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歷史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4篇)

歷史演義 閱讀(1.37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4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1

歷史是死的,沒有多少人會對枯燥無味的歷史感興趣,惟有在歷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歷史變爲廣大人民羣衆所喜聞樂見的故事,那麼它纔會生動形象惹人喜愛,《三國演義》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三國是一段紛爭的歷史,一百多年的腥風血雨在中國歷史中,可它卻成廣大民衆茶餘飯後喜愛談論的話題,這主要歸功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羅貫中曾雲遊四海,網羅天下對三國的民族記憶,這種記憶其實受到人們對歷史的改編,融合人們的愛狠情仇,包含人們的真是理想,下面我們來共同探討《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國演義》中,神化兩位關鍵人物,一位是武聖關羽,另一位是諸葛亮。

關羽有着“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的健朗體魄,又有將義氣看成是比生命比戰爭勝負更重要的`事。這儼然是一個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這樣一位英雄人物出現。關羽“溫酒斬華雄”估計是人們最喜愛的篇目,位居弓馬手,武藝擎天地,溫酒未涼而取強敵首級,轉瞬之間,數行之言而關羽武藝,氣質,威嚴全顯,怎能不讓人驚歎。後來關羽被孫權,呂蒙等人設計殺害,其靈魂附身呂蒙痛罵孫權:“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認我否!我來漢壽亭侯關雲長也”讓孫權魂不附體。呂蒙七竅流血而死。這樣的死後復仇怎不讓人驚歎,讓人大呼痛快!因此,關羽正在小說中並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嚮往的神。

諸葛亮又是一個典型,草船借箭,借東風。七擒孟獲,錦囊殺魏延等早已成爲婦孺皆知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不是都發生過,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體現諸葛亮智的,當他們都體現當時人們希望當朝統治者任用像諸葛亮這樣的賢能之人的願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認爲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東發生戰爭,希望請和於曹魏,諸葛亮在於他一次交談中,不經意間默誦曹操的兒子曹植所賦的《銅雀臺賦》,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與之共”。大喬可是孫權的妻子啊,小喬又嫁給周瑜,怎能不讓周瑜憤怒!“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老賊欺我太甚。”。可見諸葛亮不僅讓周瑜改編觀念,又讓他與曹氏集團結下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讀過後都會對諸葛亮的只會感到敬佩。

《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不僅爲整部小說增添別樣的風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人民羣衆的理想,有君主,就會有文臣武將,《三國演義》是以劉備爲正統的,劉備旗下五虎上將,劉備龐統的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現當時人們渴望社會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滿的願望。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爲我們展示了一幅宏偉的歷史畫面。雖然“是非成敗轉頭空”,但掩卷沉思,透過這厚重的歷史,我們還是看到了古人“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執着,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啓迪。一個個歷史人物的歷史沉浮,正應了那句話:胸懷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曹操同時代的人物評論家許劭稱其爲“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或許千百年來一直被世人誤讀。終其一生,曹操未取代漢室稱王,始終以丞相自稱,對被罵作漢賊不以爲然。正如曹操所言“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如若沒有曹操,當時的北方仍將處於戰亂之中。相反,他“治世之能臣”的一面卻顯現無疑。他在《觀滄海》一詩中的文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顯示出他政治家的博大胸懷。他選賢任能,不拘一格。他厚待關羽,任其過五關斬六將二部追究。他相信張繡,迎接許攸,關心民生疾苦,他在《蒿里行》中寫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無遺一,念之斷人腸。”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袁紹,其人“外寬而內忌”,終致官渡之戰一敗塗地。曹操對於成敗看的也很開,贏了固然可喜,敗了大不了重頭再來。正是他的心胸成就了他的`王霸之業。胸懷寬則舉賢任能,胸懷寬則四海歸附。真所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一個人的胸懷不僅影響一個人的事業,也關乎一個人的生死存亡。最廣爲人知的便是諸葛亮三氣周瑜了。“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如果周瑜能知道吳蜀脣齒相依,與蜀國並肩作戰,相互支持,則三國之勢必然長久。然而他嫉賢妒能,氣量狹小,“既生亮,何生瑜”,終致一代風流儒將一命嗚呼,實爲悲哉。

古人云:“宰相肚裏能撐船。”一個人能有多大的作爲,就必須有多大的氣量,虛懷若谷才能海納百川,聚集人氣,成就偉業。成就偉業需要需要各種人才,正如小平同志說的,“不管白貓黑貓,逮到老鼠的就是好貓。”放眼當下,我們正進行着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如果能以海納百川的心胸,廣泛吸引各種人才,包括外國人才爲我爲我所用,豈不善哉。“舉賢不避親,用人不避仇”,我們的政治協商會議就是團結各界優秀人才的良好平臺,唯纔是用,不因人廢言,只要對社會、民族、國家有利,天下英才都可爲我所用。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周旋於個人的利害得失,於國於家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以其不爭,而莫能與之爭。”我們立身處世,若有寬廣的胸懷,就更容易實現我們人生的理想!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3

讀完《三國演義》,不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劉備的蜀國在道德、智慧、品質、勇武方面都無與倫比,爲何結局慘烈?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爲蜀國首領的劉備,是仁義的化身,是儒家“仁愛”思想的縮影。“劉玄德攜民過江”一節集中表現了他的仁愛思想,因此他得到了廣大民衆的極度熱愛。獵戶劉安爲了熱情招待流落中的劉備,竟瞞着劉備,殺了妻子做成菜餚,可以說劉備是小說中“仁絕”的人物。其他人物也莫不如此。周瑜可以料事如神地指揮消滅曹操八十萬大軍的赤壁之戰,但他的一切計謀都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最終只能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嘆聲中告別人世。一個“空城計”就能擊退司馬懿大軍十五萬,可謂“智絕”。還有“義拔雲天”的關羽的忠義凜然更是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明,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爲了兩位嫂嫂而降,但一旦得知故主消息,便千里萬里地去投,我認爲他不但仍算忠,而且還算是一種難得可貴的`忠。“張翼德大鬧長板橋”,可見張飛是“勇絕”。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蜀國,卻遭到了失敗,這個殘酷的現實讓我感到震撼,使我在深深的惋惜當中,不由得思索其失敗的原因。

蜀國的失敗有其自身的原因,其中,最爲突出的一點,就是在政治和道德的天平上,劉備等領導人總是將“義”放在首位,而將“政治”放在次要位置,這對於一個以政治追求爲最終目標的領導者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弱點。“華容道義釋曹操”,釋放了曹操,說明關羽在處理這個問題上顯然是把“義”放在首位,而將“政治”利益放在次要位置。這雖然顯出他的“義”,但他放的是曹操!北方統領!劉備在聽說張飛和關羽相繼身亡時,不顧衆人的勸阻親自率領大軍征討東吳,再一次將“政治”利益放在兄弟“義氣”的後面。我認爲這纔是劉備蜀國滅亡的直接原因。

因此要想換取政治上的成功,必要時要犧牲道德上的“義”。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哪個帝王之家不是腥風血雨的。譬如:曹操長子曹丕即位後,擔心曹植會篡位,要求曹植七步成詩,最後曹植賦詩,曹丕也念及手足情,沒有殺曹植,但也將其軟禁。隋煬帝楊廣善於掩飾,既博得了父母的好感,又成功詆譭了太子楊勇,最後殺父自立,楊勇也被他賜死。太子李建成本來就忌憚李世民功勞和才能,想除掉他,李世民也明白不殺李建成就不能確保自身安全,於是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逼父讓位。

另外一個原因,是從寫作的角度考慮的,作者一方面將劉備蜀國描寫得如此美好,同時又將他置於失敗的境地。這樣,讀者就會從深深的惋惜當中,受到強烈的悲劇美的衝擊,品嚐到悲劇美感的韻味所在,既給人們帶來陶醉,也給人們留下回味思考的空間。

因此,《三國演義》的結局雖然以蜀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在我看來,“悲”也不失爲“美”。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4

在爲期短暫的假期中,我讀了我國曆史上四大名著之一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講的是漢末時期天下大亂羣雄並起爭王稱霸的故事,主要人物有蜀國的劉備,趙雲,諸葛亮,關羽……魏國的曹操,司馬懿,夏侯兄弟……吳國的孫堅,孫策,孫權三父子等等。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徵,作者運用靈活的筆法將每一個人物描寫得十分到位,彷彿回到了當時的'時代一個紅面長髯的美髯公關羽和黑臉大嗓門燕人張飛就在你身邊一起喝酒吃肉一般。

我讀完這部作品後深有感觸。用兵如神的曹操,諸葛亮,司馬懿,武藝高強但有勇無謀的呂布,十萬軍中七進七出的常山趙子龍無一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多人都說曹操是個奸雄,是個自私自利的小人,但我再看完這部作品之後對曹操卻有了另一種看法。我認爲,曹操也能稱得上是一個英雄。雖然他多疑善妒,但卻十分有軍事才能,也有識人慧眼,所屬從將無一不是一代豪傑。爲了籠絡關武聖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開恩,倘若曹操沒有這份大度與識人慧眼,想必魏國也不會有當時那般規模成就,而且他還是一位詩人,所作詩中那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再如今仍是膾炙人口的佳句。可惜只是惜於他的天性多疑,將華佗處死在牢房裏後無人再能治他的病,一代梟雄就這麼死於自己的多疑心中。

除了曹操這個最具有爭議性的角色外,諸葛亮也是前百年來人們討論不休的話題。諸葛亮是否那麼神,我認爲諸葛亮神不是神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是神在他對人心的把控和了解,通過分析人心來設置計謀,敢問有這樣的人作爲對手,誰有能不膽顫心驚呢?

而與他對敵的魏國軍事司馬懿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兩人在戰場上的而屢我詐你來我往是三國演義當中最具有思考價值和空間的地方。

諸葛亮因用錯馬謖錯失街亭,面臨敗軍死亡之際一手空城計天下皆知諸葛戲司馬,而出師表又是千古絕唱。諸葛亮似乎已經成爲了我國智慧的代表人物。但品讀完三國演義後我卻有了另一種想法,這大膽的想法將諸葛亮更加清晰和人性化的呈現在每一位讀者面前。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面對司馬懿大軍兵臨城下的危機不慌不忙在城上彈琴,用一計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這令我不得其解。我反覆看着這段空城計,後來總結出了幾個問題。諸葛亮身處城池之上彈琴,司馬懿率領幾十萬大軍兵臨城下,司馬懿竟然恐懼伏兵便撤走了自己近百萬人馬。先不說有沒有伏兵,就算真的是有,那麼亦可派出一隻分隊伍進去探探虛實,爲何琴絃一斷就嚇得全軍撤退,我想來想去得出了一個答案。他是故意撤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