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範文集錦八篇

說課稿 閱讀(2.69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範文集錦八篇

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選自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一篇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說我對課堂教學的構思:

一、說教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北京課改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是魯迅先生40多歲時,在廈門大學圖書館樓上用一顆童心去回憶童年生活的戀歌。

教材內容:作者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裏枯燥無味的.生活相比較,告訴我們什麼叫童心?童心就是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含蓄的表達了時代在變,童心不變的哲理。

教材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升入國中首次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內容豐富,部分含蓄難懂,同時從七年級學生認知心理出發,決定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熟悉生字、新詞基礎上抓住事物特點,用恰當的順序寫景,理解文章的結構和精彩的語言;

2、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質疑、討論、問題的習慣和方法;3、性感態度和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守護大自然,追求新鮮知識的純美童心。

教材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百草園、三味書屋的景物、人物描寫。難點:兩相對照的結構特點及其過度。

二、說教法

1、方法:朗讀:啓發

2、依據:朗讀:學生反覆朗讀課文,逐漸熟悉課文內容:逐漸產生共鳴;逐漸接近教學目標。啓發: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問題,教師歸納解決問題;能產生時代在變,童心不變,童心共鳴的教學效果。

3、教具:錄音機,配樂朗誦,輔助教學。

三、說學法

1、讀:粗讀全文,精讀重點語段,細讀關鍵詞句,在讀中體味作者情歌;在讀中探究、享受童年成長的樂趣。

2、學會觀察生活,提煉生活。

細細品味“百草園”、“三味書屋”作者是如何觀察事物,抓住事物特點,用恰當的順序,精讀的詞句,挖掘生活情趣,表情達意,以小見大的寫作技巧,爲自己深層寫作做準備。

四、說教學程序

第一教時:分三步:

第一步預習:解決字、詞、句。

解題:解決文學常識。

第二步讀:熟悉課文,產生共鳴。

第三步重點:引導學生品味“百草園”。

(板書三個方面內容)

醉人的自然景觀:(新)

從百草園迷人的歷史傳說:(奇)歡樂樂人的雪地捕鳥:(趣)有趣

第二教時:分三步

第一步1、鞏固新知:聽寫詞語。

2、讀課文,拾取感性線索。

第二步重點:引導學生品味“三味書屋”

(板書五個方面內容)

陳設單調

先生博學

到三味書屋讀書枯燥枯燥無味

園中自由

畫畫珍惜

第三步遷移:讓學生討論“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什麼關係?表現了作者怎樣思想感情?

對比:“百草園”快樂,“三味書屋”枯燥。

關係襯托:“百草園”有趣,“三味書屋”無味。

和諧:“百草園”熱愛,“三味書屋”追求。

“關係”的選擇,“情感”表現,教者不必主觀歸納。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同的生活體驗有不同的選擇,對作者的感情也有不同的理解。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主要分爲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百草園”一部分是“三味書屋”,板書濃縮概括的表現了主題思想,即“百草園”快樂生活與“三味書屋”枯燥生活,含蓄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身心發展的束縛。

板書在授課中同時進行,具有形象美。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乘火車》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五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乘法,這是一堂計算課。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內容既是前面所學內容的擴展,又是學習後繼知識“有關0的乘法”的重要基礎。

二、說學情

在新課程沐浴下成長的三年級學生,在靈活開放的課堂中,已基本養成了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能夠熟練地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並且在計算的靈活性、策略性上能有明顯的提高。學生們的好奇、好勝是教學的大好契機。

三、說目標

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在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目標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能力目標的培養和情感目標的落實。

知識目標: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

能力目標:結合具體的情境,發展提出問題的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重,難點:學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

四、說理念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有效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驗、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本節課我將以探究式教法爲主,精心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並給學生創設一個寬鬆、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創新教學方式,構建"創設問題情境--引導自主(合作)探索--鼓勵多項交流(評價)"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並注重在這種教學模式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達到鍛鍊意志,樹立信心的目的。

五、說教學流程

(一)溫故知新,做好鋪墊。

因爲本節課知識是上節課進位乘法的延伸,知識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所以在新授之前我複習了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進位與不進位的乘法,通過學生做題與講題即對計算法則進行了回顧,又爲這節課的新授做好了有利的鋪墊。

(二)創設情境,激趣促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創設了“乘火車旅遊”這個情境,從而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主動學習。

(三)看主題圖提出問題。

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尊重孩子的選擇,允許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這一環節的設計就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同時培養學生能從現實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實現再創造。

對於國小生來說,通過自己的探索而獲得新知,就是一種"再創造",因此,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我將從如下幾個層次展開:

第一層次:獨立探究。在學生明確了數學問題之後,就放手叫學生自己來列式並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尋找答案。這一層次的教學,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己思考,讓教學活動在動態中進行,激發學生再學習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從親身體驗中探索出計算方法與計算理由,形成探究的感性認識。

第二層次:合作探究。

在學生嘗試計算出結果後,再組織學生交流自己是怎麼做的?這時,教師因勢利導,通過幾個問題的點撥。

說課稿 篇3

一、 教材簡析

《圓明園的毀滅》是國小語文教材中極具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一篇課文,課文首先概括寫了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接着寫圓明園昔日的美麗景觀和珍貴收藏,最後寫圓明園毀滅的過程。

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圓明園當年的樣子並瞭解它毀滅的經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誰都知道,圓明園當年的樣子和它毀滅的經過已成爲歷史,要想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歷史重演,讓學生經歷一下從輝煌到毀滅的過程,那樣,學生就會帶着切身感受去理解課文,並能激發起強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本堂課我決定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幫助重現歷史。

二、 教學思路及教學方法選擇

本篇課文作者是採用了倒敘的編排方式,首先感慨圓明園的毀滅損失之巨大,再通過回顧圓明園昔日輝煌和被毀的經過進一步加以說明。若按課文的編排,學生要經歷由恨到愛再到恨的感情變化,這是一種由落到起再到落的折線型變化過程。爲了更好地調動學生情緒,激發學生的感情,我採用了順敘的教學方式,首先領略圓明園昔日的美麗景觀和珍貴收藏,再瞭解圓明園被毀滅的過程,最後得出認識即“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那樣學生的`感情經歷的則是由愛到恨到更恨的變化過程,這是一種逐步下降的直線型變化。學生不同於演員,情緒感情變化說來就來,就學生來講,直線型感情變化遠比折線型感情變化要直接些、快捷些。

學生的感情變化是我這次教學的一條思路,不同的感情變化,預示着教學的不同階段:第一階段是圓明採風,萌發自豪感;第二階段是名園毀滅,激發失園恨;第三階段是再走圓明路,樹立強國志;第四階段是討論建名園,增強報國心;第五階段是總結全文,昇華愛國情。

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考慮到本篇課文的情境性、思想性較強,在圓明採風一段,我採用情境教學法,通過語言渲染,多媒體演示等,創設了一個“圓明園之旅”的情境,帶領學生首先,園外觀佈局;接着,園內看景觀;然後,屋內看收藏;最後,觀後談感想。以激發起學生強烈的自豪感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考慮到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學中不必進行過多的瑣碎的分析講解。我僅讓學生用“畫一畫”的方法學習第二自然段,瞭解圓明園“衆星拱月”的佈局特點。第三自然段音韻、意境較美,我讓學生用“讀一讀”的方法進行學習,讀中感受圓明園景觀的美與風格各異。第四自然段爲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收藏的多與珍貴,我讓學生用“舉一舉”的方法進行學習,也以此促使學生逐步養成查閱收集資料的習慣。學完二、三、四自然段後,我讓學生說一說“你最想對着圓明園說句什麼話?”,這事實上是一個讓學生感情外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當學生感情已到達愛的頂峯時,教師話峯一轉,用“以上風格各異的景觀,以及那麼多、那麼珍貴的收藏,卻在幾天內化爲烏有”這一強烈對比效果的事實,促使學生感情急劇降溫,由愛的頂峯落入恨的低谷,再通過對比理解詞語,看錄相激情,談感受,感情朗讀等,使學生的感情進一步加劇,轉變爲一種強烈的“失園恨”。最後,通過觀看圓明園廢墟照片,辯論以及朗誦,使學生由一種“失園恨”上升爲一種“強國志”和“報國心”,從而使教學達到一個高潮。最後總結全文,齊讀課題,昇華愛國情感,結束教學。

另外,課題《圓明園的毀滅》也是我設計教學的一條思路。一分析就會發現,本課課題“圓明園的毀滅”是一個定中結構的偏正詞組。由板書不難看出,我首先由定語“圓明園”開始,用“畫”一畫的方法認識圓明園“佈局”的特點是“巧衆星拱月”,用“讀”一讀的方法感受圓明園“景觀”的特點是“美 風格各異”,用“舉”一舉的方法體會圓明園“收藏”的特點是“多 最珍貴”,總的來說,堪稱“瑰寶、精華”,但卻被“掠”、被“毀”、被“燒”,落腳在了中心語“毀滅”上。最後再緊扣課題進行總結,即“圓明園是瑰寶是精華的輝煌歷史我們要記住,但圓明園被掠、被毀、被燒的屈辱歷史我們更要記住”,課題分析完後,教學也進行完了。最後,齊讀課題,結束教學。

三、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

隨着社會信息化、網絡化的推進,聲象等現代技術手段因其形象、直觀的特點而越來越多地進入了課堂,爲教育所使用。以下是我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過程中的幾點考慮。

1. 用在重點、難點處

首先必須明確,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它起的只是輔助作用,不能喧賓奪主。因此,在多媒體教學軟件製作時,就要考慮用在什麼地方的問題。憑着興趣面面俱到,這肯定是一大忌諱,因爲有時面面俱到往往會導致一面都不到。儘管有的用的時間很少,猶如蜻蜓點水,但我覺得,與其這兒點一下那兒點一下地浪費時間,不如紮紮實實地抓幾個問題,那樣可以抓得更深些,更透些。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深入鑽研教材,找出教材的重點、難點之所在,從而利用多媒體,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本課課件,我主要採用了五張加一組幻燈片、兩段錄相,份量較大的是兩段錄相,第一段《圓明美景》是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景觀的美與風格各異,它和那組幻燈片《圓明收藏》一起,使學生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愛”的情感;而第二組錄相《圓明園的毀滅》和對比理解詞語的那張幻燈片則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恨”的情感。這愛與恨碰撞的結果就是最後一張幻燈片“朗誦詞”所烘托的效果,即“強國志、報國心”。前面說過,學生感情的變化是我本次教學的一條思路,也是文章的重點,應該說,課件對突出教學重點起到了較好的作用。而《衆星拱月圖》和《圓明園鳥瞰圖》則幫助學生理解、明確了圓明園的佈局,可以說是突破了一個難點。有些事物,光靠空想是想不出來的。

2. 不能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

課件做好後,在什麼時間展示也需認真考慮,特別是圖片類的課件。應該說,這類課件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起到了較好的直觀、形象效果。但如果一來就出示給學生,學生有時就會樂得偷懶,“一切都是現成的,我只管看就行了,何必還要去想呢?”那樣,在一定意義上就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怎麼辦呢?應當在語言文字和圖片之間留有一個想象的餘地。先讀語言文字,再把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象化,最後再出示圖片,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從語言文字開始,經過抽象,再到具體的完整的思維過程。

比如《圓明園鳥瞰圖》的出示,我讓學生讀書後先畫一畫,這是一種理解的方式,完成從文字抽象到形象的過程。畫出來後再讓學生看看實際的圖片,這是檢驗自己抽象過程的方式。看了圖片後,有的學生會想:“我想的真不錯”,體驗到了一種成功的喜悅;有的則會想:“我畫的還差一小點,下回再努點力”。這樣,在檢驗的同時,還實現了一定意義的自我鼓勵。錄相《圓明美景》的出示也是這樣,在學生神遊的基礎上,再去親眼看看,邊比較一下和自己想的一樣嗎?完成了由抽象到具體的過渡,也激起了一種濃濃的自豪感。而錄像《圓明園的毀滅》則是讓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增強了“失園之恨”,這對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較好的作用。我想,這樣出示的效果一定比直接出示要好得多。

3. 引導學生去自己獲取信息

進入信息時代,單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將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一個人以後的發展。我覺得,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實施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感受一種現代信息氛圍,更要讓學生進入到獲取信息這一過程中來,即不僅“觀之”,而且“動之”。

在我所用的這個課件中,除了《衆星拱月》圖外,其餘圖片資料都是學生通過上網或是圖書館裏找來的,只要引導學生動起來,找到的資料遠比老師一人找的要豐富得多,而且學生查找的過程,也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

四、 教後記

本堂課,成功的地方不少,比如說,緊扣重點設計教學,使學生感情在學習中逐步昇華,達到教學目的。再比如說,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進行思維訓練,如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後,讓學生畫一畫圓明園佈局示意圖;讀完第五自然段後,讓學生想一想,當時籠罩北京城的還有什麼;看完圓明園廢墟圖片後,想一想,碑一樣的石柱上刻着什麼……

但也有一個很大的不足。本次教學我導得過多,限制得過多了,比如我讓學生用畫一畫的方法學習第二自然段,用讀一讀的方法學習第三自然段,用舉一舉的方法學習第四自然段。相當於教師帶學生到果園裏摘水果,叫學生們“來,我們一起摘這棵,用這種方法摘”,若能讓學生到果園後,自由組合,自由選擇果樹,自由選擇摘果子的方法,最終也能把果子摘完,那樣,學生會摘得更自由些,更高興些。可我覺得,自己還沒找到更好的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內容,自由選擇學習方法,最終達到殊途同歸。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講述春天的故事》是魯版教材九年思想品德第三單元第六課第二個分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關鍵在於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繁榮昌盛的強國之路。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過對本條目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掌握我國改革開放的必要性,正確處理好改革與開放之間的關係,堅持科學發展觀、幫助樹立可持續發展與創新的思想意識並付諸行動,學好本目內容將會爲以後的學習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因此,本條目在九年級思想品德課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九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熱愛中國共產黨,擁護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熱愛社會主義祖國。

能力目標: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增強建設祖國的本領。

知識目標:知道改革開放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一個重要基本點;懂得改革開放的必要性。

該目標的確定,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素質的全面提高,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發展規律,強化了德育訓練和道德素質培養。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和魯版教材知識結構,在全面瞭解教材基礎上,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認識“我國實行改革的必要性”

重點的依據: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在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要解決社會的基本矛盾,還必須建立起一套適合生產力要求的具體組織形式、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顯示出它的弊端。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社會進步緩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只有通過改革,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給經濟組織創造一個競爭、創新、發展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體制,給公民一種“人盡其才”、充滿施展才華的管理裏體制,才能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因此,對舊的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社會制度,是生產力本身發展的直接呼喚,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客觀要求。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形勢下,改革與創新已成爲時代的主旋律。積極投身到改革與創新的潮流中去是每一個公民的義不容辭的責

難點的依據:國中學生對改革開放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有親身感受,但對改革的深層原因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這是因爲改革的深層原因涉及到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計劃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等抽象的理論問題。對於國中學生來說,無論是知識儲備還是理解能力都比較欠缺。因而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教與學都有一定的難度。四、 說教法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良好品德的形成生活實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考慮到九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創設情境,教師講解、點撥啓發;學生自學、學生活動(蒐集、討論、交流共享)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基於本項目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法:

從MTV《春天的故事》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結合教學資源選擇適當的材料,通過對比尋找兩種不同體制的'不同點,感悟其中的道理。結合“來自生活的報告”,請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做法。通過活動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共享法

由於本條目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觀看多媒體圖片並自己閱讀課本思考,自己列舉我國在不同領域改革的現實實例,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條目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及共同學習法。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 導入新課:(5分鐘)

情景導入(通過多媒體播放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圖片及歌曲;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切入正文。)

導語設計的依據:思想品德課強調理論聯繫實際,讓時政、事實進課堂;讓學生自己思考、分析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於學生時政蒐集能力、分析、歸納問題能力的培養。通過情景導入,既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又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政治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 講授新課:(25-30分鐘)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資源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本條目分爲二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說明我國的改革;通過活動了解我國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多樣性及改革的本質。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的改革是世界的需要,是發展的需要,樹立積極參與改革與創新的意識。第二部分主要分析開放——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首先通過一組圖片,說明我國對外開放的輝煌成就和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實施科學發展觀,建設創新型社會必須實行對外開放;接着,從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這一國情出發,講述對外開放是我國還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通過“入世”的機遇與挑戰的現實,我們只有堅持以人爲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和諧發展道路。在講解第一部分時,主要通過演示材料、學生閱讀自學等手段和方法,讓學生理解實行對外開放的必要性,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提高學生概括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還把基礎知識的教學放在首位,強化了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講解第二部分知識時,我主要通過材料分析,問題啓發的手段和方法來完成。

整個教學過程立足本校學生的學情,注重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體現新課改中要求師生互動的要求。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爲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結合板書小結)。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5、課堂反饋:根據學生實際設計選擇題和材料分析題。這樣既鞏固了所學基本知識,又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試能力。

6、佈置作業。

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既要使課題有完整結構又要聯繫青少年自身實際,給學生必要的知識拓寬,加強應試能力訓練,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調查當地有哪些外資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它們主要生產或經營什麼?給當地經濟帶來什麼影響?

說課稿 篇5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化學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第一課時。我的說課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教材分析,學生狀況分析,教法、學法和教學手段,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高中化學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第一課時《金屬鈉的性質》。鈉是一種典型的金屬元素,也是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種金屬元素,學習本節內容對以後其他金屬的學習有指導性作用。這節課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實驗探究鈉的性質、形成一定的學習方法具有重要作用。這不僅爲學生學習必修2中的元素週期表的知識提供了一定的基礎。而且學生在獲取相關化學知識和實驗研究技能的同時,激發學生爲自我發展和社會生產進步學習化學的興趣。

2、教材內容分析

(1)鈉的原子結構及物理性質的推測。

(2)鈉的物理、化學性質。鈉的物理性質着重強調鈉的密度小、質軟、熔點低;鈉的化學性質着重強調鈉與氧氣、水反應的探究實驗。

3、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瞭解金屬鈉的物理性質;掌握金屬鈉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根據實驗探究金屬鈉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質;通過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瞭解金屬鈉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探究,養成認真、嚴謹、科學的實驗態度;通過合作實驗,養成團結合作的精神

4、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1)鈉的化學性質,尤其是鈉與水反應。

(2)難點:實驗操作、觀察和分析,尤其是鈉與水反應。

二、教法分析

 1.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中已經學識過氧氣、氫氣、碳等物質的基本性質,對這些物質的性質的學習主要是掌握其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存在或保存方式及現實社會中的用途,另外在國中學習中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學實驗操作技能,領悟到化學式一

門以實驗爲特徵的重要學科,化學實驗的豐富性和真實性必將會引發學生學習的趣味性。這節內容之前學生學習了原子結構和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等基本知識,這更有利於學生深層次禮節鈉的性質,達到知識的'前後聯繫和融會貫通

2、導型高效課堂教學法

本節採用導型高效課堂教學法,結合實驗演示和多媒體展示,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

三、學法分析

1、讓學生自己做實驗,強化學生實驗的基本操作,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提高學生的化學實驗素質,增強合作的精神。

2、讓學生學會分析: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方法——綜合運用。

3、幫助學生抓住關鍵、掌握重點:學習元素及其化合物抓住“結構——性質——存在和用途”這條線。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是結構的具體體現,性質又決定其存在和用途。

四、教學過程

1.分發導學案,學生自學並完成導學案內容。

2.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小組爲單位,討論解決問題。

3.小組代表回答問題,教師做點評。

4.針對回答情況,教師進行講解。並在對應的知識部分展示實驗。

5.小頁練習。

6.評講答案,發現問題。

7.佈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金屬鈉的性質

一、鈉的物理性質

1、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 2、熔點較低 3、質地柔軟 4、銀白色光澤,良好的導熱、導電性

二、鈉的化學性質

1、鈉與氧氣反應

常溫:4Na + O2 === 2Na2O (白色) 點燃 點燃:2Na + O2 === Na2O2 (淡黃色)

2. 鈉與水反應

(1)現象:“浮”、 “熔”、 “遊”、 “響”、 “紅” (2)化學方程式:2Na + 2H2O === 2NaOH + H2↑

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是一種活潑金屬。

三、鈉的存在和用途

1、 鈉的存在

無遊離態,化合態有硫酸鹽、碳酸鹽、硝酸鹽和氯化物 2、 用途 鈉的用途很廣

700℃~800℃ TiCl4+4Na ======= Ti+4NaCl

教學反思:

這節課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理念。以學生進行自主爲主,並結合實驗現象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討論、解決問題。教師協助歸納總結爲輔。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訓練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歸納總結能力。促進了學生團體協作。並讓學生體會探索科學的樂趣。突出新課標的理念,重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興趣。

以上是我本節說課的內容,懇請各位專家和領導多提寶貴意見。

《鈉的性質》說課稿

澠池二高 嶽國華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選自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愁”是全詩的詩眼,全詩圍繞“愁”字顯示着作者高超的藝術構思,屬於山水田園詩,詩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風光的描寫中抒發自己或閒適或愁苦的情懷.據此,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認識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能力目標:讀懂詞句的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所蘊藏的情感,感受“詩眼”在詩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標:瞭解山水田園詩“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並學習“知人論詩”、“想象”等賞析方法。

爲了落實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定爲: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詩歌情感的體會以及對山水田園詩特點的瞭解和學習古詩詞的方法。

二、說教學方法

1、朗讀感悟法:古詩詞基本的學習方法就是多讀,所以我充分地讓學生讀詩,努力做到讀有要求、讀有層次。由初讀的讀正確、讀出節奏,到讀出畫面、讀懂意思,再到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感受,讓自己走進詩人的心靈深處,用朗讀的方式與詩人對話與文本對話,培養語感,體會詩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等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古人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的指導能力的培養遠比知識的傳授重要,那將使學生受益終生。所以,我特別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在導入新課時便引導學生朗誦積累的課內外的古詩,並回顧學習方法,即多讀、藉助註釋和聯繫語境理解詩意。鼓勵學生去獨立閱讀,加強積累。

三、說教學過程

這首詩詩中有畫,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這兩詩具有山水田園一般特點,我設計了“整體通讀,把握詩意→分步解讀,品悟詩情”這一教學模式作爲教學步驟。

1、在“整體通讀,把握詩意”這一環節中,由朗誦積累的古詩引入,既複習舊知,也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再引導學生多次的有要求有層次的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從讀正確、讀出停頓讀出古詩的韻味、到默讀勾畫結合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現了讀的目的性和層次性。接着讓學生初步瞭解這首詩描寫了是夜晚的景色,有那輪賦予文人墨客無數靈感的“明月”,對這首詩有個整體的瞭解。更交流了作者生平,爲後面瞭解山水田園詩“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和學習“知人論詩”的賞析方法打下基礎。

2、在“分步解讀,品悟詩情”這一環節中,《宿建德江》重在扣住“山水田園詩的《宿建德江》寫了哪些景語呢?這些景語又是爲了表達怎樣的情語呢?”這一問題自讀自悟,抓住詩眼“愁”字思考“作者爲什麼這麼愁啊?”從而體會詩人的羈旅之思、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的滿腹惆悵。“作者爲什麼只寫了這些景物?”這一問題的設計,再次引導學生體會到山水田園詩“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

3、深刻體會作者人生經歷,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從而歸納出“知人論詩”這一賞析古詩的重要方法,也再次感受到山水田園詩的特點。並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送給學生新的山水田園詩,鼓勵學生多讀多積累,也多體會山水田園詩的特點,多運用“讀、看註釋、想象、知人論詩”這些學習古詩詞的重要方法。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第25課,是教材中第八組“異域風情”這一訓練專題中的課文。該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圍繞本組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交流學習的收穫”。課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前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散文。

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着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做了一個思鄉的夢,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衆不同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本文不同於一般寫風景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深受教育。

教材編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有兩點:一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和名家大師的寫作風格,積累優美的語言;二是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教育,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

二、對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的分析:

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中優美語言。

能力目標:結合課題,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背誦第三自然段。

情感目標: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1、透過理解重點詞語,讀懂課文,體會德國的風景美,人情美。

2、體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並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產生交融,深層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理解課文結尾處作者的夢。

三、教法、學法分析:

“高效課堂基本範式”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的目標是:改變教師教學觀念,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爲方式,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爲了將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中得以真實的體現,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自讀感悟——合作交流——教師點撥。在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對重難點的點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情感體驗,從而達成學習目標。,

四、教學程序及設計意圖:

(一)、激趣定標

1、鞏固重點詞語,回顧學習收穫,導入新課。

2、展示學習目標。

【複習回顧上堂課所學,鞏固知識的同時自然過渡到本課堂的學習。展示課堂學習目標,使學生的學習方向更加明確,也方便學生進行自我檢測。】

(二)、自學互動

1、默讀課文,想一想:德國人爲什麼要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呢?在文中找出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的句子,並反覆讀一讀,然後說說自己的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指導朗讀。(語速放慢,讀出回味無窮的感覺)

【體會德國奇特的民族即德國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生境界又是課文的教學重難點。《課標》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

本的表達方法。”從語文教學三維目標出發,我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後,找出“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大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等句子,就輕鬆地突破了理解“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這一教學難點,而且通過找句子,學生自讀自悟,小組共同研讀,充分地將學習的主人公身份還給了學生,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同時也鍛鍊了學生小組合作的努能力,讀、思、說三者合一。】

2、品讀第4自然段,思考交流:過了四五十年,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了“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的美麗景色,這時,他有什麼樣的感受?(“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小組合作學習:聯繫上下文內容,說一說:什麼沒有改變?

指導朗讀。(要讀出肯定的感覺,“沒有改變”要讀出重音)

【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美麗沒有改變”在文中包含的含義,進而悟得德國這個愛花的`民族那“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真情是永恆的。】

3、深化課文,聯繫生活,體會作者的“夢”。

(1)生活中,你遇到這種“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嗎?

(2)你怎樣理解課文最後作者的“夢“?(以飄渺的夢作爲結尾,引發讀者的想象,季爺爺的文章真叫人耐人尋味。)

【設計這個教學環節時,我是這樣想的:課文最後以“思鄉的夢”來結束全文,是別有深意的,而體會“夢”又是本文的難點。爲了突破難點,我以日常生活現象爲突破口,估計學生都能提出班級圖書角同學們捐一本看百本的現象,從而延伸到,作者這個思鄉的夢,表現了作者高尚的愛國情操,以及對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美好人生境界的嚮往,希望自己的民族和國家也有這麼一種人文氛圍。這樣一來,突破難點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又把體會季老先生的寫作特點爲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用讀、研、悟三種學習方法,全方位地感受到作者以夢結尾,能引人深思,耐人尋味。因此,耐人尋味又是課文的第三個寫作特色。由於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圍繞本組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交流學習的收穫”。所以對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總結是很有必要的,同時,讀文章,總結寫作特點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4、回讀全文,昇華情感

(1)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句子,練習有感情的朗讀。小組內互評。

(2)練習背誦第3自然段。

【通過感情朗讀、背誦訓練,旨在讓學生讀出情感,積累語言。】

(三)、適時點撥

1、“人人爲我”和“我爲人人”在文中的具體體現,指導聯繫全文進行整體把握。

2、“美麗並沒有改變”在文中所指的含義。

3、如何理解“花的夢”“思想的夢”。

(四)、測評鞏固

1、《課堂點睛》作業

2、摘抄文中優美的句子。

(五)、說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以簡潔明快,突出重點,條理清晰。大致如下設計: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家家戶戶——花朵朝外——花的海洋——奇麗的景色、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奇特的民族

【板書的關鍵詞均來自於課文,它濃縮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既有利於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又有利於讓學生從中悟得做人的道理,體現了文本的價值取向。】

說課稿 篇8

我說課的題目是國小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食物中的第4課《食物的營養》。我將從以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食物的營養》是鄂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4課,是讓學生懂得營養全面合理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通過這節課的活動,要讓學生認識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其成分包括蛋白質、澱粉、脂肪、維生素等。能通過實驗小組合作學習瞭解常見的食物中分別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學情分析:

1、學生已經對食物有了充分的認識,都知道餓了就要吃食物,其實就是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的過程,這是我們能順利進行並完成本課知識的基礎。

2、由於三年級是本期初步接觸此門學科,通過實驗瞭解食物中含有營養還有障礙,同時也說明了學習本課的必要性。

教學目標:

1、瞭解食物中所含的主要營養成分

2、瞭解營養成分對人體的重要性

3、學會用簡單的實驗方法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過程和方法:

1、能通過實驗瞭解各種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2、能根據食物的不同營養進行分類

3、加強對科學探究一般過程的認識,進一步提高提出問題、處理信息和分析探究結果的能力。

4、通過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的瞭解。讓學生意識到養成不挑食的飲食習慣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教學難點:用實驗的方法辨別食物中的營養,並會按不同的營養分類。

 二、說教法

1、實驗探究法:讓學生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多層次進行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與對話。着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與“交互”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2、開放式教學法:在教學中運用收集資料,創設情境,提供材料等教學手段,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做到主動地、自主地和創造性的學習。

3、發現法:通過分組實驗,討論,加深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的認識,進一步提高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處理信息和分析探究結果的能力。

 三、說學法

本節課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識規律及學習目標,指導學生掌握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交流探究的方法:本節課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便於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參與合作的精神,如小組合作、實驗檢驗蛋白質、澱粉、脂肪的方法。

2、實驗探究法: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多層次進行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着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與“交互”的主體性。

3、質疑討論法:如食物中含有這麼多營養,我們每天只吃一種食物行嗎?在學生試驗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交流,營造平等、和諧、互動的氛圍,使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又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

 四、教學程序以及相應的教育教學思想

教學設計思路:本節課主要學習食物的四大營養成分對人體的重要性,通過實驗瞭解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質、澱粉、脂肪、維生素四大營養成分,並能根據食物的不同營養分類。

教學準備:

1、 實驗器材:酒精燈、火柴、碘酒、白紙

2、 食物、瘦肉、熟蛋白、米飯、饅頭、肥肉、花生、黃瓜、辣椒等食物

3、 實驗記錄表及酒精燈圖

4、 按6人實驗小組備齊以上儀器和食物

教學過程:

首先問話導入新課:通過統計喜歡吃的'食物和情景圖,引出新課,板書課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這些食物中有什麼營養的興趣。

接着通過活動探究新知:

活動一:指導學生認識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這是本課的重點所在,通過實驗和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等一系列教學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活動二:能辨別各種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根據食物的不同營養分類。

然後進行課外延伸,通過對食物中營養成分的瞭解,讓學生意識到養成不挑食的飲食習慣的重要性。

再談今天這節課有什麼收穫?對本節課進行總結。

 五、說板書設計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了涵蓋食物中主要營養成分,從食物名稱、實驗方法、實驗結論、是什麼營養成分,簡單明瞭板書。使學生感知到我吃的食物要合理搭配,爲下節課設計一日食譜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