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課文說課稿15篇

說課稿 閱讀(8.01K)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課文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文說課稿15篇

課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地位作用

《勸學》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六單元第三篇課文,這是荀子的開篇之作,其中不少觀點對今人仍有教育意義。新的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爲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二、說教學目標確立及依據

1.德育目標:學習《勸學》的主要觀點,領會學習的重要特點。

2.知識目標:1歸納“絕、強、假、望、間”五個多義詞的義項;2比喻論證的方法。

3.能力目標:(新課程目標閱讀欣賞第9條)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主導懂文章內容的能力,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精悍難點.

根據這些教學目標及學生實踐我們確立:

1.實詞的識記理解

2.比喻的含義和它們內在聯繫,爲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說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擬定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設想:釋題,簡介作者,掌握句讀,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

總結文言知識,進行閱讀訓練,寫作訓練

五、說與學法

新課標告訴我們,高中語文課程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必須顧及學生在原有基礎自我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我校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完中,學生基礎相對薄弱,因此我們在教學方法上採用精讀法,在掃清字詞障礙後進行分析鑑賞研究。

  六、說教法

準備採用1啓發式研究式2講解式3朗讀式相結合的方法,除上述人本因素外,從“文本角度”講,本文是一篇精讀課文,重點訓練學生精讀的方法,所以採用講解式的教法。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採用啓發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本文語言錘鍊精深,許多語句千年不衰。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

七、說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或投影儀),可展示學生應掌握的相關知識:作者圖片資料,背景資料(以使在分析研究時能知人論文),相關訓練材料。

八、說教學程序

1、新課導入:由同學們頭腦已有的關於勸學的名句導入,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者已悔讀書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既複習舊知識又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學習的荀子的《勸學》將全面論述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希望大家能有所

2、新課講解(教案)(劃點出來)

文言文閱讀式初步形成一套“五讀”教學法,在我校嘗試推廣。五讀:一讀掌握句讀,結合課前預習。二讀疏通文意;三讀重點實詞、虛詞點拔講析;四讀研究性學習,五讀遷移提升

這當中要注意以三爲主: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強調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爲學堂,成爲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搖籃.

3、例題示範(一般適理科)

4、反饋練習(投影出示相關閱讀訓練材料)

5、歸納總結:這節課以閱讀爲基礎,以研究性學習爲主線,以五步閱讀法爲實踐模式,是一節實施新課程理念的古文課。

6、板書設計(投影)

課文說課稿2

一、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語文教學的目的在於使學生“學會讀書、自能讀書”。本節課,針對略讀課文的特點,以探究“雅魯藏布大峽谷爲何能堪稱世界第一”爲主思路,爲學生搭建自主閱讀、交流的平臺;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在自主質疑、互相交流中構建對文本的自我認知;重視文本的人文內涵,引領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驕傲自豪之下的環保意識。

二、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

《雅魯藏布大峽谷》是本課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八冊的最後一篇略讀課文一篇課文。這是一篇介紹地理知識的說明文,文章條理層次清晰,作者通過介紹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美麗神奇,充滿了對祖國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熱愛,洋溢着驕傲、自豪之情。在介紹時作者使用了多種說明方法,細緻地展現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罕見奇觀。文章語言優美,有繪聲繪色的神話故事、準確無誤的數字、恰倒好處的用詞,使這篇文章成爲一篇文質兼美的好篇目。

《雅魯藏布大峽谷》一課用列舉數字和比較等方法說明雅魯藏布大峽谷的長、深、大,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之最;用優美的語言文字描繪出氣象萬千、豐富多彩的世界第一的奇異景觀;用科學的事實說明那裏生物的多樣性,具有特殊的研究價值。全文雖屬說明文,但通篇洋溢着對對祖國雅魯藏布大峽谷強烈的熱愛、驕傲、自豪之情。

2、學情分析

學生從《龍》、《觀潮》、《美麗的小興安嶺》等學習中,感受到了祖國的騰飛、山河的壯麗及富饒,爲學習本文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礎。而地理方面知識的欠缺及文本中的'名詞術語,給學生理解帶來困難,應恰當地補充課外資料。在教學方式上,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質疑,主動探究,並願意和同學交流感受。引導學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興趣的問題,如:爲什麼說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重點理解感悟第三自然段,從山和水的變化感受形態之多樣,景觀之奇異,利用媒體欣賞圖片,引導學生想象大峽谷是怎樣一幅神來之筆。

三、教學目標:

1、 認讀10個字(包含一個多音字“藏”)。

2、 朗讀課文。瞭解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奇異,產生熱愛雅魯藏布大峽谷併爲之驕傲的感情。

3、 感受到善於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尋求方法進行驗證的科學態度,以及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瞭解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奇異景觀,感悟大自然的壯美神奇。

教學難點:

學生能夠自主解讀文本之後,提出問題,融於課堂活動之中

四、主要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導語:在我國的青藏高原上不僅有地球上最高的山峯——珠穆朗瑪峯,在它的腳下還有地球上最大的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雅魯藏布大峽谷,去揭開它神祕的面紗!

(二) 認讀字詞,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藉助工具書,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2、認讀字詞。

(1)珠穆朗瑪峯(課件出示圖片及數字)

(2)雅魯藏布江 祕魯 (注意多音字,再組詞)

(3)馬蹄形(想象,用手比一比樣子,出示圖片。)

(4)涓涓細流 簾簾飛瀑 滔滔江水(對比讀,談感受)

(5)咫尺爲鄰(問:這個詞是什麼意思?課文中說誰與誰咫尺爲鄰?出示句子填空,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麼?) 高峯與深谷咫尺爲鄰,近萬米的強烈地形反差,構成了(堪稱世界第一的壯麗)景觀。”

3、分自然段讀課文,想一想:雅魯藏布大峽谷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三)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1、創設情境,自學準備。

2、師:這樣壯麗的景觀,我們怎樣向世界來介紹呢?今天,我們召開一個新聞發佈會。作爲旅遊者、記者,你最想了解什麼?作爲新聞發言人,你想介紹些什麼?請你根據課文內容,設計問題,組織發言。

3、組織新聞發佈會(隨學生的答疑與介紹,相機學習第2、3、4自然段)

第2自然段:(當學生以記者身份問到大峽谷的長、深各是多少時,出示填空題)雅魯藏布大峽谷長( ),平均深度是( ),最深處達( )。

(1)填空,從這些數字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2)對比,體會:看到這組數據你想說些什麼? 世界著名峽谷對比表峽谷名稱 長度 最深處達中國雅魯藏布大峽谷 504.6千米 6009米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 370 千米 2133米祕魯科爾卡大峽谷 90 千米 3200米

(3)指導朗讀: 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美國的……曾被列爲世界之最,但它們都不能與雅魯藏布大峽谷一爭高下。 1“不容置疑”是什麼意思?課文中說什麼不容置疑? 2 什麼是“一爭高下”?文中說誰與誰不能“一爭高下”?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3帶着感受朗讀。

(4)師生小結:此時,你最想對全世界說什麼?(表達驕傲自豪之情)

第3自然段 (當學生以記者身份問到大峽谷的景色時,出示相關語句) ……映襯着雪山冰川和鬱郁蒼蒼的原始林海,……從固態的萬年冰雪到沸騰的溫泉,從涓涓細流、簾簾飛瀑到滔滔江水,……從遍佈熱帶雨林……皚皚雪山,……神來之筆。

(1)理解文本:抓住重點語句,感受大峽谷的氣象萬千、豐富多彩的奇異景觀。

(2)展開想象:爲什麼說是“神來之筆”?在你面前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3)範讀欣賞:課件展示大峽谷的奇異景觀,談談你的感受。

(4)想象再讀:師生對讀。

第4自然段思路一:由“自然帶”引入(當問到生物多樣性的問題時)

講解:關於垂直自然帶的相關知識。

思考:在同一坡面上有高到低形成9個垂直自然帶,會給這裏帶來什麼?

學生結合課下蒐集的資料介紹大峽谷生物的多樣性。(出示垂直自然帶圖)思考:在同一坡面上由高到低形成9個垂直自然帶,會給這裏帶來什麼?

思路二:由“美譽”引入

想象:“動物王國”是什麼樣?“植物類型博物館”又是什麼樣?

思考:爲什麼在這裏能看到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動植物?(聯繫前文氣候條件與之關係)出示垂直自然帶圖,感受生物的多樣性。

學生結合課下蒐集的資料介紹大峽谷生物的多樣性。

(四)課堂小結

1、師生總結全文。

2、再讀課文最後一段,談感想(激發學生保護自然之情)。

五、板書設計

總起 ------------ 雅魯藏布大峽谷---------最深 美麗

神奇--------------------傳說 神奇

分述 世界之最-------------最深最長 令人

自然博物館--------垂直 西藏江南 嚮往

總結 神祕之境------------美麗

六、學習效果評價

本課我爲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在充分的自主解讀文本之後融於新聞發佈會中,以記者和旅遊者的身份結合課文內容提出問題,以新聞發言人的身份介紹雅魯藏布大峽谷,教師在課堂上起到了調控的作用。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內容,解決重難點,保證一課時能完成略讀課文的教學任務。在理解詞語時用詞語配圖片的形式,直觀、形象、省時。在理解大峽谷的奇異景色時,讓學生談感受後欣賞景觀圖片,利用電教手段幫助學生建立表象,再帶着感受朗讀課文,突出了重點,加深了印象.

課文說課稿3

我說課的課文是《雷雨》,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六個方面來具體闡述。

說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第五組第18課。本單元的教材是圍繞自然現象、自然景觀來編排的。單元訓練中提示,學習本組課文,可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內容,品位美感。本課用精練、自然簡樸的語言,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不同的自然景象。雖然篇幅比較短小,但文章內容生動,課文插圖優美,比較適合低段的學生,讓學生以學習本文爲契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學會觀察,增添生活的樂趣。

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但表達能力和合作學習精神欠佳。

說教學目標:

以新課標爲依據,結合本組教材的教學要求、本課內容和課型特點,以及學情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能力目標:會認“壓”等四個生字,會寫“垂”等九個生字。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利,在讀中有所感悟生成。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聲音表現雷雨前後的不同景象。

聯繫生活,培養學生有觀察天氣變化的意識。

重難點:

1、“垂”字書寫筆順。

2、體會本文的寫作順序,朗讀感悟。

3、有留心觀察天氣的興趣,能寫觀察日記。

說教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課文整體採用課件展示與讀文相結合的方法,啓發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感受雷雨前、中、後的特點。爲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達到教學目標,我結合教材和本班學生基本情況,本文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1、朗讀感悟法:結合本文的語言特色,通過自讀自悟,邊讀邊想象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思考、感悟、想象,充分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意境美。

2、演示法:在多媒體的輔助下,藉助色彩鮮明、對比性強的掛圖和雷雨聲的音頻,圖文結合來理解課文。

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要變單一、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爲合作、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爲體現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式,以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爲重點,讓學生自主探究識字、同桌合作學習檢查、多形式的朗讀感悟,從而獲得收穫,體驗學習的快樂。

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導入時要激發學生興趣,我採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千條線,萬條線,數不清,剪不斷,落在地裏禾苗綠,落在水裏看不見。)學生說出謎底,順勢板書“雨”字。再板書“雷”字,這樣有助於學生區別“雨”及“雨”字頭的寫法。

2、自讀互查,學習生字詞。

由於本文涉及的生字不多,只有四個生字,我讓學生運用已有的識字方法自己去發現去說如何記住這些生字,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更樂意去讀,去記、去寫。由於這四個字也是要求會寫的字,所以我在這一環節一併指導。先讓學生自己說哪個字難寫,應注意什麼,再重點指導。“垂”字教學是生字教學中的重難點,“垂”的書寫的筆畫長短在不同的參考書中不一致,教學時,我尊重教科書中的書寫,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順口溜形式識記筆順:“先寫大樹是個千,一條長橫放中間,兩棵小樹兩邊站,四橫距離不能變。”

3、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力圖用形象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如,在初讀課文之後,先出示三幅打亂順序順序的圖片,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排列正確順序,並說說爲什麼這樣排列,從而整體感知課文,以此來理清課文的脈絡,把課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後”三個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我重點抓住雷雨前這一部分進行品讀分析。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和默讀讓學生在掌握字詞的同時,充分接觸熟悉文本內容。圖文結合增強學生的想象感受。使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繫,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促進感悟。

4、體會悟趣,訓練詞句。

這篇文章在運用詞句方面非常準確,值得細細體會。教學中我以各種形式喚起學生對詞語的直觀理解,體會這些詞語的精妙。如:“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一句中“壓”字就用得很妙,滿天的烏雲是怎樣壓下來呢?我通過讓學生做壓的動作然後追問:天上的烏雲壓地面這麼近,人們感受怎樣?學生通過動手訓練,不僅會弄清了“壓”字具體含義,而且會揣摩出了人們當時的感受。又如“蜘蛛從網上垂下來……”一句中,對“垂”字的理解,首先讓學生給“垂”字換字保持意思不變,學生很容易聯想到“掉”字。通過實物展示和出示字典上的解釋,來正確理解二字的不同,以此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巧妙。

再如“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中“越…越…”就用得極爲準確,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聽聲,學生自然體會到雷雨來臨前的景象。從而讓學生說出了很多“越…越…”的句子。像“漸漸地,漸漸地,雷聲小了,雨聲也小了!”我是採用打手勢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老師高低起伏的手勢,讀出雨漸漸變小的感覺。

5、引導想象,加深體驗。

通過想象,加深學生對雷雨前後景色的感悟。如:在學習雷雨後的這一部分,通過讓學生閉眼傾聽老師的範讀,讓學生邊聽邊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使學生邊讀邊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想象雷雨後景色的美麗。指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掛”的妙用及識記“掛”字,感受彩虹像一條綢帶掛在空中,十分美麗;體會“坐”的妙用,感受蜘蛛的悠閒和愉快。

教師指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重點字、詞的運用,以讀促悟,落實學習目標,把時間放給學生,培養學生獨立鑽研,自主學習的習慣,使學生由樂學到會學。

課文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一) 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湘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教材包括地表形態變化、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火山與地震四部分內容。這節課在教學中重點運用實例揭示地形的滄桑變化,指出地球表面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陸漂移的過程、六大板塊示意圖、海洋的生成和發展階段及世界火山與地震分佈圖揭示地球的變化。讓學生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火山、地震分佈與板塊的關係。

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板塊構造學說比較困難,因此這裏側重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的培養。

該教材是第二章的最後一節內容,對於地球面貌的形成起到總結的作用,又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概括和鞏固,如地球上的大洲,裂谷,海溝,大洋,地表形態等的形成並不是自古不變的,是地球的不斷運動變化形成的,今天海陸的分佈及地表形態,只是地球發展史中的一幕。這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教育是很好的題材。

(二) 教學目標

1、認識地殼是變動的,舉例說明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

2、瞭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要點,感悟"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體會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在實踐中不斷深化。運用地圖說明六大板塊的名稱和範圍。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瞭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佈規律,初步學會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佈"圖,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佈及成因。關注人類如何防震抗災,提高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

4、通過閱讀示意圖,初步瞭解海底地形及其發展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5、通過學習海陸變遷等實例,樹立地球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6、通過學習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三)說學情

1、七年級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慾,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多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感興趣。讓學生感到學到了“有用的地理知識”,才能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剪出南美洲和非洲示意圖,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看一看,拼和處是否基本吻合。如果吻合,請找出原因。再做討論題時,教師給出生活中的實例,如:英國爲睡眠少火山地震的,而日本多火山地震等。這樣做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2、七年級學生地理知識的儲備並不夠,有些地理知識在短時間內找不出來,教師針對這一情況,把許多地理事物直接標註在地圖上,減少了學生的盲目性,讓學生集中精力學習本課的知識要點。

(四) 說教學重點

重點:火山地震的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重點的把握:舉生活實例,如:智利地震唐山地震等,看分佈在哪一條火山地震帶上以及日本、英國各位於板塊交界地帶還是穩定地帶。

(五) 說教學難點

難點:板塊相對運動形成的地表形態。突破難點的方法:運用板塊構造運動的圖和板書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的箭頭圖示來表示板塊運動的兩個方向並解釋地理事物。如:喜馬拉雅山擡升是因爲板塊碰撞擠壓的結果。

(六) 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拼圖等。

二 、說教法

課堂的教學形式是多種多樣,不拘一格的。結合本節的內容和教學目標,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一)情景教學法

通過學生講述"滄海桑田"的成語故事, 讓學生思考"滄海桑田"成語故事所表達的涵義。在這種氣氛活躍的背景下,學生主動參與,並根據已有的體驗,想象這種變遷形成的過程,這可以從分發揮學生學生的思維。

(二)討論教學法

針對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好動又好勝的特點,教師採用了討論的教學方法,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刺激學生積極思考,分析,判斷,並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於生活實際中,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多媒體教學法

這節課的知識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尤其是"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要點。教師在課上採用了多媒體的圖示方法,把書中閱讀材料中知識整合在圖中,有利於知識的簡化,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加強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四)直觀教具演示法

如:教師剪出南美洲和非洲示意圖,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看一看,拼和處是否基本吻合。如果吻合,請找出原因。

(五)讀圖分析法

教師把多項地理事物在地圖上註明,讓學生觀察分析得出結論,突出了“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的特點。

(六)談話法

教師運用談話法,採用循循善誘的語言,引導學生逐步掌握了本課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如:荷蘭約40%的土地低於海平面,你能解釋這一現象嗎?

三、說學法

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十分有必要,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養成。本課中, 教師在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的同時,還注重對學生讀圖方法,語言表達,閱讀方法,討論方法,觀察方法,歸納方法的指導。

四說教學過程

在上這節課前,同學們已在網上搜集了"滄海桑田"成語故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講述教師在賀蘭山上發現海濱沉積物的證據,引出本課內容。

(二)學習新課,包括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地表形態的`變化——海陸變遷

針對七年級同學的心理特點,讓學生思考"滄海桑田"成語故事所表達的涵義,從而引發對海陸變遷的思索,讓學生暢所欲言,把包含"海洋變成陸地,陸地變成海洋"的圖片和所聽到的故事或是自己曾經看到過的景象說出來。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參與教學爭做學習的主人的信心。

展示"荷蘭圍海大壩","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國發現的森林遺蹟和古河流遺蹟"圖片,講述地殼是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同時給出數據,今年新測出珠穆朗瑪峯的數據是8844。43米,珠穆朗瑪峯平均每年增高1釐米多,讓學生進行比較思索,爲什麼會這樣,這爲了講到板塊構造學說做好鋪墊。

最後過渡:地表形態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在短時期內能看出來嗎?(不能),那麼在短時期內改變地表形態的是什麼現象呢?(地震、火山)

第二部分大陸漂移學說

教師剪出南美洲和非洲示意圖,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看一看,拼和處是否基本吻合。如果吻合,請找出原因。,引出德國科學家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並展示"大陸飄移的過程",讓學生明白科學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有時是空想也會成爲現實,以此鼓勵學生對科學不斷的追求。同時指出魏格納爲了證明自己的假設成立,做了一系列求證,當今科學家也在不斷的證明, 大陸漂移學說的科學性,從而引出大陸板塊構造學說。

第三部分板塊構造學說

1.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讓學生看圖回答問題:

① 地球表層可分爲幾大板塊,名稱是什麼?

② 陸地面積最大的是什麼板塊?

③ 哪一個板塊幾乎是海洋?

2.多媒體演示板塊與板塊之間的運動,看圖提問

①"← →"表示什麼 "→ ←"表示什麼?

②圖中的 "← →" "→ ←"符號都出現在哪?

3.盤點收穫(鞏固練習)

①地球岩石圈主要有__大板塊構成。

②板塊處於不斷的____中,有的____ 拉伸,有的____ 擠壓。

③幾乎全部位於海洋的板塊是____。

④板塊___比較穩定,板塊和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____。

設計作用:這部分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非常難以理解,教師讓學生通過看圖來回答問題,增強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爲學生雙基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4.運用圖展示世界火山之最提問:爲什麼這些地方多火山地震?引出第四部分火山地震帶,從中進行過渡。

第四部分火山地震帶

展示"火山與地震的分佈圖","六大板塊示意圖"。設計作用:總結出火山和地震與板塊運動之間的關係。

(三)討論法教學,應用提高

利用小組的方式討論:, 教師把學生分成兩大組,教師首先提出答題要求再讓學生看圖,應用板塊理論解釋地理現象,最後讓學生作答。

設計作用:這些活動的開展,開闢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用"學生的眼睛"去看,用"學生的大腦"去思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發散的思維和創新的能力,有利與學生的各種能力的提高。

(四)板書設計(略)

課文說課稿5

一、說幼兒

正確掌握幼兒年齡階段目標和幼兒近期發展情況,是每位教師設計和組織活動的必要前提,也是《綱要》中所要體現的。我班幼兒年齡在五歲半左右,探究、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發展,對語言故事中的角色總是津津樂道,還不時的總喜歡賣弄自己,但是口語表達能力欠缺。在《小桃仁》這個故事中,通過觀察、討論、分角色表演等方法感受植物生長的過程,給孩子機會,讓孩子體驗表演故事的樂趣,發展幼兒的表達能力。

二、說教材

《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再者,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生活在絢麗多彩的大自然中,一切都使他們感到新奇“天上爲什麼會下雨?”“風是從哪裏來的?” “爲什麼雲有各種形狀?”故事《小桃仁》,通過小桃仁的生長過程,引導幼兒感受春風、春雨、太陽光、老桃樹對小桃仁的愛和小桃仁變成小桃樹後的自豪和驚喜,從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變化。

三、說活動目標

大班階段是幼兒個性初步形成的階段,幼兒的個性和交往能力在學習中得到充分發展。根據本班幼兒口語發展特點以及大班語言發展目標,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爲:

1、引導幼兒感受春風、春雨、太陽光、老桃樹對小桃仁的愛和小桃仁變成小桃樹後的自豪和驚喜。

2、培養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力、表示力、啓發幼兒用親切的語氣表示出故事中春風、春雨、太陽光、老桃樹與小桃樹的對話。

3、使幼兒瞭解小桃仁發芽必需有陽光、空氣、水三個條件。

四、說活動重、難點

重點:理解春天的氣候、天氣的特徵,春風、春雨對植物生長的作用。難點:瞭解植物生長的條件:陽光、空氣、水。

五、說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請幼兒與家長一起研討植物生長的條件。與家長一起進行小種植活動,擺放在自然角內。

2、材料準備:故事磁帶、多媒體教學課件、幼兒分角色表演用的頭飾等。

  六、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有效的教學方法能有效地激發孩子的興趣,使其自主主動的探究學習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我將教學方法中的互動式的動靜交替靈活應用於其中,具體如下:

1、討論法:語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語言。爲了調動幼兒的

主動參與性,運用幼兒的已有經驗,討論法是必不可少的。

2、多媒體演示法:在活動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符合幼兒愛看動畫的特點。通過鮮明、生動的形象,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幫助幼兒理解和記憶,使幼兒展開想象的翅膀,更好的理解小桃仁的生長過程。

此外,在活動中我還採用角色遊戲法。在活動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用啓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和快樂,同時使幼兒的合作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七、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在整個活動中,我始終以幼兒爲主體的教育理念,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氛圍中主動參與討論、講述、表現,從而輕鬆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

具體如下:

1、討論談話法:幼兒在討論、談話中能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活動中,我以老師首先揭示或引發討論內容,然後由幼兒進行補充或者提出自己的疑問。如:我讓幼兒反過來向老師來發問。討論結合了《規程》的要求,爲幼兒創設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以促進其發展,而不是單一的教師講解,避免了兒童因說教、指導過多而產生的膩煩、牴觸心理和行爲。

2、觀察法:通過觀看課件,把幼兒帶入具體的畫面中,視覺與聽覺的結合,使幼兒理解故事中的意境,感知故事內容的涵義,從而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總之,我始終堅持以幼兒發展爲本的'理念,鼓勵多樣性的學法,使幼兒得到全方位的發展。

八、說教學過程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本次活動的目標,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我堅持“以幼兒爲主體,教師爲主導,”並設計了具體活動過程如下:

(一)猜謎、引入課題

“娃娃一身毛,紅嘴歪着笑,淺淺一道溝,咬開好味道,請你說一說,是什麼水果?”(出示桃子圖片觀察)

提問:吃完桃子裏面有什麼呢?(出示核桃圖片觀察)師:一個桃核就是一間房子,裏面住着一個又白又胖的小東西呢!這個小東西的名字叫小桃仁。(豐富詞彙“小桃仁”)

來,我們聽一個故事

(二)看課件,欣賞一遍故事《小桃仁》

提問:1、故事的名字叫什麼?

2、小桃仁變成了什麼?

(三)結合六幅圖片引出提問,幼兒根據故事記憶回答

分六段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引導幼兒感受春風、春雨、太陽光和桃樹媽媽親切的語氣、不同的語調。重點引導幼兒學習春風、春雨、太陽光、桃樹媽媽和小桃仁說的話。

(四)總結小桃仁發芽生長的三個必要條件和其生長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桃仁

是在衆人幫助下成長起來的,體驗愛與被愛的美好。

提問:小桃仁是怎樣變成小桃樹的?

拓展提問:小朋友是在誰的愛撫下長大的?

(五)觀看課件,完整欣賞故事。

課文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少年閏土》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五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以“初識魯迅”爲專題編排,四篇文章中只有《少年閏土》這一篇是魯迅的作品,選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故鄉》。這是一篇經典名篇,它所散發出來的魅力是叫讀者不可抗拒的。這是一篇精讀課文,它在本單元中訓練學生用比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通過對文中優美的、含義深刻的語句多朗讀、多體會,悟出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全文以“憶——盼——見——佩——思”爲線索分爲五段。課文先描繪了“我”記憶中看瓜刺猹的閏土,接着寫與閏土相識、相處的過程。重點寫了閏土給“我”講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和潮汛看魚四件事。最後寫兩人的分別和友誼。刻畫了一個見識豐富而又活潑可愛、聰明能幹的農村少年——閏土的形象,也反映“我”與他兒時短暫而又真摯的友誼以及對他的懷念之情,表達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是閱讀訓練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鑑於六年級學生的知識技能現狀和本組文“讓魯迅這一人物形象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這一重要的目的要求,我特別對本課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落實點:新課標規定“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本課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自然段;感受少年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瞭解閏土是個聰明、能幹、活潑可愛的農村少年,理解作者對閏土的特殊感情;通過聯繫上下文、時代背景、同學相互討論等方式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過程方法指引點:新課程倡導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運用對比、想像、朗讀等多種方法,進一步理解文本,真正做到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作者對話,產生心與心的情感共鳴。

情感態度滲透點:新課標規定,“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本文是學生初識魯迅,要讓學生了解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本文通過“我”與閏土的對比,流露出“我”對生活在“高牆大院”中的不滿足,以及對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的嚮往。滲透着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封建主義的批判。要讓學生體會這些並能昇華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

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學習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語言、動作,體會人物的特點和理解含義深刻句子是本課的重點,而理解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更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對於如何教會學生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可以採用模仿的方法,讓學生親自去演,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能豐富課堂。使學生全員參加都能積極動腦,大家暢所欲言,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對於如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可以先讓學生課下收集寫作背景的資料結合其背景加以理解,老師再可以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情感。

二、說教法

根據課標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精神,我根據;六年級學生的階段水平並結合本單元的重點,確定如下的教學方法:我的教學思路是快速閱讀課文,理出文章脈絡,總體感知人物的個性特點和事件;接着深入學習有關段落,體味少年閏土的性格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設計,學生對學習的內容一目瞭然,學習目的明確了,學生的'主動性就被調動出來了。

三、說學法

教學中主要採用自主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採取多種朗讀方式:自由讀,指名讀,想象畫面讀等方式來學習,在理解中朗讀,在朗讀中領會,在朗讀中昇華感情。以讀代講,適時點撥,使學生走進文本能夠深深的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濃郁的情境中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重點詞句的研讀中我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讀思結合,動靜結合,在研究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真正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載。

四、教學流程

本課共分三個課時來完成。

第一課時:瞭解課文大意;認識生字新詞,讀通課文;理清課文順序,給課文分段並命名。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並背誦。

第二課時:理解課文第四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瞭解閏土是個聰明能幹、機智勇敢、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感受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三課時:感受作者和閏土之間的深厚感情,瞭解閏土樸實可愛的特點;學有餘力的同學會模仿課文一處片斷,寫一段一個人外貌的話。

在這裏主要說一下第一課時的流程。

1、創設情境,揭示新課。

出示“月光刺猹圖”(不用說出圖的名稱),教師在配樂中用優美的語言描述圖畫的內容引學生入境。介紹圖中的少年就是閏土,引出課題。(如“這是一個幽靜的夜晚,一輪金黃的圓月高高地掛在深藍色的天空中,圓溜溜的大西瓜靜靜地躺在海邊的沙地上。碧綠的瓜地裏,有一位英俊少年,手捏一柄鋼叉,正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這少年是誰呢?對,這少年便是閏土,今天我們一起學習17課《少年閏土》。)

國小生因爲認知上的限制,感性的情景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採用這種方法可以快速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通過老師對閏土生動的介紹使閏土這個人物在畫面中鮮明地樹立起來,讓學生迫不及待地去鑽研課文。

2、介紹背景,初讀課文。

由學生彙報課下收集的關於魯迅的資料,老師總結歸納:這篇課文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寫的,1919年魯迅回到了故鄉——紹興,兩年後,他就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爲題材,寫下了小說《故鄉》。今天我們學的這篇課文就是《故鄉》裏面其中的一段。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畫出段落。

在這部份中,由於魯迅的語言文白相間,學生在字詞方面可能會出現問題,學生可能會提出不理解“其間、無端、素不知道、如許”等詞語,教師可通過課件練習幫學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課文時解決。

把下面的詞語與正確的解釋連線:

其間 只知道

無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許 從來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單知道 無緣無故

3、重點講讀,以此推彼。

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的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

①三十年後,魯迅回到故鄉,腦中浮出一幅畫面,是什麼畫面?(學生認真讀第一自然段,爲畫面取名——“月夜刺猹”)

②閏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勇敢、活潑、機智……)

③當魯迅回憶這幕時,懷着怎樣的心情?(小組討論:懷念、不捨、留戀……)

④你讀完這段後有什麼樣的心情?(羨慕……)

四個問題後學生就已經把第一段學的很透了,然後老師再提出要求:像這樣的畫面在課文中還有很多,你能找出來嗎?(小組分工合作找出其他三幅畫面——雪地捕鳥、沙灘拾貝、潮汛看魚)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的四個問題其實就是交給了學生讀課文的方法,即:(板書)

讀懂畫面——命名

讀懂人物——印象

讀懂作者——情感

讀出自己——心情

體現了“教是爲了不教”這一教學理念。

4、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本課重點講了課文的第一段,而第一自然段也是全篇的重點。在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的閏土是一個勇敢、機智,喜歡刺激的少年,而在《故鄉》中,成年以後的閏土卻是呆板、痛苦,將一切希望都寄予神靈的愚昧農民,前後的對比反差之大令讀者深思。關於這點教師在講課時可以做適當的滲透。而對於“我”與閏土在年少時和成年時的強烈對比,如,年少時“我”非常羨慕閏土,自己生活在“高牆大院”之中 也應該做適當的滲透,使學生能夠更多的瞭解魯迅的思想

5、佈置作業

閱讀魯迅的作品,寫一篇讀後感。

老師可以提供題目,如《我心目中的魯迅》《論閏土形象》《一代文豪——魯迅》《我看舊社會》等,也可以由學生自由命題。

課文說課稿7

各位領導、老師們:

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人教版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第三課《珍愛生命》第三框題《讓生命之花綻放》,課時安排1課時;第三課是第二單元《認識新自我》的開課篇,第三框《讓生命之花綻放》又是第三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本框在內容設計上共有三個環節。課題承接上一單元,在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迎接國中新生活之後,進一步從認識生命上引導學生正確、全面地認識新自我,是七年級上冊"學會適應國中新生活"核心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

根據課標要求,針對學生情況和教材的分析,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從思想上懂得生命的可貴,行動上學會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能力目標:掌握應對緊急情況的基本方法,遇到危險時能夠安全逃生。

3.知識目標: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既尊重 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

根據對教學內容的分析以及青少年漠視生命、不懂得尊重和珍愛生命的現狀,我確定了教學重點:肯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另外,基於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生命觀還未完全形成,對於社會中的'不良現象和行爲不能正確地判斷和處理,所以我確定了教學難點:生命的價值、內涵,延伸生命的價值。

爲了突出重點、講透難點,達到教學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直觀演示法、合作探究法、集體討論法、典型案例分析法等,通過多媒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等,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

下面我具體介紹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思路是以一次生命旅行爲主線,設置了三個環節:創生命之奇蹟、因生命而精彩、爲生命而震撼。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通過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首先我選用了圖片作爲導入,順利地切入主題:讓生命之花綻放。

接下來,看殘疾人圖片在學生自主發言的基礎上,總結出如何讓生命之花綻放的第一個要求:永不放棄生的希望。即使在處於人生逆境時,也應堅定求生意志。"是不是求生意志堅定了,就一定能夠生存下來呢?"讓學生分組討論後從活動中找到答案:在緊急情況下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求生知識。

爲考查學生對自救知識的瞭解,進一步增強中學生在緊急情況下自我保護的能力,我簡單設置了一個互動的求生知識小測試,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接下來讓學生說說身邊人的價值,這也是本課的重點。從學生的回答中還可以總結出如何讓生命之花綻放的第二個要求:肯定生命 尊重生命。生命一旦失去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意味着損失,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價值的。

爲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我將帶領學生迴歸生活、感悟生命,()通過親身體會感悟到每一個人都應肯定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即使在人生逆境時也應悅納生命,生活纔會因此而更加精彩和幸福。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如何才能讓生命更有意義呢?"通過問題式的過渡讓學生有目的地來到了人生旅行的第三站:爲生命而震撼。爲了突破本堂課的這一難點,我引用了身邊的典型人物事蹟----杭州最美師傅吳斌案例,讓學生合作探究三個小問題,從中總結出他的生命價值體現在對他人、對社會的貢獻。繼而要求學生談談自己該怎樣提升自身生命的價值。從而得出如何讓生命之花綻放的第三個要求:延伸生命的價值。並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談一談:作爲中學生應如何延伸自己的生命價值?以此作爲課堂的昇華。

在知識點講清講透後,最後小結本堂課的內容,讓學生明白一個人生命的誕生和成長離不開他人和社會的關愛,每一個人都必須珍愛生命,善待生命,才能獲得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實現前後呼應的效果。並要求學生課後思考自己的生命箴言並裝訂成冊,用於指導以後的人生。

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理念是"目標----活動-----發展",以學生的發展爲中心,通過圖片、時事引入、合作探究、典型人物分析、生活體驗等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養成關心時事、關注社會的好習慣,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蒐集、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使學生體驗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悅。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足之處請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

課文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九年級思想政治教材第四單元的重點內容,講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三部分內容,是經濟部分的主要內容,本課主要包括三個框題: 造福人民的經濟制度,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學會合理消費,三個部分.本課是在這一單元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是承上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啓下有中國特色文化的重要一環.而本框在本課中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是認識我國經濟現狀,經濟制度的重要一節.因此,學好本框對於學生全面理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深遠意義,同時,理解和諧社會有重要的意義.

新課程認爲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感情與價值觀,是教師設計教學,實施教學的基本依據。因此,根據“三維目標”,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目標:

“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的含義及其作用,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2、能力目標:體會“三步走”發展戰略既鼓舞人心,又切合我國的實際;體會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性;體會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不同作用,體會多種所有制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道理.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從經濟制度方面分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對黨和社會主義的`熱愛之情,感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感受不同所有制經濟所具有的不同的作用,用平等的眼光看待非公有制經濟。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①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②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2)、難點:理解“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比較法、討論法、指導閱讀法、講授法等

四、學法說明

1、學情分析:新課程認爲: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程序與方法比掌握知識內容更重要。再者,九年級學生感性思維活躍,理性思維有了一定發展,具有相關知識與一定的探究問題的能力,因此,設計學法如下:

2、學法設計

(1)、比較法:聯繫實際生活經驗和感受,通過比較、體驗,激發興趣,激活思維,形成認識

(2)、討論法:本框理論性較強,打印資料供學生討論。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自主探究。激勵學生交流觀點,大膽質疑,主動探究、教師參與交流。

(3)、自主學習法:本框一些內容易於學生自主學習,通過獨立思考,張揚個性,自我感悟,自我肯定,自我完善。

五、教學過程說明

1、蒐集資料,進行比較,激發興趣,激活思維。

課前根據學生對實際生活經驗和感受讓學生收集從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到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發性的變化這方面的材料;同時收集一些學生消費的心理,消費行爲方面的材料讓學明確這些變化的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要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經過長期有步驟、分階段的努力。從而理解“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2、運用印發資料和教材中的材料,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探究。

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心理特點,我印發了“中央企業20××年實現利潤1867億元”, “我國入選全球500強的企業”, “20××年我國各地私營企業發展情況表” ,“我國各種經濟成分變動表”等四份資料和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現有資料幫助學生較直觀地理解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私營經濟的作用;理解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私營經濟都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爲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打下基礎,能夠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個體、私營經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大膽設問,引發發討論,激活思維,深入探究

對於疑難問題大膽設問,如“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問題學生難以理解,單靠老師講授學生很難有積極性,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於是我就這一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識深入探究,發表自己的見解。當然,在這一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敢於提出問題,敢於標新立異,儘管學生的說法可能會五花八門,指向分散,但我引導學生緊緊圍繞“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國情”這兩個方面加以討論,一定會收到良好效果。

4、啓發點撥、整合知識、形成認知

爲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解我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我國社會主義性質” “初級階段國情” “公有制爲主體”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用關係圖的方式把它們展現出來(詳見公開課教案),這樣學生一目瞭然,達到整合知識、形成認知的目的。

五,關於評價的說明

在師生,生生之間彼此探究與交流的過程中,實現彼此評價和自我評價,教師進行相應的鼓勵,肯定和指導,實現教師評價。總之,學生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課內評價和課後評價相結合。

六、板書說明

新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可讀性強,但理論性要求不高,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所以條剛較少,爲便於學生學習,教師應在生動活潑教學的基礎上應引導學生把教材知識系統化,但應簡潔明瞭,便於掌握。爲此我設計如下板書:

㈠感受身邊的變化

1、“三步走”戰略

2、“兩個100年”的目標

3、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20世紀末)

㈡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經濟制度

㈡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經濟制度

1、公有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1)公有制包括的內容:

(2)國有經濟的含義:

地位:

作用:

(3)集體經濟的含義:

地位:

作用:

2、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3、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4、各種所有制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七、課後作業設計

課堂作業應針對性強,精而簡,能體現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利於學生掌握知識、拓展思維,起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爲此,我設計如下練習。

課後作業

材料一:教材90頁“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此圖所述,涉及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都是國有企業

材料二:《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要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

閱讀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別說明了什麼?爲什麼?

課文說課稿9

一、說教材:

《我的信念》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散文隨筆。本單元以人生爲主題,主要是謳歌理想,闡述信念,論說人生修養,並能貼近生活,容易聯繫自己的人生體驗,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本單元還要練習朗讀,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我的信念》作者是瑪麗·居里,這是作者在晚年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和信念的抒寫。從作者的工作、生活、事業、名利、人際關係、業餘愛好及科學趣味中可以讀出崇高,可以領悟偉大的成就、傑出的貢獻是從何處而來。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學設計作簡要說明。本文是對瑪麗·居里一生的回顧,內容簡單。課前要求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室查閱報刊書籍或網上查詢,蒐集整理瑪麗·居里的有關資料。爲更好地瞭解這一偉大的科學家作鋪墊。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確立三個目標。(出示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朗讀教學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是新課標對七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之一。同時第二單元單元要求提出“還要練習朗讀”的要求。朗讀課文既能矯正語音,提高閱讀水平,又可以進入情景,進入角色,把握文章內容,領悟語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發獻身科學的熱情。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靈魂,新課標十分注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因此,在

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的基礎上,學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偉大與崇高,心靈會受到感染,蕩起以她爲楷模,向她學習的漣漪,從而立志獻身科學。

3、積累語言,學習語言特點並加以運用。新課標提出“語文的基本素養要通過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通過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來實現。”寫作與口語交際成功的關鍵在於語言的'積累、感悟與運用。因此確立該目標。

三、活動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由對居里夫人的簡介採用問題“大家知道她是誰嗎?”導入,並出示居里夫人的畫像作形象感知。出示第一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發獻身科學的熱情。

(二)檢查預習:問題是:(出示投影)

1、給加點的字注音:結繭 蹂躪 懊惱 猝然 奢望 魅力 獲益匪淺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關資料。此環節意在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字詞的檢查主要爲課文的學習掃清字詞障礙,大致掌握學生預習的情況,接着交流瑪麗·居里的材料,給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提高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這樣設計也體現大語文教育觀。

(三)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五名學生分段讀,讓學生調動聽覺和視覺感受居里夫人偉大的人格。教師就學生的朗讀作必要的點評指導。(如:字詞的讀音、朗讀的停頓、語氣等。)

2、學生自由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陳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蹟?線索是什麼?

(2)根據內容試寫一句話:居里夫人是一個的人。這樣帶着問題來讀,學生的朗讀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

課程標準(七—九年級)階段目標中強調:“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設計這兩個問題,就是要求學生整體把握全文內容。

課文說課稿10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農牧文化的交融。下面我從這樣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農牧文化的交融這一課時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三課“多元文化的交融與世俗的時代”第一框的內容,涉及到得歷史時期是宋元時期,宋元時期上承漢唐,下啓明清,是中國古代社會歷史上的轉折點。這一時期,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層逐漸成長、民間世俗文化勃興,中國社會文化展現出獨特的風貌。本課重點講述了當時農牧民族之間的和與戰及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響與融合,描繪出中華傳統文明的發展脈絡,同時也爲後面內容展開預設了時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宋元時期並立政權及其更替情況。瞭解岳飛,能說出他的突出作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閱讀課本和蒐集、分析、運用歷史資料等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具體史實的學習,認識古代民族間的戰與和是農牧文明交融的途徑之一;分裂是短暫的,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對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家富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遊牧民族與北宋、南宋政權更替的過程

教學難點:政權更替過程中農牧文化的交融

二、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教材內容、學生實際情況、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主要採用啓發創新教學法:通過對問題的啓發思考,讓學生得到“創新”的認識。學習方法主要是合作、探究學習法:從問題入手,蒐集、分析、運用歷史信息,思考、討論相關問題,提出自身觀點,同學間交流、分享。

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分爲三個板塊:遊牧民族與北宋、南宋政權更替農牧文化的交融農牧文化交融的啓示

導入的設計:由於本框教學內容較多,一方面佈置了課前預習,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初步瞭解這段動盪的時期和相關的歷史人物,另一方面在導入新課的時候以上節課的安史之亂導入,唐玄宗後期,奸臣當道,朝政混亂,唐朝由盛轉衰,9世紀後期,唐末農民起義爆發,瓦解了大唐帝國的統治,907年,唐朝滅亡,隨後中國歷史又進入了分裂動盪時期,在分析到這裏時,可以讓學生把課本翻到127頁中國歷史紀年表,細心的學生會發現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就是從五代十國到元朝統一這個歷史階段,讓學生對這幾個政權有初步的認識。

板塊一:遊牧民族與兩宋政權更替

出示地圖:圖4-64北宋、遼、西夏並立形勢圖和圖4-66金、南宋對峙形勢圖,給學生7-8分鐘時間,讓他們根據圖和課文內容完成一張與宋並存少數民族政權的表格,這一活動的設計意圖是通過觀察、對比、尋找共同點,培養學會從地圖上獲取信息、學會運用分析、比較、概括、綜合的歷史思維方法。

在這一板塊中還有一個難點就是怎樣看待澶淵之盟,這一活動可以採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從政治和貿易交流兩方面來評價,這樣的話,學生更容易理解。另外對於岳飛的故事可讓學生來說,主要是利用這一民族英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板塊二:農牧文化的'交融

1、出示圖片:農耕文化、遊牧文化圖片,猜一猜:哪些圖片體現的是農耕文化?哪些休現的是遊牧文化?造成這兩種文化差異的原因有哪些?

2、再出示書本108圖4-68和圖4-69契丹文字和西夏木活字,認認其中有哪些漢字的筆畫,想想這說明了什麼?通過之前的分析,學生馬上能想到是農牧文化交融的一種體現,在此基礎上,再補充除了文字外,在政治上:遊牧民族仿效中原王朝政治制度、科舉制度和典章制度。在經濟上:遊牧民族仿效宋朝賦役制度,學習農業生產、交流物資。在文化上:社會風俗、文化觀念逐漸同化。

教師最後總述:通過學習我們發現各民族建立的政權之間既有兵戎相見,又有和平相處,相互交流,我們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就是各民族彼此交流融合的產物。宋元時期的民族文化融合對我們今天處理民族關係、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有什麼借鑑作用?

板塊三:農牧文化交融的啓示

在這一板塊中請同學們任選一個感興趣的話題談談:

1、怎樣對待本國的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

2、今天我們應如何處民族關係?

這個活動可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各小組踊躍發表各自的觀點,還可以請學生進行評論。

(這樣做拓展了“課堂”空間,引導學生聯繫實際,把“社會”引入課堂,將課堂鏈接社會,不僅把整堂課的內容提升到了一個“以史爲鑑”、“學以致用”的高度,也把學生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更高層次,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在課堂總結時可藉助表格和板書讓學生對今天的知識點再進行回顧和鞏固。

最後,這堂課在《愛我中華》這首歌曲中結束。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課文說課稿11

說教材、說目標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太陽》(出示幻燈片1)。爲什麼會選擇這課呢?是因爲這次教學的主題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我們應該堅持這樣一個原則,那就是用最適合整合的課去整合。相對於其它學科來說,語文教學中的信息技術的使用具有一定難度,而像《太陽》這樣的說明文,因爲沒有生動的故事情節,離學生生活較遠,不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正好可以提供大量的資料圖片,彌補不足。《太陽》(出示幻燈片2)這篇人教版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的課文,是一篇科普短文,採用了多種說明方法,介紹了和太陽相關的一些知識,說明太陽和人類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基於本文是說明文,同時語言優美、文字流暢,非常適合指導學生朗讀。我將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爲(出示幻燈片3):

1、讓學生學會7個生字,寫兩個生字。正確讀出“傳說、寸草不生、差不多、攝氏、鋼鐵”等詞語。

2、運用多種方式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太陽的有關知識,初步認識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說重難點:

作爲教學的第一課時,結合三年級學生實際,我認爲教學重難點是(出示幻燈片4)利用課本和網絡課件,瞭解太陽的特點以及它和人類的密切關係,拓展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

說準備、教法、學法:

由於三年級學生是初次接觸說明文,說明文相對來說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着“怎樣能更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動’起來。”的想法,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學這課(出示幻燈片5)我利用了多媒體網絡教學課件,根據課文的結構特點,抓住課文中的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地學習意識。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給正確、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健康的學習情緒,是本課時使用的主要教法。(出示幻燈片6)激趣學習法,查閱資料學習法,自主學習法等方法是我在教授本課時教給學生主要學習方法。剛剛說到教學這課我用到了課件,這就是我的網頁課件流程圖(出示幻燈片7),課件主要分成六個板塊,教學的第一課時用到了“動畫欣賞、課文欣賞、開心詞典、太陽訓練營和太陽天地”五個板塊。

下面我將結合課件具體說說教學流程。

說教學過程: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用簡明的語言提到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后羿射日,而大多數孩子又是比較喜歡看動畫片的。上課伊始,我利用(點擊動畫一)課件播放后羿射日的動畫片讓學生欣賞,通過這個關於太陽的古老的神話傳說導入新課,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爲下文的學習作鋪墊。接着出示課題,讓學生質疑後帶着問題點擊“課文欣賞”初讀課文,這裏之所以通過課件來讀文,目的是在於讓學生把課文當作資料來讀,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讀後,讓學生用“開心詞典”檢查自己的生字掌握情況,激發學生讀課文和學習生字的興趣,當學生將鼠標放在標有拼音的詞語上時,詞語右下角會出現這個詞語的註釋,這樣做是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還比較弱,同時也是爲了充分利用課堂四十分鐘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學生還可以去掉拼音來讀詞。這樣的設計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識記生字的興趣,也便於幫助中低年級的學生自學、理解、記憶生字詞。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的“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識字後引導學生自己觀察生字的特點,先找出寫好生字的關鍵所在,再寫字,由學生自己來認識如何寫好字,取代老師一筆一畫地分析。

初讀課文、識字寫字後,讓學生打開課本再次快速瀏覽課文,說出自己對太陽都有了哪些瞭解。學生通過初讀基本上是可以瞭解太陽的遠、大、熱的特點的,若學生回答有困難,我可以結合課件中的圖片作適當引導並板書。

課文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自然之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與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在南太平洋一個海島旅遊時,看到一隻正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一隻食肉鳥叼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趕走食肉鳥,把幼龜抱向大海。正當他們爲自己保護小動物的善舉而沾沾自喜時,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隻幼龜是偵察兵,後面成羣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爲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爲食肉鳥的美餐。他們陷入了深深的後悔與愧疚之中。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豐富學生的見識,使學生認識到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同時培養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了解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這是一項長期訓練的內容,不能要求過高,不能急於求成;在進行精讀課文時,要交流學生的自己的閱讀感受,從中受到啓示: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不然好事變成了壞事。

二、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啓示;難點是理解嚮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說教學過程。

1、引入道。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語文學習規律,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這篇課文的題目比較抽象,所以,新課伊始,我先出示一個故事,讓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麼成語?同學們很快猜出這個成語是拔苗助長。我隨後又問: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學生說出了拔苗助長告訴我們不顧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會把事情弄得更糟的道理。從這我引出課題自然之道。今天我們學的課文就是講述這個道理。

爲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我又讓學生聽課文範讀。學生聽範讀後再進一步讀,邊讀邊思考文章每一部分講了什麼,並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語文課程標準》對四年級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所以在此我設計了這一環節。)教師在學生概括完文章主要內容後總結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課件: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先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講了什麼,然後把各個部分的主要意思連起來,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2、感悟道 。

爲使學生進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我運用了演中促讀,演中理解的方式。可愛的小海龜被我們不經意間深深地傷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齊讀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這是一件什麼蠢事呢?我們讀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請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會兒,我們來分角色表演這三個自然段敘述的情景。如果你會表演了,也就讀懂了。

a.學習第三自然段。請一名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學找出描寫幼龜動作的詞探欲出又止躊躇,請兩個學生扮幼龜,帶頭飾上臺表演,大家邊聽邊看。表演後評價,相機指出欲出又止、躊躇不前的意思。比較書寫幼與幻字;引導學生抓住突然啄拉評議嘲鶇的表演,體會嘲鶇的心情。範寫啄字。

b.學習第四自然段。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與同伴及嚮導感情或表情的詞語,焦急若無其事冷淡極不情願,自由讀該段,要求讀出各自的表情。想想兩者對話時的心理活動:他們說這句話時心裏是怎麼想的.?再分角色朗讀,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範讀、模仿讀、比賽讀,初步讀出感情。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指名上臺表演,教師採訪嚮導扮演者:你說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引導學生初步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結果嚮導極不情願地抱起了那隻小龜,嘲鶇呢?並再次體會嘲鶇頹喪的心情。

爲使學生進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設計了兩個比較句子的題。

比較句子:下面兩個句子有什麼異同?

我們幹了一件蠢事。

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過比較,並聯系課文明確:我們的確是弄巧成拙,好心辦壞事,是愚不可及。

這件蠢事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呢?觀察課文插圖,說說圖意。課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這幅圖的情景自由讀6-7自然段。

數十隻食肉鳥因爲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 展開想象:食肉鳥是怎樣飽餐一頓的?而我與同伴們此時心情怎樣?

填空:理解我與同伴此時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說,看我們做了些什麼!我也_____地說:___________。

再比較句子,體會悲嘆根本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嚮導一邊走一邊說: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傷害。

嚮導一邊走一邊發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

嚮導由冷淡到不情願到補救到不得不發出悲嘆,齊讀最後一句。

教師總結: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護小海龜,違背自然之道只能傷害小海龜。

3、使道深入學生內心。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與創造潛能。所以我讓學生想像,當海灘上最後一隻海龜艱難的爬進大海,看到那長長的沙灘足跡時,你最想說什麼?同學們,如果你們就是當時在場的作者與他的同伴,你們一定從這件事中受到了教訓,得到了啓示。那麼,就把你受到的啓示對大家說一說吧!根據學生髮言,教師適當拓展延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使道深入學生內心。教師相機出示課件並總結:大自然有一定的規律,比如:候鳥遷徙不能挽留;山澗小魚難以在魚缸中生活,溫室也難育參天大樹,我們要尊重大自然,否則將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請看這是一隻被圈養的老虎,管理者讓它與一隻牛關在一起,居然能與牛與睦相處,可見這隻牛已失去了野性。南京著名生物專家吳琦老先生在會上直言抨擊了逐年興盛的商業類虎牛相爭、虎雞相鬥行爲,建議政府部門儘快放虎歸山。讓我們共同遵循自然之道吧!

課文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古詩,學生在七年級年級上冊已接觸過古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詐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本詩爲民歌,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於吟誦,有利於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二、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1.依據

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國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爲主體並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有所瞭解,我個人理解,就是要使學生對古詩文要“想讀”、“會讀”、“熟讀”、“解讀”。至於本課,語文通俗,所以計劃以“熟讀”、“背誦”爲重點。

2.學生分析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爲學的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對學生現狀的分析必不可少。《木蘭詩》面對的學習羣體是一羣13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20世紀90年代,受經歷和知識水平所限,對本詩中作者要表達的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學生羣體中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層次,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置教學過程,精心安排問題,做到兼顧全體---“

優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飽,次等生吃了”。比如簡單的問題,由全體學生同步完成;稍難的,學生間討論,教師點撥;難點,則在教師的啓發下進行探討。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回應學生當堂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此展開新討論,或安排課後的活動。

3.確定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內容:

知識目標:

1.文言知識,初步瞭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瞭解民歌的特點和常用的修辭手法。

3。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瞭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4背誦全詩。

能力目標:

1。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準確、完整地複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效果。

3。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背誦古詩。

2。研讀刻畫木蘭定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理解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

教學難點:

瞭解本詩的一些句式,並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並提醒學生在翻譯時要注意體現。

三、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1.學法指導----依據“三有利”原則

①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思維。

②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以利於學生終身可持發展。

③有利於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具體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2.教法

①誦讀法:古詩教學應着重體現朗讀,注意語氣、語調、節拍,力求聲情並茂,體現詩歌的聲韻美,在反覆的誦讀中,深入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複述法:教師提示學生複述時要掌握詩中敘事的各個環節,而且要注意抓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

③鑑賞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集中鑑賞本文繁簡相宜、形象豐滿的寫作特色。

④討論探究法:培養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

⑤競賽法:針對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開展競賽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手段-----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兩課時進行。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瞭解北朝樂府民歌;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疏通文意,整體把握詩歌;複述詩歌的故事情節,理清情節發展脈絡,強化背誦。

第一環節:導入

教師給學生唱《紅色娘子軍》主題歌,讓學生結識巾幗英雄-----花木蘭。

第二環節:作品及背景介紹

將課前準備的文字資料分發給學生,通過學生自己蒐集來的材料,簡介背景,激發興趣。

第三環節: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首先播放課文朗讀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初步感知詩意。(投影顯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課新字詞。)然後教師範讀,學生聽讀,要求注意體會朗讀的語調、語速、節奏等,尤其注意朗讀節拍的把握。接着讓學生自己練讀詩歌,力求體現詩歌的聲韻美。

第四環節:默讀詩歌,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文句,理解詩意。

首先讓學生自讀詩歌,藉助註釋、工具書,試譯全詩。然後把全班分爲6個學習小組,以學習小組爲單位,學生互動合作,討論交流,理解詞句,講解詩意。如果有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全班共同商討解決。再將全班分爲A、B兩組,展開課堂文言知識競賽,每道測試的單號爲A組必答題,雙號爲B組必答題。底分爲100分,錯一小題扣5分,分別納入小組計分,小組競賽完畢,教師針對學生回答,酌情點撥。

第五環節:複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強化背誦

先選幾位同學複述本詩的故事情節,其餘同學評點,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總結,畫出思路圖。然後依據;思路圖,背誦思路強化背誦。然後再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指導背誦。(如:教師背上半句,學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學競賽或組與組之間競賽)。最後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第六環節:佈置作業

讓學生課後蒐集花木蘭的相關資料,將《木蘭詩》改寫成劇本。目的是讓學生強化背誦,通過自編自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迎接校園文化藝術節。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檢查背誦,研討賞析,對詩歌進行美點追蹤,合作探究,就最想解決而自己又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展開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第一環節:檢查背誦

通過個體抽查、滾動式背誦、集體背誦的方式檢查。

第二環節:研討賞析

先請同學用一句話評價《木蘭詩》。任選一個方面,說說它帶給讀者的美感,教師歸納學生的評價,組織學生一起走進《木蘭詩》世界,盡情領略作品展示的奇異美,總結出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傳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練生動的語言美,壯美的愛國情,繁簡相宜、詳略得當。

第三環節:合作研討,探究思考

先要求學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問題,然後教師歸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板示,並交給全班討論解決。學生有可能提到:爲什麼“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到底姓什麼呢?”“木蘭的姐姐爲什麼不去從軍?”等問題。有些問題可留給學生課後去自己查找,有些可當堂解決。

第四環節:說話訓練

要求學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蘭”爲題說一段話,談談自己對花木蘭的認識和思考。

第五環節:小結

結合對本詩的理解,在背誦中結束本詩的學習。

第六環節:佈置作業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蘭”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長記錄袋中。

2.畫出我心目中的花木蘭。

說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我將板書設計成這樣,主要是理清課文思路,讓學生根據這個簡單的示意圖把課文的故事情節複述下來,強化背誦。

代父從軍

征戰沙場建功受賞辭官還家

第二課時主要通過研討賞析,對詩歌進行美點追蹤,所以把文章的美點提練出來讓學生一目瞭然

課文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17課《七顆鑽石》。本組教材的專題是“愛的奉獻”,這篇課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他爲我們講述了一個小姑娘和她的母親由於愛心而讓出瞭如生命般珍貴的水,他們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着神奇的變化,最後他們的愛心升騰到空中,幻化成普照大地的謠言的七顆星星。這個短短的童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蹟,愛心能爲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恆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無私廣博的愛能創造奇蹟。根據本課教材內容和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會認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重點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能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學生邊讀邊想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

教學重難點:能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

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這個充滿神奇色彩的故事,會讓他們感受到無窮樂趣;文中個性鮮明的人物,會讓孩子感到可親可敬;細膩傳神的語言描述,會讓孩子感受語言的魅力;而真摯感人的情感,又會讓孩子受到心靈的洗禮。鑑於這些特點我採用以下教法學法

二、說教、學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本節課我體現以讀爲本,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個別讀,女生齊讀、男生齊讀、表演讀等多種讀法讓學生在讀中感、讀中悟。並採用想象朗讀法,讓學生想象水罐的一次次神氣的變化,體會愛心的神奇。並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我在此起的是引導作用,帶動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有敢而發、有感而寫。在整個課堂的實施過程中學生的聽、說、讀、寫得到了訓練。另外,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本節課我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如想象小狗的出現,想象有了水的情景。

三、說教學媒體的選擇:

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已是必然趨勢,爲了讓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充分發揮輔助作用,我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教學手段的使用,設計了適用面較廣、實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課件。如利用多媒體出示情景朗讀良好的音響視頻效果爲學生創設夢幻般的情景,讓學生融情於景,雪災、5.12愛心圖片激發了學生的愛心的使學生有感而發、有感而寫,寫作起來也更流暢。還可以節約時間,增大課堂容量。

四、說教學流程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努力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讓他們在感興趣的、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真正成爲語文學習的主人。本着這樣的指導思想,特將本堂課的教學思路擬訂爲:創設情景、激情導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精讀品味、想象感悟——總結昇華、拓展思維。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課

一、複習導入──提出學習思路

1、同學們,喜歡看動畫片嗎?誰知道上面的聲音是怎麼來的嗎?(配音)今天老師也做一次配音你們可要仔細看認真聽。

2.出示課件

3.教師敘述第一段。故事的名字叫《七顆鑽石》板書課題

4.這時的水意味着什麼?(生命、希望、活着的力量、一切)

(這樣精心設計,能調動學生視覺聽覺交叉參與活動,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能夠主動、充滿期待地參與學習活動。)

5、還記得這隻水罐在故事中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相機板書:有水──銀罐──金罐──鑽石──星座)

師:真是一隻神奇的水罐!到底是什麼魔力使水罐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變化呢?

(板書:?)

師:就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個神奇的童話故事,找找原因吧!

二、引領體悟──愛是變化的力量

1、學習第2段:

⑴學生自讀。

⑵和我們說說你讀後的體會。

⑶這個小姑娘真不簡單,你能想象小姑娘怎樣找水的嗎?

⑷學生交流:“夜裏”:

①你很細心,注意到了這個詞。

②那是個怎樣的夜?(寒風瑟瑟風沙彌漫、漆黑不見五指、沒有人出來行走、寂寞的、孤單的、害怕的……)

③姑娘怕嗎?(不怕,她想着要爲媽媽找水,挽救媽媽的生命)

④即使害怕也是非常自然的,但正如你們所說,此時她的心裏想的更多的是母親,正是一份愛的信念。正是這愛,使她充滿了力量。師:小姑娘給媽媽找水容易嗎?你從那裏體會出?

生:“哪裏”:

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師:她都去了哪些地方找水?

生:(想象說)

師:小結

夜更深了,當她醒來的時候,水罐裏卻裝滿了清亮清亮的水,這時小姑娘的心情如何?

“小姑娘喜出望外……”:

①“喜出望外”是什麼意思?如果是你的話,會怎麼做?小姑娘在“喜出望外”時想的是什麼呢?

②多麼孝順的小姑娘呀,她愛媽媽勝過愛自己,誰能把這句話讀好?學生練讀。

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要讀出小姑娘尋水的艱難、尋到水的驚喜和送水的急切。(這一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髮現水罐的神奇體現在變上,引出是愛讓它發生了變化。爲下一步的自主學文做好鋪墊。)

③現在你說說水罐裏怎麼會有水了?

你說得真好,是小姑娘對媽媽的這片孝心,這份真摯的愛感動了命運之神。使她擁有了這一罐清亮的水。也感動了我們,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段。

師:小結:這水罐之所以發生變化。(把?改成愛)是愛,是小姑娘對媽媽真摯的愛,纔會有這樣神奇的變化。

小姑娘有了一罐水了,但這罐水的故事纔剛剛開始。這水罐後來又不斷地發生神奇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呢?

請同學們先快速地默讀3自然段,仔細讀讀,想想什麼是水罐發生了變化?

2、生講讀第3自然段體會(對小生命的愛:

老師看大家都在認真讀書,有的還皺着眉頭呢,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這水罐是怎麼會變成銀的呢?

⑴(男生齊讀第三自然段)。

⑵學生自由回答。

(水是多麼的寶貴,小姑娘卻給了小狗)

師:(給媽媽捨得,給小狗捨得,給自己反而不捨得。什麼叫無私,這就是。)

小結:小姑娘不但愛自己的母親,還用愛心來對待小動物,這銀水罐多麼像小姑娘那顆晶瑩美麗的愛心呀!所以生命之神點木成銀。

⑶誰體會到了小姑娘這份愛心,來讀給我們聽聽:

3、學習第4段:偉大的母愛

後來,銀水罐爲什麼變成了金水罐呢?請同學們輕聲地讀一讀第四自然段。

⑴你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了什麼樣的愛?

⑵你看,小姑娘的媽媽是多麼愛自己的女兒啊,

(母親需要這生命的水,可爲了孩子,她放棄了,也把生命的希望留給了孩子。)

⑶(評價:真感人多麼偉大的媽媽啊)

師:誰願意來讀讀母親的話(指導朗讀)

這次變化是母親對女兒無私的愛創造的奇蹟。──你們發現了嗎,水罐的奇蹟不在於小姑娘一個人,而在於愛的行爲。只要有愛,就會有奇蹟發生。板書(愛母愛)

師:又是什麼原因從水罐裏跳出起顆鑽石。(出示自學要求)

4、生自學彙報(對過路人的愛)

師:小姑娘她不渴嗎?

生:渴

師:你從哪體會到?

生: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

小姑娘嚥了一口唾沫。

師:誰再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小女孩焦渴的感覺。

(自己帶動作讀,個別帶動作讀)

師:從你們的朗讀中我體會到小姑娘口渴難忍

(課標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放手讓學生閱讀課文,去感受人物的特點,感受語言的'內涵。接着,通過朗讀來展示閱讀成果。通過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尊重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

⑶出示填空:

在口渴難忍的情況下,小姑娘先想到的是______,是______,是______,卻忘了______。

小朋友啊,愛的心靈就是這樣的崇高!所以,

七顆很大的鑽石從水罐裏──跳了出來,

一股清澈而新鮮的水流──涌了出來。

⑷讓我們再一次張開想象的翅膀:(出示)

那股水流越涌越多,流向田野,流過村莊那裏將是一翻怎樣的情景呢?那裏的人和動物又會怎樣?你們快來想象下去?

生:想象說

師:地球在清流的滋潤下,重又煥發了勃勃生機。是什麼創造了這樣的奇蹟?(愛)

師:對,是愛。是愛創造了奇蹟。(板書)

三、延伸閱讀──愛是真實的奇蹟

1、小朋友,這節課我們一路讀來,一路想來,是愛創造了故事中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愛)讓我們再一來感受愛的神氣。

2.播放情景朗讀

過渡:那七顆鑽石升上天空,變成了七顆星星,就是人們說的北斗七星,也就是大熊星座。

師:她的愛心變成七顆星星,掛在天空,照亮每個人的心靈。照亮世界的每個角落,照進每個人的心中;告訴我們,只要心中充滿愛,就會發生奇蹟。

四、拓展練習

聯繫生活,感受愛心

(一)

1、說說你身邊獻愛心的人和事

2、播放課件(愛的感言)

3、播放課件(愛心圖片)

4、(二)播放課件(愛的奉獻)

播放歌曲《愛的奉獻》,讓學生欣賞,隨着優美的旋律,大屏幕出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是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使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再次體會愛的力量。

師:是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小姑娘的愛心就象天空中的七顆星星,閃閃發光,照亮每個人的心靈。我們的愛也不正是那一顆棵顆鑽石嗎?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愛自己的父母、家人,也要愛周圍的人,愛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和動物,這樣我們的世界纔會更美好。

5、請把你們獻過的愛心或準備要獻的愛心寫在老師獎給你的桃心紙上。把愛心傳遞下去。

6、讀自己寫的“愛心”

(二)師總結:

我看到你們一個個愛心的天使,聽到你們一個個摯熱的愛心,相信你們一定會把文中的愛心傳遞下去。

課文說課稿15

一、教給同學“整”的方法,實現“合”的優化

教材說明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識性課文。課文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介紹了海底奇異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 教學的目的,一是讓同學瞭解海底是個怎樣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偉大;二是讓同學在美的享受中,發生瞭解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瞭解海底景色奇異和物產豐富的特點。 難點:學習作者怎樣把海底動物種類多、活動有趣寫具體的方法。

學習目標據此,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和目標定位在:

1、利用網絡互動優勢,引導同學理清課文敘述順序,學習作者怎樣把海底動物種類多、活動有趣寫具體的方法,因材施教,建構新的知識點。

2、利用網絡資源優勢,瞭解海底世界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激發熱愛自然、探索自然奧妙的興趣。

3、利用網絡開放優勢,想象文章描繪的.情景,熟讀成誦,分層發散,實現同學個性化發展,引導同學自主探究,使其學會高效率的合作學習。

優秀教案根據目標定位,我把分爲短期、長期兩個層面。

短期:在網絡教室集中教學,時間爲兩課時。首先,利用網絡資源創設情境,激發同學探究興趣,圍繞“你認爲海底世界是個怎樣的世界?”讓同學自主提出問題:例如:我認爲海底世界是個奇妙的世界(或美麗的世界,物產豐富的世界,神祕的世界……),針對這些問題,引導同學自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敘述順序。然後,藉助網絡資源引導他們合作學習,理解重難點,在文中或利用網絡找出你想象的海底情景,想象文章描繪的“神奇”情景,並做到熟讀成誦。最後,通過分層擴展,啓發形成新一輪探究興趣。

長期:爲利用主題網頁分散教學,活動時間設計爲一個月。同學圍繞“潛水劇樂部”、“海洋生物研究所”“小小潛水員”等主題活動,師生一起開發新的課程資源。

以短期教學促發長期探究,以長期探究引向生活積累,讓語文學習真正做到爲生活服務。

整合的課堂一.“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渠之清冽源自活水,正是因爲有了豐富的網絡資源這一源源不時的活水,才使同學發生孜孜不倦的探究慾望。對《海底世界》一課,我就是這樣利用資源導新的。

活水要留入渠中,還少不得教師有價值的引導。

二.“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

這正是同學個性化發展的壯闊景象。

在《海底世界》的重難點教學中,我藉助網絡的互動優勢,實現同學個性化的學習,爲其構件了自主探究的平臺。

正所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這裏,我用李白的千古絕句作比,是想說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之妙,當然,合作的學習少了太白先生的孤寂,多的是衆人拾柴火焰高的快慰。

三.“春城無處不飛花,萬紫千紅總是春”

我爲同學展開多維度評價和發散性的擴展,讓小朋友的心中對語文的熱愛、對知識的探究始終“總是春”般的感覺。

我的反思

整合是大勢所驅,作爲網絡時代的教師,我們應該多考慮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