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宋詞三百首>

經典的宋詞鑑賞

宋詞三百首 閱讀(1.81W)

經典的宋詞鑑賞1

《木蘭花慢》辛棄疾宋詞賞析

經典的宋詞鑑賞

木蘭花慢

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

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辛棄疾詞作鑑賞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爲千古絕唱。

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體,而創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思新穎,想象奇瑰,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弔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象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象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請看他那妙趣橫生的發問是: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裏去呢?接着又問: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繫住了嗎?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而又饒有興味。傳說后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於廣寒宮。於是,作者又發問:月宮裏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說月亮遊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衝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麼,又爲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詞人這一連串的發問,把我們帶入了富於浪漫色彩的神話世界,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嫵媚,問得奇,問得妙。

當然,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麼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一向被推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謂豪,就是豪縱跌宕,橫絕古今;所謂放,就是雄放恣肆,別開天地。辛棄疾的詞,的確達了這種境界。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奸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

經典的宋詞鑑賞2

仔細讀讀這首詩詞,就會發現這首詞化用前人詩意或全用成句,是典型人江西詩派詞風。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詞吧,下面我們將會提供很詳細的解釋。

●卜算子 謝逸

煙雨冪橫塘,紺色涵清淺。

誰把幷州快剪刀,剪取吳江半。

隱几岸烏巾,細葛含風軟。

不見柴桑避俗翁,心共孤雲遠。

謝逸詞作鑑賞

首句煙雨冪橫塘,句法全襲杜甫的 煙雨封巫峽(《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辭滿告別三十韻》);三、四兩句完全化用杜甫的焉得幷州快剪刀,剪取吳鬆半江水(《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下片首句隱几岸烏巾,可以從杜詩中找到痕跡:杜詩《小寒食舟中作》雲:隱几蕭條戴鶡冠。《北鄰》詩云:白幘岸江皋。《南鄰》詩云:錦裏先生烏角巾。烏巾、白幘,都是頭巾,岸,露額也。至於細葛含風軟,則全用杜詩《端午日賜衣》成句。

下片一、二句,描寫的是隱者的`服飾和神態。不論是用詞,還是意境,都是從杜詩演化來的。下片三、四句,避俗翁,指陶淵明,陶爲柴桑人,故云。杜甫就明明說過陶潛避俗翁(《遣興五首》其三)。孤雲,出自陶詩萬族各有託,孤雲獨無依;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餘暉(《詠貧士七首》其一)。杜詩亦云:百鳥各相命,孤雲無自心(《西閣二首》其一)。杜詩《幽人》又云:孤雲亦羣遊,神物有所歸。孤雲,隱士之喻也。幽人,亦隱士也。陶詩孤雲喻貧士,貧士亦隱者也。常建《宿王昌齡隱居》詩說得最清楚: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雲。心共孤雲遠,共字好,遠字用得更好,物我一體,把隱者高潔的情操和高遠的志向生動而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此詞上片寫景,描畫出了隱者所處的環境。煙雨空濛,水色天青,橫塘瀲灩,吳江潺湲,風景如畫,使人心靜神遠,幾欲忘卻濁世塵寰。下片寫人,烏巾葛衣,儼若神仙,心逐孤雲,隱自恬淡。山水寄幽情,此之謂真隱士也,境是仙境,人是高士,境界和諧完美,難怪前人評曰,標緻雋永,全無香澤,可稱逸調。 (《詞統》卷四)

經典的宋詞鑑賞3

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

李清照〔宋代〕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賞析

這是一首記夢詞,形象奇幻,意境縹緲,富有濃郁的浪漫氣息。

詞一開頭,便展現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 圖卷。這樣的境界開闊大氣,爲唐五代以及兩宋詞所少見。寫天、雲、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則繪景如活,動態儼然。“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瀰漫的雲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颳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於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爲全篇的奇情壯採奠定了基調。

“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夢魂彷彿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問我:你打算到何處去?詞人在如夢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縷夢魂升入天國,見到慈祥的天帝。現實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於水火、只顧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飄泊天涯,備受排擠與打擊,嚐盡了人間的白眼。這種遭遇,讓詞人渴望關懷,渴望溫暖,但現實中卻不能得到,也只有將之寄託在幻想之中了。因此,詞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塑造了態度溫和、關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達自己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雙疊詞中,通常是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並自成起結。過片處,或宕開一筆,或徑承上片意脈,筆斷而意不斷,然而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此詞則上下兩片之間,一氣呵成,聯繫緊密。上片末二句是寫天帝的問話,過片二句是寫詞人的對答。問答之間,語氣銜接,毫不停頓。可稱之爲“跨片格”。“我報路長嗟日暮”句中的“報”字與上片的“問”字,便是跨越兩片的橋樑。“路長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然亦有所本。詞人結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離騷》中所表達的不憚長途遠征,只求日長不暮,以便尋覓天帝,不辭“上下求索”的情懷隱括入律,只用“路長”、“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與過程,語言簡淨自然,渾化無跡。其意與“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是詞人在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著一“謾”字,流露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詞人在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的憤懣,懷才不遇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命運。李清照雖爲女流,但作爲一位生不逢時的傑出文學家,她也有類似的.感慨。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萬里長空大鵬鳥正展翅高飛,風啊!千萬別停息,快快將這一葉輕舟直接送往蓬萊三島。在上闕,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這裏,詞人給予了回答,她夢想的地方是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詞人化用《莊子·逍遙遊》中的句子,說“九萬里風鵬正舉”,要像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這讓人傷痛的現實社會,因此,詞人叫到“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風,你不要停止,把“我”輕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讓“我”在那裏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這一問一答之中,詞人通過“天帝”和“三山”這兩個形象,將自己美好的夢想表達了出來,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關心和社會的溫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把屈原《離騷》、莊子《逍遙遊》以至神話傳說譜入宮商,使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融爲一體,構成氣度恢宏、格調雄奇的意境,充分顯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

經典的宋詞鑑賞4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邑中園亭,僕皆爲賦此詞。一日,獨坐停雲,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彷彿淵明思親友之意雲。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裏。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譯文

我已經很衰老了。平生曾經一同出遊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還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悵。這麼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對世間萬事也慢慢淡泊了。還有什麼能真正讓我感到快樂?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不論情懷還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詩,怡然自得。想來當年陶淵明寫成《停雲》之時也是這樣的感覺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體會到飲酒的真諦?在酒酣之際,回頭朗吟長嘯,雲氣會翻飛,狂風會驟起。不恨我不能見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見到我的疏狂而已。瞭解我的,還是那幾個朋友。

註釋

賀新郎:後人創調,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傳作以《東坡樂府》所收爲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頗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爲準。一百十六字,前後片各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悽鬱,貴能各適物宜耳。

邑:指鉛山縣。辛棄疾在江西鉛山期思渡建有別墅,帶湖居所失火後舉家遷之。

僕:自稱。

停雲:停雲堂,在瓢泉別墅。

甚矣吾衰矣:源於《論語·述而》之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這是孔丘慨嘆自己“道不行”的話(夢見周公,欲行其道)。作者藉此感嘆自己的壯志難酬。

問何物、能令公喜:源於《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晉大司馬桓溫)喜”等典故。還有什麼東西能讓我感到快樂。

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這兩句出典於李白的《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嫵媚:瀟灑多姿。

搔首東窗:借指陶潛《停雲》詩就,自得之意。

江左:原指江蘇南部一帶,此指南朝之東晉。

濁醪(láo):濁酒。

雲飛風起:化用劉邦《大風歌》之句“大風起兮雲飛揚”。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引《南史·張融傳》的典故:“不恨我不見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見我”。

知我者,二三子:引《論語》的典故:“二三子以我爲隱乎”。

賞析/鑑賞

正如此詞自注所述,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詞,乃是仿陶淵明《停雲》“思親友”之意而作,抒寫了作者罷職閒居時的寂寞與苦悶的心情。據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註》考證,此詞約作於宋寧宗慶元四年(1198)左右。此時辛棄疾被投閒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鉛山(今屬江西)東期思渡瓢泉旁築了新居,其中有“停雲堂”,即取陶淵明《停雲》詩意。

辛棄疾的詞,愛用典故,在宋詞中別具一格。這首詞的上片一開頭“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即引用了《論語》中的典故。《論語·述而篇》記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如果說,孔子慨嘆的是其道不行;那麼辛棄疾引用它,就有慨嘆政治理想無法實現之意。辛棄疾寫此詞時已五十九歲,又謫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發出這樣的慨嘆也是很自然的。這裏“只今餘幾”與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銜接,用以強調“零落”二字。接着“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數語,又連用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和《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晉大司馬桓溫)喜”等典故,敘自己徒傷老大而一事無成,又找不到稱心朋友,寫出了世態關係與自己此時的落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兩句,是全篇警策。詞人因無物(實指無人)可喜,只好將深情傾注於自然,不僅覺得青山“嫵媚”,而且覺得似乎青山也以詞人爲“嫵媚”了。這與李白《敬亭獨坐》“相看兩不厭”是同一藝術手法。這種手法,先把審美主體的感情楔入客體,然後借染有主體感情色彩的客體形象來揭示審美主體的內在感情。這樣,便大大加強了作品裏的主體意識,易於感染讀者。以下“情與貌,略相似。”兩句,情,指詞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崇高、安寧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這裏將自己的情與青山相比,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寧願落寞,決不與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潔之志。

詞的下片作者又連用典故。“一尊搔首東窗裏,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陶淵明《停雲》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和“有酒有酒,閒飲東窗”等詩句,辛棄疾把它濃縮在一個句子裏,用以想像陶淵明當年詩成時的風味。這裏作者又提陶淵明,意在以陶自況。“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兩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蘇軾《和陶飲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實際是諷刺南宋已無陶淵明式的飲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兩句,句法與上片“我見青山”一聯相似,表現出了作者傲視古今的英雄氣概。這裏所說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淵明一類的人。據岳珂《桯史·卷三》記:“辛棄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賀新郎》一詞,自誦其警句曰:‘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每至此,輒拊髀自笑,顧問坐客何如。”足見辛棄疾對自己這二聯是很自負的。

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這“二三子”爲誰沒有人進行專門的考證,有人認爲是當時人陳亮。但讀者不妨視野擴大些,將古人陶淵明、屈原乃至於孔子等,都算在內。辛棄疾慨嘆當時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實與屈原慨嘆“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情類似,同出於爲國家和民族的危亡憂慮。而他的閒居鉛山,與陶淵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點類似。

這首詞是辛棄疾落職閒居信州鉛山(今屬江西)時的作品,是爲瓢泉新居的“停雲堂”題寫的,仿陶淵明《停雲》“思親友”之意而作。辛棄疾“獨坐停雲”,觸景生情,信手拈來,隨成此篇,反映了詞人落職後的寂寞心境和對時局的深刻怨恨。

據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註》考證,此詞約作於宋寧宗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左右,此時辛棄疾被投閒置散已四年。

經典的宋詞鑑賞5

曉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國淒涼早。

蕭蕭漸積,紛紛猶墜,門荒徑悄。

渭水風生,洞庭波起,幾番秋杪。

想重厓半沒,千峯盡出,山中路,無人到。

前度題紅杳杳,溯宮溝、暗流空繞。

啼螿未歇,飛鴻欲過,此時懷抱。

亂影翻窗,碎聲敲砌,愁人多少!

望吾廬甚處?

只應今夜,滿庭誰掃?

【簡析】

自從戰國楚宋玉《九辯》中唱出"悲哉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以來,落葉便成了悲秋文學傳統中的重要角色,但本篇的悲落葉,不是普通詠物詞落葉驚秋、嘆老嗟卑的身蕊之感,而主要蘊含的是改朝換代、受役異族的家國之恨,"望中故國淒涼早"一語便是打開詮解之門的鑰匙。

【賞析】

落葉是王沂孫在這首《水龍吟》中所吟詠的主題。紅染吳江楓、空谷佳人、二月殘花、秋日斜照和冷枝醉舞。通過這種境界的創造,表現了詞人在南宋末期對現實難排的抑鬱之情和淒涼境地。

曉霜初著青林以景帶情,用筆簡練,而輪廓頓明。作者在不經意如實地描摹出來自然景色:青林遭早霜,秋風掃落葉。作者又因景生情,心中升起一股莫明的'淒涼之情。望中故國淒涼早,無限心事,隱藏其中。點明作者主旨。

故國淒涼早數字,猛一看,借秋初大自然的蕭索景象。寫朝代之替換。這景象不但指自然景象,也應包括社會景象在內,這是第一層。而淒涼的景象正應照詞人的萬端愁緒,這是第二層。此詞似詠落葉,實則藉以抒發心中對故國的思念,同時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爲將淒涼落到實處,上片連用幾個與落葉有關的典故,使言辭雖簡,但寓意深刻而豐富。蕭蕭漸積這裏借指落葉,實暗用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登高》)詩意。紛紛猶墜類與范仲淹《御街行》中紛紛墜葉飄香砌渭水風生用賈島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憶江上吳處士》)詩意:洞庭波起則借用屈原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湘夫人》)詩意。幾個典故緊扣落葉,有着內在聯繫,毫無遊離之感,而且補足上句故國淒涼早。想重厓半沒,千峯盡出,山中路,無人到,用想作領字,領重厓以下數句。陳廷焯分析此詞,推斷重厓或即指宋亡時陸秀夫負帝昺赴海自殺的厓山(在今廣東新會),以此詞寫時南宋則亡,則或有此意。

上半闕着力於寫景。下半闋重在抒情。前度題紅杳杳,借用紅葉題詩的故事,暗示故宮的冷落。

《云溪友議》載:唐宣宗時,中書舍人盧渥於應試之歲,偶而在御溝中拾到一片紅葉,上題一絕句: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後盧渥得一遣放的宮女,正是題詩之人。但細加揣摩,就會發現這一典故運用得十分巧妙。前度說明象從前那樣宮女題紅之事已不再見,故宮的冷落表明朝代更迭,給人們留下更加廣闊的聯想餘地。

啼將未歇以下六句則是實寫。螿即寒蟬。近處,寒蟬低吟;遠處,飛鴻哀鳴。蟬吟鴻鳴彷彿交織成一首深秋寒夜的協奏曲。眼前的翻窗亂影,滿階枯葉,使人愁思滿腸!愁人不單指詞人自己,包括與他一樣經歷苦難的人們。

《四溟詩話》說:結句如撞鐘,清音有餘。結句到位,確能產生餘音嫋嫋的藝術效果。此詞結尾望吾廬甚處?只應今夜,滿庭誰掃?提出問題,而不作回答,留下空白,作者是讓讀者自己通過想象加以補充。滿庭誰掃字淺意深,悲愁中摻雜着惆悵,哀怨中挾帶着孤獨,複雜的情感,也難以卒言。王孫是宋末元初人。宋亡後雖再仕元朝,但他在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仍是深沉的故國之思。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嫺熟的筆法,使主觀和客觀融洽,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使其故國之思表達得自然而深刻。

經典的宋詞鑑賞6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

辛棄疾

過眼溪山,怪都似、舊時曾識。

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兩平生屐?

笑塵勞、三十九年非,長爲客。

吳楚地,東南坼。

英雄事,曹劉敵。

被西風吹盡,了無陳跡。

樓觀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

嘆人間、哀樂轉相尋,今猶昔。

辛棄疾詞作鑑賞

此詞與《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爲同時先後所作。題一作江行,簡楊濟翁、周顯先,乃作者離開揚州溯江上行,途中抒懷而成。今存楊炎正(濟翁)《滿江紅》數首,其中典盡春衣一首有功名事,雲霄隔;英雄伴,東南坼,問漁樵、學作老生涯,從今日等語,與這首詞雖用韻不同,而情調相同,意氣相通。或爲本詞所和之韻。此詞可分三層。

經典的宋詞鑑賞7

●西平樂

周邦彥

元豐初,予以布衣西上,過天長道中。後四十餘年,辛丑正月二十六日,避賊復遊故地。感嘆歲月,偶成此詞。

稚柳蘇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覺春賒。

駝褐寒侵,正憐初日,輕陰抵死須遮。

嘆事與孤鴻盡去,身與塘蒲共晚,爭知向此,征途迢遞,佇立塵沙。

念朱顏翠發,曾到處,故地使人嗟。

道連三楚,天低四野,喬木依前,臨路攲斜重慕想、東陵晦跡,彭澤歸來,左右琴書自樂,鬆菊相依,何況風流鬢未華。

多謝故人,親馳鄭驛,時倒融尊,勸此淹留,共過芳時,翻令倦客思家。

周邦彥詞作鑑賞

起筆三句寫天氣的由雨而睛。細雨中,星星柳芽,含着雨珠,忽然映照出放晴的陽光。舊時遊過的溪流,水面上,霎時雨花消失了,可是,正月裏,遼闊的江北平原上,還感到春意未多。於是逗出下面三句,寫氣候的冷暖不定。料峭春寒,直透駝褐,正好,初春的太陽出來替人努力驅掃寒氣,但是,輕雲卻拼命地把初日遮住。真是無可奈何。這三句把通常情景委婉寫出,描繪老境不堪嘆事與一句直至歇拍,從天氣的陰晴冷暖,變幻不定,轉寫人生的今昔盛衰,變化無常,情景相襯,轉換自然。事與句化用杜牧詩恨如春草多,事逐孤鴻去(《題安州浮雲寺樓》),一筆帶過四十餘年情事。接入下句身與塘蒲共晚。詞人夙擅文詞,與庚肩吾同‘;此時年老失官,避兵亂道間奔走還南京不同,故用身與塘蒲晚一句,概盡李賀爲瘐肩吾作《還自會稽歌》以補其悲之意,藉以自況。運前人成句只添一盡字、共字,語省而意豐,可見用典之妙,造語之工。爭知即怎知,下言此番長途遠征,又經此地,凝神獨立風沙中,實出意料。不由人追念起初來時,是以布衣西入都門,求取功名,正當紅顏黑髮的英年,而今地猶此地,人則已憔悴非復當年,令人無限嗟傷!這八句,領以嘆字,結以嗟字,感喟何其深沉。

換頭四句,寫眼前景物依舊。天長,位於古代東楚(三楚之一)的南北之交,平野寥廓,四望接天。喬木依前,依前應上曾到處,舊時所見喬木尚:臨路攲斜,則已非復日之挺然直立,比喻自己朱顏翠發時曾到此地,今以頹唐暮齒,猶困於道途。合時地景物,上下片銜接過渡緊密。重慕想領起的五句,重,深、甚之意。借說深慕召平、陶潛以表己身出仕的自悔。召平原是秦東陵侯,秦破後,隱跡長安城東,種瓜爲生。陶潛曾爲彭澤令。他初次出仕爲州祭酒,不堪吏職,不久辭職歸裏,州官召爲主簿,亦不就,躬耕自活。這幾句主要用陶潛事,寫及召平只是陪襯。陶《飲酒》詩也稱美邵生瓜田的事,言通達知命的'人瞭解榮枯寒暑代謝的至理,就將毫不猶豫地退隱。陶潛引召平爲同調,故詞中一併寫入。作者仕途不達,宦移南北,晚年又避兵流離,故轉生何不早隱之念,從慕想召、陶背面托出。下片兩韻九句,續寫天長道中所見所感,含意深入一層。

詞人飽經了宦海飄泊,神宗、徽宗三朝的劇烈黨爭,尤其是目擊了多謝故人六句一韻,一氣貫注到收尾,寫天長故人殷勤好客,比得上西漢鄭當時,鄭曾安排車馬至郊外迎送賓客;又比得上東漢孔融,融賓客盈門,東度春天,故人的盛意,使老年遭遇亂離的詞人感激不已,可是最後,詞人反而倍加傷感:翻令倦客思家!這結句反跌愈發有力。

詞中言志極可注意。詞人自己生命的暮年,同時也是北宋王朝的暮年,深情地尚友着兩位古人,一位是亡國後晦跡民間的召平,一位是棄官歸隱的陶淵明,這就透露出對當時政治局勢的不祥預感,和對幾十年政治生涯的厭倦。南宋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下記載:(徽宗)以近者祥瑞沓至,將使播之樂府,命蔡京微叩之,邦彥雲:某老矣,頗悔少作!可見,詞中慕想召、陶之志並非虛語。

此詞言情體物,窮極工巧。作者寫情,曲折盤旋,逐層深入,由景物感觸而引入情緒,產生聯想,回憶往昔,審視現實,展望未來。展開幻想,把一腔悵惘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經典的宋詞鑑賞8

【原文】

對西風、鬢搖煙碧,參差前事流水。

紫絲羅帶鴛鴦結,的的'鏡盟釵誓。

渾不記、漫手織迴文,幾度欲心碎。

安花著蒂。

奈雨覆雲翻,情寬分窄,石上玉簪脆。

朱樓外,愁壓空雲欲墜。

月痕猶照無寐。

陰睛也只隨天意,枉了玉消香碎。

君且醉。

君不見、長門青草春風淚。

一時左計。

悔不早荊釵,暮天修竹,頭白倚寒翠。

賞析

朱嗣發是宋末遺民。這是一首棄婦詞,寫一位女子與情人結合、遭棄和後悔的過程。 這首詞詞人借棄婦之恨,寄託亡國之思。詞中用典甚多,但很精切。上片敘往事,敘事清晰形象;下片寫愁緒,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棄婦女之情、恨、悟渾然一體,於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經典的宋詞鑑賞9

幾日行雲何處去?忘了歸來,不道春將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撩亂春愁如柳絮,依依夢裏無尋處。

【譯文】

你就像天上飄浮不定的雲,不知去了哪裏?只知遊玩卻忘記了回來,也不管春天就要過去,在花團錦簇的寒食節氣,你的車馬不知停在處。

我含着眼淚獨自倚靠在樓臺上自顧自語,問那雙雙歸來的燕子,來時可曾與你在路上相遇? 我心中繚亂的愁絮就如同空中迷濛紛飛的柳絮,在迷濛的夢中你的蹤影也無處尋覓。

【簡析】

遙想着那位出門冶遊、樂不思歸的男子,她淚眼倚樓,喃喃自語,發出一連串的疑問:多日不見影蹤,你究竟飄蕩到了何處?春色將暮,你難道還不想歸家?在這百草千花鬥豔的遊春路上,你的香車又系在了誰家的.樹上……當然,薄情郎是不會回答的。因此她只能轉問穿簾的雙燕:你們飛來飛去,路上有否見到過他?雙燕不理,翩然遠飛,只剩下一片濛濛飛舞的柳絮。亂紛紛的柳絮撩動她的春愁,並把她帶入悠悠盪盪的夢中,讓她在飄忽的春夢中繼續追尋他的行蹤。

【鑑賞】

這是以女子口氣寫的一首閨怨詞,寫一位癡情女子對冶遊不歸的男子既懷怨望又難割捨的纏綿感情,遊子就如流雲一樣遊蕩忘了歸來,在百草千花的寒食節氣,處處情人成雙成對,就連燕子也知道雙雙歸來,而遊子卻不知何處。望着滿天紛飛的柳絮,不禁愁情交織,乃至夢中也夢不到遊子。全詞語言清麗婉約,悱惻感人,塑造了一個情怨交織內心的閨中思婦形象,也似乎概況了更廣泛的人生體驗。

經典的宋詞鑑賞10

冠絕古今的一代文豪蘇東坡曾經爲他的亡妻王弗寫過一篇堪稱千古悼亡詞之魁的《江城子》,道盡夫妻相濡以沫的深情。其情之深,其傷之痛,感人至深,讀來讓人肝腸寸斷。

其侍妾朝雲與他也相知甚深,曾調侃說蘇軾裝了一肚子的不合時宜。史料記載,“侍妾朝雲二十三年,敏而好義,忠敬如一。”在這短短的一句話裏有對朝雲的肯定與讚美,也有對二人感情的界定與評價。

據說蘇軾在惠州參禪悟道時曾作《蝶戀花》一首,“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朝雲聽完深感人生無常以至於掩面痛哭流涕。這是一首感嘆春光易逝,佳人難見的小詞。雖爲一己之情懷,卻頗具人生的哲理,在傷感之中又有勘破人生的曠達豪情。全篇寓情於景,清婉雅麗,深篤超邁,不纏綿悱惻卻感人至深,很能體現東坡寫情的特點。

上闕寫景,抒發傷春之感。詞人既善於把握暮春的特有風光,又善於借景抒情,在客觀的.描摹景色時融入了自己的深沉感受。“花褪殘紅青杏小”通過寫景點出時令。“殘紅”再加以“褪”字,不禁給人幾分傷春之意。杏已結子,但“青”又“小”,說明夏天剛到。“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通過寫景交代地點。這兩句將視線從枝頭移開,轉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隨之豁然開朗。空中輕燕斜飛,在村頭盤旋飛舞,給畫面帶來了盎然興味,增添了動態美。舍外綠水環抱,於幽靜之中含富貴氣象。一個“繞”字,生動地描繪出具體的形象,讓人油然而生美麗遐想。“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是最爲人稱道的兩句,先一抑後一揚,在跌宕起伏之中,表現出詞人深摯的情感和曠達的襟懷。柳絮紛飛表明春已逝去,更何況“吹又少”呢?這種寫法與“花褪殘紅”相似卻又不露痕跡,故不覺重複,倒有纏綿悱惻之感。“何處無芳草”即皆是芳草之意。伴隨放草茂的必然是百花殘,這對立又統一的自然規律給人的藝術感染卻是疏朗中有感傷,深婉動人。

下闕寫人,表現情不爲人解之惱。由於“綠水人家”環以高牆,“牆外行人”只能看到露出的鞦韆。“行人”聽到佳人盪鞦韆的歡聲笑語,卻看不到佳人的容貌姿態,令人不禁浮想聯翩,在想象中產生無窮意味。這種一藏一露的藝術描寫,絕妙的創造出一個瑰麗的詩的境界,情景生動而不流於豔,情感真率而不落於輕,在詞史上實屬難得。黃蓼園說他的這句詞“奇情四溢也”。詩詞特別是文字無多的小詞,最忌語言重複,而此詞“牆裏”、“牆外”的往復循環卻妙趣橫生。詞人將男女之間的“單相思”做了高度精當的集中,把“牆外行人”與“牆裏佳人”的“多情”與“無情”作了絕妙的對比:佳人歡笑,行人多情,結果是佳人灑下笑聲一片,杳然而去;行人凝望鞦韆,煩惱徒生。最終得出了“多情卻被無情惱”這一極富人生哲理的感悟。

初讀此詞,或許會有下闕單相思的喜劇同上闕深沉的傷春情調不甚協調之感。其實“春逝難留”與“佳人難見”都是在感慨“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繁華易逝而已,可謂詞意流走一脈相承。

人們在用這首詞的時候,往往以“天涯何處無芳草”來自我安慰,對詞人寄寓的本意並沒有真正的體味到。在寫這篇文字之前和朋友交流了對蘇軾的一些看法,無論如何,這位大才子他對王弗算得上是一往情深,那他對朝雲的好,或者其他姬妾的存在算什麼呢?詞人的感情生活我們且不去妄作評論,我把他歸結爲時代,人總是時代的產物。我想對王弗的懷念或者遺忘都應該是一種愛吧,有時候,忘記也是一種美麗,看一個男人,不在於他曾經如何信誓旦旦,而是看他如何對待他當下的親人。

經典的宋詞鑑賞11

二社良辰,千秋庭院。

翩翩又見新來燕。

鳳凰巢穩許爲鄰,瀟湘煙暝來何晚。

亂入紅樓,低飛綠岸。

畫樑時拂歌塵散。

爲誰歸去爲誰來,主人恩重珠簾卷。

陳堯佐詞作鑑賞

此詞爲作者唯一留傳於世的詞作,是作者爲感謝宰相申國公呂夷簡薦引其拜相之恩德而作。詞中採用比興、暗喻手法,以燕子自喻,寄寓了詞人的感恩思想。

詞的起首三句點節序,寫環境,以燕子的翩然來歸,喻朝廷的濟濟多士,同時也寄寓了詞人對如同明媚春光的盛世的讚美與熱愛,以及詞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二社,指春社與秋社,是祭祀社神(土地神)的'節日。春社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聯繫下文來看,這裏主要指春社,之所以要說是“二社”,因爲要與下句的“千秋”對舉。就作爲候鳥的燕子來說,相傳春社來,秋社去,故亦可稱“二社”。“千秋庭院”,一作“千家庭院”。“千秋”義較勝,即鞦韆。燕子於寒食前後歸來,而鞦韆正是寒食之戲。此亦暗點時令,與“二社”照應。“翩翩”,輕快。燕子一會兒飛向空中,一會兒貼近地面,自由之態可掬。句中着一“又”字,說明燕子的翩然來歸,非止一雙,“新來”切己之初就任,語雖淺而意深,進一步歌頌朝廷的無量恩德。

三、四兩句暗喻呂夷簡的退位讓賢,並自謙依附得太晚。詞人把這一層意思,表達得極爲婉曲,令人覺得含蓄蘊藉而不直白、浮淺。“鳳凰巢穩許爲鄰”,以鳳凰形容鄰座之巢,意突出其華美與高貴。不說“佔得”,而說“許爲鄰”,亦謙恭之意。“瀟湘”謂燕子從來之處,當系虛指。“來何晚”三字,充滿感情色彩。從語氣上看,似爲自責,其中大有“相從恨晚”之意。

過片二句以象徵、比擬手法,通過描寫心情舒暢的燕子亂入紅樓、低飛綠岸的意象,表達出詞人當時的歡樂、暢適心境。“紅樓”爲富貴之家,“綠岸”爲優美之境。“亂入”形容燕子的紛飛。下片第三句“畫樑時拂歌塵散”,據劉向《別錄》雲,漢代有虞公者,善歌,發聲能震散樑上灰塵。華堂歌管,是富貴人家常事,燕子棲於畫樑,則樑塵亦可稱作“歌塵”。此亦爲居處之華貴作一點綴。

結尾二句以“主人”喻呂夷簡,以“燕”喻詞人自身,委婉曲折地表達了感恩之情。“爲誰歸去爲誰來”,純爲口語,一句提問,引起讀者充分注意,然後輕輕逗出“主人恩重珠簾卷”,悠然沁入人心,完成了作品的主題。這種代燕子立言以表示對主人感激的象徵手法,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此詞雖然格調不高,但它以曲筆抒深情,筆愈曲而情愈濃,讀來令人回味無窮,藝術上不乏可取之處。

經典的宋詞鑑賞12

《驀山溪·梅》

作者:曹組

洗妝真態,不在鉛華御①。竹外一枝斜②,想佳人、天寒日暮③。黃昏小院,無處著清香,風細細,雪垂垂,何況江頭路。

月邊疏影,夢到消魂處。結子欲黃昏,又須作、廉纖細雨④。孤芳一世,供斷有情愁,銷瘦卻、東陽也⑤,試問花知否?

《驀山溪·梅》註釋

①洗妝真態:洗淨脂粉,露出真實的姿容。鉛花御:用脂粉化妝。

②竹外一枝斜:蘇軾詩:“竹外一枝斜更好。”

③天寒日暮:杜甫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④廉纖:細微,纖細。孤芳一世,供斷有情愁。

⑤供斷:供盡,無盡地提供。東陽:南朝梁沈約,曾東陽守。

《驀山溪·梅》翻譯

彷彿洗去鉛粉的美人,天生一副純真的嬌美之姿,無須再用鉛粉類的化妝品進行修飾。在竹叢外橫斜一枝,宛如一個天生麗質的美女,在天寒日暮時自矜自持。黃昏時的院落裏,清清的幽香尚無人賞識。何況在村外江邊的路上,只有寒風徐徐,飛雪飄飄,一片悽迷。

月光下疏影婆娑,猶如多情的美人在幸福的夢境裏。當梅子將要黃時,又是連綿不斷的滿天煙雨。梅花一世裏孤芳自恃,只供人產生無窮的憂愁和情思。我深情地詢問梅花,你可知道,爲了你,我已像樑朝的沈約一樣,消瘦憔悴啊!

《驀山溪·梅》講解

這首詠梅詞,上片寫梅花品格之高潔,下片寫賞梅者情懷之抑鬱,是古詩詞衆多詠梅之作中的一篇佳作。

開頭“洗妝真態,不假鉛華御。”說明作者意在直接寫梅,而不用鋪排襯托。正如俞陛雲先生所說:“此調佳處,在不用侔色揣稱及譬喻襯托,而純在空處提筆描寫。”第二句,接着寫梅花的:“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一連化用蘇軾、杜甫詩句:“竹外一枝斜更好。”“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接着,寫黃昏院落,處處“清香”,“風細細,雪垂垂”,一幅梅風雪景圖,展示在我們面前。李攀龍在《草堂詩餘集》中說:“白玉爲骨冰爲魂,耿耿獨與參黃昏。其國色天香,方之佳人,幽趣何如?”

下片抒情,寫賞梅人即作者本人的抑鬱心情。用月下“疏影”、“夢魂”、“細雨”,造成了一種令人抑鬱的氣氛。末四句,作者將自己比作南朝宋大臣沈約。沈約爲文學家、史學家,曾爲東陽太守,參與蕭衍代機密,後爲衍所嫉忌,憂鬱而死。作者將自己與梅花、沈約視爲一體:認爲自己“孤芳一世”,唯有花知,而故以問花作結,詞筆十分生動。正如沈飛際在《草堂詩餘正集》中所說:“微思遠致,愧黏題裝飾者,結句清俊脫塵。”

《驀山溪·梅》賞析

這是一首詠梅詞,在詠物中寄託了作者高潔的'自我人格。上片寫野外之梅的天姿國色和幽獨高雅的神韻。開頭兩句寫梅花天生的麗質神韻而不要任何外在的修飾,這即使對梅之幽獨高潔品格的禮讚也是對志士仁人高尚品質的歌頌。“竹外”幾句化用杜甫、蘇軾兩詩的意境,渾然無跡。下片由月下疏影的清麗景象聯想到日後花落梅黃,陰雨連綿的情景寫梅花的一生艱辛、一世孤芳,由此引出作者無限愛梅憐梅之心,竟爲之受損如東洋。以“花知否”問句作結,曳出不盡餘韻。詞末幾句,全像是作者與梅花的對話,作者這是想通過這種交流,來表達自己像梅花一樣的情操。此詞用筆空靈,略就梅花的斜枝疏影做點描勾勒外,其他並無更多具體描摹刻畫,只從虛處着墨,亦從虛處傳神。作者即將梅花與佳人重疊交融爲清美的意象,又以梅花的孤芳棄落映襯自身,探梅而思人,詠梅而抒懷,當是有所寓寄。此詞格調可用首二句概括:洗盡鉛華,清麗雅淡。

《驀山溪·梅》作者介紹

曹組,北宋詞人。生卒年不詳。字元寵。潁昌(今河南許昌)人。一說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曾官睿思殿應制,因佔對才敏,深得宋徽宗寵幸,奉詔作《艮嶽百詠》詩。約於徽宗末年去世。存詞36首。曹組的詞以"側豔"和"滑稽下俚"著稱,在北宋末曾傳唱一時,淺薄無聊者紛紛仿效。但在南宋初卻受到有識者的批評,甚至鄙棄。一些詞描寫其羈旅生活,感受真切,境界頗爲深遠,無論手法、情韻,都與柳永詞有繼承關係。

經典的宋詞鑑賞13

《行路難·縛虎手》

宋朝:賀鑄

縛虎手,懸河口,車如雞棲馬如狗。白綸巾,撲黃塵,不知我輩可是蓬蒿人?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雷顛,不論錢,誰問旗亭美酒鬥十千?

酌大斗,更爲壽,青鬢長青古無有。笑嫣然,舞翩然,當壚秦女十五語如弦。遺音能記秋風曲,事去千年猶恨促。攬流光,系扶桑,爭奈愁來一日卻爲長。

《行路難·縛虎手》古詩簡介

《行路難·縛虎手》是北宋詞人賀鑄的作品。史載賀鑄枉有文才武藝,卻不得朝廷重用,只好聊以歌酒打發歲月,但又痛感光陰遽逝,功業未就,這首詞就抒寫了作者這種度日如年的苦悶。上闕寫志士們儘管文武雙全,卻不爲當權者所用,只有縱飲“美酒”。下闕緊承上闕,開懷痛飲,慨嘆人生短促,想把時光留住,但悲愁的日子又嫌長。

這首《行路難》集前人詩句爲詞,標新立異,獨樹一幟。詞意激越,節短而韻長,調高而音悽。

《行路難·縛虎手》翻譯/譯文

徒手搏猛虎,辯口若河懸,車象雞籠馳馬如狗竄。頭戴平民白絲巾,黃塵追着飛馬卷。誰知我們這些人,是否來蓬籬草民間?道邊衰蘭泣落送我出京城,蒼天有情也會衰老不忍把眼睜。誰管旗亭美酒一杯值萬錢,我要痛快淋漓傾酒罈。

睡如雷鳴行如顛,只管將來,搬,搬,搬!倒大杯,滿,滿,滿!爲我們健康,幹,幹,幹!鬢髮常青古未有。轉眼紅顏變蒼顏。你看賣酒秦地女,婚然一笑有多甜。翩翩起舞賽天仙,剛剛十五如花年,鶯歌燕語如琴絃。還記得漢武帝遺音《秋風辭》,千年過去,至今猶恨人生短!抓住流逝光陰不鬆手,把太陽拴在扶桑顛。哎,無奈,憂愁襲來,一天一天長一天。

《行路難·縛虎手》註釋

①縛虎手:即徒手打虎。

②懸河口:言辭如河水傾瀉,滔滔不絕,即“口若懸河”,比喻人的健談。

③車如雞棲馬如狗:車蓋如雞棲之所,駿馬奔如狗。

④白綸(guān)巾:白絲頭巾。

⑤撲黃塵:奔走於風塵之中。

⑥“衰蘭”二句: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句子。

⑦旗亭:即酒樓。此指送別之地。

⑧當壚秦女:用辛延年《羽林郎》詩:“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語如弦:韋莊詞《菩薩蠻》:“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這裏指胡姬的笑語象琵琶弦上的歌聲。

⑨遺音:遺留下的歌曲。秋風曲:指漢武帝《秋風辭》,其結尾雲:“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感嘆歡樂不長,人生苦短。

⑩扶桑:神話中神樹,古謂爲日出處。《淮南子》:“日出於暘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系扶桑,即要留住時光,與“攬流光”意同。

《行路難·縛虎手》創作背景

據史籍記載,賀鑄長得—表人才,身長七尺,眉目聳拔。既是一位豪爽的俠土,也是一位多情的詩人;既是一位嚴肅苦學的書生,也是一位處理政事的能手。他生活在北宋晚期的社會,史稱他“喜劇談天下事,但經歷的都是些難展抱負的.文武小職”(宛敏灝《北宋兩位承先啓後的詞人——張先和賀鑄》),這些個人特點反映在詞體創作中,就有“行路難”一類作品。此詞調寄《小梅花》,“行路難”實即詞題,它原系樂府詩題,多寫志士失路的悲憤(概括內容或節取詞語制題放在調名前,乃賀詞慣例)。詞本屬樂府一支,然自《花間集》以來,文人所作,以歌筵酒席淺斟低唱者爲多;而用以書憤,得樂府詩遺意的,還是詞壇較新的消息。這首詞便是作者鬱憤難抑,從而以雄健之筆,抒發胸中塊壘,傾訴自己懷才不遇的無限感慨。

《行路難·縛虎手》賞析/鑑賞

賀鑄這一首詞就抒寫了詞人報國無門、功業難成的失意情懷。

“縛虎手,懸河口”均借代人才。手能暴虎者爲勇士,可引申爲有軍事才能的人;口如懸河者爲謀士,可引申爲有政治才幹的人。倘若逢辰,這樣的文武奇才當高車駟馬,上黃金臺,封萬戶侯。可眼前卻窮愁潦倒,車不大,像雞窩,馬不壯,像餓狗。“車如雞棲馬如狗”極形車敝馬瘦,與“縛虎手,懸河口”的誇張描寫適成強烈對照,不平之氣溢於言表。以下正面申抱負,寫感慨:“白綸巾,撲黃塵,不知我輩可是蓬蒿人?”白綸巾亦猶白衣之類,爲未出仕之人所著。黃塵指京城的塵土,黃庭堅《呈外舅孫莘老》詩:“九陌黃塵烏帽底,五湖春水白鷗前。”任淵注引《三輔黃圖》:“長安城中,八街九陌。”這六字兩句參用陸機《代顧彥先贈婦》“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爲緇”之意,謂白衣進京。結合下句“不知我輩可是蓬蒿人”,謂此行不知可否取得富貴。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詩題說“入京”,詩句說“遊說萬乘(皇帝)”、“辭家西入秦”,皆賀詞“撲黃塵”註腳。詞徑取李詩末句,而易一字增二字作“不知我輩可是蓬蒿人”,雖自負而帶一種傍徨苦悶情態,與李白的仰天大笑、欣喜如狂不同,讀來別有意味。以下“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則襲用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原句。但原辭是通過漢魏易代之際銅人的遷移,寫盛衰興亡之悲感,言天若有感情天也會衰老,何況乎人。此處則緊接上文抒寫不遇者奔走風塵,“天荒地老無人識”的悲憤。以上從志士之困厄寫到志士之牢騷,繼而便寫狂放飲酒。做了俠義之事不受酬金,像“雷顛”一樣;唯遇美酒則不問價。李白《行路難》雲:“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作雷顛,不論錢,誰問旗亭美酒鬥十干”,寫出不趨名利,縱酒放歌,乘醉起舞,一種狂放情態。其中含有無可奈何的悲憤,但寫得極有氣派,使詞情稍稍上揚。

簡言之,此詞上片由愁寫到酒,而下片則由酒寫到愁。過片極自然。不過上片所寫的愁,主要是志士失路的憂愁;而下片則轉出另一重愁情,即人生短促的憂愁:“酌大斗,更爲壽,青鬢長青古無有。”詞情爲之再抑。以下說到及時行樂,自非新意,但寫得極爲別緻。把歌舞與美人打成一片寫來,寫笑以“嫣然”,寫舞以“翩然”,形容簡妙;“當壚秦女十五”云云是從樂府《羽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正當壚”化出,而“語如弦”三字,把秦女的聲音比作音樂一樣動人,新鮮生動,而且不必寫歌已得歌意。這裏極寫生之歡愉,是再揚,同時爲以下反跌出死之可悲作勢。漢武帝《秋風辭》雲:“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秋風曲雖成“遺音”,但至今使人記憶猶新,覺“事去千年猶恨促”。由於反跌的作用,此句比“青鬢長青古無有”句更使人心驚。於是作者遂生出“攬流光,系扶桑”的奇想。似欲挽住太陽,系之於扶桑之樹,“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李賀《苦晝短》)。這種超現實的奇想,都恰好反映出作者無法擺脫的現實苦悶。“志士惜日短”,只有懷才不遇的人最易感到生命短促、光陰虛擲的痛苦。·所以下片寫生命短暫的悲愁,與上片寫志士失路的哀苦也就緊密聯繫在一起。“行路難”的題意也已寫得淋漓盡致了。不料最末一句卻來了個大轉折:“爭奈愁來一日卻爲長!”前面說想留駐日光,使人長生不死,這裏卻說愁人情願短命;前面說“事去千年猶恨促”,這裏卻說一天的光陰也長得難過。一句幾乎翻轉全篇,卻更深刻地反映出志士苦悶而且矛盾的心情,將“行路難”的“難”字寫到入木三分。

全詞藝術特點有三:“詞別是一家”,在當時是很流行的看法,而這首詞卻寫得像詩中的歌行體。“行路難”本就是樂府歌行的題目,此其一;《小梅花》的調式也很特殊,以三字句、七字句爲主,間用九字句,“三三七”、“三三九”、“七七”的句式交替使用,句句入韻,平仄韻互換,都與歌行相近,此其二;大量化用前人歌行詩句,其中以採自李白、李賀者爲多,此其三。賀鑄曾說:“吾筆端驅使李商隱、溫庭筠常奔命不暇”(廚密《浩然齋雅讀》引賀語),可見善於隱括前人詩意或化用前人詩句,是賀詞的一個藝術特點,此詞表現很突出。

全詞表現作者於失意無聊縱酒放歌之際,既感樂往悲來、流光易逝,又覺愁裏光陰無法排遣的矛盾苦悶心情,但卻用剛健的筆調、高亢的聲調寫成,章法上極抑揚頓挫之能事,行文上跌宕生姿,屬於賀詞中的幽潔悲壯之作,在北宋詞壇上也是很突出的作品。

《行路難·縛虎手》名家點評

夏敬觀評曰:“稼軒豪邁之處從此脫胎。”

葉夢得評曰:“掇拾人所遺棄,少加隱括,皆爲新奇。”

《行路難·縛虎手》作者簡介

賀鑄(1052~1125)北宋詞人。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漢族,祖籍山陰(今浙江紹興),後遷衛州(今河南衛輝市)。宋太祖賀皇后族孫,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稱遠祖本居山陰,是唐?賀知章後裔,以知章居慶湖(即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 賀鑄長身聳目,面色鐵青,人稱賀鬼頭,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蘇州,杜門校書。不附權貴,喜論天下事。能詩文,尤長於詞。其詞內容、風格較爲豐富多樣,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長於錘鍊語言並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韻特嚴,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部分描繪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曠,語言濃麗哀婉,近秦觀、晏幾道。其愛國憂時之作,悲壯激昂,又近蘇軾。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等對其詞均有續作,足見其影響。

經典的宋詞鑑賞14

《訴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盤》

宋朝:周邦彥

出林杏子落金盤。齒軟怕嘗酸。可惜半殘青紫,猶有小脣丹。

南陌上,落花閒。雨斑斑。不言不語,一段傷春,都在眉間。

《訴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盤》譯文

新出林的杏子特點是鮮脆,逗人喜愛。但又由於是新摘,沒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顏色青紫而不太紅。而少女好奇,好新鮮,見到鮮果以先嚐爲快。但乍嘗之後,便覺味酸而齒軟了。青紫色的殘杏上,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紅痕跡。

南邊的田間小路上,滿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少女傷春每由懷春引起,對花落春歸,感歲月如流,年華逝水,少女不可透露的內心世界的祕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語,終日攢眉。

《訴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盤》註釋

①杏子:一種果實,圓形,未熟時爲青色,成熟時爲黃紅色,味酸甜。金盤:金屬製成的盤子。

②齒軟:牙齒不堅固。

③可惜:意謂應予愛惜的。半殘:指杏子被咬了一口。青紫:此處指槓桿透出紫紅的半熟青杏顏色。脣丹:嘴脣上限量的`丹砂紅。

④陌:泛指田間道路。落花閒:花兒安靜地飄落。閒,安靜。

⑤斑斑:顏色駁雜貌。這兩句說落花如雨,紛紛飄墜在地。

⑥傷春:因春天的景物而引起的傷感。

《訴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盤》賞析

這是一首寫少女傷春的詞。少女傷春,在周邦彥以前的詩人詞人中有不少人寫過,但跟嘗果怕酸聯繫起來,卻是罕見的。周邦彥這首詞由少女嘗果寫到傷春,過渡自然,聯繫緊湊。

“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可見杏子成熟,當在暮春時節了,新摘來的杏子放在金盤裏,色澤鮮豔明麗,不用“置金盤”,而用“落金盤”,因“落”字有從摘下到放置過程的動態感,即摘下放入的意思,比“置”字生動得多。新出林的杏子特點是鮮脆,逗人喜愛。但又由於是新摘,沒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顏色青紫而不太紅。而少女好奇,好新鮮,見到鮮果以先嚐爲快。但乍嘗之後,便覺味酸而齒軟了。正如韋應物詩“試摘猶酸亦未黃。”少女怕酸,不敢再吃,只剩下大半個吃剩的杏子。青紫色的殘杏,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紅痕跡,脣丹與青紫相間,在詞人看來,簡直是一種美的享受。而這位少女也必然因怕酸而攢眉蹙額,嬌態可掬,更惹人憐愛了。所以詞人用了“可惜”二字,而不用“留得”二字。因爲這不只是在寫半枚殘杏,而是透過殘杏寫少女。

下片先從少女眼裏寫周圍環境,南陌上,滿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真是春雨無情,落花有恨。這三句似與上下文無關係。但看最後三句之後,便可體會到這三句環境描寫對少女的傷春情懷起了烘托作用。正是在這樣一個落花春雨的撩亂氛圍中,才使少女感到“落花風雨更傷春。”(晏殊《浣溪沙》)而傷春心事“都在眉間”。也就是說因傷春而愁眉深鎖。對於妙齡少女來說,傷春每由懷春引起。對花落春歸,感歲月如流,年華逝水,因而有了某種愛情意識的躍動,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卻是少女不可透露的內心世界的祕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語,終日攢眉。

上片說的少女因嘗杏怕酸而攢眉,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少女因懷春傷春而攢眉,則是生活中的必然現象。這兩種現象在詞中來了個巧合,少女以嘗杏怕酸而攢眉,巧妙地掩飾了她因懷春而攢眉,掩飾了她內心的祕密,可謂妙合無垠,這也正是作者構思細密,匠心獨運之處。

這首詞上下兩片初看似無關係,不易銜接,實則用暗線貫串,自然過渡,結構曲折。作者又善於抒寫女性心理,將女性心理活動與景物描摹巧妙結合,所以後來評論周詞的都很稱讚他的詞法,如清陳世焜雲:“詞至美成,開合動盪,包掃一切。”(《雲韶集》卷四)

《訴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盤》作者簡介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曆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讚揚新法。徽宗時爲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爲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爲“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爲“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

經典的宋詞鑑賞15

《竹馬子·登孤壘荒涼》

宋朝:柳永

登孤壘荒涼,危亭曠望,靜臨煙渚。對雌霓掛雨,雄風拂檻,微收煩暑。漸覺一葉驚秋,殘蟬噪晚,素商時序。覽景想前歡,指神京,非霧非煙深處。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積,故人難聚。憑高盡日凝佇。贏得消魂無語。極目霽靄霏微,暝鴉零亂,蕭索江城暮。南樓畫角,又送殘陽去。

《竹馬子·登孤壘荒涼》古詩簡介

《竹馬子·登孤壘荒涼》是宋代詞人柳永晚年的羈旅行役之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此詞通過登臨感懷,抒發孤獨憂傷的愁緒,寄託一種美人遲暮、前途無望的感慨,境界廖廊,極蒼涼之致。上闋寫初秋雨後淒涼,殘蟬噪晚,詞人登高望遠,觸景生情,不由地追憶以前在京城的歡樂;下闋感嘆自己愁懷難遣,朋友難聚,又正值秋晚,暮鴉飛鳴,殘陽西落,江城蕭索更令人感傷。全詞層層鋪敘,情景交融,措辭雅麗,善用典故,表現出詞人高雅的文化修養和善於借景言情的深厚功力。

《竹馬子·登孤壘荒涼》翻譯/譯文

登上孤立的營壘,看去一片荒涼,從危亭上從臺上遠望,靜視着沙洲上都是煙雲茫茫。面對着雌霓下起雨來,突然一陣狂風吹拂欄檻,微微趕走了夏季的炎熱。漸漸感到一片飄零的落葉,送來了秋寒,幾隻鳴叫的秋蟬嗚噪着,天晚的悲楚,開始了寒秋時節的新景。我觀覽着眼前景物,想起往日的歡情,指點京都,就是那似煙非煙的彩雲深處。面對如此情景,我不由得傷感,新愁添加,故人難於相見。我登高憑欄整日裏望遠,最後百感交集。極目處雨後晴雲,薄霧瀰漫像迷濛的細雨,黃昏裏歸巢的烏鴉亂紛紛聚在一起,蕭條冷落的江城已是暮色迷離。城南角樓吹響了音樂,又送走一抹殘陽沉入大地。

《竹馬子·登孤壘荒涼》註釋

⑴竹馬子:詞牌名。

⑵孤壘:孤零零的昔日營壘。壘:軍用建築物。

⑶危亭曠望:在高亭上遠望。

⑷煙渚:籠罩着霧氣的水中沙洲。

⑸雌霓掛雨:彩虹橫空,天地間還帶有雨水的溼氣。雌霓:彩虹雙出,色彩鮮豔爲主虹,色彩暗淡爲副虹,雌霓是副虹。

⑹雄風拂檻:強勁之風吹拂欄杆。

⑺微收煩暑:悶熱的暑氣稍有收斂。煩:一作“殘”。

⑻一葉驚秋:見一片黃葉落下,猛地意識到秋天來了。

⑼殘蟬噪晚:經歷了夏天而殘餘的蟬在晚暮時分叫得更加起勁。

⑽素商時序:秋天接着次序即將代替夏天到來。素商:秋天。時序:春夏秋冬的代換次序。

⑾前歡:從前與故人歡聚的情景。

⑿盡日:整天。

⒀贏得:換得。消魂:情思惆悵。

⒁極目:盡力遠望。霏微:朦朧的樣子。

⒂暝:天黑。

⒃蕭索:蕭疏冷落。

⒄畫角:古管樂器。傳自西羌。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製成,因表面有彩繪,故稱。發聲哀厲高亢,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振士氣,肅軍容。帝王出巡,亦用以報警戒嚴。

《竹馬子·登孤壘荒涼》賞析/鑑賞

《竹馬子》是柳永的自度曲。從意境上講,這首詞屬柳永的雅詞,其中不只抒發了個人的離愁別恨,而且也是對封建文人命運的憑弔,整體情緒沉鬱深遠。

這首詞是詞人漫遊江南時抒寫離情別緒之作,所表現的景象雄渾蒼涼。詞人將古壘殘壁與酷暑新涼交替之際的特異景象聯繫起來,抒寫了壯士悲秋的感慨。

“雌霓”是虹的一種,色澤偏暗。“雄風”是清涼勁健之風。這兩個詞語雅緻而考究,表現了夏秋之交雨後的特有現象。孤壘危亭之上,江邊煙渚之側,更加能夠感到時序變換。孤壘、煙渚、雌霓、雄風,這一組意象構成了雄渾蒼涼的藝術意境,詞意的發展以“漸覺”兩字略作一頓,以“一葉驚秋,殘蟬噪晚”進一步點明時序。“素商”即秋令。這裏,詞人的悲秋情緒逐漸向傷離意緒發展,於是他又“覽景想前歡”了。從“前歡”一語來推測,詞中所懷念當是帝都汴京和作者過從甚密的一位歌妓。可是往事已如過眼煙雲,帝都汴京遙遠難以重到。

上闋的結句已開始從寫景向抒情過渡,下闋便緊接而寫“想前歡”的'心情。柳永不像其他詞裏將“想前歡”寫得具體形象,而是僅寫出眼前思念時的痛苦情緒。“新愁易積,故人難聚”,很具情感表達的深度。離別之後,舊情難忘,因離別更添加新愁;又因難聚難忘,新愁愈加容易堆積,以致使人無法排遣。“易”和“難”既是對比關係又是因果關係,這對比與因果就是所謂“成追感”的內容。“盡日凝佇”、“消魂無語”形象地表現了無法排遣離愁的精神狀態,也充分流露出對故人的誠摯而深刻的思念,並把這種情緒發揮到極致。最後作者巧妙地以黃昏的霽靄、歸鴉、角聲、殘陽的蕭索景象來襯托和強化悲苦的離情別緒。特別是結尾“南樓畫角,又送殘陽去”兩句,意味極爲深長,把一已羈旅苦愁拓展爲人世興衰的浩嘆。

這首詞虛實相生,情與景的處理上表現出極高的藝術造詣。上片首九句寫景,屬實寫;後三句寫情屬虛寫。虛實相生,善於抓住時序變化,描繪了特定環境中的景色,奠定了全詞的抒情基調。下片則相反,前五句抒情,屬虛寫;後五句寫景,屬實寫,以景結情,情景交融。這種交錯的佈局,不僅使整體結構富於變化,而且如實地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特定環境中活動變化的過程。其間大量運用雙聲詞,如“一葉”、“殘蟬”等;以及疊韻詞,如“荒涼”、“曠望”等;多處句間用韻,如“涼”與“望”、“雨”與“暑”等。句中平仄四聲的交錯運用,從而造成音律諧婉、鏗鏘動人的妙境。全詞意脈相承,嚴謹含蓄;景悽情哀,鋪敘有致;意境開闊,格調清雅,氣韻渾厚;語言清麗,音律諧婉,悲楚動人,是一首優秀的長調慢詞。

《竹馬子·登孤壘荒涼》作者簡介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創始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其中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柳永作爲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有《雨霖鈴》、《八聲甘州》、《鳳棲梧》等,現存有大量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