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端午的糉子作文15篇

作文 閱讀(6.99K)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的糉子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的糉子作文15篇

端午的糉子作文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草,吃糉子,頂雄黃,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我聽到這首童謠,便想起兒時端午的情景。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此外別稱重陽節、五日節等。“端”字有着“初始”的意思。“午”與“五”有着諧音,因此,端午節在農曆五月五初五,繼春節過後,是兒時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家鄉的端午節真講究!早晨剛起牀,艾葉的清香便爭先孔後地鑽入我的鼻中,隨後是糉子那迷人的香味,我立刻跑入廚房,映入眼簾的是一盤盤熱氣騰騰的`糉子。我不管多少,抓起一個糉子,塞入口中。頓時,糉子那迷人的香味在我口中游蕩,過了好久口中一直瀰漫這糉子那迷人的香味。

一個、兩個、三個…一盤盤糉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盤盤粘有米粒的空盤子。我摸了摸圓滾滾的大肚子,打了一個飽嗝,心認可足的拿起雞蛋。在我陶醉在雞蛋和糉子的世界時,媽媽走了過來,看着滿桌的雞蛋殼和糉子皮,嘆了一口氣,無奈的說:“吃,多吃,雞蛋可以辟邪,有益健康。”

開始薰香了,奶奶拿出許多香袋,分別在衣櫃等地方放了香袋,頓時,我的身邊瀰漫着淡淡的清的香,腦子頓時清醒許多。這個時候,爸爸端着一碗雄黃酒,用艾葉沾了一下,朝我的臉撒去,頓時,我的臉上感到十分涼爽。

過端午節我最喜愛的莫過於撞雞蛋了。我從桌子上拿了一個雞蛋,跑到樓下去,和小夥伴們玩起了撞蛋。我拿起雞蛋與小夥伴們的雞蛋一起敲,“咔!”的一聲小夥伴的雞蛋都碎了,就我的雞蛋完好無損。我一看,便高興地喊着:“耶,我贏了!我贏了!我“撞膽”了﹗”

晚上,大家一家人坐在廚房裏,其樂融融地包着棕子。糉子的類型大量;有灰湯棕等許多糉子;形狀也各州各樣,有三角糉,四四方方的四角糉,不僅花樣多,餡也五花八門,有甜甜的蜜棗糉、油油的梅菜棕,還有鹹鹹的臘肉糉。這一盤盤樣式不一樣、口味不一樣的糉子,使我想起了一個民間傳聞:楚國詩人屈原得知楚國要滅亡了,十分傷心。於是就抱着石頭投身於汨羅江了。百姓得知後,悲痛欲絕,怕魚蝦吃屈原的屍體,便把糉子往江裏丟,讓魚蝦吃糉子不吃屈原的屍體。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暖人心扉的糉子、有趣的撞蛋、動人的傳聞,隨着着我度過了每一年的端午節。我愛端午節。

端午的糉子作文2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兒歌唱起,端午來到。端午節習俗多多,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包糉子了。

那天,我端了小板凳坐在外婆身邊,只見外婆從浸泡着糉葉的盆裏抽出一張墨綠墨綠,表面滑亮滑亮的箬竹葉,把它捲成一個小三角形,一隻手緊緊的捏着,另一隻手舀了一勺洗好的糯米倒入糉葉捲成的小三角中,再放入一顆紅棗,蓋上一些糯米,多餘葉子順手一折,再一疊。之後又取了一張糉葉,把糉葉再往上一裹。最後嘴巴上咬着棉線的一頭,沿着糉子繞一圈繫上一個蝴蝶結,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外婆還給我總結了一個包糉子口訣“一折,一疊,一裹,一紮”看了包糉子的過程我感覺又好玩又新奇,心想這包糉子還蠻簡單嗎,我也來嘗試嘗試。

我學着外婆的樣子也捲了一個三角形,可糉葉好像和我打對臺戲,總是散開。我堅決不放棄,一次又一次地卷,最後終於一個底部密閉的三角形卷好了。我倒了米,摺疊好多餘糉葉,上面不漏米了,可下面又開始漏。於是我又拿了一張糉葉裹上,一來二去,一個小糉子被我裹了五六張糉葉,用了三四根繩子,真是像一個胖胖的囚犯被我五花大綁。哎!不管了,再醜也是我的處女糉,說不定味道不錯呢!

“出鍋啦!吃糉子啦!”外婆在廚房裏喊出聲來,我這個小饞貓三步並作兩步,一下就衝進了廚房,只見外婆打開鍋蓋,撈出糉子。一股竹葉香撲面而來。我顧不上燙,拿了一個就往嘴裏塞。媽媽大喊“傻孩子,剝皮!剝皮!”大家哈哈大笑。剝開皮的糉子糯米透亮,紅棗通紅,嘗一口,那味道我已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了,絕了!我包的糉子嗎,呵呵!你猜結果如何?

此時此刻,我多想把香甜的糉子送到抗擊疫情一線的白衣天使手中;我多想把美味的糉子送到保家衛國的'解放軍叔叔手中;我多想把可口的糉子送到不辭辛勞,孜孜教誨我們的老師手中;我更想把幸福的糉子送到憂國憂民,胸懷大志的詩人屈原手中。不論你是誰,你在哪裏,我都希望端午那天你能聞到糉香,吃到糉子,感受到家的溫暖。

端午的糉子作文3

看見姥姥昨晚泡了紅小豆,以爲她要煮粥,可又見她拿出深綠色的葦葉,黃綠色的馬蓮。我恍然大悟,原來姥姥是要包糉子了。

“萌萌,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姥姥一邊問我一邊把昨晚泡好的江米、紅小豆,還有用許多調料醃製好的半寸見方的肉塊兒,擺放在桌上。“當然知道。”我得意洋洋地答道,“據說將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是爲紀念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楚懷王不聽屈原的‘聯齊抗秦’主張,屈原在報國無望的情況下,抱石投汨羅江,以身殉國。江兩岸的村民得知這一消息,蜂擁般的來到江邊,男人們划船奮力打撈,婦女、兒童和老人們則將葦葉包成的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飢腸轆轆的魚蝦蟹有損屈原的身體,這便是端午節龍舟競渡,吃糉子習俗的來歷。”

“萌萌真棒,懂得知識真多,那你過來,來看姥姥怎麼包糉子。”我和姥姥來到廚房,把馬蓮、葦葉放在開水裏煮了大約三分鐘,馬上把它們從熱水裏撈出來,放到冷水裏冷卻。“爲什麼要放到冷水裏冷卻?”姥姥笑眯眯地對我說:“原來你也有不懂的問題啊!好,我告訴你,那是爲了防止葦葉和馬蓮變黃,要不然不就不好看了嗎?”

姥姥把從冷水中撈出的兩片葉子的正面(沒莖)一上一下地排好,沾上水,雙手抓住葉子,向後對摺成漏斗形(底部無洞),左手托住卷好的葦葉,右手拿勺挑進三分之一的米,再放入甜絲絲的大蜜棗,蓋上一層江米後,右手抓起葦葉的.上半部,左手拍打葦葉的底部,這麼做是爲了讓糉子的“漏斗”裝得滿滿的,用多餘的葉子蓋上頂部,再用馬蓮捆綁結實,在糉子上系一個蝴蝶結。“姥姥,我還想吃肉糉呢。”“彆着急,慢慢來。”

隨着時間的推移,肉糉子、豆糉子、甜棗糉子全都裝進了鍋裏。當糉子裝進鍋裏三分之二時放水,水沒過糉子一寸高後蓋上鍋蓋,用大火燒十分鐘後,高壓鍋發出“噝噝”聲,再蓋上閥門,改換成小火,這時,滿屋就已經開始飄動着糉子的清香。

我的心像閥門蓋一樣跳動着,呼吸着糉子葉的清香。期盼着,期盼着,這鍋糉子趕快煮熟,耳旁彷彿聽到:“桃兒紅,杏兒黃,五月五,是端午;葦葉香,飄滿堂,糉葉香,包五糧;剝個糉子裹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的祝福聲。

一個小時後,姥姥打開鍋蓋,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糉子,放到嘴裏,“啊!真好吃。”

端午的糉子作文4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快到了,家家都要包糉子、吃糉子,以此來紀念

愛國詩人屈原。這讓我想起了去年的端午節——學包糉子。

記得那天,我家又包起了糉子。說到包糉子,我外婆可是一個好手。外婆爲我們包糉子,我看的手癢,就纏着外婆學包糉子。包糉子要準備好多東西,包括用醬油浸泡的糯米、有肥有精的肉塊、洗得乾乾淨淨的糉葉和彩色的包紮線等等。一切準備就緒了,我們開始包糉子。外婆邊做示範邊教我:“先將糉葉正面攤在兩手中,雙手外翻,將糉葉裹成圓錐狀。”我看見外婆手中的糉葉,就像是圈養在籠中的穿着深綠色外套的虎皮鸚鵡一般聽話,任由外婆擺佈。而手中的糉葉,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般不聽話,捲來捲去都是直筒,卷不成圓錐形。

外婆看到了,就指點我說:“左手捏住糉葉一角,右手將糉葉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點。”有了外婆的指點,一片捲成圓錐形的糉葉就被我牢牢地攥在手裏。看着我卷好了,外婆不緊不慢地對我說第二步:“將卷好的糉葉卡在左手虎口,虎口面向自己,與長尾巴的一邊靠外,接着舀一勺泡好的糯米倒入卷好的糉葉裏,然後拿一塊肉放在米上,再蓋一層米,壓一壓。這一步要做的.事情比較多,慈祥的外婆見我忙不過來,便放慢了包糉子的速度。而我也沒有辜負外婆的期望,用我出色的戰果來回報外婆的耐心。最後是一道捆繩工序,只見外婆雙手緊捏糉子,用彩色的繩子在糉子上纏了一圈又一圈,最後,繫上繩結,一個繫了彩色繩子的糉子就包好了。別隻看外婆這麼牛,我的技術也不賴,外婆包好糉子剛想來幫我,一個精巧的彩色糉子就出現在了我的手中,這摸樣,跟外婆的真是有的一比了。大概又過了半個小時,一座糉子堆成的小山出現了,這就是我們的成果。放眼望去,那幾個精緻的小糉子,就是我包的。

外婆把糉子放進蒸鍋裏,不一會兒,濃郁的糉香味便從鍋中傳來,饞得我口水直流。大概過了一個半小時,糉子出鍋了,我挑了一個自己包的糉子,剝開來一嘗,太香了,第一次包糉子的我竟做出了這麼好吃的糉子,真是不敢相信。

是啊,在那一天我還做了很多的事情,可我都記不太清了,唯獨對包糉子這件事記得最清楚,那是因爲那天是我第一次學包糉子,第一次吃自己包的糉子。那個滋味真是美啊!

端午的糉子作文5

每到此時家裏都會從外買現成的來吃,雖說各式各樣,有三角,有五角,有枕頭樣的;也都很好吃,有肉餡的,有蛋黃餡的,但還是沒自己包的吃的爽。今年,我再也不想錯過這個大好時機,商量好下午跑到有包糉子習慣的鄰居家去學包糉子。

一到鄰居家,受到熱情款待,吃吃這個嚐嚐那個,小半時間都過了。“辦正事,包糉子”他們便拿來糉葉,肉,米等一系列工具,開始包糉子。鄰居家奶奶先把洗乾淨的糉葉疊成一個“蛋筒”形狀,上面露出一片“大葉子”,再把糯米倒入“蛋筒”中,塞肉,然後再倒糯米,用筷子剁實,最後,把糉子折成一個狗頭形狀,用繩子把它捆起來。就這樣,一個糉子完成了,看起來挺簡單的。我開始動手,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她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有奶奶她替我“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到了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看我大顯身手。我想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把糉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大功告成,我拿起糉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糉葉散開了,糯米們飛快的飛出糉葉,還好我反應算快,及時捧住,減輕傷亡,但還是給鄰居添了不少麻煩。幸好兩家交情很深,要不然·····

“不要緊,繼續學,殘局我來收拾”聽了鄰居家爺爺的話,寬慰了很多。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幾隻。幾個包完後,我想給糉子換換照形。我用心地包着,一個比一個有趣。糉子下鍋後,我沒嚐到我親自包的糉子,我也不知道我最愛的蛋黃餡的糉子怎樣包,但是我從包糉子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

家鄉有送糉子的習俗。每年到了端午,家家戶戶走親訪友,免不了提着糉子互相饋贈。或許剛開始只是一種禮尚往來,可不知不覺卻成了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內容。記得有次端午節,家裏的桌子上堆着各種各樣的糉子,其中最多就是我最愛吃的糉子(呵呵。當時就我一個小孩。)。我狂吃猛吃,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裏還拿着好幾個糉子,笑嘻嘻的。

我愛吃糉子,獨愛吃家鄉的糉子。

端午的糉子作文6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和媽媽買來了糯米和糉葉,準備自己包糉子。

我好奇地問媽媽:“爲什麼要包糉子呢?”媽媽告訴我:“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屈原跳進汨羅江後,人們怕他的軀體被魚兒吃了,便用糯米包成糉子,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將糉子投進 汨羅江,讓魚兒去吃這些糉子,不去吃屈原。後來,包糉子就逐漸成爲了一個民間習俗。”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回到了家。

回家後,洗完手,便正式開工了!我覺得挺好玩,便報名參加了包糉子。外婆先給我做了一個示範,並指導我完成了一個。我覺得十分簡單,可是,一離開外婆的指導,我自己包時,手卻怎麼也不聽使 喚,總也包不好。包糉子要先將糉葉裹成一個漏斗的樣子,但下面沒有洞,是一個三角形,再舀一勺糯米倒進去。可我卻不能完成這個簡單的工作。總裹不好,看不準位置,不是高了就是低了。有時看似裹好了,但到糯米進去時,糉葉被我包成了名副其實的漏斗。倒進去的糯米一顆顆的往下漏。我有一點灰心,但沒有放棄,繼續努力着。希望突然就會包了,可現實是殘酷的啊,我還是沒有成功。我完全放棄了,去看動畫片去了。可一想到待會兒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那該有多好啊!這個念頭使我放下遙控器,又回到餐桌,和媽媽一起包糉子。我仔細地觀察着外婆是怎麼包的,我掌握了一些技巧後,便自己包了起來。我把糉葉的大約三分之一處掐住,然後把下面的三分之一裹上來,裹好後,我仔細地檢查了裹緊沒,有沒有漏洞。我舀了一勺糯米倒進糉葉裏,再用剩下的糉葉像平時折星星那樣,圍着最初裹的那個形狀裹幾圈。終於快大功告成了,我用線把糉子裹得嚴嚴實實的,還調皮地打了一個蝴蝶結。終於包好了一個糉子了!我高興極了,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我後來包糉子就順利多了。不一會兒,就包了好多糉子。外婆包糉子拿到了鍋裏,午飯時就能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

午飯時,糉子終於閃亮登場了!我和哥哥爭先恐後地搶着又香又甜的大糉子。這些用我的汗水換來的糉子,我總覺得我自己包的糉子要比商場裏賣的好吃一百倍!

從這件事裏,我明白了:一定不要放棄,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的!

端午的糉子作文7

說到端午,你們一定會想到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葉。這是我國最傳統的習俗,但是你是否想到一位愛國人士呢?那就是屈原。

古時有這麼個傳說,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爲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王漸漸疏遠了屈原,屈原多次勸說楚王,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這位爲人清正的大夫,於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羣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屍身。之後就形成了端午節。

端午節這一天必須吃糉子,插艾葉。小區很多人家的大門兩側都掛上了新鮮的艾葉,空氣中瀰漫着一襲與衆不同的奇特香味兒。糉子,青青的`糉葉上纏着兩色的細線,體型較長,棱角分明,卻像一隻只小小的龍舟。

輕輕地拿過一隻,將一端的細線拆下,往上一拎,糉子便聽話地從細線中脫出,小心翼翼地剝去裹着的糉葉,呀,中間露出了白玉般的糯米,依舊是龍舟形狀,讓人不忍下口,卻又被那略帶糉葉清香的濃郁糯米香味所吸引,讓人又再次禁不住誘惑,輕輕的咬下一口。

軟,香,滑而不膩,難以名狀的爽快之感,輕微地粘牙,又被舌調皮地舔去。那種停留於脣齒間的鮮香口感,實在讓人回味無窮。

吃糉子流連忘返,念屈原精神刻在心中。

屈原這種愛國的精神令我們敬佩。當我們吃糉子的時候,你有沒有想到過屈原;當你們賽龍舟時,只光顧着玩了,有沒有想到屈原;當插艾葉時,你有沒有懷着一顆悲痛的心來紀念屈原?國家是我們依靠的肩膀,讓我們在困難時有個依靠。而愛國是什麼,是一個嘴上說而不行動的目標?不,不是,它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在這一天,感情五味雜糧,快樂而又悲傷,痛苦而又幸福。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和敬佩。吃着糉子,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的糉子作文8

端午節快到了,老師問我們:“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你們想知道的端午節故事嗎?”我們高興地歡呼起來:“想知道,快告訴我們吧。”老師微笑着娓娓道來:“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得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端午節的習俗各地大同小異,最主要的傳統習俗有吃糉子,賽龍舟……”我們聽得入了迷,老師生動簡單的講述把我們帶進了一個美妙神奇的世界。班會課快結束時,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端午節學包糉子。

一回到家,我就向媽媽嚷嚷開了。媽媽告訴我:“用竹子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我得準備準備。”我撒嬌說:“好媽媽,快去準備呀。”媽媽被我纏得不行,只好答應明天晚上就教我包糉子,我高興極了。

第二天中午放學後,媽媽帶我到菜市場購買了竹葉,又到超市購買了糯米和蜜棗、小棗、豆餡。回家將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用水泡好,將小棗洗淨放在鍋裏煮,把竹葉放在水裏煮一煮,準備工作就做好了。媽媽說:“一切準備就緒,等米泡開,我們就可以包糉子了。”

開始包糉子。媽媽邊示範講解: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媽媽的手真巧,她包的糉子又好看又結實,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我的心早就癢癢了,拿過三片竹葉就試起來。我的天哪,看着挺簡單的,可一實際操作,葦葉不聽使喚,很難將米和棗包嚴。媽媽見了,笑着說:“心急的孩子,哪有那麼容易學會的',得慢慢來。”於是,媽媽就手把手地教我包糉子,我也認真地模仿媽媽包糉子的每一個動作,注意領會每一個步驟的動作要領。經過反覆實踐,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包出了第一個糉子。雖然放在媽媽包的糉子中間活像一隻醜小鴨,但心裏比吃了蜜還甜。

把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進涼水凍一下。還沒有等糉子完全冷卻,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塞進嘴裏。吃着自己包出的糉子,我覺得今年的糉子分外香。

端午節可真是有意思啊!自己動手包糉子,既感受了傳統文化,又體驗到了家務勞動的樂趣。

端午的糉子作文9

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糉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糉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糉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糉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着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麼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徵。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的糉子作文10

今天一大早,媽媽就從冰箱裏拿出糉葉以及糯米、蜜棗、臘肉,籌備包一些糉子,爲日漸臨近的端午節做籌備。

媽媽第一將糉葉洗清潔,並將其分成每兩個一組後,放進一個大鍋裏煮了一會兒,我不解,媽媽笑着回答道:“把糉葉煮一煮,不僅可以給糉葉消毒,還可以讓糉葉更具有韌性,一會兒包糯米的時候才更好包。”我認真的點了點頭。緊接着,媽媽又將糯米放進電飯煲裏燙煮一下,不一會兒,媽媽就揭開電飯煲的蓋子,用筷子在糯米上捅了幾下,並翻看了下糯米再蓋上蓋子,這樣反覆了幾次後,就將糯米盛了出來。看到我站在旁邊,媽媽彷彿看出了我的心思,慢條斯理的講解說:“由於糯米比大米粘性大,燙煮一下,可以讓糯米吃起來更香糯,但燙煮的時間不可以長,一小會兒就行。”聽到這些,我心中不禁感嘆:“原來包糉子還有這麼多的講究。”隨後,媽媽又找來幾條長長的繩子就籌備開始包糉子了。

糉子的賣相好壞還要看這最後一步包的功夫。假如十分熟練的人,包出來的糉子應該是棱角分明,不滴不漏的.。於是的,我搬着小凳子坐在了媽媽的身邊看。只見媽媽從盆子裏拿出兩片糉葉,並列疊在一起,一隻手稍向下握住糉葉的底部,另一隻手則捏着中間靠上一點,而後兩隻手同時相對一卷,捲成了一個圓錐形,像是漏斗樣的,握緊後,再將糯米塞進“糉葉漏斗”裏壓緊,中間還放入了蜜棗或者臘肉。最後將糉葉的剩餘部分折下蓋在糯米上,用白色粗線將糉口繞圈紮緊,就這樣,一個完美的糉子就包好了。媽媽還邊包邊告訴我:“放糯米或其他東西時,不可以放得太滿,不然封口就會很困難。在封口時,可以在糯米上撒點水,這樣能使糉子包的愈加緊實,不簡單露餡兒。”

我呢,最喜愛吃的是白糉子,就是純糯米的,裏面不加入任何其他的東西,煮熟後,沾着白糖吃,又香又甜,又軟又黏,真是人間奇葩美味。於是,我按着媽媽的告訴我的辦法,自身學着包了幾個白糉子,雖然樣子有點歪七扭八,但我心裏還是滿快樂的!

今年的端午,我學到了如何包糉子,也品嚐到了我們的勞動果實。在聞到糉葉芬芳的同時,更領會到自身勞動後的香甜。

端午的糉子作文11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每到端午節,各個不同地區的人們都會按自己特有的習俗來過端午節,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比如最傳統的賽龍舟,包糉子。還有些地區會在端午節放風箏、掛艾草、栓五色絲線等。在我的家鄉,端午包糉子是我們的習俗。每逢端午,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每家的口味也有不同。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爲一體的民俗大節。傳說一位愛國詩人屈原在農曆5月5日投汨羅江自殺後,楚國人民爲了不讓江中的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從此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說起包糉子,上次端午節外婆帶着我們包糉子的場景,我還歷歷在目。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拿出糯米,讓我們倒進桶裏,然後接了一盆水來淘米。把桶裏的水倒掉後,用保鮮袋裝好糯米,放進冰箱裏保鮮。提前處理好的糯米,第二天就可以直接使用了。把糯米倒進盆子裏,撒上五香粉,加上適量的油和鹽揉勻,再加上兩三把綠豆攪拌均勻,就可以開始包糉子了。我們家鄉的糉子放的'餡料大都是:黃豆、肥瘦相間的豬肉、鹹蛋黃和香菇。外婆最擅長包三角糉了,只見外婆取一把糯米攤平了,一一放上餡料。她先將糉子裹成一個圓形,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出一個角,重複三遍,一個漂亮的三角糉就在外婆的手中誕生了。接着外婆從裏屋拿出了一簍筐的竹葉。外婆告訴我說,這些竹葉是她提前去摘的,昨晚已經焯好水曬乾了。外婆邊說邊把竹葉涮上油,用竹葉把糉子包好,綁上竹繩,一個完美的糉子就做好了。外婆做好了一大碟糉子,馬上放進鍋裏蒸了。

蒸了一會兒後,糉子的清香味就從鍋中飄來了,孩子們都站在鍋邊流着口水。外婆一打開鍋,一股白色的蒸汽就往天上衝去,外婆把糉子端上桌子,只見碟子裏的糉子有三角形的,也有長方形的。青色的竹葉和裏邊香噴噴的糯米,真是令人垂涎三尺啊!竹葉的清香與糯米的芳香搭配在一起,讓人不得不想嘗上一口。一口咬下去,口感細膩軟糯,每個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外婆包的糉子真好吃!希望我們家鄉的端午節包糉子習俗能一直傳承下去,希望中國的文化傳統能永遠流傳!

端午的糉子作文12

今天是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提前幾天媽媽就買好了糉葉、紅棗、花生、還有香腸。全家起了個大早開始包糉子,包糉子看起來簡單,包起來可有點難了,我好不容易包出了一個糉子,卻像個“受傷的兵”,東倒西歪,好不容易扶起來又倒下了。媽媽看看不像樣子的糉子拿過棕葉教起我來:“包糉子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急,把葉片上下疊好,注意別拿反了,把糉子葉靠近葉尖的那一半折成三角鬥裝,手心向上用拇指壓住折過來的葉尖部分,其餘四指在葉子下面拖住,先放一顆紅棗把尖部堵嚴,再放入江米蓋住紅棗,再把棕葉長出來的部分折回來蓋住包嚴,在拿繩子捆好紮緊,多餘的葉和線剪掉。”

我聽了心想小小的糉子還有那麼多學問,還是乖乖學吧。我把兩個差不多大的糉葉按順序疊好,做成了漏斗狀,先放了一顆棗再放入糯米,三繞四卷,哈哈。一位大將軍出現了,給他繫上腰帶他更神氣了。

中午,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真實又香又甜啊。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端午節來臨的時候就會有許多的節目,例如:吃糉子、賽龍舟、洗龍舟水、吃雞蛋……然而,在今年的端午節裏,我學會了一樣東西,那就是——我學會了包糉子。

包糉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看見奶奶正在忙着洗糉葉。準備包糉子的材料、洗糯米……奶奶弄好了這些,準備包糉子的時候,我就在一邊看、一邊學、首先,我拿了幾塊糉葉弄成三棱形似的,再把米倒下去,後來又抓不緊,米往下倒,弄得滿地都撒滿了米,連續幾次都是這樣,引得奶奶眉開眼笑,我看一下自己也跟着笑。後來,我終於把糉葉弄成三棱形似的,米也不漏了,再用筷子夾些豬肉、蛋黃、臘肉……然後就把葉折起來最後綁住它,奶奶再三叮囑我一定要捆緊好糉子,不然的話,煮的時候就會成粥了。我就用繩子捆緊了糉子,一條糉子就這樣弄好了,我再接再厲,繼續包糉子,附近的鄰居都誇我棒,都讚不絕口。

那天,包糉子的趣事真的很有趣,也讓我感到好開心。讓我從中懂得一個道理:做事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不要半途而廢。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古代偉大的詩人屈原的民間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都要用吃糉子來的方式紀念他。通過這件事使我懂得了,做事不但要注意結果,更要注意過程,因爲只有過程,才能帶給人們一種快樂。

端午的糉子作文13

我的家鄉是一座位於長江口的小島,鍾靈毓秀,風光旖旎,物阜民豐。幾年前,我背井離鄉隻身來到上海求學,在這座鋼筋混凝土的都市中,我對家鄉的思念與日俱增,而除了難以割捨的一份親情外,令我難忘的還有那清香醉人的糉子。=

在家鄉,端午節一到,家家戶戶都忙着採蘆葉。差不多全村人都出動了,成羣結隊的,不久,所有的`河灘上都洋溢着此起彼伏的笑聲了。

採完蘆葉,便回家包糉子了。在我看來,包糉子簡直可以說是門藝術:先把採來的蘆葉用沸水煮半個小時,取出後用涼水浸泡,再用刀把葉柄切平,便可以包了。糉子的主料是糯米,可以加入花生、赤豆、紅棗、蜜餞等,比較講究的人家還包摻入鹹精肉的“肉糉”,味道自然與衆不同。母親是個精打細算的人,不捨得花錢買紅棗或是蜜餞,更別提包“肉糉”了,只是用過年時餘下來的兒兩赤豆包糉子給我吃,但味道也一樣香甜。

糉子的形狀更是層出不窮。最常見的要屬“寶塔糉”,差不多就是一個立體的方錐形,是所有糉子中個頭兒最大的。還有一些也比較常見,像方糉、菱糉、子母糉等,個個美觀大方,清香可口。而最爲匠心獨具的要算“鴛鴦糉”了——把兩個同等大小的糉子用紅線連起來,美其名曰“千里姻緣一線牽”,以示夫妻相互依靠、恩恩愛愛。

家鄉有送糉子的習俗。每年這時,家家戶戶都會提着自家包的糉子走親訪友,相互饋贈。開始或許只是一種禮尚往來,可不知不覺中卻成了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內容。

包好的糉子不僅自己吃、送人吃,還要精心包兒個,用線綁在一起投到河裏,以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小時候,天真的我也曾問過母親:“爲什麼要紀念屈原?爲什麼要把好吃的糉子白白投進河裏?”母親笑笑:“因爲他在善良人的心中永遠值得紀念。”當時我對母親的話並不瞭解,如今想來,卻是富有哲理的。這正是勞動人民淳樸、善良的美好心靈的體現。因爲他們的心是雪亮的,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或是嫉惡如仇,或是從善如流,且永遠是那麼地無私,就如同糉子餡中的糯米那樣純正,又不乏蘆葉那般的清香。

端午的糉子作文14

早晨,清脆的鬧鐘唱起了歌兒,我馬上一個鯉魚打挺,從牀上跳了起來。我馬上穿戴完畢後,像只快樂的小鳥飛向樓下。“今天是端午節,不用上課,不用去培訓班,在家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吃東西了。”我的心情別提有多高興了。

不知不覺中,我已經飛到了飯廳。看到滿桌的食物,我興奮不已,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道:“今天終於可以吃一頓香的了!”

各種各樣的糉子穿着一件件翠綠的衣裳,綁着一根根紅色或者綠色腰帶,像一個個胖娃娃,安安靜靜地躺在那兒。瞧,其中有媽媽喜歡吃的.鮮肉糉,有香氣撲鼻的火腿糉,有吃起來像啃東西的花生糉……當然,少不了我最喜歡吃的蜜棗糉和白白的白糉。糉子密密麻麻,挨挨擠擠地靠在一起,令人眼花繚亂。這麼多的糉子,應該可以讓我飽餐一頓的。

於是,我不顧糉子還在冒熱氣,趕緊坐下來,用手解下一根綠腰帶,快速地剝開“小綠人”的“綠披風”,潔白如玉的米團馬上印入我的眼簾。糉子的形狀有趣極了,既不像方形,也不像圓形,共有4個棱角,4條邊,4個三角形。人們是怎麼扎出這種形狀的糉子呢?我看了半天,百思不得其解。不管了,先吃了再說。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飯糰,發現這是個香氣撲鼻的香腸糉。吃在嘴裏,香在心裏,讓人回味無窮。

“香腸糉可真好吃啊!”我大聲喊道。喊完這句話,我立刻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不一會兒,這糉子就被我三下五除二解決了。但是,這個糉子似乎沒有填飽我的身體。我依舊感到飢腸轆轆,肚子裏的小饞蟲在不停地呼喚着:“我要吃,我要吃”。

哎,媽媽要我減肥的話,就暫時擱在一邊吧。現在不吃,怎麼對得起“吃貨”的稱號。於是,我繼續抓起一個糉子就吃,卻發現這個立體三角形糉子被人在中間砍一刀,出現了兩個一模一樣的圖形。我盯着看了許久,迷惑不解。不想了,不管了,還是吃最大。我大口大口地吃着,黏而爽口,清香四溢。眨眼間,它也被我請進了小肚子了。撫摸着圓滾滾的肚子,我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這個端午節,在我的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如期而至,品嚐香氣撲鼻的糉子,我體會到了說不盡的幸福和歡樂。

端午的糉子作文15

五月初五將至,端午節來了,又到吃糉子的時候。

糉子在潮汕,價格高低不同,低價的三元一個,只有白白的米披上綠綠的衣,高價的十幾元一個,餡料應有盡有,五香豬肉、鹹蛋黃、花生、板栗……更是必不可少。

不過,我們從來不買,都是自己包,餡料更是隨心所欲。我準備的'是一束鹹草、一份竹葉,到市場買了幾斤五花肉,一斤綠豆,一瓶陳皮,半斤蒜頭,還有香菇、鹹蛋黃、鹽鵪鶉蛋等等。

回到家,洗涮竹葉、鹹草,再用鹽水煮沸算是消毒。趁此時機,我把五花肉切片,下鍋油炸後放了醬油、料酒、蠔油、糖與鹽,醃製一會好入味。再把糯米、綠豆淘洗,香菇切丁,陳皮切碎,一起攪勻。臘腸切成拇指厚之後,一切準備就妥當了。

我拿起兩片竹葉,摺疊成漏斗狀,先在底面斜鋪一層臘腸,放進半兩糯米,按壓緊緻後放兩片五花肉,再加一層糯米,放個鹹蛋黃,最後又鋪一層臘腸,餡料便裝填完畢!將竹葉摺疊蓋密餡料,壓實、整出菱形,用鹹草按十字包法紮緊打結,糉子便大功告成!

“看來,包得還算緊實。”姥姥評價着。受到姥姥的肯定,我十分振奮,又加快了速度。可是,包着包着,竹葉、鹹草還有,餡料卻沒了。我不甘心,異想天開想包幾個甜糉來。

說幹就幹,我洗淨鍋,放入紅豆、陳皮、加了水和冰糖便熬起來,再拌上米與綠豆,甜餡料準備就緒後,依樣畫葫蘆,甜糉子很容易就包好了。

接下來就是煮糉子。我把糉子放入高壓鍋,倒入適量的水,蓋上蓋子後便大火蒸煮,待冒氣後轉小火保持30分鐘。

鍋剛打開,糉香即刻飄逸開來,外面正玩得起勁的弟弟們聞香而動,立馬衝進來伸長脖子準備吃糉子。

年年有端午,端午有糉子。可大家知道糉子的來歷嗎?

相傳,那是戰國時期,三閭大夫屈原懷揣報國之志,即使“路漫漫”也“上下而求索”,勵精圖治,雖蒙受奸臣陷害,兩度流放,仍“雖九死其猶未悔”“舉世皆濁我獨醒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懷抱利器,縱身跳進汨羅江。當地百姓爲防止魚蝦吃屈原,便把米放入竹葉投入江中,這就是糉子的原型。

在我們吃糉子時,千萬別忘記屈原的愛國之情,更該銘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