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實用工具>蒙學>

【熱】弟子規讀後感12篇

蒙學 閱讀(3.41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弟子規讀後感12篇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的作者是清朝的李毓秀。讀後,它讓我懂得了如何尊敬師長和父母,怎樣和兄弟姐妹融洽相處,怎樣學習,怎樣做事,怎樣做人等等。《弟子規》是我們兒童的啓蒙讀物,是養成良好個人行爲的指南,我認爲它是所有人一生的必讀書目之一。

《入則孝》這一章講的是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要孝敬父母,還有兄弟和諧,誤要歧視窮人,不能巴結富人等。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是這句話: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句話還有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位叫黃香的孩子。因爲他的母親早逝,所以黃香對養育他的父親非常教順。夏日,他見父親牀非常熱,他便拿着扇子扇牀,直到牀涼爲止。冬日,父親牀上很冷,他便親自幫父親暖被窩。母親早逝,父親撫養他長大,他知恩圖報,便有了黃香溫席的故事,黃香那時才九歲,古人云:“百善孝爲先。”黃香才那麼小,就懂得孝順親人,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的的人。黃香的孝心,是一個孩子從內心深處自然萌發、激發出來的孝,又是出於天性的、並儘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親仁》一章中,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這一句話也讓我受益匪淺。你能跟高尚的人做朋友,你就會懂得很多,會變得很有愛心,過錯也會減少。如裏你跟小人做朋友,你就會變得越來越壞,麻煩也會自己找上頭來。所以,這句話告訴我們,要跟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儘量不要跟德行有缺陷的人做朋友。

《弟子規》這本書所宣揚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慎言敏行、嚴於律己、改過遷善等道德規範,它可以鑄就我們的精神靈魂,同時培育了我們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爲善、勤儉廉正、刻苦耐勞和精忠愛國的優良素質。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當你細細品味它的精髓,你就會茅塞頓開,平時裏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你就有一顆寬愛的心,愛社會、愛祖國、會感恩、會尊重別人、會廉恥、會與人和諧相處。

希望中華傳統文化越來越多的深入我們每個人的心靈,讓我們的社會走向一個美好的未來。

弟子規讀後感2

我喜歡看書,就如高爾基說的:“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然而在這千千萬萬本書中,我偏偏對《弟子規》這本書“情有獨鍾”。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寫的。它是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的,總共360句,1080個字。這本書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孝順父母、誠實守信的人。其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段話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段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喚你時,應及時回答,不能慢吞吞的很久之後纔回答。父母有事交給你幹,要立刻去做,不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時,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教誡你時,應該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

每當讀完這一段話時,我總會想起黃香溫席這個故事。黃香溫席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年紀剛剛滿九歲,就知道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他就給父母搭蚊帳,扇扇子,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蟲扇開,讓父母睡得更好;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讓父母睡得更好。

不用父母交代,九歲的黃香就能自覺幫父母做事,現在再想想自己以前對父母交代的事愛理不搭的態度,臉不禁火辣辣的:是啊,父母手把手的把我們拉扯太不容易了,我們做爲兒女就算傾盡一生都回報不了,連一點力所能及的事都不願意去做,更別提什麼報答父母了。但是有些兒女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父母,總認爲父母爲自己做的事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不需要聽父母的教導和做他們交代的事。在這裏我希望這些人可以早點醒悟過來,多替自己的父母着想,不然等到父母對你完全失望的那一天,想後悔也來不及了……

讀了《弟子規》,我懂得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希望大家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弟子規讀後感3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想必我們都熟悉這流傳千古的名句吧!《弟子規》這本書,歷代被奉爲經典,從中我們可以學到世間上的真理,如何爲人處世,從而爲我們今後的道路照亮一盞盞明燈。

“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每個人在說話前,必須要把誠信擺在首位,有了誠信,纔會有立足之地。還記得那個一諾千金的誠信者——馬雲嗎?馬雲創立的阿里巴巴集團被國內外媒體、硅谷外國風險投資家譽爲互聯網商務流派代表之一。馬雲認爲,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最重要的社會責任就是講信用,就是一諾千金,就是“言必行,行必果”。“信用不是金錢,但它比金錢更重要。”馬雲說:“阿里人從創業的第一天起,就珍惜每一個客戶,只有得到他們的信任,公司的發展纔會越來越好,以誠信贏得尊重,以誠信積累財富。”他都做到的,他讓世界再次見證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創業奇蹟。

“事非宜,勿輕諾。”事情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做到,就不要輕易地承諾別人。列寧是一位很講信譽的人,即使對孩子也不例外,他曾經許諾過逢年過節要與孩子一起歡度節日,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有一次,新年快到了,他因生病不能起牀,但他堅持守信,答應孩子們的一定會做到,於是他便坐着輪椅參加晚會,華盛頓曾說過:“自己不能勝任的事切莫答應別人,一旦答應了別人,就必須實踐自己的諾言。”誠信是中華民族流傳千年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有多少人遵守承諾以致名揚千古。唐太宗以誠治天下,他相信用至誠之心能治理天下,不願像以前帝王那樣用詭詐的手段對待臣下。商鞅立木樹信的故事家喻戶曉,因此商鞅的新法也獲得了人們的信任。

作爲一名中學生,我們更應該將這一美德傳承下去,“天才因素有三:第一是誠實,第二是毅力,第三是才智。”承諾是金,我真誠地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爲信守誠諾的人。“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弟子規讀後感4

學校要求我們每個人要背誦《弟子規》,我已背完了‘入則孝’‘出則弟’,爺爺聽着我背書,問我:“父母責,須順承”是什麼意思?我答不出來,因爲我只知道死背書。所以爺爺爲我借了這本有解釋,有故事的《弟子規》。從小我每個禮拜天去教堂,因爲耶穌就是愛,聖經裏有愛的教育,。爸爸對我說:“如果每個人都懂得愛,這個世界就會美滿幸福!”

《弟子規》裏有愛的教育,[泛愛衆]就播下了愛的種子,涌出了幸福的源泉,扣下了和諧的紐帶,打下了文明的基石。‘凡是人,皆相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爲什麼我們不能相愛呢?

《弟子規》裏有‘信’的教育,外國人最講誠信,聖經也教導我做人要誠實。

《弟子規》裏有‘書’的教育,‘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教我要讀好書,不要迷戀網絡遊戲。

《弟子規》裏有‘親人’的教育,‘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告訴我要結交好朋友,才能長進。

《弟子規》裏有‘禮’的教育,如果養成每日‘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的好習慣,還會牙痛和傳染禽流感嗎?

《弟子規》裏有孝的教育,“父母責,須順承”嬌生慣養的我被父母寵了,昨天我寫字時,眼睛靠桌太近,爸爸責備了我一句,我就是不聽,還哭了。昨天我朗讀‘詞林採頡’,爺爺在旁邊監聽,我就不讓他看書本,爺爺說:“你不讓看書,我怎麼知道你讀得對不對呢?”可我就是不聽!

從小到大,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爹媽叔姨爲我付出多少,可我有孝順他們嗎?聖經裏說神喜悅順服的人,我順服了嗎?今後要做順服的孩子,我要聽長輩的話。

熟背《弟子規》!願中華美德流芳百世!

國小讀後感 | 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 好書推薦

弟子規讀後感5

剛拿到《弟子規》,我認爲這是一本普普通通的書,但是語文老師爲什麼要我們背、抄、讀以後還要默呢?難道這本書像別人說的那樣有“金”?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這我要告訴大家,這本書中真的有“金”。不,應該說比金還要值錢。想知道是什麼嗎?請聽......從五年級開始,我們就開始讀《弟子規》,《弟子規》是一本教人道理的書,從《弟子規》中,我先是學到孝順。

同學們,十三年來,父母付出了多少,讓我們擁有無私的母愛,偉大的父愛,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的生活用品,讓我們過着美好的生活,而我們呢?我們卻不懂得珍惜父母給我們的一切,還一次次的辜負他們的好意,有時父母叫我們做事,我們總覺得父母太煩太懶了,自己又不做,每次都叫我們做。就拿我來說吧!以前媽媽經常叫我幹這樣,幹那樣,我總覺得她太懶了,每次都叫我幹。自從我讀了《弟子規》的“入則孝出則悌”後,我懂得了父母叫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爲了我們好,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女成龍成風呢?從這以後,父母叫我的,我都會及時答應,不會拖延,父母要求我做的事,我都會認真去做,再也不會偷懶,不會埋怨。身爲子女的我們,應該要孝敬父母,因爲他們爲我們付出的實在是太多了。

我從《弟子規》當中還學到了誠信。

同學們,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個人最起碼的品質是誠實,失去了誠信,就沒人再相信你,那麼我們的生活不再是五彩斑斕,我們活着就無意義了。正所謂,生活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讀了《弟子規》的“謹而信”,讓我每次說話時或做每一件事時,眼前就會出現兩個字,那就是......誠實

讀《弟子規》,我得到了比金更重要的東西。我會好好的保管這本書,因爲它比任何東西都重要。

弟子規讀後感6

國學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本,有勵志向學、勸人向善的《三字經》,有教人做人與感恩的《弟子規》等等。每本都是各朝代的名人之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

《弟子規》是我國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書中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等方面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起初,我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思,每天只是搖頭晃腦地背,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慢慢地,我領悟到了其中的含義,例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主要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呼喚我們的時候,應該馬上回答,不能慢慢吞吞的回答;父母有事叫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裏面去,當我們做錯事情,父母責備我們時,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從這裏我知道怎樣才能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孩子。我常拿這些規矩來反省自己的言行。以前父母要我幫忙做一些家務或額外出一些題給我做時,我不是推託就是不理或是頂嘴,現在回想起來,心裏非常後悔。是啊,這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我實踐知識,教我如何獨立,教我如何做人;這是父母在課外時間輔導我學習,給我灌輸理論知識,讓我頭腦更加豐富。而我不但不感謝父母,反而做出上述之舉,我這種行爲就是不孝的行爲,就是沒有細心感受父母對我無微不至的付出,缺少了感恩的心。現在,無論在哪裏,我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並具有一顆感恩的心。在學校,我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樂於幫助別人,遵守校紀校規,遇到同學之間打架現象,我會馬上上前去制止;在家裏,我常常主動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要輔導我學習,我很樂意地接受。例如:有一次我父母都外出,我一個人在家,等他們回來時,我已經將熱乎乎的飯菜端到了桌上,父母見了都誇我長大了,會體貼人了;在外面,遇到有需要幫助的人,我會主動地給他們提供幫助。有一次,我和媽媽乘公交車去中山,中途上來了一位老大爺,車上又沒有座位,見此,我就趕快站起來給他讓座。……

《弟子規》確實是一本好書,值得我們一讀。

弟子規讀後感7

今年暑假,爺爺要我學習《弟子規》。他說這本手冊主要講述了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應當遵循的行爲準則,要我對照自己的行爲認真閱讀。我一聽來了興趣,心想自己平常是許多大人誇獎的好孩子,應該不會與書中所說的有多大差距吧。

我每天認真閱讀《弟子規》,慢慢地,我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上還存在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可是我呢?房間裏亂七八糟,牀上一個文具盒,地上一支鋼筆,三年級的書和四年級的書被胡亂地堆在一起。牆壁也成了一幅五花八門的“展覽圖”,這邊畫個小白兔,那邊畫只大老虎。我的書案成了我的“調色板”和“算術驗算紙”,盡是五顏六色的圈圈和橫七豎八的算術式。還有,奶奶經常叫我整理房間,而我卻我行我素。比如練毛筆字,我有時忘記蓋上墨盒,奶奶說一走進我的房間,就會聞到一股墨汁“香味”。她還從洗衣機裏撈出過一件“黑衣”。咦?我怎麼會有黑衣服呢?原來是我不小心把毛筆扔到洗衣機裏去了。唉,真是粗心大意。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簡直比登天還難。在看書時,如果有同學叫我去玩,我就會一蹦三尺高,把書往身後匆匆一扔就溜出去了。一本新書在我手上用不了幾天就會變成“爛渣書”,你看,四年級的數學書被我折騰得“粉身碎骨”,語文書也成了“書a耙”,可我從來不去理會它們。現在想來,我的好好整理一下,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唉,說到這一點,我很慚愧。我只要一生氣,往往會大發雷霆,任憑誰怎麼開導,我都不理睬。記得有一次,我和爸爸下棋,只要爸爸的.棋子比我的多,我就嘀咕着不想再下。不管爸爸怎麼說,我就是不下。最後,當然免不了讓爸爸舉起“手”向我揮來。雖然我不敢再頂撞,但是我還是堅持不肯下。我主要是害怕失敗。我現在知道了,這種陛格不好,需要慢慢改掉。

讀完《弟子規》,我認識到了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上的缺點,也找到了改正缺點的信心,因爲“聖與賢,可馴致”!

弟子規讀後感8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並且細緻的描述了日常的行爲規範讓人有則可依。育人就像是栽種一棵樹,根基扎牢纔會枝繁葉茂。一個擁有謙恭,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以後的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爲社會的棟樑。就如清末名將曾國藩所說“修身,治國,平天下。”人的修養體現其內在品質。《弟子規》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觀念,養成良好的習慣。

《弟子規》是傳承如家經典文化的文學作品。從八個方面闡述,分別是孝道(入則孝),親情(出則第),舉止(謹),誠信(信),友善(泛愛衆),仁愛(親人)。首先放在第一位的便是孝道。俗話說“百善孝爲先”。守孝這三個字看似簡單,其實內容豐富。這裏包含了孝順父母等廣泛的含義。

一個人首先要孝順父母,烏鴉尚知反哺。作爲兒女更應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加以報答。20xx年感動中國,一位兒子爲救患有肝癌的母親,毅然決然第捐出自己的肝臟,讓母親得以康復。隔絕母親所接觸的有關他捐肝救母的報道。身體之發,受之父母。孝順父母是讓他們在晚年的時候不在操勞,替我們擔心受累,也不要讓他們作空巢老人,孤獨寂寞。多抽出時間看望老人,照料他們的飲食起居,給予他們家的溫暖和關愛,心裏上的寬慰。這也是一種孝道。

血濃於水,兄弟姐妹同是一家人,對長輩尊敬,愛護晚輩。做到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張者優先,聽從長輩的安排等。這樣才能使家庭和睦,社會纔會安定團結。其次外出要珍惜朋友以及一切和我們身邊的人。

另外《弟子規》講述了日常起居的行爲規範。“衣貴潔,不貴華。”穿的衣服乾淨整潔就可以,這樣給人請清新之感。無需高檔華麗,更不能相互攀比。這不僅是一種無意義的行爲而且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時尚的潮流不斷地改變,而我們僅需保持真正的自我,座最好的自己。

愛你本來的樣子。不論是什麼人,我們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尊敬,一個人行爲高尚名聲自然會高而不是它是否有像潘安宋玉的美貌。人無完人,再優秀的人也會有他軟弱的一面,別人短處不應到處宣揚,應當取長補短。仁愛寬厚,以德服人。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與人坦誠相待。弟子規中的道理對於我們是終身受益,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從而完善自我。

弟子規讀後感9

讀《弟子規》做文明人作文剛開始我還有些害怕,由大人來點。700字作文明天是星期六,;聽着菜刀切到凳子上的聲音,我們都在底下暗暗偷笑。

《弟子規》只有一千多字,卻在現在這樣受歡迎,值得這麼多人去刻苦學習;《弟子規》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於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是一個小人物,只是一個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動就是教書,但他終生研究《大學》、《中庸》,他創辦了一個學校,叫“敦復齋”,當時非常受歡迎,被人們尊稱爲“李夫子”。因爲他經常和孩子接觸,所以寫成了一部書,叫《訓蒙文》,後來又經過賈有仁的修訂,才流傳至今。

一部並不古老,作者和修訂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書,卻引起這麼大的影響,是爲什麼呢?就是因爲它的主題也是中國的道理,中國的規範,主要就是說明:仁、孝、悌、愛。它三字一句,既押韻,又精湛。

衆所周知,一個社會的人民羣衆,如果行爲規範好,這個社會就會非常和諧,而要保持社會的和諧,就要學好行爲規範,每個人都要從小教育,而《弟子規》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這幾句話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現在的獨生兒女的教育問題是家長們最關心的,而有一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在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懂得的感恩父母,這是因爲《弟子規》能告訴我們孩子們應該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訴我們應該在:言行、習慣等方面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而這種習慣就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我們現在就應該背《弟子規》、學習《弟子規》,每天背四到八句並不是什麼難事,到週末在把前幾天背的複習一遍,這也就是古人說的:溫故而知新。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習《弟子規》吧!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讓我們一起: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弟子規讀後感10

“寬爲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這是《弟子規》中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一開始就要全力以赴,不要再拖延時間等待了!遇到困惑不瞭解時,不必苦求強記,要從容涵泳,今天研讀幾遍,明天研讀幾遍,心中常常思維不忘,時間一到,便有豁然通達的光景。因此,讀書好比“煎藥”一樣,一開始要用大火煮才能滾沸,接着就必須用小火慢熬,藥材的藥性纔會滲到藥湯裏,發揮出藥效。

這句話不由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所作所爲,令我非常慚愧。我有一個非常不好的壞毛病:無論是週末還是假期,都是先痛痛快快地玩了再說,把做作業的事排到最後一位,總是要在上課前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做完,作業做得不僅潦潦草草,而且一塌糊塗,這種結果可想而知,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被老師勒令重做了。可是,我卻死性難改,好了傷疤忘了痛,沒過幾天又把老師和媽媽的話忘得一乾二淨。就在前兩個星期,我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星期五放學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腦,玩起了遊戲……星期六一整天又是玩得不亦樂乎……到了星期天的上午,我睡懶覺一直睡到九點多,還是沒有一點做作業的打算,直到媽媽開始催我了,才慢吞吞地拿出作業本,象徵性地寫了幾個字,不知不覺,整個上午很快就過去了。下午媽媽讓我跟着她上街去買東西,於是我又再把做作業的事兒拋之腦後了……直到吃完晚飯,我才發覺,時間過得真快,再不做是不行了,於是拿出紙筆飛快地在作業本上寫了起來,也不管有沒有錯別字,反正媽媽檢查時會指正的。由於太匆忙,第二天到了學校的時候我才發現,不好,語文作業本讓我落在家裏忘帶來了!後來自然是被老師嚴肅地批評了一頓……

《弟子規》不僅在學習上對我有很大的啓發,還有其他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今後我一定要對照書中做人的道理,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日常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個讓老師和家長都滿意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11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讀起來朗朗上口的文章是我最近看的一本書——《弟子規》,讀完它,我頓覺深有感觸,先說一說我對《弟子規》的讀後感吧。

《弟子規》在總敘裏就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衆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如果要說我最喜歡《弟子規》中的哪一段的話,我想就是“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了,這段話短短24個字,卻把“孝”這個字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句話意義深刻,告訴我們: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爲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弟子規》還告訴我們做人要講信用,“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就是說開口說話,誠信爲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說話要恰到好處,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說,立身處世應該謹言慎行,談話內容要實事求是,所謂:‘詞,達而已矣!’;不要花言巧語,好聽卻靠不住。奸詐取巧的語言,下流骯髒的話,以及街頭無賴粗俗的口氣,都要避免不去沾染。

看了《弟子規》一書,讓我明白自己與弟子規裏的標準差太遠了,以後要嚴格按照書中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弟子規讀後感12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李毓秀的作品。李毓秀是山西絳州人,一生中只考過秀才,而他的職業是教師。

《弟子規》是一本側重於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書。書中講述一個孩子應該有怎樣的行爲舉止,該怎樣學習孝順長輩,和兄弟姐妹好好相處,言行謹慎講信用,對他人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學習有仁德的人,多學習經典文化藝術知識,它能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規範自己的行爲。

除此之外,《弟子規》還是一本很好理解的書,比如,有一段:“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看到這裏,我就用手把講解意思矇住,開始猜它的意思:穿衣服貴在潔淨,不必要有多麼華麗,要想想自己所處的地位和場合,還要符合家庭的經濟情況吧!我心中這麼想着,把手挪開一看,果然,我猜對了——這讓我產生了繼續往下讀的慾望,也爲我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而感到愉快。

當然,它也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讓我體會到了做事情太匆忙的壞處,懂得了做事情要不怕困難,勇敢前進,即使是做的是一件很小的事,也要認認真真的去做的道理。“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讓我懂得了要從別人的缺點或不良行爲中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缺點,如果有,那就儘快改掉,如果沒有的話,那就再接再厲。

《弟子規》還幫助我認識自己,不斷成長。有一天,一個同學誇獎我學習成績好,我很開心;而另一個同學卻指出了我的缺點,說我的字寫得不夠好,我當時很反感,就不和那個同學玩了。後來,我突然想起了《弟子規》裏的一句話——“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聽見別人說自己的缺點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就開心,那麼不好的朋友就會來到你身邊,對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與你交往,想到這些,我決定要克服我的這個缺點。慢慢地,我身邊也有了很多對我有益的朋友。

《弟子規》是一本很好的書,我推薦大家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