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歷史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人物

歷史故事 閱讀(1.65W)

歷史故事以生動的語言描述、曲折的故事情節還原歷史的真實情景,揭露歷史的動態過程,描述歷史人物的內心活動,豐富歷史事件的內容,這對於改變歷史課程的枯燥性,促進歷史理論教學的深入淺出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歡迎閱讀與借鑑!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人物篇一:平王東遷

平王東遷是東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的歷史事件。周幽王時,廢掉申後及太子宜臼,立其寵愛的褒姒爲後,伯服爲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衆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其後衆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爲王,是爲周平王。因鎬京曾發生過地震受損,殘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脅之下,於是平王在即位後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雒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

平王東遷是歷史學家劃分時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國勢的轉折點。平王遷都之後的周朝被稱爲東周,而由周武王立國至周幽王被殺的時期則稱爲西周。平王東遷後,周天子王權開始衰落,不能擔當共主的責任,諸侯勢力不斷坐大。因爲平王是由申侯擁立的,間接犯了弒父罪名,開始得不到諸侯的尊重。而且,周天子無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須依賴諸侯國保護,致周天子地位不斷衰落,最終形成春秋時期羣雄爭霸的局面。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各地諸侯才知道,原來犬戎真的打進鎬京了。於是,他們紛紛帶着大隊人馬前來鎬京救援。諸侯們打退了犬戎,立原來的太子宜臼爲天子,也就是周平王,然後就回各自的封國了。

沒想到這些諸侯們前腳一走,犬戎後腳就又進來了,而且是經常進犯。當時,京師宮殿被焚燬,國庫虧空,而且西邊的很多土地都被犬戎佔去了,邊境烽火也是連年不息。於是,平王就與羣臣商議遷都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周公反對道:“不好!洛邑雖然居於天下之中,但是四面受敵;而鎬京呢,左邊有崤山、函谷關,右邊有隴國、蜀國,而且沃野千里,這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天府之國。現在,大王如果要捨棄鎬京,遷都到洛邑,臣認爲不可!”平王沒有聽取周公的諫議,把都城遷到了洛邑。平王東遷,並沒有遷徙豐、鎬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國的時候,只能依靠諸侯的力量,從此落入了諸侯的掌控之中。諸侯們各霸一方,展開了長達五百多年的殘殺。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人物篇二:范雎睚眥必報

范雎曾是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有一回,須賈帶着范雎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范雎挺有才幹,就背地裏打發人去見范雎,還送給他百兩金子和一些牛羊作爲見面禮,卻被范雎堅決推辭。不明真相的須賈卻懷疑范雎暗中串通齊國,回到魏國以後,就向丞相魏齊告發。魏齊聽了以後,非常生氣,下令嚴刑拷問范雎。打得他肋骨斷了幾根,門牙也掉了幾顆。范雎只好裝死,看守便用席子捲起他,扔在廁所裏。魏齊還讓那些門客往范雎身上撒尿,以警示其他人以後不要胡言亂語。

所幸范雎沒有死,他化名張祿,逃出魏國,到了秦國。范雎歷盡艱險來到秦國的都城咸陽。當時秦國的實權掌握在宣太后和她的兄弟穰侯魏冉手裏。范雎給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王約定日子,準備在離宮接見他。

走到半道上,范雎瞧見秦王的車馬來了,故意裝作不知道的樣子,毫不迴避。秦王身邊護駕的侍從大聲喊道:“大王來了。”范雎冷冷地說:“什麼?秦國還有大王嗎?”

秦王這時也聽見范雎在那兒嘟囔:“只聽說秦國有太后和穰侯,哪兒有什麼大王?”這句話正說到了秦王的心坎上。他趕緊把范雎請到宮裏,屏退左右,然後和他單獨交談。

秦王和范雎大有相見恨晚之意,范雎說:“秦國土地多,士兵又都十分勇敢,要想統治諸侯,也不是什麼難事。可是十五年來卻沒有什麼成就,這說明一方面丞相辦事沒有盡心竭力,另一方面大王您也有失策的地方啊!”秦王很好奇,問道:“我有什麼失策的地方呢?”這時范雎發現有人躲在旁邊偷聽,他不敢提到宮裏的事,就先說秦國對外的策略。

范雎說:“齊國離秦國很遠,中間還隔着韓國和魏國。大王要出兵攻打齊國,就算能獲勝,也沒法把兩國連起來呀,所以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策略是遠交近攻。”秦王一聽,很有興趣地問:“什麼是‘遠交近攻’呀?”范雎解釋道:“對離我們遠的國家,比如齊國,要暫時與他們交好,先把一些鄰近的國家攻下來,這樣才能擴大秦國的土地,真正做到得寸則王有寸地,得尺者王有尺地,今舍近攻遠,不亦謬乎!所以先把韓、魏兩國兼併了,消滅齊國的日子也就爲時不遠矣。”秦王聽了,連連點頭稱是,說:“秦國真要能打下六國,統一天下,就多虧先生了。”秦王拜范雎爲上卿,並且按照他的謀劃,把魏國、韓國作爲主要的進攻目標。

不久范雎又建議秦王廢除太后的權力,又收回了穰侯的相印。然後,秦王拜范雎爲丞相,封地在應(今河南寶丰西南),號爲應侯。

魏王感受到了來自秦國的威脅,非常害怕。魏國丞相魏齊聽說秦國的丞相是魏國人,就派須賈到秦國來求和。范雎聽說須賈到了秦國,便換了一身破舊的衣服去見他。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人物篇三:樂毅大破齊國

樂毅先祖樂羊爲魏文侯(魏斯,魏國開國君主)手下的將領。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死後,葬於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裏。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深得趙人推崇。趙武靈王時,他因避沙丘政變來到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當了大夫。

當時齊國非常強大,齊愍王率齊軍南敗楚相唐昧於重丘,西摧三晉的勢力於觀津,接着與三晉攻秦,助趙國滅中山,打敗宋國,擴地千餘里。諸侯各國在強大的齊國面前都表示臣服,齊愍王因此而驕矜自滿,甚至想吞併二週,自己做天子。齊王的行爲激起了衆怒,所有的諸侯國都對他十分不滿,造成齊國政治局勢不穩,形勢惡化。

燕昭王認爲時機成熟,召來樂毅,與他商議怎樣攻伐齊國,樂毅說:“齊國系霸主之餘業,地廣人多,根基較深,且熟習兵法,善於攻戰。對於這樣一個大國,雖有內患,但僅由我們一國單獨去攻打它,恐怕很難取勝。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齊國,必須聯合楚、魏、趙、韓諸國,使齊國陷於孤立的被動地位,方可制勝。”這就是所謂“舉天下而攻之”的伐齊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樂毅的建議,派樂毅出使趙國,然後又派使者聯合楚、魏,還通過趙國旁敲側擊,暗示攻打齊國可獲得利益,以此來誘導秦國。各諸侯國都受過齊國欺凌,都願意與燕國聯合去攻打齊國。

前284年,討伐齊國的戰爭開始了。燕王調集全國所有的軍隊,任命樂毅爲上將軍。同時,秦太尉斯離也率領軍隊和韓、魏的軍隊會合,趙王還任命樂毅爲相國。這樣,秦、韓、魏的軍隊就由樂毅統一指揮。齊愍王得知消息後,迅速調集所有軍隊,與聯軍會戰濟西,結果齊軍主將指揮不力,致使齊軍大敗。

樂毅見勝負已定,讓秦、韓兩國軍隊先回國,答應以後會重謝他們。派魏國軍隊攻佔原屬宋國的土地,命令趙軍收復河間。然後親率燕軍,徑直追趕敗逃的齊軍。

樂毅身旁的謀士劇辛覺得有點不妥,建議道:“齊國強大而燕國弱小,我們依賴各國的協助纔可以大敗齊軍。現在應該及時攻佔邊境城鎮,擴大我們燕國的疆域,這樣纔是長遠之計。您現在經過境內外這些城鎮,卻不準備去攻佔,反而打着旗號要深入腹地。這種做法,對齊國其實沒什麼損害,我國也得不到好處,卻與齊國結下深仇大恨,以後一定會後悔的。”樂毅說:“你的目光未免太短淺了,齊王驕橫暴虐,任用阿諛諂媚之人,而不相信忠臣賢士,在國內橫徵暴斂,百姓早就對他不滿了,沒有民心。現在齊軍打了敗仗,我們乘勝追擊,深入腹地,齊國肯定大亂,齊國百姓肯定會背叛齊國,依附我們,這樣我們征服齊國也就不遠了。我們現在不乘勝追擊,一旦齊王痛改前非,體恤下屬,愛惜民衆,那我們再要圖謀齊國就難了。”

劇辛這才恍然大悟,暗暗佩服樂毅的才識。於是樂毅繼續率軍深入。齊國百姓果然大亂,齊愍王見大勢已去,倉皇逃跑,後來在鼓裏被楚國將軍淖齒殺死。樂毅率軍進入齊國的都城臨淄,就像當年齊國搶劫燕國一樣,燕國軍隊將齊國的金銀珍寶和貴重物品都運回燕國。燕昭王無比高興,親自前往濟上犒賞將士,封樂毅爲“昌國君”,並把他留下來招降還未投降的城邑。

樂毅嚴肅軍紀,禁止搶掠,禮遇民間的賢人,減輕賦稅,廢除嚴苛的法令,改善過去的政治,齊國人民歡天喜地。燕軍長驅進軍,如入無人之境。六個月之內,樂毅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邑,都更設爲郡縣治理。

史書上雖沒有記載樂毅在軍事理論上有什麼建樹,但他指揮燕趙聯軍,連克齊國七十餘城的不凡業績,證明他是一位有傑出才能的軍事家。他在《報燕惠王書》中提出的國君用人的思想,對封建帝王在用人問題上提出了要求,他與燕昭王在興燕破齊的事業中建立的君臣情誼,爲封建社會的賢人志士所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