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範文(通用15篇)

說課稿 閱讀(1.34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品】說課稿範文(通用15篇)

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童話故事《青蛙看海》敘述了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着松鼠一個一個臺階地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的事,說明了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全文共12個自然段,分兩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講了青蛙想看大海,必須登上前面那座很高的山。而青蛙對自己是否能登上高山沒有信心。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講了青蛙跟着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向上攀登,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課文言近旨遠,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寫,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耐人尋味。文中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進行描寫,形象鮮明生動。課文中的插圖形象地再現了課文內容,有利於學生觀察、想象。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

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懂得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和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難點: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懂得課文所表達的道理。(擬安排2課時進行教學)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頭飾、生字卡片、田字格

[說教法、學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學齡初期兒童的思維處於表象思維階段,他們通過感情認識而獲得表象,運用表象進行直覺的形象思維。教師通過優美的語言描述、動聽的音樂薰陶、形象的媒體再現等形式,誘導學生進入特定的藝術境界,讓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進行看、聽、想、演一體化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使其獲得立體的語言信息。

二、動作表演,幫助理解

根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設計表演這一環節,以表演幫助理解課文內容,以演促讀,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一方面能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另一方面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使他們有機會動腦想、動身演、動口評,激活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

三、小組合作,鍛鍊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小組間、同桌間、師生間的合作學習,使他們取長補短,形成合力,將自身的潛能和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說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激發興趣

1、課件出示:歡迎進入童話天地!他給小朋友們帶來一個謎語,考考我們,看誰反應最快。出示謎語。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童話故事《青蛙看海》。齊讀課題。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想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火花。由猜謎導入,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快就進入了課文內容的學習。

二、創設情境,整體感知

過渡: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

課件出示:①青蛙怎麼能看到大海?②青蛙看到大海了嗎?③青蛙是怎樣看到大海的`?

想知道這幾個問題的答案嗎?快去課文中找吧!

1、自由讀課文,標上自然段序號。

2、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評價

●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乃是一種自主精神,一種懷疑心態,一種探索意識。圍繞課題發現問題,大膽質疑,很好地喚起學生學習的情趣和好奇心,產生讀書探究的慾望,促進主體的發展。

三、角色遷移,細讀課文

1、細讀第一部分

①小青蛙生活在湖邊,它怎樣才能看到大海呢?是誰給小青蛙指路的呢?齊讀第一自然段。

課件出示句子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高山,就能看到大海了!指導朗讀。指名讀,比賽讀。評價

②小青蛙認爲自己能登上這座山嗎?指讀第二自然段。

③小青蛙的話說明當時它是怎樣的心情?指導朗讀。男女生讀。

你從哪裏看出來的?指名錶演(吸了口涼氣)。

口語訓練:回想一下你在什麼情況下也會對自己沒有信心?

●就詞解詞,就句解句,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困難的,然而通過口語訓練,說說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事,這樣,不僅降低了理解的難度,而且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將生活的經驗運用於課堂,加深了學生的體驗,碰撞了學生的心靈,課堂就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④要想看到大海,還有其他辦法嗎?女生齊讀第三自然段。

你從哪裏讀出來的?指導朗讀。範讀。小組比賽讀。

⑤指導分角色朗讀第一部分。

課件出示指路圖及句子。比賽讀,分角色讀。

2、細讀第二部分

過渡:小青蛙能看到大海嗎?它放棄了嗎?

①請小朋友們小組合作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至第十二自然段。討論:小青蛙看到大海了嗎?小青蛙是怎樣看到大海的?並練習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然後推選代表上臺朗讀。

②小組自學。

③檢查自學情況:

小青蛙看到大海了嗎?

是誰鼓勵小青蛙,給小青蛙信心的?

小青蛙是怎樣和小松鼠登上山頂的?

小青蛙跟松鼠一級一級地跳上山頂,容易嗎?

請全體學生起立跳一下,說說感覺。

請全體學生起立連續跳二十下,說說感覺。

●好動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們通過跳躍親身感受小青蛙登山的辛苦,從而體會小青蛙頑強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刻苦精神。

過渡:小青蛙跳幾下是不難的,但要一級一級地堅持不懈地跳上連蒼鷹都認爲太高了的山是很不容易的。

找找課文中哪些地方說明了他們登山的辛苦,他們頑強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刻苦精神。課件出示句子,齊讀,指名讀,小組讀。

小組推選代表上臺分角色朗讀,評價。

小朋友想不想聽聽小青蛙和松鼠是怎樣讀的嗎?多媒體播放第二部分登山的配音、配樂及動畫。

●看動畫片是低年級學生最愛,抓住他們心理將課文內容以動畫形式顯現於他們眼前,生動形象的畫面和充滿童真的配音、配樂會如磁鐵般牢牢吸引孩子,使他們深深記住課文內容。

再次有感情分角色齊讀。

3、說話訓練

過渡:小青蛙和松鼠終於登上了山頂,他們的心情怎樣?

課件出示圖,指名說。

小青蛙和松鼠站在山頂上看到了什麼?會說些什麼?學生分組討論交流。課件出示圖。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爲本,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它注重創新意識和精神的培養。教師突破教材的侷限設計了說話練習,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說出小青蛙和松鼠在山頂上看到了什麼,說了些什麼。這樣調動學生自身積累的知識對教材進行了再創造,使得教學內容新鮮而充滿濃厚的情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小組合作,表演課本劇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小小組合作,選一個角色,表演課文內容,別忘了加上動作和表情,老師也參與表演。

3、小組之間開展競賽,戴上頭飾,比一比哪組表演得最棒。師生一起擔當評委,並給優勝組頒發獎品。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通過對課文分角色表演,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在組內自由挑選喜愛的角色,戴上喜愛的頭飾,提供一個舞臺,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分角色朗讀課文。我們會發現孩子們個個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五、實踐活動,課外拓展

學了這篇童話故事,你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我們課外可以多讀些課外書。課件出示。這些故事都告訴小朋友一個道理。下課後去看看這些故事,並說給爸爸媽媽聽聽。我們在班隊課上進行一次講故事比賽,看看誰是咱們班的故事大王。

●課外拓展體現了開放性,使語文教學不僅僅侷限在課堂,還有機拓展到了課外,既體現了語文課堂的開放性、實踐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登鸛雀樓》是蘇教版國標本二年級上冊的第17課,作者王之渙,詩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發感想。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學會藉助插圖、工具書等途徑學習古詩。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讀誦古詩。

三、教學準備資料書多媒體課件

說教法、學法

一、做必要的講解和說明。對作者和鸛雀樓教師做一些詳細的說明,幫助學生來理解這首詩。

二、從指導讀出停頓入手,教給學生“音斷而意不斷”的方法。這樣可以快速地讀出詩的韻律美感。

三、學法隨評語等途徑滲透。教給學生“利用手中資料或插圖來幫助學習古詩”的方法。弄懂重點詞語的意思。

四、自讀自悟,鼓勵質疑。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教師根據具體情況來使學生從原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認識和提高。

五、引導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規律,瞭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結合實際拓展延伸,突破難點。結合學生實際來深層次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到山西永濟縣去看一座樓,(出示圖片)這是一座三層的樓閣,因爲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飛來休息,所以被人們稱爲“鸛雀樓”。伸出手,和我一起寫寫它的名字,師生齊板書。(加拼音,小字頭加“隹”字旁。)誰來叫叫這座樓的名字呢?(指多名學生讀)

2、鸛雀樓剛剛建好的時候還不怎麼有名氣。唐代時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來到這裏(板書:王之渙),他登上這座樓作了一首詩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想。從此以後,這座樓就名揚四海啦。這首詩的題目就叫:登鸛雀樓,誰來讀讀課題。

4、詩中到底寫了些什麼呢?打開書,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欣賞一下這首千古名詩吧!

二、初讀古詩

1、請小朋友先自己讀一讀這首古詩。

2、(出示全文)指名讀,檢查讀詩。讓同學們發現他們讀的時候字音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學習。學生一起學學他們,把生字再讀一讀。指名做小老師帶讀。

3、老師讀一讀這首詩。學生仔細聽一聽,老師的'讀法有什麼不同?指導:讀出節奏,要在每行的前兩個字後面停頓!

4、一起學着老師在書上標出停頓的地方,然後練習讀一讀,指名再讀,齊讀。

三、精讀課文:

1、常言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說說詩中哪些內容是詩人登上樓閣時看到了?哪些內容是寫他想到的呢?

2、登鸛雀樓詩人到底看到了什麼?請小朋友讀讀第一句,然後看看圖想一想,再說一說。

交流:(1)指名說。點撥:靠着山在詩句中就是“依山”。太陽下山了,就要看不見了,就是詩中的哪個字啊?“盡”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麼時候的太陽呢?

(2)再指名說。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提示:“黃河入海流”我們可以調過來理解——就是“黃河流入海”。

(3)(條條江河通大江啊!)詩人在樓上看着黃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黃河水進入大海的場面。想去看看黃河水流入大海的場面嗎?播放錄像。(敘述:一瀉千里的黃河水,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一直向東匯注到浩瀚無涯的大海。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

(4)看了錄像,你覺得黃河怎麼樣?——能用朗讀來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指名讀,師評(你邊讀邊想,所以讀得好!很有氣勢!)男女比賽。

(5)師邊深情地敘述邊板畫: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着連綿起伏的羣(西)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地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麼開闊呀!讓我們再把這句話連起來好好的讀讀。(師生齊讀!)

3、看着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齊讀)讀了這句,頭腦裏有什麼小問號嗎?(重點:欲窮更千里目)誰能幫幫他?你是怎麼知道的?(表揚,聯繫上下句理解,會學習!)故事中有些字很難知道意思,其實我們還可以藉助工具書來查找答案。今天,老師查找資料,知道這些詞語的意思,(老師出示詞語意義)。現在能完整的說說這句詩的意思嗎?自己讀讀詩,看看字意,試着說說,一會兒我們全班來交流。(工具書的作用真不小,這麼快就解決問題了。)

4、詩人說的再登一層,真的是讓我們再登一層嗎?還記得《小松樹和大松樹》一課嗎?小松樹長之所以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那是因爲——大山爺爺把它托起來的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板貼:登高才能望遠)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曾說過類似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現在請你們和同座夥伴合作把把詩人登樓後看到的和想到的連起來說說,好嗎?(看得出你們一節課都在認真聽!好樣的!)

6、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今天小朋友們學得真棒,老師要獎勵你們,我給你們配樂配錄像,請你們來配音,一邊讀一邊想像詩句中的畫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動作。相信你們這次會讀得更好。現在你們就是大詩人王之渙了,試試看——個人讀,齊讀。

7、小朋友讀得多好呀!讓老師更喜歡這首詩了。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誰來試試?(學得好,記得牢啊!向你們學習!)

8、回去我們也像這樣把古詩背給家長聽,告訴他們詩意和作者,能行嗎?

四、總結、延伸

1、“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話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鸛雀樓的名氣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爲這句詩。因爲它不光用在登樓上,經常被別人用在學習、工作等許多地方用來鼓勵自己或別人呢!當我們的班長被評爲校“三好學生”的時候,老師爲了讓他不驕傲,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榮譽,就會鼓勵他,在他的素質報告書上寫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採訪羅高揚:當你跳繩比賽中取得年級第一的時候,我們同學們也可以這樣對你說—誰來說?

△採訪戴銘君:雖然你鋼琴已經考過5級,但老師還想對你說,你猜,說什麼?其他同學也可以幫忙。

2、王之渙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詩人,小時候就聰明過人。成年後,曾做過官,但被人誣告就辭去官職。遊歷祖國名山大川結交文壇名人,前後達15年之久。後又當官,業績顯著,就要高升時,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詩寫得非常好,《全唐詩》中存有六首絕句。其中《登鸛雀樓》和《涼州詞》最爲有名。今天,咱們就來欣賞另外一篇千古名詩—《涼州詞》。這首詩又寫了什麼呢,你們可以試着用今天學習的方法,回家後啊研究研究,下節課我們來交流,好嗎?

3、從你們的話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那不斷進取、奮發向上的決心。是呀,不管什麼人,不管做什麼事,要想更上一層樓,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們更上一層樓,明天,我們就會“窮千里目”!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讀出對這首詩的新的理解、感受。(配樂)最後老師要獎勵你們,送你們一句祝福的話.

(示:祝小朋友身體健康,天天開心,學習更上一層樓!)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談禮貌》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說理性的文章。文章告訴我們: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人交往的時候,以禮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

《新大綱》對高年級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是:“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把讀的主權還給學生,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讀書。”根據這些要求,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禮貌待人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學生從國小會以禮待人,養成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懂得禮貌待人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學生從國小會以禮待人,養成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這一重點的確定是根據教材編寫特點決定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質疑問難,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地讀,分角色朗讀、齊讀、個別讀等。在讀中體會感情,明白禮貌待人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從而養成從國小會以禮待人,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

二、說學情

作爲五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幾年的語文學習中,已習慣懂得按一定的預習方法預習課文。學生預習了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瞭解。這樣,課堂上學生學得輕鬆,教師教得輕鬆。

三、說教法學法

本課主要採用學案導學的教學方法。根據教材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學生採用 “圈畫批註”、“有感情朗讀”、“分角色朗讀”、“表演”等學習方法。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採取談話導入,讓學生感受到文明禮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並提出問題,文明禮貌有什麼好處?接着板書課題,走進文本。

(二)複述回顧

通過複述回顧,讓學生明確本課作者的觀點以及作者所舉的三個事例:問路、踩裙、理髮。

(三)設問導讀

在本課,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讀故事,學知識,明道理。請同學們默讀“問路”的片斷,伸出小手,動動筆桿,用“? ???”劃出岳飛和牛皋的有關態度、語言、動作的語句,用“﹏﹏”劃出作者得出的結論的句子。

在這個環節中,我認爲既鍛鍊了小組之間成員的默契度,也增加了全班同學的凝聚力,也讓他們在分角色朗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兩種不同人物的言談舉止所造成的不同結果,從而感受到禮貌待人的好處。

第二個問題: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請同學們大聲朗讀第三、四自然段,按以下學習步驟,自學“踩裙”和“理髮”兩個事例。

對於踩裙和理髮這兩個事例,學生根據問題要求進行學習,這一環節的設計,是把學習的主權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能充當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讀文本,在交流展示的環節中,教師只需要予以指導、點撥。對於學生的表演,通過生生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個問題:知識源於不斷的積累。打開你的知識庫,展示一下自己吧!請你想一想,說一說生活中禮貌待人的事例,並寫出有關禮貌的名言、俗語或成語。

學生暢所欲言,在班上向其他同學展示自己課下蒐集的小故事,聯繫生活實際,真正感受到禮貌待人的好處。

語文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天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正所謂“厚積而薄發”。因此,在這裏,我讓學生交流古今中外一些有關禮貌的名言、俗語和成語,讓他們養成積累名言警句、俗語、成語的好習慣,這樣的學習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四)拓展練習

語文來源於生活,更要運用到生活中去。通過拓展練習鍛鍊了學生的靈活應用能力,也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了鞏固。

(五)課後作業

通過課後作業的小練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選擇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主動活動,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健康探索的對象。在《綱要》中健康科學目標提到“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於是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我先物體的形狀出發,逐步過渡到對物和物體的'之間的顏色來比較探索,聯繫跳躍及躲閃,鍛鍊思維的靈敏性。由易到難,逐步深入。

2、目標定位

小班孩子年齡小,獨立性差,常常愛模仿別人,他們的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主要依靠動作進行,需要親身體驗,探索中去發現事物的特徵。目標爲:

(1)樂於參加跳圈遊戲,感受與同伴共同遊戲的快樂。

(2)能按指令迅速正確地調整自己的行爲。

(3)聯繫跳躍及躲閃,鍛鍊思維的靈敏性。

3、重點和難點

我認爲本次活動的重點是:物和物體的之間的顏色來比較,難點是:找到對應的顏色的圈中,初步獲得物與物的兩者之間比較的關係。

4、活動準備

活動場地上畫有紅色和藍色的兩個圈,每人貼一個紅色或者藍色的標記,強快的音樂。

二、說教法。

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 師生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以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以自己的形態感染孩子外,還採用適宜方法來組織教學。在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多種感官參與法:在活 動中通過眼看(觀察)耳聽(傾聽)腦想(想象)學一學、說一說(嘗試)做一做(模仿表演)等多種方法來獲得知識體驗,重點是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大膽表述, 藉助於兒歌生動活潑的畫面,極富感染力的配樂以及我聲情並荗的解說,刺激幼兒的各種感官,激發幼兒想說的願望,然後利用各種教學方法給幼兒提供表達的機 會,通過語言的激勵調動幼兒模仿的積極性,讓幼兒敢說、想說,多感官參與的活動給幼兒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

遵循“幼兒是通過自由觀察,積極探索進行學習的。”這一認知發展規律,爲了給今後獨立學習,獨立思考奠定基礎,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四個太陽》是魯教版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第5單元的第1篇文章。本文作者憑藉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創造力,在四個不同的季節畫出了四個不同的太陽,表達了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願望。課文文字優美,語言生動有趣,使人讀起來感到親切、愜意。這樣有景,有境,有情的課文,很適合學生背誦。

二、教學目標

1、認識“掛”“街”“熟”等12個生字,會寫“團”“園”“因”等7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悟作者通過畫太陽要表達的心願是什麼。

三、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理解“多彩的季節”的含義,以及感悟作者畫太陽要表達的心願。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教法、學法:

本節課的教學我採用情境教學、示範朗讀、以讀代講、指導背誦、小組合作、“漢之星”多媒體教學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五、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漢之星”媒體課件、詞語卡片、四個不同太陽的圖片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分爲五個環節:“導入新課”“初讀感知”“讀文理解”“總結積累”“識字寫字”。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開始,我播放兒童歌曲《種太陽》,請同學們邊聽邊思考:小朋友美麗的願望是什麼?在學生暢所欲言後。我說:“今天,有個小朋友也畫了四個太陽,他要把這四個天陽送給誰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生第18課《四個太陽》。伸出小手,跟老師一起寫課題。”因爲“陽”的偏旁易錯,板書時我重點指導。然後學生齊讀課題《四個太陽》。

教學的藝術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要喚醒、激發和鼓勵學生學習的熱情。導課環節配上悅耳動聽的音樂使學生置身於一種多方位、立體感的境界,產生新奇的感覺。這樣既創設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又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以最佳狀態投入學習之中。

第二環節:初讀感知

因學生有了課前預習,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三人小組互相檢查讀,指名學生分段讀課文,老師在學生讀的過程中進行相應的指導。特別是第2段中的“熟”,個別學生易讀成“shóu”,要特別指導。還有第3段中的“陽光溫暖着小朋友 凍僵的手和臉。”因句子較長,老師要示範指導學生朗讀。

第三環節:讀文理解

在學生初讀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我說:“小畫家都畫了哪些太陽呢?請大家用橫線畫出來。在學生邊讀邊畫後,指名學生彙報,然後進入課文的學習環節。

國小低年級的學習,要減少不必要的課文分析,而主要應以朗讀積累爲主,因此,教學中,我重點採用了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積累。

由於一年級的孩子學習朗讀不久,接觸的書面語言文字材料較少。尤其是當他們目視雙行,藉助漢語拼音朗讀課文時,經常會一字一頓地讀或唱讀,甚至於會讀破詞、句,重音、停頓、語調、節奏、語氣更是難以把握,還有嚴重的拖音現象。所以,教師的正確範讀就顯得尤爲重要。教師通過範讀,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體驗以最質樸、最直觀、最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給學生以激發和感染。因此,範讀是文本理解的一個重要導航。

在學習課文第一段時,我除了讓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外,我還給學生範讀,讓學生看老師是怎麼讀的,看誰看得準,聽得清。最後再讓學生學着老師的樣子練讀,展示讀等。

爲了讓學生達到積累的目的,在學生讀熟本段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填空的形式填出重點詞語,最後達到全段背誦。

爲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第二段時,我讓學生按照第一段的學習方法朗讀第二段。並通過讓小組比賽的方法練習背誦。

課文第三自然段,由於寫法與第一、第二段結構相似,因此我採用了放手讓三人小組互學,最後老師檢查學習效果的方法。

學習第四自然段,我重點引導學生走入文本,讀清問的.語言後,讓學生展開想象,結合多媒體畫面領悟“春天是個多彩的季節”。在學生學習中,指導學生將觀察畫面與朗讀、想像與朗讀、表演與朗讀結合起來,有效落實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第四環節、總結積累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只有不斷積累語言,汲取精華,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不斷加強和提高。

這篇課文寫得很美,爲了達到讓學生把優美的詞語積累下來的目的,我帶領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背誦,達到積累的目的。

第五環節、指導書寫

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寫字這一環節至關重要。爲了調動學生寫字的興趣。我利用“漢之星”多媒體課件出示本課生字,讓學生在做遊戲中進行識字。寫字時,我重點出示文中“團、因、園”3個字,讓學生觀察他們的共同點。

爲了讓學生把全包圍的字寫正確寫漂亮,我重點指導“團”這個字。首先我讓學生仔細觀察,接着進行範寫。並告訴學生:寫全包圍的字時,應該是先進人,再關門,就是先寫裏面的部分,最後再寫一筆堵上口。然後讓學生找到和團結構相同的兩個字“因、園”,進行描紅、臨寫。

本節課5個環節的設計,我始終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感受文本的美,在讀中識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 使學生在課堂上輕輕鬆鬆就實現了從對語言的感悟到對語言的積累的過程,相信學生會在這樣的課堂上有可喜的收穫。

說課稿 篇6

一、 說教材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在國中語文的基礎上,通過課內外的教學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文學作品欣賞的能力。劇本的閱讀欣賞是文學作品欣賞的重要部分。話劇《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自從二十世紀三十年問世以來,一直常演不衰。它之所以成爲話劇藝術的瑰寶,原因有三:

首先是緊湊集中的藝術結構,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兩點鐘),兩個舞臺背景(周家的客廳,魯家的住房)內集中地表現出兩個家庭和它們的成員之間前後三十年錯綜複雜的糾葛,寫出了那種不合理的關係所造成的罪惡和悲劇。課文的節選部分,一共只有兩場戲——周樸園與魯侍萍的重逢,周樸園與魯大海的鬥爭,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回顧”與“穿插”的表現手法,把“現在的戲劇”和“過去的戲劇”交織起來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其次是個性化的對話語言,劇中人物不多,然而都具有鮮明的個性,作家刻畫這些人物不僅通過尖銳的戲劇衝突,更藉助了富有性格特徵的對話,對人物作了深刻的心理描繪,使每一個人都顯示了他作爲社會中人的豐富內容,以各自的遭遇和命運激動着人們的心絃。

最後是用必要的“舞臺說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現主題,課文開頭的舞臺說明是:“午飯後,天氣陰沉,更鬱熱,低沉潮溼的空氣使人異常煩燥——”這個說明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舞臺氣氛。這種舞臺氣氛,同悲劇劇情緊密配合着,又烘托了人物的煩躁,鬱悶,不安的思想情緒,預示着一場雷雨的到來,從而感染觀衆,使觀衆也隨之產生壓抑感。

因此,學習本課應緊扣故事發生的背景,仔細體味作者是如何通過個性化的對話,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從而真正把握劇本人物性格衝突及表現技巧。根據大綱及教材的特點,以美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布盧姆等人提出的教學目標系統論爲依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認知目標是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2、情感目標是瞭解資產階級自私冷酷、兇殘奸詐的本質特徵。

3、精神運動技能目標是提高欣賞劇本情節和形象的能力。作爲第一教時,教學重點應放在作家作品介紹、熟悉課文情節和分析周樸園的思想性格上。難點就是如何理解認識周樸園思想性格的兩重性。

二、 說方法

①教法 這節課的課型設計爲“引導式活動課”,也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因爲在課堂上,要想獲得有效的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必須有針對性地設立目標,否則,頭緒太多,目標分散,效果難以突出。首先,指導學生通過快速閱讀着意跳讀,整體把握課文故事情節。其次,指導學生以辯論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說的能力的培養,最好的方式就是論辯,而一個高中學生應該具備以嚴謹、清晰、準確的語言把思想的閃光點展示出來的能力,論辯恰恰能提高這個能力。最後,指導學生朗讀,品味個性化臺詞,理解人物內心狀態,提高文學語言感悟能力。

②教學輔助手段 播放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是依據教學的`直觀性原則,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多種感覺,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地掌握材料。本課件利用flash界面製作,互動交換效果較好。集聲音,圖像和動態畫面於一體,能夠達到創設情景,使教學更形象、直觀、生動的效果,從面提高課堂效率。

③學法 教給學生學法是實現葉聖陶提出的“凡是爲教,目的在達到不教”這個目標。目前職高學生的素質普遍比普高學生的低,諸如閱讀中的速讀、跳讀、分析、篩選、概括、評價等能力較差,因此在教學中要作相應的學法指導。

1,在準備論辯時,正反方應以小組合作——生生互動爲主,發揚合作學習精神,根據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展開活動,互幫互學,共同提高 。

2、在辯論時,要讓學生注意辯論的技巧,做到有理有據。

3、品味個性化臺詞時,要學會用比較的方法,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徵。

三、 說教學程序及課件使用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上課開始,課堂安靜後,播放“雷雨”(畫面及聲音)(音量放

到最大)讓學生感受一種強烈的震撼。隨着聲音消失後,教師導入新課,導語結束,點擊“Next”鍵,屏幕上顯出字幕《雷雨》(節選,曹禺)。這樣的處理是想通過創設情景,幫助學生在特定的氛圍裏,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求知的慾望,從而積極地,主動地參與學習。

2、作者簡介

接着點擊畫面上“Next鍵”,屏幕變換,出現曹禺先生的圖片

及相應介紹,再點擊屏幕上的“主要作品”按鈕,顯出《日出》、《雷雨》、《北京人》三部著作的畫面,這樣處理的唯一理由是直觀、醒目,從而加深學生對作家作品的瞭解,提高對這一知識點的識記水平。

3、熟悉劇情

第一步請學生找出節選部分故事情節發生的時間,地點,複習

劇體的特點之一:劇本的舞臺性,必須遵循時空高度集中的原則。

第二步,快速閱讀課文,根據提示,找出主要故事情節,從而

初步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在這裏要求學生髮揮合作學習的意識,同桌之間互相討論,共同解決閱讀中存在的難點,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請學生逐一回答後,點擊相應的時間,地點欄,顯出相應的故事情節。

4、通過論辯,揭示人物的個性特色。

①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一部分。

②以“周樸園是否愛魯侍萍”爲議題,分正反雙方。

③確定分工,準備辯論。

④論辯小結

a周樸園愛過,或者說曾經愛過

b現在的懷念,只是他的一種“自私的,自欺欺人的情感”。

C周樸園的突然變臉說明了“他一旦感覺自身利益受到巨大威脅,就暴露出資本家的本來面目”。

這樣通過論辯的方式,可以分化難點,初步明確了周樸園的性

格特徵。這樣的處理,就能讓教師當好“導演”,學生當好“演員”,根據合作互動教學模式,運用生生間互動,尊重學生潛能和主體地位,把大量課堂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相互磋商,共同提高,同樣也培養了學生說的能力。當然作爲教師力求以“導”爲前提,在論辯過程中,要不時地修正、補充“演員”們的不足,同時作出積極的肯定和評價。

5、抓住關鍵語句,品味個性語言

先請學生試讀周樸園突然變臉時的幾句臺詞,再聽課文錄音

片段,讓學生細細品味周樸園臺詞中透露出的驚恐心理,進一步理解周樸園的思想性格的雙重性。

6、課堂小結,明確這堂課的學習目標

教師點擊“Next”鍵,畫面變換,出現本課的學習目標,

①作家作品。

②故事情節。

③人物性格三段文字。

7、佈置作業

說課稿 篇7

今天我說的是五年級科學第十冊第七課的學習內容《擺的研究》。下面我從以下幾方面說說自己本節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學生。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只瞭解生活中有些物體的運動是擺動,如:鐘擺、鞦韆、搖籃、吊牀、拳擊沙袋------“擺”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快樂,但他們不知道擺動這種現象背後所隱藏的科學道理。研究“擺的快慢與什麼有關?”能使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被激發出來。但如何控制好實驗過程中變量與保持不變的量,如何收集有效的數據,對於學生來說是有些困難的。

二、基於我對教材、學生的瞭解與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通過自己的實驗,能夠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並根據自己的分析進行預測。初步瞭解影響影響擺擺動的因素是擺長。

2、過程與方法:經歷改變擺的擺錘重量、擺動幅度、擺的擺長對擺動次數,是否產生影響的實驗活動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意識到精確測量結果的得到,需要反覆的測量記錄才行。

三、說教法、學法。

爲了教圓滿的完成本次的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在本節課中我貫徹“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綜合本課特點,主要採用對比實驗法,通過真實可靠的實驗現象,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使學生較容易分析、總結出科學知識。同時充分利用小組間的相互合作,拓寬學生的視野,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彰顯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情感。

2、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實驗、收集實驗數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所收集來的數據進行科學的分析,然後總結出科學知識。

四、教具使用:

多媒體課件、鐵架臺、長短不同的線繩、曲別針、小螺帽等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流程:

(一)課件演示,提出問題(幻燈顯示1)

1、看到盪鞦韆,同學們都很喜歡吧!老師也特喜歡。象這樣具有擺動方式的運動裝置我們叫作擺。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襬。板書:擺的研究(幻燈顯示2)

設計意圖:從課件演示入手,從學生感興趣的活動開始,既向學生明確研究的內容,又容易激發學習興趣。

2、既然要研究擺,先要對擺的結構準確的認識。對擺的數數準確的認識。此時出示幻燈3、4的內容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準確認識擺的結構,並指導單位時間內數擺的次數,有利於引出問題,爲學生的後續試驗活動,特別是爲實驗的科學性提供了保障。

3、練習15秒時間種數擺。引出問題:同是15秒,有的組擺得次數多,有的組少,說明擺的速度不一樣,那麼擺的快慢與什麼有關?出示幻燈5

【設計意圖】這樣直接提出問題“擺的快慢與什麼有關?”,明確的直奔主題,爲本節課重難點的.教學贏得了更多的活動時間。

(二)提出假設

6、此時請同學們利用已有知識猜測擺的快慢到底與什麼有關?教師即時板書,呈現學生的觀點。出示幻燈5(擺長、擺重、擺角 )

【設計意圖】這個過程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假設,在假設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受認知水平或表達能力的限制,可能說一些較籠統的話,教師在指導時則要將假設具體化。這一個過程看似簡單,其實是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引向規範的一個重要環節。

(三)驗證假設

7.制定實驗方案。

事實真如我們猜測的那樣嗎?引導學生明白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

各小組選擇最感興趣的一種假設,作爲自己的研究實驗對象。並且進行人員分工。幻燈顯示6“分工建議”。

設計意圖: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假設進行試驗,學生會更樂於探究,指導學生合理對人員分工。對與提高他們試驗效率也很有幫助。

8、向生出示記錄表,明確填寫的內容、要求。

表1:幻燈顯示7

我們的假設:擺角的大小影響擺的快慢

我們的猜測:擺角越大,擺速越,擺角越小,擺速越。

不變的條件:

擺角的大小實驗數據(秒/10次)我們的選擇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我們的結論:擺角的大小與擺的快慢。

表2:幻燈顯示8

我們的假設:擺錘的輕重影響擺的快慢

我們的猜測:擺錘越重,擺速越,擺錘越輕,擺速越。

不變的條件:

擺錘的輕重實驗數據(秒/10次)我們的選擇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我們的結論:擺錘的輕重與擺的快慢。

表3:幻燈顯示9

我們的假設:擺線的長短影響擺的快慢

我們的猜測:擺線越長,擺速越,擺線越短,擺速越。

不變的條件:

擺線的長度實驗數據(秒/10次)我們的選擇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我們的結論:擺線的長短與擺的快慢。

9、學生準備開始實驗並記錄。(幻燈顯示10“活動建議”)

10.學生實驗(幻燈顯示11)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巡視指導,對於學生在實驗中出現的突發問題,個性問題及時指導疏通。提高學生的實驗效率)

11.實驗彙報。

實驗完成了,小組的報告員將實驗結果展示給大家。(幻燈顯示12)

12.實驗小結

引導生就實驗情況彙總得出:我們發現了擺的快慢與擺角的大小、擺錘的輕重都是無關的,只跟擺線的長短有關。(幻燈顯示13)

設計意圖:從實驗的準備到進行到實驗到得出結論的全過程中,教師始終是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引領者,引導學生經歷“選擇研究對象---設計完善實驗---合作實驗驗證---分析數據---彙報交流---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獲得快樂,這正是我們科學教學的實質所在。

(四、)拓展延伸。

結合生活實際利用知識解決問題。幻燈顯示14

13、我家有一個擺鐘,可與標準時間相比,總慢幾分鐘,你能否幫助修理修理,使它走時準確呢?

生:把擺長調短些。

14、前幾天,我鄰居爲自己的小女兒做了個鞦韆,可她小女兒因爲坐上鞦韆時鞦韆擺的太快而嚇得大哭,你能幫忙改進一下這個鞦韆嗎?

生:把鞦韆兩邊的繩子加長!

這一環節與開課的引入環節前呼後應。是在學生探究出科學規律之後,讓學生運用規律去解決生活中關於擺的問題。讓學生充分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學好科學,就能時時爲我們的生活服務。

(五、)全課總結:

15、回憶一下這節課我們運用了什麼學習方法進行探究活動的?(教師和學生共同回顧學習過程:發現問題——進行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總結結論)。通過實驗我們總結出一個什麼科學結論?(生:擺擺動的快慢與擺繩長短有關係。)再一次強調本節課的學習方法,學習重點。

其實,不論多麼高深的科學知識,都是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學會探究科學,運用科學,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美好。

同學們,擺的研究今天我們暫時討論到這兒,通過今天的討論,你的收穫是什麼?下去自己總結一下。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兩小兒辯日》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4課《文言文二則》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古時候兩個孩子憑着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爲太陽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爲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爲此各持一端,爭持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爲了認識自然,兩小兒勇於探索,大膽質疑的品質,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二、說教案

《兩小兒辯日》一課是培養學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課例,因此我教授本課時訓練重點確定爲:

1.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疑難字詞,能根椐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兩小兒爲認識自然,探索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預習:

1.熟讀課文大概瞭解文意。

2.搜索關於孔子的資料(生平、言論)。

3.思考課後練習題。

三、說教法

本堂課因爲是孩子們初學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學中,我主要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樂讀趣學,自主感悟。通過藉助課後註釋理解文章,教師適當點撥,講解。重視古文的讀,要求學生讀出古文的韻味,讀懂文章的意思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四、說學法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主要以教師的導,學生的學習爲教學主線,去營造一種教師和學生互動的學習氛圍,以接受變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讓學生在學習中解惑,積累。從而解決出學生學習古文的困難,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學法,快樂輕鬆地學習古文。

五、說過程

(一)引導釋題,導入新課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複習舊知引入新課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說“辯”字導入課題,解釋“辯”字的字義,從而以“辯”字貫穿全文,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講的就是兩小兒辯論太陽,此時教師則引導學生再一次讀課題,然後層層深入、質疑,兩小兒辯論太陽的`什麼呢?讓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學文的目的,學生帶着疑問走進課文。

(二)指導學法

由於學生學古文,較難理解,在此我讓學生充分交流初學古文的感受,從而總結出古文不好讀,不好懂,明確了學習古文的方向和目標,緊接着老師配樂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學生通過傾聽總結讀法。學生自由練讀,並由此解決了古文不好讀這一難點,就是讓我們多讀,反覆讀,緊接着教師趁熱打鐵牽出古文不好懂的這一難點,學生各抒己見,自己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老師再一次強調出學習古文的目的就是讀懂意思,讀出韻味。

(三)依照學法逐步解文

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進一步質疑:這篇文章到底給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學生概述的過程中,交流孔子這一人物,爲後面學習文章,揭示人文內涵,做好鋪墊,並且在學生概述故事內容的同時,又緊接着質疑:孔子在什麼情況下遇見兩小兒的?無形中對文章第一節內容就在老師質疑,學生解疑的過程中完成了學習。並在此強調“鬥”的含義,過渡到第二節的學習,明確兩小兒辯論的觀點,通過分析“也”字,重點指導學生的朗讀,由此以“辯”爲主線,教師引導學生先獨立學習,後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三四節的學習,通過抓重點字詞、分析句式、課件演示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兩小兒辯鬥時各持的理由是那麼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的,以理解促讀,讀出味道,讀懂意思,老師在這則起到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重點把握住了文本的內容,體現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讀課文,讀後明理

最後,我重點抓住孔子“不能決”,讓學生體會人文內涵,讓學生交流孔子的言論並結合蒐集孔子的資料,明白體會孔子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學無止境的道理,學習兩小兒勇於探索,善於觀察,勤學好問的精神,並將兩小兒提出的問題設計成以教師提供資料,學生課後解決的方法,留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

(五)總結拓展,延伸課外

學古文不能只學不積累,積累什麼?積累的就是我們的學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讓學生感受古文與現代文不同的基礎上,老師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對學生今後學習古文打下基礎,這樣從開始學生討論學法,到教師最後總結學法,無時不體現出,我們學的主動不僅在學內容,還在學方法。也正體現老師的教是爲了不教這一理念,最後佈置學生回去講故事,排課本劇的形式,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鞏固,整堂課最終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讀,以讀明理的辦法,一步步紮紮實實學好古文。

六、說板書

從字數上看板書有些繁瑣,但我認爲板書總是爲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服務的,爲了讓學生能直觀的理解,我從題眼“辯”字爲主線到兩小兒辯論的觀點,理由最後結果,讓學生觀其則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內容。

我的這堂課中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據課堂反饋定論),但是,我最終能較好地體現了我此次課堂教學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學生要學的有收穫,而我教的要紮實,也希望各位老師能爲我提出寶貴的意見。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精讀課文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時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筆調清新,文章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丟失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

本文敘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細緻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這篇課文的突出特色,孩子們心情的變化是隨着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的。另外,文章的結尾是開放型的,意味深長,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本篇課文的編排意圖有以下幾點:1.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裏做風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並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爲語文園地裏的口語交際訓練“秋天的快樂”作一些鋪墊;2.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我們”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3.積累課文中生動的詞語。

本課擬定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生字,初讀課文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我們”心情的變化;第二課時感悟課文,體會“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說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

2.教學目標:

(1)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經驗,理解“憧憬”“垂頭喪氣”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3)體會小夥伴做、放、找風箏時的“幸福”;學習小夥伴們在傷心失望時仍然充滿希望,不斷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氣。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

二、說學情

1.思維狀態

三年級學生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但仍以形象思維爲主。本篇課文圍繞風箏展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易理解。但對於文本深層的內容,仍需要多讀多想,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文本進行心與心的對話和交流。

2.知識能力

經過了兩年的學習,學生已積累了一些識字的經驗,初步具有獨立的識字能力。學習重點也由識字逐漸向閱讀過渡。一些閱讀方法掌握,如:朗讀、默讀;藉助圖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學生已有一定基礎。但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情感則是三年級學生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以讀爲本,讀中思、讀中悟。我國語文教學有“熟讀、精思、博覽”的優良傳統,葉聖陶先生也認爲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讀,他認爲“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使之見於書,入於目,出於口,明於心,真正達到口誦心惟,使之能和諧發展。”我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2、採用多種策略讓關鍵詞活起來。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第二學段學生應“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關鍵詞,體會關鍵詞在文中表情達意的作用,在感悟重點詞句時,我採用多種方式和策略:聯繫生活實際、角色互換、理解字義、聯想法等,讓學生在輕鬆學習的同時,能講關鍵詞讀活。

四、說教學流程:

一)回顧導入,搭建構架

開課先回顧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快速熟悉並走進文本,對文本內容建立一個基本框架。

二)細讀探究,品悟真情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地方。

直接按文本的順序,切入做風箏。讓學生自學第二自然段,讀、思:作者寫做風箏時,哪些詞語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一種快樂。主要抓住這幾個關鍵詞:如憧憬、依然、幸福鳥,可根據查字典的方法、聯繫上下文、聯想等方法來理解。繼而感受到做風箏的快樂

“放風箏”這部分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把這份快樂表現出來的。首先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如何放風箏的,再看書上是如何寫放風箏的,通過抓動詞對比,感悟動作描寫的生動、準確。接着抓關鍵詞句體會孩子們放風箏時的快樂。“越飛越高”於想象畫面中感受快樂;“快活地喊叫”於角色體驗中感受快樂;從孩子的不知疲憊中感受他們的快樂。接着通過感情朗讀進步一渲染孩子們的快樂。

可是快樂的心情卻隨着線斷箏飛戛然而止了。讓學生默讀課文4~8自然段,體會孩子們此刻的心情。用理解字義的方法,讓孩子們從“大驚失色”這一神態中感受孩子們的傷心。引導學生由字面義到角色體驗逐層深入理解“千呼萬喚”,感受到孩子們的痛心。繼而通過感情朗讀進一步感受到孩子的傷心。接着通過抓關鍵詞,從“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垂頭喪氣”中感受到尋找不到的失落。

最後通過質疑是否用心尋找了,讓孩子們知道還有希望。進而引出想象續說(寫),拓展學生的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創新離不開想像,想象離不開假設。一個事件可以有多種辦法,一個故事可以有多種結局。教師要善於用假設延伸課文內容,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三)梳理歸納,積累方法

學完全篇後,我將對本文的內容和情感、閱讀時所用到的有效方法方法及作者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時所使用的表達方法進行歸納梳理。對內容梳理將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而閱讀方法的梳理則有助於孩子們更好地解讀文本,理解文章內涵;表達方法的梳理則有助於孩子們掌握寫作技巧,提升寫作能力。最後讓所有的學生在學有所獲中結束該課的學習。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由三大塊構成:有文章內容和主線的板書(即中間部分);有閱讀方法的梳理歸類(左邊);還有表達方法的提煉(右邊),簡明扼要地呈現了我這堂課要傳達給學生的信息。

六、說預期效果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希望學生能夠感受到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心情起伏變化,基本能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知道幾種品讀關鍵詞的方法,並能在今後的學習中試着運用。

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守株待兔》改編自《韓非子》中一文,講的是古時候一個種田人,偶然得到一隻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守在樹樁旁邊等着,結果再也沒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過學習要讓學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發生的事情,看成是會不斷髮生的事情,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

二、說目標:

我對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4個生字。會寫9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這是教學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繼續練習默讀課文的方法,在讀的過程中感知這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而那個種田人“白撿”到野兔後“樂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撿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勞而獲,心存僥倖”的錯誤想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這是教學難點。

三、說流程:

學生的語文素養只有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才能形成。本課設計重在讓學生體驗語言實踐的過程,採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歷練語言,緊緊扣住課文的語文點展開訓練,使課文內容的理解,語言的感悟,寓意的領會融爲一體,努力使一個設計承載多種功能。基於這樣的.文本與目標擬定,我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範讀揭題,說出大意

1、範讀課文,請學生注意,從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說明題目意思的話來。教學從課題切入,引導學生自己讀課文,抓住課文中的句子理解題意,爲下面的教學鋪路搭橋。

2、新課標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因此,讓學生圍繞題目展開討論:這個人爲什麼要守着樹樁等兔子呢?結果又怎麼樣呢?請學生再讀課文,從而幫助學生準確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抓住細節,對話文本

●兔子撞死的原因:竄首先讓學生明白“竄”是怎樣的動作,在討論中理解“竄”的特點,接着通過簡筆畫,勾勒出“竄”的背景,明白髮生這種情況的極偶然性。使學生在讀、思、說中步步深入,從而領悟品詞析句。

●種田人的心情:樂聯繫文本,把種田人的想法自言自語地說出來。這樣做既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幫助學生理解了詞語,使詞語帶着活生生的形象貯存在他們的腦海中。

●種田人的行爲:等 什麼時候開始等,怎麼等,等的結果怎樣?帶着問題研讀課文,體會想象種田人坐着等野兔時的言行和心理,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去發現,從而提示出規律,不勞動是一無所獲的。

(三)揭示寓意、拓展學習

師問:如果你是鄰家一位老農,看到這位守株待兔的年輕人,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呢?以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吸取課文的語言,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這個環節,意在引領學生在對話、體驗、傾聽、思考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然後出示古文:以古文教學來結束全課,來爲學生打開了一扇嶄新的語文學習之門,引起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四、說理念: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用故事來寄寓道理的文學體裁。寓言是現實生活的折射。它既能啓發學生探索又能幫助學生了解人情世故。寓言故事以學生讀懂故事爲表,理解寓意爲裏,聯繫實際爲真。所以,我這節課,不是單爲了教這則寓言,而是通過對這則寓言的學習,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途徑去思考問題,去認識生活;利用寓言寓意的多面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利用寓言形象的可塑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寓言的學習,不僅是語言文字的學習,更是一種智慧的學習。這節課,我將帶着學生用發現的眼光去學習,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爲了體現語文的工具性,我設計了以讀爲主線來組織各項訓練活動。爲了滲透語文的人文性,我爲學生創設了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情境。因爲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感情不能靠灌輸、也不能用貼標籤的辦法單方面的授予學生,而需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讓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去感受、領悟、昇華。

說課稿 篇1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利用彩泥、繪畫、剪紙等美術方法表現生活中的蔬菜、菜餚,體驗材料帶來的美感。

2、強調在創作的過程中,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用彩泥、繪畫、剪紙等美術方法表現生活中的蔬菜、菜餚。

2、讓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體驗材料帶來的美感。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前準備:

各類菜的圖片和一些精美的菜餚及菜名標籤圖片的教學課件及學生創作過程中的音樂。彩泥、繪畫紙、油畫棒、剪刀、彩紙、膠水。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師:孩子們,你們知不知道我們班最活潑,最可愛的是誰呢?(生:……)對呀!()是我們班最活潑,最可愛的?可是今天早上我看到她的時侯卻發現她好象有點心事。一問才知道,原來今天是她的生日,平時是與爸爸,媽媽和朋友在家裏過的,可是今天還得上學,怎麼辦那?說道這兒,巧了,我們今天的美術課剛好講到《今日的菜單》[板書課題:14、今日的菜單]何不就讓我們一起爲()過一個有趣的生日呢?大家說可不可以呢?[板書:一個大的問號“?”](生:可以。)呵呵,真是我的`好學生。那下面老師就先帶大家到菜市場去逛逛吧。

二、發展階段

1、用課件出示圖片,學生興趣更濃。

師: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我們買些什麼樣的菜?(師逐步出示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類和肉蛋類的給學生觀察各種菜的特點。)

2、學生建議,初步設計菜單。

師:剛纔到菜市場看到了那麼多的菜,我們大家一起來選擇幾種菜,看看我們剛選擇的這些菜可以做出什麼菜式來。(生:……)

師:說着說着好象都能聞到菜的香味了,但是我們在美術課堂中不能真刀切,真鍋炒,你們想想我們能用什麼辦法將菜先設計並展現出來呢?

(生:繪畫、剪紙、彩泥……)

師:對呀,大家想的辦法真不錯。我們就可以先用我們美術表現的形式將菜餚設計出來啊。

3、提出活動要求,做好活動的準備。

(1)、明瞭比賽要求。

師:接下來我們將要進行的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比賽。那我們現在的三個大組分別爲我們的三個智囊團。我們三個智囊團之間將展開爭奪,看今天哪個組想出的菜式,做出來的菜最豐盛、最有營養。那這組將被評爲“表現智囊團”。同時我們已經分好了每三個人組成一組的合作小組,我們每個合作小組之間也將進行比賽,在每個智囊團中評選出各合作小組中表現最突出的菜式爲“金點子菜”,老師還準備了一些獎品將送給被評爲“金點子菜”的設計者。大家有沒有勝利的信心呢?(生:有——)

(2)、課件出示大師作品及一些菜名標籤。

師:爲了使同學們更好地完成任務,取得最後的勝利。老師特意準備了一些有名的廚師的作品給大家做做參考。請大家注意看各種菜式、盛菜用的碗疊和每樣菜旁邊的菜名標籤。

師生互動觀看大師作品。

(3)、活動前討論。

師:看了大師的作品我想大家可能心裏更有把握了吧。接下來的兩分鐘時間將讓大家討論:a、自己這個合作小組準備用什麼材料設計什麼樣的菜式,用怎樣的碗碟盛放,並請將菜式的名稱標籤也放在你們的設計當中。b、注意合作小組中三個人的合理分工:一個人負責菜式設計,一個人負責碗碟的設計,另一個人則負責菜名標籤的設計。

(4)、交流討論結果。

4、動手做做看。

(1)、學生開始設計時,老師放輕音樂調劑課堂氣氛。

(2)、學生製作,第一大組用彩泥捏出菜式;第二大組用繪畫的辦法表現菜式;第三大組的同學用剪紙的方法來創作。在學生製作的時候老師下去巡視指導。

5、作業展示與評價。

組織學生將菜餚擺在前面,請今天的小公主到臺前來,大家一起爲他唱起生日歌,許下心願,請今天的小公主選出她今天最愛吃的菜,被定爲今天的”金盤菜”

(1)、師:比賽時間到了,我們來看看三個智囊團的比賽結果怎樣?恩…我能看到每個智囊團的孩子都是非常盡力地去做的,真是一羣熱心的孩子,看看你們設計的菜餚,真是色香味齊全,非常的不錯。[老師將黑板上的問號換成感嘆號“!”]

老師選取學生設計的任意的菜餚讓學生欣賞,並問孩子設計的意圖:說說爲什麼要設計這樣一個菜餚?

(2)、請學生代表來評選出自己這一組的“金點子菜式”。

(3)、評選出“表現智囊團”。

三、課後拓展

師:今天大家設計的這些菜餚,我看到了是非常的喜歡。我想()肯定會非常滿意並感謝大家幫了她的忙,今天老師就希望放學回家後,你們也能將今天課堂上的設計告訴你們的爸爸、媽媽,同時幫助他們按照你們的設計,也做出可口又有營養的菜餚來。

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散步》一文是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八年級第二學期第五單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體現了一家人之間濃濃親情,唱出了一曲尊老愛幼的讚歌,讓人體驗到“生活之美”。

二、目標分析:

本單元課文的學習,要讓學生能夠整體把握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另外,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習朗讀能力的培養。《課標》對第四學段的朗讀要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針對以上分析,我對本節課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學習優美語言。

2、培養學習習慣。

3、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學習優美語言。

2、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情感。

三、說教法

1、啓發談話,以情動人。

2、授之以漁,合作學習。

3、交流對話,開放學習。

4、鏈接生活,震撼心靈。

5、媒體輔助,增色課堂。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設計瞭如下步驟:

1、情境導課:這裏用多媒體放歌曲《我愛我家》,然後,我隨着音樂的節奏說出家庭生活中的細節。給學習奠定了學習本文的感情基調,同時,又使學生在課前自然地回想起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細節,這又爲後面的教學鋪好了道路。

2、學法指導: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本節課一開始,我便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閱讀(掃清文字障礙);理解(瞭解課文內容);品味(體會精彩語言);延伸(談談你的感悟)。]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

3、朗讀指導:我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後談談自己認爲怎樣才能把這篇文章讀好,學生回答出最基本的之後,我接着提醒學生一些朗讀的技巧。然後由學生自由表演讀。

4、交流對話,瞭解內容,在學生前面閱讀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進行談話,讓學生說出課文內容,並將用媒體展示。

5、合作探究,品體語言美: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進行美點大尋蹤,找出自己認爲好的名子並進行分析,在合作與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內涵。

6、鏈接生活,接受靈魂的洗禮。

散步之美就在於以小見大,以家庭生活的細節反映出尊老愛幼的社會美德。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讓學生接受靈魂的洗禮。所以,課到這裏,教師又一次的和學生進行談話,使學生回想自己的家庭生活細節,從而達到情感的`共鳴。

五、說板書設計與作業佈置:

1、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與其說是知識教授課,不如說是學習方法的傳授課,故在板書設計上首先是學習方法,接着是課文內容的分析,我將本文的主要人物概括爲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並用箭頭表示出他們之間的關係,最後對本文的思想感情進行了歸納。

2、作業佈置

本節課的作業分三類:

1、口頭作業:求學生進一步朗讀本文,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2、書面作業:是對學生本節課所學新知(對稱句的特點及作用)的加強與鞏固。

3、實踐作業:學了本節課,尊老愛幼不能只停在口頭上,因此,我設計了實踐作業,看公益廣告“媽媽洗腳”並給自己的親人洗一腳寫出自己的心得。

說課稿 篇13

《水與生命》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國小科學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課的資料,本課在引導學生交流對水已有認識的基礎上,安排了“觀察水”、“水與生命”、“榨果汁”等三項活動。目的是將學生各自已有的認識作較爲科學的梳理,引導學生明白水是什麼樣的,水與生命的關係,激發學生研究更多的有關水問題的興趣。我選擇的是這個資料的第二課時“水與生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地球上的人類和一切生物,都與水有着極其密切的聯繫,它不僅僅孕育了生命,還爲人類供給了物質資源和禮貌發展的基礎。在本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看待水與生命的更深層次的關係,使學生體會到生命離不開水,還將爲今後進一步認識水與生物的密切關係、關注自我的生活環境等資料打下基礎。

2、活動目標

經過深入挖掘教材後,我設定了以下幾個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

明白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動中起着重要作用。

瞭解常見食物中的含水量。

(2)本事目標:

能和同學交流自我對於水與生命關係的不一樣看法。

大膽想象沒有水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

(3)情感目標:

意識到水與生命的密切關係,養成節儉用水的生活習慣。

3、教學重點

能意識到水與動植物和人的密切關係,並能以實際行動珍惜每一滴水。

二、說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精心設計有關水與生命的探究活動,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親身經歷、調查研究和討論交流來學習科學。並經過主動探索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本事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三、說教法

根據《水與生命》這一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知識層面,讓學生簡便地把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確定以下教學方法:

1、引導—探究法

劉默耕先生的“引導——探索”教學法有別於布魯納的“發現法”,也不一樣於蘭本達的“探究——研討”教學法”。“引導——探索”教學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學着像科學家那樣自我去探索大自然祕密的探索者。

2、分組討論法

分組討論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他們樂於交流,並能發表自我的不一樣意見。

四、說學法

根據新教材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作啓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分組討論、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增強自身的科學素養。

五、教學模式

1、結構

情景導入—組織討論—動手實踐—交流彙報—數據顯示—延伸探究

2、理論依據

《科學》教材在編寫指導思想上強調對學生的發展格外注重,表此刻從對學生“學”的關注轉向對學生“人”的關注,強調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認識自然和社會。本課從知識目標上來說是比較淺顯的,較容易到達,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聯繫生活實際和探究技能訓練是本課的重點。

六、教學設計

1、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一開始,我就藉助多媒體播放一幅優美的山水景,屏幕上美麗如畫的景色配上動聽的詩歌朗誦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體驗美的感受。然後讓學生猜猜詩中讚美的是誰?之後提問爲什麼水使小草變得嫩綠,使魚兒遊得歡暢,使地球變得美麗。當學生暢談感想後,教師歸納:水是生命之源。

2、交流反饋,體驗彙報。

實踐證明:探究本事最好在國小階段就開始培養。這固然能夠經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來進行,但絕不能沒有科學教育——因爲科學教育的實踐性、基礎性、科學性和綜合性決定了它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本事方面,具有獨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在上節課“觀察水”這一資料後,我讓學生經過查閱資料,收集圖片和詢問家長等形式做一些有關水與生命的調查,要求每人說10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事例。討論生命離不開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豐富學生對生命的認識,而課前的準備工作在那裏就顯得尤爲重要。關於這部分資料,學生已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教學的目的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學生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到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水與生命的精美圖片,使學生獲得視覺體驗。學生對生命與水已經有了必須的瞭解,明白人、動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維持生命需要水。最終,師生小結:水對生命來說真是太重要了。生物體內的一切生命活動,如呼吸、消化、蒸騰、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3、主體參與,動手實踐。

怎樣利用科學教育的優勢,使它成爲培養學生探究本事的搖籃,讓學生“學會體驗、學會探究”呢?我的體會是:實施開放教學,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經過操作、質疑、觀察、想象、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誘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激發探究慾望,訓練探究思維,從而充分開發學生的探究潛能。

我出示課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提問:“塑料袋原先是乾的,此刻內壁上的水是從哪裏來的?”學生觀察並討論。最終得出結論:塑料袋內壁上的水是從植物身上“跑”出來的,說明盆栽植物體內也有水。之後我趁熱打鐵:“從人出汗、排泄等生理活動中能夠證明人體內有水,但我們的身體裏包含多少水呢?我們吃的米飯、麪條、豬肉、魚、雞蛋這些食物中又包含多少水呢?牛奶都是水組成的嗎?”學生根據自我的猜測和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討論。最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觀察比例圖,初步瞭解幾種食物中的含水量。讓學生在比例圖中瞭解人體、各種食物中包含很多的水,瞭解人們在吃食物補充營養的過程中,也補充了很多的水。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更加關注生命活動。

爲了更直觀的展示動、植物成長離不開水,我引導學生大膽設計實驗證明並提前準備了“植物喝水”的活動。方法如下:剪下兩朵月季花(莖長一些),將它們分別插入裝有水和乾土的試管裏,觀察哪一朵花先凋謝。同時將裝水的試管裏滴幾滴油,在水面上做好記號,觀察這朵花每一天喝多少水,同時做好記錄。這個活動需要學生在幾天甚至十幾天內進行觀察,圍繞“生命離不開水”這一目標,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演練他們的科學技能,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可選擇性,豐富了教學的素材,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恆心和毅力。

4、拓展活動,反面例證。

經過學生收集資料、討論交流、彙報並動手實驗等多種科學探究方式,學生對水與生命的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如果沒有水,世界將會是什麼樣的?”學生們各抒己見,我在他們的討論過程中經過圖片的形式展示出缺水給大自然和生命世界帶來的災難。然後經過VCD觀察小狗在缺水的情景下有什麼反應。從而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並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珍惜每一滴水。使學生明白:滴水匯成河流,我們要從自我身邊做起--節儉用水。討論結束後,啓發學生根據已有的信息,畫一幅以“沒有水的世界”爲題的想象畫,或寫一篇同樣題材的短文。

5、續寫小詩,活力導行。

最終,出示本課開頭的優美景色。“因爲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爲有你,魚兒遊得歡暢……”未寫完的小詩道出了生物對水的依靠,明快的詩句展現出大自然因水纔有的美麗。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用詩句來讚美水,感受水對自然的恩惠,在經歷科學教育的同時,也將在孩子們心裏構築起對水的完美情感。

“因爲有你,鳥兒才唱得很動聽。因爲有你,鮮花纔開得漂亮。因爲有你,天空纔有美麗的白雲……如果沒你,魚兒會死掉。如果沒你,花兒將不再盛開。如果沒你,學校將不再可愛……”用編小詩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生命離不開水的知識的理解,學生樂於理解;小詩形式和資料的雙重要求,使學生在回憶相關科學知識的同時,又在濃濃的詩情中受到美的薰陶。學生自我提出“如果沒你”的創新話題,進一步拓寬了思維,使討論向縱深發展。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學生懂得在平常的生活中珍惜每一滴水。

(三)教學體會

本課的教學設計以新課改理念作指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寓教於樂,爲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供給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本事,獲取科學知識,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培養。

說課稿 篇14

[教材解讀]

《觀潮》一課是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語言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一篇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習慣的好教材。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景象,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教師提供直觀的圖象幫助理解。

[目標預設]

依據二期課改的精神,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觀與雄奇,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強烈的情感。

2、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

3、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4、教學重點是理解"潮來之時"的記敘。

5、教學難點是體會錢塘江大潮的雄壯的磅礴的氣勢。

[教學過程]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爲基礎,讓學生在讀、悟、議這種寬鬆民主中的氛圍中學習。作爲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運用電教媒體,直觀感受,激發情感和興趣。

1、導入:在我國,有許多奇特的自然景觀,你能說一下嗎?錢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處,有誰知道錢塘江大潮?見過嗎?(圖片)

2、放錄像,直接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和壯觀。(錄象)

3、請學生談觀看錢塘江大潮後的感受。(出示地圖)

運用電教媒體,讓學生直接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壯的氣勢,學生的'激情馬上被調動起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利於學生理解詞句。

二、初讀課文,理清課文的順序

課文脈絡非常清楚,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順序,在此基礎上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順序組織教學。

三、創設情境,體會觀潮人的感受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的體會到觀潮人的急切、激動的心情。因此,我設計這麼幾個問題:如果你就是觀察人中的一員,想到就要見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會怎麼做?觀潮的人羣又是怎麼做的呢?(討論)

四、通過"讀、悟、議、賞、再讀",重點體會潮來時壯觀景象。

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並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設計如下環節:

1、讀。學生自由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爲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

2、悟。讀中感悟,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在讀書時聯繫已有生活經歷,體會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3、議。即教師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說說體會,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見,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有同學說那情景像發生了海嘯,有同學說像發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動,有的同學感受到大潮涌動的速度。"議"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臺上發揮、表演。

4、賞。再次展現大潮來時的雄壯的情景,在體會文中描繪的情景的基礎上再次直觀感受到大潮的氣勢。

5、再讀。在學生深入體會感受後,把自己體會到的朗讀出來。使學生在讀中欣賞品味,既激發了學生讀書的慾望,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一次爲大潮的雄壯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觀潮的人羣中,看到一條白線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最後猶如千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會說些什麼呢?"想"既利於學生在頭腦中再現大潮的雄壯,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結束

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自由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六、作業設計:

1、讓學生把自己觀賞到的錢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講給家長聽,既鍛鍊學生運用詞彙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搜索天下奇觀和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提供網址)

後感:

可以看到,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得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河山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說課稿 篇15

說教材

魯迅先生曾經讚美托爾斯泰說:“天才的心誠然是博大的。”那是因爲“他所愛的,所同情的就是這些——貧窮的人們。”而《窮人》這篇作品,就是是要讓每一個讀者穿越到“窮人”的靈魂深處,去品悟“窮人們”生活的貧瘠和精神的富有,從而觸摸這位文學巨匠博愛的心胸。

說目標和教法學法

執教本課我以“讀進去、想開來”的學法,引導學生體味“窮人不窮”。帶領孩子們邁向一個他們從未到達、從未領略的凝重的心靈視野,體味文學作品的語言魅力與人文內涵。

說流程

一、設疑——蕩起層層波

高年級學生已經養成了課前預習的習慣,因此我在聽取預習彙報和學生質疑後直奔主題,我也提出自己的問題:課文的哪些地方是你們沒有想到的?

這一反問喚醒和激勵了學生的閱讀潛力,學生可能會說:沒想到窮人桑娜的家裏卻是溫暖而舒適的?沒有想到桑娜的丈夫也同意抱養西蒙的兩個小孩?沒有想到桑娜抱走西蒙的孩子又變得心理及其複雜?……

(學生是文本的對話者,他們的問題更有利於消除文本視野與學生視野之間的差距,使學生、文本和作者之間儘快的融合。)

二、品悟——揚起片片帆

此刻並不急於去討論和回答他們的問題,帶領他們走進窮人的家、走進窮人的內心世界。這正是本課要重點突破的兩個內容——

(一)走進窮人的家。

1.讓孩子們閱讀1~7自然段,走進桑娜和西蒙的家,讓他們用心去發現、去感受。在孩子們的靜心閱讀中,他們的感受是深刻的;在圈圈點點中他們的發現是震撼人心的。歸納起來有兩點:

第一、他們看到了:破帆、冬天的光腳、黑麪包、潮溼陰冷的小木屋、稻草鋪……這就是真實的、可以觸摸的窮人的家。整篇文章1737個字,沒有一個“窮”字,然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無不是貧窮的寫照。

第二、他們看到的又不僅僅是“貧窮”,桑娜家裏也有溫暖和舒適,西蒙家雖然籠罩着陰冷的死亡,卻有鮮活的生命同在,還有窮人最簡單的溫情和母愛……

此時,我小結板書,這就是——讀進去、想開來。

2.讓我們隨着桑娜善良的腳步,走進西蒙的家:

屋子裏沒有生爐子,又潮溼又陰冷。……她的頭往後仰着,冰冷發青的臉上顯出死的寧靜,一隻蒼白堅硬的手像要抓住什麼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顯然,母親在臨死之前的時候,拿自己的衣服蓋在他們的身上,還用舊頭巾包住他們的小腳。孩子的呼吸均勻而平靜,他們睡得又香又甜。

在品讀細節的過程中,孩子們產生了一個更強烈的感受:西蒙家比桑娜家更窮、更淒涼;一個窮苦母親最簡單、最本能的追求就是讓自己的孩子暫時不要凍着,能安穩的睡着。

(選擇這段品讀的原因是:西蒙家“又潮溼又陰冷”與桑娜家“溫暖而舒適”強烈對比,與“孩子睡得又香又甜”產生強烈的反差。既簡約的引導了學生感受文學語言的力量,又讓孩子們在文本的視野裏經受心靈的震撼,與作者的精神視野自然接軌。)

3.閱讀的腳步並沒有停止,我趁機引領他們進入舊俄時期,進入文本的時代背景:

“同學們,我們不妨去西蒙的鄰居家看看,不妨到桑娜的親戚家走走……你們看到的是什麼?”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煎熬,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無奈……學生的回答是豐富的,但無論走過多少個窮人的家,主題詞只有一個:“窮”。

(學生在“讀進去、想開來”的閱讀能力訓練中,對窮人貧瘠的生活狀態已經變成了真實的影像。喚醒、鼓舞和激勵學生進入文本,體味語言的`生命動力,是閱讀教學的本質所在。)

(二)走進窮人的內心世界

1.本文的心理活動描寫就是最大的寫作特色。課文中刻畫了桑娜三次細膩的心理活動,使窮人善良、淳樸的心靈躍然紙上,並牽動每一位讀者的心。

第一次:想的是冒着寒冷和風暴打魚深夜未歸的丈夫,是孩子還健康就沒有什麼好抱怨。

第二次:想的是去探望生病的鄰居西蒙。

第三次:想是爲了7個孩子的生活和丈夫將經受更加痛苦的煎熬。

(具體教學過程在此就不再作詳細的敘述。)

(品讀桑娜“三次”細膩的心理活動,使我們再次觸摸到桑娜善良、淳樸的美好心靈。在作者的文本視野裏徹底的走了一遭,把學生的閱讀能力訓練真實、樸實進行到底。)

三、移情——劃出道道痕

當我們從文本里走出來的時候,孩子們對窮人的同情與敬佩在心裏充盈着。此刻,我輕柔的問到:“如果是你走進西蒙的家看到兩個與死人同在的小孩,你會怎樣做?”

這時,讓孩子們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允許他們的見解與大人的認知世界發生衝突。而我在孩子們回答的同時僅是一個欣賞者、聆聽者,這時我出示自己的課件——

1847年托爾斯泰退學回家,放棄貴族生活自己設計了平民莊園。他經常到最窮苦的村子裏給貧苦農民送茅草、修房子。1859年到1862年之間幾乎中斷了自己的文學創作,先後在自己的莊園及其附近農村爲農民子弟創辦了20多所學校。1861年,托爾斯泰還擔任起調解地主與農民之間糾紛的職責,因而受到貴族農奴主的敵視。……爲實現平民化的夙願,他第三次離家出走,結果再也沒能活着回來……

此刻,我們感受的不僅是托爾斯泰筆下人物的溫情與善良,感受更深的是這位俄國的文學巨匠對窮人博大的愛心,對改變貧民生活的執着追求。

一場文學之旅即將結束,我還想告訴孩子們你們還沒有想到的是:托爾斯泰的墳墓至今還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沒有墓碑,沒有墓誌銘,甚至連托爾斯泰的這個名字都見不到。但是那裏卻是人間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溫暖的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