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故事集>

特色餐飲創業故事案例

故事集 閱讀(3.05W)

我想很多事自己不想幹就會變成任務,任何事如果不是強烈的興趣都很難做好。創業就是那樣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特色餐飲創業故事案例,歡迎閱讀!

特色餐飲創業故事案例

特色餐飲創業故事案例篇1

雕爺牛腩的互聯網營銷

雕爺牛腩略顯不同——雕爺,原名孟醒,淘寶精油第一品牌阿芙的的董事長,漂網董事長,雕爺20xx年創立阿芙精油,其後的北京漂網成立於20xx年7月,是一家化妝品電子商務公司,主要經營產品爲阿芙精油,阿芙也是在被漂網代理後才真正被大家熟知。

從創業的經歷上看,雕爺牛腩同樣也帶有“小資式的用戶體驗”和“互聯網營銷”的先天基因。所以,不出其然,雕爺牛腩一開始就爆重料,從周星馳的電影《食神》的原型買500萬元的牛腩祕方,到雞心木的筷子,再到每一味起名和裝飾都極其精緻的菜品,雕爺果然是一個“注重體驗”和“營銷”的高手,逼格高得讓人心癢。

從產品定位、菜品研發內測、到店面的用戶體驗,雕爺都比黃太吉高了好幾個段位,先天的對女性小資情感的精準把握,讓雕爺牛腩的店面體驗堪稱一流,在大衆點評的點評數據上,從口味到環境再到服務,雕爺都碾壓了黃太吉。

在雕爺牛腩,從食物描述、茶水、食器、禮品,到桌上的4罐海鹽,無一不是華麗麗的。華麗過後,沉澱爲VIP的用戶又會有多少?

在簡單跟風網絡熱炒,短暫體驗亮點之後,第一批用戶中的不少人註定會陷入沉睡。繼續挖掘新用戶與提高老用戶重複購買率?這是雕爺牛腩不得不長期深入研究的項目。餐飲畢竟是個常人所描述的“水深”的領域,通過雕爺牛腩,我看到了雕爺在營銷手段上的又一次成功,以及他在用戶體驗上的一次小跟頭。

如墨菲定律一樣,想象很宏偉,做起來卻常常不如人意,原來雕爺也不是始終都可以做到完美的。

也許在第一波網絡熱炒的溫度漸漸退去之後,讓雕爺牛腩迴歸商業地產的傳統運營模式,依託於地域優勢輻射周邊客羣,以老用戶復購穩定營業規模,這纔是正統的餐飲成長思路。

最終,過度的營銷還是將用戶期望拔得太高,這個悖論暫時還無人解答。

前面分析過《黃太吉煎餅的互聯網創業》前兩者,都是互聯網界的營銷強人根據退步理論,轉身做餐飲的經典案例,以自己的最強項“營銷”和“互聯網思維”來殺入一個思維封閉的傳統行業,一時間暴虐眼球。他們有錢、有經驗、有人脈,還有豐富的營銷資源。然而,後面的兩位草根,卻依然在貧瘠的土地中白手而起,創立了兩個同樣惹人眼球的餐飲企業

特色餐飲創業故事案例篇2

夫妻經營綠色手撕麪店,三年純賺35萬

張志權扔掉鐵飯碗的緣由很簡單,工廠效益不好,沒錢花。此時一套各項指標精確到兩、錢,分、秒的手撕面製作方法已經形成了。王金剛是小工中的一個,後來成了另一家“綠色手撕面”的老闆,生意也一樣紅火。

不用擀,不用抻,撕!撕!撕!就行了!

張志權扔掉鐵飯碗的緣由很簡單,工廠效益不好,沒錢花。張志權發家的經歷也很簡單,鑽勁兒讓他掌握了一手“絕活”

1998年末,他開起了小吃部,收入當然比上班強。河南的表舅來東北,閒聊間提起舅媽做的手撕面。表舅只是隨便說說,張志權卻上了心。刨根問底地問個沒完,表舅又說不清楚,只好說,將來問你舅媽吧!將來?哪成!第二天,他便關了小店,和妻子一道去河南把舅媽接來東北。當時,只是一時衝動,沒想到今天就是靠“吃部這碗“面。發了家。

回來後的近一個月時間,張志權的小吃店一直未營業。他開始根據舅媽提供的做法研究手撕面的整個製作過程。和麪、醒面、撕面及各種湯料配製,他反覆試驗了上萬次,一個月竟用掉了7袋麪粉。做好後,親友一致反映面好吃,筋道、口感好。

此時一套各項指標精確到兩、錢,分、秒的手撕面製作方法已經形成了。他摘掉了小吃部的牌子,大大方方做了個燈箱,“綠色手撕面”亮亮堂堂地打了出來。與此同時,一張漂亮的“菜譜”也隆重推出在門口(立式燈箱):綠色手撕牛肉麪、綠色手撕豬肉面、綠色手撕雞湯麪、綠色手撕雞蛋麪、綠色手撕肉醬面、綠色手撕菜汁面、綠色手撕薄荷面、綠色手撕素炒麪、綠色手撕蕃茄面……

起初,人們都嚐嚐新鮮,可這一嘗不要緊,頭回客,都變成了回頭客。這條小吃街上,蘭州抻面、手擀麪、蒸餃等麪食部顯得冷清起來。

他家可火了!有時候,屋裏的座位滿了,客人就在外面等,有着急的主兒,乾脆端着到外面吃。兩個出差的黑龍江人,就吃好了手撕面,每天必到。他們說,每碗3-4元實惠,味又好,還有老闆送的清湯喝,每天換一種面,吃夠5個輪迴再回家!張志權說,雖然是句玩笑話,但他們能天天來,就說明我這面還“夠味兒”!爲啥叫個綠色手撕面?現在人們喜歡吃綠色食品因爲它無污染、純天然。我家的面沒有任何添加劑,完全用手撕成條,就像人家吃涼拌西紅柿用手掰,而不用刀切一樣,不會帶有任何雜味,再加以各色配料佐湯,又好吃,又時尚。一位常客說:“我在家裏也試着像您那樣撕,可怎麼也撕不成條,竟是一些面片面疙瘩呀!”張志權笑而不正面回答:“因爲我的手沒長在你的手上呀!”

生意火爆不止。夫妻倆忙不過來了,請了兩名小工,有了人手,他們又增加一些簡單的小炒、涼拌菜,效益自然又增長了一截。王金剛是小工中的一個,後來成了另一家“綠色手撕面”的老闆,生意也一樣紅火。

說起王金剛開店,夫妻倆還鬧了很長時間捌扭。妻子堅決不同意他把和麪技巧教給王金剛,可張志權認爲他家裏又困難,幾百元的收入根本不夠供兩個弟弟上大學。張志權費了好大勁說服妻子,王金剛的店纔開起來了。20xx年10月,小區規劃,樓區附近的出租屋一律拆除。當然,他們的“手撕面”館也未能倖免。

沒事做了,張志權靜下心來,算了一筆細賬,他自己都有點不信,僅有兩萬人口的小鎮,三年下來,去除生活費用、稅務等各項支出,竟存下了35萬!

張志權人閒着,腦子可沒閒,如今,他又有了新的“升級”衝動:一邊找店址,一邊忙着打探有關產品註冊事宜。妻子嘲笑他異想天開,想做中國的麥當勞,他卻認真地說:咋的!明天的事,你能說準咋的!!

特色餐飲創業故事案例篇3

50平的小飯館年賺120萬的餐飲創業成功祕籍

一、少即是多——“我的小飯店只賣25種菜”

在他那個農貿市場,類似的小餐館有十幾家,每一家的小炒也即菜品都在50樣以上,多的甚至達到百八十種,而他家,只有25樣。

爲什麼只做25個菜?其中的緣由是:

1.這25個菜基本覆蓋了周邊消費者平常80%的點菜種類,把菜品縮小不僅方便採購,而且還能因爲量大獲得額外的優惠。

2.對於廚師來說,炒菜也更輕鬆,總是炒這25個菜,時間長了自然熟能生巧,不僅炒出來的味道更好,上菜的速度也更快。

3.這25個菜都是些西紅柿雞蛋、醋溜土豆絲、小炒肉、木須肉等同一個階層的菜,檔次劃一讓每一位進店的人沒有任何壓力。

原材料的“規模採購”讓他的店每一樣菜都能比周邊的店便宜一兩塊錢,因此翻檯次數也遠遠高出周邊的小店。

二、免費——“免費只是誘餌,要有舍纔有得”

在菜品比其它小店更便宜的同時,店內還有其它店沒有的免費食品——一小碟醃蘿蔔、一小碟炸花生米、以及可以免費盛用的小米粥、雞蛋湯。

這些免費的食品每天下來只要30多塊錢,但是給顧客帶來的感覺卻異常的好:一份錢還沒花,桌上就已經擺上兩小碟、兩大碗,好像佔了天大的便宜似的,而實際上,這30多塊錢,只要多來三四個用餐者,就足夠撈回本了。

三、兜售體驗——“面子比天大,一定要給足”

雖然經營的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店,但是走進飯店的每一個顧客都是上帝。“我不僅要給他們便宜可口的飯菜、免費的食品,更重要的是要給他們足夠的面子。”

是怎麼給面子的呢?除了熱情嘴甜、眼疾手快之外,還有兩大法寶:

一種情況是,在過了飯點、進店人員稀稀拉拉的時候給他們發煙。他的大口袋裏通常會裝3種煙——5塊錢左右的白沙、10塊錢左右的紅雙喜、以及15塊錢左右的利羣。他已經練成了只要瞄一眼,就能夠判斷該給眼前的人哪個檔次的煙,而且動作極爲自然。

另外一種情況是,每當有熟人請客吃飯時,都會要麼送上兩瓶啤酒,要麼送一碟涼菜或者一份炒菜,花的錢不多,但是卻給了做東的顧客足夠的面子,這些請客者以後每每請客,店都成爲了重要的選擇。

四、快速響應——數字化管理客戶

1.爲了增加營業收入,店從一開始就有外賣送餐服務,只要點夠30元,在方圓2公里都可以免費送餐。

2.小地方訂餐的人雖然不算多,但是頻率卻比較高,爲了提升送餐的速度,按照顧客消費的頻次和金額,把顧客按照1——N的方式進行了編號,每一個編號對應着這個顧客的姓名、電話和常用的送餐地址。與此同時,菜品也進行了1~25的編號,米飯則默認一個菜一碗飯。

3.“把一切編號化、數字化,不僅可以減少溝通中的差錯,而且還能夠提升送餐的效率。”他解釋說。

4.微信取代了電話成爲了店裏叫餐的主要工具。顧客只要在羣裏說,“16號,訂餐3、9。”店裏的員工就知道是要送給誰,送到哪裏去,以及要的是3號菜西紅柿雞蛋和9號菜木須肉。

5.一定要把這些陌生的人加在一個組裏,因爲吃飯會跟風,一個人點了,就會好多人都跟着點。這就是“激發需求”,和開發商僱傭民工排隊買房的場景一樣。

五、增值服務——“既是做生意,更是做人情”

餐館旁邊有兩個不小的小區和一個幼兒園,幼兒園一般下午4點就放學了,但是小縣城的人一般要5點才下班,這中間一個多小時的斷檔,成爲不少家長的煩惱。

爲此,特意在飯店二層客廳開闢出一塊地方來,佈置得像“翻鬥樂”似的,可以讓那些小朋友在裏面玩鬧,但是又不會摔傷,只要時不時去樓上看一眼就行。

店長的熱情,受到了許多家長的歡迎,如今不少周邊的居民,有事時經常會把小孩擱在店裏一小時兩小時的。

“這些小孩都白看麼,收不收費?”

“不收費,都是舉手之勞,而且很多家長來接孩子的時候就順便把晚飯也吃了,或者直接打包,有的即使不想在外吃飯,但是時間久了,都會多多少少消費一點。”

一直以來暢談互聯網思維的大有人在,可是真正能運用到實踐當中幫企業創造出收益的簡直是“鳳毛麟角”,像他那種小地方,像他那樣的小店,經營好的一般一年能賺四五十萬,少數的能達到七八十萬,不過像他那樣子能超過100萬的,還是寥寥無幾。

或許這個實踐案例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但是,爲什麼小餐廳反而能把這些創新思維運用到實踐當中,反而是越大得傳統餐飲企業望而止步?這其中的緣由,不禁讓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