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歷史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內容

歷史故事 閱讀(1.72W)

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來看,無論哪個階級,在人類歷史發展的記憶中,故事都是傳承歷史的重要媒介,是陳述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春秋戰國時期歷史內容,歡迎閱讀與借鑑!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內容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內容篇一: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公元前5世紀,原是晉國卿大夫的趙、魏、韓三個大家族,架空了國君的權力,實際上等於瓜分了晉國的大權。應趙、魏、韓三家的要求,早已形同虛設的周王朝,終於在公元前420xx年,正式承認並冊封趙、魏、韓三家爲諸侯。

趙國國君趙鞅立趙無恤爲趙家繼承人後,趙鞅經常親自教導他。幾年後晉國四卿中實力最強的智氏,聯合趙氏攻打鄭國。攻破了鄭國好幾個城池,並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宴。趙無恤隨智伯出征伐鄭回來後,沒過幾年,父親趙鞅便應病去世,無恤繼任爲趙氏的族長,而晉國的正卿職位,則改由智伯擔任。繼任族長的無恤,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用巧計佔領了代國。趙無恤上任後的第四年,智伯聯合趙、魏、韓三家,私自瓜分了以被滅掉的範氏和中行氏兩家的封地。晉國國君大怒,打算請齊、魯兩國出兵滅掉四卿,讓自己奪回權力。但這個計劃很快被智伯知道,於是他聯合三卿打跑了國君晉出公,扶立了新的國君。從此,智伯掌控了晉國的全部國政。智伯野心越來越大,讓三卿都拿出一萬戶封獻給智國。韓、魏兩國都獻出了一萬戶封,而趙沒有獻。智伯大怒,水淹晉陽,而韓、魏叛變,始智軍大亂,智伯戰亡。

智伯被殺後,韓、魏、趙共同瓜分了智氏,逐步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

水淹晉陽50年後,也就是公元前420xx年,晉國由此變成小國,反倒要去朝拜趙、魏、韓三個新諸侯。公元前376年三國終於廢了晉靜公,晉國從此滅亡。中國進入了天下混戰的戰國時代。

三家分晉歷史意義

“三家分晉”成爲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同時也標誌着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產生了,由此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霸權政治結束了,七雄兼併的戰國序幕揭開了。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內容篇二:吳越爭霸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吳侵越時所獲戰俘剌死吳王餘祭。周敬王十年(前520xx年),吳大舉攻楚前,爲解除後顧之憂,又曾攻越,佔領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十五年,吳軍主力在楚都郢時,越乘機侵入吳境,雙方矛盾日趨激化。吳欲爭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國,以解除其後方威脅;越欲北進中原,更必先服吳纔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續二十餘年的吳越戰爭。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吳侵越時所獲戰俘剌死吳王餘祭。周敬王十年(前520xx年),吳大舉攻楚前,爲解除後顧之憂,又曾攻越,佔領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十五年,吳軍主力在楚都郢時,越乘機侵入吳境,雙方矛盾日趨激化。吳欲爭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國,以解除其後方威脅;越欲北進中原,更必先服吳纔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續二十餘年的吳越戰爭。吳、越地處江南水鄉,“以船爲車,以楫爲馬”(《越絕書·記地傳》),雙方多爲水上作戰。此時作爲水軍的“舟師”已成爲新的兵種,能獨立完成戰略、戰役任務。

吳、越水軍有樓船(指揮船)、大翼、中翼、小翼三種主要戰艦船及突冒(船首裝有衝角)、橋船(輕快戰船)等戰船。主要戰船大翼船長20米,寬2.7米,載乘“戰士二十六人,棹(手)五十人,舳艫(手)三人,操長鉤矛、斧者(各)四人,吏、僕、射長各一人”,連同船長“凡九十一人”(《太平御覽》卷315引《伍子胥水戰兵法》)。水戰基本方式是先用弩射,再進行接舷戰鬥,最後登船格鬥,有時亦用突冒撞擊敵船。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內容篇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秦滅六國卻也遭到六國後裔的仇視,秦楚兩國也多次聯姻,那麼楚國爲何如此痛恨秦國?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20xx年),秦軍于丹陽(今陝西、河南間丹江以北地區)、藍田(今陝西藍田西,一說今湖北鍾祥西北)擊敗楚軍的作戰。

秦敗魏、韓、趙三國後,形成以秦與魏、韓爲一方,齊與楚爲另一方的兩大集團對立局面。秦欲攻齊,派張儀去楚,許諾割地600裏要楚與齊絕交,以破壞齊楚聯盟。楚懷王遂與齊斷交,派使者往秦索地。張儀背約,只許6裏地。楚懷王大怒,派大將軍屈丐率軍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長魏章及樗裏疾、甘茂率軍迎戰,韓國也派兵相助。兩軍戰于丹陽,秦施計離間楚將關係,使其互不配合,大敗楚軍,俘屈丐及裨將逢侯醜等70餘將領,斬首8萬人。隨後,秦又遣軍攻取楚地漢中(今陝西漢中)600裏地,置漢中郡。楚懷王不甘心失敗,盡發國內兵再度攻秦。秦軍於藍田擊敗楚軍。韓、魏配合秦軍乘楚國內空虛,攻佔楚地鄧(今湖北襄樊北)。楚懷王被迫撤軍,割兩城向秦求和。

秦國重創楚軍主力,擴大了勢力範圍,消除了楚對秦的直接威脅。

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後,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想重新和齊國聯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後,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陝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面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

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準上他們的圈套。”

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爲了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

如今秦國願意跟咱們和好,怎麼能推辭人家呢。”

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後路。在會見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答應。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押,把太子立爲新的國君,拒絕割讓土地。這個國君就是楚頃襄王。公子子蘭當了楚國的令尹。

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吃盡苦頭。他冒險逃出咸陽,又被秦國派兵追捕了回去。他連氣帶病,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

楚國人因爲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裏很不平。特別是大夫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蒐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爲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

其實,這句產生於反抗暴秦統治的時代名言,除其代表了一種情緒化了的堅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議地與歷史演進的過程吻合。據《史記·項羽本紀》載,早在楚懷王客死於秦時,楚南公就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它先驗而無比正確地預言了亡秦的真諦:即亡秦這一事業乃起於楚,又終成於楚。而僅就亡秦這一事實,這句名言還有着雙重應驗。首先,亡秦大業雖成於天下民衆,但在大澤鄉振臂一呼,天下響應的陳勝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權稱爲“張楚”,率江東子弟渡江,成爲抗秦主力的項羽也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權稱爲“西楚”。總領羣雄,收拾河山,建立一個空前統一的大漢王朝的劉邦也是楚人。劉邦的衆臣之中也有不少楚人。其次,亡秦的決定性戰役就是在三戶水(今河北臨漳西)一帶展開,楚將項羽率軍戰勝秦軍主力,並接受其投降。從此,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轉之勢。以下即根據歷史記載,考察這句名言的應驗情況。

楚國地大物博,民風強悍,再加上楚懷王入秦,客死秦地不得歸國,楚人都很恨秦國,所以有所謂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