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實用工具>蒙學>

弟子規讀書心得(彙編15篇)

蒙學 閱讀(2W)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讀書心得(彙編15篇)

弟子規讀書心得1

今天,老師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非常難的.數學題,我不管怎麼想,就是想不出來,當老師問我們會還是不會時,我原本想不懂裝懂,矇混過關,可是,我忽然想到《弟子規》中講到的:“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便把那道數學題記在了本子上,下課後,我就跑到老師辦公室去問老師,最後,老師教會了我那道題。第二天,數學老師還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誇獎了我勤學好問呢!!!!!!!

弟子規讀書心得2

打開網頁,總會看到這樣的報道:在某航班上,因兩名中國乘客喝酒鬥毆,導致飛機被迫返航;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用中文寫着“請把垃圾丟在此”;在馬爾代夫,一名中國女遊客曬出了自己剛撈出的珊瑚照 ……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曾幾何時竟下降到了最低點!

我們中華民族原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有着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知恩圖報、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麼多民族傳統美德。可是爲什麼現如今我們中的很多人卻知書不達理、知書不懂事、知書不知禮,上了不少學,但是立身做人的道理不懂多少,待人處事的本領沒有多少。家長望子成龍,結果孩子們成了龍也成了鳳,卻沒有成人。於是,我決定讓孩子們好好學習如何做人。

學校給每個孩子下發了《弟子規》,何不將此好好利用起來?於是,我靜下心來,好好讀讀這本我未曾細讀的國學經典。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爲中心。分爲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啓蒙養正,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首先,它教我們“入則孝”──要孝順父母,感恩他們的養育,並且從很多細節入手,講了如何纔是“孝”。 如: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父母教導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等。

接着它教我們“出則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要謙虛禮讓,尊重長者,與兄弟姊妹和睦相處,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同樣是給出很多細節的做法,讓人受益匪淺。比如在這一章裏,它指出:“長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意思是:長輩有事呼喚人,應代爲傳喚,如果那個人不在,自己應該主動去詢問是什麼事,可以幫忙就幫忙,不能幫忙時則代爲轉告。在剛畢業第一份工作的培訓中,記得就有位講師給我們講過“電話禮儀”,即使電話那端不是找自己,主動詢問並給予幫助也會給他人留下極好的印象,從而提高整個團隊的專業素養,而這些,早在古人的訓誡裏了。

然後在“謹”和“信”裏,它所提出的處事方式,更是精闢。簡直可以編成“智者生存法則”──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事情瞭解得不夠清楚明白時,不可以任意傳播,以免造成不良後果。(謠言止於智者,不要被謠言所利用。)不合義理的事,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允諾,會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進退兩難。 講話時要口齒清晰,咬字應該清楚,慢慢講,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 遇到他人來說是非,聽聽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斷,不要受影響,不要介入是非,事不關己不必多管。看見他人的優點或善行義舉,要立刻想到學習看齊,縱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爲,要反躬自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後幾章的“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中它又教導我們:和大衆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如果人人都能身體力行,那這個世界真將是個美好的人間了。

中國古代經典真是博大精深,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巨大財富,兒童在人的一生中,是心靈最爲純潔,記憶力最好的時段。我們要好好把握這個時期,指導孩子記誦啓發人生的優美經典文章。但一開始,孩子們對《弟子規》並不感興趣,於是我利用早讀時間、品德課時間告訴孩子們裏面的許多有趣的小故事,偶爾給孩子們看看《弟子規》的動畫片,慢慢地,孩子們對它產生了興趣,班級裏同學做錯了什麼事,也會一本正經地引用《弟子規》中的.語句“教育”他。同時,我想到了做父母的也要身體力行做好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們在家裏也能經過耳濡目染的薰陶,對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人生觀、世界觀,甚至對語言水平的提升,都有莫大的幫助。於是我建議家長也來讀《弟子規》,一些家長也紛紛表示贊同。

《弟子規》一書中強調了人應該注意個人修養,以孝、仁、義、禮、智、信來要求自己,這與當今社會道德的準則基本相符,但其中有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我們也要和孩子解釋清楚,真正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通過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弟子規》,讓我更深地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在以後的歲月裏,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身體力行,給孩子們樹立好的榜樣;同時也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不良風氣,讓孩子從內心真正認識到禮儀的好處,利人利己。

弟子規讀書心得3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纔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纔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着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爲,那他不會被別人理解,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理解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職責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期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忙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好處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麼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爲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那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個性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但是,我們此刻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此刻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個性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就應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書心得4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爲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爲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爲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爲人子女,又爲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爲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爲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爲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爲父母最大的收益。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書心得5

自從國小三年級開始,我就開始讀誦《弟子規》了,到四年級我就已經可以熟練的背誦了,但是爸爸一直到現在還是讓我每星期背誦一次,以讓我提高對《弟子規》更深刻的理解。在三年級的時候,我就寫過一篇《弟子規》的讀後感了,現在已時隔兩年半,我對《弟子規》也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更多的同學和有緣衆生能學習並信受奉行這本經典。《弟子規》出自《論語》中《學而篇》的第六段話:“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主要講了人們在家中乃至在外面的禮儀規矩和行爲準則。

《弟子規》題目的意思是:“弟子”:指要做聖賢弟子;“規”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總體意思是: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爲大丈夫,《弟子規》就是其入門讀本。

《弟子規》中各章題目的含義:

一、入則孝:入是在家,孝是孝順父母。就是指在家要孝順父母,尊重長輩。孝順,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且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正所謂:“百善孝當先。”這一篇講的是爲人子之道,子女的本分就是一個孝字,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我應當要理解父母養育我的辛勞,要儘自己所能來回報雙親。我們不能認爲父母疼自己愛自己乃天經地義之事,自己也要疼愛父母,我要把孝順父母作爲自己的自覺行爲。

二、出則悌:出是指出了家門,在社會、在國家中;悌是指兄弟的關係,就是在社會上要能夠尊重師長、幫助兄弟。這一篇說的就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與長輩在一起的規矩。當我們在家裏已經養成了對父母、師長、兄弟的一種恭敬、尊重的態度後,長大踏入社會,自然對周圍的人也都有一種恭敬的存心,表現在外面就是以禮待人。一個懂禮貌的人,他走到哪裏都能贏得衆人的喜歡、獲得別人的幫助。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就要在家、在學校注意這一點。在家裏,我應該禮讓並親近和友愛我的兄弟姐妹;而在學校,我應該團結同學並多多幫助他們。

三、謹:謹是指我們行爲上要謹慎,說話處事要慎重,不可以放逸,要注意應有的禮儀和行爲規範。所謂“謹言慎行”,古人認爲言多必失,即使是應該說話的時候也要考慮再三,如果說話辦事很隨便,就會產生不好的結果。行爲方面,“謹”這部分的教誨可以培養一個人三方面的能力:第一是自制力,第二是獨立生活的能力,第三是做事的能力。學會這三種能力,我們自然也就養成了忍讓、克己、吃苦耐勞和善解人意的品格,培養出了堅強的意志力,長大以後才能經受住人生的艱難困苦,才能在逆境中奮起,才能挑重擔、成大器。因此,我要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說話做事要慎重、舉止注意禮儀規範,並且要堅持下去,養成好習慣。

四、信:信是指言語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人們立身處世之根本。“信”是會意字,代表人言,也就是說話要算數,說到做到。《論語·爲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沒有信用的人,古往今來在人世間是沒有多少立身之地的。因爲當人人對你說的話、辦的事都產生懷疑時,你就無法在人羣當中立足。在學校和社會中,假如大家都不信任你,就會離你而去,你就很難發展。所以,信用跟一個人的生命同等重要。因此,說話、做事都要以誠信爲原則。“誠,百行之源也”。我曾經也是在妄語這方面犯下了錯誤,後來我通過學習經典瞭解到這是錯誤的。因此,我以後要去避免妄語,這樣不僅在社會中有益,還不會滋生惡業。

五、泛愛衆:泛愛衆就是博愛大衆的意思,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愛人者,人恆愛之。“泛愛衆”就是以廣泛的愛心對待社會大衆。人類生活是以愛心爲紐帶,沒有愛心,人類生活就太痛苦不堪了。這個愛心從哪裏來的?這個愛心就是孝心。孝道,正是培養愛心的第一步,一個連父母都不愛的人決不會真心愛他人,所以只有當我們懂得了對父母盡孝道,才能把這份愛心繼續向外延伸出來愛一切人。這樣由近及遠,使我們的愛心和責任感擴大,進而延伸到愛護別人的父母和孩子,再繼續擴展到愛護一切萬物,包含有形和無形的衆生。因此,我在生活中要注意培養這種博愛的精神,廣愛一切衆生。

六、親仁:“親仁”,親是親近、學習的意思,親近那些有道德、有學問、有品德的人,這是講擇師。我們的學習要有進步,一是要有良師,二是要有益友。好老師幫我們指路,把很重要的教誨和知識告訴我們,使我們的人生少走很多彎路;好同學能夠彼此互相提攜、互相提醒,共同進步。因此,我要向老師和身邊的優秀同學認真學習,增長自己的知識,拓展自己的視野,除了向自己班裏的優秀同學學習,還要向學校裏的優秀生學習,不斷提高自己。此外,論語裏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我要去發現周圍同學和朋友的優點,並向他們看齊。

我們時時親近仁德之人,就能夠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近朱者赤”,我們每天接觸的都是善人,我們無形當中德行都會提升。但是“近墨者黑”,假如每天身旁都是品行不端正的人,自己的言語、行爲就會變得愈來愈粗俗、低級、下流。只有親近仁德之人才能增長我們的智慧,所以“親仁”非常重要。因此,在學校,或是在生活中,如果遇到愛說髒話、喜歡欺負同學、喜歡打架、不認真學習的同學,我要先勸他們改正這些缺點,但是如果他們不改正,我就遠離他們,以免受到他們的影響。

七、餘力學文:文指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就是除了以上六門主修的課以外,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要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弟子規》一共講了七個方面內容,前六個方面講孝、悌、謹、信、泛愛衆、親仁,這些都是讓我們努力去落實而提升自己修養品德的,是講力行這方面,而學文就是要學習聖賢經典,通過學習能幫助我們力行,這樣力行就有了正確的方向,所以學文很重要,文不可不學。我以後要在實踐前六條後,“有餘力,則學文”,學習過程中,首先,我要保持一顆學習的心態,不斷的向高目標要求自己;其次,要學會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通過思考,找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問題,並且改正;第三,要不斷的把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用實踐再去檢驗自己的學習,這樣要求自己不斷進步。

《弟子規》中也有很多經典名句,而且都含有很多道理。下面我把我非常有感受的列舉一部分:

入則孝篇:

1.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解釋:這句話告訴我們,對於父母的呼喚,做孩子的,應該立刻迴應,不要讓父母等待。父母要求你做的,你不要偷懶,要勤勉去做。父母教育指導我們的時候,我們要以尊敬的態度傾聽。父母責備我們時,我們需要以恭敬的態度認真聽取父母的話並立刻改過來。

我的感受:這句話是《弟子規》孝篇裏很重要的一句話,很好理解。不過這句話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要是想做到並不容易。父母做的任何事都是爲我們好,所以,我以後應該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說的去做,而且做的時候不拖延,有錯誤立即改正。要把這句話印在心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身口意都要按這句話所說的去做。願大家都按這句話來做,相信世界會越來越好。

2.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解釋:子女照料父母的時候,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

爲人子女,對父母要時時關心、處處留意。二十四孝的黃香,爲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牀鋪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爲父親溫暖被窩,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來要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我的感受: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大恩,所以我以後要儘自己所能去照顧父母。這些行爲雖然是小事,但處處都表現出一個人的那種純孝之心、知恩報恩的心。

3.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解釋: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父母批准了我們纔可以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回來了,讓父母安心,這些都是必要的禮貌。平時起居作息(生活習慣)要保持正常有規律,不要任意改變。長大以後,應居有定所、事業專注,切勿荒廢、空過一生,讓父母爲我們擔憂。

我的感受:在家裏,只要出門就一定會跟父母道別,回家了要說一聲“我回來了”。只要外出,就要告訴父母自己去哪裏,什麼時間回來,並且一定會在規定時間內到家。

做到“居有常,業無變”,使父母安心,不爲我們擔心,也是對父母的孝。因此,在父母面前,我們不要去抱怨,少說一些自己的麻煩,不要讓父母爲我們擔心。這些行爲都體現出一個孝子心裏常常存着父母,因爲心裏存着父母,所以他必然就“出必告,反必面”。如果心裏面把父母忘了,很可能這些細節他也就忽略了。我們要體會到,它主要告訴我們對父母要常常惦記在心,常常有安慰父母、讓父母安心的這個意念。

4.事雖小,勿擅爲。苟擅爲,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解釋:縱然是小事,也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稟告。如果任性而爲,容易出錯,也有損爲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而讓父母擔心,是不孝的行爲。東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來。否則,一旦被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

我的感受:當我們犯錯誤時,即使是小事,也要聽從父母的批評,瞭解做事的道理,並在第一時間改正,不能無理取鬧,不能任性,更不能哭鬧,做任何事情必須講道理,保證錯誤不再犯。我在沒學弟子規的時候,也曾經犯過這類的錯誤,現在學習了經典,知道了自己的問題,如果不改錯,不聽父母的話,甚至一再犯錯,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物品再小,如果沒有經過主人同意,就私自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於是小偷。這種行爲不僅會讓父母蒙羞,感到是一種羞恥;而且“偷盜”乃十惡業之一。諺雲:“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如不及時制止,發展下去就會對品德造成很大的傷害,這就是我們的行爲準則啊!我自己肯定不會偷盜,但見到別人偷盜也要盡力去制止。

5.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解釋:即使父母有過失,當子女的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態度一定要誠懇,聲音必須柔和,應做到和顏悅色地把道理講清楚、講明白。

我的感受:孝順並不是一定要對父母百依百順,人無完人,父母也難免有過錯,子女如果對此聽之任之、不聞不問,也是一種不孝的表現。作爲子女,愛父母,就有勸導幫助父母的責任,而勸導幫助的關鍵是我們的態度和方式、方法。因此,我們在勸諫時絕對不可板着面孔,一派指責的言語,好似在教訓父母一樣,這樣父母肯定是沒有辦法接受的。而應當見機行事,以虔敬的心、善巧的言語,這樣效果才更好。

而且,我覺得這是一個“有效溝通”的方法,只有和顏悅色的與對方溝通,問題纔會解決得更好。同時,對父母說話不能粗聲粗氣,更不能聲色俱厲,那樣是對父母的不尊重。家庭的和睦,也需要有和諧的氛圍,我要時刻注意和長輩平輩們說話的方式,這樣才能一家人和樂融融。

出則悌篇:

1.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解釋: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講話要謹慎,不要說過激、太過傷人的話語,給對方一分尊重,不要逼人太甚,這樣自然就不會刺痛對方而產生怨恨。

我的感受:錢財乃身外之物,《道德經》說過:“少則得,多則惑。”平時爲了我們的色身,還是需要一定財物的,但夠用就可以了,其餘的錢可以給更需要的衆生。所以我不應該貪戀於財物。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把錢財看的太重,不要小氣,我要學會與人分享。而兄弟姐妹之間不因爲錢財而起爭執,家人之間和睦相處,父母也會安心,會更加開心,這也是對父母的孝。

2.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解釋:生活中飲食、坐臥、行走,應謙虛禮讓,長幼有序。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

我的感受:我們的每一位六親眷屬都深深的愛着我們,而在社會中,尊重他人是一種常識,尊重老師,尊重長者,是一種起碼的禮儀常識。“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爲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所以,我不能做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要把自己的長輩和父母放在心上,爲他人着想,並且要尊重我的六親眷屬和其他的.人,纔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3.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解釋:長輩有事呼叫人時,要替長輩去傳喚,如果那人不在,自己應當主動幫忙。

我的感受:這是告訴我們,時時要有一顆爲他人着想的心。當我們知道處處尊重長輩,常常有服務於長輩的心,長輩交代我們的事一定是立即去做,而且會把做完的情形向長輩報告,讓長輩放心。當別人交代給我們的事情都能從頭至尾做好,有始有終,這樣我們走到哪裏都會受到歡迎,別人看我們也順眼,自然也就能得到長輩的垂愛和提攜。我應該爲他人着想,不能只顧自己,要有敢於擔當的責任感。

謹篇:

1.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解釋:日常飲食不挑剔偏食,適可而止,不要過量。

我的感受:我們要珍惜食物:“粒粒皆辛苦。”在寺院裏,我們食用齋飯的時候,首先要念誦供養詞,用餐後還要求不可剩一粒米。因爲這些飯菜有很多是善男信女供養三寶的,且浪費飯菜有損我們的福德。我要保證做到,每餐飯都把自己碗裏的飯吃完,不剩飯,不浪費。

2.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爲偷。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

解釋:借用別人的物品,必須事先請求允許。如果沒有徵得人家的同意,那就相當於偷竊的行爲。用完了要立刻歸還;別人借用你的東西,如果有,一定不要吝嗇。

我的感受:如果我們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來用,當主人找不到時就會生煩惱,很多的爭執、衝突就是因爲這些小細節沒注意到而引起的。還有一些人出於好奇心,經常去翻別人的抽屜、櫃子等,看看有些什麼東西,這種行爲一旦讓人知道,將來別人丟東西了,第一個就會想到你。所以,不該我們拿的或用的,連動都不要動,以免招惹沒必要的嫌疑,給自己帶來沒必要的麻煩,我們不要因爲這些小事而虧欠了德行。我應在向別人借用東西時,先確定好是在對方同意的情況下,只有在對方同意的情況下,才能使用。

3.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解釋:拿東西時要注意,即使是拿着空的器具,也要像裏面裝滿東西一樣小心謹慎,以防跌倒或打破。進入無人的房間,也要像有人在一樣,不可以隨便。

我的感受:這種專注的精神、細心的行爲從小就要養成。這句話用在求學中也非常適用,平時的一言一行要謹慎,防範過失的發生。同時,在沒人看到的地方更要懂得尊敬別人、謹慎自己的內心。我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讓“謹”成爲習慣。

信篇:

1、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

解釋:開口說話,誠信爲先,對自己講出來的話絕對要放在心上去實踐、去履行。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

我的感受:《十善業道經》中,對於妄語的解釋是說話不誠實、吹牛。因此,不誠信,不僅僅不能在社會上立足,而且還會遭來許多惡報。在誠信當中,我認爲,承諾的說到做到、不讓乾的不幹、遵守時間、遵守規則等等都是誠信的行爲,我要做到不妄語,不積累惡業。

2、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解釋:看見他人的優點善行,就立刻向他看齊,雖然目前還差得很遠,只要肯努力就能漸漸趕上。看見他人的缺點或不良行爲,心裏先反省自己。有就要改正,如果沒有就警醒不犯同樣的過錯。

我的感受:這是很好的自省方法,如果經常這樣做,那麼我們的優點就會越來越多,而缺點就會越來越少了。《弟子規》裏,有很多勸人爲善的警句,例如,道人善,即是善;還有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三字經裏面第一句也說到,人之初,性本善。有一次,我們一家人去做放生,看到一個小姐姐在撈湖裏的魚,我過去勸她,把那幾條小魚放生掉。這種事情雖然小,但是在日常中行善可以積累福報,而在我們日常中所謂的“順利”和開心的事,也都是通過前世積累的福報而轉變的。我應多學習別人的優點,並儘量減少自己的缺點。

3、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解釋:每一個人都應當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自我惕厲,奮發圖強,努力趕上。至於外表穿着或者飲食方面不如他人,心裏不必難過,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

我的感受:《中庸》上講:“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我們對德學才藝努力踏實去學習,努力增長自己的智慧;學到之後,關鍵是要力行,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落實到生活當中。知道自己有過失了,就叫知恥,知恥的人會勇猛改過,纔會精進。

而對於物質上的享受夠用就好,不論是穿衣、學習用品還是書籍玩具,如果一味追求物質享受,跟人攀比,就會把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都花在購物上,而且很多喜歡攀比的人,看到喜歡的款式就買,得到後很快又厭倦了,就這樣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辛苦賺來的金錢都用在了這些奢侈、浪費、享受上,就會忘了學習。所以我要向父母和長輩學習勤儉的美德,不攀比,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習上,讓自己的內在不斷強大。

泛愛衆篇:

1.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解釋:別人有缺點,不要去揭穿,對於他人的隱私,切忌去張揚。

我的感受:這樣做可以維護他人的自尊心,也可以鞏固我們的人際關係。每個人都有自尊,我們自己不想自尊、面子受到侮辱,那我們也不能夠這樣對待別人。如果把別人的短處、隱私揭露出來,這樣做就跟人家結怨了,自己也把德行敗壞了。我以後應該不去故意透露別人的短處,這樣我的朋友會越來越多。

2.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解釋:讚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當對方聽到你的稱讚之後,必定會更加勉勵行善,進一步把善行提升。

我的感受:《普賢十大願王》中有一願是隨喜讚歎,講的就是讚美別人善行的功德。如果是其他人也同時聽到你的讚歎,他們也會效法這個善人,所以對所有的人都是好事。因此,能夠常常稱讚他人的優點、長處、善行,這本身就是行善,這是對大衆的勉勵,希望大衆見賢思齊。因爲“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着,不能證得。”稱讚衆生的功德就是在稱讚如來,我以後應多多稱揚別人的善事。

3.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解釋:到處宣揚他人的過失或缺點,這是十分惡的一件事,這是十分大的過失。如果指責批評太過分了,還會給自己招來災禍。

我的感受:古人講:“口爲禍福之門。”《十善業道經》有一善是不惡口。常常講人家的過失、張揚人家惡事的這種行爲,最開始可能是因爲一念私心,要把別人貶低、打倒,久而久之習慣了,動不動就說人家的過失,可能說的時候就在談笑之間,自己都沒有覺察到是在造惡,就跟很多人結了怨,最後等惡報來時,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願大家“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親仁篇:

1.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解釋: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現,大家自然敬畏他,因爲他說話公正無私,沒有隱瞞,又不討好他人,所以大家纔會起敬畏之心。

我的感受:仁者心地清淨,與人無爭,於世無求,所以他就不會有巴結人的念頭,他所說的都是利益大衆的話。利益大衆的話不一定是好聽話,所以一般人跟仁者在一起都覺得很難相處,對仁者也就敬而遠之了。古人講:“忠言逆耳利於行。”真正忠言可能不是好聽的,但是聽了之後能夠接受、照做就有好處,因此我們要知道,別人不敢親近仁者,他就不能提升,我要多親近仁者,要接受這些仁者對我們的教導和批評,這樣我的品德智慧才能更快提升。

2.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解釋:能夠親近仁德之人,向他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因爲他會使我們的道德學問一天天地進步,過失就會逐漸地減少。不肯親近仁人君子與聖賢教育,就會有無窮的禍害。因爲小人會趁虛而入,跑來親近我們,日積月累,我們的言行舉止就會受到不良的影響,事情就會弄得一敗塗地,最後導致整個人生的失敗。

我的感受:想要學業、道業有所成就,我就應該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心態,多去觀察、學習別人的長處,並作爲己用。同時,一旦找到了自己由衷佩服的老師,就要用至誠恭敬的心去依教奉行,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恭敬心才能夠受教。我要多多向他人學習,這樣才能全面發展。

餘力學文篇:

1.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解釋:不能身體力行孝、悌、謹、信、泛愛衆、親仁這些本分,一味死讀書,縱然有些知識,也只是增長自己浮華不實的習氣,怎能成爲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如此讀書又有何用?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做,而不去學習聖賢教誨,那就會變得自以爲是,執著自己的見解,違背了真理,這也是不對的。

我的感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要做到不僅要學會思考、學會計劃,還要按照正確的計劃去做並去求證。

2.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解釋:書籍課本應分類,排列整齊,放在固定的位置,讀誦完畢須歸還原處。

我的感受:這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良好習慣。無論我們用了什麼東西,用完之後,要記得隨手放回原位,這樣不論是下次使用還是別人使用,都知道去哪裏找,節省時間,提高效率。這樣做事情便會有始有終,有條不紊。我要愛護自己的書籍和文具用品,在把東西拿出來使用後,立刻放回原位擺放整齊。

3.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解釋: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不要自暴自棄,也不必憤世嫉俗,看什麼都不順眼,應該發憤向上努力學習,聖賢境界雖高,循序漸進,也是可以達到的。

我的感受:這是《弟子規》的最後一句話,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句話,這句話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自暴自棄,只要樂觀,很多事都能被改變。人對自己要有信心,李白說過“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一生首先要立定志向,“學貴立志”,有了目標、方向,再通過精進不懈地努力,成聖成賢不是遙不可及的事,只要有心,終有成就的一天。我以後遇到挫折時,要用積極的心態去解決,不忘初心,堅定自己的信念,並設立目標,永不放棄。

《弟子規》根據《論語》等經典編寫而成,是儒學入門必學的一本經典,可以幫助我們接受倫理道德教育,養成有德有才之人。我們可以把《弟子規》當作七節課程,六節主課和一節副課。開頭的《總序》是這七節課的大綱,也是這七節課的題目。六節主課就是《弟子規》中的“孝”,“悌”,“謹”,“信”,“泛愛衆”和“親仁”。這是我們必修的;而“餘力學文”這門副課,則是需要在學好前六節主課的前提下,再去學習的。

《弟子規》文章並不長,總共是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個字,所以很容易念。這部書總共是一千零八十個字,確實是每個人都應該熟讀背誦。熟讀背誦以後,關鍵要在生活當中時時提起,要落實到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爲當中,這才能夠有受用

弟子規讀書心得6

今天,我讀了清代文學家李毓的《弟子規》,使我心潮澎湃,深受教育。

要牢記《弟子規》中的訓戒,具備一定的素質,規範自己的言行,牢牢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弟子規》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讓你明白許多人生道理,它能教你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它會使你迸發出無限的感想!

弟子規讀書心得7

今年寒假,因爲弟子規的陪伴,讓我度過了一個特別有意義的年。

從開始我自己吟讀,到媽媽解釋意思後和我一起朗讀,到我自己能流利背誦,再到我能在生活中隨處冒出一句弟子規來。媽媽說我成長了,是個懂規矩,有孝心,懂禮儀,講誠信,知仁愛,愛學習的孩子,媽媽說希望我能在生活中慢慢的去體會弟子規的道理,我想我一定能做到的'。

今天開學第一天,老師表揚我能在寒假認真學習國學經典,並評我爲“寒假好少年”,我真的好開心哦!

弟子規讀書心得8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簡簡單單的二十四個字概括了整篇弟子規的內容。第一句話就點明瞭弟子規是聖人們對我們的教導。後面十八個字把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都概括了,弟子規本身就講的是做弟子,做學生,做兒女的規矩,於是我們便帶着這樣的想法,開始讀弟子規。

初讀弟子規,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感受,等讀了五、六遍,六、七遍以後,才琢磨出點意思來,我反覆讀,感受越來越深,這時我才真正明白了什麼叫“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講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講的是和大衆相處時要相互愛護,並且親近有德行的人,多向他學習,這些都是非常重要不做不行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好好的學習對自己有幫助的知識了。整篇文章都在講應該怎麼做兒女,應該怎麼做學生,應該怎麼做人。

我在讀弟子規,一定少不了父母的陪同。於是,我們一起讀弟子規,理解弟子規,交流心得。有一天,我在爸爸的.手機上看到一條短信,叫養生小專家。裏面說修身養性排名第一的就是寫毛筆字。因爲我也寫毛筆字,所以我也深有體會,你在不靜心的情況下是寫不好字的,但是你沉下心來寫一會兒,心就會靜下來。正如“餘力學文”一段中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說的一樣,你不好好寫字,心靜不下來,沉不住氣,在心理上就會得疾病了。古人在清朝康熙年代就已經知道這個道理了。

在弟子規裏,在家要孝順父母,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爲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人在世上還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強人所難等,這些是我得到的啓發。

讀完弟子規,理解完弟子規後,我發現我有些地方做得好,也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好的地方我會繼續保持,併發揚光大,不好的我會改正並做到更好!

弟子規讀書心得9

我很高興通過尚學路上的圖書館平臺,讀到了我們的中國經典《弟子規》。我從這本書中得到了很多啓發。

“父母打電話,不要放慢腳步。父母的生活,不要懶惰。”這句話讓我感到非常羞愧。我記得有一次,我媽媽染了頭,不小心把膏子染進了眼睛,叫我幫忙。但我只是玩電腦,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慢慢地回答。我母親的眼睛得了眼病,打了很多天。現在想起來,我真的太不合適了。要明白,我母親頭上的銀髮是因爲我而生的。

“兄道友,兄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哥哥的要愛弟弟,做哥哥的要尊重哥哥。兄弟可以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順也包含在其中。明白了這些,每次我有好吃有趣的東西,我都會想着給我的小表弟留一部分,從不一個人享受。家人我誇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媽媽一直以我爲榮。和表哥相處的時候,我也學會了寬容別人,體諒父母。

“早起,晚睡,老易到,珍惜此時。“早上早起,晚上晚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間從少年到老年,所以此時每個人都要珍惜寶貴的時光。我們認識的魯迅先生,一生都在與時間賽跑。他在桌子上刻的“早”字仍然印在我的腦海裏。地球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經常對助手說:“生命太短暫了。我們應該多想辦法,花很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心”,這是我的座右銘,所以我會時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與時間賽跑的人。

“你必須告訴你,你必須回去。生活是正常的,事業是不變的.。”出去告訴父母,回來通知,以免父母錯過。通常生活的地方應該固定,選擇的職業或抱負應該努力完成,不要輕易改變。我以前去過哪裏,我沒有告訴我的父母,當我回來的時候。自從我明白了這句話,我決心擺脫這個壞問題,成爲一個讓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弟子規》是我的好老師好朋友,日夜相處,我會成爲一個懂事快樂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書心得10

窗外的北風呼嘯着,昔日高大威猛的大樹,也得低聲求饒。獨自一人坐在溫暖的小屋裏,在暗黃的燈光下,翻閱着《弟子規》。眼前似乎浮現出孔子老先生正吟讀着那代代相傳的經典名句:“弟子規,聖人訓。守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那聲音如魂牽夢嬈,在我耳邊久久迴盪。我知道,那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以無盡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我不是什麼偉大的聖人,但我至少知道一個做人的根本:誠信。

細細體會,我才發現這個世界成功的背後也有惡劣的一面:有的人爲了得到絲毫的'回報,兩個原本親密無間的好朋友互相欺騙;爲了得到利潤,企業利用虛假的讚美、包裝過的慌言隨便欺騙善良、純樸的老百性;看着沿街乞討的乞丐,忍不住給他們一些錢,可又有誰知道,他們只不過是利用人們同情的心理,來爲自己謀財。

誠信是人內心升起的太陽,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溫暖別人。在我的身邊有許多朋友,我們都相處得非常融洽。其中有一個叫婷,我們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因爲她很誠實,值得我去信任。如果在你的道德觀裏沒有“誠信”二字的話,那我相信,你的身邊根本就不會有人願意理睬你;誠信是一把金鑰匙,可以打開人的心鎖,也可以打開知識和財富的大門。試想,一個政府、機關部門沒有了誠信,那麼社會上還有多少誠信?

我認爲,誠信甚至比孝更重要。因爲一個人不會誠信,那他如何去孝?所以,請趕快乘坐誠信的地鐵,開往那美好的春天!

弟子規讀書心得11

開學初,學校組織我們學習了一本經典書籍——《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爲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具體列出爲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此書堪稱是啓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它充分體現出了做人要講信用,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是不可取的。這不禁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在我童年的記憶中,以往對電腦遊戲十分着迷,只要一碰到鼠標,我就完全沉浸在電腦遊戲的世界中,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與媽媽約定的結束遊戲的時間一拖再拖,爲此,媽媽大發雷霆,我纔不得已關掉了電腦。如今,我學習了《弟子規》,想想先人們的教誨,反省我的行爲,我感到十分的汗顏,做人是應當講究信用的,信用是一個人的做人之本,如果一個連信用都不講的人,他又怎樣能夠立足社會,成就一番事業呢?《弟子規》使我認識到了我以前所作所爲的不足,我想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以《弟子規》時刻警醒自我,做到誠實守信,多一些精彩的細節,少一些失信的`言行多一些靚麗的風景,少一些違約的承諾。向着自我追求的目標,不懈地去努力、去拼搏,讓自我的人生綻放光彩。

總之,經過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我要把其中學到的道理應用到學習、生活中去。

弟子規讀書心得12

上學期剛開學,學校就發了本《弟子規》,還要全文背誦。剛開始,我只是應付着讀讀。後來,讀着讀着,我學會了許多爲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特別是《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爲先。讀了《入則孝》後,讓我感到十分慚愧。我原以爲爲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麼是“孝”,我一點都不懂。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入微,我想要的東西他們會想方設法地滿足我,那時的我還覺得父母爲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有時候甚至會煩他們對我的擔心。想起這些,我覺得自己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想起:當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溫暖的大手緊握我的`小手;當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擁入溫暖的懷抱;當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爲我耐心地講解……

於是,每天清晨我會給他們一個最美最甜的微笑,每晚入睡前我會向他們輕輕地道一聲“晚安”,每當他們勞累時我會爲他們揉揉痠痛的肩膀,遞上一杯清茶,每當有空我會主動與家務“親密接觸”……我發現,爸爸媽媽臉上的笑容多了,而我好像“忙碌”了好多卻快樂了好多。

我在《弟子規》的教導下,一點點地改變着,一步步地成長着,一次次地感受着。愛,原來可以這麼簡單!

弟子規讀書心得13

今年的寒假,老師要求我們背誦《弟子規》。起初我在想,這個假期又不能痛快地玩了讀後感 ,然而當我拿起媽媽給我買來的《弟子規》時,我簡直留戀忘返了。

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稱尊長,勿呼命;對尊長,勿見能。”它的意思是稱呼長輩,要懂禮節,不可直呼他們的名字;在長輩面前,要懂得虛心謹慎,不要炫耀才能。我讀完以後恍然大悟,自己平時根本沒有意識到也根本沒有做到這一點,今後我一定要尊敬長輩,禮貌對待他人。

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名叫黃香的小女孩,才九歲就開始幫爸爸媽媽做家務,而且還很孝順父母。天氣炎熱時她會用小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讓母親睡;冬天天氣寒冷,她又會在父母睡前,把被窩躺暖才讓父母睡……黃香她小小 年紀就這麼懂事,懂得體貼關心父母。象棋我自己,真實感到慚愧,我現在雖然讀三年級了,卻還事事依賴爸爸媽媽,自己卻什麼都不幹,每天上學也是由爸爸媽媽接送,就連老師佈置的`作業也是爸爸媽媽幫我檢查。想起這些,我不禁臉都紅了,以後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孩子。

弟子規讀書心得14

在我的腦海中,《弟子規》是一本經典之作,是一個生活的典範,更是一位人生旅途中的金牌導航員,這本通俗易懂的書籍,看起來每句平淡無奇,但只要用心感受,就會發現《弟子規》中的每一句都宛如金玉良言般深入人心;細細品味,更能發現它們當中的每一個字眼中都蘊含着一種獨特的韻味兒,同時在簡潔中又把知識的甘露撒向了我們。

讀了《弟子規》後,我豁然開朗,更知道了處身於這個社會上,我們一定要學習誠信待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只有守信,我們的人格纔會變得更加完美。“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這一句說得多好啊!它告訴我:凡是自己親口說出的話,都要講信用,欺混矇騙、胡言亂語絕對不行的。所以說,《弟子規》就像我的啓蒙老師般一針見血地教導我信用是代表一個人的心胸,尊嚴。

說到講信用,我就想起了一件發生在我與朋友小雅之間的故事,那是一年級時的`事了,本來我和小雅約好了在星期六到我家做作業的,而到了星期六,天空卻不合時宜地下起大雨,眼看這傾盆大雨嘩嘩下不停,凜冽的寒風中,小樹、花兒都被大雨衝得搖搖晃晃的。突然,一道銀光從天空中閃爍而過,繼而“轟隆”一聲,一個響雷在空中炸開,我被嚇得心驚肉跳。我呆呆地凝望着窗外,看着這場下不停的大雨,心想:小雅一定不會來了,這麼大的雨……唉!當我心灰意冷時,小雅卻闖進了我的眼簾;她身上穿着一條繡滿碎花的裙子,手裏撐着一把雨傘,雙腳馬不停蹄地向我家奔來,臉上灑滿了疲憊,卻又隱隱約約地閃爍着歡樂的神情。我瞪大了眼球,真的是她?我都不敢相信了?我連忙奔出家門,迎接那個溼漉漉的身影……我想如果是我,我一定不會像她一樣那麼守信,何況是那麼大的暴風雨,又何必爲了一個小小的承諾。我想,不僅僅是我,世界上恐怕也沒有多少人像小雅那般執着了吧!或許,有人會說她很傻,但是,這樣的“傻”,很值得,不是嗎?這就是誠信的表現吧!誠信誠信,誠實守信,學會誠信的人,纔是一個“真人”!

我徜徉在《弟子規》的世界中,像一條稚嫩的小魚,是《弟子規》讓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是《弟子規》讓我在雲霧中找到自我;是《弟子規》讓我在生活中找到真理。我就像一個“飢餓”的人,吮吸着知識的甘霖。是《弟子規》教會我做人,所以,“導航員”這個稱號非它莫屬。

我在陽光的淋浴下成長,我在《弟子規》的臂彎下學會做人。《弟子規》的教誨,我永遠銘記在心!

弟子規讀書心得15

第一次接觸《弟子規》,是在美國看孔子學院的學生表演《弟子規》。我問媽媽:“什麼叫《弟子規》?”媽媽告訴我:“《弟子規》是國學的精華,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爲人處事。”媽媽看完《弟子規》表演後一直感慨,我都六歲多了,還沒讓我讀弟子規,很是慚愧!我心想,《弟子規》到底是什麼呀?不就是少讀了一本書麼,怎麼會讓媽媽感到這麼遺憾呢?

兩天後的一個晚上,我正要睡覺,媽媽神祕地打開電腦說:“從今天起,每天睡前聽《弟子規》!”我欣然接受,就當是聽故事唄。就這樣我開始學習《弟子規》。

一天、兩天、三天……

一天我正玩遊戲,媽媽喊了幾聲,我沒有答應。媽媽走過來問我:“父母呼……”“應勿緩!”我隨口應答。媽媽說:“對呀,你《弟子規》學得不錯嘛,但更要落實到行動中才有意義呀!”哦,對了,媽媽說過,《弟子規》是用來指導我們行動的,不能只學不練啊。從那以後,媽媽叫我時,我會馬上回答她。我還用《弟子規》教育了我的一個小朋友呢。

一次,我和Sindy在一起玩,她的媽媽喊了她好幾聲,她都不答應,我說:“Sindy,父母呼,應勿緩,你怎麼不理你媽媽呢?這樣做很不孝順!”阿姨聽後,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琦琦,你真棒呀!”我不好意思地說:“是《弟子規》教的。”我心裏想:“看來,按着《弟子規》的要求做,真是沒錯!”

還有一次,爲了玩,我寫作業很不認真,媽媽很生氣,但他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對我發火,而是把我叫到身邊,問我:“《弟子規》的第二句是什麼?”“父母命,行勿懶,”我回答。當我說出這句話時,我覺得內心很難受,覺得自己很不孝順。我暗下決心要聽父母的'話,不讓他們生氣!

去年夏天回國後,親戚們都覺得我長大了,懂事了。我吃東西之前都會先讓老人再讓父母和其他長輩,不再跟表哥搶玩具、打架了。因爲《弟子規》教給我“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弟子規》教給我好多好多……

我有一個夢想:我們每一個人都認真學習《弟子規》,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我們這個社會就會變成一個溫暖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