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三國志>

《三國志》讀後感3篇

三國志 閱讀(2.19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志》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國志》讀後感3篇

《三國志》讀後感1

《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爲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爲正統。東晉(漢晉春秋)則以劉備爲正統。《三國志》爲曹操、曹丕、曹睿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劉禪爲先主傳、後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爲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三國志

《三國志》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記載時間順序第四位,與《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並稱前四史。總的概述

《三國志》主要善於敘事,文筆也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讚許。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認爲也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譭棄了自己本來的`著作。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爲在記載三國曆史的一些史書中,獨有陳壽的《三國志》可以同《史記》、《漢書》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還一直流傳到現在。南朝人劉勰在《文心雕龍·史傳》篇中講:“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徵,或疏闊寡要。唯陳壽《三國志》,文質辨洽,荀(勖)、張(華)比之(司馬)遷、(班)固,非妄譽也。”這就是說,那些同類史書不是立論

《三國志》讀後感2

記得小時候,第一本書看的就是三國演義曹操的陰險狡詐,孫權的運籌帷幄,劉備的求賢若渴,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給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從我買了一本《三國志》讀完後,絕對曹操整個人的印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對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應該是作者陳壽的對曹操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從這句話裏我們明白曹操是一個胸懷天下,志向高遠的人,不及原來的惡,這才使曹操能夠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並且我個人認爲曹操比劉備更加希才,單于於曹操在北方大戰幾年,但單于投降曹操後,曹操不但沒有殺單于,卻將單于全家都封爲列候。

剛剛講了半天,都是講曹操的希才,我現在再講講曹操的樂光態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後,在冀州城頭嘆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學,國家怎麼能強大,於是下令在他所站領的任何地方都辦學,給廣大學生免費上學,可你要知道,曹操當時已佔領18個州,上百個縣,要是在每個縣都辦學,那費用,可以使整個國家的百姓一年內人人吃上飯,曹操卻是怎麼做,國庫都錢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棄了,可曹操沒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帶笑容,最後他居然從他自己家拿出了辦學的錢。

我們也應該學習曹操,的樂觀態度,說不定壞事會變成好事,是總有兩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觀的態度。

《三國志》讀後感3

《三國志》是我在寒假的時候爸爸推薦我看的一本書,沒看時我感覺《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沒什麼區別,讀完後我發現這兩本書的題材是完全不一樣的。

《三國志》是一本以歷史爲題材的小說,它主要寫三國時期的歷史變遷。提到三國很多人都會第一想到是諸葛亮,可它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另外兩個英雄—張飛、關羽。

書中張飛在長阪坡那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從中看出張飛的勇猛,雖然他有勇無謀,但他重情重義的品質着實令人佩服。他爲了劉備的安全,不顧自身安危,率領二千騎兵在長阪坡抵抗曹軍百萬雄兵,雖只有二千騎兵,可誰知張飛一吼震天下,竟嚇得曹軍無一人敢向前一步。雖然結果讓我無法接受,但張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說完了張飛,那就來談談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聖”之名的關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他在戰場上的英勇身影,而他留給我最深的卻是他在軍營中的那段“刮骨療毒”的經歷。關羽曾被毒箭射中,傷口雖已痊癒,可一到陰雨天氣,左臂仍會有疼痛感,經醫生診斷說需要“刮骨療毒”。關羽聽罷,果斷伸出左臂,與將士們一邊喝酒下棋,一邊刮骨療毒,臉上談笑風生,沒有一絲痛苦。果然啊!“武聖”之名絕非浪得虛名。他的那種堅強,那種毅力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讀完他們的故事,對於這結果我無一不感到惋惜,但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精神,成爲當世“豪傑”。

人,“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