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

讀後感 閱讀(2.32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

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1

清明放假的期間,媽媽帶我去書店看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呼蘭河傳》。

這本書是蕭紅的名著,裏面大部分都是寫呼蘭城裏發生的事情。

那裏很冷,把大地都凍裂了,大家在家裏用掃帚掃着冰溜。呼蘭城不怎麼繁華,只有兩條街,一條從南到北,一條從東到西,而最有名的是十字街。街上有很多大泥坑,每年會有好多人,一不留神就掉進泥坑裏,許多動物也是這樣。還有兩個學堂,一個在南頭,一個在北頭都是國小。除了這些在道街上,還有幾個小衚衕,不過衚衕裏面,又冷清,又寂寞。要是有一個賣燒餅的,從衚衕的東頭喊,到西頭,也沒有幾個人買,只是把頭探出來問問價錢,然後去摸一摸是不是熱的。等問過,摸過,然後就放下,反正也不買。

這本書寫的`最好的是她和祖父的故事。他寫祖父的院子裏有蝴蝶大紅色的,帶一點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蜜蜂嗡嗡地飛着,滿身絨毛。裏面還寫到她最不喜歡祖母,因爲祖母有潔癖,總是罵她。她們家的窗子都是四邊紙糊的,她喜歡用小手指在窗子上多捅幾個洞,祖母就用針刺她的手。

這本書還寫了許多故事,把童年寫的是多麼的美好呀!

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2

這是一本可讀性比較強的書,語言很簡樸。最初的時候以爲它是講故鄉的一條河,其實是作家蕭紅講述了記憶裏童年小城的故事。"一部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這是著名作家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評價。它的篇幅不算長,破敗的城鎮,骯髒泥濘的街道,愚昧自私的人們,這裏發生的一小事都是很真實的生活寫照,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醜惡的一面,讀着小說彷彿跟着小鎮上的人一起經歷了一番。

開端大篇幅的講述了關於故鄉的風俗大致的樣子,小城裏所有的人,過的都是平板的生活,既不向前,也不回頭,每天每日,無怨無憂。只是一天一天的活着,沒有主動選擇生活的念頭,沒有奔頭的活着。但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利。今天你不主動選擇生活,明天你就只能被動接受上天安排給你的日子。比起那些描寫怪異荒誕人性的故事,我更害怕像《呼蘭河傳》這種隱藏在看似平淡生活中這不動聲色的、死水般的愚昧與麻木,千百年的化傳統像是爲人們按上了自動發條,無需思考也滿足於當下,處處都透出強烈的悲哀與絕望。

在那個複雜的年代,尤其重男輕女的現象嚴重,書中對這一現象並沒有直接指出,而是通過敘述事,將重男輕女的現象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這種重男輕女果真是深入到骨髓了,就連進廟祈福也是先拜老爺廟,而娘娘廟只是走個過場,讀完這一節不禁想要發笑。在過去,女性被束縛在一個狹小的盒子裏,她們被制定了一系列條例法規,每個出嫁的女性都要遵守,稍有不順,就會被毆打,書中老胡家養了個小童養媳——小團圓媳婦。她是個十二歲活潑的小姑娘,因爲愛笑愛鬧,婆家視她爲怪物,總是無端打她,小團圓媳婦被折磨得生了病,一直醫不好,老胡家聽信了跳大神的話,說她身上有鬼,決定給小團圓媳婦用開水洗澡,當她在開水裏痛苦掙扎的時候,圍觀看熱鬧的麻木的人們沒有一個人伸出授助之手,讀到這揪心的一幕我感到憤憤不平,多麼可悲,多麼可恨,她被滾燙的水燙了三次,就這樣不幸去世了。"人世本無神鬼事,封建迷信愚弄人",你永遠想不到閉塞的小鎮對封建迷信的癡迷程度,沒有知識真可怕這句話是真的。也讓我們看到了那裏人們的愚昧和冷漠。

在重男輕女的社會大風氣下,冷酷的父親,缺失的母愛,僅有祖父給了她一些關於親情溫暖的觸覺,在祖父的花園裏,在祖父的愛中,蕭紅度過了一生中最幸福最純淨的時光,也是整本書中她童年最美好的一段回憶。每個人都一樣,童年生活的地方一定是記憶最深刻的,走的再遠也忘不了故鄉的'人與景。

書中最具反抗思想的人物大概就是馮歪嘴子了,他是一個敢於打破封建傳統規矩的奴隸,勇敢地追求愛情和幸福,要掙得做人的權利,力圖改變自己的命運,他用力生活的樣子還是讓人對生活存留希望的,總體基調並不讓人感到絕望。

全書共分爲七個節,裏面的內容無關現在,也不關未,只是蕭紅對自己童年時代的一個回憶。她既沒有美化它,也沒有醜化它,而是一個現代主義作家的態度描繪了一個長長的舊夢。讓人笑中生苦,苦中又有所思考,而我在她的回憶裏當了一次接近劇情的旁觀者。

讀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一生,這大概就是閱讀的最大意義吧。

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3

“《呼蘭河傳》的長處在於它的高度的真實感,蕭紅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夏志清

作爲一個不大愛看書的人,或許只有每次學校佈置的“名著閱讀”能讓我屈服吧。毫不例外地,這次我挑選來做讀後感的《呼蘭河傳》也是由此程序到我手的。

《呼蘭河傳》很薄,它和我們平日裏使用的教科書來相比,也只是厚了些許。爲了能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故事設定背景,我先是藉助互聯網將作者蕭紅了解了一番。處於民國時期的她與各種熱門電視劇中風風火火的民國女性不大相同,她的一生,估計“慘”一字都沒辦法支撐起形容它的重任。貧困、漂泊……這些,在她僅短短的31年生涯中,不斷地折磨着她。或許就是這樣悲苦的一生,才令她筆下的《呼蘭河傳》具有獨特的風格吧。

回憶起當初初開此書,打頭兩章便給了我與想象中不一樣的體會。它與我以往印象裏的小說不一樣,該書沒有像其他小說一般地去開門見山地引出人物與事件,而是選擇去花接近有半本書的篇幅去描寫呼蘭河城的風土人情,其中有小到描寫一個泥坑,又有大到講述一些信仰風情的。在閱讀完了全書再回頭看時,才意識到這兩章的內容都是在爲後文的事件做背景鋪設,做一個淒涼悲哀的背景鋪設。

在讀完《呼蘭河傳》前兩章的“觀光”模式,才正式迴歸到我所認知的“小說”模式。看着以兒童視角來講述呼蘭河城的描寫,現實中作爲知識青年的我,彷彿讀到了許多事物的另一面——侷限的世界。

祖父——後花園的童年

祖父是第一個進入《呼蘭河傳》的正式人物,也是我覺得書中最令作者難忘的一個人物。“祖父一天都在後園裏邊,‘我’也跟着祖父在後園裏邊。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在後院裏的美好時光,一定是作者久久不能忘懷的。慈祥、善良、和藹、平易近人……這些用以描寫祖父的詞語總結爲一個便是“自在”。在閱讀完全書後回頭再品讀,祖父的一言一行都與城中愚昧無知的人不一樣,也正是這樣不一樣的祖父才帶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在後花園裏的童年。

小團圓媳婦——大缸中的“病人”

生性開朗活潑、天真可愛,這樣的一個人,我一定會很樂意與她做朋友,但是偏偏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呼蘭河城中卻遭受着非人的'待遇。“活潑”被視爲怪物,“天真”被當做病人。種種稱作是“治病”的偏方鞭打在她的身上:被拿燙紅了心的鐵烙腳、被無數次扔進充滿沸水的大缸……書中對年僅12歲的小團圓媳婦的種種折磨令我痛心,不僅爲小團圓媳婦,還爲那些城內無知的“看客”。

呼蘭河城人——“看客”

他們無知愚昧,令我憤怒;他們無知愚昧,令我同情。

沒有接觸過世事的他們,看待一切不平常的眼光都是不一樣的。可以說呼蘭河城內的種種不幸與悲哀都是由於他們而造成的。看馮歪嘴子的不屑目光、對待小團圓媳婦的冷漠……“看客”的態度令我憤怒。

同時我又可憐這樣的一羣看客。他們是呼蘭河內的“兇案”的兇手,又是“案件”的受害者。他們也被這種無知愚昧所禍害,導致他們封鎖在這樣的一座悲哀的“空城”。

這本書看到最後,與我初開此書的感受真的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的。內心沒有大的波瀾,但是那種隱約的痛心之感,卻一直影響着我……直到現在我都想知道,那座充滿惋惜與悲哀的“城”,是否還在這個世界的哪一個角落?

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4

女兒五年級,學校給列出的書目裏,有《呼蘭河傳》。她艱難地看了幾個晚上,翻了幾頁,頗爲煩惱地對我說:“看不懂呢。讀不下去了。”

我說:“讀不下去就放放吧,等過兩年再拿起來讀,說不定就喜歡了。”

我第一次讀《呼蘭河傳》是十六七歲,除了“灰暗暗”、“瑣碎碎”、祖父園子的的一抹亮色與小團圓媳婦死亡的恐懼,沒有留下更多印象。

對女兒說完這番話,我抓起這本書,晚上睡前重讀了一遍。完全全新的感覺,一口氣讀完,嘆了一口氣。

這嘆氣,是因爲印證了我對女兒所說的那句話——一本好書所記述的,不是文字,而是人生。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還沒有足夠長、足夠豐富的人生讓我們理解他人的人生,理解作者寄予這些文字中的愛與恨、悵與怨。直至中年以後,你自己經歷了一些風雨,有過執拗的愛與怨,慢慢地,才能夠讀懂,纔可以理解。

當然,我也還記得少年讀書時心中曾有過的震驚與傲慢。那時,我認爲人不必經歷上幾十年,只在書中,是的,僅只在書中,我已走遍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現在的我並不否定那時的感覺,因爲在彼時那是真切的。

就如同今日,這另一種感覺的真切——你只有經歷了人生,才能夠“真正”讀懂一些書。

就如我讀《平凡的.世界》,十幾歲時一種感覺,二十幾歲時看到另外一些東西,三十幾歲時又有不同。

就如同我讀老舍的書,年幼時沒有感覺,讀懂後處處驚心。那種驚心就是倘若老舍站在面前,我都怕不敢與他對望,生怕他掘到你的骨子裏,挖出你人性中最不可看的東西來。(倘若時代、歷史都是一個人的話,也會有這種驚心到不敢與其對視的感覺吧。)這不可看的東西,於作家而言,是對他作品的滋養;於凡人而言,便是“生之爲人,我很遺憾”的那種絕望而不可脫吧。

之所以讀蕭紅會想到老舍,是因爲他們的描述都給我一種感覺,那就是“不厭其煩”。那裱糊的物件兒、廟會的細節、或是某一處的景色,他們都用那樣細緻的筆、細緻的心去描繪。我有時不由得想:難怪說“市井間難出大家”,市聲攪擾,人哪裏會靜下心來去觀察一朵雲、一隻蟲、一個人。而在鄉野間,一切貧乏,只有靜,靜至沒有任何其他,靜至讓人有點害怕,靜至只有你的心,心是自由的,變形、擴展,無窮、無盡,變成碩大的青天上的雲,又與大地聯接,生出慧根來。

我讀老舍,讀到他的大時代、他的小環境、他的人生與命運,他的愛與傷痛。讀蕭紅,也讀到她的大時代、她的小環境、她的人生與命運,她的愛與傷痛。

《呼蘭河傳》時而被劃歸小說類,時而被劃歸自傳類。我個人更偏向於後一種,更願意相信那就是她童年生活與環境的再現,即便作品不可避免地會包含着一些藝術的誇張與想像。

她在那一角里的生活,既如同開篇的那個大泥坑一樣,讓人感到一種被湮沒的絕望,又如同祖父的後園,萌發着鄉野自然的純樸綠芽。這是她關於童年的記錄,有灰暗,也有明亮。祖父的後園是這裏最亮的文字。我在無數作品中讀到過無數作者的無數的對於童年生活中“大自然之美”的讚頌文字,其頌越深,越讓我覺得悲切,“那只是因爲,除了大自然,再沒有更多其他可讚頌了吧”,這句話總是這樣從我的腦袋裏冒出來,帶着灰暗的哀傷。

蕭紅死於1942年初。這部記憶童年的作品,寫於1940年末。人在心知死之將至時,心中最常憶的,便是童年吧——那是我們一切一切的根,全部的恨與愛的源——童年。

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5

秋雨瀟瀟中,與衆友人雨中探訪了蕭紅的故里,祖居地莘縣董杜莊鎮樑丕營村。隔了久遠的光陰,這兒已是荒草萋萋,墳塋數丘。放眼望去,但見田野無垠,秋空遼闊,路旁的高粱依然挺拔着行將枯黃的莖稈,長穗無語,兀自風中搖動,如沉默的幽歌。

歸來,突然很想重溫一下她的文字,於是數日埋頭於翻看《呼蘭河傳》。這樣一個悲情的女子,是在怎樣的心境下寫下這些洋洋灑灑的文字的呢?

唏噓於她的命運。在她短短的一生中,寂寞與無助始終困擾着她。“顛沛流離,命運多舛”這八個字足以概括她的命運。生活貧困、情感傷害、身體病痛終其一生,在這樣的困境中,只有八年的創作生涯,她卻堅持創作出了近九十萬字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小說《生死場》和《呼蘭河傳》等。

看矛盾爲《呼蘭河傳》寫的序言,心情是沉重的。想當初矛盾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心情也必定是沉鬱的,儘管他評價《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矛盾是帶着感傷的心情寫這篇序言的,想必他是熟悉蕭紅的,他覺得蕭紅的早逝是“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爲了追求真理而犧牲了童年的歡樂,爲了要把自己造成一個對民族對社會有用的人而甘願苦苦地學習,可是正當學習完成的時候卻忽然死了,像一顆未出膛的槍彈”。是的,蕭紅像一顆未出膛的槍彈,她有多少未竟的事情要去做,即便在病危時,她也始終渴望着生,幻想着要寫《呼蘭河傳》的續篇。然而她死了,寂寞地死去了,身邊幾乎沒有朋友。

蕭紅的心境是寂寞的,然而初看《呼蘭河傳》前面的文字,是貌似輕鬆的。透過這些貌似輕鬆甚至有些詼諧的語言,我們卻能聽到她寂寞的心聲。

喜歡蕭紅的文字。她的文字是樸實細膩的,描寫近乎入微;她的情感是敏銳纖細的',看似冷靜的筆觸下,其實跳動着一顆多情的心;她的文筆明麗悽婉,一種淡淡的憂鬱充斥其間。她的獨特的超常規的語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現在想來,在我有限的讀書生涯,語言風格讓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有三本書吧,一本是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一本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再一本應該就是蕭紅的這本《呼蘭河傳》了。蕭紅的文筆介於小說、散文和詩歌之間,其散文化的結構以及詩化的風格爲我們構築了一個獨具韻味的藝術世界,這種藝術風格是我所喜歡的。

沉浸其中。隨着她的娓娓講述,我彷彿置身於呼蘭河這個偏僻閉塞、寒冷異常的東北小城。小城的街道似曾相識,那個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尤其讓人過目難忘。連小燕子的描述都妙不可言,差一點被泥坑粘住的小燕子“趕快地頭也不回地飛跑了”;馬的可憐描寫得極爲細緻,雨後經過泥坑的人們簡直令人發笑……蕭紅筆下輕鬆詼諧甚而帶些譏諷的語言更是將小城人的看客心理揭露無遺。

爲死人預備的紙紮描寫在第一章中佔了不小的篇幅,描述得可謂栩栩如生,語言俏皮可愛。這大概是因爲作者是從兒童的視角觀察並用孩子的語氣講述的吧,總之讀來清新無比。

小城的生活如一潭死水,是靜止的;小城的人們日復一日,過着呆板單調的生活。吃飯穿衣是他們人生的唯一目的。一切順其自然,該生生,該死死,並不見多少喜悅和悲哀。

很多時候,很多地方,一如小城。唯一不同的,是沒有蕭紅這樣一位才女含淚微笑的書寫吧。

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6

這個暑假,我看了一本蕭紅寫的《呼蘭河傳》,便沉醉在這本書中了,把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

這個小城並不繁華,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在蕭何的筆下,卻寫得如此生動獨特。

其中,這個小城的東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在連續三個月不下雨的時候,車伕和馬翻過好幾次車,而翻了之後,過路的人看着他們似乎也起不來,便來幫幫忙。有時因爲拖不出馬,而準備走人。但看看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過來再次幫忙,還不時的喝彩“噢!噢!”。鬧得非常熱鬧,也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當這個坑淹死了豬後,有些人會把死豬拿去賣,並且是非常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說這是“瘟豬肉”,並且是在許多家長面前說的,便會被家長打。我看後,覺得蕭紅是在諷刺這些貧苦的勞動人民,讓人感到淒涼、悽苦。許多人說過一些不會掉進坑裏的辦法,如:有的說拆牆,有的說種樹,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它讓我感慨:多麼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真是他們的悲哀啊!

在蕭紅童年的後花園中,她與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幹活,生活充滿了樂趣。在每個人的記憶裏,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因此也不禁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也是這麼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快樂的學習,快樂的玩耍,快樂的……似乎幹什麼事情都是快樂而幸福的,而蕭紅的童年就是快樂而寂寞的。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來到香港後,她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用自己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在蕭紅童年的後花園中,她與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幹活,生活充滿了樂趣。在每個人的記憶裏,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因此也不禁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也是這麼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快樂的學習,快樂的玩耍,快樂的……似乎幹什麼事情都是快樂而幸福的,而蕭紅的童年就是快樂而寂寞的。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來到香港後,她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用自己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茅盾曾經說過: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爲“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這本經典的小說生動、形象地諷刺了人們的無知、愚昧,同時,蕭紅用了幽默的語言,描繪瞭如此讓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蘭河傳》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的代表作,她通過這部作品,描述了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文章的開頭覺得還是非常輕鬆的,但是,讀到後面,會覺得非常沉重。在尾聲的時候,蕭紅寫了她的祖父已經死了,而後花園的主人也不見了,讓我讀了,覺得更加悽慘、悲傷……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還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當中! 請給好評!謝謝噢,親!

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7

我試着從過年熱鬧繁忙中脫身出來,抱着蕭紅的這本《呼蘭河傳》跑到一角,將尋得一刻寧靜寄託於這本書中,誰知,至此便從一種熱鬧掉入了另一篇熱鬧之中。這裏的熱鬧非比外面的熱鬧,藏在蕭紅記憶中的那座熱鬧的小鎮,讀到深處,涓涓涌出的是那道不盡的思念。

雖然生在“關門口”,向東北方向騎車30分鐘就算是正式踏入東北境內,然而我卻從未真正去過深居祖國最東北的那片土地,或者說沒有真正瞭解過那裏的風土人情。循着書中的字字描述,我想象着呼蘭河的街道模樣,大大小小的瓦房錯落參差,院牆相隔的鄰里起居,以及趕馬車揚鞭的吆喝聲……這裏有着小城鎮特有的習俗人情,人們相互熟知,甚至隨便抓出一個人來,兩三個主婦閒聊的的功夫,已經把這個人的來頭和家中歷史翻了個底兒掉。這樣的瑣事還有許多,如此的細碎拼湊起來,卻在蕭紅的筆下,以一種歡喜熱鬧的滑稽模樣,逐一記錄展現出來了。

作者可以將一個經常坑人的大泥坑塑造成一個廉潔奉獻的形象。因了這個泥坑,路人們纔在一次次遇見翻車事故時,得以顯示出幫助的愛心,也正因了這個泥坑,每每大家買來便宜的死豬肉,可以一口咬定是誰誰家不幸掉入泥坑中淹死的小豬,推掉大家圖便宜買來瘟豬的不雅罪名。就這樣一個普普通通,鄉間可遇的泥坑,在《呼蘭河傳》中第一次成了申明正義的主角。

對於當地的風俗,說起來更是熱鬧。人們在街上消費只認口耳相傳的“老字號”,這裏就提到了一家藥鋪,說來也奇了,不用打廣告不需掛大字招牌,人們自然而然知道去哪條街,轉幾個彎可以找到。而那個佔據界面的門面,即使掛着特大招牌,整日廣播宣傳,最後挺了段時間還是關門大吉。只因這後者是外地來的行家,而前者哪怕是吃了一療程都仍拉肚子不止的“萬能藥”,還是會生意興旺。沒辦法,家家戶戶都知道,那誰誰家的藥鋪有一味何等神奇的治百病藥,不管用也可以買來做個心理安慰。

風俗的`體現在後文的團圓媳婦故事裏,有更深的體現,那一段可真是叫人有些哭笑不得,只覺閉塞的思想令人生氣,團圓媳婦的經歷着實可憐。

整個《呼蘭河傳》圍繞着家鄉,以及那片祖父的園子爲主線條,來描寫童年經歷的故事,看似寫得瑣碎,卻都是在祖父的周圍發生的,亦是在作者童年時聽到看到的。本該熱鬧的場面就此,剩下些許的苦笑和感嘆。

書的後面一小部分是《商業街》的內容,講述的則是人生中另一位重要的人物——伴侶。相識相戀、一起過艱苦的日子,褪去了愛情豐盈華美的外衣,留在蕭紅文字裏的,是兩個人一起奮鬥的日常,和過日子的樸素溫暖,它更貼近現實中的婚姻生活。僞滿洲國和日本侵華爲背景,日子算是不容易。有一出描寫典當衣服買包子的片段,將夫妻倆的模樣寫得真實又可愛。當時作者與當鋪的夥計討價還價換來的1元,在集市買了大袋包子回來,一進門拿給愛人,雖說他不樂意,卻還是喜歡包子,於是也就沒再說什麼接受了。想想生活中哪找那麼多的甜蜜,這段買包子也是再平常不過的瞬間,倒是因作者心中有愛,顯得幾分平淡的溫暖和些許喜感。

整本書都是這樣大大小小的日常所拼成的記憶,想必當時的情景未嘗有這些的歡樂,緣於記憶中的思念,越發得情感深邃,真實熱鬧。

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8

在炎炎夏日的午後,我靜靜的走向圖書館,準備一如既往的進入我的讀書世界。而就在此時,從書架旁傳來一種淡淡的書香,這使我不由自主的走向書架前。輕輕的取下這本書,它吸引着我的注意,我彷彿找到了我至親的朋友——《呼蘭河傳》

明媚的陽光在夏天的下午顯得格外耀眼,靜靜的坐在書桌前,沐浴在明媚的陽關下,伴隨着書香仔細的品味的書中的一字一句。眼前浮現出作者故鄉呼蘭河的街道、店鋪,還有那個給故鄉帶來樂趣的大泥坑。還有作者的童年生活,和祖父在菜園子裏勞作。這些在我的腦海裏浮現,無時無刻不在引我心動。

而且其中最引我爲之心動是那大泥坑,原本寧靜的小城因爲它而變的熱鬧;原本平凡的生活因爲它而變得多彩;原本語言樸實的呼蘭河傳因爲它而變的活潑有趣,引人入勝。每到一定的時節,這大泥坑就變的粘稠起來,結果導致了一次又一次的悲劇。它像一隻頑皮的小貓,像玩老鼠一樣捉弄着人們。今天把一輛馬車給弄翻了,明天又把人淹了進去,結果車翻了人們就把它擡出來,人陷進去就去救人,還有些人過的時候貼着牆邊,生怕自己會掉下去。真是可笑又可悲,可是卻沒有一個人去想把這泥坑填平。是啊,這個泥坑凝聚這多少人們生活的樂趣,何必要把它填平呢?有了它,人們的生活纔不再乏味。人生難道不是如此嗎?這讓我明白了人的一生本是枯燥的,只有困難與挫折才能使使人生增光添彩。那麼何必要逃避呢?換言之何必要把他填平呢?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而作者的童年是美好快樂的。作者祖父的菜園子是一個世外桃源、人間仙境,在當時動亂的社會。這裏是作者美好的精神世界,祖父永遠是那麼的悠閒自在,他與作者在田園中嬉戲玩耍,彷彿忘記了自己身在何處,忘記了歲月的憂愁,忘記了一些不好的`事情。那裏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這恐怕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了吧?當讀到這時,不僅使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我已故的爺爺,想起了他在風吹麥浪之時揹着我在稻田中自由奔跑。我與作者一樣,有一個美好快樂的童年。

呼蘭河不僅僅是呼蘭河,它更是當時時代的縮影。一方面代表這當時社會的現象,人們生活貧窮,弱肉強食,欺壓百姓,人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而人們卻深受着封建思想的束縛,愚昧無知,想要光復中國卻無能爲力。就像書中寫的人死了總是想生前用紙給自己做房子、馬、衣服,好讓自己到了陰間也能過上快活的日子,直到現在有些地方還有這樣的傳統。而另一方面呼蘭河是作者的故鄉,凝結着作者兒時最美好的回憶。而作者回憶兒時的故事也流露出對故鄉無比的愛和對童年的懷念。文章沒有主要的人物,也沒有主軸,也不同於一般的小說,但卻包含着這兩種情感於其中。原本有些枯燥的情節因爲這些而的生動活潑,還是想借用茅盾先生的一句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總而言之,無論是多彩的風土畫,還是悽婉的歌謠,作者用質樸而又細膩的筆墨寫出了這篇傳世之作。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巔峯,因爲您,我們後輩才得以豐滿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僅是蕭紅,還有許多著名作家和許多默默工作的文藝工作者們,我們感謝你們的辛勤的付出。文學,是永遠無法用財富衡量的。

靜靜的合上這本書,帶着些許的不捨與回味。此時刮過一陣涼風,身雖冷,心卻暖……

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9

星期日在家看了一部電影——《黃金時代》,影片以民國時代爲大背景,以民國傳奇女作家蕭紅特立獨行的人生以及愛情經歷爲引子,塑造當年一羣意氣風發的熱血青年,還原了一個充滿自由理想、海闊天空的時代。影片讓我再次認識了蕭紅,去年我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時就認識了她。作者描

繪的童年生活是那麼無憂無慮,那麼自由自在,那麼天真無邪。讀了她的文章便極其嚮往她所描繪的生活天地,那滿園的黃瓜、倭瓜、苞米,處處充滿生機,長的那麼自由,那麼隨意。願意開花便開花,願意結果便結果,即便不開花不結果,也沒有人管她。那麼自由生活,那麼閒散的心境,使蕭紅的童年浸潤着泥土地的芬芳,她也像一棵自由的小苗一樣無拘無束地生長着。喜歡蕭紅的文字,購得《呼蘭河傳》一睹爲快。這本書裏包含兩個中篇小說《呼蘭河傳》和《小城三月》,另外還有許多短小的散文。我感到寫的最好的還是《呼蘭河傳》,在這部小說中,作者用平實的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那些文字既像一個人絮絮低語,又向對着別人娓娓傾訴。童年的蕭紅沒有得到父母的疼愛,但是慈愛的祖父卻給了她無盡的愛與關懷,讓她的童年充滿了快樂與溫暖。在她的童年裏,祖父的園子是她真正的樂土,在這裏沒有同齡的夥伴,只有那些茁壯的蒿草、韭菜、櫻桃樹……在蒿草中覓食野果的蕭紅是大自然的孩子;在韭菜地裏睡覺的蕭紅是大自然的孩子;在櫻桃樹下流着口水期盼果子成熟的蕭紅的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的生機和活力,讓蕭紅覺得,園子裏到處都是明亮的,到處都是充滿生機的'。這時候的蕭紅是多麼幸福。在她家那個寬大的院子裏,住着幾家窮人,蕭紅每天都和這些人接觸,在他們身上,她看到了淳樸善良,也看到了自私和愚昧。那個慘死在封建愚昧思想下的"團圓媳婦",那個窮困潦倒的"有二伯",還有那個命運多舛的"歪嘴李".這些構成了她童年時代刻骨銘心的記憶。 童年的蕭紅衣食無憂,生活的自由幸福,可是成年後她的婚姻卻是非常不幸。和蕭軍同居的時候卻懷着負心前夫的孩子,她和蕭軍,一個多愁善感,一個豪俠仗義,一個是長不大的孩子,一個是錚錚男兒。如果像童話裏說的那樣,和蕭軍的結合就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倒也不會讓人有這麼多的唏噓感嘆,可是生活並非童話。他們的婚姻維持了兩年便因爲性格不和而分道揚鑣。當她再和端木蕻良結婚的時候,懷着的卻是蕭軍的孩子,自己的枕邊永遠是和自己肚子裏的孩子毫無關聯的愛人。枕邊人與腹中胎兒的割裂感,血肉分離的剝離感,在蕭紅的靈魂中蝕出一個駭人的黑洞,一寸寸蔓延。這個女人,怎麼會有甜蜜的笑容。多情的她,多才的她,可嘆人生無常,命運無常。三十二歲的玉人人便香消玉殞。1940年12月20日,蕭紅在寂寞、苦悶懷舊的心情中,寫完了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作品通過對自己故鄉的回憶,以樸素率直、悽婉細膩的筆調,真實而感人地再現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村黑暗、落後、愚昧的社會生活,揭示了舊的傳統意識對人民的束縛和戕害,表達了她對家鄉人民苦難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時,對舊風俗、舊習慣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呼蘭河傳》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10

放暑假了,抱着一疊從友人及校圖書館借來的書回到了家中,這個暑假定會在閱讀中愜意地渡過,我心中竊喜!愛泡上一杯紅茶走進書中與人物對話。一個有雨的午後我從那疊書中隨意抽出了一部,竟是蕭紅的《呼蘭河傳》,腦海中立刻便浮現出了課文中蕭紅那變幻莫測的《火燒雲》,蕭紅莫不就是《後花園、祖父和我》裏的那個調皮可愛的小女孩嗎?帶着這樣一種美好的印象和感覺,我在這個有雨的午後打開了它------《呼蘭河傳》。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裏,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滿懷着對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睛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後園和她自己,便成了全部的天地。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這個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裏,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爲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地出現,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平靜的敘述,灰色的色彩,黯淡的畫面把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那個呼蘭河小城。

呼蘭河畔的故事裏充滿了那時候的人迷信的影子,什麼海龍王啊,什麼叫魂啊、跳大神啊。那裏人是蕭紅那個年代最平凡的一種人,靠自力更生卻擺脫不了貧苦愚昧的身份,爲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爛漫的筆調下卻刻畫出了一個寂寞而灰色的世界。作者筆下的人物有着悽哀的命運:原本天真活撥的小團圓媳婦被婆家幾次三番地折磨,而圍觀的人都抱着獵奇和看熱鬧的心態,從未有人對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頭,小團圓媳婦最後終於被“跳大神”的用開水活活燙死;有二伯一個人孤獨窮困的生活着,害怕死後沒有人爲他送行,成爲孤魂野鬼;馮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婦卻早早的離去,剩下他一個人拉扯兩個孩子。大家得知他媳婦死後,不但不關心他如何養活孩子,反而熱衷於尋覓他自殺的蛛絲馬跡,在他牀上發現一根繩頭,便傳言他要上吊;他新買了一把菜刀,很快他要自刎的消息就又傳開了。這不由讓我想起魯迅筆下的那些麻木不仁的人們,這也讓我更深一步地理解了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和當時內心的深深苦悶!

呼蘭河小城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苦悶和寂寞也一樣,而這一心情投射在《呼蘭河傳》上的暗影,是見之於全書的情調,也見之於思想部分,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們對蕭紅的'死一樣惋惜。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拋不開,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悲慘結局。

蕭紅藉着這些人物寫出了自己的悲慘身世, 一個漂泊女子,她含着眼淚在唱屬於自己的歌。蕭紅一生經歷的盡是破碎的感情,來到香港的時候,心中大概還在緬懷那些悲苦無依的年年歲歲。這樣的一個人,這樣的一種心緒,寫出的當然是蒼涼的作品。蕭紅本身的命運造就了她作品中的這些人物,一部優秀的作品總能夠體現作者的心懷,一個歷經艱難困苦的人,即使寫歡樂也必然將其鍍上一層滄桑,其中的悲涼綿延不絕。

讀完《呼蘭河傳》,輕輕合上。心情久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而薄涼的畫面中,抿一口茶,胸口竟有隱隱的痛!

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11

清晨,抱着一疊從書店買回來的書回到了家裏,喜歡泡上一杯奶茶走進書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現實生活當中沒有的情感。這種感覺,這種處境,這種生活,也許也是隻有童年的蕭紅纔會有,看似是美好的,但其中卻是悲哀的。記憶中腦海裏仍然浮現着《我和祖父的園子》中那個名叫蕭紅的小女孩的調皮可愛的映像,一直想去認真地讀讀她寫的那本《呼蘭河傳》,仔細的品味書中蕭紅童年的純真的情感,我也把這本書放在了最後的閱讀中。帶着這樣一種純真、美好的印象,我在一個午飯後抱着幾種複雜的情緒,翻開了這本《呼蘭河傳》。

在故事裏,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裏邊……人們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的一個讓人有些憤怒和感覺可憐的鏡頭,它讓我不又不感慨:當初的人民是多麼愚蠢啊!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就是他們悲哀的地方!我完全不知道是什麼讓他們如此的相信天命,是什麼讓他們掉入這個萬丈深淵……

其實很多時候,生活就如同蕭紅所說的,人們也不一定都是精神飽滿的,而大半是被嚇得臉色發白。有的雖然已經過去多時,還是不能夠很快得擡起腿來走路,因爲那腿還在打顫。

文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芳齡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無暇的學習時光,但在她的生活中,十二歲也許是個噩夢,是一份孤單與無奈的痛。她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開朗。但不久後,她就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而又可怕的環境裏,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毫不留情的打罵,在人們眼裏,婆婆打她是爲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但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也許她還有什麼心願未了,也許,死對她來說,是個解脫。

讓人寒心的還在後面。她的家人的確辛酸,但不是因爲她的死,而是自己爲了她用了那麼多的錢,花了那麼大的心血,認爲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與其說團圓媳婦的死是被嚇的,還不如說她的死是被當年封建社會害的,如果不是封建社會,也許她會繼續天真下去,繼續勇敢的活下去。我不知道在這個村莊裏,在這座城市裏,在舊中國這片土地上,還有多少像團圓媳婦這樣受到迫害的小姑娘,一個團圓媳婦的死去,也換不來更多的像團圓媳婦這樣守着迫害的女孩!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婦的死……也許在那個年代裏,她們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活該,是自作自受的,是沒有人可以拯救的,原因只有一個,那時候的人,早以被錢矇蔽了雙眼,這就是曾經的中國,曾經的社會,曾經的墮落,曾經的不平等的人啊 !

在蕭紅的記敘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又快樂又寂寞,因爲她的活動地就是後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裏,可愛的蕭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幹活,一起快樂。蕭紅童年的生活充滿了特殊的樂趣。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滿溫馨的一段時光。在每個人的記憶裏,童年像一幅神奇的畫,只因爲有淚,也有樂,還有那學習時流下的汗水;又像一首詩,只因爲它記錄了我們一生中最最美好和天真的時光,在某一個地方也埋下了我們的汗水;還像一曲歌,歌唱了童年,也歌唱了曾經的稀釋年華動人的故事。

在童年裏,我們可以自由地玩耍,沒有煩惱,沒有戰爭。

只有落葉一片一片觸地,時代一點一點變化。

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12

在樑老師的推介下,看完了蕭紅的《呼蘭河傳》。原本想看魯迅的散文集,但是由於魯迅用筆深奧,鄙人笨拙,難以讀懂,故暫且放棄了。看完蕭紅的《呼蘭河傳》感覺此書有魯迅的影子,這應該是一個讓我過渡到看《魯迅散文集》的機會吧。在我看來,《呼蘭河傳》有些枯燥乏味,全篇起伏並不大,或者說全篇都在批判愚民,想要喚起愚民的覺醒。

《呼蘭河傳》從作者蕭紅生活的呼蘭河入筆,主要描述了小時候的生活,祖父的和藹可親,隔壁鄰居家的小團圓媳婦的生活遭遇,性情古怪的有二伯,馮歪嘴子的悲慘遭遇,還有跳大神、看廟會等。雖然說全書都是灰色的基調,只是平靜的敘述,只有黯淡的畫面,但是偶爾的一點色彩就讓讀者覺得回味無窮,這也正是作者用筆的妙處,以冷色調爲主調,暖色調爲輔。

開筆就寫道:在東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人們和家畜常常會遭受到災難。人們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

多麼愚昧的人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

這就給後文寫人民的腐朽、愚昧做了鋪墊。令我記憶最深的是文章中多次寫道: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作者家庭屬於富貴家庭,但是也完完全全的感受到了最底層農民的生活。

從自家寫道全村,從全村寫道全鎮,而這個呼蘭河小鎮正是那個年代的中國農村的縮影,真可謂是以小見大,以小寫大。

但是作者的童年還算是比較愉快的度過,正是因爲作者有一個慈祥、溫順的祖父。

原本以爲作者會在自己的筆下大寫特寫自己的父母親,萬萬沒想到全篇祖父纔是主人公,可見祖父的愛遠遠勝於父母對她的愛。祖父的疼愛,促使她的思想觀念與其他同齡人的不一樣,使她更加清楚的看到了人民的愚昧無知。清楚的記得,每當作者犯錯時,總有祖父爲他掩護,這不是溺愛,而是不希望她沾上塵世的骯髒。後花園是作者的小天地,全書花了整整一章的'文筆寫自己在後花園的快樂玩耍,身旁常有祖父的陪伴。

祖父不僅陪她玩,還要和她講述一些文學這也奠定了作者的文學發展。

文章中的小團圓媳婦也讓我想起了自己生活中見到的類似例子。

小團圓媳婦是因爲自小結下娃娃親,後來婆家將她接到呼蘭河去住,這個婆家就是大家都說好的人家。

原以爲這個小團圓媳婦能夠生活的愉快,成爲作者筆下的一個亮點,與其他黑暗的勢力形成鮮明的對比,可是小團圓媳婦生活的並不快樂,反而日漸消瘦。雖然作者的寫法令我有些出乎意外,但是她的描述是以現實爲背景,這也在情理之中。經過作者的描述發現原來這個婆家並沒有大衆說的那麼好,在她家裏有很多的不和諧之處,只是好好人。

當今社會又何嘗沒有這樣的人和家庭。人們常說死要面子活受罪,但是還是有許多的人是死要面子,有些家庭即使是吃穿都成了問題,爲了面子不惜鋌而走險,甚至違法。

有些人即使背地裏很不喜歡和某人打交道,可是見面時還是談笑自如。在我看來《呼蘭河傳》中有許多也是我們現今社會的縮影,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閱讀此書還是挺有趣味的。

《呼蘭河傳》雖然是談論愚民的,但是它永遠不會沉沒。因爲每個時代都會有愚民這個問題,我們應該以史爲鑑,儘量使自己不要愚昧,同時我們也要倡導廣大羣衆變得更加人性化,走向自由。

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13

《呼蘭河傳》是蕭紅以她嫺熟的回憶技巧,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完成了她的巔峯之作——《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一書共有七章構成。首先是老胡家家破人亡的故事。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在經歷了婆婆的毒打、跳神、用熱水燙驅鬼後,奄奄一息,最終命歸黃泉。小團圓媳婦的死去向我們展示了封建、迷信的傳統風俗的惡果。

而小團圓媳婦就成了陋習的犧牲品。她的婆婆,只因媳婦走路快、在客人面前大方、不害羞,便認爲她打破“常規”,無情地用烙鐵去燙她。在小團圓媳婦死後,她的大孫子媳婦,聰明、能幹的一個人,像從人世間蒸發了一般,她一定是去尋找一份屬於自己的幸福去了。

她的婆婆,爲了拯救“被鬼附身的媳婦”而家破人亡後,她寂寞的甚至問過路人“你家裏的大人、孩子都好哇。”

另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二伯。他身無分文,卻熱愛生活。帶着小蕭紅去公園玩,沒有錢給小蕭紅買玩具和糖果,只是說“快走,快往前走。”小蕭紅賴着不肯走,他只得無奈的說出實情:“你有二伯沒錢。”他十分孤單,孤單的與動物談話,與磚頭談話:“你這小子,我看你也是沒有眼睛,也是跟我一樣,也是瞎模糊眼的.,不然你爲啥往我腳上撞,若有膽子撞,就撞那個耀武揚威的,腳上穿着靴子鞋的……,你撞我還是白撞。”

他一切的吃穿用都是破爛不堪的,後來被逼無奈,只好去偷主人家的東西換點錢用。但是蕭紅是同情有二伯的,沒有鄙夷有二伯偷她家東西。

《呼蘭河傳》十分生動地再現了小城風情,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呼蘭河傳》讀後感550字

童年,在我們眼中,它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幸福,所以人們常說,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難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蕭紅也是這麼覺得的吧!

在作家蕭紅的筆下,他的爸爸對他很冷淡而媽媽對他很兇,祖母更是對她不好,他的童年裏最快樂的時光是與花園祖父在一起,因爲在這花園裏,他很自由,想幹嘛就幹嘛,院子就像是他的一樣,而祖父很慈祥,永遠不會不耐煩,因此在我眼裏,蕭紅的童年生活是快樂的。

相比之下,而那團圓媳婦的命運就沒有蕭紅那麼好了,他十二歲就送到在呼蘭河這座城市裏名聲很好的老胡家,可誰知,這才十二歲的小姑娘,剛一送過來,天天拉車,晚上還得遭受婆婆的嚴刑打罵,不知身上有多少傷痕,最終年紀輕輕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興旺的老胡家老胡家,從此慘遭滅門。看看,蕭紅在那麼小就得不到父母的關心,只有祖父,這不令人很痛心嗎?何況在當時,這樣的生活還算是快樂,再來看看團圓媳婦,這麼小就嫁人,不知耽誤了自己多少的學業,浪費了多少的青春,再嫁過來後,還被婆婆如此虐待,喪失了一條無辜的小生命,無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們現在的生活,十分快樂,幸福,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着,爸爸媽媽呵護着,老師教導着,同學幫助着,和呼蘭河傳裏的孩子們比較,我們的生活豐富得多,可是呀,我們並不知道如何去珍惜這一美好的時光,反而,動不動開口大罵,甚至動手,他們害了你似的,我想讀完這本書你應該會有所啓發。

讓我們好好珍惜自己正擁有的東西:快樂幸福的生活。

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14

剛讀了《呼蘭河傳》的第一章,我就感到了一種奇異的感覺。不知是因爲冬天冰封一切的天氣,還是因爲雨季變得恐怖的大泥潭,或是因一個個對死亡的生命冷淡的村民,我都隱隱感到不太舒服。如此使人壓抑的一個個景象,被作者描繪的倒是很生動,但真的不想再看下去。後來咬咬牙,又往下讀了讀,才知道原來這整整一章,只是爲這本書不了一個景,也預示了整個故事都會在這種環境下展開。陰暗的社會,簡陋的生活,矇昧的人;沒有信念,沒有目標,沒有一切值得活下去的事物。呼蘭河的人,像行屍走肉般活着,生老病死就如沒有一般。他們欺騙自己,忍着窮苦,卻又有一絲嚮往好生活的意思。

耐着性子,我又讀了第二章,這章確實是比第一章要有趣些。但,全旨還是沒變。呼蘭河的村民,有“精神”上的盛舉。“跳大神”,迷信;“放河燈”,自欺欺人;“野臺子戲”,粗魯;“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虛僞。這些活動又是爲了誰呢?是爲了人們取樂而辦的呢?不,是爲他們自己也不太確信是否真實的鬼神舉辦的'。倒是有一項盛舉,“唱秧歌”,是爲人舉辦的,但作者也只是幾語略過。我很佩服這些人——只是一些毫無意義的活動,他們便可找出“無限”樂趣。至此,本書仍無主角。甚至連作者也只是如上帝般旁觀。

第二章起,書的情感彷彿一下就有了。原來冰涼的文字,彷彿一下子就有了生命。全章幾乎每節都由祖父或祖母起頭,人物一下子就有了,也很鮮活。“我”在這佈景下,好像絲毫沒有影響,甚至祖母去世時“我”還在玩。但細想,“我”的玩伴也少的可憐,似乎只有祖父。這和佈景似乎有些像了。在後來第四章,又忽然以“院子”或“我家”起頭了。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間,並插入了很多事例來介紹“我”家,感覺很有立體感。作者的童年,不管幸福或是不幸福,必是深刻的。由這小院的描寫,便可感覺到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美,但悽美。“我”與祖父雖玩耍愉快,但卻是隻和祖父。只有唯一的依靠的人,是值得同情的。而“我”的內心不也和這開頭的佈景一樣嗎?這樣深刻的童年,必給作者留下極深印象,才使她寫得如此細緻。而她與命運做鬥爭,獨自在小院快樂着。這不是一種頑強的表現嗎?隨着小故事越積越多,終於,作者要寫大故事了。

五、六、七章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它們倒像是真正的小說。有人物:團圓媳婦、二伯、馮歪嘴子;也有情節:小團圓媳婦被折磨死;有二伯的日常生活以及馮歪嘴子一家與世俗做鬥爭。這些故事都很生動,有的有趣有的悲慘,但都告訴我們一件事:“在呼蘭河,人是苦,但不甘的人不會忍受悽苦的命運。”是的,這些人都很堅強,有志氣,與命運鬥個你死我活。在作者筆下,這一個個人物,與她的佈景,似乎不相稱,但又很現實。這些人,堅強樂觀的活着,不靠“精神”盛舉,只靠一顆頑強的心。我很佩服他們,也爲他們的故事感動。

不知不覺就讀到了尾聲。呼蘭河,是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兒時生活場所,那裏悽苦,但那裏的人樂觀,以至於每個故事都蘊含着悽苦籠罩下的快樂。這本書很深刻,耐人尋味。

五年級學生讀《呼蘭河傳》有感15

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簡便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矛盾

看了矛盾的評價,使我很好奇作者蕭紅筆下的故鄉的故事和人們?她的故鄉是什麼樣貌使他懷念?很想明白關於作者故鄉呼蘭河城的人、事、景、也就是所說得風土人情,人情世故。在那個時代,沒有通訊設備,信息工具人呼蘭河城人們的生活娛樂又是怎樣打發的?帶着這些問題,懷揣着好奇心我走進了她的故鄉。

作者總共用七章篇幅描述呼蘭河城裏的故事,1、講述了故鄉呼蘭河城的大環境、2、故鄉呼蘭河城的精神面貌,娛樂。3、故鄉呼蘭河城的自我家裏的故事,和祖母祖父親戚間的故事,4、故鄉呼蘭河城作者的鄰居街坊的故事,5、因爲跳大神團圓媳婦的死,6、在城裏四處遊蕩好吃懶做的有二伯,7、工人馮歪嘴子的生活。

經過,第一章介紹的故鄉的整體環境,輕簡便鬆把讀者引進故鄉呼蘭河城,讓讀者感受到呼蘭河城是一個自然,美麗,可愛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的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着自然的結果。”在當時沒有出現信息工具,當然他們也有自我的娛樂方式,晚飯後大家(鄰居們)圍坐在一齊,看天上的火燒雲,嘮嘮家常。

每一章讀後感受如同矛盾評價的“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簡便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讀完第五章,因爲跳大神團將一個如花的少女活活整死。我的眼角溼潤了。因爲人們的愚昧和無知,在那個時代女性的地位始終不能夠和男人平起平坐,他們的行爲舉止必須要附和當時人們所認爲的規矩,說話小聲小氣,走路慢油油,一旦不貼合標準一傳十,十傳百,都認爲你是外星人來的怪物,沒有自我可言,更無法談論女性自我的想法,要麼使用酷刑(暴打)讓你順服。

團圓媳婦因爲平時大大咧咧,爲了把活做完,走路如風,平實說話口無遮欄,僅有12歲的她,受不住婆婆的暴打,而喊回家,暴打的程度更變本加厲,團圓媳婦受不住,倒下了,本是一場小小的感冒,在左鄰右舍的胡亂猜疑下,團圓家給團圓媳婦請來了大神,沒病都被整出病來,跳大神裏的各種奇怪、病態的動作,嚇壞了團圓媳婦,半夜常常被噩夢驚醒,又哭又叫,嚇壞了團圓家,不斷的請大神,就這樣來來去去,跳大神中各種病態的舉動,將一個活生生的少女折騰死了。

一個如花的少女,就因爲她的言行舉止,對於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團圓媳婦的一舉一動,她和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一樣只是真實的表現自我,一個天真可愛的少女,但在那個封建,迷信,愚昧,無知,偏僻的呼蘭河城裏一個如花的少女就在這種無知,不科學的行爲活生生的折騰致死,

而左鄰右舍,應對團圓媳婦的死表現得麻木不仁,當初跳大神活動各種病態的舉動,對於他們是再好可是的大戲,他們以看熱鬧的主角,在邊上添油加醋,事後當成家常便飯後的娛樂新聞,家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着團圓媳婦的進展。

我深深感受到那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在一個平平淡淡的小城裏,因爲那地方充滿愚昧無知,在深處藏着一隻吃人的野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