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名人簡介>中國文學名人>

胡風簡介

中國文學名人 閱讀(1.34W)

胡風生平

姓名:胡風

胡風簡介

原名:張光人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02—1985

籍貫:湖北薪春

胡風(男)(1902—1985)原名張光人。筆名谷非、谷瑩、高荒、張果等。湖北薪春人。1920年起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預科,大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在東京慶應大學讀書,並積極參加日本共產黨以及普羅文藝運動。1933年被日本當局驅逐回國。在上海蔘加左聯,從事文學理論批判工作。與魯迅、馮雪峯交好,並於1936年提出“民族革命戰爭的大衆文學”的口號,與周揚提出的“國防文學”相對立,引發兩個口號的論爭。抗戰期間,自籌經費出版《七月》(1937年9月11日創刊),扶植培養一批新作家,在其推動和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以《七月》爲陣地的文學流派。《七月》停刊後,主編“七月詩叢”“七月文叢”等叢書,開始在桂林、重慶、香港出版。1945年衛月胡風主編《希望》雜誌,繼續“七月”的事業。從抗戰前夕到1948年,胡風先後撰寫出版了《文藝筆談》、《文學與生活》、《密雲期風習小記》、《民族戰爭與文藝性格》、《論民族形式問題》、《在混亂裏》、《逆流的日子》、《爲了明天》、《論現實主義的路》等理論著作。他的理論中心是“主觀戰鬥精神”,要求作家用強烈的主觀戰鬥精神去擁抱現實,從改造現實的角度去把握現實;另外一個重要觀點是揭示民衆的“精神奴役的創傷”。這些與延安的文藝政策並不十分一致的觀點從一開始就引來了反對意見並在左翼內部遭到批判。50年代他與文藝界領導的理論矛盾日漸激烈。1953年向中央遞交了闡述自己對文藝工作意見的《關於幾年來文藝實踐情況的報告》(即三十萬言書)。1955年因震動國內外的“胡風反革命集團”冤案被捕人獄,身心受到巨大摧殘。1979年獲釋,1980年、1988年兩度平反。解放前著有詩集《鮮花和箭》、《爲祖國而歌》,解放初創作了長詩《時間開始了》。後者激情勃發,語言凝重,爲當代歌頌性的詩歌創作開了先河。80年代出版了《胡風評論集》、《胡風晚年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選》和《胡風全集》等。胡風冤案涉及面廣,造成後果嚴重,是中國文藝史上值得深思的教訓,近年出版了多部以此爲研究對象的著作,如《胡風傳》、《文壇悲歌——胡風集團冤案始未》、《殉道者》、《白色花劫》等。

理論著作:《文藝筆談》、《文學與生活》、《密雲期風習小記》、《民族戰爭與文藝性格》、《論民族形式問題》、《在混亂裏》、《逆流的日子》、《爲了明天》、《論現實主義的路》等

詩集:《鮮花和箭》、《爲祖國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