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華】物理說課稿九篇

說課稿 閱讀(4.22K)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物理說課稿九篇

物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冊第七章第二節“功”,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功”這一節在力學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地位具有雙重性。其一,它屬於初高中知識的結合點:我們應該以國中知識爲起點,以教材內容爲線索,展開科學方法教育與思維能力培養;其二,它屬於能量和力的結合點:闡明瞭能量和力的關係,是進一步學習能量部分以及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結合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要素,功的計算公式以及能夠理解正負功的意義,並要求會用兩種方法求多個力做功。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並學會物理學常用的通過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進而學會對各種問題的分析解決。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課前的活動,激發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通過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地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閱讀法、討論法,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由於本節課教學是概念課,分析、推理成份居多,所以依據新課程的要求,在本節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電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推理,總結得出結論。這樣把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爲主動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學主導”的教學模式。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新課引入:

由唐朝詩人李白的詩《望廬山瀑布》中瀑布下落過程中重力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現象,引出功的概念,然後結合教材中的三幅圖片,請同學們思考圖片中都有什麼形式的能量發生了相互轉化,同時在能量的轉化過程中有什麼共性,歸納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的位移,由兩個必要因素總結出做功其實就是力對物體在空間上的積累效果,使同學們更好的理解了功的概念。這樣引入功的概念,兼顧到了學科間的綜合。從教學心理角度來看,這種講法有助於消除學生因學習新課帶來的懈怠感。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幾點:談到做功要明確是什麼力做功?對什麼物體做功?在什麼過程做功?

環節2.講解功的計算公式:

通過複習國中已學過的知識基礎上提出問題,力的方向跟運動方向成某一夾角α時,做功應如何計算?這樣設問可以調動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完全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啓發學生通過分析、推理得出W=F l cosα.教材上的方法是採取力的分解。在教學中爲了活躍學生的思路,還可以介紹另一種方法,即把位移 l 分解,同樣可以得出W=F l cosα,不要小看這短短一筆,它能更好的開闊學生思路,正是體現素質教育的好素材。在公式中,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夾角。由於公式中都是數值的乘積,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標量。功的單位:焦耳。公式其實也不是普遍適用的,它只適用於恆力做功,這一點教材上沒有提及,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向學生簡單介紹,針對變力做功今後要開專題講解。在討論公式時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cosα可能取到的.值,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力對物體做功的三種形式,作爲教師只要注意更好的點撥正負功的意義,重在讓學生理解透徹就可以了,這樣做可以大大的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活動的和諧統一。

環節3.多個力做功的求法

以教材例題爲例講解第一種方法,而第二種方法就讓學生自主探究,藉此機會可以讓學生自己複習一下合力的求法,然後由老師給出結論。

環節4.本章小結

最後讓學生以搶答的方式總結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記憶的深度。

環節5.習題設計和作業佈置

物理學科講究學以致用,所以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安排一些適當難度的課上習題。然後佈置一些開放性的課後作業,讓學生課後查閱資料解釋生活周圍做功伴隨能量轉化的現象,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研究式學習習慣。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理清文章脈絡,突出重點難點,我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達到提綱挈領的效果。

爲了更好的體現新課程,本節課我將學生分成兩組,在相互競爭中去完成本節課的學習,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活動的和諧統一,教法和學法的和諧統一,知識傳授和智能開發的和諧統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諧統一。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以上說課定有不當之處,懇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物理說課稿 篇2

1. 說教材

“自由落體運動”是高中物理“物體運動”一章的內容,教材的

目的顯然是把它作爲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由於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於不同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一樣的以及不同物體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體系是:

(1) 通過毛線管(牛頓管)實驗,證明在無阻力情況下物體下

落快慢相同,並觀察其軌跡是直線。

(2) 利用教材的閃光照片和數據表以及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

究方法,確定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給出常用值。

(4) 歸納出其運動性質和運動規律,並能運用。

因此,教材的主體思想是,經過實驗及分析,學習自由落體運

動、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以達到培養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2. 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擬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通過實驗觀察、定義並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

念和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並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閃光照片及數據表,確定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並能導出公式vt= gt和h=gt2/2。

(2) 實驗目標:通過觀察空氣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

動和毛線管內“真空”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比較得出常見的輕、重物體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氣阻力所致。

通過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閃光實驗,學會物理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使之會驗證勻變速直線運動;通過分析、歸納出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培養分析、推理、綜合的能力。

(3) 德育和情感目標:通過教學,鞏固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認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 說教學方法

(1) 實驗觀察 爲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讓學生觀察金屬片、紙片、羽毛在空氣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線管內的“真空”中下落的現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2) 實驗研究 爲使學生判斷出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啓發學生利用閃光照片以及數據表的實驗數據,證明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並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啓發學生推導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 講練結合式 在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應用上,讓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隨時發現學生的錯誤,並引導分析錯誤原因,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鞏固強化有關知識。

4. 說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爲了不教”。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本節的教學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自己得出結論,在其中滲透物理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受到學習方法的訓練。

5. 說教學程序

(1) 複習提問:

①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是什麼?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樣表示的?

板書:a恆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 怎樣驗證一個直線運動是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

板書:ΔS=aT2

(2) 新課導入:

提問:不同物體的下落運動,情況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1: 紙片和金屬球下落

學生:金屬球先着地,紙片後着地。重的物體下落快。

提問:有沒有輕的物體下落快的現象?

演示2:紙團和棉花下落

學生:紙團先着地,棉花後着地。輕的物體下落快。

總結: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怎樣從道理上論證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是不對的?

閱讀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問:爲什麼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3:紙團和金屬片下落。

學生:紙團和金屬片幾乎同時着地。

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對的。

提問:爲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引導:空氣阻力的作用使問題變得複雜!

提問:我們應該怎樣研究物體的下落運動?

引導:研究問題要從簡單→複雜,因此先研究沒有空氣阻力時物體的下落情況(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裏物體的下落

軟木塞、金屬片、羽毛幾乎同時着地。

學生: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裏,物體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書: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結論1:不同物體的自由落體運動,它們的運動情況是相同的。

提問: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什麼樣的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 ? 勻加速直線運動?

學生:直線運動、 初速度爲零、變速。

提問:是不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怎麼證明?

根據:ΔS=aT2

對閃光照片及數據表進行分析,使學生懂得如何處理實驗數據。

結論2: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爲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結論3: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做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來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豎直向下。

(3) 推導

學生根據勻變速運動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導出自由落體的公式,提問學生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 鞏固練習

小結本節內容,佈置作業P90練習(1)(2)(3)

物理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參照物的概念、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教學難點:認識物體運動和靜止相對性.

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法

教學用具:掛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組織同學閱讀課本節前大"?"的內容。提問: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子彈在運動嗎?飛行員爲什麼能順手抓住一顆飛行的子彈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認真學習有關物體運動的知識。

二、新課教學

1.什麼是機械運動?

物理學裏講的運動是指物體位置的變化。

同學們騎自行車時,人和自行車對地面或路旁的樹都有位置的變化;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它相對於地面有位置的變化。物理學裏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提問並組織學生回答:舉例說明我們周圍的物體哪些是在做機械運動。

2.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組織學生看掛圖,討論: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讓學生充分說明自己的看法。

小結:首先明確本問題中研究對象是汽車中的乘客,這位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其次根據前面所學機械運動的知識,判定汽車、司機和乘客都在做機械運動。但是司機和男孩所說乘客是靜止的或是運動的說法都有道理。因爲他們在研究乘客的運動情況時,選定的作爲標準的物體不同。

問:司機看到乘客沒動是靜止的',是以什麼爲標準的?

答:以車廂爲標準,乘客相對於車廂沒有位置的改變,所以說乘客是靜止的。

問:男孩看到乘客運動得很快,他是以什麼爲標準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爲標準,乘客相對於路面有位置的改變。所以他說乘客是運動的。

教師小結:在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定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提問:看課本圖12.1-3,卡車和聯合收割機在農田裏並排行駛,受油機與大型加油機在空中飛行,說它們是運動的,你選什麼物體爲參照物。

答:選大地爲參照物,它們是運動的。

教師追問:在甲圖中如果選卡車或收割機爲參照物,在乙圖中如果選受油機或加油機爲參照物,另一物體的運動情況是怎樣的?

答:另一物體是靜止的。因爲它們相對於參照物沒有位置的改變。

教師小結:像卡車和收割機這樣兩個物體以同樣的快慢,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的相對位置不變,則稱這兩個物體相對靜止。

提問:請你解釋法國飛行員能順手抓住一顆子彈的道理。

要求學生用相對靜止的道理予以解釋。教師指出: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在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常選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爲參照物。舉例說明當所選的參照物不同時,物體的運動情況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車中的乘客以地面爲參照物是運動的,以車廂爲參照物是靜止的。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一節運動的描述

一、什麼是機械運動

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二、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參照物:在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被假定不動的物體。

2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

物理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4號,我說課的題目是1號《比熱容》,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物理上冊第11章第4節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學情、教法和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比熱容是11章《熱和能》的重點,同時也是國中物理的一個難點。它是反映物質特性的一個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和生產技術上的許多問題都跟物質比熱容有關,但比熱容這一概念對於國中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針對這一特點,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引入課題,突出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爲基礎的特點,進行實驗探究,體現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按照新課標要求,體現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在正確理解比熱容物理意義的基礎上,總結出熱量的計算公式Q=cm⊿t,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是本節的又一重點。故本節課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探究比熱容實驗.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瞭解比熱容的概念.

2.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3.會查比熱容表,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實驗觀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學會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間的相互聯繫;訓練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學會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己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體驗從實驗到理論的科學方法。故本節的學習目標爲:(出示課件)

三.教學重、難點和關鍵

重點: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

難點:1.制定實驗探究方案;2.瞭解比熱容概念並能利用它解釋有關現象。

關鍵:做好水與煤油吸熱升溫的對比實驗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二).說學情

1.國中學生對事物存在着濃厚的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但學生仍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

2.在學習本節之前,學生對質量、溫度、熱量已有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沒有深刻意識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

(三).說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依據《課標》要求,本課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全過程,學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入瞭解比熱容的含義。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

說學法: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變量法”,讓學生從生活現象入手,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學會記錄實驗數據和信息,進行合作與交流。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啓發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數據信息,學會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得出實驗結論,進一步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屬性,加深對比熱容概念的瞭解。結合《課標》本節的教學程序設計如下:

(四).說教學程序設計

1.新課引入

2.生活感知:(出示課件)

①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有什麼關係?(用生活裏的現象支持你的觀點)

②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溫度升高多少有什麼關係? (用生活裏的現象支持你的觀點)(這種設置問題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問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是什麼關係,更具開放性,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結得到:水在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跟水的質量有關,和升高的溫度有關 。

那麼(出示課件)

③將質量相同的銅塊和鐵塊加熱,升高相同的溫度,需要的熱量一樣多嗎?(強調質量、升高的'溫度相等)

(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猜想物質吸熱可能與物質種類有關,使探究目標更爲顯性化。)

提出探究問題:不同的物質,在質量相等,升高相同溫度時,吸收的熱量是否相同?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實驗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順利的關鍵,由於本實驗涉及的內容較多,學生綜合考慮有一定的難度,故教師可引導學生重點探討如下問題,以幫助學生設計實驗。(出示課件)

(一)根據問題討論設計實驗

(1)選取什麼物質進行對比?用什麼工具測質量?

(2)用什麼工具對它們加熱?

(3)用什麼工具顯示它們溫度的變化?

(4)怎樣比較它們吸收熱量的多少?(學生在完成本實驗提示的基礎上來)

(二)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交流討論、展示設計方案,表述自己的設計思路,應有兩種方案(出示課件)。

方案一:取等質量的水和煤油,加熱相同的時間(吸收相等的熱量)後,比較溫度的變化。

方案二:取等質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溫度,比較加熱的時間(吸收熱量的多少)。

(讓各小組討論,然後教師特別強調“相同條件”是哪些,強調控制變量法的思想,明確按實驗方案二進行實驗,與提出的問題一致,簡化了實驗,可使學生做實驗的目的更明確一些)

4.進行實驗,收集數據(本環節事先應安排好小組分工,明確小組要求)(出示課件)

物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在整個中學物理知識體系中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圖示和重力,彈力,摩擦力這三種基本性質力,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研究多個力的合成問題,它是前幾節內容的深化。

同時,本節課在整個中學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爲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的基礎和工具;“平行四邊形定則” 則始終貫穿在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爲以後學習速度,加速度,位移,動量,電場,磁場等矢量運算奠定了基礎;而本節課所涉及的等效代換思想貫穿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因此,本節課不過關,後續課的學習,就無從下手,本節課是後續課程的知識準備階段。

(二)課程標準分析

教材安排這節課的目的一是從等效代換思想出發,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體會實驗探索物理規律的方法,並初步掌握用平行四邊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夾角的關係;五是將力的合成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三)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上本節內容最大的亮點在探究實驗部分,同樣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兩個力F1、F2將一端固定的橡皮條的另一端拉到O點,接着用另外一個力F再次將橡皮條的一端拉到O點,然後給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來以前的就教材是這樣說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對角線表示出來;而我們現在的新教材是這樣講的:我們要探究的是:合力F與分力F1、F2有什麼關係?

通過新舊教材的對比可以發現,舊教材注重知識結論的給出。而新教材則更加註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說學情

學生在學習本節知識前他們已經具備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有關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幾何知識、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爲本節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然而高一學生習慣於代數運算,即使對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數計算得出,又因爲有些學生幾何知識遷移能力較差,對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這一圖形計算往往不習慣,通過探究實驗,則能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學生對此卻不甚熟悉,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和對多個實例的分析說明,加深學生對等效替代的認識。同時在學習方式習慣上,大多數學生還是習慣“吃現成”,同過本節課,要近一步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說目標

鑑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制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點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進行力的相互替代。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瞭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過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並進行初步的探究。

3、學生在自主找規律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善於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發展能力,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2、通過力的等效替代,使學生領略跨學科知識結合的奇妙,同時領會科學探究中嚴謹、務實的精神和態度。

重點: (1)學習科學探究方法,體驗科學探究過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 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係及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應用。

難點: (1)探究實驗的設計,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時間安排與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

(2)合力的大小與分力間夾角的關係。

四、說教學設計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節課需要給學生大量的探究時間,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使探究過程自然而又合理,爲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裏,圓滿達成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做如下設計:

1、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始,科學始於好奇,發現始於觀察。我國偉大的地質學 家李四光先生說過:“觀察是得到一切知識的一個首要步驟。”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從觀察中獲得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2、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與假設是對已知事實材料和科學知識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對問題中事物的因果性、規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釋。在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簡單結論的基礎上,教師要適當的給以引導,讓學生提出符合實際的,合理的猜想。

3、指導學生合理設計實驗

實驗設計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與要求,運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對實驗過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驟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調整,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實驗能力的綜合體現。對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切不可爲了設計把一切都拋給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要有強有略,要對設計過程進行有計劃的指導。

4、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評估

由於學生探究的內容是人類早已發現的,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宜設計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過程,在極低端得情況下,往往成爲目標和路線都明擺着形式化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合力與分力的幾何關係,只是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改變獲取知識的方法。並不是真正意義的通過探究從未知到達已知。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六、結束語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初步體驗探究的科學方法,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有一點了解和體會。不求目標的全面達成,希望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在以後的學習中有科學探究的嘗試。謝謝大家!

物理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共同必修模塊“物理2”中的二級主題“機械能與能源”的內容標準中涉及本節內容的條目是:“理解重力勢能,知道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係”,該條目要求學生理解什麼是重力勢能,並能從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出發,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之間的關係,同時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勢能有:重力勢能、電勢能、分子勢能,重力勢能的學習對以後相關概念的學習至關重要。

“勢能的改變”是下節“能量守恆定律”的知識基礎,是本章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本節進述重力勢能及其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以及與重力做功的關係,爲下節講機械能守恆定律做好準備。

【學生分析】

1.高一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繫,仍需具體形象的圖片畫面來支持。

2.學生在國中時已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在高中階段要定量的學習重力勢能。

3.學生已學習了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通過重力做功的計算來判斷重力勢能的變化,通過彈性力做功來判斷彈性勢能的.變化。

【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勢能的表達式計算重力勢能,知道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具有絕對性。

2.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係,並能用這一結論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知道重力做功與運動路徑無關。

3.理解重力做功是物體重力勢能變化的量度。

4.知道彈性勢能的初步概念。

㈡過程與方法

1.經歷發散思維和理論探究歸納能力,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

2.體會用“實驗法”和“理論推導”相互驗證研究問題的方法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滲透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得到物理結論的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2.體驗科學不僅僅是認識自然,挑戰自然,更在於能動的改造自然。

【重點難點】

重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係。

難點:重力勢能的相對性、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及WG=Ep1-Ep2 關係的得出及應用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採用:理論探究法、實驗法、講授法、歸納法。

通過的雪崩及水庫等圖片引入新課,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重力勢能與高度和重力的關係,讓學生通過演示實驗,來學習體驗應用“控制變量法”與“比較法”定性研究;通過設計物理過程體會“理論探究法”定量研究。通過實例計算來認識重力勢能的相對性以及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從而突破教學難點。根據功和能的關係,推導重力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係,加深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

【教學流程】

1、 開始,播放圖片,創設物理問題情境。

導出概念:重力勢能Ep。時間5分鐘。

2、 教師引導,提出問題:Ep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師生交流互動,猜測,建立假設。

實驗定性檢驗,得出結論Ep與mg 及h 有關。時間5分鐘。

3、 教師引導創設物理情景,學生思考,並從理論上定量推導Ep與mg 及h的關係。時間5分鐘。

4、 教師創設實例,學生思考分析,教師輔導總結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及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及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關係。時間10分鐘。

5、 教師創設實例,師生共同分析得出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的特點。時間5分鐘。

6、 最後讓學生自主討論多米諾骨牌現象及斜拋物體運動中重力勢能的變化及重力做功及潮汐能三個問題,使學生能結合生活現象深化知識應用,提升分析處理問題能力。時間10分鐘。

7、 佈置作業.

總結:“《重力勢能的改變》說課稿”就爲大家介紹到這裏了,希望能從最基本的地方幫助到大家,也祝願每位老師工作順利!

物理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章講述動量的概念,並結合牛頓定律推導出《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恆定律》。《動量定理》體現了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果。爲解決力學問題開闢了新的途徑,尤其是打擊和碰撞的問題。這一章可視爲牛頓力學的進一步展開,爲力學的重點章。

《動量定理》爲本章第二節,是第一節《動量和衝量》的延續,同時又爲第三節《動量守恆定律》奠定了基礎,在本章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同時《動量定理》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2.本節教學重點:

(1)動量定理的推導和對動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一維情況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學難點:

動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實際問題中的正確應用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2)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適用於變力。

(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動量定理規律的學習過程,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傳感器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2)通過學習用動量定理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質疑、信息蒐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物理說課稿 篇8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五節《自由落體運動》,下面我將從教學分析、教學過程、課堂教學反饋與調整三個環節說明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處理。

一、 教學分析

(一)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新課程比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來龍去脈,這也是爲實現教學三維目標服務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非常重視概念、規律的探究過程,整章緊緊圍繞研究勻變速運動規律而展開。而“自由落體運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勻變速運動,教材的目的顯然是把它作爲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由於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教材的主體思想是,經過實驗及分析,學習自由落體運動規律、以及學習伽利略的科學思維方法,以達到培養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提高認識層次的目的。同時通過本節內容的知識探究,也爲以後學習較複雜的運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學生情況及學習方法的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勻變速運動的規律和處理方法,可以說理論知識上已經沒有什麼障礙 ,但是暗示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日常生活經驗印象很深,因此重的物體落的快這個問題既是難點也是教師應該抓住的思維碰撞的關鍵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探索的學習心態。

(三)教學三維目標的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學習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是在理想條件下的運動。

(2)通過學習能用打點計時器得到相關的運動軌跡,並能自主分析紙帶上記錄的位移與時間等運動信息。

(3)通過學習初步瞭解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實驗、打點計時器研究自由下落物體的運動性質,瞭解研究過程與方法。

(2)學習運用理想化的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興趣,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及表述能力。

(2)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中抽象出一種物理模型——自由落體。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重點:對自由落體運動性質及運動規律的掌握和運用;

難點:自由落體運動性質的認識。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知識很重要而且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設計以建構主義理論爲指導,在以學爲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採用“拋錨式教學法”把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通過多媒體最大程度的呈現物理情景,應用啓發與探究相結合的方式有目的的引領學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啓發,互相補充使課堂中所有的設計與安排都要圍繞學生來展開。接下來我將具體談一談我是如何採用以上教學方法來實施課堂教學的。

二、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創設情景:拿一張新的100元錢,如果誰能按老師的要求抓住下落的錢,老師就把錢給他。讓學生親自觀察和感受下落物體的運動

教師說明這是個騙局,由此激發學生探索,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我們來揭示騙局的本質。

目的:創設情景興趣引入激發學生的探索的慾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初探落體運動

創設情景:讓羽毛和小鐵片從同一高度靜止下落。 重的物體落得快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得出了物體下落的快慢與物體的重量有關,越重的物體下落的越快這個結論。

創設情景:小貼片和一團棉花從同一高度靜止下落。輕的物體先落地。學生產生疑問並提出疑問:到底是什麼影響物體下落的快慢學生很容易達成共識是空氣阻力的作用。預見:沒有空氣會如何用牛頓管實驗,把管內抽成真空時比較羽毛和鐵塊下落的快慢,播放:美國宇航員斯科特的月球實驗。驗證猜想。

講述小故事:紀伽利略通過抽象思維加科學實驗的方法才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目的:形成感性認識爲下一步教學打下基礎。

(三)深入探索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

問題:重錘的下落能不能看成自由落體運動?可以近似看成

提出問題:重錘下落時自由落體運動,它下落有什麼特徵,有什麼運動規律。

學生猜想提出假設:可能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制定計劃應用打點計時器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教師要對學生的想法給與鼓勵和肯定學生回顧之前學習的內容,和教師提供的儀器,設計不同的實驗和驗證方法:

1.如果△s=aT2爲一恆量,則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2.利用,如果s和t2成正比,則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3.利用v=at,如果v和t成正比,則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4.連續相等時間的位移比爲1:3:5:(這個方案最開始普遍被學生認可,但實際操作誤差是教大的)但教師開始不要點破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學生根據自己小組的設計,做實驗,收集數據,老師要及時知道學生的實驗操作是否規範。

分析與論證合作交流:並分析數據,得到結論,每個小組間交流,補充。老師給與正確的評價。

目的:應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驗證,經歷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從而讓學生印象深刻的突破難點問題。

(四)擴展探究:能不能利用以上的實驗方案求解重力產生的加速度。學生討論,選擇一個可行的方案△s=aT2。

閱讀課本,教師說明:國際上取北緯45°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值作爲標準值,g=9.80665 m/s2。通常的計算中,可以把g取作9.8 m/s2,在粗略的計算中,還可以把g取作10 m/s2。

呼應開頭: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我們開始提到的那個老師的騙局。加深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理解。

最後:和同學小結結束課程

在板書上的設計:

儘可能的通過板書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和教學思路同時突出重點內容,儘量讓學生在看到板書時能體會到清晰的課堂思路。

設置作業超市 (ABC)三個難度的試題讓學生自己選擇。同時設計一個趣味性的共同探究題目,給有興趣的同學課後思考鑽研。

三、課堂教學反饋及調整策略

1、這裏一定要注意提醒學生先開打點計時器後放手,但是可能會有少部分學生如果測量△s=aT2,那麼就不涉及這個問題,而這些學生往往不能夠想到原因,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適當的知道,必要時要停下來講解或討論。

2、計算重力加速度時,沒有必要讓學生再做一次實驗,只要採用一組學生的紙帶大家分析一下即可,畢竟結果已經有學生計算出來了。

3、課堂教學由各個環節組成,各環節之間儘量通過一些恰當的語言和問題靈活的串接起來,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而非堆砌的感覺,也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背後的邏輯關係。

物理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課堂教學模式上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配置與設計,增設多媒體輔助教學,注重效果反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於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於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二、學生分析

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爲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爲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緻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後,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三、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瞭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信息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四、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用媒體可把抽象變具體形象。

五、教法與學法

對於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於“振動發聲”採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於“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採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於“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採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後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課後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爲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把課堂最後時間作爲知識的昇華,讓學生帶着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迴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把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着思考結束本堂課。

六、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引課: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媒體展示)

活動⑴要求學生用手頭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製造一個聲音,再研究發聲的原因。(學生也可用教師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動⑵學生彙報結果,先演示實驗再說結論。

板書:發聲體都在振動

多媒體展示較新奇的發聲現象。

深入研究:敲響的鼓,用手按住。(現象,結論)

4、產生的聲音怎樣到人耳?

活動⑶學生讀教材聲音傳播部分

活動⑷學生提問題(其他學生作適當解釋)

媒體:學生試完成展示的小實驗

總結:人耳聽到的大多數聲音多數靠空氣傳播的

問:液體和固體可以傳聲嗎?

媒體展示實例。

活動⑸學生舉例

總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板書)解釋介質

問:固、液、氣都可以傳聲有什麼不同?

明確:15℃時空氣傳聲速度340m/s

氣體傳聲最慢

問:如果沒有介質聲音會不會傳播?

媒體動畫:真空鈴。把抽象變具體形象。

5、媒體:聲音在空氣中怎樣傳播呢?變抽象爲具體突破難點。

6、媒體:回聲現象

通過問題提出聽到回聲的條件

問題:船測水深

七、媒體展示練習、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