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三國志>

三國志國中讀後感5篇

三國志 閱讀(2.42W)

三國志國中讀後感1

記得小時候,第一本書看的就是三國演義曹操的陰險狡詐,孫權的運籌帷幄,劉備的求賢若渴,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給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三國志國中讀後感5篇

可是從我買了一本《三國志》讀完後,絕對曹操整個人的印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對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應該是作者陳壽的'對曹操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從這句話裏我們明白曹操是一個胸懷天下,志向高遠的人,不及原來的惡,這才使曹操能夠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並且我個人認爲曹操比劉備更加希才,單于於曹操在北方大戰幾年,但單于投降曹操後,曹操不但沒有殺單于,卻將單于全家都封爲列候。

剛剛講了半天,都是講曹操的希才,我現在再講講曹操的樂光態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後,在冀州城頭嘆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學,國家怎麼能強大,於是下令在他所站領的任何地方都辦學,給廣大學生免費上學,可你要知道,曹操當時已佔領18個州,上百個縣,要是在每個縣都辦學,那費用,可以使整個國家的百姓一年內人人吃上飯,曹操卻是怎麼做,國庫都錢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棄了,可曹操沒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帶笑容,最後他居然從他自己家拿出了辦學的錢。

我們也應該學習曹操,的樂觀態度,說不定壞事會變成好事,是總有兩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觀的態度。

三國志國中讀後感2

我在暑假裏看了《三國志》,把三國的歷史瞭解了一下,才知道原來真正的歷史和《三國演義》有莫大的不同。電視劇也不是歷史。

《三國志》是我國晉代着名的史學家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六十年的歷史。《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爲正統。《三國志》爲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爲《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

《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着,更是一部文學巨着。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爲我們繪製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 作爲記載三國時代的原始資料,他也爲後代有關的三國的文學作品,以及《三國演義》的問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國志》的歷史價值,文獻價值,文學價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國志》 寫作手法簡潔,記人敘事流暢,很值得我寫作文學習,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去打開《三國志》吧!他可以讓你學到智慧、勇敢、機智和權謀,讓你真正瞭解紛亂的三國曆史。

三國志國中讀後感3

在《三國志》裏,記載諸葛亮是一個聰明的人,但在赤壁大戰中,諸葛亮錯用關羽,而關羽還當年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不殺之恩,結果放虎歸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後在駐守荊州的人選上,他又錯選關羽,結果荊州失守,關羽被殺。

在這兩次事件中,其源都出自於兩次錯用關羽,且皆顯示出了諸葛亮的錯用人。從這說來,諸葛亮並非聰明的人,而一些古人雖都被記載爲聰明的人,但其實並不一定聰明。

與諸葛亮同時期的周瑜聰資過人,幫孫權打的勝仗也不少,也同時被史書記載爲聰明人,打他卻因妒忌諸葛亮的才能而打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爾後含憾而死。這妒忌之心乃兵家之忌,周瑜犯了忌而死,還能說周瑜是個聰明人嗎?

答案是不能。越是聰明的人就越容易陷入泥潭,正是因爲他們的智慧多了,負擔也就重了,也比一般人要易陷、深陷。聰明的人自然就思維活躍,想的自然也就多了,想的多了自然也就越容易犯忌、犯錯。而普通人想法不想他們那麼複雜,看事情更簡單些,有些忌諱、錯誤也就比聰明人更易避免。

而聰明人不聰明往往是他們不能善觀,善用和善棄他們的聰明。

善觀,即善於觀察當前事件和局勢,諸葛亮兩次錯用關羽的做法就是個實例。他明知曹操對關羽有恩,而關羽懷有還恩之心,卻依然讓關羽在華容道上把關。如果當時諸葛亮大觀局勢,觀察到了這點,讓關、張或關、趙二人位置互換,便可使得關羽還恩,又捉住了曹操,豈不兩全其美?遺憾的是聰明的諸葛亮沒有聰明地做到。

善用,即善於使用自己的聰明,在這點上美國汽車大王福特就是個例子

福特研製出了第一部屬於自己的汽車引擎,後來又推廣了汽車,成功發展了自己的汽車事實,身家億萬。福特也因此被衝昏頭腦,變得驕傲自大,不汲取別人的意見,最終使得公司慘敗。

如果福特能夠善用聰明使頭腦冷靜思考,善用聰明不犯驕傲自大的忌諱、不犯錯,事情也許就會從另個方向發展了。周瑜亦是如此,如其善用才智使之第一時間意識到忌與錯,便可避免犯忌、犯錯以至死亡了。而這聰明的二人也都沒能聰明地做到。

善棄,即善於放棄他們的聰明。當聰明過多時便是負擔,就像聰明的思維慮事一樣。而這時懂得去放棄些聰明把感情和思想放空,以空白的角度,客觀全面的去觀大局,切小意,纔是最理智的'。的確,在事情發生的過程中,經歷的人多少會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但這不正是更考驗他們的善棄嗎?

只有善棄了再加上善觀和善用,纔是真正的聰明,纔會卻得理智的成功。只是令人嘆息的是他們都沒聰明地做到,只得讓人感嘆:聰明人也不聰明啊!

三國志國中讀後感4

關羽這樣俠肝義膽、義薄雲天之人在《三國志》中也算是一大亮點。從桃園結義到敗走麥城,處處體現英勇無畏、有情有義之豪情,在蜀國真的是個奇才。

“吾極之曹公待我厚”《三國志》中這樣說,突出表達關羽對曹操的感激之情,雖是敵,但仍對曹操心存愛戴與感謝。也許顏良、文丑就因此被關羽所殺吧!但是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永不忘劉備是結義的大哥,不肯背叛劉備,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終究沒留住關羽的腳步。在萬般無奈之下,關羽選擇“立效以報曹公乃去”當然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讓關羽在後人的眼裏增添了幾分“重情義”。如此看來,關羽是懂得回報的英雄。

可是,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卻少了幾分義氣。朋友之間多了些許隱瞞,關雲長式的人物已經十分罕見。記得有一次,我們班級裏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樓梯裏打鬧,從而將一名小同學撞了個滿懷。小同學踉踉蹌蹌頭碰在了牆上,起了個大包。然而當老師問起時,只見兩個打鬧的同學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後,滿臉怒氣;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動,臉上已泛起了紅暈。“我和他在樓道玩,他無緣無故踢了我一腳,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學“。那位滿臉怒氣的同學先開了口,語音落落大方,好似與他沒有任何關係。另一位聽道,忙辯護道:“是你先打我的”!滿臉怒氣的男生聽後,更加不顧同學情誼,伸出手指着與他情同手足的夥伴說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還狡辯。”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這件小事上,早已灰飛煙滅。望着他們你一句,我一句的爭辯,我深深的嘆氣,怎與關雲長相比,現代的情變淡了,義變淺了。

合上《三國志》,一些小精靈般的思緒飄入我的腦海,時代在發展,我們少年兒童更要像關羽那樣有情有義,互相幫助、樂於助人、懂得回報、感恩,少年強則中國強,讓我們做一個有情有義的好少年!

三國志國中讀後感5

呼…花了將近一年終於將《三國志》讀完了,其實三國真正的歷史根本沒羅貫中寫得那麼好,什麼關羽斬文丑顏良,過五關斬六將,什麼張飛氣吞長阪,三英戰呂布等等英雄事蹟全是虛構而已。三國志講述了真正的三國曆史。三國既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這短短几十年中,曾經有過多少英雄戰死沙場,又有過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兩個漂亮的草包:劉表、袁紹;可愛的奸雄:曹操;一代梟雄:劉備;一代奸雄:董卓;涼州人:馬騰、錦馬超;孫家三代:孫堅、孫策、孫權以及被世人所稱的飛將軍呂布……他們都有自己的領土,自己的事業,自己的文臣武將,爲什麼最終是司馬家族一統九州,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有一個朝代—晉,那是因爲能與之爭鋒的英雄豪傑都已去世,不然就是還沒世。

有一些人不會過早死去,那他們又爲何過早死去呢,比如兩個漂亮的草包:袁紹、劉表,雖然他們手下人才濟濟,但是他們卻不懂得利用這些人才,導致沒有把他的文臣武將的長處發揮出來,反而把短處盡情釋放;袁紹官渡之戰不聽沮授、田豐的建議,不僅集結大軍進攻官渡,而且把沮授關押起來,剝奪他的軍權,而把軍權交給只會溜虛拍馬屁的郭圖,結果致使全軍覆沒,領土淪陷,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後兒子們不僅不團結,還勾心鬥角,相互爭權奪勢,最終一手打下來的江山被曹操佔領,其實如果袁紹當初聽沮授的意見,不把自己的荊、青、並、幽四州分別交給自己的三個兒子和一個外甥,自己坐鎮鄴城的'話,就不會有那種悲慘的結局了;再說劉表,其實劉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劉表只適合在治世,而不適合在亂世,三國就是一個亂世,所以他的結局就可想而知。當時天下文人墨客,豪傑義士集結於荊州避難,而劉表居然一個也登用,真是無能。結果死後,兒子劉琮也不戰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來的領土,就白白拱手相讓給曹操,並且兒子、妻子則被毒死;董卓因爲殘暴而導致羣起而攻之,結果自己也沒好下場,被自己的義子萬人敵呂布殺死;曹操則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亂世就只好當奸雄了,其實曹操最初也想當能臣,但是報國無門,只好當奸雄了,如果說曹操是大漢的滅亡者不如說是大漢的繼承者。雖然自己在世時能駕馭自己手下,卻未能讓兒孫守住江山,結果自己多年嘔心瀝血打下來的江山就落入司馬家族手中;劉備在百姓眼裏是仁義的化身,其實表面上是仁義之君,其實很會用計收買人心,真的很奸詐和狡猾,讓人防不勝防,他不僅奸詐還十分狠心,把自己的義子劉封毫不留情的殺死,俗話說人無完人,一代梟雄劉備也有缺點,就是太感情用事,結果彝陵之戰大敗,自己的精兵強將大部分都搭了進去,自己也病逝於白帝城,一代梟雄的下場竟是這樣,真是可悲……

魏、蜀、吳三國鼎立是天命,而吳國則時間最長,蜀國則最短的,那是因爲它失去了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樑一樣,從此一蹶不振,最後沒出息的昏庸無能的君主劉禪直接棄城而降,諾大一個蜀國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吳國之所以壽命長是因爲第二代君主孫策選好了接班人——孫權,而且爲孫權留下了一片現成的基業,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將,所以吳國壽命長要歸功於孫策。魏國則是有一個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馬家族纔不敢那麼猖狂,曹操一死,曹丕還勉強挺了過去,俗話說國不過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時,已是烏煙瘴氣,司馬昭獨攬大權,這時的魏國已是名存實亡,搖搖欲墜。最終三家全部滅亡,中國又進入另一個朝代的統治: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