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飲酒》優秀說課稿

說課稿 閱讀(4.42K)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飲酒》優秀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飲酒》優秀說課稿

《飲酒》優秀說課稿1

一、對教材的理解

1、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中國的傳統文學博大精深,詩歌猶如其中的一泓清泉,常常能給人們的心靈帶來清涼的慰藉。陶淵明更是我國詩歌史上一個重要詩人。他,不僅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的詩歌更對晉以後的唐宋詩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飲酒》則是他“田園詩”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詩作。

這首詩表達了陶淵明歸隱之後的思想,讚美田園生活的無限美好,流露出詩人融入自然的那種閒適自得的感情,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厭惡與憎恨。雖然八年級的學生對陶淵明並不陌生,但對其思想的高度,對其歷史地位並不十分了解,所以利用這首古詩詞的`學習幫助學生加深對作者的理解。將作品與作者進行有效的整合,讓學生不僅學到學習鑑賞詩歌的常見方法,而且在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的同時,體會作者積極的人生追求,正確理解詩人心志高遠的精神境界,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2、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的確定

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而對詩詞的學習,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於是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爲以下幾點:

【教學目標】

1、掌握朗讀的韻律節奏,理解詩歌內容,背誦詩歌。

2、培養學生對古詩的閱讀能力和初步鑑賞能力。

3、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體會詩中作者積極的人生追求和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致。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思想內涵,培養學生對古詩的閱讀能力和初步鑑賞能力。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真意”“悠然”等詞句的含義以及陶淵明的處世態度。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不少古代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對本詩的作者陶淵明並不陌生,前面已經學過了陶淵明的多篇古詩文,其中有古詩《歸園田居》,古文《桃花源記》,傳記《五柳先生傳》,對其人其詩已有了一定的瞭解,並且也積累了很多名句。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自主質疑、合作探究,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學生領會詩歌的內涵,達到“以詩解詩,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實現的。

三、教學理念:出於對教材以及作者陶淵明這樣的理解以及學生實際,加之詩歌這種文學體裁能啓發思維,開拓視野,陶冶情操。爲了將這首詩講出味道來,讓學生能從多方面收穫。在教學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兩點:

1、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

2、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說教法學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及手段實施教學。

1、朗讀欣賞法

2、討論探究法

3、情境設置法

教學手段: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五、說教學設計

那麼,如何通過有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與作品、作者對話,以便探求詩歌的言外之味,尋求適合學生解讀經典古詩詞的賞讀途徑,我設計如下教學環節。

1、情境導入

教師先出示一副對聯,學生很容易就能猜出這位獨愛菊花的田園詩人就是陶淵明。順勢請學生交流陶淵明的相關資料,並且結合他作品中的一些語句來評價陶淵明。爲了規範學生的語言表達,我給學生作如下示範並出示句式。

這樣在學生廣泛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順勢導入本課的學習。

教師:今天我們再來走近這位真正的隱士,田園詩派的開創者,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領略他給我們展示的清新世界。

(我這樣的導入,既創設了情境,又能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爲實現本節課“以詩解詩,以文解文”的目標奠定了基礎,當然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自學生疑

(新課標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鼓勵學生自主質疑。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敢於懷疑的精神,我引導學生注意題目和詩文的聯繫。相信善於觀察的學生很快就會發現並且提出這樣的疑問:題目雖爲《飲酒》,但詩文爲何沒有提到酒?如果學生之間能結合自己讀書所得解答這一解惑更好,如果不能我會給予這樣的解答:陶淵明共寫《飲酒》詩20首,詩前有小序,序中說,這些詩是其“閒居寡歡”,“既醉之後”所作。《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後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而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

《飲酒》優秀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飲酒》組詩是陶淵明詩歌的代表作,而今天我所教學的這一首《飲酒》又是20首《飲酒》詩中的佼佼之作。這首《飲酒》是北師大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詩詞九首》之第一首。本單元的主題是“天人對話”,就是在自然中感悟人生。

這首詩所表現的是陶淵明忘懷得失、親近自然、不慕名利、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陶淵明這個詩人比較特別,他寫詩一般不激動,似乎沒什麼激情。這首詩也不例外,語言樸素,貌似平淡,其實意味深長、意在言外,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又因爲這是九首詩詞中的第一首,教學這首詩實際上也是爲後面的教學鋪平道路。因此,我計劃用一節課的時間教學這首詩。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通過查閱資料瞭解陶淵明,陳述出字、號等重要信息;識記、積累“廬、爾”等文言詞語;正確地翻譯詩歌,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感悟詩歌意境,反覆吟讀,直至成誦,增強語感。

(二)過程和方法

把教學過程變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動交流的過程;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過程;思維活動與情感體驗相結合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滲透傳授翻譯詩歌的方法、抓詩眼解古詩的方法;運用質疑、討論、解疑的方法組織教學。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質疑精神、愛詩情趣;正確理解陶淵明不慕名利、超凡脫俗的志趣,批判地繼承,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說教學重點:

譯詩歌、解詩旨。翻譯是理解的基礎,把握關鍵字詞又是翻譯的基礎。

四、說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不慕名利、超凡脫俗的志趣。感悟詩歌意境。陶詩大多貌似平淡,其實意味深長、意在言外。如不細究,往往失之膚淺。又因爲它是詩歌,其中妙處難以盡言,只有反覆讀、展開想象以領會之。

五、說教法:

主要採用“鼓勵質疑、問題引路、合作解疑、啓發誘導”的教法。以分組探究的方式使所有學生都獲得鍛鍊自己、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利用巡視機會,進行個別輔導,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指點;設計誦詩、譯詩、辯論和對對聯四項活動,引入競賽、對抗機制,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創造性;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營造良好教學氛圍,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六、說學法

在教師引導下,通過熟讀、質疑、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討論),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七、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講“不爲五斗米折腰”故事的方式導入,目的一是激發興趣,爲展開教學創設良好氛圍。目的二是揭示寫作背景,爲理解這首詩打基礎。

(二)簡介作者

像陶淵明這樣的文化名人,學生必須有所瞭解。在這一環節,我主要做的是梳理出重要信息,讓學生目標明確地去把握。

(三)初讀體會

熟讀是詩歌教學的不二法門,因此我採取了範讀、齊讀、自由讀等

多種形勢,並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朗讀指導。

(四)合作譯詩

在此環節我先讓學生質疑問難,考慮到師生之間比較陌生,可能有許多學生不敢質疑、不願質疑,於是加上了教師質疑的環節,以求身先士卒地爲學生作出榜樣,藉以培養質疑精神,同時也使詩中一些比較重要的字詞得以重視。

至於學生譯詩之所以採取合作的形式,不是因爲這首詩很難,而是因爲我想讓學生獲得更多說話和展現自我的機會,同時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取長補短。

(五)思考、探究、總結

“心遠地自偏”一句是這首詩的詩眼,理解了“心遠”,也就懂得了這首詩歌的“真意”。因此,我設計了爲什麼“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和“心遠地自偏”怎麼理解的提問,滲透傳授抓詩眼解古詩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活動:辯論會

語文課堂要給學生一個方向、一雙翅膀和一片天空,要培養人文精神,思辨精神,提出陶淵明該不該棄官歸隱?他的思想在當時有什麼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就是爲了搭建這樣一個平臺。

(七)語言訓練活動:緬懷先哲對對聯

沒有語言訓練的`語文課堂是有缺憾的。對對聯是古老文化傳統,也是久經考驗的培養語言應用能力的極佳方式。學古詩、對對聯順理成章。設計此活動,一可以培養語言應用能力;二可以怡情。

(八)唱詩活動、背誦、品意境。

通過唱、背誦激發興趣,培養愛詩情趣,既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需要,也是陶冶情操、培養人文精神的需要。

佈置小作文:歸去?留下?則既是培養思辨精神、人文精神,又是爲了架通閱讀和寫作的橋樑,提高寫作能力。

本節課我的設計初衷是積極踐行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爲本,以活動爲載體,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全體學生進步爲目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但因爲才疏學淺,疏漏之處在所難免,衷心希望各位專家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