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端午的糉子作文(14篇)

作文 閱讀(1.68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的糉子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端午的糉子作文(14篇)

端午的糉子作文1

我的家鄉是一座位於長江口的小島,鍾靈毓秀,風光旖旎,物阜民豐。幾年前,我背井離鄉隻身來到上海求學,在這座鋼筋混凝土的都市中,我對家鄉的思念與日俱增,而除了難以割捨的一份親情外,令我難忘的還有那清香醉人的糉子。=

在家鄉,端午節一到,家家戶戶都忙着採蘆葉。差不多全村人都出動了,成羣結隊的,不久,所有的河灘上都洋溢着此起彼伏的笑聲了。

採完蘆葉,便回家包糉子了。在我看來,包糉子簡直可以說是門藝術:先把採來的蘆葉用沸水煮半個小時,取出後用涼水浸泡,再用刀把葉柄切平,便可以包了。糉子的主料是糯米,可以加入花生、赤豆、紅棗、蜜餞等,比較講究的人家還包摻入鹹精肉的“肉糉”,味道自然與衆不同。母親是個精打細算的人,不捨得花錢買紅棗或是蜜餞,更別提包“肉糉”了,只是用過年時餘下來的兒兩赤豆包糉子給我吃,但味道也一樣香甜。

糉子的形狀更是層出不窮。最常見的要屬“寶塔糉”,差不多就是一個立體的方錐形,是所有糉子中個頭兒最大的.。還有一些也比較常見,像方糉、菱糉、子母糉等,個個美觀大方,清香可口。而最爲匠心獨具的要算“鴛鴦糉”了——把兩個同等大小的糉子用紅線連起來,美其名曰“千里姻緣一線牽”,以示夫妻相互依靠、恩恩愛愛。

家鄉有送糉子的習俗。每年這時,家家戶戶都會提着自家包的糉子走親訪友,相互饋贈。開始或許只是一種禮尚往來,可不知不覺中卻成了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內容。

包好的糉子不僅自己吃、送人吃,還要精心包兒個,用線綁在一起投到河裏,以紀念偉大的愛國詩屈原。小時候,天真的我也曾問過母親:“爲什麼要紀念屈原?爲什麼要把好吃的糉子白白投進河裏?”母親笑笑:“因爲他在善良人的心中永遠值得紀念。”當時我對母親的話並不瞭解,如今想來,卻是富有哲理的。這正是勞動人民淳樸、善良的美好心靈的體現。因爲他們的心是雪亮的,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或是嫉惡如仇,或是從善如流,且永遠是那麼地無私,就如同糉子餡中的糯米那樣純正,又不乏蘆葉那般的清香。

端午的糉子作文2

早晨,清脆的鬧鐘唱起了歌兒,我馬上一個鯉魚打挺,從牀上跳了起來。我馬上穿戴完畢後,像只快樂的小鳥飛向樓下。“今天是端午節,不用上課,不用去培訓班,在家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吃東西了。”我的心情別提有多高興了。

不知不覺中,我已經飛到了飯廳。看到滿桌的食物,我興奮不已,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道:“今天終於可以吃一頓香的了!”

各種各樣的糉子穿着一件件翠綠的衣裳,綁着一根根紅色或者綠色腰帶,像一個個胖娃娃,安安靜靜地躺在那兒。瞧,其中有媽媽喜歡吃的鮮肉糉,有香氣撲鼻的.火腿糉,有吃起來像啃東西的花生糉……當然,少不了我最喜歡吃的蜜棗糉和白白的白糉。糉子密密麻麻,挨挨擠擠地靠在一起,令人眼花繚亂。這麼多的糉子,應該可以讓我飽餐一頓的。

於是,我不顧糉子還在冒熱氣,趕緊坐下來,用手解下一根綠腰帶,快速地剝開“小綠人”的“綠披風”,潔白如玉的米團馬上印入我的眼簾。糉子的形狀有趣極了,既不像方形,也不像圓形,共有4個棱角,4條邊,4個三角形。人們是怎麼扎出這種形狀的糉子呢?我看了半天,百思不得其解。不管了,先吃了再說。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飯糰,發現這是個香氣撲鼻的香腸糉。吃在嘴裏,香在心裏,讓人回味無窮。

“香腸糉可真好吃啊!”我大聲喊道。喊完這句話,我立刻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不一會兒,這糉子就被我三下五除二解決了。但是,這個糉子似乎沒有填飽我的身體。我依舊感到飢腸轆轆,肚子裏的小饞蟲在不停地呼喚着:“我要吃,我要吃”。

哎,媽媽要我減肥的話,就暫時擱在一邊吧。現在不吃,怎麼對得起“吃貨”的稱號。於是,我繼續抓起一個糉子就吃,卻發現這個立體三角形糉子被人在中間砍一刀,出現了兩個一模一樣的圖形。我盯着看了許久,迷惑不解。不想了,不管了,還是吃最大。我大口大口地吃着,黏而爽口,清香四溢。眨眼間,它也被我請進了小肚子了。撫摸着圓滾滾的肚子,我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這個端午節,在我的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如期而至,品嚐香氣撲鼻的糉子,我體會到了說不盡的幸福和歡樂。

端午的糉子作文3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對去年過端午節的情形仍記憶猶新吧!現在我就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端午節吧!

我的家鄉──永昌,位於祖國的大西北,是座古城,歷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鎮而已。在彼,人們留心於早晚的雲蒸霞蔚,四時的風花雪月,並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節;在此,人們嚮往着都市的燈紅酒綠,生活的紙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鎮。他們都喜歡心目中美好的東西,卻不知在此邊陲小鎮中,端午節也是熱鬧非凡的。

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說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划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糉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將糯米洗淨,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糉子了。在永昌吃糉子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能吃。

我最愛吃糉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爲止。媽媽做的糉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糉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糉子都會有同一種感覺。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氳香氣中,彷彿升騰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自己也彷彿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禁對靳尚、張儀與鄭袖的卑鄙無恥嗤之以鼻,爲屈原的氣節所折服。何爲英雄?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無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複着永不改變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袂,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尋真理的腳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糉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過眼雲煙,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嘆嗟,沉淪不已……

糉子在口,母親在身邊,家鄉在心中。

端午的糉子作文4

“糉子香,香廚房。艾草香,香滿堂。”端午節到了,按照中華民族的民風民俗,端午這一天,人們要包糉子、賽龍舟、掛艾草,猜燈謎等。今天,奶奶教我包糉子。

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根據餡的不同,花樣也多:豆沙糉、鮮肉糉、八寶糉、紅棗糉、蛋黃糉、火腿糉等。

奶奶是包糉子的能手。瞧,她熟練地把兩片箬竹葉一扭,尖角“畚斗”的形狀就出來了。然後,她往“畚斗”裏裝米,又用手壓實,多餘的糉葉按下,做好蓋子,最後用繩子捆緊,三下五除以二就包好了一個糉子。

我看得入神了,也想學包糉子。我拿起一片箬竹葉,一扭,嗨,也成了一隻尖角畚斗!挺簡單的嘛!我得意洋洋地給奶奶看。“錯了!”奶奶放下手中的糉子說,“包糉子是有講究的,你看,這箬竹葉光滑的一面是正面,顏色綠一些;粗糙的一面是反面,顏色淺一些,柄莖突出。包糉子時,要正面朝裏,反面朝外。”奶奶一邊說一邊放慢速度給我做示範。

等我學着把尖角畚斗做好了,一勺一勺往裏面裝糯米,中間放了香香的'火腿鹹肉餡,再蓋上糯米,想用箬竹葉包上,可糯米像淘氣的孩子老往外鑽。怎麼辦呢?“傻孩子,一口氣吃不了大胖子,你米放得太多了。只要放八成滿就可以了。”奶奶幫我倒出一些米,接着用右手掌心把“畚斗口”多餘的箬竹葉壓下,當作蓋子蓋上,右手按住蓋子,倒過來,把長出的箬葉按在糉子外表面,最後用繩子捆緊!這一步是最難的。我看一步學一步,看一步學一步……試了好久好久,終於包出了一隻長有四隻角的糉子了。

我又包了第二個,扎繩子時突然想起忘了放餡,只好拆開箬竹葉,重新放,這回我放了一個大大的紅棗餡。要蓋“蓋子”了,我又請奶奶幫忙,奶奶告訴我:“包糉子時米一定要壓實,繩子要捆緊,這是需要力道,需要反覆練習纔有的經驗,你多練多包,總會有進步的。”

是的,學做任何事都需要多練。我一邊包一邊學,包了一隻又一隻,慢慢摸索出了一點經驗。這真是熟能生巧啊!

奶奶把包好的糉子放鍋裏煮。一個多小時後,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糉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箬竹葉,咬一口,真是又黏又甜。

這個端午節,我不僅學會了包糉子,品嚐了糉子的美味,還懂得了好多好多。這個端午節,我過得快樂又有意義。

端午的糉子作文5

說起端午節,我的話匣子就關不住了。因爲去年的端午節,我就親自嘗試了一回包糉子的喜悅。別急,你聽我慢慢說吧!

去年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爸爸告訴我,端午節是要吃糉子的,這是爲了紀念大詩人屈原的。一聽到吃的東西,我的興趣就上來了。爸爸話鋒一轉,說:“可是,今天可不能吃白食。你也要親自動手。”

聽完爸爸的說教,我就忙乎開了。不就包糉子嗎?這還能難倒我,爸爸也不想想,他女兒可是一頂一的聰明。開始包糉子了,我既興奮又緊張。聽別人說,糉子包的好壞可以檢測出一個人的細心程度。哎,真不知道我會有什麼傑作。雖然表面上我信心滿滿,可心裏還是在打鼓,畢竟我從來沒有包過呀!

外婆給我示範了一遍,我就手忙腳亂地做了起來,先把三片糉葉疊在一起,接着折成漏斗型,然後裝入糯米,可是困難來了,我把糯米放進去之後,這些淘氣的糯米娃娃一下子就都跑出來了。我左看看,右看看,還是沒有發現什麼蛛絲馬跡。外婆一看我的動作,就知道出現了什麼問題,連忙說道:“小楓,你的漏斗尖角有一個小洞,糯米就是從那裏出來的。”我趕緊把漏斗尖角捏緊,這下糯米娃娃就老實多了,全部呆在了糉葉裏。我自言自語地說:“外婆真不愧是糉子專家。”我趁爸爸媽媽不注意,在我包的糉子裏放上了一枚硬幣。誰吃到了我包的這個糉子,就能夠財源滾滾、好運連連,喜上加喜……

糉子包好後,接着就是放進蒸爐裏蒸了。我趕緊把我包的糉子和外婆、爸爸媽媽的糉子混在一起,沒過多長時間,糉子就可以食用了。我們每個人手拿一個糉子,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我慢慢地解開糉葉,一小口一小口地吃進去,發現裏面全是剁碎的豬肉,害得我白高興一場。我仔細地盯着大家,外公吃到的是豬肉糉,外婆吃到的`是豬肉糉,爸爸吃到的也是豬肉糉,只有媽媽吃到了硬幣。這可把外公、外婆,爸爸都給震得大吃一驚。我告訴了他們真相,是我把硬幣放進糉子裏去的。

他們聽完我放硬幣的原因,都樂得哈哈大笑。這次勞動體驗,讓我感受到了快樂,讓我吃上了滿口噴香的糉子,真值。

端午的糉子作文6

夏季的節日豐富多彩,而我對端午節情有獨鍾。在這個節日裏,空氣中瀰漫着艾葉的淡雅清香與糉子的撲鼻香味,時不時傳來鑼鼓聲和划槳聲。再仔細聆聽,遠處傳來汨羅江潺潺的流水聲……

時間後退到公元前278年。

汨羅江邊,矗立着一個人,他就是屈原。他的臉上滿是悲憤,幾天前,秦將白起攻破楚都,他卻無能爲力。他的選擇是,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善良的人們爲了不讓魚兒吃掉屈原的遺體,用糉葉包裹糯米蒸製成糉子,用線捆好,扔到汨羅江裏,說,魚啊,來吃糉子吧,別吃屈大夫的遺體啊……

現在,端午節吃糉子成了一個重要的習俗。剝開那層墨綠色的外衣,露出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這就是端午節的味道。

“艾葉香,香滿堂……”兒時的童謠仍在耳旁縈繞。艾葉清雅淡雅,是一味著名的中藥;。端午節這天,一棵棵艾草被用象徵吉祥的紅繩捆成一小扎一小扎。掛在門上。據說,將艾葉掛在門上,既可以辟邪,又可以驅蟲。

走進廚房,沸騰的鍋中煮着幾顆青鴨蛋。拿起鴨蛋,陣陣艾葉香撲鼻而來。艾葉不愧是端午的主角,處處都瀰漫着清香。家鄉有個有趣的習俗,端午那天,編織五彩袋,並在裏面裝個青鴨蛋,掛在脖子上。據說,在中午12點時,誰能將蛋不借助外力立起來,誰就會擁有一年的好運氣。

點雄黃也是端午節的一大習俗。傳說,端午是蚊蟲出行的時候。在端午時,將雄黃點在額頭和耳根後,就能驅逐蚊蟲。

“咚、咚、咚”“加油!加油!”遠處的江面上隱約傳來聲音,走近一看,江面上正在舉行划龍舟比賽。兩條龍舟在起點上就位。隨着一聲令下,比賽正式開始。

龍頭的鼓手負責助威,隨着有力而有節奏的鼓聲,一位位龍舟運動員迅速進入狀態。“一二!一二!”他們大聲喊着,給自己助威。手上的槳有節奏地划動,讓龍舟往前駛去。“加油!”觀衆席上爆發出熱烈的`加油聲。這似乎是運動員前進的動力,只見他們更加使勁了,龍舟在水面上飛快地前行,啊!近了!離終點近了!衝刺!在到達終點的一瞬間,觀衆席上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划龍舟——端午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空氣中瀰漫的糉香,清新的艾葉香,划龍舟時的鼓聲與觀衆的加油聲,這些都是端午節的味道啊。

端午的糉子作文7

今天是一月份的最後一天,我和家裏的大人們一起來到酒樓包糉子,迎接新年。包糉子是我們家的習俗,每年在即將到新年的那一天,帶着芭蕉葉,糯米,香料,竹繩來到酒樓、奶奶家包糉子。

包糉子的前一天,我們早早的就洗好了糉葉,第二天一大早就來到酒樓了。就在那矮矮的平桌上,我們把葉子放好,在門外淘好了米,放在一個大盆裏。那米可不是一般煮飯用的米,而是我們精挑細選出來的上等香糯。我們家包的'糉子,既不用花生,也不用綠豆,但它依然散發出香味,爲什麼呢?這是因爲我們包在糉子裏的,是一種香料,這種香料,平時種在奶奶家的陽臺裏,一到包糉子的時候,我們就會把它的葉子摘下來,把它撕成一條一條的,撕的時候,可以聞到清新的香味。當我們小孩已經把葉子撕好的時候,就會把它交給大人們,放在一個小小的用磚製成的小罐子裏,大人們拿着一個小棒子,把它搗碎成粉,搗碎後,再放到鍋裏抄一抄,綠色變成了黑色時候,香料就做好了。接下來,我們還要去準備竹繩。這種竹繩,是生在在老家山上的一種竹子做成的,並不是每棵竹子都可以做成竹繩的。做成竹繩的竹子,必須是節長眼少,不嫩不老,長得勻稱。選好竹子以後還要把它撕成一條一條的。當一切的材料都準備好了以後,我們坐在沙發上,開始包糉子了。 、

姑丈、爺爺、爸爸、媽媽負責綁糉子,姑媽、奶奶、姨婆則負責包糉子。我呢,在旁邊觀察,幫幫忙什麼的……

只見奶奶拿起兩張葉子,疊在一起,用碗舀起一碗米放在葉子的中央,再拿起一塊沾了香料的肉放在米的中間,再舀起一小碗米蓋住肉,然後把葉子和起來呈長方形狀,再把多餘出來的葉子折起來,交給負責綁的人。綁的人呢,拿起一根竹繩繞在糉子頭上,繞兩圈,再在糉子的斜側面繞個小結固定,再拿起一根竹繩,接着重複上面的步驟,直到糉子尾,大概一個小糉子上有五根竹繩,一個大糉子上有差不多8根竹繩。

接下來,在大家的努力下,糉子已經放滿了箱子,桌子。我大概的數了一下,竟然有一百多個糉子!

今天包糉子的時候雖然我沒有幫什麼大忙,但是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包糉子的辛苦,大家的手都被竹繩嘞紅了。但是大家的心裏都是甜蜜蜜的,因爲這是我們大家一起團結合作的結果!

端午的糉子作文8

端午節快到了,老師問我們:“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你們想知道的端午節故事嗎?”我們高興地歡呼起來:“想知道,快告訴我們吧。”老師微笑着娓娓道來:“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得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端午節的習俗各地大同小異,最主要的傳統習俗有吃糉子,賽龍舟……”我們聽得入了迷,老師生動簡單的講述把我們帶進了一個美妙神奇的世界。班會課快結束時,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端午節學包糉子。

一回到家,我就向媽媽嚷嚷開了。媽媽告訴我:“用竹子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我得準備準備。”我撒嬌說:“好媽媽,快去準備呀。”媽媽被我纏得不行,只好答應明天晚上就教我包糉子,我高興極了。

第二天中午放學後,媽媽帶我到菜市場購買了竹葉,又到超市購買了糯米和蜜棗、小棗、豆餡。回家將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用水泡好,將小棗洗淨放在鍋裏煮,把竹葉放在水裏煮一煮,準備工作就做好了。媽媽說:“一切準備就緒,等米泡開,我們就可以包糉子了。”

開始包糉子。媽媽邊示範講解: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媽媽的手真巧,她包的糉子又好看又結實,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我的心早就癢癢了,拿過三片竹葉就試起來。我的天哪,看着挺簡單的.,可一實際操作,葦葉不聽使喚,很難將米和棗包嚴。媽媽見了,笑着說:“心急的孩子,哪有那麼容易學會的,得慢慢來。”於是,媽媽就手把手地教我包糉子,我也認真地模仿媽媽包糉子的每一個動作,注意領會每一個步驟的動作要領。經過反覆實踐,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包出了第一個糉子。雖然放在媽媽包的糉子中間活像一隻醜小鴨,但心裏比吃了蜜還甜。

把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進涼水凍一下。還沒有等糉子完全冷卻,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塞進嘴裏。吃着自己包出的糉子,我覺得今年的糉子分外香。

端午節可真是有意思啊!自己動手包糉子,既感受了傳統文化,又體驗到了家務勞動的樂趣。

端午的糉子作文9

雨後初晴的日子,門前的田壟中,菜葉上還殘留着幾滴雨水,光線透過這晶瑩的水珠,折射出七彩的光帶,萬物成長。

接近端午日,鄰居給大家一袋糉葉,奶奶說:“大家包糉子吧!”

糉子還可以自身包麼?我很詫異,奶奶的興致卻非常高。

她將糉葉在沸水中煮開了,清香瀰漫開來,像初春的氣息。將糯米淘洗清潔,拌入醬油,一旁的五花肉是不可少的,肥瘦相間,已經用鹽醬油等調好了味醃漬着了。

看奶奶手法嫺熟,我也蠢蠢欲動,可是,拿起糉葉,手指是僵硬的,放入米粒,不是這裏漏了就是那裏灑了。

奶奶笑嘻嘻看着我,面對面地一步步教我;“看看,這裏呢要這樣,糉葉疊一起時必須要蘸水,這樣葉子自然就合在一起啦!米要分兩把抓,兩次的中間放肉,這樣口味好。”

她說得細緻,我聽得認真,那米也是有量的,少了,煮出來太軟不成型,多了,太硬,咬着費勁。

奶奶的手皮膚粗糙,指節鼓鼓,滄桑而有力;我的手指纖弱白皙,大家就這樣倒騰着糉葉,奶奶包五六個,我才包起一個。奶奶的有棱有角,個個一般模樣;我的大大小小,肥肥瘦瘦,歪瓜裂棗。

“奶奶,你的那樣漂亮,我的這的麼醜,大夥一看不都要笑話我了麼?”我有些泄氣,沮喪着說。

“哈哈,你也知道啊!沒事,大家來想個好方法。呶,你包的糉子裏有一隻可以放兩塊肉,就叫高糉!大人吃到了今年大發,孩子吃到了,今年高中狀元!”

“好啊!好啊!這樣大夥都搶着我的吃了!”我高興得快要跳起來。

高壓鍋開始工作了,裏面滿滿一鍋的糉子,不一會兒滿屋子的糉子香,尤其是揭開鍋蓋的剎那,我的'鼻子都快被扯下來了。

父母也到家了,奶奶給大家每人一個,並宣佈了雙肉糉的規矩,我細細一圈看下來,我包的雖然奇形怪狀,各個不一樣,可要挑出當初那隻唯一的雙肉糉,還真無法,只能在心裏暗暗祈禱。

父母非常高興,由於這是他們首次吃到我包的糉子。大夥剝糉葉的時候都小心翼翼,由於實在太燙了,可是都滿臉的笑充滿了期待。

“呀!”我驚呼起來,原來,我吃到的是雙肉糉。奶奶站在一邊,滿臉笑容,道:“今年倩倩要高中啦!”

肉糉是美味的,鹹香可口,軟糯柔和,可是,奶奶是如何留神將這隻糉子在不着痕跡的狀況下“分”到我碗裏的,我始終猜不到,我能猜到的就是:奶奶您對我的深深的愛!

端午的糉子作文10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來了,按照習俗在這一天人們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飲雄黃,遊百病。有的地方還進行龍舟比賽,總之這一天既能體現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又能體現民俗的歷史,展示了濃濃的民俗氣息。

這些民俗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包糉子了。

端午節這一天,媽媽早早地在廚房忙碌着。她拿出了造以準備好的糯米、糉葉和豆餡、小棗,準備包糉子。我湊上前去自告奮勇地說:“媽,我幫您一起包糉子吧”!“好啊!”媽媽爽快地答應了。說幹就幹,我擼胳膊挽袖子,捧起糉葉就包,不是生生撕開了糉葉,就是將其打成了其他有趣的圖形,一個也沒包成。我一急,又撈起幾片糉葉,這時掛在衣襟上的“小五毒”跑了出來。靈機一動,“媽爲什麼奶奶要把拴着蛇、蟾蜍、壁虎、蠍子的掛飾縫在我衣服上?”媽媽看出了我的窘樣,一邊手把手的教我,一邊對我說:“因爲端午節在古代人們心中是毒日、惡日,在衣服上縫這種“五毒”是爲了祈福解災。其實這是因爲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加上蛇蟲繁殖容易咬人,我了驅災避害,所以形成了這種風俗。“噢!是這樣啊!奶奶每年都要親手給我做這個掛飾,是希望我健健康康、沒病沒災。”“對呀!你奶奶可疼你了。那你知道,端午節這一天爲什麼要包糉子嗎?”“知道!包糉子是爲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相傳,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懷抱大石,悲憤投入汨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機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後來,改用艾葉包裹,用五色絲線捆好,投入江中,表達了後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糉子也就成爲端午節的傳統食品。”

“行啊你!知道的挺多的`”

“那是!”不知不覺中,盆裏的糉子越來越多,我也能掌握了包糉子的要領。將一個個玲瓏的糉子放入高壓鍋,我陷入了漫長的等待。說來也真是氣人,這糉子在鍋中還沒蒸太久,那糉葉所散發出的淡淡清香就突然變得濃郁起來,將我們這些孩子的饞蟲都勾了出來。等待也是對人的一種考驗啊......

今年的端午節,我不僅學會了包糉子,更親自感受到了端午節濃濃的民俗氣息,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飽含長輩對我們的愛。我們要把祖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世界瞭解中國,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端午的糉子作文1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兒歌唱起,端午來到。端午節習俗多多,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包糉子了。

那天,我端了小板凳坐在外婆身邊,只見外婆從浸泡着糉葉的盆裏抽出一張墨綠墨綠,表面滑亮滑亮的箬竹葉,把它捲成一個小三角形,一隻手緊緊的捏着,另一隻手舀了一勺洗好的糯米倒入糉葉捲成的小三角中,再放入一顆紅棗,蓋上一些糯米,多餘葉子順手一折,再一疊。之後又取了一張糉葉,把糉葉再往上一裹。最後嘴巴上咬着棉線的一頭,沿着糉子繞一圈繫上一個蝴蝶結,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外婆還給我總結了一個包糉子口訣“一折,一疊,一裹,一紮”看了包糉子的過程我感覺又好玩又新奇,心想這包糉子還蠻簡單嗎,我也來嘗試嘗試。

我學着外婆的樣子也捲了一個三角形,可糉葉好像和我打對臺戲,總是散開。我堅決不放棄,一次又一次地卷,最後終於一個底部密閉的三角形卷好了。我倒了米,摺疊好多餘糉葉,上面不漏米了,可下面又開始漏。於是我又拿了一張糉葉裹上,一來二去,一個小糉子被我裹了五六張糉葉,用了三四根繩子,真是像一個胖胖的囚犯被我五花大綁。哎!不管了,再醜也是我的處女糉,說不定味道不錯呢!

“出鍋啦!吃糉子啦!”外婆在廚房裏喊出聲來,我這個小饞貓三步並作兩步,一下就衝進了廚房,只見外婆打開鍋蓋,撈出糉子。一股竹葉香撲面而來。我顧不上燙,拿了一個就往嘴裏塞。媽媽大喊“傻孩子,剝皮!剝皮!”大家哈哈大笑。剝開皮的糉子糯米透亮,紅棗通紅,嘗一口,那味道我已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了,絕了!我包的糉子嗎,呵呵!你猜結果如何?

此時此刻,我多想把香甜的糉子送到抗擊疫情一線的白衣天使手中;我多想把美味的糉子送到保家衛國的解放軍叔叔手中;我多想把可口的'糉子送到不辭辛勞,孜孜教誨我們的老師手中;我更想把幸福的糉子送到憂國憂民,胸懷大志的詩人屈原手中。不論你是誰,你在哪裏,我都希望端午那天你能聞到糉香,吃到糉子,感受到家的溫暖。

端午的糉子作文12

今天是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提前幾天媽媽就買好了糉葉、紅棗、花生、還有香腸。全家起了個大早開始包糉子,包糉子看起來簡單,包起來可有點難了,我好不容易包出了一個糉子,卻像個“受傷的兵”,東倒西歪,好不容易扶起來又倒下了。媽媽看看不像樣子的糉子拿過棕葉教起我來:“包糉子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急,把葉片上下疊好,注意別拿反了,把糉子葉靠近葉尖的那一半折成三角鬥裝,手心向上用拇指壓住折過來的葉尖部分,其餘四指在葉子下面拖住,先放一顆紅棗把尖部堵嚴,再放入江米蓋住紅棗,再把棕葉長出來的部分折回來蓋住包嚴,在拿繩子捆好紮緊,多餘的葉和線剪掉。”

我聽了心想小小的糉子還有那麼多學問,還是乖乖學吧。我把兩個差不多大的糉葉按順序疊好,做成了漏斗狀,先放了一顆棗再放入糯米,三繞四卷,哈哈。一位大將軍出現了,給他繫上腰帶他更神氣了。

中午,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真實又香又甜啊。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端午節來臨的時候就會有許多的節目,例如:吃糉子、賽龍舟、洗龍舟水、吃雞蛋……然而,在今年的端午節裏,我學會了一樣東西,那就是——我學會了包糉子。

包糉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看見奶奶正在忙着洗糉葉。準備包糉子的材料、洗糯米……奶奶弄好了這些,準備包糉子的時候,我就在一邊看、一邊學、首先,我拿了幾塊糉葉弄成三棱形似的,再把米倒下去,後來又抓不緊,米往下倒,弄得滿地都撒滿了米,連續幾次都是這樣,引得奶奶眉開眼笑,我看一下自己也跟着笑。後來,我終於把糉葉弄成三棱形似的.,米也不漏了,再用筷子夾些豬肉、蛋黃、臘肉……然後就把葉折起來最後綁住它,奶奶再三叮囑我一定要捆緊好糉子,不然的話,煮的時候就會成粥了。我就用繩子捆緊了糉子,一條糉子就這樣弄好了,我再接再厲,繼續包糉子,附近的鄰居都誇我棒,都讚不絕口。

那天,包糉子的趣事真的很有趣,也讓我感到好開心。讓我從中懂得一個道理:做事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不要半途而廢。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古代偉大的詩人屈原的民間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都要用吃糉子來的方式紀念他。通過這件事使我懂得了,做事不但要注意結果,更要注意過程,因爲只有過程,才能帶給人們一種快樂。

端午的糉子作文13

每到此時家裏都會從外買現成的來吃,雖說各式各樣,有三角,有五角,有枕頭樣的;也都很好吃,有肉餡的,有蛋黃餡的,但還是沒自己包的吃的爽。今年,我再也不想錯過這個大好時機,商量好下午跑到有包糉子習慣的鄰居家去學包糉子。

一到鄰居家,受到熱情款待,吃吃這個嚐嚐那個,小半時間都過了。“辦正事,包糉子”他們便拿來糉葉,肉,米等一系列工具,開始包糉子。鄰居家奶奶先把洗乾淨的糉葉疊成一個“蛋筒”形狀,上面露出一片“大葉子”,再把糯米倒入“蛋筒”中,塞肉,然後再倒糯米,用筷子剁實,最後,把糉子折成一個狗頭形狀,用繩子把它捆起來。就這樣,一個糉子完成了,看起來挺簡單的。我開始動手,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她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有奶奶她替我“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到了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看我大顯身手。我想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把糉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大功告成,我拿起糉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糉葉散開了,糯米們飛快的飛出糉葉,還好我反應算快,及時捧住,減輕傷亡,但還是給鄰居添了不少麻煩。幸好兩家交情很深,要不然·····

“不要緊,繼續學,殘局我來收拾”聽了鄰居家爺爺的話,寬慰了很多。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幾隻。幾個包完後,我想給糉子換換照形。我用心地包着,一個比一個有趣。糉子下鍋後,我沒嚐到我親自包的糉子,我也不知道我最愛的蛋黃餡的糉子怎樣包,但是我從包糉子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

家鄉有送糉子的習俗。每年到了端午,家家戶戶走親訪友,免不了提着糉子互相饋贈。或許剛開始只是一種禮尚往來,可不知不覺卻成了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內容。記得有次端午節,家裏的.桌子上堆着各種各樣的糉子,其中最多就是我最愛吃的糉子(呵呵。當時就我一個小孩。)。我狂吃猛吃,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裏還拿着好幾個糉子,笑嘻嘻的。

我愛吃糉子,獨愛吃家鄉的糉子。

端午的糉子作文14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過的就是端午節,那個時候外公還在世,他老人家很喜歡吃糉子,外婆總是早早的就開始包起了糉子,我放學回家經過她家時,飢餓的我就開始狼吞虎嚥,很是滿足的樣子。外婆是位很勤儉的舊時婦女,她最注重過節,每逢過年也好,端午節也好,只要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該有的東西從來不會少做,她總是說忙乎了一年了,也該好好的過個節了。似乎孩提時,對端午節的記憶,就是從糉子的香味開始的。

後來,母親也沿襲了外婆的傳統,讓我們有口腹之慾的享受。記得那年剛好是非典盛行,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母親去藥店購買了相關藥材,爲我和弟弟製作了香囊,讓我們掛在脖子上。如今,已過去這麼多年,那幾個香囊依然還在母親家裏掛着。

同時,農村習俗裏,家家戶戶還會用雄黃和酒調和的雄黃酒揮灑屋裏屋外以及孩子身上,寓意辟邪、去晦氣。小時候的我,似乎對這些很不解。

在端午節那天,全家人早早地起來開始忙活。母親吩咐我去地頭上拔些艾草,但是我並不知道這個叫“艾草”的東西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草。母親告訴我,艾草具有濃烈的香氣,葉子類似於芹菜。在母親的帶領下,我終於認得了艾草。母親把拔來的艾草掛在大門兩側,說是能把不好的、邪惡的東西擋在門外。看着母親虔誠的樣子,我暗自好笑:一把草,能有這麼大的作用嗎?

日月更迭,歲月帶走了慈祥的外公,也讓當年那個不諳世事的我漸漸長大。現如今,又是一年糉飄香,端午節到了,在氤氳的香氣中,我彷彿又回到了童年時代,又聞到了那糉香中包裹着的愛的味道……

其實,中國的這些傳統節日是值得我們記憶的.,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縮影。在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今天,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和食物漸漸被我們淡化。因爲對我們而言,再也找不到過去過節時的那種心情和渴望了。其實,過節過的就是一種心情,雖然現在已經找不回兒時過節的那種期盼心情了,但是看着滿桌的菜餚和各種端午必備的食品,看着圍着桌子平時忙碌很少能坐到一起的家人,歡歡喜喜地吃着喝着,所感受的是濃濃的親情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