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三國志>

《三國志》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3篇)

三國志 閱讀(8.98K)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志》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志》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3篇)

《三國志》讀後感800字1

有這樣一本書,它的作者憑着它流芳千古;它也成爲中國歷史文化的瑰寶,中國文壇的里程碑;它的名字從此載入史冊。這本書是中國第一部演義體小說,也是最有名的一部。這本書創造了許多琅琅上口的故事,許多已被改編成京劇、電影。這本書的名字叫:《三國演義》。它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但是,在這部着作的背後,還有一部着作,它就是——《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的紀傳體國別史。如果說三國演義“七分實三分虛”。那麼,《三國志》幾乎是有實無虛。可以說,讀《三國演義》是享受,讀《三國志》是學習。在《三國志》中,我認識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才華橫溢又忠心耿耿的政治天才諸葛亮;有勇冠三軍又生性高傲的武神關羽;有精明強幹晚年又昏庸無比的吳主孫權;有殺人如麻又愛才如命的魏武帝曹操。

陳壽用生動的筆風,細膩的筆法,爲我們描繪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製造了一份份詳細的“個人簡歷”。 另外,我也從《三國志》中瞭解到許多人生的真諦。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告訴我們驕兵必敗;空城計告訴我們有時虛比實更真;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告訴我們忠義是做人的本質,也是做事的原則,書中含有很多的道理值得我們去揣摩和探索。《三國志》之所以成爲歷史名著,不僅僅因爲它的歷史價值,還因爲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三國志》不僅對研究歷史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還對其它許多方面有莫大的幫助。

比如,在商業方面,首先要培養出多個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心腹,然後委以重任,這樣企業就可能蒸蒸日上。還要認真思考:爲什麼曹操殺人如麻,他手下將官仍願爲其赴湯蹈火?他用什麼方法博得將心的呢?還可以研究三個國家是如何衰敗、興盛的呢?《三國志》也是一部大書,一部不亞於紅樓的寶典,其中的奧祕無窮無盡。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連接了現代通向古代的橋樑,有些人看完《三國志》,很可能就不會再讀《三國演義》了。這樣不對,因爲一個是藝術,一個是歷史;必須公平對待,這樣我們的知識面就會更加廣泛,理解也會更加透徹。

相信,你在看完《三國志》之後,對《三國演義》里人物的'看法會有改變。

《三國志》讀後感800字2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100個英雄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着二嫂,所以才降漢。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着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爲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臥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嫺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爲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我認爲都不如孔明,但是他們都對劉備忠心耿耿。吳國,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爲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三國志》讀後感800字3

中華民族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着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作爲四史之一的《三國志》,是中國幾千年沉澱下來的文化瑰寶。

弗朗西斯·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三國志》,彷彿藉着那一篇篇傳記親歷了那個風雲變幻,英傑輩出時代,那五千多年中最讓人心馳神往的精彩一幕。

東漢末年,羣雄割據,蜀漢征戰四方,成就一番霸業;孫吳據江東而虎視天下;曹操一統北方,但兵敗於赤壁。自此三國鼎立,互相爭鬥,互有勝負。最終,三國同歸於晉。

大家有時候會說,劉備是僞君子,而驅使他的是卻他“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天下大義。《三國志》中,我最爲敬佩的,是同樣秉持着對漢室的忠貞的人物,曹操帳下的謀士荀彧,荀文若。

荀彧這個人物,如果沒讀過《三國志》,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他。

潁川荀彧,王佐才也。司馬懿也曾言:“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或許有人說荀彧沒出過什麼奇謀妙計。但荀彧,他謀的不是一場小戰鬥的勝負,而是放眼天下爲曹操出謀劃策。“君之相爲匡弼,君之相爲舉人,君之相爲建計,君之相爲密謀”這是制定大的戰略。如果說出謀劃策的謀士是棋子的話,荀彧便是助曹操下棋的人。

若只是有王佐之才,荀彧尚不足以爲人傳頌至今。真正令人敬服的,是他“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的高尚人格。

向來忠於漢室的他,輔佐曹操是爲了借其力以匡扶漢室。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請加九錫,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此時曹操權勢滔天,荀彧卻敢於冒其不韙,進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他對匡扶漢室的信念,或許會被稱爲愚忠,但我認爲這更體現了他對於志向與理想的堅定,並甘心爲此付出生命。

有匪君子,不可諼忘。荀彧,堪稱三國亂世中一位真正的君子。

亂世之中,英雄輩出,但更爲動人的,是在這亂世之中仍秉持己志的人,是他們的勇氣與堅定。讓我們炎黃子孫把這種品格銘記於心,永世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