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實用工具>蒙學>

【熱】讀《弟子規》有感

蒙學 閱讀(7.51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熱】讀《弟子規》有感

讀《弟子規》有感1

《弟子規》裏寫了對父母的孝順;對兄弟的和睦;對自己的學習態度、對我們的誠實和衛生習慣都有很大的影響。

《弟子規》是我們值得收藏的.書,裏面告訴我們不能自甘墮落,更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品德高尚的聖賢之人,都是通過不斷努力逐漸成長起來的。

當我們做一件事失敗了,不要輕易放棄,只要堅持、再堅持,一定會成功的。

記得去年我學滑冰,剛開始我認爲學滑冰不是一件難事,可是剛穿上滑冰鞋就摔了一跤,在一旁的爸爸哈哈大笑起來,我看到爸爸得意的樣子,心裏非常憤怒:“哼!不學就不學,學會滑冰有什麼了不起的。”我邊想邊要把冰鞋脫掉。忽然,我想起《弟子規》上的一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訓致。”我又重新站起來,盡力的學着,我每一次都摔倒,每一次都很痛,但我依然堅持着……。

我終於會滑冰了,我興奮地跳起來。

《弟子規》是我們進步的階梯、是我們學習的動力、是我們生活的老師。

讀《弟子規》有感2

有人喜歡幽默搞笑的漫畫,也有人喜歡內容多彩的小說,我,卻只鍾愛那平平凡凡的《弟子規》。

《弟子規》沒有故事那樣精彩的結局,沒有小說那樣優美的文筆,它平凡的許多人對它不屑一顧,但它傳承的是我們祖宗五千年年留下來的觀點,它蘊含着的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記得剛接觸到《弟子規》時,把學習它當成一種任務去對待,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發覺自己已經喜歡上《弟子規》了,每次學完一句,自己就覺得心中開闊了,就象是沉積在心底已久的烏雲飄散了,心情變得喜悅了,回到家把我所學習到的知識說給媽媽聽,媽媽也很欣賞我的言詞表白,這更加堅定了要堅持把《弟子規》好好的學下去,爲我之用,家中的溫馨和諧也隨之而大放光彩,雖說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卻也是相敬如賓。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既然學習了《弟子規》,就應該落實運用在自己的生活與學習中,時時反省自己,鞭策自己成長進步。以前媽媽批評我時,我總是很不樂意,不,準確地說是非常之不樂意,就是抵抗,眉頭緊皺,臉拉得要多長就有多長,一種視死如歸的架勢。可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後來同樣是批評,可我就覺得很快樂,把眉頭打開,海闊天空,聽父母的話,心情再一次感受到了喜悅,因爲有人在關注我,重視我。父母批評我們時,應坦然一點,勇敢的接受批評並改正錯誤。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告訴我們父母叫你時,應該馬上應答,父母有事交代時,我們不能慢吞吞的,行動要迅速,要積極響應父母。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的,就拿生活中最平常的一件事情來說,吃飯,我以前呀,媽媽叫我吃飯,因那陣的我就想趕緊寫完作業是最重要的,飯嘛,可以遲一會吃,有一次被媽媽叫五六回了,我還是拖拖拉拉,慢吞吞的,把老媽惹急了狠狠地把我批評了一頓,被媽媽嚴厲地訓斥後,我不由得感覺到對不起媽媽,當然那個時候還沒學習《弟子規》呢。但自從學習弟子規後,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是爸媽叫我,我總會在第一時間給他們迴應,或者說“媽媽我還有兩字就寫完了,請稍等我一會兒”,或者回應說,“就來”,我的這些小變化讓爸媽有一點小興奮,爲此,好幾回都得到了老媽的好評,更讓我開心的是每天中午放學或是下午放學我都會比爸爸媽媽回來的`早,聽到他們的腳步聲,我飛快地給他們開門,然後深深地給老爸老媽行鞠躬禮,不知不覺地媽媽爸爸也會回敬我一個鞠躬禮,我心裏那個樂呀,甭提有多美了。

《弟子規》告訴我們,我們首先要做到尊敬長輩,百善孝爲先嘛!接着要友愛兄弟姐妹,做人要做一個有道德,講信用的人,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和睦相處。

學習《弟子規》,不僅能提高一個人的修養,更能提高一個人的思想,並且還可將思想昇華,我們應該愛我們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與社會,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變得更加地和諧健康。

平凡而又不普通的《弟子規》,教會了我做人,教會我孝順,至少教會了我怎樣對待爲我操勞的父母。傳統文化的精髓——《弟子規》,我愛你,你是我最喜歡的經典作品。

讀《弟子規》有感3

近期我讀了一本名字叫做《弟子規》的書,熟讀的過程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原來自己覺得只要聽父母老師的話就行,但讀完這本書後才發現做人要有這麼多的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如何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爲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爲,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育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天下沒有不愛兒女的父母!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悌〉,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爲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纔會從心裏面爲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最後是〈謹而信〉,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學生身份;無論是說話做事都要適可而止,否則容易被別人“說

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議論其他人的長短,這樣是不道德的。人要寬容大方,誠實可信,遠離私心雜念,力求心胸寬廣,這樣纔會健康快樂。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多接近有德行的人,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並把握好分寸,至於別人怎麼說怎麼做,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弟子規》又一次讓我更深的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爲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把他們當成自己的一面鏡子,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成長很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讀《弟子規》有感4

經典,如黑夜中的一顆明星,點綴了夜空;它又如沙漠中的一顆小草,裝點了沙土;而如今,它似一個知識庫,照亮了我們的心靈。

首孝弟

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們的父母用淚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們的到來,但當我們來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卻多了一份繁重的工作——照顧我們,儘管這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但父母們卻毫無怨言地撫養我們長大。爲了給我們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他們總是那麼辛苦,那麼努力。小時候,我總把這當作是天經地義,因爲我不瞭解,也不知道他們的辛苦。現在,我長大了,我知道該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體諒父母,應該擔當起照顧父母的責任。

次謹信

謹,是指我們在行爲上要謹慎,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嚴謹的態度,不能隨隨便便。信,是指做人要言而有信。誠信的養成不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只有通過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化作自覺的行動。良好的教育猶如春風化雨,一個社會,無論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都要高度重視對公民的教育引導,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全社會樹立誠信光榮的社會風氣和強有力的輿論氛圍。讓每一個公民都投入誠信建設之中,讓誠信教育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所以我們要學習弟子規,永遠記住——凡出言信爲先。

泛愛衆

泛愛,就是博愛的意思。“愛人者,人恆愛之”。其實聖賢的存心也就是這種泛愛衆的存心,這種存心的根在於孝悌。對父母孝順,對兄長敬愛,他就能夠拓展自己的心量。對一切的父母、長輩都如愛父母一樣愛他們,對一切的兄弟都如對自己的兄長那樣敬愛,這就是“泛愛衆”。愛是從“心”從“受”也就是說要用心去感受。感受對方的需要,對方需要什麼,我就盡力地滿足、幫助他,這就是愛心的流露。所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這就是一種愛。《弟子規》要我們做到的愛是無私的愛心,完全爲人,絕不爲己的這種愛心。它是無條件的,正如父母愛我們一樣。父母愛我們是無條件的奉獻,他們並不要求我們將來報答,那是一種無私的愛。

餘力學文“有餘力,則學文”強調了只會學文而不力行就容易使人浮華虛躁,不學文只是一味力行則容易執着自己的看法,無法真正契合真理,從而流於粗陋膚淺。這對我們嘉聯強調的知行合一有更進一步的啓發意義。知而不行,容易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行而不知則會多走彎路低處徘徊。一定要善於把知道的馬上轉化爲行動,也一定要把自己的言行時時去和聖賢比照和看齊。

《弟子規》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它特殊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炎黃子孫。“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人類作砂,社會作紙,那麼社會規則便是膠水,人類與社會相輔相成,人人各處其位,各盡其責,共同凝聚爲一個堅實的集體。而如果沒有規則的話,那麼人類將是一盤散沙。

我相信,隨着時代的進步,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們人類這一顆顆砂礫將會與社會這張紙構成一幅美妙絕倫的圖畫。

讀《弟子規》有感5

新學期來到了,我們班級的背誦內容改成了《弟子規》。

《弟子規》主要講的就是我們做孩子,學生應該做的事。比如說:孝順、有禮貌,書裏其中有一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馬上回答,父母讓我們做什麼事的時候,不能偷懶。

可是想一想我自己呢。爸爸媽媽讓我幹什麼事的時候,我總是拖拖拉拉。而且他們招呼我過去的時候,我也緩緩慢慢,有時候我還不答應他們。不過以後我一定服從爸爸媽媽,他們讓我做事我也會盡我的.全力去做。

書中還有一條: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講的是如果父母有病了的話,爸爸媽媽吃的藥要我們先嚐一下。要晝夜侍候父母,不能離開一步。

我又回想起我小的時候:那次,我生病了。晚上的時候,爸爸媽媽一會兒給我拿藥,一會兒給我量體溫,忙的不可開交。一夜都沒有睡覺,一直守在我的身邊寸步不離。

而媽媽有病的時候我卻沒有一步不離地守在她身邊。我也就給她拿了一下水。不過以後我也會像她對我那樣寸步不離地守在她身邊。

在生活中,爸爸媽媽爲我做了很多事。而我卻沒有給爸爸媽媽他們做太多事。不過以後我決定一定幫助爸爸媽媽幹一些活來回報他們。我一生也不會忘記父母對我的恩情的!

讀《弟子規》有感6

"啥?誦讀並背誦經典,啊呀!我的媽呀!"這話從一個扎着"美國小火雞"辮子的女孩口中,飛迸出來,太具有殺傷力了!平日裏讓我們背背課文就難於上青天,現在可是經典呀!這不是強人所難嘛!怎麼可能辦到?唉!真是說到做到不放空炮,緊接着一項又一項的關於經典誦讀的程序,接踵而來,剛開始我們是集體誦讀,後來乾脆給了我們誦讀自習,緊接着又不惜花大價錢,聽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的視頻講授,給我們安排時間學習,仔細瞭解每一句話的含義,讓我們有所啓發,剛一開始我們都抱着玩一玩,看一看就算了的心態!直到有一次誦讀時間老師說:看完了,就再也看不上了,你們到以後會後悔的,我們都沒有多大覺悟,後來老班規定說只要誰背過就給獎勵,這才激發了我們的鬥志(當然包括本人在內)以後我們上早操的時間從未拿過課本,人手一本《弟子規,開始了競爭,漸漸的我開始對《弟子規》有了興趣,該看的時候我也認真的看,對句子也有大部分了解,日常生活中我的行爲也規範了很多。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很順口就能把《弟子規》背出來。但我更覺得應該把,弟子規》讓家長們讀一讀,這樣效果就會比讓孩子讀好很多,因爲家長只要斷了孩子的慾望,不由着孩子走,就可以讓他減少這種依賴性,雖然現在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但也不應該太過寵愛,更應該讓他們明白自己責任的重大,讓他們更要早早明白如何做一個人。唯有先成人,才能成才,纔可以進一步談論成功!這是一個常理,每一個人都是知道的非常清楚的`,可是有幾個人做到了,不是沒有,是很少!雖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我們也應該努力,作爲一個90後,我們的自制力很低,這是不可否認的,但父母幫一幫也是可以的,但方法必須正確,所以從經典中獲取一點也是可以的,但經典也不一定全是對的,例如:弟子規》中有兩句"寬轉彎,勿觸棱"是錢文忠教授明確提出的,在時速發展的今天,在公路上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路線,根本不存在這一現象,所以經典不一定全對,但多吸取也是有益無害。

讀《弟子規》有感7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弟子規》。雖然表面上很枯燥,但讀起來還是挺有學問的。裏面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爲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意思就是——借用別人物品,一定要事先講明,請求允許。如果沒有事先徵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竊行爲,借來的物品,要愛惜使用,並準時歸還,以後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

又一次,我看到一位同學,沒有經過主人同意,就用了他的鋼筆,誰知道那支鋼筆現在已經絕版了,連主人都很少用,而那位同學還把那支鋼筆弄壞了,害的.主人傷心得要命。後來我們發現,那位同學有急事向別人借東西的時候,別人都不借給他。

我們以後使用別人的物品一定要經過同意才能使用,這樣才能安安心心做人。

讀《弟子規》有感8

我沒能做到。爸媽叫我,我都只應一聲而不過去;爸媽命我去做什麼事,我從來都是答而不做,偶爾會做。對爸媽的話都是愛聽就聽,不中聽就不聽,哪裏有恭敬可言,而且爸媽責備我的時候我都絞盡腦汁的找理由回答。

古人對自己的'父母都那麼孝順,更何況我們呢?但我們現代人能做到的廖廖無幾,我決心從此按照《弟子規》裏的要求行動,我還要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四句話列入這學期的報喜鳥行動中,以此來鞭策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9

讀了《弟子規》第五頁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提出了兩個問題:

一:這是什麼意思?

二: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我繼續往下看,我看見了註釋:“父母叫你,就應該趕快答應,父母有什麼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懶懶散散。”這樣第一個問題就解決了。但是關鍵在於第二個問題------爲什麼要這樣做?

突然,我猛然醒悟:因爲爸爸媽媽是生我養我的人呀!我的血管裏,流的不僅是父母的血,更是父母的愛!換句話說,父母就是我,我就是父母,只是我們生活在不同的身體裏罷了。既然父母就是我,那麼我自己讓自己做的.事,我還會偷懶嗎?所以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於是,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的父母當作自己去看待,那麼我們這個世界將充滿愛,充滿孝。

讀《弟子規》有感10

通過單位集中組織學習《弟子規》後,我深有感觸。《弟子規》總的思想是要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人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德行。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領導、同事、兄長朋友。其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講信用,也就是誠信爲本。最後是說我們與人交往要平等仁和,要親近有仁德的人,並向他們學習。在空餘時間裏,要學習各種方面的知識來充實自己。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缺點,從各個方面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入則孝、出則悌:孝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爲先”。一個人能夠孝順父母,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幫助許許多多的人。悌,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的規矩。通過學習這些規矩,可以使孩子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那樣就很容易融入團體,爲大家所接納。而我們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不同的人,也會扮演不同的角色。那麼在公司的領導、長輩面前我們便是弟子,我們應該對他們有尊敬、敬仰之情;在同事、同學、朋友面前,我們便是兄弟姐妹,相互之間要相互學習、幫助,相互關愛。所以,孝悌之義不只教會我們如何對待家中的長輩

和兄妹,同樣也是在告訴我們在其它環境中如何與他人相處,教會我們做人的根本。當然,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孝悌之義在工作當中並不是一種阿諛奉承,而是一種相互之間的關懷。古話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對的,並不只是單方面的順從、尊敬。所以我們不應過分擡高他人,貶低自己,而是應該保持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互相關愛互相幫助。

謹:弟子規當中,謹的篇幅所用的筆墨最多,可見謹的`重要性。行爲謹慎,不給自己和家人,還有其他人添麻煩。穿着服裝,言談舉止行爲,符合身份。走中道,不偏不過分,不走極端,修習德善。我們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穿着,給人一種簡潔大方,乾淨利落的感覺。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他人。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注重禮節,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事要事無鉅細,悉究本末,認真努力的完成自己每一項工作。

信:凡出言,信爲先。孔夫子說“人無信不立”,一個沒有信用的人很難在社會立足。所以凡是說出的話,首先要講究信用。話說的多不如說的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花言巧語,戒除奸邪巧辯。沒看到事實真相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瞭解不夠清楚,就不要輕易傳播;覺得事情不恰當,就不要輕易答應別人什麼,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做錯事,不要故意去掩蓋,如果故意掩蓋就是又增加了一個新的錯誤。所以,對於以往的過錯,要想辦法彌補,堅決改正。

泛愛衆: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品行高尚的人,

名聲自然高,因爲人們敬重他的德行。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因爲人們信服他的真才。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以謙卑爲原則,做到不自私自利,以平等心待人接物;不說人是非,不揭人短處,注意發現別人的優點;要時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與人相處時,要多幫助別人,多給予別人;要求別人做的事,自己要先做到;注意換位思考,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也不能要求別人去做;時刻記得別人對自己的幫助,找機會報答;與別人發生的矛盾,要儘快找機會化解;多爲別人着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社會。

親仁:晉代文學家、哲學家傅玄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三六九等,良莠不齊。時代發展到今天,社會分工已經極爲細緻,同樣是爲了生活奔波勞碌,難免會沾染上世俗之氣。也正因此那些仁德的人顯得更加稀少。能夠親近仁者,向他們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自己的品德自然也會提高,過錯也會相應的減少。所謂“大隱隱於市”,真正仁德的人會悄居鬧市,布仁施愛,德濟蒼生。當今,有很多成功人士,爲慈善四處奔走。例如:李連杰從藝多年來一直用實際行動支持和參與慈善事業,更是於20xx年創辦了“壹基金”,全身心的投入了慈善,甚至計劃把慈善作爲自己終身的事業,這恰好體現了一位仁者應有的社會價值。 餘力學文:指那些對於“孝、悌、謹、信、泛愛衆、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做到的本份,卻不肯力行。而只在學問上研究探索,這樣容易養成虛幻浮華的習性。所以。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

君子要廣博的研究各種學問,然後用禮節來約束言行。”所以,我們要珍惜剩餘的時間,並在有限的時間裏,努力的學習充實自己。 總之,在《弟子規》的教導下。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虛度時間?而從《弟子規》裏,我們瞭解到總綱領所教導我們的五項要領,都是很值得我們重新來省思的。過去我們沒有學習《弟子規》,所以不是很明白。但現在我們深刻的學習了《弟子規》,那麼我們應該重新改造自己,這樣我們的生命也將過的更加有意義。

讀《弟子規》有感11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古就是先賢們爲人處世、安身立命的行爲準則,是我中華民族精神思想的瑰寶,近日有幸拜讀了《弟子規》,感觸良多。弟子規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五個方面闡述了一個人的行爲準則,下面我就談一談我的讀後感。

1、入則孝。百善孝爲先,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把我們養大成人,讓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父母的恩情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光陰去報答。

2、出則悌。對待我們的'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團結友愛。除了我們的父輩,在我們的一生中,給予我們很多關心的或許就是我們的兄弟姐妹了,所以,對我們的兄長要恭順,對我們的晚輩要愛護。

3、謹而信。先賢告訴我們“謹”這個字,就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謹小慎微的人,養成對事嚴謹的態度,做事要三思而後行,不衝動莽撞。“信”則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俗話說人無信則不立,在生活中,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4、泛愛衆而親仁。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是一個值得尊重個體,不要因爲他的貧窮而瞧不起,也不要因爲他的顯貴而趨炎附勢,要儘可能的關心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因爲,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5、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隨着我們的成長,接觸的新鮮事物就越來越多,如今的社會發展也是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的學習,緊跟時代的步伐。

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感觸很深,幫助我樹立了正確的行爲準則觀念,我將把我學到的東西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嚴於利己,寬以待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好公民。

讀《弟子規》有感12

打開網頁,總會看到這樣的報道:在某航班上,因兩名中國乘客喝酒鬥毆,導致飛機被迫返航;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用中文寫着“請把垃圾丟在此”;在馬爾代夫,一名中國女遊客曬出了自己剛撈出的珊瑚照 ……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曾幾何時竟下降到了最低點!

我們中華民族原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有着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知恩圖報、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麼多民族傳統美德。可是爲什麼現如今我們中的很多人卻知書不達理、知書不懂事、知書不知禮,上了不少學,但是立身做人的道理不懂多少,待人處事的本領沒有多少。家長望子成龍,結果孩子們成了龍也成了鳳,卻沒有成人。於是,我決定讓孩子們好好學習如何做人。

學校給每個孩子下發了《弟子規》,何不將此好好利用起來?於是,我靜下心來,好好讀讀這本我未曾細讀的國學經典。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爲中心。分爲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啓蒙養正,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首先,它教我們“入則孝”──要孝順父母,感恩他們的養育,並且從很多細節入手,講了如何纔是“孝”。 如: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父母教導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等。

接着它教我們“出則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要謙虛禮讓,尊重長者,與兄弟姊妹和睦相處,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同樣是給出很多細節的做法,讓人受益匪淺。比如在這一章裏,它指出:“長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意思是:長輩有事呼喚人,應代爲傳喚,如果那個人不在,自己應該主動去詢問是什麼事,可以幫忙就幫忙,不能幫忙時則代爲轉告。在剛畢業第一份工作的培訓中,記得就有位講師給我們講過“電話禮儀”,即使電話那端不是找自己,主動詢問並給予幫助也會給他人留下極好的印象,從而提高整個團隊的專業素養,而這些,早在古人的訓誡裏了。

然後在“謹”和“信”裏,它所提出的處事方式,更是精闢。簡直可以編成“智者生存法則”──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事情瞭解得不夠清楚明白時,不可以任意傳播,以免造成不良後果。(謠言止於智者,不要被謠言所利用。)不合義理的事,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允諾,會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進退兩難。 講話時要口齒清晰,咬字應該清楚,慢慢講,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 遇到他人來說是非,聽聽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斷,不要受影響,不要介入是非,事不關己不必多管。看見他人的優點或善行義舉,要立刻想到學習看齊,縱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爲,要反躬自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後幾章的“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中它又教導我們:和大衆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如果人人都能身體力行,那這個世界真將是個美好的人間了。

中國古代經典真是博大精深,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巨大財富,兒童在人的一生中,是心靈最爲純潔,記憶力最好的時段。我們要好好把握這個時期,指導孩子記誦啓發人生的優美經典文章。但一開始,孩子們對《弟子規》並不感興趣,於是我利用早讀時間、品德課時間告訴孩子們裏面的許多有趣的小故事,偶爾給孩子們看看《弟子規》的動畫片,慢慢地,孩子們對它產生了興趣,班級裏同學做錯了什麼事,也會一本正經地引用《弟子規》中的語句“教育”他。同時,我想到了做父母的也要身體力行做好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們在家裏也能經過耳濡目染的薰陶,對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人生觀、世界觀,甚至對語言水平的提升,都有莫大的幫助。於是我建議家長也來讀《弟子規》,一些家長也紛紛表示贊同。

《弟子規》一書中強調了人應該注意個人修養,以孝、仁、義、禮、智、信來要求自己,這與當今社會道德的準則基本相符,但其中有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我們也要和孩子解釋清楚,真正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通過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弟子規》,讓我更深地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在以後的歲月裏,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身體力行,給孩子們樹立好的榜樣;同時也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不良風氣,讓孩子從內心真正認識到禮儀的好處,利人利己。

讀《弟子規》有感13

接觸弟子規已經有五年多時間,不過一直都不落實,只是教小孩讀,也不去理解裏面的內容。因爲我一直以爲,自己語文水平不高,也沒辦法給小孩解釋太多,只要教會孩子讀,等她長大,她自然會明白裏面的道理。其中因爲要生第二個小孩,所以沒堅持讀下去,浪費了很多時間。自年10月份左右吧(時間不是很記得)。

我進了明德國學中心這個羣,在羣裏我雖然不常聊天,但我常常會關注羣裏的信息,有些熱心的朋友會發一些有益的網址出來,我都會點來看看。就這麼不經意,我進了傳統文化(聖賢教育改變命運)的網站。在裏面我看了幾個老師分享的故事,給我人生很大感染和推動。

以前自己是比較任性的'。小時候只要媽媽罵一下,我就會躲起來,讓媽媽找不到,讓她着急。結婚後,老公對我很好。每天三餐都是他在煮,買菜的活也是他包。

但因爲自己的脾氣不好,還會經常吵架。感覺老公不能幹,老拿他跟別人比。搞得自己也無心教育孩子。現在大女兒也學到我的大噪門,只要妹妹拿她的東西,就會大叫起來,從來不會讓着妹妹。自從看了傳統文化視頻後,我才感覺到自己錯得太離普啦。自己再來對照弟子規裏的話“父母責,須順承”而我自己不但不順從地接

受,還偷偷的躲起來。老公對自己這麼好,不但不會感恩他,還埋怨他,你說這樣的家,有幸福嗎?很榮幸的是我現在學習了傳統文化,讓我現在改變了很多,從以前每天和老公吵,減少到我現在兩個月都不會吵一次。以前一年就只打三四個電話給爸爸媽媽,到現在每個月都會打兩個或三個電話回家,讓父母安心,現在跟爸媽的感

情也加深了很多。有時忙,我沒來得及打電話回家,媽媽就會來電話,問怎麼這麼久沒電話,沒事吧!可想而知,父母以前對我們是多麼擔心呀。

今年回家過年,都給爸媽和公婆帶了禮物。之前問他們想要我們帶些什麼,他們都說不用啦。你現在是有家的人啦,要養小孩,小孩讀書都要錢。只要你們都健康平安回來就好。但是,她們收到我們的禮物時,看得出來,他們真的很開心。舉例說:“自從我買了這件衣服給公公,他穿上衣服,感覺很合身。所以他就每天都穿着這件衣服,不捨得脫下。雖然以前也有買給他,但因爲不夠用心,買回去的都不是很合身,所以他都沒穿。”

我要感謝中國傳統文化,是他讓我認識到什麼是對錯,讓我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所以我要加倍孝敬父母,讓他們放心。

讀《弟子規》有感14

我覺得《弟子規》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因爲我以前都不知道;有餘力,則學文的意思,上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它的意思就是品行要好,才能學知識。

所以我要乖乖的,不要讓老師生氣,不然就沒有做好爲人子弟的本份了。

讀《弟子規》有感15

是怎樣邂逅它的呢?

早就聽聞它的大名。那天,在電視上看到幾個學術專家在爭論青少年該不該讀它,我對它產生了好奇;那次去書店,在書架上看到它,就隨手那麼一翻,不經意的一瞥,我就不由自主愛上它。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編,它與《三字經》一樣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其中講述很多爲人處世的道理,是一部試圖揭示人生成長規律的書。如果我們能夠按照《弟子規》上一些基本原則去做,那麼就會成爲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爲社會所認同的人。

《弟子規》中一共有七則內容,按“孝、悌、謹、信、愛衆、親仁、學文”七個方面講述了該如何處事做人的道理,主張培養德才兼備的人,以德爲先。平時對人對事的點滴感悟都在《弟子規》中都有明確的答案,字裏行間充滿着人性的真正體現。

由於這個學期學業忙碌,所以我只讀了其中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章——《博愛無疆》,這一章篇幅雖短,但卻給了我許多啓迪。

這一章的開篇就提到了“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是的,對待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每一民衆,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充滿愛護之心,都決不存在私心,不論好與壞、貧與賤,都一視同仁。就像今年三月發生在日本的地震,地震之後,中國放下了以往與日本的各種矛盾,派出救援隊幫助日本救災。雖然國內有許多不理解的聲音,但是許多普通民衆還是先出了自己的愛心,向日本慷慨解囊。的確,日本曾在中國發動了侵華戰爭,曾在南京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但是那是他們的.先輩犯下的過錯,爲什麼要用他們先輩的過錯來懲罰他們呢?難道一些剛出生的孩子也對我們構成了威脅?更何況,在汶川地震時,日本也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了我們。我們應該像《弟子規》中說的那樣,“怨欲忘、抱怨短”,我們應該銘記歷史,但應該忘記仇恨;只有正視過去,才能開創中日關係美好的未來。與許多人一樣,當聽到日本地震的消息,我同樣拍手稱快;可是,當看到《弟子規》中的箴言,我明白了: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作爲同類,我們應該報恩忘怨,在大災難面前同舟共濟、偕手共進,世界真的纔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有“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攪”。這句話的意思是:他人有事,忙的沒有空閒,就不要去打擾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要用閒言碎語干擾他。我想,做人不也是這樣嗎?我覺得生活中有些人有事無事總是愛表示以下對別人的“關心”,可是他們的“關心”卻讓別人難爲情,讓別人的心理負擔加重,我們應該知道“忽略”也是對別人的一種關心。

中國人是很講人情的,遇到別人有事出於關心詢問一下是一種禮數。但有些人卻是爲了滿足自己對別人的家長裏短的一種好奇,然後歪曲事實到處去宣揚,以此提高自己在這一小圈裏的威信,他們的做法卻給別人的心裏埋下陰影,讓別人覺得特別反感。所以,有時對別人多一點“忽視”,不是冷漠,而是關注,別人還可能因此感激你。

以上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規》裏都能找到。今天,我就讀到了“愛衆”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讀完,在讀到的弟子規中,我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後我要按照《弟子規》中的準則去做,成爲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時,就像在與古賢對話,在聆聽聖人的教誨;讀完之後,我們就會受到一場人生的洗禮,就會得到心靈的啓迪,從而使自己的氣質得到一次更深層次的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