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12篇

說課稿 閱讀(6.84K)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說課稿12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的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小數乘法。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整數乘法運算律、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加減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在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一些小數乘法的初步經驗。它是在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

(二)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新大綱倡導對概念性的內容不下準確的定義,而是通過系列探究活動,讓學生感知、理解其內涵所在,能用自己的話表述即可。因此,讓學生感知、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和利用已學的知識基礎計算其結果就成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解決實際問題,學習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技能目標:經歷小數乘整數算理的理解和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體驗算法的多樣性。

3、情感目標: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說教法、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完成上述三維目標呢?根據教材的特點,本節課採用多媒體爲主要教學手段,以討論交流、合作探究爲主要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爲學生提供較豐富、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在複習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自主研究發現小數乘法意義,用已有知識來求解簡單小數乘整數的結果,並應用解決實際問題。整個教學按以下四個環節組織進行:

①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②合作探究,明理獲知。

③深化運用,鞏固新知。

④回顧小結,質疑問難。

主要學習方法:轉化。另外還有遷移、猜測——驗證、歸納。主要教學方法:引領、提升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在這個環節中,我分兩步組織教學。一是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情境,拉近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體會到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出示課件:三峽電廠發電機組和研峽電網圖。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提問“上面呈現的信息是什麼內容,你從中獲得哪些信息?通過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觀察後可能提出的問題:

⑴20xx年三峽一共能發電多少萬千萬瓦時?

⑵20xx年能發電多少千萬瓦時?

⑶20xx年能發電多少千萬瓦時?

⑷6臺發電機組每小時發電多少千萬瓦時?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使用青島版的教材中,我努力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二)共同探究,明理獲知

1、探索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這一環節是本節研究的重點,當重點突破。

⑴誰能解答上面同學提出的問題?6臺發電機組每小時發電多少千萬瓦時?學生獨立列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下,理解小數乘整數的意義,和整數乘法的意義一樣。

⑵充分放手,適時點撥,小組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在計算得數時,遇到了問題:一個因數是小數怎麼辦?通過教材上的導性語言,引發學生的思考。有的根據意義計算,有的用計算器計算;有的用估算,直接算出結果。教師重點關注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⑶關注新知,透徹理解

你是怎麼算的?展示各種豎式算法。通過發問引發學生的討論,使學生理解算理。“怎樣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整數乘法?”把因數58.6看作586來算,變成整數乘法,積就擴大到原來的10倍,根據是什麼?(用乘法中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要想得到原來的積,就需要將它化成整數乘得的積縮小到原來的1/10,所以應該從積的左邊起數出一位點上小數點。

⑷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計算方法。先按整數乘法計算,再根據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確定小數點的位置。

2、對小數乘整數計算方法的拓展和應用

綠點標示的問題在信息窗中提不出來,教師直接電腦提出:這個月我家用電45千萬瓦時,每千萬瓦時0.62元。應付電費多少元?

這裏沒新的知識點可放給學生,要讓學生說說做題的過程,以加深對計算方法的理解。教師只要提醒計算結果要化簡就行了。

(三)深化運用,鞏固新知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四組闖關題。第一關是試一試(自主練習第1題:①買6支鉛筆需要多少元?②買14個皮球需要多少元?這關是模仿性練習,讓學生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第二關是塗一塗,即根據算式塗塗得出結果。第三關是填一填,即根據加法算式寫乘法算式和根據乘法算式寫加法算式,這兩關是提高性練習。是爲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小數乘法意義的理解。第四關是想一想:0.2×3=0.6,3×0.2=?這關是深化性練習,一是讓學生明白整數乘法的交換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二是讓學生體會一個整數乘小數的意義也是求幾個幾是多少。

通過這樣闖關練習,不僅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層次練習中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體會用小數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喜悅。

(四)回顧小結,質疑問難

幫助學生整理,解決疑惑問題。

總之,本節課這樣設計是基於讓學生能夠實實在在從課堂學習中感受到、體驗到、領悟到、思考到新知的獲取,建立數學模型。能否達到效果,關鍵在於教師在課堂中對“生成”和“開發”的關注如何,把握如何,調控如何。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節課是會考考綱中規定的必考內容,它對整章節教學起承上啓下的作用,學好梯形會有舉一反三、以一當十的作用。

(二)課時安排:

兩課時。本節課是第一課時,第二課時是梯形的判定及應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梯形的有關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質和五種基本輔助線。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使學生在探究梯形相關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質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說理意識;

⑵在解決等腰梯形的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多樣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們體會數學活動充滿着思考與創造的樂趣,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愉悅;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分成三個層次:

1、掌握梯形的定義,認識梯形的其他相關概念;

2、熟練應用等腰梯形的性質;

3、通過實際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輔助線作法。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爲:靈活添加輔助線,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決梯形問題往往要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來處理,經常需要添加輔助線,對於剛剛接觸梯形的學生難免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往往會有題目一講就明白但自己不會分析解答的情況發生。

爲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爲:努力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五個突破——以學生主體觀念突破教師中心、以學生主體活動突破課堂中心、以學生主體參與突破講解中心、以學生主體經驗突破書本中心、以學生主體能力發展突破考試中心。在這樣的理念下,我設計瞭如下的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

二、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採用“引、動、導、探”教學法,實施“二、四、六”教學模式,即兩個探究層次、四個教學環節、六步教學程序。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在方法上應該是“行”爲先,“知”爲後。

三、學習方法: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新課標》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間觀念”《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爲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採用“做、思、問、辯、議”的五步學習法、正如波利亞所說的:“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

四、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小黑板,常用畫圖、剪紙工具,矩形紙片,平行四邊形紙片,信紙

五、教學程序:

共有六步

(一)情境引發

(二)活動探索、研究發現

(三)深化建構

(四)遷移運用

(五)系統概括

(六)佈置作業,拓展思維

這六步教學程序在教案中都詳細介紹了,我只把教學的主線和總的設計意圖說一說。

在前三個環節我都是以剪紙爲主線: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先是利用平行四邊形紙片剪梯形,然後是利用矩形紙片剪特殊梯形,再利用剪出的等腰梯形研究發現等腰梯形的性質,這樣一環扣一環的完成教學目標,並解決本節課的兩個重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如《新課標》中所說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沒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讓學生們在操作中發現,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昇華,藉助於優美的課件使課堂真正成爲學生的舞臺,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句話“教是爲了不教”

在第四個環節遷移運用裏本着“學以致用”的原則,在這裏我設計了“練一練,議一議,試一試,想一想”四個環節。

由學生獨立完成,用實物展臺展示學生解答過程,集體評價、完善,規範學生的解題過程、並着重解決梯形的輔助線問題,由學生歸納、補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間位置逐一列出。

設計意圖:解決梯形問題的策略很多,在這裏我沒有單純的就輔助線來研究輔助線而是把知識點蘊含在習題中,再歸納總結。華應龍老師說:的課堂,本質上是一種“有助於啓動和啓發思維的酵母”。我就想通過這樣做使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本節課的`難點上,這樣設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通過一題解決一類問題、順利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在第五個環節系統概括裏我沒有采用傳統的學生或老師小結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課題的方式出現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個作爲探究課題:

1、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區別和聯繫;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決梯形的常用方法。

以小組爲單位共同完成,將探究結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現。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這三個題目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無論學生選擇哪一個,在瀏覽、思考、準備、生成的過程中即達到了概括的目的又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在第六個環節在作業內容的設計上,我改變了傳統的以鞏固知識爲目的的單一的作業形式,留的兩項作業都是考察學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業:在平行四邊形(矩形)紙片上畫一條裁剪直線,將該紙片裁剪成兩部分,並把這兩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圖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圖形互不重疊且不留空隙)

2、發揮想象,以梯形爲基礎圖案設計通鋼三中第九屆運動會的會徽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即是學生樂於接受的又突出體現實踐性、探究性、發展性,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昇華,在設計會徽時還可以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同時爲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六、有四點說明:

1、板書設計分爲三個部分:(左)梯形定義和性質;(中)梯形五種輔助線的作法及圖形;(右)大屏幕。這堂課的板書力求做到形象直觀,適當運用彩粉筆,突出重難點,便於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

2、時間的大體安排:情境引發大約3分鐘,活動探索、研究發現,大約15分鐘,深化建構約8分鐘,遷移運用大約13分鐘,系統概括及佈置作業6分鐘。

3、教學反思需要課後填寫4、整個設計要突出體現的特色: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實踐驗證,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生能說的我不說,學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爲需要教”。

七、教學預測:

本節課內容較多尤其是輔助線的幾種作法在一課時內完成,有部分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可能會有所欠缺。以上是我基於《梯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作出的教學設計,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數學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一、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及其地位作用

本單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第六冊第六單元。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這部分內容的結構如下: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國小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爲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二、教材處理

本單元概念較多,也較重要。另外還有四個例題,分7課時進行教學。教學中注意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以達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爲有意義學習。

在數學概念學習中,機械學習是指學生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更不理解與有關概念的聯繫。有意義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繫。通俗地說,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

2.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加強動手操作活動,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實驗,在做中學,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3.讓學生探究,主動獲取結論。

爲了改變以往教學中,過於強調單純的接受學習,而且是以被動接受爲主的傾向,有必要選擇適當的內容,提供一定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4.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估測儘管是一種粗略的測量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有着比較廣泛的應用。人們平時對面積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中要重視對面積的估測如“估計本班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估計課本封面的面積,在小組中交流估計的方法。”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也有助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探究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2、比較面積單位的大小,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教學難點;

1恰當選擇面積單位,估計物體面積的大小。

2、給學生留有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體驗。

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過程教學,這是一個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爲此,設計科學、合理、有序的教學過程,爲學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臺,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使數學學習從“文本學習”走向“體驗學習”,就成爲我們追求的目標。本單元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導入新課時,讓學生說說多媒體教室和你的房間比較一下誰大一些?並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媒體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間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生活情景,體現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2. 直觀演示法

充分藉助形象直觀,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教學面積單位的進率時,利用媒體直觀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劃分成100個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幫助學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說學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力求突破傳統的以教師講解與示範爲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廣泛參與操作實踐,使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數學情感得到發展。

(1)操作實驗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

作和多種感官參與來激發學習興趣。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爲: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認識“面積”這一概念時,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在實踐操作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在學習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時,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2).自主探究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規律發現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實驗,自主探究的方法來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圖形,在拼的過程中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寬有關係,再推導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有助於理解面積的含義,面積公式的來源,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小組合作,說說各自用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面積是多少,並作好記錄。小組彙報拼擺結果,觀察統計的數據,小組交流討論自己的拼擺收穫:通過擺一擺,你們有什麼發現?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小組合作進行操作,驗證猜想,討論小結出長方形面計算的公式,在此基礎上通過典型和有意義的材料,把一個長7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5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邊長5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活動中拼擺、觀察、猜測、驗證總結。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的拼擺——猜測——驗證,讓學生經歷從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到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教學建議

本單元的概念較多,也較重要。爲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形成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說說我的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面積與面積單位。

教學目標: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初步形成這些單位的實際大小概念,學歷運用各種估測方法比較面積大小。

教學重點難點:從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兩方面理解面積的大小。瞭解統一面積單位是必要性。

教學策略:面積的概念可以從比較物體表面積的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引入。前者從學生身邊的物體尋找直觀比較的對象,如課桌桌面,課本封面,黑板大小,練習本封面等等,從中還能比較自然地引出兩種直接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封閉圖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觀察比較,二是重疊比較。一般來說,當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大小差異明顯時,可以觀察比較;當大小相差不大難以觀察得出結論,而物體又便於疊合時,則可以採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大小。

學習面積單位,先由第教材70頁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創設問題情境,設計了一系列矛盾衝突。讓學生理解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再介紹常用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規定,並通過多種活動:“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用手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試一試,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幾個同學?”讓學生感知這些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認識角”。

2、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許多物體中存在着“角”,學生對它也是相當熟悉,我在課前也瞭解過,他們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一個物體的邊沿,或是轉角的地方,就是角。”而這些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也是本課的學習起點,正確選擇學生的學習起點,對於數學學習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形成以交流與研究爲特徵的學習方式。

3、教學目標:

①結合生活情境,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②通過“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直觀認識角。

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通過動手實踐直觀認識角。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分割的。教師的教需要通過學生的學來體現,而學生的學則是需要教師引導的。本課我一改傳統式的教學方式,把獲取新知的過程交給學生自己,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活動爲主線的思路,注意爲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創設學生熟悉的教學情境,鼓勵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整個教學過程大致可以分爲"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問題解決"三個階段。問題解決的過程,正是學生們態度、情感、價值觀及學習能力全面發展的過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開拓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體現生本的理念“先做後學”,達到“教少學多”、“無爲而爲”的教學效果。

三、說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學就是給學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並能成爲一種思索活動。當代新知識、新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聞一知十,觸類旁通,終生受益,達到“教是爲了最終的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課時主要進行指導學生運用遷移的方法學習新知。如:我先讓在情景圖中找角,說生活中所見到的角,再在課桌上找角,最後,根據學生的彙報共同在黑板上畫出角。並在以後的練習中加深角理解,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一共設計了七個教學環節:一是瞭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激趣引入;二是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三是共同觀察討論,建立角的正確表象;四是尋找生活中的角,鞏固對角的認識;五是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六是比較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七是設計綜合練習、提升學生能力。

(一)瞭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激趣引入。

課始,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動,直觀感知“角”。

這個活動學生喜歡,既能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爲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樑。

(二)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

本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爲“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着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三)共同觀察討論,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通過剛纔的一系列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然後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

(四)尋找生活中的角,鞏固對角的認識。

由於學生已經形成了角的正確表象,爲了加深對角的特點的認識,我們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尋找角,並通過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動過程,既能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還能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性,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也能及時對某些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與彌補。

(五)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

“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這裏,提供給學生好多的材料,學生可以藉助這些材料做出角,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信息,爲教學服務。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

(六)比較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

在學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礎上,設計了“比較角的大小”的環節,這裏注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教師通過有效的引導與小結,將學生的方法加以及時提升,同時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水平。從教學的情況來看,孩子們的比較方法很多,也很有創意,從中也可以發現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層次性。

(七)設計綜合練習、提升學生能力。

經過多樣性的活動過程,學生積累了對角的正確認識,最後,我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綜合練習,意在引發學生的思維向更高層次邁進,這三個層次的練習,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碰撞,思維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整課的設計,通過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注重爲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通過“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動過程,在多種感官協調參與下初步認識角。倡導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展示與交流,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既發展了求異思維,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認識。

數學說課稿 篇5

教材簡析:

《買文具》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買文具是認識人民幣的知識,本單元分成了三個內容,第一課是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買文具》,第二課認識大面額的人民幣《買衣服》,第三課是正確的使用人民幣《小小商店》。我所教學的就是第一課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掌握人民幣的知識對學生解決生活中的購物問題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學生分析:

一年級兒童年齡小,缺乏獨立購物的實際經驗。在週末的時候,我佈置了一個去超市調查十種你喜歡的物品的作業,爲的是加強學生的購物經驗,對人民幣有個初步的認識,爲新課作準備。

教法學法:結合新課標的理念,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跟據新課標的三個維度的目標,我採用的是情境教學法和活動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在一種輕鬆愉快有趣的氛圍中學習。

教學目標:

1、結合購物的情境認識各種小面額的人民幣。

2、認識小面額人民幣之間的換算關係。

3、會用小面額人民幣解決簡單的購物問題。

教學重點:

1、認識小面額人。

2、小課題培養國小生數學正確書寫習慣

習慣是長時間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傾向和行爲方式。良好的習慣可以有利於促進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它對於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情感和態度等人格水平、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智力水平、健康水平、生活能力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催化劑。

國小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要從低年級抓起,只有從入學起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爲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入學的一、二週的教育非常的關鍵,我覺得這一階段學習並不是主要的,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纔是最主要的。要讓孩子知道怎樣去聽課,怎麼去學習。

習慣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覺當中養成的,良好的習慣是決定一個學生未來成功的基礎和保障。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日常學習中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

數學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

一、 說教材

(教材分析)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規律,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

2、

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二、 說教法

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而目標教學分層遞進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體現。目標教學分層遞進是從各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明確各自學習目的,使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獨立自主地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延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目標教學分層遞進這以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以全班教學爲主,小組學習爲輔,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原則分層教學。我力求做到:努力形成一種各層次學生都爭取“遞進”的氛圍,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揭示知識規律使學生能學,展示知識過程,使學生會學,並利用觀察討論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知識概念,並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參與教學全過程。

三、 說學法

學生使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必須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正如荷蘭數學家費賴登塔爾所說:“數學使人的一種活動,如同游泳一樣,要在游泳種學會游泳。我們也必須在數學活動種學習數學,也就使在創造數學中學習數學。”基於上述思想,本節課我設想:

1、 動手實踐,培養學生髮現探索能力。

2、 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3、 抽象概括,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四、 教學過程

(一)前置補償,動機內趨

這一環節採用全班教學,複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同時設疑置問,激發學生求知慾,產生內趨力,爲分層教學打下基礎。

(二)分層目標,分層施教

分層目標有效的爲教學活動定向,引導教學過程的展開,同時也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去學習,爲衡量教學效果提供準確的`標尺。分層目標要以學生低中高三各層次的學生學習可能性相適應:A層目標體現於基礎性,B層目標着眼於變通性,C層目標着力於發展性,爲分層遞進注入活力。

(分層次教學)

(三)分層練習,及時反饋 --數學網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評測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尺。因而,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與學生的可接受能力在課堂中設計如下有坡度有層次的練習。

1、 基礎鞏固性練習

2、 變通發散性練習]

3、 綜合提高性練習

(四)分層總結,不斷提高

總結是強化重點,明確關鍵,揭示規律的重要環節,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使新知有效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有效的知識網絡。本節課我採用學生自己小結的方法,各層次明確自己學到了什麼,肯定每位學生積極探索,發現規律的精神,從而誘發繼續學習的積極性。

五、 最後值得強調

目標教學分層遞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使一種重視人本思想的教學組織形式,因此在全體發展,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教學內容,班級條件學生題點而異!

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

蘇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38~39頁,例1、練一練,練習八第1~5頁。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乘法運算的範圍從整數、小數擴大到分數,其意義、算法以及實際應用都有較大的發展。 “分數與整數相乘”是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掌握了分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上編排的。能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爲教學分數除法打下基礎。教學要求是理解分數與整數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在探索算法、總結法則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實際入手使學生掌握分數和整數相乘可以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計算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知道計算時能約分的先約分再相乘比較簡便。

2、過程目標

通過探索、交流、比較。培養學生的類推、比較和概括等思維能力。使學生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義。

3、情感性目標

學生領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係,培養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於生活的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數和整數相乘的意義、計算法則。

難點:引導學生總結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五)、教學準備

教學光盤、練習紙

二、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在教法的運用上,我以新課標的理念爲指導,並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我採用觀察比較法,實踐操作法,合作交流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進行直觀形象的輔助教學。

(二)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爲已有,並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這節課,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組織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過“塗一塗”“看一看”“比一比”等有趣的活動,在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體現“做數學”的樂趣。

三、教學過程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數學教學”從“以獲得知識爲首要目標”轉變爲“以關注人的發展爲首要目標”。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思想,我特設計以下的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前幾天國慶節的時候,我們王秀國小的六(1)班同學爲了美化自己的教室,開始動手製作綢花。(出示學生製作綢花的照片)

1、已知製作一朵小綢花用3分米綢帶,小軍做4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多少分米綢帶?

師:可以怎樣列式?

生1:3+3+3+3=12(分米)

師:還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嗎?

(設計意圖:鼓勵算法多樣化,又要追求算法的優化)

生2:3×4=12(分米)

生3:4×3=12(分米)

師:爲什麼可以用乘法列式呢?你能說說它的意義嗎?

生:3×4表示4個3相加。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在整數中,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計算。

(設計意圖:歸納提煉加法與乘法的聯繫,爲分數的意義做鋪墊。)

2、出示例1圖,標出長是1米。

做一朵小綢花用米綢帶,小芳做3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幾分之幾米的綢帶?

師:表示啥意思?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三份。

師:你能在圖中塗出表示米嗎?

(生塗色、交流)

師:你能在圖中塗色表示出做3朵綢花所用的米數嗎?

學生塗色,表示出3朵綢花所用的米數。

師:一共用幾分之幾米的綢帶,你準備怎麼列式?

生1:++

師:還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嗎?

生2:×3或3×

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 ×3表示3個相加

師:求3個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乘法計算。這是什麼數與整數相乘?

生:分數與整數相乘

師:從這節課起,我們將學習分數與整數相乘。

(設計意圖:從塗色練習開始,即從形抽象到數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爲什麼是這個結果,也爲將來學習分數乘以分數的塗色練習作鋪墊。)

二、方法探索

1、嘗試計算×3。

師:想一想,×3的積應該是多少?(學生口答)

師:你能聯繫已有的知識從不同的角度說說×3積爲什麼是嗎?

生1:根據圖

生2:根據加法

教師相機板書:++===

精品 資源下載

精品 資源下載

師:根據上面的發現你認爲×3時應該怎樣算?

生:計算×3時,可以用3×3的結果作結果的分子,分母不變。

(設計意圖:讓學生研究分數乘整數的算法,把“分子相加、分母不變”加工成“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不變”,獲得新的計算方法。尤其是在方框裏填數: 3/10+3/10+3/10=□+□+□/10=□×□/10,經歷“分子相加”轉化成“分子與整數相乘”的過程,建構了新的計算方法。)

2、做一朵大綢花用17/24米綢帶,小華做12朵這樣大綢花,一共用幾分之幾米綢帶?

嘗試列式計算,指名板演。

師:你準備怎麼列式?(讓學生感受到先約分再乘,計算簡便)

生:17/24×12=

師:你能說說它的意義嗎?

生:表示相同12個17/24相加。

師:下面請同學們獨立解答這一題。(教師巡視找出不同的做法)

師:你是怎麼解的。

生1:先約分再乘的。

生2:先計算出結果,然後約分。

師:你們認爲哪種計算簡便呀?

生:先約分再乘簡便

總結:爲計算方便,能約分的要先約分,然後再計算。

(設計意圖:在第二問中把教材例題中3/10改爲17/24,是因爲想讓學生感受到先約分帶來的簡便,而不是教師強加的'要求,這也是提倡算法的多樣化,又優化算法的要求。)

指出:計算分數乘法時,可以先約分,再算出結果,這樣簡便計算

3、比較歸納。

比較剛纔兩道乘法算式的計算過程,你發現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分數與整數相乘,可以怎樣計算?

在小組中說一說,彙報交流。

(學生彙報相同點時可能首先彙報,這兩題都是用分數乘整數)

小結:分數與整數相乘,用分數的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不變。計算時,能約分的,可以先約分,再算出結果。

4、完成練一練。

(1)完成第1題。

按要求在長方形圖形中塗色,列式計算。

爲什麼可以用乘法計算?

再利用圖形進行驗證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2)完成第2題。

獨立完成計算,展示作業,集體評價。

強調:能約分的,要先約分,再計算。

三、鞏固練習

練習的設計從打開月餅盒後看到的禮物——中國結,到月餅盒——正方體盒子,再到裏面的月餅,隨着一層層包裝的打開,把三道練習題巧妙地串聯起來

1、中秋節那天,小明的父親買了一盒月餅,打開月餅盒後看到——中國結,做這樣一箇中國結需要23/25米的材料,做2箇中國結要多少米的材料?

師:你準備怎麼列式?

生:23/25×2

師:你能說說它表示的意義嗎?

生:2個23/25相加

師:獨立完成計算

2、出示:小明和父母3個人,每人吃 塊月餅,一共吃多少塊月餅?

獨立完成計算,集體評價。

師:爲什麼可以用乘法計算?

3、這個正方體月餅盒的底面積是 平方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

師:正方體的表面積可以怎麼求?

生:底面積乘以6。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評價。

4、改錯題:

師:爲什麼出錯?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習了哪些內容?有什麼收穫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五、作業設計

1、3/4+3/4+……+3/4= 有 200個3/4 (提示根據分數乘整數的意義來計算這個算式)

2、幼兒園有36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吃 塊月餅,一共吃多少塊月餅?

3、14個47/28是多少?

六、板書設計

分數與整數相乘

分數與整數相乘,用分數的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不變。計算時,能約分的,可以先約分,再算出結果。

用加法算:++===(米)

用乘法算: ×3==(米)

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數學說課稿 篇8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這節課所選用的教材爲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八年級 教科書。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國中數學____ 年級 冊的內容,是國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____ 的基礎上,對____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爲學習____ 等。

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____的工具性內容。因此本節課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____,對____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爲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是對於____的理解,(由於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爲:

難點確定爲:

二、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我確立瞭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三、 教學方法分析

本節課我將採用啓發式、討論式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爲主線,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當中,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過程分析

爲了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複習就知,溫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____是本節課深入研究____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於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慾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 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裏,通過 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 數學概念(定理等) 要明確其 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範圍等) ,通過對 定義 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通過了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於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於是我把學生導入第____環節。

(5)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6)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且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爲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穫。

(7)當堂檢測 對比反饋

(8) 佈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爲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見解,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評委諒解 ! 謝謝。

數學說課稿 篇9

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二課時“中位數”。

一、說教材

中位數的學習是在學生已學過“平均數”的基礎上進行的。“中位數”也是《數學課程標準》對國小數學教學內容的一個新的要求。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到: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不僅能用“平均數”來反映,在一些情況下,還能用“中位數”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數據組的整體水平和集中趨勢。

這一節主要安排了兩個內容:一是理解某些情況下,用中位數作一組數據代表,反映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合理性;二是學會計算一組數據中數據個數分別是奇數或偶數時中位數的值,理解中位數的意義。

根據國小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心理特點、認知規以及《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和實例,讓學生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和特點;學會計算一組數據中位數的值;

2、能在具體的實例中,解釋中位數的實際意義;

3、在學習活動中,感受中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與價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交流評價的能力。

基於以上目標,我認爲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和特點,會求一組數據中位數的值上,難點是在具體情境中,解釋中位數的實際意義。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爲了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我主要採用:

1、自學.展示.點撥指導教學法:此方法貫穿整節課的始終,通過讓學生自學可以鍛鍊學生自學能力,展示交流可以鍛鍊學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點撥指導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2、合作交流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通過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

以教法促學法,本節課學生的學法應是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三、說教學程序

我想利用我們康平活版三段式教學模式結合教研室下發的“五環節”教學模式來設計本節課。

一)複習鋪墊,談話導入

1、複習求一組數據平均數的方法

多媒體出示105頁例4,談話導入,這是某校五年級一班舉行擲沙包比賽時第3組的同學們製作的他們小組人員的成績統計表,仔細想一想,用什麼數表示第3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2、學生很可能想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時可以鼓勵學生求出它的平均數。

3、然後引導學生髮現這組數據中有5個同學的成績低於他們的平均數,請學生思考並小組討論爲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有兩個人的成績特別優秀)

4、引導學生明確,平均數高於這組學生中大部分同學的成績,是因爲有兩個人的成績特別優秀,因此用平均數表示這組學生成績的一般情況不合適。哪用什麼數來表示這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二)自學嘗試

1、出示預習提綱,讓學生根據預習提綱自主學習。

預習提綱:

1)認真觀察統計圖中的數據,用什麼數來表示這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2)怎麼能很快地找到這個數呢?

3)誰來給這個數起個名字呢?

2、學生思考之後,可以讓他們打開數105頁,從書上找答案。

(出示預習提綱,讓學生根據預習提綱自主學習。目的是指導學生如何自學,對學生的學習給與方法的指導。當學生思考之後再看書找答案,可以激發他們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展示交流

1、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首先讓小組中推選出的代表到黑板上板演,找中位數的過程,然後讓他們當小老師把他們的思路將給大家聽。

(設計這一環節目的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點撥指導

重點和學生理清找中位數的方法是先把這組數從大到小排列,然後找中間的數。

(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五)鞏固拓展

微機出示例5,五年級二班的7名同學的跳遠成績統計表,並出示問題前3個問題讓學生練習。

當學生都完成作業之後,再出示第4個問題,如果再增加一個同學楊東的成績2.94m,這組數據中的中位數是多少?

再次組織學生自學嘗試,展示交流、點撥指導,使學生明白數據有偶數個時取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作爲中位數。

六)小結讓學生總結這節課通過學習得到的

結論:總結自己在小組討論和交流中的表現,來個自我評價。

數學說課稿 篇10

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實踐活動——“數學樂園”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實踐活動情境,其內容都是一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材料和“起立遊戲”、“送信遊戲”等。學生在活動中可以進一步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學生分析

學生認識了0~10並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後,已具備瞭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由於日常教學中,班上的人數較多,活動空間有限,組織起來也較困難。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學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主動、有序、愉快地參與到各個活動中來,是本節課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設計理念

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纔是活的知識。爲此,我在現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班上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幾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

1.步掌握10以內數的順序、組成及計算,區分它們的基數、序數含義。

2.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的能力。

3.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實踐活動課。

1.展示——“數學樂園”全景圖。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塊兒去“數學樂園”做遊戲,你們想不想參加?

2.書課題:數學樂園

3.“數字之星”的方法激勵學生多發言、多動腦。

二、活動(一):走迷宮遊戲。

1.對0~10各數的認識。

(1)說數字:學生說出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的數字0~10,教師貼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一個娃娃頭。

(2)用數字:引導學生用黑板上的一個或幾個“數字娃娃”說一句話。

(3)找數字:啓發學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字娃娃”,體會數字的重要性,並邀請“數字娃娃”一塊兒做遊戲。

(4)排數字:啓發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給“數字娃娃”排隊,點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學生分別在自己桌面上排數字卡片。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擺法。

2.引入“走迷宮”活動。

(出示小黑板)教師以一個《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導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這怎麼辦呀?它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迷路了,怎麼辦纔好呀?”媽媽聽了點了點頭說:“孩子,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去做,只要你按

3、4的順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於是聰明的小白兔按xx的話去做,終於回家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樣走的嗎?

4、獨立走迷宮——幫助小白兔找家。

讓四個學生分別在四塊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筆畫不同路線,其他學生在課本上畫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線。

5.誰想得多,進行評價獎勵。

6.律:教師引導學生找其中的規律,如,“從1走到2有幾種方法?”“從左邊的2走到3有幾種走法?”引導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思考,並作爲課後的作業,鼓勵學生合作完成。

數學說課稿 篇11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教材所處位置,是國小所學算術數之後數的範圍的第一次擴充,是算術數到有理數的銜接與過渡,並且是以後學習數軸、相反數、絕對值以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

二、目標界定

常言說,好方法不如正確的方向,數學課堂上的目標就是一節課的靈魂和方向標,爲此結合有理數在數學數體系中的位置以及學生已有知識和認知規律,我制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有理數的概念及分類。

方法:數學分類方法。

情感:培養學生選定標準、嚴密分類的數學素養。

三、 教學重點、難點及突破策略:

教學重點:有理數的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分類的標準和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合作交流、查找資料進行難點突破。

四、說教學流程

鑑於七年級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已有知識和認知的規律。他們對概念的理解能力,分析剖析、問題的能力都不強,精神不能長時間集中,但思維比較活躍、好奇心比較強。我決定採取啓發式教學法及激趣、設疑情感性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用大量的實例和生動、嚴密的數學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節學習情緒。

本節課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導入課題;閱讀質疑,自主探究;多元互動,合作探究;訓練檢測,目標探究;遷移運用,拓展探究五個環節完成本課時的學習。

導入:(1分鐘)有人說,中國漢字最具創造力,一個字可以寫成一幅畫,那麼我抓住有理數一詞的字面意思,巧設課引:同學們,看課題:教師直接板書課題《有理數》,什麼是有理數呢?難道咱們今天要給數的家族評理來了嗎?看哪些是有理的數?要想弄個明白,請把心思投入這節課的學習。

行家一再提倡:教師不是要教給學生知識,而是教給他們學知識和使用知識的方法。所以,我以自主閱讀、質疑、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貫穿學生獲取知識的全過程。

閱讀質疑,自主探究(10分鐘)

1、自主閱讀課本第6頁,(1)找到有理數的概念。(2)明確有理數(按整數和分數)的分類。2.記錄你對問題的理解及疑惑。

2、閱讀提示:深入剖析,圍繞下列問題閱讀與思考:

通過最近的學習,我們已經將數的範圍擴大了,那麼你能寫出3個不同類的數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正負數、零或整數分數,突出其不同類。爲下面的按不同標準分類埋伏筆。)

問題展示(1):觀察三位同學所寫的數做一下分類,該分爲幾類,又該怎樣分呢?請認真思考後把自己的想法與別人交流。

分爲類,分別是:

歸納:

統稱爲整數,統稱爲分數統稱爲有理數.

(2):我們是否可以把上面的數換另一種角度進行兩類?如果可以,應怎樣分呢?(正負數和零)

3、數集概念解釋:深奧道理淺顯化,爲使學生易於接受數集這一概念,我要舉生活中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的例子,使道理生活化,並能夠藉此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一些數放在一起,就組成了一些數的集合。如所有的整數放在一起就組成了整數集合。數集一般用圓圈或大括號表示。

多元互動合作探究(10分鐘的時間)

整體把握知識點,再次閱讀課本6--7頁的相關內容,自主加合作重點梳理有理數分類的兩種方法(整數和分數;正負數和零)和不同的數集。

如所有的正數組成正數集合,所有的負數組成負數集合;零和負數統稱爲_非正數集合,零和正數統稱爲非負數集合。

訓練檢測目標探究(10分鐘)

有人說,知識就是力量,使用知識才可以使知識的能量進行釋放。相信大家有能力使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完成下面的題目。

1、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3.14既是負數,分數,也是有理數

B.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但是整數

C.-xxxx既是負數,也是整數,但不是有理數

D.O是正數和負數的分界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整數就是正整數和負整數B、分數包括正分數、負分數

C、正有理數和負有理數組成全體有理數D、一個數不是正數就是負數。

3、下列一定是有理數的是()

A、πB、aC、a+2D、

3、、判斷題:(打“√”或“×”)

(1)、自然數是整數。﹝﹞

(2)、有理數只包括正數和負數。﹝﹞

(3)、我們知道了有理數有兩種分類方法。﹝﹞

(4)、零是最小的自然數。﹝﹞

(5)、正整數包括零和自然數。﹝﹞

(6)任何分數和小數都是有理數。﹝﹞

4、完成課本第6--7頁練習第1、2題。尤其提醒學生:小數也要分在分數集合內;集合圈內的省略號表示本集合中的數是無限的,而本題中只填了所給的幾個數,所以用省略號。

5、圖中兩個圓圈分別表示正整數集合和整數集合,請寫並填入兩個圓圈的重疊部分.你能說出這個重疊部分表示什麼數的集合嗎?____________

正數集合整數集合

遷移應用拓展探究(9分鐘)

學習鏈接

1.本節課學了哪些數學知識:

2.本節課學會的數學方法及數學思想:

3.本節知識的梳理過程中,應提醒大家注意什麼問題?(如概念分類混淆)

二.學習鏈接2

.觀察下面依次排列的一列數,它的排列有什麼規律?請接着寫出後面的3個數,你能說出第10個數,第200個數,第201個數是什麼嗎?

①1,-1,1,-1,1,-1,1,-l,____,____,____,…;

②1,-2,3,-4,5,-6,7,-8,____,____,____,…;

提示學生:學習這類型題目應從符號和數字兩方面考慮。

三、有理數含義揭曉:有理數原意爲可寫成兩個整數的比的數,並不是字面意思理解爲有一定道理的數。因爲所有的整數都可看着分母是1;零可看着它與零以外的所有數的比;有限小數和無限循環小數都可以化成分數,所以它們都是有理數;而無限不循環小數不能寫成兩個整數比的`形式,所以不是有理數,如π,它是將來要學習的無理數。

知識賞閱:數的由來與發展(2分鐘)

人類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由於記事和分配物品等方面的需要,逐漸產生了數的概念。我國古代《易經》一書中有“結繩而治”的記載.現

在我們已經認識了自然數、負整數、分數和小數,這些都屬於有理數.你瞭解這些數的由來與發展嗎?請到圖書館或上因特網查找有關數的發展史的資料,寫一篇數學小論文,介紹數的由來與發展.

撰寫“數的發展與由來”的小論文,主要是讓學生體會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中的作用,這也是一個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的機會.應該告訴學生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及搜索網站的方法.如用google搜索,怎樣打如關鍵詞,能找到什麼資料,怎樣下載,對下載的資料怎樣進行裁剪等等..

課堂小結:這節課咱們既獲得了有理數概念、分類,瞭解了一些數集,又學會了一些數學思想和方法,並從中感受到了數學的邏輯性和嚴密性。相信大家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會越學越有趣,數學素養會越來越深。

板書設計:有理數

概念有理數

數集

分類有理數分類

數集種類

作業:

1、課本第4頁第1題

2、基礎訓練第一課時

這篇七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有理數》說課稿就介紹到這裏了,希望大家喜歡!

數學說課稿 篇12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爲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分數的知識是分段教學的,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節新課,往往是從舊知識引入,關鍵是要牢牢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拍掌回答把4個蘋果和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個?把4個蘋果、兩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後,每一份的個數可以用整數表示。把1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學生就無法用拍掌回答,就問老師半個怎麼拍啊!於是我就抓住機會由此引入新課。從上課的情行來看這方面做的是比較成功的,通過拍手使得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上來,而且使課堂的氣氛變的很好,對整堂課的教學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教學四分之一時我先確定操作要求,把一張正方形紙對摺兩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後學生操作。由於實踐目的明確,方法得當,把學生的認識推向深入,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折法,課堂上出現了三種類型正確折法,又請學生觀察教師的另一種折法,並提問:所表示的部分是這個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嗎?這時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爲什麼折的.方法不同,形狀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學生按說出:因爲把這張紙都“平均分”成了四份,

所以每一份就表示這張紙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數表示,這樣就突出了分數概念中相當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爲以後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但是在教學之中也有一些使我感到遺憾的事,在教學四分之三時我把圖畫成了八分之五,當有學生說老師可以把每個小正方形再平均分成兩份,應該是八分之五。我才發現少圖了一半,沒有對這個聰明的學生加以表揚,而是直接把少圖的地方補了上去,錯失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說明在實際的教學之中還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