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語文>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精選5篇)

語文 閱讀(1.56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精選5篇)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1

去年,在參加“省陪”計劃時,我見到了吳忠豪教授本人,他的講座使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我明白了爲什麼語文老師“出力不討好”,懂得了語文老師應該幹語文該乾的事情,清楚了語文成績不佳的原因。於是,我開始咀嚼他講座裏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觀點,每一個例子。於是,我開始購買他的書籍,仔細品讀。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是我近段時間一直在讀的吳教授的書。這本書從“語文要用課文來教語文”“圍繞課程內容選擇教學目標”“基於目標的教學過程”“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四個章節講解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美麗轉身。

這本書是20××年秋季“國培計劃”中的12個研討課例,這些課例是老師們最關心的課堂熱點問題。是由學員們提出,在吳教授的指導下由學員們自己解決。

從這本書中,我懂得了,課文只是教語文的材料,就像葉聖陶老人說的課文只是一個例子,語文課就是用課文這一“載體”或者“例子”來教學生學習語文。

從這本書中,我還讀懂了什麼是“集體的力量”。比如第一章的第一節“理解”與“運用”並重的閱讀教學,他們提出這個問題,開始主題研究,先定一位老師基於個人的教學經驗設計教學內容,再團隊研討,在研討的基礎上,做課的老師在設計教案,上課,然後再研討,在實踐與反思的基礎上再上課,再點評。在每一次的研討、上課中,吳忠豪教授都親自精細指導。在這樣的團隊中,他們既分工細緻又合作緊密,這樣的“集體力量”既緊張而又不忙亂,每一位學員都參與其中,收益較多。這就是使我想起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下的諺語:衆人拾柴火焰高。線多搓繩挑千斤。團結就是力量。

我就在想,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如果我們能這樣組成一個個由專家帶領的團隊,把每一課都這樣研討,實踐,反思,再實踐,那麼我們每一位老師成長該多快呀!我們的課堂該多麼得精彩呀!我們的學生該多麼的受益呀!但是,諸多的'原因不能如願,不過,我們辦公室的老師在集體備課時能完成一些內容。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2

和這本書初次相遇,單看書名便已滿目歡喜,因爲知道這不僅僅是本著作,更是吳中豪先生的幾十年來的寶貴經驗總結,不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一個個精彩案例的鮮活演繹。因此在最初的相遇便已滿心期待,一飽眼福。

翻開這本並不厚重的書籍,便掉進了吳老師清簡的智慧旋渦,一發不可收拾。我們自古以來都知道大道至簡,但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卻往往將一篇課文由薄讀到厚,讀到作者可能都沒想到的想法,並將這些讀到的東西一股腦的灌輸給學生,致使語文教學繁瑣枯燥。讀完這本書之後忽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一、教學目標要簡明扼要

在我一邊讚歎一邊翻閱這本書時,撲心而來的便是他在教學中清簡智慧的運用,尤其是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分清楚教學目標的主次,哪些是學生在課堂上非要達到的目標,哪些是對課堂學習意義不大可有可無的目標。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目標是學習這篇課文必須達到的:

①認識課文的生字,理解課文重點詞語,如“迫不及待”“五湖四海”等詞語的意思。

②瞭解信息高速路神奇之處,激發學生了解網絡的興趣。

一篇課文的學習,要想達到種種理想的效果,其結果是全面撒網併爲全面開花,也就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學內容要簡單精緻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設計上應以減法爲主。梳理課文的主線,抓住課文的重點,簡單精緻地呈現教學內容,將之講深講透。這樣既能讓學生迅速理解課文,又能夠讓學生學得輕鬆。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做到省時高效。

例如我在教學《和時間賽跑》一課時,雖然這篇文章的篇幅很長,但我主要讓學生緊扣作者和時間賽跑的幾件事展開教學,從而化抽象爲具象,從而體會時間的珍貴。這樣把原本內容較長的文章給簡單化,學生很容易領悟文章的內容及其主旨。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這樣一來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簡單精緻多了。

當然,讀完這本書有收穫也有不足,例如怎樣在在課堂中設置問題,通過問題設置怎樣讓語文教學更高效。

一本書,一架橋樑,引渡着一次相知,一次從迷茫無措到星光燦爛,北辰而現的喜不自勝的頓悟。言而總之,“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語文教學就應該像鄭板橋詩中描繪的,做一做刪繁就簡的藝術。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3

站在三尺講臺,我總會和孩子們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師益友。從中學到知識,產生共鳴。在前段時間,有幸獲得名師工作室贈予的書籍《從教課文,到教語文》。

書很厚,捧在手裏如獲珍寶。說是珍寶,一點不爲過。從畢業到現在從教四年,自認爲在教學中算勤奮,不斷專研教材,總想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裏學會知識,培養能力,並能學以致用。通過拜讀吳忠豪教授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後,我更明確了自己該努力的方向,同時有了正確的教學理念,也從衆多的教學實例中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語文課要“用課文來教語文”,廣大語文教師對這以觀點在理論上是完全的認同的。課文只是教語文的材料,是“載體”,就如葉老先生說的只是“例子”,語文課就是用課文這一“例子”來教學生學語文。

一、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

現在語文課強調“理解”和“運用”並重,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主要包含着語文知識能力與文學人文素養兩大方面。其次是教學論層面的微觀思考。在針對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的選擇時,要依據它屬於的範疇,有針對性地選擇,要適當地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實際接軌。總之,在教學時我們要追求“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

二、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首先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左右着一節課的方向。所以教學目標不要過於臃腫,明白“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道理。我們要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目標,其發揮例子應有的功能。確定目標後要精心選取語言訓練點,抓住了這一點,纔算真正地把握了文本。

三、如何圍繞目標設計語文教學過程。

“教課文”主要圍繞課文的思想內容的理解設計教學過程;而“教語文”需要圍繞語文目標的落實來設計教學過程,需要圍繞每一條目標的落實細化指導過程,必須刪去那些看似必要,但實質上與教學目標無關的冗餘環節。

四、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作文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要把握好年齡段,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明確;習作教學要明確指導的重點,要重視習作方法的教學;習作教學中,評價、修改與指導同樣重要,引導學生在完成習作的過程中掌握習作的方法規律。

語文課應該教什麼,怎樣教?只有把握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把語文課上得更像“語文課”。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4

臨近開學,很多任務都集中在一起需要處理,但還是還是要擠出時間來讀書,這是給自己下達的命令。

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讀吳忠豪教授主編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我個人很喜歡其中團隊磨課的篇章,選定一篇課文後,先由執教老師基於個人經驗進行第一稿教學設計。專家帶領磨課團隊對其進行點評和修改,然後完成基於團隊協作的第二稿教學設計,這第二次講課的過程中,專家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會帶着具體的任務去聽課,各司其職,量化測試指標,形成教學反思,指出存在的問題。這樣研磨的基礎上,執教教師經過修改,最終出臺基於實踐反思的第三版教學設計。

這個過程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每次參加組內公開課的點點滴滴。在郭主任和大家的努力下,我們的每一節課都是這樣一次次研磨過來的。由此可見,好課真的是磨出來的。

在閱讀本書第一章第三節——追尋“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的時候,對於夏老師執教的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愛如茉莉》一課,我有這樣的收穫。

首先,我明確了什麼是語文課堂中的“言意兼得”。經過再次閱讀和思考,我明確了言意兼得就是語言文字和課文思想內容都要讓學生有所收穫,這纔是理想的語文課。

其次,這次磨課的過程不但讓夏老師受益匪淺,而且讓我們這些讀者也獲益良多。比如高年級的語文課,第一課時應該充分利用,讓它產生高效,跟第二課時要對稱起來,這一點是我在備課時經常疏忽的地方。在團隊研磨的第二稿中,我還對細節描寫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細節描寫的對象是比較細小的,描寫手法是比較細膩的,但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情感,點染環境氣氛,發展故事情節,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圍繞本課應該教什麼進行討論的時候,專家給出的看法是一堂課上完如果師生只能總結出思想內容方面有哪些新的認識體會,那麼基本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課文”。

如果師生能非常清楚地總結這堂課自己在語文學習方面有什麼體會或者進步,那麼基本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語文”。這就是說當一堂語文課專注於文本的內容,而不顧及內容的表達形式教學時,“言”“意”就不可兼得,語文課也就不成其爲語文課了。

這裏我最大的困惑是自己儲備的語言表達形式的種種相關知識很匱乏。譬如什麼叫文學作品的細節描寫,什麼叫煉詞煉句等等。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5

有幸與君相識於“韋慧鴿語文名師工作室”,我倍感慶幸。是您讓我感覺到十幾年的語文教學工作純屬虛度光陰,是您給我指點迷津。相信此刻的我,迷途知返,爲時不晚。

從教以來我一直思考的是“我怎麼教?”的問題。曾幾何時,我備課時總是煞費苦心的把一篇課文裏所能提煉出的與內容有關的問題串成一串進行教學,自認爲“串糖葫蘆”式的教學方法,完整無缺的內容分析,再加上“別出心裁”的過渡語,這樣的語文課堂已經“盡善盡美”。但此刻,愛不釋手的捧着你,我卻慚愧不已,原來自己一直以來都是在盲目施教,誤人子弟。

慶幸在這本書中遇到了一羣善於思考和研究的名師團隊,更慶幸在他們的遇到困惑時有一羣資深教授不吝賜教,及時點撥。每一次的品讀過後都是良久的思考,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現在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理念轉變上,而應該進行實踐轉變。目前我應先思考“我教什麼?”的問題,給自己的課堂確定航向,而這航向應該“精準、簡潔”,這樣有了明確的方向後,才能用好“課文”這一例子,教好語文。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今日徐家良教授的一番點撥,又使我豁然開朗,原來課文僅僅是語文的“縮影”,我們要用好語文課文,才能達到教好語文的實質目的。

每一次品讀,都是心靈的碰撞,引發我久久難以停息的思考,儘管膚淺,但我相信,持之以恆的堅持,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我願與君爲友,以期助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