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精選15篇)

說課稿 閱讀(2.74W)

作爲一名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精選15篇)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 篇1

一、說設計意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隨着我國不斷改革開放,中國人到外國,外國人來中國已是比較平常的事。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不論走到哪裏,自己是中國人。應該讓孩子瞭解我們中國的國寶-熊貓,但對於我們地處平原的農村孩子來說,他們根本沒有看見過熊貓,甚至有的孩子對熊貓的瞭解爲零,所以我根據我們幼兒園孩子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本次活動。

二、說活動目標:

1.認識熊貓的特徵及生活習慣。

2.知道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是世界上的珍稀動物

3.激發幼兒愛護、保護大熊貓的情感。

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熊貓的特徵。

難點:知道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是世界上的珍稀動物。

說教學準備:

1.蒐集、有關熊貓生活、活動的視頻資料。

2.視頻故事一個。

3.電腦和電視各一臺。

三、說教學法:

1.謎語導入法:幼兒天性活潑、好動,大都喜歡猜謎語。用謎語導課不但有利於引起幼兒的濃厚興趣,而且也鍛鍊了思維能力,是幼兒喜聞樂見的導課形式之一。

2.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複性。常見的觀察方法有:覈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觀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由於人的感覺器官具有一定的侷限性,觀察者往往要藉助各種現代化的儀器和手段,如照相機、錄音機、顯微錄像機等來輔助觀察。

四、說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我先講了一個謎語請小朋友們猜一猜:叫貓不是貓,黑圈把眼包。最愛吃竹子,是我們的國寶。(熊貓)小朋友們一聽要猜謎語可帶勁兒啦,側耳傾聽,我剛把謎語說完,大家就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一個個都舉得高高地,嘴巴里不停地說着“我知道我知道”,同學們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

第二環節:觀察熊貓外形(出示熊貓圖片)認識珍稀動物熊貓的外形。

熊貓身上有(圓圓的)腦袋、(胖乎乎的)身體、(短粗的)四肢、(小小的)尾巴。通過圖片,讓幼兒驗證了剛剛的謎語,不僅認識了熊貓的特徵,還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習興趣。

第三環節:觀看視頻瞭解熊貓的生活

幼兒邊看邊聽講解:大熊貓住在長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歡吃竹葉,竹筍。會爬樹走起路來搖搖擺擺。因爲熊貓是我國特有的寶貝,所以叫它國寶,因爲現在熊貓很少,很珍貴,所以說熊貓是珍稀動物。珍貴、稀少的動物叫珍稀動物。熊貓被全世界人們喜愛,是我們國家珍貴的一級保護動物,我國除了在各地的動物園有熊貓展覽館外,還把它作爲珍貴的禮物送給一些有好國家。

第四環節:觀看熊貓的雜技表演

通過觀看雜技表演,幼兒瞭解熊貓更加深刻,看着熊貓推車走的姿態,幼兒不自覺的齊聲鼓掌,歡呼!起立!蹦跳!大聲誇讚:棒棒棒!你真棒!通過活動,更激發了幼兒對大熊貓的喜愛之情,增強了保護大熊貓的意識。

課後自我評價:

幼兒對此次活動有着強烈的興趣,在活動中表現的非常主動和積極,始終保持快樂積極的學習熱情。也因爲活動前的準備工作做的非常充分,活動開展的很自然。通過幼兒觀看錄像,瞭解了熊貓的相關知識,師幼互動,幼幼互動的氣氛自主、和諧,比起只聽老師講來說更加具體形象,更加的直觀,這樣印象更加的深刻。通過活動,達到了預期目的。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xx好!

我是來應聘幼兒園教師的xx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說課的題目是《石頭變形記》,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活動方法、說活動準備、說活動過程、說活動延伸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石頭變形記》選自江蘇教育出版社大班科學領域。活動爲幼兒介紹了大石頭在陽光、雨水、風的作用下碎裂成小石塊,在河水衝擊下相互摩擦碰撞,最後被磨成鵝卵石的科學知識。《綱要》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本活動內容緊扣幼兒實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能引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將通過幼兒的觀察討論,一方面瞭解鵝卵石的形成,另一方面瞭解鵝卵石在生活中的運用。

在對教材地位與作用的分析上,特制定如下的三維目標:

1.情感目標:能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能力目標:通過動手操作等活動,運用各種感官,提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能力。

3.認知目標:瞭解鵝卵石是怎樣形成的。

《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和理解事物本質和事物間關係的過程。因此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幼兒能瞭解石塊在各種自然力的作用下,最後形成鵝卵石的過程。而難點在於幼兒能關心周圍環境,在玩中體驗科學的重要和趣味。

二、說學情

“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是的幼兒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開展活動之前要先了解幼兒的特點。下面我對幼兒情況做簡要分析:

大班的幼兒好學好問,能初步理解事物內在的因果關係,抽象概括能力開始發展,但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從問“是什麼”上升到“爲什麼”,好奇心和求知慾旺盛。這一時期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逐漸增強,記憶力有明顯的發展,但由於缺乏知識和經驗不足,還需要老師正確的指導。因此這些都將成爲我組織活動考慮的因素。

三、說活動方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以遊戲法爲主,觀察法、討論法爲輔,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圖片,與同伴討論,達到了解鵝卵石的形成過程,同時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交流觀察的過程和結果。

四、說活動準備

環境是幼兒的第三位教師,爲了給幼兒提供了可供直接感知操作的物質材料,方便幼兒動手嘗試,增添了活動的趣味性,我的活動準備如下:

1、《變形金剛》簡短視頻一段;

2、鵝卵石實物若干;

3、鵝卵石形成的過程圖片若干幅;

4、橡皮泥若干。

五、說活動過程

基於以上分析,下面具體說說我的活動過程,設計如下環節:視頻導入,激發求知;實物展示,感知對象;圖片展示,深化理解;遊戲活動,增添趣味。

1.視頻導入,激發求知

好動是幼兒的特徵之一,而具觀賞性的視頻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因此,我會採用視頻導入活動。在活動之初,我會向幼兒播放《變形金剛》的簡短視頻。在幼兒觀看後,並因勢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影片中的是什麼嗎?”在幼兒說出答案後,伺機引出活動主題:“石頭變形記”,以此調動幼兒的好奇心。

2.實物展示,感知對象

在幼兒對“石頭會變形”這個問題有強烈的求知慾時,我會呈現鵝卵石這一實物。請每位小朋友來摸一摸鵝卵石,同時說一說摸到的感覺,觀察鵝卵石的特點,達到幼兒能瞭解、認識鵝卵石的活動目標。在幼兒對鵝卵石有了初步的認識後,我會引導幼兒聯繫實際生活,想一想、說一說鵝卵石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應用。這樣有助於幫助幼兒獲得經驗,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3.圖片展示,深化理解

之後,我會繼續向幼兒展示教材提供的鵝卵石形成過程圖片,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分組討論,能自己發現鵝卵石的形成過程。在此基礎上,我會進一步啓發幼兒描述圖片中的內容,想象大石頭經歷了哪些自然力的作用,最後變成漂亮的鵝卵石。這樣不僅可以發散幼兒想象思維,還可以提高幼兒的膽量,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達到培養幼兒對圖片內容的領悟能力。

4.遊戲活動,增添趣味

以競賽判別輸贏的遊戲,有助於滿足大班幼兒日益增長的好勝心理,因此活動的最後我將組織幼兒進行“製作鵝卵石比賽”比賽。首先我會將幼兒分成3個小組,每組發放一大塊橡皮泥,通過比賽捏鵝卵石的形狀、速度來制定輸贏。通過這樣的環節,爲幼兒提供動手操作機會,幫助幼兒獲得更完整的經驗。同時激發幼兒的興趣,爲整個活動增添趣味。

六、說活動延伸

好的教育活動不是止於特定的某一次活動,特別是對幼兒能力、習慣的培養,活動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動之後我會鼓勵幼兒在週末的時候邀請父母一起走進公園,去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鵝卵石。這種方法有助於幼兒把本次活動中學到的知識繼續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科學活動《我們的牙齒》。

一、說教材: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慾望。”保護牙齒是大班普通的科學內容,活動內容較爲枯燥,於是我在教學形式上下了工夫。一是從幼兒熟悉的事例入手,利用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讓幼兒親身體驗齲齒的形成原因以及瞭解預防齲齒的有關知識,從而達到教育幼兒堅持早晚刷牙,養成早晚刷牙的良好衛生習慣的目標。二是利用實驗材料、圖片、課件等多種操作材料來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因此,針對幼兒的這一活動特點,我設計了《我們的牙齒》這一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大班幼兒對事物的表面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們也知道,幼兒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事物的需要更強烈。對幼兒而言,動作就是思維。因此,結合大班幼兒科學教育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觀察瞭解牙齒的結構、數量和特點,願意做齲齒檢查和治療。

2.瞭解保護牙齒的常識,關注自己牙齒的健康,知道保護牙齒的重要性。

3.通過活動體驗,切身體會到正確的刷牙方法有利於健康成長,體驗健康潔白的牙齒給人帶來的快樂與美德:能克服牙齒檢查與治療帶來的恐懼心理,表現願意接受牙齒檢查或治療的意思。

三、說重難點:

根據大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目標瞭解保護牙齒的常識,關注自己牙齒的健康,知道保護牙齒的重要性作爲了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四、說教學準備:

爲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做了知識方面的準備和物質方面的準備。

知識方面的準備:

1.知道本班幼兒保護牙齒的情況。創設保護牙齒宣傳角。

物質方面的準備:

1.準備教育掛圖《有用的牙齒》、

2.牙齒模型教具、蘋果

五、說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爲“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觀察法、提問法、表演法等教學方法。利用觀察法是因爲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從幼兒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語言本身特點來看,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貫徹直觀性原則非常重要。以看圖片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採用提問法是因爲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啓發幼兒積極思維。我運用啓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具體形象的圖片用語言描述出來,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提問法是語言活動中都能用到的方法,通過提問觀察並回答,讓孩子更方便的理解故事的內容。表演法讓幼兒在通過學習對話的同時演繹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話,更容易的使幼兒理解不同形象的心理活動,方便孩子理解故事的發展情節以及故事的內容。

六、說學法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爲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爲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表演法等。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通過觀察圖片直接獲得印象。表演法是幼兒在學習中理解故事形象的心理變化,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七、說教學過程:

結合幼兒園教育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遊戲激趣,導入課題。

首先我用激情的語言引起孩子的興趣,小朋友請注意,老師給大家猜個謎語,“手掌珍貴似明珠,行動笨拙傻乎乎,樣子像狗愛玩耍,下水上樹有功夫。”這是什麼動物呢?(小熊)一開始活動,我就讓幼兒做他們非常熟悉且十分喜愛的遊戲——猜謎語,把小熊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運用兒童語言編成謎語,喚起小熊在幼兒大腦中的印象,爲進一步學習做鋪墊,因爲幼兒對小熊比較熟悉,很快就能猜出來,因此大大地增強了自信心,感受到是在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從而較好地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且較自然地引出課題。

(二)欣賞故事,瞭解故事內容

讓幼兒帶着問題聽故事:“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名字叫《小熊拔牙》。小熊爲什麼要拔牙呢?”教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這時幼兒邊聽故事邊看課件,來了解故事內容。聽完後老師提問:故事的名稱、故事中有誰?小熊爲什麼會牙疼呢?最後都有誰來幫助小熊拔牙齒呢?又發生了什麼?有誰知道我們自己的牙齒是什麼樣子的?

(三)直觀形象導人內容

展示牙齒的掛圖或模型教具,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觀察瞭解牙齒的形狀、排列順序,交流牙齒的分類名稱,並點數同伴切牙、尖牙和磨牙的數量。

(人的一生總共有兩副牙列,第一副牙列稱爲乳牙列,是由20顆乳牙排列而成。從出生6個月左右開始萌出第一顆乳牙,到2歲半左右20顆乳牙萌出完畢。自6-7歲至12-13歲,乳牙逐漸拖落而被恆牙所替代。恆牙是繼乳牙脫落後的第二副牙列,若因疾患或意外損傷而致脫落後再無牙替代。近代人第三磨牙有所退化趨勢,故一般人恆牙數在28-32個之間。

(四)通過體驗和觀察來認識牙齒

1、請幼兒品嚐蘋果片並引導幼兒回答。

(1)你是用了哪些牙齒把蘋果咬下來的?我們叫它什麼牙呢?(門牙)門牙長在哪裏?

(2)我們用了哪些牙齒把蘋果嚼碎的?我們叫它什麼牙?(磨牙)磨牙長在哪裏?(請幼兒模仿吃雞腿)

(3)我們怎樣吃雞腿?哪些牙齒把雞腿撕下來的?我們叫它什麼牙?(尖牙也叫犬牙)尖牙長在哪裏?

(五)在遊戲《猜猜我是誰》中,加深對牙齒的初步認識。

小朋友,猜猜我是誰,我住在嘴巴的中間,長得方方的(門牙):我長得尖尖的,住在門牙的兩邊(尖牙):我長得比較大,住在嘴巴的最後面(磨牙)。

(六)討論與交流;

1.引導幼兒觀看有關介紹牙齒的作用及如何保護牙齒的課件。

教師提問:

(1)牙齒有什麼用處?

(2)牙齒的敵人是誰?

2.牙齒的用處可真大,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白白的牙齒呢?(讓幼兒思考討論保護牙齒的方法,並模仿其動作。

(七)出示牙齒模型教具和牙刷,邊念《刷牙歌》,邊引導幼兒學習和鞏固正確的刷牙方法。

活動延伸:

1、結合進餐活動,讓幼兒體驗怎樣用牙吃肉、芹菜等難嚼的食物,不泡飯,養成正確使用牙齒進食的習慣,提醒幼兒飯後用清水漱口。

2、請家長參觀保護牙齒宣傳角,閱讀保護牙齒的相關資料。督促幼兒每天早晚刷牙,指導幼兒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

以上是我對這個教學活動的理解、分析與做法,如有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給與批評指正,謝謝!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來應聘幼兒園教師的xx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說課的題目是《魚兒妙錦囊》,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活動方法、說活動準備、說活動過程、說活動延伸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魚兒妙錦囊》是蘇教版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的內容。主要通過圖片和對話的方式講述了海洋生物的避險方法。魚兒是幼兒喜歡的海洋世界的生物,可以引起他們的興趣,魚兒的避險方法作爲教學內容,可以引起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觀察思考,這既是科學的內容,更是科學的態度。正如《綱要》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探究慾望,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推論等方法進行探索活動。

根據我對教材的分析,確定了本次活動的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認識到大自然的奇妙,體會團隊合作精神。

2.能力目標:發展思維能力和基本動作能力。

3.認知目標:瞭解幾種海洋生物的避險方法。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爲:幾種海洋生物的避險方法。

難點定爲: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基本動作能力

 二、說學情

以上是我對教材的分析,下面來談一下對學情的分析。

大班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性爲主,但是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也開始萌芽。這一階段的幼兒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好學好問,好奇心和求知慾都很強。同時,也能夠通過同伴間的合作完成更艱難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享受成功的滿足。幼兒之前已經學過《美麗的海洋世界》認識了許多種海洋生物,爲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本節課採用了遊戲化教學的形式,使幼兒通過真實而有意義的活動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獲得完整的經驗,促進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說活動方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觀察講解法、啓發提問法、遊戲法來進行教學活動,擯棄了傳統的說教形式,讓幼兒在遊戲活動中獲取知識,獲得經驗。

四、說活動準備

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過:“教師是環境的創設者,作爲教師要爲幼兒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境。”這個階段的幼兒的主要思維方式具體形象思維,只有藉助事物的具體形象才能幫助幼兒正確理解詩歌的內容。根據這一特點,我利用圖片引導幼兒觀察,並準備遊戲道具:鯊魚、章魚、石頭魚、小丑魚的頭飾,以使幼兒獲得全面真實的體驗,爲掌握魚兒妙錦囊認識到大自然的神奇做鋪墊。

五、說活動過程

以上對於教材和幼兒的分析都是爲我活動過程的設計做鋪墊的,因此接下來我將說說我的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問答形式導入課題

導入語:小朋友們,我們已經認識了很多海洋生物,誰能給老師說一說?

(二)基本部分

1.圖片展示。

展示海洋世界的圖片,引起幼兒的興趣,並引導幼兒找出其中的海洋生物,給幼兒提供表述的機會。待幼兒說出海洋生物的名稱後,進一步提出問題“海洋生物是怎麼躲避危險的。”激發幼兒的興趣,引起幼兒的討論。

2.講故事。

我會給幼兒講《妮妮遊覽海洋世界》的故事,故事中妮妮遇到了很多種類的海洋生物,他們具有各自的避險方法。鍛鍊幼兒安靜傾聽的能力。故事講完後,會向幼兒提出問題“每種海洋生物都有什麼樣的避險方法?”讓幼兒聽一聽、說一說,認識到大自然的奇妙,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3.貼小魚活動。

在幼兒基本掌握各種小魚的避險方法後,我會描述避險方法,請幼兒思考這是哪種海洋生物的妙錦囊。並請幼兒將相應的海洋生物找出來貼到黑板上。進一步培養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4.避險遊戲。

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海洋生物的頭飾,扮演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我來扮演大鯊魚。引導幼兒用相應的避險方式躲避大鯊魚的襲擊。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基本動作能力。

(三)結束部分

評議幼兒活動中的表現,進行知識小結。

六、說活動延伸

好的教育不止某一次特定的活動,而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因此我會採用家園合作的形式進行活動延伸,請幼兒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再蒐集一些魚兒的妙錦囊。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xx好!

我是來應聘幼兒園教師的xx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說課的題目是《竹子真好用》,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活動方法、說活動準備、說活動過程、說活動延伸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竹子真好用》是幼兒園大班下冊的科學領域活動內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廣泛,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揚樂聲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轉騰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處非常廣泛,本次活動主要是帶領幼兒走進竹子世界、瞭解竹子的各種不同用途。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結合《綱要》的具體要求,我設計瞭如下三維目標:

1.情感目標:能夠激發對大自然的愛。

2.能力目標:通過本次活動,發展觀察能力。

3.認知目標: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活動目標的分析,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本次活動的重點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二、說學情

在活動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是教師首要考慮的因素,因此,在活動開展之前,我將對幼兒情況進行簡要分析。

大班幼兒活潑、好動,好奇心和求知慾都很強,已經獲得了初步的抽象邏輯能力,能初步獲得外部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動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設計的活動,主要以幼兒的觀察、遊戲爲主,讓幼兒在觀察、遊戲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三、說活動方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教師要採取尊重、交流、互動、共同建構的方式,讓幼兒成爲真正的學習主體。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主要採用遊戲法、觀察法等來進行教學活動。遊戲法是幼兒的主要活動,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運用遊戲法可以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觀察法是幼兒初步認識周圍世界,積累感性經驗的重要途徑。

四、說活動準備

具體形象思維是幼兒思維的典型方式,只有藉助於事物的具體形象,才能幫助幼兒瞭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據這一特點,我主要準備以下材料:

1.掛圖和製作好的視頻;

2.代表各種不同竹製品的頭飾;

3.每人一個竹蜻蜓。

五、說活動過程

以上對於教材和幼兒的分析都是爲我們活動過程的設計做鋪墊的,接下來我將說說我的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爲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貓博士爲主人翁來創設情境,進行如下導入:竹子是熊貓博士的最愛,最近呀,熊貓博士又多了一項愛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園,裏面全是用竹子製成的物品,熊博士喜愛的不得了,逢人就說: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處多又多。

多在哪裏呢?小朋友們想知道麼?那今天我們就有請熊貓博作爲導遊,帶領我們一起走進竹子世界。

以熊貓博士爲主人翁進行導入,即聯繫了上次活動的內容,同時也爲下面的環節做好鋪墊。

(二)自由交談,初步瞭解

1.幼兒自由交談

教師以熊博士的要求爲由,向小朋友們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你們見過哪些用竹子製成的物品?鼓勵幼兒積極回答,並對幼兒的回答及時給予鼓勵。

2.出示圖片,集體交流

教師繼續創設情境:剛纔我們的談話呀,熊博士都聽到了,他說,他見過的竹製品可比大家的還要多!比我們說的還要多,那還有哪些竹製品是我們沒見過的呢?小朋友們想不想知道啊?那我們就跟隨熊博士一起走進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圖片,提出問題:認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圖片上都有哪些東西是用竹子製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沒見過的竹製品?先讓小朋友們互相說一說,再找人回答交流。

這個環節主要通過創設情境,鼓勵幼兒觀察、交流,

(三)集體討論,探討用途

這個環節通過播放視頻,帶領小朋友們一起觀看,讓熊貓博士對竹製品用途進行介紹。視頻結束,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幼兒進行回顧。

瞭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後,通過打電話的遊戲鞏固以上環節,目的是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遊戲開始之前,要向他們講明遊戲內容和規則:戴上標有不同竹製品的頭飾,等待熊博士打來電話,他會講明需要什麼,誰能滿足他的要求誰就要主動站出來。

(四)遊戲環節設計如下:

“叮鈴鈴,叮鈴鈴,電話鈴聲響起了,熊貓博士要休息,哪個工具站出來?”(椅子)

“叮鈴鈴,叮鈴鈴,電話鈴聲響起了,熊貓博士要掃地,哪個工具站出來?”(掃把)

這部分主要通過視頻和遊戲展開,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在玩中學、學中玩,達到寓教育於遊戲的目的。

(五)遊戲活動,玩竹具

最後帶領小朋友們一起玩竹蜻蜓,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本次的活動。

六、說活動延伸

爲了保證幼兒學習的完整性、延續性,我會採用家園共育的方法,讓幼兒回家給自己的父母講一講竹子的功能。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綱要》中提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和經驗”的精神。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紙,有彩色的臘光紙、有薄薄的毛邊紙、有光滑的紙、有粗糙的紙……它們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點:易燃、易撕、易溼、易皺等。正因爲紙的品種多樣、用處廣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兒最喜歡的物品之一。平常與幼兒的交流與觀察中收集到有關幼兒許多關於紙的疑問與話題,如:“爲什麼在臘光紙上不好畫畫呢?”“爲什麼皺紋紙放在水裏會退色?”“爲什麼宣紙放在顏料水會變顏色?”“你們瞧,紙會飛起來!”……這是幼兒的興趣點。因此這一課題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既符合幼兒當前需要——探究紙的祕密,又有利於長遠發展,激發其創造的意識,且其教育資源豐富,有孩子們愛看的圖書、有爸爸媽媽愛看的報紙、有色彩鮮豔的包裝紙……孩子們喜歡用紙折飛機、做紙球、摺扇子、寫字、畫畫等,對紙充滿了好奇與探究。

根據《指南》科學領域水平目標中提出:“嘗試運用基本的科學方法探究問題,能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以及本班幼兒探索慾望強,喜歡動手操作,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進行溝通和交流,會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來看,我將《紙》定位爲一個系列活動,本次活動《神奇的紙》是系列活動之一,着重讓幼兒在玩中體驗、感知、發現各種紙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識於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這與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孩子的學習要來源於遊戲,來源於生活。”的情況相吻合的。

根據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能力、發展水平與潛在能力的差異,制定本次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活動,發現紙的不同特性。

2、會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樂意與同伴交流。

3、培養幼兒探究精神與分享經驗的願望。

活動中引導幼兒能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探究紙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活動準備

1、環境創設:師生共同佈置時裝表演的舞臺

2、經驗準備:

(1)教育的整合應該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個教育整體,因此,活動前讓幼兒瞭解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並知道各種各樣紙的名稱、種類。開展了體育活動《扔紙球》《揪尾巴》,美術活動《染紙》《撕紙》等。

(2)幼兒有記錄、操作活動的經驗。

3、物質準備:

(1)時裝表演的VCD

(2)師生共同收集各種紙、漿糊、釘書機、剪刀、水彩顏料及記錄用的筆、紙等。

三、說教法學法:

1、課件激趣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活動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我以看課件“時裝表演”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觀察:“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麼做的?”再讓幼兒猜想“身上的服裝是怎麼做的?”通過形象生動、色彩鮮豔的紙服裝,讓幼兒瞭解紙時裝的材料及製作方法,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及進行時裝表演的慾望。

2、記錄比較法

《綱要》中指出:“通過探索操作,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在頭腦中有許多刺激、動覺的經驗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處於半意識狀態東西,通過思考和適當的方式表達(如繪畫、記錄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採用了記錄比較法,它可讓幼兒把在探索中的發現及時地記錄下來,並通過比較,發現它們之間的祕密。活動中,我向幼兒拋出這樣的問題“請你們用這些紙邊做邊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然後把發現記錄在紙上。同時,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我引導能力強的幼兒能用2種以上的方法進行比較,而且依次記錄;幫助能力弱的幼兒用1—2種方法比較紙的'特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記錄發現,在相互的分享中,師幼共同歸納出紙共同的特點與不同的特性,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難點。

3、多感官觀察發現法:

《指南》的科學領域中提出“學習運用各種感官觀察、探索周圍的事物和現象”且大班幼兒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在觀察中幼兒能主動參與,積極性高,能有效的發揮主體作用;因此我們在整個活動中注意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來觀察、探索、實踐,如:用眼看看“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麼做的?”用手摸一摸,感知紙材料存在着光滑、厚薄之間的不同,動手摺一折、撕一撕發現各種紙之間的差異等。這樣幼兒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因自己的成功發現而增強自信心,也激發了幼兒參與下一個活動環節的積極性,從而爲突破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打下鋪墊。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 篇7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大班科學活動《動物怎樣過冬》。

一、說教材

(一)設計意圖:

根據《幼兒園教育知道綱要》要求幼兒對周圍事物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所以我選擇了《動物怎樣過冬》來進行教學,並且小動物又是小朋友們喜愛的,願意親近的。讓幼兒瞭解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和他們過冬的不同方式。我準備採用以操作法和電教法爲主,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觀察,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

(二)目標定位: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以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目標爲依據,確使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得以實現。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徵,我分爲了三大目標:

1、認知目標:讓幼兒瞭解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豐富幼兒的知識。引導幼兒探索動物的生活方式。獲取有關的科學經驗。

2、情感目標:激發和培養幼兒好奇、好問、好探索的態度。讓幼兒探索動物的生活從中感受到極大的興趣。

3、技能目標:讓幼兒能根據動物生活的習性,以及過動的不同方式進行簡單的分類。通過操作和觀察,並結合自己以有的經驗,得出結論。

(三)重難點: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本次活動的重點就是讓幼兒瞭解過冬的不同方式。通過觀察,激發他們的求知和探索慾望。難點就是讓幼兒根據動物生活的習性以及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進行簡單的分類,通過操作讓幼兒實際的參與了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四)活動準備:

爲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材料。爲幼兒提供小動物圖片若干、操作卡片人手一份。讓每位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來,感受探索的樂趣。爲幼兒播放錄像《動物過冬》,讓幼兒通過觀察,更進一步的瞭解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

二、說教法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採用集體、小組、個人的形式開展,讓幼兒積極投身到活動中。以電教法、直觀法爲主輔以遊戲法和操作法,讓幼兒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

三、說學法

根據《新綱要》的指導,培養幼兒能夠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要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積極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通過讓幼兒觀看《動物過冬》錄像,先觀察、再動手操作,不僅提高了幼兒動手操作能力,還從討論中體會了學習知識的樂趣。

四、活動流程

(一)導入部分:以兒歌《小動物過冬》導入活動,提升幼兒的興趣,讓幼兒初步瞭解小動物們的生活習性,爲以下問題作鋪墊:“小朋友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啊?”“冬天的天氣怎麼樣?”“冬天的時候我們是怎樣過冬的?”“那麼小動物們又是怎樣過冬的呢?”通過層層的提問,根據幼兒具有的生活經驗導入。

(二)展開部分:

1.放幻燈片《動物過冬》讓幼兒通過自己的經驗分組進行討論和講述“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2.幼兒操作,鞏固對動物過冬方式的認識,給幼兒分發操作卡片和動物卡片,先讓幼兒進行自由討論,講述圖片的內容,然後用一個小遊戲。當老師說:“冬眠的動物”後,讓幼兒在卡片中找出並舉起,比一比誰舉的又快又準。最後,請幼兒將動物分類。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探究問題。並通過討論,培養幼兒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3.讓幼兒分類操作,瞭解動物與季節的關係,知道過冬的動物方法不同。提出啓發性和假設性的問題:“動物們爲什麼會有各自不同的過動方法?”“假如這些動物不想辦法過冬,那將會怎樣?”

(三)活動小結

在活動的結尾,要對幼兒的表現進行總結和評價,並對本次活動的知識進行小結。讓幼兒瞭解小動物過動的不同方式和動物生活的習性。讓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幼兒學會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

(四)延伸部分

在科學區中投放過冬的圖書,在操作區中投放操作卡片和動物卡片,讓幼兒更進一步瞭解和操作。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來應聘幼兒園教師的xx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說課的題目是《尾巴的作用》,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活動方法、說活動準備、說活動過程、說活動延伸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尾巴的作用》節選自童星幼兒素質教育叢書大班科學領域的內容,是通過介紹動物尾巴,讓幼兒認識到動物尾巴的重要性和作用。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慾望,培養探究能力。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二)活動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的三維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這個活動,對大自然的事物感興趣,樂於探求大自然。

2.能力目標:在觀看圖片和討論的過程中,發展觀察能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認知目標:認識動物的尾巴並能進行簡單的描述,瞭解動物尾巴的作用。

(三)活動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於教材及活動目標的分析,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重點在於認識動物的尾巴,瞭解尾巴的作用。難點在於能用自己的語言對尾巴進行描述。

二、說學情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更要對幼兒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把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對幼兒情況進行簡要分析:大班幼兒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漸增強,能通過手、口、動作、表情進行表現、表達與創造。結合幼兒這些特點,我設計了結合活動內容的競賽遊戲,激發幼兒參與學習的興趣,及時予以幼兒適當的支持和幫助,使幼兒充分理解活動內容。

三、說活動方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因此本活動我採用了觀察法、電教法和遊戲法相結合的方法組織活動的。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並且能夠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此外輔之以演示法和觀察指導法,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

四、說活動準備

具體形象思維是幼兒思維的典型方式,只有藉助事物的具體形象,才能幫助幼兒更好地認識動物的尾巴,瞭解動物尾巴的作用。根據這一特點,利用圖片引導幼兒觀察,以獲得有關於動物尾巴的相關經驗,爲理解後面的內容做鋪墊。

五、說活動過程

爲了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學習動機,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活動上來,我將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本次活動的導入:以觀看圖片的方式進行導入,通過觀察圖片中各種小動物的尾巴提出動物爲什麼要長尾巴,尾巴有什麼作用等問題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1)看視頻知作用

通過視頻展示小鳥、袋鼠、蛇和蜜蜂的尾巴的作用,帶領小朋友們進行觀看,在觀看的過程中穿插討論與講解,比如在探討小鳥尾巴的作用時先讓小朋友們觀看視頻以後,讓小朋友自己起來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再結合教師的講解明白小鳥的尾巴是小鳥的方向舵,並且當遇到方向舵這樣比較生疏的詞彙帶來幼兒齊聲朗讀,通過這個過程的展開幼兒對於動物尾巴的作用有了一個整體的瞭解,這個過程的設計利用視頻能夠直觀的向幼兒展示相關的重點內容,並結合討論,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在幼兒瞭解了部分動物的尾巴的作用之後,想幼兒展示一些動物尾巴的圖片,請幼兒觀看,並說說這些尾巴都是那些動物的尾巴,接着請小朋友說一說還見過那些動物的尾巴,並描述一下它們的特徵,這個過程可以請小朋友上臺展示,這樣的設計既豐富了幼兒的知識又發展了幼兒的展現力。

(2)遊戲用知識

瞭解和認識了動物的尾巴以後,我會組織幼兒問一個找尾巴的遊戲,就是將動物尾巴的圖片與掛圖中的動物進行一一對應,幫助掛圖中的動物找回自己的尾巴,將幼兒分成兩個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看哪個小組找回的尾巴有多又正確,這個過程活躍了活動的氣氛,也讓幼兒將活動中學的東西運用實際中。

到這裏活動就接近尾聲了,我會帶領再一次說說小鳥等動物尾巴的作用。

六、說活動延伸

好的教育活動不是止於特定的某一次活動,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特別是對於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活動,活動延伸不可缺少。因此,我採用家園合作的方法進行活動延伸,讓幼兒回去將本次活動中瞭解的尾巴的作用講給爸爸媽媽聽,並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一些喜歡的動物的尾巴的圖片並瞭解他們都有什麼作用,幫助幼兒把本次活動中學到的知識繼續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 篇9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滿着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說,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從能來到戶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現象。現在正值春天,是孩子們探索風的好季節。我們江南春天的天氣,就如娃娃的臉說變就變。白天的氣溫很高,到了晚上卻會突然颳起大風來,氣溫也驟降。在幼兒園,會聽到大班孩子們在議論:我看見迎春花的花瓣被風吹到了地上;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今天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從孩子的話中,發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就讓大班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奧祕”的活動。

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培養幼兒對現象能進行客觀描述,以事實爲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於客觀事實,而不是教師的頭腦之中。

說目標:

考慮幼兒對風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制訂了以下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發現風的大小、探究和判斷風的方向,並嘗試製造風。

2、初步瞭解風的利與弊,引導幼兒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3、在活動中能和同伴能協調配合,會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1)幼兒每日記錄天氣預報,並着重關注風的內容;

(2)根據風力的不同,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和體驗用圖畫的形式進行記錄。

(3)請家長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關於“風”的資料和知識。

2、物質材料的準備:

(1)每組一塊分類板

(2)吹風機、扇子、墊板、打氣筒、紙板、書、氣球、風車、雞毛、棉花、小紙船等

(3)“笑”與“生氣”的臉譜圖各一張。

3、環境資源的準備:

選擇有微風的天氣。

設計思路:

教師在幼兒探索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關於風,幼兒無法真正瞭解它的形成,但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來證明風的存在,通過實驗來證明風的大小、判斷風的方向,甚至可以嘗試着用常見的工具製造風,使孩子真正接觸自然,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在這個活動中,遵循幼兒自主探索的原則,設置開放性的問題,通過幼兒自主地收集信息(書、絡、實驗或詢問家長),讓幼兒在動眼看、動嘴說、、動耳聽、動手做、動腦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擴展有關“風”的經驗,並自己想辦法來解決一些問題,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習得方法。

活動過程:

一、自然導入,激發興趣

師:過幾天我們就要去出遊了,我知道大家都和關心天氣情況。那麼,誰來向大家來介紹一下這兩天的天氣情況呢?

師:“偏北風2—3級”,我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你怎麼知道有風?

我的提問可能會使孩子回憶以往的經驗會說“國旗、樹葉……”這時孩子的討論中對風的感受肯定還不充分,適時地帶孩子到戶外去感受風的存在,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風來的時候自然界有着各種奇妙的變化:花瓣迎風飛舞,池中的水會泛起波紋,彩旗會迎風招展。

二、感受發現風力

師:你們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

幼兒歸類、集體檢查。

在對微風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激發了孩子關注風力變化的積極性。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後的探索活動,在中級風、大風到來時,讓他們自發地到戶外去感受,然後將自己的體驗與發現用圖畫、表格的形式記錄並分類。

師:風有風級,不同的風級表示風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斷風向

師:天氣預報說今天是北風,這是什麼意思?

“用什麼方法判斷?”用這樣的話題引發孩子的小組討論,然後到戶外活動,引導孩子用他們的方法證明風來的方向。如:觀察旗杆上的國旗飄動;讓孩子將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場中間,讓它們隨風滾動……讓孩子通過活動,真正明白“風真的從北邊來”。

瞭解風是有方向的這一特徵後,鼓勵孩子想辦法把“風向”記錄下來。就方法讓孩子展開討論:可以標漢字,也可以標箭頭,記錄不求精確,只要初步學習使用科學的記錄方式。

四、嘗試製造風的方法

師:(拿出風車)這些風車在活動室能玩嗎?

孩子們肯定會疑惑地說“怎麼玩,沒有風!”我就一句話燃燒孩子製造風的熱情:“沒有風不可以製造點兒風啊?”怎樣製造風呢?帶着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尋找材料,如吹風機、電風扇、扇子、氣球打氣筒……孩子們可以用紙板、扇子扇,把氣球吹鼓後撒氣……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嘗試製造風。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看到風的形成過程,但是我想這些生動有趣的探索活動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將具有深遠意義。

活動延伸: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制造了風,那你們喜歡風嗎?爲什麼?

課後通過孩子自己不斷地收集信息與資料,讓孩子逐步發現風能幫人類做許多事情,利用風可以發電、傳播種子等等,但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我想,瞭解風的利與弊有助於孩子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爲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說,兒童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兒童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爲兒童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爲兒童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兒童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兒童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兒童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兒童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兒童的團結協助能力。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兒童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

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各種操作材料:大水盆、紙、木塊、金屬、石子、海綿、塑料、乒乓球、樹葉、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2)、記錄材料:標有上下標記的記錄卡、記號筆。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幼師應成爲兒童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兒童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兒童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幼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兒童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兒童並未見過,因此,幼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幼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兒童直接瞭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兒童盲目探索的

可能性。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兒童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兒童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兒童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幼師要爲兒童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兒童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爲兒童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兒童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祕密。

2、記錄法;讓兒童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爲兒童的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幼師組織兒童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兒童與兒童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猜測活動(指導語: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剛開始,幼師爲兒童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兒童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操作

活動(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幼師爲兒童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兒童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兒童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兒童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幼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3、認識活動(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

在這裏,幼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兒童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標誌,爲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4、記錄活動(指導語: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東西會上浮,請你用沉與浮的標記記錄下來,並出示記錄表。)

通過記錄,使兒童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目瞭然,還爲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5、分類活動(指導語:請你把沉與浮的物體分類放在兩個籃子裏。)

分類活動,讓兒童對物體的沉浮現象有所鞏固。

6、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說說記錄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麼。)

在這裏,幼師爲兒童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兒童自己記錄結果,兒童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兒童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兒童思維。

7、延伸活動:(請兒童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東西會浮上水面,並說說它們沉、浮的原因。)

在這裏,活動還沒有結束,幼師讓兒童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兒童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慾望”。影子是幼兒幾乎每天都能見到的,影子時大時小,時隱時現等各種各樣的變化都引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探索影子的祕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幼兒親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針對幼兒這一活動特點,我設計了《有趣的影子》這一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們也知道,幼兒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事物的需要更強烈。對幼兒而言,動作就是思維。因此,結合大班幼兒科學教育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及求知慾望。

2、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實踐操作活動,瞭解影子產生的原因、感知影子的變化。

3、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

根據大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目標2中的影子產生的原因: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以及不同角度的光照產生不同的影子作爲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三、說教學準備

爲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做了知識方面的準備和物質方面的準備。

知識方面的準備:

1、知道鏡子會反光,瞭解平面鏡的特徵。

2、玩過踩影子游戲。

物質方面的準備:

1、投影儀,操作音樂。

2、故事背景,小鳥玩具,立體實物若干。

3、手電筒、操作材料人手1份。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整個活動我採用了以下幾個教學方法。

1、遊戲法。

在導入活動中,我通過手影遊戲,激發幼兒探索影子的興趣,爲以下環節作鋪墊。

2、探索教學法。

在第二個環節中,我讓幼兒自主探索影子產生的原因及不同角度光照後影子的變化,滿足了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並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

3、操作記錄法。

在活動第三個環節中,我要求幼兒把通過探索後獲得的知識經驗進行記錄。

4、觀察比較法。

在整個活動的各個環節,幼兒多次操作觀察,尤其最後驗證記錄結果時,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強化了對不同角度的光照產生不同的影子的這一知識點的理解。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綱要》有關“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等精神和建構主意的相關理論,我爲本次活動設計了環環相扣的四個環節,即激發興趣,導入活動——自主探索,獲得光和影的感性經驗——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變化——拋出問題,拓展延伸。

(一) 激發興趣,導入活動。

1、結合手影遊戲,講述故事《小孔雀》(打開投影儀,出示故事背景,教師邊講述故事邊手影演示)

故事《小孔雀》:一天早晨,美麗的孔雀在草地上玩。這時候一隻小兔子走過來,孔雀說:“小兔子你好啊!你來幹什麼呀?”小兔子說:“孔雀姐姐你好,我是來鍛鍊身體的。”說完小兔子就蹦蹦跳跳地走遠了。一會兒,一隻小鳥飛過來,孔雀說:“小鳥你好,你來幹什麼呀?”小鳥說:“孔雀你好,我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的呀。”說完就飛遠了。孔雀想,對呀,我也要和小動物們一樣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做做運動,鍛鍊鍛鍊身體。

2、幼兒自主玩影子游戲,感受影子的樂趣。

讓幼兒在大屏幕前自由玩各種身體姿態的影子游戲,從中感受到遊戲的樂趣,同時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激發了出來。

向幼兒提問:“爲什麼會產生影子呢?”(通過幼兒自由發言,體現幼兒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原則,引出本次活動的課題。這裏教師不作小結,讓幼兒帶着問題有目的的進行下面的探索活動。

(二) 自主探索,獲得光和影的感性經驗。(重難點)

1、幼兒操作觀察,探索影子是怎樣產生的。

這裏我爲每組幼兒提供了手電筒和立體物體,請幼兒用手電筒往物體上照,看看光照出來的影子,然後關掉手電筒,再看看有沒有影子了。

2、交流小結

提問:“影子是怎麼產生的?”,然後根據幼兒的回答及時梳理和提升,並得出結論: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了光線就產生了影子。

(三) 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變化。(重難點)

1、觀察比較,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產生的影子也是不同的。

“剛纔我們已經玩過影子游戲,知道物體擋住光線就能產生影子,現在我們再來玩一玩,用手電筒從不同角度來照一照物體,看看它們的影子有什麼變化。”幼兒操作完後分享交流,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產生的影子是不同的。

2、結合操作材料,記錄操作結果。

出示操作卡。“老師這裏有一張記錄卡,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是一塊積木,手電筒從左邊,右邊,上面三個不同的角度去照,它們的影子會是什麼樣的呢?請你把正確的一種圈出來,如果不太清楚還可以再去照一照,看一看再記錄。

(這個小環節,我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力強的幼兒可以在操作卡上直接記錄,能力弱的幼兒通過再次操作後記錄。)

(當然,這個也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如果幼兒操作後的講述不明確,對不同角度光照後影子的變化發現不敏銳,我準備將這個環節調整爲讓全體幼兒再次操作一邊,在操作的過程中完成記錄卡。)

3、交流、判斷,驗證操作結果。

這個小環節中,對於幼兒有爭議的地方我將單獨拿出來在集體面前再次操作,共同驗證。

(四) 拋出問題,拓展延伸。

教師演示《跳舞的小鳥》,啓發幼兒思考,探索如何可以讓小鳥的影子舞動起來,鼓勵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去嘗試並探索。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幼兒的思維卻永無止境。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 篇12

一、說設計背景:

中國國際麗水攝影文化節在美麗的毆江之畔——浙江麗水召開。1999年,麗水被授予中國第一個“攝影文化之鄉”,並連續承辦六屆國際攝影文化節。人們都在體驗着攝影帶來的美的文化衝擊。爲了讓幼兒對家鄉的文化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並在學習過程中繼承、發揚、創新家鄉的本土攝影文化。我們開展了一次攝影作品展,我們的孩子在欣賞美妙作品的時候,一個幼兒用象聲詞“喀嚓、喀嚓”表現拍照的模樣,其餘的孩子馬上跟着“喀嚓、喀嚓”。我想他們在感受、欣賞美的同時,產生了強烈地操作照相機的慾望。他們都想通過自己的鏡頭去發現生活中的美。但是大多數孩子都不能正確地操作照相機,何不讓他們真實地體驗?於是《鏡頭裏的我們》這堂課孕育而生。

(一)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攝影的簡單技巧。

2、樂意嘗試操作,能夠積極地參與合作、討論、探索。

3、體驗攝影帶來的快樂,感受幼兒園、家鄉、大自然的美。

依據:一是根據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髮展特點:5—6歲幼兒能表現出對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能發現並欣賞周圍生活中多種形態的美。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感受欣賞藝術作品,分析一些美的性質。在認識活動中,由於掌握了觀察、記憶等方法,活動的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幼兒在解決問題或行動之前,不僅具有明確的目的,而且具有計劃的萌芽,能事先思考

活動計劃和行動方法,並能在行動中加強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隨着心理髮展水平的提高,幼兒表現出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和認識興趣,好學、好問、喜歡操作、樂於探索,嘗試自己解決問題。他們對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表現出興趣、對學習成功感到滿足。二是根據《綱要》的指導精神:在教育的影響下幼兒能參與團體合作活動,互相分工、互相學習、互遞信息,在遇到困難與衝突時,也能協商解決,接納別人的想法與觀點。具備一定的自我評價評價他人的能力。由此制訂了認知、情感、行爲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重、難點

本活動着重點是讓幼兒初步瞭解攝影的簡單技能,培養幼兒在操作照相機的過程中主動地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難點是幼兒樂意嘗試操作,積極參與討論、探索,培養幼兒合作、探索的能力。

設計理念:教師在活動中的如何作好指導者、觀察者、合作者、評價者的角色。作爲指導者:不直接干預幼兒的探索活動,教師的指導變成一種隱性指導;作爲觀察者:通過觀察去了解幼兒的發現和需要,去幫助幼兒尋到正確的操作照相機的能力;作爲合作者:教師是幼兒活動的夥伴,尊重幼兒對美的作品的分析,相信幼兒能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作爲評價者:在活動中注意對幼兒進行觀察和指導,對整個活動進行分析、評價

(三)教學準備

1、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數碼照相機、筆記本電腦、投影儀、電視機2、心理準備:幼兒對攝影文化節有初步的體驗、感知

3、前期準備:課前教師拍攝幼兒在遊戲中的照片

二、說教學方法:

因爲活動本身藉助於豐富的教育媒體技術,如:投影型視覺媒體教育技術。可以當場通過電腦連接使學習資料等視覺材料投影。所以我主要採用了直觀實物演示法、討論法。

1、直觀實物演示法:運用直觀的實物(照相機)進行示範,引導幼兒理解操作相機的基本步驟、要領。並將活動素材投影到銀幕上,擴大可見度,便於教師演示講解、幼兒觀察、分析。

2、討論法:指教師根據幼兒已有經驗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答案的方法。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指導幼兒對操作照相機進行討論:如“你們覺得剛纔小朋友拍攝的照片,美不美?爲什麼?”幼兒會對問題進行“美”與“不美”的探討。其中教師引導幼兒對拍攝技巧的評價

三、說學法指導:

本次活動採用體驗發現法、操作嘗試法、小組合作討論法。

1、體驗發現法:我們提供給幼兒進行發現活動的照相機,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如何拍攝出美妙的作品,旨在引導幼兒尋到正確地操作方法。

2、操作嘗試法: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真實地得到知識經驗。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嘗試問題。嘗試過程中幼兒的嘗試和教師的指導是互相依存、親密聯繫的。也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小組合作討論法: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組合成一小組。在解決如何拍出美妙照片的問題之前,通過互相的討論、交流,先思考行動方法,再在行動中加強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四、說教學程序:

整個活動步驟爲:提供環境條件——提出嘗試問題——幼兒第一次探索——幼兒小組討論——幼兒第二次探索——教師歸納,活動延伸

(一)序教師帶領幼兒安靜地進入活動室,欣賞課件。(課件內容爲麗水攝影節的歷屆獲獎作品,包括:家鄉自然風光、風土人情)

教師提問:剛纔你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什麼?幼兒討論。(教師及時表揚、肯定幼兒) 說明:教師以提供材料、經驗、環境爲前提,藉助爲探索提供的物、事、景的條件,爲幼兒探索基本的攝影技巧做準備。

(二)幼兒觀看並討論電視視頻上關於自己的遊戲照片,激發拍照的興趣。 教師提問:

1、你們在照片裏看到了誰?

2、想不想自己動手爲好朋友拍張照片?

說明:教師抓住一個“趣”字,激發幼兒較快地投入問題的情境之中。

(三)初步瞭解攝影的基本要領

1、幼兒初步瞭解照相機。

教師提問:

⑴誰會使用照相機?能告訴大家這是什麼嗎?(鏡頭、取景框、快門) 

⑵它是做什麼用的?(幼兒共同交流照相機的功能)

2、教師示範講解。

說明:通過個別幼兒對照相機已有經驗的交流,教師通過實物針對性地示範講解,幫助幼兒瞭解捕捉鏡頭的基本常識。

(四)幼兒自由探索

1、自由組合,互相探索拍照。教師巡迴指導。

2、教師利用電視視頻連接剛纔幼兒操作拍攝的照片,共同欣賞。

3、自由組成小組討論、評價。

教師提問:

(1)剛纔看到的照片美不美?

(2)哪些照片拍得美?爲什麼?

(3)哪些照片拍的不夠美?爲什麼?(照片是否模糊;取景是否正確)

(4)你們認爲如何拍攝出美妙的照片?

4、小組彙報討論結果,教師小結拍攝的要領。 說明:幼兒開始探索,關鍵抓住“探”字,善思、敢思。教師及時掌握幼兒探索的反饋信息,瞭解幼兒學習的難點。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初步瞭解、掌握拍攝的基本要領。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與此同時也學會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結果。

(五)個別幼兒示範練習,然後分組探索

1、個別幼兒再次利用教師的主相機嘗試,其餘幼兒當小模特。同步顯示照片的效果,師幼共同評價。

說明:幼兒第一次討論,是信息的集合與反饋。是爲了試探一下幼兒掌握知識的情況。關鍵要抓住“評”字。把幼兒探索中出現的不同答案、產生的疑問,放到討論中。讓幼兒嘗試充分講道理、例證,知道自己探索的結果是否正確。

2、幼兒再次分組探索。

說明:這一環節是給幼兒“補償”的機會,關鍵要抓住“實”字。在第一次探索練習中,幼兒可能會做錯。有的幼兒雖然做對了,但沒有弄懂道理。經過討論,得到了反饋信息,幼兒可做第二次探索練習,一方面自我進行改正,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探索過程再次作驗證。教師儘量爲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教師總結:爲了讓你們的照片拍的更美妙,老師編了首兒歌,我們一同來念。 小朋友,來來來;

我們一起來拍照; 調焦距,調光圈兒; 手拿穩了按快門兒; 喀嚓、喀嚓、把它照;

我們的照片美不美妙!

教師和幼兒在兒歌中離開活動室,拍攝幼兒園的景色。

說明:這步關鍵是“引”字,教師要把活動從一節教學活動中拓展開來,在日常生活、遊戲中引導、培養幼兒探索的精神。

延伸活動:教師與家長帶領幼兒拍攝家鄉的自然美景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 篇13

幼兒科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精心呵護與培植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及其相互關係的好奇心、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讓幼兒主動發現,獲取有關科學知識。

一、說教材:

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是收穫的季節,秋季的變化和幼兒的生活緊密相連,秋天的天氣與動植物的變化會給幼兒帶來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大班的幼兒觀察和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並且孩子們充滿了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究慾望,對動植物的變化有濃厚的興趣,能運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將觀察到的變化加以表現。結合季節特點和幼兒的年齡特點,我選擇了《秋天來了》這一活動。此活動屬於探索求知的活動,涉及科學、語言、藝術領域。

《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精心呵護與培植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及其相互關係的好奇心、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讓幼兒主動發現,獲取有關科學知識。大班幼兒對秋天的認識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但不繫統,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審美能力有一定的發展,孩子們也積累了許多有關繪畫、手工方面的經驗。所以我認爲這一活動應達到以下目標:

1、情感態度目標:引導幼兒發現秋天的季節特徵,感受秋季里美麗的自然景色,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目標:幼兒通過親身觀察、探索發現季節變化,講述秋天明顯特徵並使用不同方式表現感受到的秋天的美。

3、認知目標:知道秋天天氣、常見動植物和人們衣着的變化,知道秋天是收穫的季節。

活動重點:《綱要》中指出,“在科學活動中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把活動重點放在了讓幼兒通過親身觀察、探索發現季節變化,並講述出秋天特徵,從而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難點:幼兒能用不同方式表現感受到的秋天的美。

物資準備:

(1)圖片三幅:秋天的果園、秋天的公園及秋天的莊稼。秋姑娘的圖片一張,秋季特徵的小卡片若干。幼兒操作材料水彩筆、棉籤顏料剪貼工具卡紙皺紋紙橡皮泥,各種落葉等

(2)經驗準備:活動前讓家長帶幼兒秋遊到室外觀察秋天親身體驗秋天的美麗,用簡單的符號記錄下來。收集秋天的樹葉、果實等佈置主題環境。(有利於培養幼兒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逐漸善於觀察和發現,還有利於孩子在活動中有話可說。)

(3)空間準備:幼兒的座位成半圓形擺放,操作材料放在後面的小桌子上分四組擴散開擺放。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教師除了以親切、大方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以自己優美的語言感染幼兒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的價值。因此,我採用下列教學法:

1、談話法:有師生相互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所組成的。活動中,圍繞“現在是什麼季節?你是怎樣知道的?”和“你喜歡秋天嗎?爲什麼?”進行談話教學。恰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啓發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習慣。

2、交流討論法:“知識是在孩子麼的探究之後,在孩子們的討論中形成的。”通過對探究過程與結果的表達和交流,通過觀點的相互碰撞,幼兒對秋天的理解更爲系統,表達更爲準確。

3、演示法:通過觀看秋天的圖片,達到傳統圖片教學的效果,使幼兒觀察更直觀、更透徹。

此外,我還採用了激勵法貫穿整個活動,使幼兒時總處於積極愉悅的狀態。達到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統一。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我努力創建一種積極的、有效的師生互動,達到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規程》中指出,活動組織應充分利用環境的有利條件,積極發揮幼兒的感官作用,爲幼兒提供充分的機會,注重活動過程。本次活動我採用的教法有:

1、多種感官參與法:《新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本次活動中,幼兒通過觀察發現秋天的變化,感知秋季特徵,並用多種方式表現秋天的美,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

2、操作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的第四個環節選擇材料,想象創作就是通過幼兒的操作,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此外,幼兒還運用了體驗法,兒童是學習的主動者,在科學教育中,他們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是經驗的主動建構者。通過多種有趣的方式地了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 篇14

《烏鴉喝水》的故事代代相傳、家喻戶曉。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烏鴉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實驗過,如果瓶子裏的水量太少,既使加入石子,烏鴉也是喝不到水的,爲了驗證發現是否正確。我親自進行了實驗,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瓶子裏的水量多少有關係。爲此,針對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本次具有很強操作性、探索性和嘗試性的科學活動-烏鴉喝水。

我先說一下我這節課的活動目標: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過積極探索,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的關係。

3、學習小組合作探索,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互相交流的樂趣。

活動流程:

看課件導入→用石子實驗探索→沙子實驗探索→比較實驗結果有什麼不同→得出結論

活動過程:

(一)觀察《烏鴉喝水》的課件,導入活動。

“是不是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都可以喝到水呢?這個問題爲實驗提出了明確的操作要求,這裏,我還明確了兩個人一組合作做。這對幼兒的實驗活動起到了指導作用,讓幼兒懂得必須兩兩合作進行。要求不能掉在桌上,可以讓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

(二)用石子和沙子進行實驗,並記錄。

在這二個環節裏,我用了3種不同顏色的瓶子,使幼兒更方便的找到相應顏色的格子作記錄。

在比較兩次實驗結果的不同點時,我儘量讓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發現其中的祕密,因爲讓幼兒充分地表述活動經驗能幫助幼兒建構一定的科學概念,使他們對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這個問題只有一位小朋友龍龍表達的比較完整,大多數的孩子都是講石子大、沙子小,所以水少了加石子後烏鴉是喝不到水的,加入沙子就可以了。他們已經觀察到事物的表面現象,對於蘊藏的科學原理還需要老師的提升。

所以我出示了紙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積圖幫助幼兒理解。因爲石子和沙子縫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後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後烏鴉才能喝到水。有了兩張圖的比較,幼兒比較容易看出它們之間的區別,理解其中的原理就比較簡單了。

我認爲本次活動內容比較豐富,從看課件導入→用石子實驗探索→沙子實驗探索→比較實驗結果有什麼不同→得出結論等五個環節,整個活動體現了分層第進、分步落實的教學特點。教師本着幼兒是學習的主人,力圖營造一個良好的探索環境,嘗試以兩兩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幼兒主動積極的參與兩次實驗,體驗與同伴合作做實驗,交流實驗結果的樂趣。利用了形象的圖示幫助幼兒理解了爲什麼石子裝進水量少的瓶子裏烏鴉還是喝不到水,使複雜的科學原理簡單化,很容易被幼兒所理解。活動中教師很好的把握了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關係。始終鼓勵幼兒做一做、想一想,體現了幼兒科學教育中應培養“嘗試”“探索”精神的要求。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 篇1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科學活動《我發現的變化》。下面我將分別從教材分析、目標定位、活動準備、教學教法、活動過程及活動特色等六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1、活動內容的選擇

首先我想談談我對這個活動內容選擇的理由,《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所以,我選擇和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我發現的變化》,試圖將幼兒生活中的無意探索變爲有意探索,並在科學探索和生活實際之間建立初步的聯繫,使幼兒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變化無處不在。

2、活動目標:

一個活動的生成,就必須有特定的目標,圍繞活動內容的開展,我設計的這節科學活動始終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積極參與其中,教師作爲幼兒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在活動中,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做一做,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引導幼兒相互協商、共同探討、互相交流,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依據大班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能力、發展水平與潛在能力的差異,我確立了以下二個活動目標:

目標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處於變化之中的,學習以辯證科學的態度看待周圍事物。

目標2、引導幼兒大膽表述生活中自己發現的各種變化。

當然目標的定位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教學實踐中,我將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

3、《綱要》中科學領域指出“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在本次活動中我將活動的重、難設定爲:幼兒能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探究物體的變化,嘗試把科學啓蒙受活動的大目標——科學態度的養成融入其中。

4、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爲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我從以下兩方面來談我的活動準備:

1、 環境準備:努力營造一個開放、和諧的教育環境,讓每一個幼兒都有說話和操作的機會。

2、物質準備:我準備了許多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如:海綿、礦泉水瓶、圖書、、積木、橡皮泥等,另外我還準備了一些有利於探索的材料,未充氣的汽球、水、奶粉、肥皂等目的在於幼兒通過觀察、思考,哪些物品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會發生變化,並且藉助外物可以一物多變。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爲這個活動特意製作的多媒體課件,我將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貫穿在活動的每個環節中,起到了突出本次活動的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使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二、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教材自身特點,我運用了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討論談話法、觀察指導法。

1、直觀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四季的變化“引導幼兒仔

細觀察四季變化的顯著特徵。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能形象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帶給他們視覺上的享受,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2、引導談話法:演示完畢,教師幼兒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共同討論問題並找到答案的方法。

3、觀察發現法:幼兒動手操作後引導幼兒將可變和不可變物體進行了分類。

4、實際操作法:本次活動進行了二次操作,第一次操作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通過觀察獲得最直接的經驗,第二次操作在教師的引導分析下把自己獲得的經驗進行深化。

(二)學法: 本次活動,主要採用了觀察發現法、實物操作法、討論探究法。

1、觀察發現法:

科學活動中的觀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幼兒通過課件的演示,觀察了四季的變化過程,從而產生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2、實物操作法:

在活動第三環節,幼兒分利用教師提供的物質材料進行第一次操作,幼兒在自己現有的經驗認知上對物體進行可變和不可變分類 3、討論探究法:科學領域內容要求教師要引導幼兒積極參加討論,探究等方式,培養幼兒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究的過程和結果。本次活動,討論分享法主要運用於第二次操作中,把自己獲得的經難進行深化,對現有材料進行第二次分類。

4、集體分享法:在這個環節中,內容的設計不停留在知識點上,而是落在了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與開拓視野上,使本次活動主題得到深華。

三、說教學過程:

1、播放課件,瞭解四季的變化

在這一環節裏,我考慮較多的是如何迴歸幼兒的生活經驗,通過演示課件“四季的變化”引導幼兒發現自然界的變化,如:當冬季來臨時樹葉會變黃,花兒會凋謝,氣溫降低??等等,從而引伸到尋找生活中的變化。 那麼除了四季有變化,在老師這還有許多的物體,請你們看看這些東西它會變嗎?把疑問留給幼兒,讓他帶着疑問進入下一個環節。

2、幼兒進行操作

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注重探究過程的真實而不是結果的對錯,這也正如《綱要》所倡導的“幼兒科學教育啓蒙教育,以培養幼兒興趣和慾望爲主。 通過觀看課件,面對豐富的材料,在老師的疑問中,孩子們已經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動手操作,老師適時的引導讓幼兒根據自己原有的經驗完成任務,對於第一次操作的結果,老師及時的進行了評價和分析,在孩子們咿咿呀呀的辯論中,教師通過直觀的演示法把物體發生變化條件進行演示,讓孩子在觀察中得到啓發,這時,我沒有面面俱到的把所有問題都幫孩子解決,而是留有一定餘地的讓孩子再一次的操作,培養他們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談話小結

在這個環節中,我盡最大可能讓每個孩子都有表達和說話的機會,增進孩子們的交流,激發他們表達的慾望,從中滲透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濃烈的師幼互動氛圍中,教給孩子一定的道理:很多看似不變的東西其實都會有變化,關鍵是我們必須仔細觀察和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4、活動延伸:分享我的發現

這是本次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在充分肯定孩子觀念的同時引導幼兒樂意分享別人的成果,我播放了追溯人類進化、貨幣演變及漢字演變過程到現代通迅工具及房屋變化的課件,使本次活動的主題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在豐富幼兒知識拓展幼兒視野上得到較好的促進。

四、說活動特色:

1、現代媒體的運用,能形象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觀察力,帶給幼兒視覺上的享受,使幼兒充分表述自己發現的變化。

2、活動的設計充分體現了《綱要》的精神,具有生活化、人文化的,另外,內容設計上不停留在知識上,而是落在了幼兒思維發展與開拓視野上。

3、活動的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在活動的設計中體現把活動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幼兒,給予了幼兒足夠表述及想像的空間,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創造了和諧融洽的師幼氛圍。

科學教育在幼兒課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可如何把握好我們的“教”與“學”呢“在這一問題裏,我很欣賞愛因斯坦的一句話,那就是:作用於人的心靈,讓幼兒得到快樂,這種快樂不是表面層次的高興而是讓幼兒在各種活動中體驗到成就感、勝任感和自信心,當然,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肯定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和困難,因爲,幼兒的變化你像流動的水,很難預料,但只要我們老師心中實實在在地裝着每一位幼兒教育,踏踏實實以《綱要》爲行動的準則,就一定能邁出堅定的前進的步伐!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