。經過一番努力,曹魏才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例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而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時,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爲袁紹寫檄文,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爲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呢?"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這便是曹操的用人之道。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爲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愁容滿面,而是笑着說:"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與屢敗屢戰的精神。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成爲了廣爲流傳的名篇。讀完三國,掩卷沉思,回想它讓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在我的眼前浮現: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擡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到底誰乃真英雄,我們不得而知。

細品三國,醇香餘味,三日不絕。而英雄們的付出,我們更要爲中原統一,向他們致敬。《三國演義》給我們留下的經典,要代代淵源流傳······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暑假裏拜讀《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等等,無不個個極盡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着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着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爲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複雜,陳壽認爲曹操在三國曆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魏國的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 再說蜀國。先說國君劉備吧,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爲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着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僞”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 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嫺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爲觀止.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爲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最後說說東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爲了擡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尤爲重要的還是周瑜氣度太小。他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吐血而死,實在可惜。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爲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7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詞寫的是就是三國時期的事情。

暑假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四大文學名著之一。這本書由羅貫中以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後漢書》及元代的《三國志》爲依據,經過熔裁在元末明初創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形象地再現了這一風雲變幻而又動盪不安地歷史時代,生動地揭示了統治集團內部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互相勾結而又相互爭奪的關係,向讀者展現了一副精彩壯闊的歷史畫卷。

這本書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着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着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再說曹操。曹操被譽爲“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對曹操的評價直到今天褒貶不一,他既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罵名,又有"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野心,既有“一統北方”雄心壯志軍事才能,又有知人善任,唯才所宜的領導風範。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爲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還有爲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並且一輩子小心,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頭人退司徒懿,錦囊殺魏延,這些個是常人所沒有料到的。我本以爲這種人應當容貌不尋常,可書中描畫的卻非常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他有獨有特別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竭盡忠誠於劉備,竭盡忠誠於蜀,最終投身於一統的大業中."受任於打了敗仗的之際,奉令於危難之間"隨着簡稱蜀的衰敗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

當然還有張飛的粗中有細,還有仁義的劉備等。

在《三國演義》裏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爲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鬥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鬥爭的漩渦,甚至成爲鬥爭的工具。他們爲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爲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活劇。 這樣的心機,在如今又何嘗沒有。商家絞盡心機,賺消費者的錢;騙子費盡心思,騙取他人財物。人們可以看見:貪慾和權勢欲如何主宰了社會中兄弟、夫婦、朋友等關係。人們甚至爲了錢財,千方百計的想辦法偷取,殺害。所以奸詐狡猾的有心機的人,必將成爲權勢的佼佼者。但是,心機是需要無心機來襯托的。如果每個人都那麼奸詐狡猾,世界怎會太平呢?

看完三國演義,我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比如說: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爲一體,隨着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爲屬於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看的一本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閱讀,反覆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8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着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着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爲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嫺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爲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爲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爲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縱觀歷史長河,三國風雲,猶如電閃雷劈,像那煙火瞬間般的絢麗,又如泰山般永恆的霸氣。撫摸着那發黃的封面,仍能感受到當年羣雄叱吒風雲的豪氣。氣壯山河的歷史,又有誰能像三國演義令我如此的意氣激昂。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不錯,正是如此,纔能有了這感天泣地的故事。我深深的被這雄偉的著作所折服。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英雄數不盡,如同天上之繁星,從“桃園三結義”到“三分歸一統”,無數的奇事流芳百世。美鬢公關羽,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一種難人可貴的忠,在他身上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了,所過之處,刀光劍影處,唯其獨尊!可惜,長亭失守,明星墜落。

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可謂“勝吳用,頂龐統,無人不知的諸葛亮”。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非曹操莫屬。曹操當真對的起“亂世梟雄”這一稱號。一個人,能在不同的環境下扮演兩個角色,只可能說明是環境改變了他。也就是說,治世,因爲民得安泰,故而曹操不需要作爲君主,已經有賢明的君主,所以,只需要輔佐就可以了。而在亂世,“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百姓飢飽誰來管?也許君主都自顧不暇,所以,曹操就擔起了這個大任,爲此他不惜青史留奸名,爲此他不惜得罪朝廷股肱。有人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而不是一開始,他就豪言我要統一天下。他刺殺董卓失敗後白手起家,討董卓、攻陶謙、伐呂布、徵張繡、擊劉備、戰袁術、抗袁紹,是時代將他推向了最前線。即使他晚年野心膨脹得厲害,直至登上魏王之位。曹操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許多人說,這正是曹操的卑鄙的表現,其實不然也。對錯,也只能用歷史的眼光來衡量。亂世鑄就英雄,而曹操正是這絕世梟雄。

也許是思緒太多,只覺得羣雄並起、風雲幻變、三國鼎立,多麼壯觀的場面,但在多年後的今天,只覺得彈指揮間似的過去,再多的紛爭、再多的慾望也沒什麼意義,每個人只是歷史軌跡上的匆匆過客。也正因爲如此,所以我們要用豁達的胸懷對待事情……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9

在悠悠五千年的華夏曆史長河中,總有一些承載着中華文明的東西泛着耀眼的光芒,猶如浩渺銀河中的明月,在皎潔的光暈下,照亮着無數後輩前進的腳步。而他們的創作者,也就這樣緊緊地被世人所銘記。他們的靈魂與他們創作的作品一樣流芳百世。這樣一本書,它傲然屹立在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峯,他的名字叫做《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這本書出自明代作家羅貫中筆下,以西晉陳壽的《三國志》爲基礎,經過作者大膽的藝術創作而完成的一部詳盡而宏大的歷史長歌。它是我國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及第一本章回體小說。使高深難懂的正史,以一種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貼近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並廣爲流傳深受大衆所喜愛、傳頌,其中奇思妙想的文字,妙趣橫生的細節,深深地打動了我,而它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經典。

東漢末年,英雄輩出,各路豪傑逐鹿中原,這方唱罷我登臺,不論是“狹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韜光養晦”的大漢皇叔劉備還是歷經三世擁有着“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孫權,都被這樣一本書洋洋灑灑地寫出了生命力。或許只是寥寥數筆,一個富有張力清晰完整的故事就呈現在我們面前。

魏蜀吳三足鼎立,我獨鍾情於蜀國。從顛沛流離、寄人籬下到得荊州進而收取益州漢中,整個西南地區爲其所有,三分天下有其一。這離不開蜀漢團隊中成員們的精誠合作,協同作戰。而且在這個團隊中,有三個核心組成的中軸線,彷彿鐵三角一般,支撐起了蜀漢的堅強脊樑。

“羽扇綸巾,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諸葛孔明,雖然蜀漢弱小,但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窮盡一生致力於恢復大漢天下。人被擊倒了不可怕,精神頭信念垮掉了纔可怕,這種矢志不渝的信念,在一個團隊中方顯得彌足珍貴。“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句詩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對諸葛亮的評價。而我也深深地崇拜着敬重着他,每當我捧起手中那本小說,我的眼前總能浮現出諸葛丞相的身影。他,年少躬耕於南陽臥龍崗,自從被劉備三顧茅廬出山以來,火燒新野,火燒博望,火燒赤壁,三把大火燒的曹操焦頭爛額,元氣大傷。他,能言善辯,乘一葉小舟,單人獨闖江東,舌戰羣儒,促使孫劉兩家聯合破曹,草船借箭,借東風,智激周瑜,更是不在話下。他,知己知彼,扭轉乾坤。用“空城計”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危險。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了蜀漢天下,嘔心瀝血,寫出一篇傳世名作《出師表》,每當讀起,就能體會到諸葛亮治理蜀國的用心良苦和其勵精圖治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的雄心壯志。

在長阪坡百萬曹軍陣中殺得七進七出一身是膽的趙子龍,他武藝超羣、品質高尚,無論是軍師孔明交待的大事小情,還是處理日常的軍務,總是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這種幹工作的態度,是一個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銀盔銀甲素羅袍,手提亮銀槍,胯下一匹粉頂搏龍駒”。這句話,描寫的就是趙雲。想象一下,站在長阪坡前舉目遠望,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身穿銀甲,在曹操的`百萬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只爲了保住自己主公的唯一血脈阿斗而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是多麼的威武與豪邁,每到關鍵時刻,總能看到常山趙子龍的身影,任勞任怨,不計得失,不愧爲一身是膽的虎威將軍。

大漢皇叔劉玄德之所以能從一個“織鞋販履”的草根之輩,一步步通過努力成爲“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漢團隊掌舵人,成功的背後離不開他的禮賢下士,善於用人,他常自詡:“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利,吾占人和。”是的,以人爲本,充分調動團隊成員的主觀能動性,這是一個團隊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魯迅先生曾評價過,說劉備之德近乎僞,我不是很認同他的說法。劉玄德是我最佩服的三國人物,在許昌韜光養晦時,他與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談論起天下英雄,酒過三巡,曹操言道:“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劉備聞之大驚筷子掉在地下,但他處亂不驚,忙於雷聲做掩飾,藉故方能躲過一難。爲了求得賢士匡扶漢室,他不顧關張倆兄弟的再三阻撓,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輔佐,三分天下有其二。曹操十萬大軍圍攻新野城,他扶老攜幼讓數十萬城內百姓與其一同撤退江夏,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愧爲一代賢明君主。

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信,每個人品讀過三國之後,心中泛起的那一絲絲漣漪也是不一樣的。他們爲了信念,爲了遠大的理想抱負而努力,併爲之奮鬥終身。這不正是我們當代年輕人要學習的地方嗎?無論是卑微的小人物,還是驚天動地的大人物,只要立足本職愛崗敬業,不拋棄不放棄胸中那團火焰,那麼他們都是自己的英雄。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三國演義》讓我愛不釋手,裏面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像,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輕財忠義的關羽,有老奸巨猾的曹操等一些特點鮮明的人物,讓我不禁感嘆中國文學藝術的淵源及豐富、生動的魅力色彩!

關羽是我喜歡的一個人物之一。關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爲人正直俠義。他跟隨劉備,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着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於曹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着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主公,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爲關羽雖然投靠了曹操,但是他心裏並沒有忘記劉備。

許多讀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對裏面的《美人計》耳熟能詳,司徒王允想用計殺害董卓,歌妓貂蟬表示願意配合司徒王允的美人計,所以司徒王允將貂蟬許配給呂布,又將她送給董卓,使他們父子反目成仇,再設計使呂布殺了董卓。這位女子是熱愛國家,她願意配合司徒王允的美人計,用自己的淚水使呂布對董卓懷恨在心,在然他們互相殘殺,雖然不像其他大英雄一樣,舉起雙刀斬董卓下馬,但她依舊爲民除害了。所以,貂蟬也是我喜愛的人物之一。

一講到《三國演義》,就不得不提諸葛亮這個聰明絕頂的才子了。諸葛亮又是一個典型,草船借箭,借東風。七擒孟獲,錦囊殺魏延等早已成爲婦孺皆知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不是都發生過,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體現諸葛亮智的,當他們都體現了當時人們希望當朝統治者任用像諸葛亮這樣的賢能之人的願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認爲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了,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東發生戰爭,希望請和於曹魏,諸葛亮在於他一次交談中,不經意間默誦了曹操的兒子曹植所賦的《銅雀臺賦》,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與之共”。大喬可是孫權的妻子啊,小喬又嫁給了周瑜,怎能不讓周瑜憤怒!“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老賊欺我太甚。””。可見諸葛亮不僅讓周瑜改編了觀念,又讓他與曹氏集團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讀過後都會對諸葛亮的只會感到敬佩。

說完諸葛亮,我還要說劉備。曹操說劉備是英雄,可是我卻並不贊同,因爲我覺得他最多隻算得上梟雄。他熱愛老百姓,在老百姓處於危難的時候,他不拋棄老百姓,我欣賞;他在關羽死後嗷嚎大哭,我敬佩。可是他也有缺點,他太軟弱了。當他寄人籬下的時候,諸葛亮三番兩次的請求劉備奪荊州,劉備不忍心奪。最後劉表要將荊州託付於他,他不要。最後荊州被劉琮所得,獻與曹操。而且他義氣用事,關羽、張飛死後他咬牙切齒的要報仇,誰的話也聽不進去。最後被燒的.焦頭爛額,大敗歸來。不僅自己病死白帝城,還使蜀國的兵力跌入了低谷。真是損人不利己啊!

雖然曹操是三國當中一大奸詐的人物,但也無可否認他是一名比肩諸葛亮的大智者。曹操有雄才偉略,智勇雙全,愛惜人才,雖略有奸詐之嫌,但不失爲成就霸業的最佳人選。我認爲曹操在三國裏應該是一個有野心,有文才的人。他是一開明的人,聽的他人意見,但同時也心狠手辣。有氣魄,且不拘小結,要說三國裏最成功的政治人物也非曹操莫屬了。在曹操身上不僅僅體現了劉備這一類被稱之爲英雄的膽識與氣概,更有的是一代王者的氣魄;沒有婦人之仁,與劉備相比,曹操有着更高超的軍事才能。將王侯本就有的自己表現出來,沒有劉備的一味儒家天下,且文章做到了正反對比,其他人物的襯托,使曹操這一人物更加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曹操有一點最可貴,那就是愛惜人才,尊重人才。或許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曹操對關羽甚是賞識,多次厚待於他。這樣纔有了後來的關羽義釋曹操於華容。最後來,當關羽敗走麥城時,被孫權所獲,斬了首級,送與曹操。曹操厚葬關羽於洛陽,更追封荊王。這也足以顯示曹操徹徹底底的是一個賞才敬才的人。曹操還一點也是值得學習的,那就是樂觀。赤壁之戰,曹操失誤吃了敗仗,在逃走的路上三遭劫殺,他卻連笑三次“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幸好最後遇到的是關公,才撿回一條命,百萬大軍只剩下幾千。但其笑,卻令人迴腸蕩氣,試想千古之中誰能象曹操那樣,百萬大軍被殺得只剩下可憐幾千人還能笑得出來,這樣的樂觀精神真是令人可敬可佩。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爲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

還有很多人物是《三國演義》當中出彩的大英雄,正是有了這些鮮明的任務的存在,才把《三國演義》描繪得是那麼經典。讀《三國演義》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啊!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七分事實,三分虛構”,這是某位我不知的學者對《演義》的評價。我認爲這絕不是說整部小說百分之七十是歷史,百分之三十是想象,而是虛指整部小說所有的主要歷史事件,所有人物的總體形象與正史是相符的。也就是說,劉備的確忠厚過人,諸葛亮真的是智駭天地。那麼,那三分區別於歷史的虛構呢?

小說與歷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主觀色彩的濃淡,而在總體情節主要以《三國志》爲藍本的前提下,主觀思想的表達,最好的方式就是體現在人物形象上。但人本身是複雜的,不可能臉譜化,所以爲了突出人物最爲鮮明的一種特質,以及將同類人的不同人物區別開,就需要對一種特質強化,而將其他特質弱化。於是就有了對於《三國志》某些掐頭去尾,補充擴寫想象的處理。而羅貫中對人物形象的處理真是相當的成功,不僅將《三國志》已經形成的人物特質無限放大,更是將那些其他普遍的特質處理得令人叫絕。我就以劉備爲例子。

劉備,魯迅說他在《三國演義》中“其仁似僞”。顯然他最大的特點就是“仁”。而《演義》對這一點進行了相當的強化。比如三讓徐州、三顧茅廬、摔阿斗、華容道放曹操等等。其中有的是無中生有,比如說摔阿斗、華榮道放曹操,有的像三讓徐州,在我模糊的對於小時候看過的那本注音版的《三國志》的記憶中,劉備只讓了一次徐州,而且更多的出於對時局、利益得失的考慮。《演義》顯然是誇大了他的表現。但我們還是要看到劉備那些常人難以做到的仁德之舉中,的確有很大一部分是有史可考的,而且《三國志》中的確也貌似給過他“忠厚”這一評價。再者,這些仁舉中有些是出於政治謀略和收買人心,但更多的是出於劉備真正的'“仁心”。比如在《三國志》中也確有記載,在新野慘敗後,劉備逃跑中還帶上了十幾萬當陽民衆,這讓行軍速度大大減慢。從這可以看出兩點:一是劉備在生死關頭還不忘百姓,爲了蒼生而寧可面對強敵,足以見其“仁”;二是十幾萬兵馬隨一人出逃,這絕不是劉備的強迫就可以實現的,而是當陽人真心實意地交生機於劉備,足見其在當地深得民心,足以見其“仁”。

所以劉備確爲仁德之主,而且他的“仁”的產生也是可以理解的:劉備與孫、曹不同,他早年社會地位極其低微,多少有農民領袖的意思,長期的底層勞動中見識了百姓疾苦,自然也關懷百姓。

但正如前面說,小說是將其“仁”放大了,而劉備實際也有勇猛而剛烈的一面,特別是頗有心機的一面。而小說爲了人物形象多樣豐滿真實立體,也只是對其淡化,不以陳述。劉備真的是個心機BOY,煮酒論英雄時,借打雷掩飾是其一,還有對蜀將的無數次激將法也可見識。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看似顯其仁德的“白帝城託孤”。劉備把諸葛亮叫過來,前面大概就是說,哎呀,我當時咋個那麼倔呀,不聽你勸,被東吳縱火犯燒個精光,現在要死了。然後令我不解的是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遠在曹丕之上,定能興復漢室。你說拿諸葛亮和誰比不好,非要和曹丕,一個是君主,一個是臣下,難道不有點隱喻失義?然後劉備說,如果我兒子實在輔佐不了,你就廢了他自己當皇帝吧。哎呀呀,我兒子是大王皇帝,你廢了漢帝自己當皇帝。曹丕幹了啥?廢了漢獻帝自己當皇帝,我這跟你說,你這樣乾和狼心狗肺,我們天天喊着要宰了他的曹丕何異,你敢這樣幹?最後還是對着諸位大臣將軍說我,不行了,你們一定要好好幹,弄死“篡漢之逆賊”。哎呀呀,還不忘記提醒諸葛亮,你敢這樣幹,看看我這幫兄弟不整死你個“篡漢逆賊”。更重要的是,劉備瞭解諸葛亮的人品,知道他不會這麼幹,但是還是有必要提醒他一下。彌留之際尚且如此,平時劉備的城府之深,真是令人歎爲觀止。

最後我還想談一談對於正史的態度。羅貫中是極度尊重歷史的。雖然他是寫小說,但他卻始終以陳壽的《三國志》爲綱,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有史據可依的。我還隱約記得張飛喝退曹兵,原文書上只有幾十個字,而張飛智奪瓦口隘只是魏傳上的一筆帶過,趙雲救阿斗甚至是一句批註,而羅貫中以其絕妙的藝術手法,將其寫爲精彩無比的故事,同時也以藝術手法對正史進行了改造。但現在的各種評論、網絡輿論都認爲《演義》讓許多人心中的歷史扭曲了。《演義》是扭曲歷史,是對歷史的不尊重,要極力糾正,還原所謂真正的歷史。但我倒是認爲《演義》正是羅貫中對於歷史充分尊重完成的。而且那些所謂“正史”就沒有主觀色彩,就沒有扭曲改造了嗎?我認爲不是的。

何謂真正的歷史,那些泛黃的讓你皓首窮經的史書嗎?那些斷壁殘垣,獨墓孤冢嗎?那些你以爲的“絕對權威”嗎?我認爲不是的,我以爲真正的歷史在於讓人鑑古知今,讓人探索人性、社會、自然的規律,讓人在那些英雄壯跡中激發力量,找到精神支柱。正是:你能瞭解多遠的過去,就能創造多大的現在,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真正的歷史不在別處,在於人心。現在你叫囂着的真理,他說的虛構,一切真假美醜,自有人心來定。人心覺得真實的,能夠鑑古知今的,能夠探求真理的,能夠催人奮進的,那就會留下來,那就是歷史。不見得史官秉筆的就是一幕幕過去,不見得采風民間的就是虛妄。若你要找一絲不差的歷史,那就去找那塊石頭。它什麼都知道,但它什麼都不會說,什麼也不會做,因爲它知道的那不叫歷史,叫過去。汲汲於過去和歷史者,就像那句打油詩說的: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在寒假裏,我讀了發多書,其中有《百分百好作文》、《三國演義》等。我最喜歡看《三國演義》,裏面有劉、關、張桃園三節義,三人成爲異姓兄弟,雖非同年同月生,但願同年同月生,有這份魄力讓我深受感動,三人中劉備爲大哥,替關羽打造了一支重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爲張飛鑄造了一根一丈八尺長的的蛇矛。如此看來,劉備真是情深意重,我喜歡讀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讓諸葛亮三日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答應了他在晚上大霧來臨時,命三十條船周圍扎着稻草人,向曹操進攻,曹操以爲有人偷襲,派一萬人拚命射箭,諸葛亮是不費吹灰之力取得十萬支箭,夠聰明吧?還有關羽刮骨療毒,劉備三顧茅廬,曹丕篡位,諸葛亮火燒連營,都很精彩,我看了之後,被諸葛亮的聰明佩服,爲關羽的英勇神武而驚住。說關羽左臂中了毒箭,需要趕快醫治,華佗說:“需要把肉切開。颳去骨頭上的毒,再把肉縫合”,關羽說:“快開始吧。”華佗用刀把肉刮開,讓人用盆接血,血流了一盆,而關羽神情自如,邊下棋邊喝酒吃肉,傷口縫好了,關羽說:“先生真是神醫,手臂真不那麼痛了,太謝謝了。”華佗卻說:“沒事,今日真見了將軍英勇,百聞不如一見,真是名不虛傳。”關羽說:“哪裏,哪裏。”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X,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

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爲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爲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

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爲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爲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和2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

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爲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爲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爲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