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漢語>語言運用>

關於議論文寫作(一)

語言運用 閱讀(8.35K)
關於議論文寫作(一)

一、議論文的三要素:
論點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統帥,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箇中心論點,一般可以有分論點。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絕不可模棱兩可,讓人捉摸不定。論點的位置一般有四個:①文題如《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黨八股》②開篇如《改造我們的學習》③文章中間如《拿來主義》《論積貯疏》④結尾如《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事實論據用事實來說話,而理論論據靠經典性取勝。論據必須圍繞中心論點,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選用的事例與論點若不能保持一致,勢必削弱說服力量。像1999年大學聯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若寫議論文,就必須要弄清“記憶”與“記憶力”的區別,有的考生所舉的事例就明顯犯了論據與論點遊離的錯誤,舉了郭沫若倒背《紅樓夢》的事例,使說服力大打折扣。選用事實論據還要注意幾點:①論據必須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論據要具有代表性。②論據必須具有新穎性。不少學生的議論文寫作離不開一些陳舊的事例,像一寫失敗與成功的關係,似乎就離不開愛迪生髮明燈泡,一寫逆境成才就非寫張海迪不可,類似的內容不是說不可以用,而是說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誰的作文與衆不同呢?③論據的表述要精練、簡要,與記敘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與論點相關的內容即可。
論證是議論文寫作的重要一環,它包含的內容也較多。①論證的基本類型:立論、駁論。立論從正面論述,駁論從反面論述。我們寫議論文一般以立論爲主。②論證的基本結構層次:三段論式的結構。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爲什麼)→解決問題(怎麼辦)也即:引論、本論、結論。
常見的論證結構有總分總式結構、對照式結構、層進式結構、並列式結構四種。一篇文章中段與段之間,句與句之間靈活地運用多種論證結構層次會使議論文更具活動性。
常用的論證方法有例證法、喻證法、對比論證、引證法等。
二、如何做到到開門見山提論點
不少議論文往往因"事"生"議"。在表現形式上,文章開頭總是援引事例,而後展開議論。像《反對自由主義》等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在中學生的作文中是十分罕見的。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旗幟鮮明,立論醒目。下面三段文字就具有這樣的特色:
(1)學習要打好基礎。“根深才能葉茂”,就是說的打基礎的重要性。司馬遷如果不在年輕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能寫出流傳千古的《史記》嗎?達•芬奇小時候如果不在"畫蛋"上狠下功夫,後來能成爲繪畫的一代宗師嗎?愛因斯但幼年時缺少聰明才智,但他發揚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練基本功,終於攀登上科學的高峯。古往今來,無數有成就的學者、專家,都用自己的經歷,雄辯地作了證明!
(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味着什麼?那就是犧牲。這種犧牲,不是爲了個人,而是爲了普天下的人民,因而崇高而偉大!這種犧牲,不是爲了私利,而是爲了國家的公利,因而可與日月爭輝!犧牲的是名利、地位乃至生命,但贏得的卻是國家的興旺、人民的敬仰。
(3)不適當的、不適時宜的褒貶,都足以損害一個人,尤其是過早的讚譽。一次歌唱大獎賽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報刊上把獲獎的年輕選手稱爲“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這樣的桂冠的參賽者,有的甚至還是在中學裏唸書的學生!我很納悶,這樣的宣揚、對青年的思想進步和藝術成長會帶來什麼好處呢?
上述三段文字的劃線部分就是論點。我們說,議論文的開端起筆,要爲全文輔展文路。清人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雲:"通篇之綱領在首一段,首段得勢,則通篇皆佳。"把自己的真知灼見提煉成論點,高屋建瓴般地在文首亮出,開宗明義,起領全文,就能造成一種氣勢;也利於暢通文思,圍繞論點展開議論;這時促成"遇篇皆佳"的作用,確實是不可小視的。
那麼,如何做到開門見山提論點呢?
首先,必須根據題意要求和對議論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闢的卓見,並形成判斷,已提煉出了文章的論點。也就是說,下筆前已經成竹在胸,心中有底。如第一段文字,作者對論述的中心已經十分明確,並且從司馬遷、達•芬奇、愛因斯但的材料中提煉出了"學習要打好基礎"的中心論點;如第二段文字,作者已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言中悟得了"那就是犧牲"的啓示;如第三段文字,作者目睹報刊上給年輕選手戴上了許多不恰當的"桂冠"的現象,深切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在於"不適當的、不適時宜的褒貶,都足以損害一個人,尤其是過早的讚譽"。正因爲"胸有成竹",對議論對象已經形成了明確的見解。並且確認見解符合題意或提供的材料的含義,有議論的價值,才使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有了可靠的保證。如果面對論題或議論對象,還沒有引出感想或提煉、概括不出論點,要做到"開門見山"又怎麼可能呢?"
其次,要改變自己的行文習慣,開頭第一句話不用敘述語言,而用議論語言。即是用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斷句,一下子打開"議論"的口子。有些同學寫慣了記敘丈,在議論文中也往往出現大段記敘文字,尤其不善於文章起筆就申述論點,擺出議論的架勢;有些同學下筆前胸無成竹,不管寫什麼議論文,總是以記事開頭,甚至大段記敘完畢之後,才托腮凝神思考應提出什麼論點;上述行文習慣對寫好議論文妨礙極大,如不改變是無法做到開門見山、立論鮮明的。
自然,用事例開頭的“一事一議”的寫法,“事”在前,“議”在後,也是議論義的一種佈局,但這類佈局較爲常見,掌握起來相對容易一些,而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對我們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如上面提到的一、三兩段起筆文字,如果作者事先在頭腦裏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判斷,或者沿襲自己習慣的行文方式,就往往會變成這樣的開端:
(1)我國大史學家司馬遷,年輕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終於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史記》;意大利名畫家達•芬奇,小時候在“畫蛋”上狠下功夫,終於成爲繪畫的一代宗師;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但,幼年時缺少聰明才智,但他發揚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練基本功,終於攀登上科學的高峯……
(3)每次歌唱大獎賽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報刊上把獲獎的年輕選手稱爲“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這樣的桂冠的參賽者,有的甚至還是中學裏唸書的學生!我很納悶,這樣的宣揚,對青年的思想進步和藝術成長有什麼好處呢?
……
一篇議論文,除中心論點外,還要有對中心論點起證明、補充和發揮作用的分論點。分論點是由中心論點統率併爲中心論點服務的。我們所說的“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除了首段起筆外,還要求在展開論證後,將每一個分論點分別放在自然段的開頭提出。例如證明中心論點有三個分論點,那麼,這三個分論點就按其邏輯順序依次在三個自然段的開頭提出來,這樣就使文章在論證過程中,分論點的位置十分鮮明,也就爲整篇文章立論的醒目增光添色了。
下面舉一篇短論作例:
聞過不跳
聞過不跳。這對實施輿論監督,關係極大。在我們這個封建意識還比較濃厚的國家,領導也好,羣衆也好,其民主意識的培養,彼此都需要一個過程。要求每個領導者“聞過則喜”,“聞善言則拜”,標準太高,不現實,不如暫提“聞過不跳”爲好。
莫謂標準低,做到也不易。聞過即跳的事,今天並不少見。老虎的屁股,即使你摸得再輕,它也會跳起來的。跳,說明什麼?不外乎,批評喪失了他的“尊嚴”,或者批評不盡合乎事實,或者批評正好點到他的“穴道”。無論哪種情況,跳,都不是好對策。它既不能裝飾尊嚴,提高威信,也不能用來澄清事實,更不能用來掩蓋錯誤,只會暴露自己心胸偏狹,辦法不多。
不跳非塞耳,從善促反思。提倡聞過不跳,絕非聞過之後,兩耳塞豆,不理不睬;或者消極按捺,“硬着頭皮頂”;甚至伺機報復“秋後算賬”;後一種不跳,曾造成過極爲惡劣的影響,歷史已經懲罰了這類“不跳”的“算賬派”。聞過不跳,則是希望“不跳”之後,促進反思,從善如流,從批評中吸取動力和活力,進而把黨和人民交給自己負責的那部分工作搞得好些。
(原載《解放日報》拾風文有改動)
這篇短論的中心論點是首段首句:“聞過不跳”。這是根據實施輿論監督的實際情沉,從“聞過則喜”這一成語中引申出來的富有新意的見解,開門見山提出來,十分鮮明醒目。接下去提出了兩個分論點:一是"莫謂標準低,做到也不易";二是"不跳非塞耳,從善促反思"。依次在每一自然段開頭提出,不僅證明、補充和發揮了中心論點,使議論得以展開並達到-一定的深度,而且分論點的位置突出,在所屬的自然段中也是"開門見山",無疑起了使文章立論更加發人深省的作用。
結合具體材料發表議論,關鍵在於從材料中提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同樣能做到"開門見山"。請看下面一篇文章:
這樣的會風好
會風是黨風的一種表現,搞四化建設,必須提倡好的會風。九月二十二日上午,魯迅誕生一百週年紀念委員會舉行全體委員會議。八時半,紀念委員會祕書長陳荒煤同志就來到會場。不到九時,紀念委員會主任委員鄧穎超同志也提前到會。她和部分委員親切地談了一會兒話,然後就座,宣佈會議開始。她說這次會議有兩個議程,一是由祕書長作報告,二是請委員們討論。她自己首先對紀念活動提出了具體意見,也對委員們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一位委員作了簡短髮言。過了一會兒,鄧穎超同志問:"還有意見沒有?"會上沒有人再要求發言。她就宣佈:"沒有意見就散會,開短會!"這時是上午九時四十五分。會雖短,卻解決了問題。這個會議的會風好,很有一些值得提倡的地方。
第一是會議主持人準時到會。開會,應該有雷厲風行的作風,規定什麼時候開會,就什麼時候到會。所有與會者、包括主持會議的領導人都不能例外。八點開會九點來,寅時開會卯時到,這種鬆鬆垮垮、懶懶散散的惡習應該糾正。不顧與會者等候多時,主持人自己姍姍來遲的作風也要克服。領導帶好頭,不僅是有羣衆觀點的表現,而且有利於同與會者一起,形成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好作風。
第二是報告人作有準備的發言。無論開什麼會,都要講求成效,講求質量。會前必須作好充分準備。會前不作準備,會上信口開河,漫無邊際地談山海經,使與會者不得要領,就很難研究和解決問題。我們應當提倡:領導者要做有準備的報告(應該自己動手,而不勞祕書代辦)。
第三是說短話,開短會。上述會議時間很短,總共不到一小時,話多則長,話少則短,不拖拉,不耗時間。我們很需要這種作風。現在大家任務很重,事情很多,要通過開各種會議,討論問題,研究問題。但不能把過多的時間,用在會議上。會議,因其內容不同,有的需要長,有的需要短,但無論如何,都應該儘可能求短些,更短些。魯迅講話、寫文章,就主張儘可能短。我們應當學習魯迅,也應當提倡:寧可把長會縮成短會,決不將短會拉成長會!
提倡好的會風,糾正不良的會風,應該是整頓黨風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內容。
(原載《人民日報》葛瓊文)
和《聞過不跳》不同,這篇文章有一個開會的具體材料,作者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上升到理性認識,提煉出“會風是黨風的一種表現,搞四化建設,必須提倡好的會風”這一中心論點,開門見山提出來,然後用開會的材料作例證,接下去作者小結一筆:這個會議的會風好。又從中提煉出三個分論點:“第一是主持人準時到會”、“第二是報告人作有準備的發言”,“第三是說短話、開短會”,依次在每一自然段的開頭亮出,使讀者一目瞭然,明確了會風好的具體內容和標準,從而使全篇立論更加鮮明。顯而易見,這就是"開門見山"的作用和效果了。
要做到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就需要我們在下筆前構思好論點提綱,應注意三點:一是注意論點本身的表述是否明確周密;二是注意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是否統率和被統率的關係;三是分論點之間是否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繫。構思成熟後,就可以鋪紙展筆了。例如《“庖丁解牛”的啓示》論點提綱:
中心論點:實踐出真知,不斷總結經驗,掌握事物的規律,就能提高工作效率。
分論點:
(1)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於學習,尋找規律。
(2)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總結經驗,掌握規律。
(3)要運用規律,揚長避短,勇於克服困難,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批評的"藝術"》論點提綱:
中心論點:批評要取得效果,必須講究批評的"藝術"。
分論點:
(1)批評必須注意界限和分寸,該批評的進行批評,不該批評的不亂批評。
(2)批評,必須把握住被批評者的性格。
(3)批評,還必須注意尊重被批評者的人格。
(4)講究批評的“藝術”,才能打開被批評者心靈的大門,使被批評者心悅誠服,從而真正提高思想覺悟。
下筆前疏理好論點提綱,作文時,思路就不會阻塞,行文也不會捉襟見肘,做到“開門見山”也就從容不迫了。
當然,文章的佈局方式多種多樣,提出論點的方法也遠不止一種。但學會了文章起筆提出中心論點和下面自然段的首句提出分論點的寫作方法,就掌握了議論文如何發揮論點的威力的一種技巧。而根據題意和議論實際的需要,靈活熟練地運用這種開門見山提出論點的方法,對我們寫好議論文來說,是有着很大的實用價值的。
三、選擇合適的角度,打開議論的思路
寫文章最怕文思枯竭。常見有些同學拿到作文題後,咬着筆桿,愁眉不展,半個時辰過去,紙上還沒有落下一字。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就是思路閉塞。
思路爲什麼會閉塞?除了腹中空虛,缺乏寫作材料,因而難以下筆之外,還在於不會選擇寫作角度。達•芬奇的老師佛羅基奧說:“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比方說,把頭擡高一點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點看,這個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這番話,形象地闡明瞭畫蛋可以取不同的角度。寫議論文也是如此。由於議論的對象即客觀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內涵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使事物具有多側面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中的這兩句詩,就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的不同側面各有自己成“峯”成“嶺”的特徵。
明白了這一點,那麼不管是命題作文還是看材料作文,題目本身必然提供了多種議論角度,我們的思路完全不應該閉塞。
1987年語文大學聯考,上海試卷的議論文寫作題出得很“巧”:《有感於五十年前的今天》。要求考生從五十年前發生的“七•七”事變這一血的事實中引出感想。把歷史和現實巧妙地聯繫起來,使這道作文題有了獨特的視角,透出了新意。而且,題目是出人意料的:命題在七月七日之前,卻想到了七月七日這個語文大學聯考的日子,可見命題者的宏觀指導思想和獨到的匠心。然而,只要細心地思考一下,儘管“五十年前的今天”這個概念具有明確的、獨特的涵義,但從這個事件中可以引出的經驗教訓卻是多方面的,“有感”的天地是十分寬廣的,也就是說,本文提供了多種寫作角度。歸納一下,可以選擇下面十個角度發表感想:
(1)團結就是力量
(2)落後就要捱打
(3)救國、報國、振興中華
(4)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
(5)保衛和平,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
(6)堅持黨的領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7)要不畏強暴、敢於抗爭,正義之戰必勝
(8)發揚延安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9)期望國共再度合作,期望祖國早日統一
(10)只有改革,纔有出路
上述每一個角度,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七•七”事變導致八年抗戰留給人們的思索,其中有經驗、有教訓、有聯想、有啓迪,無疑都屬於“有感”的範疇。有一位考生抓住“落後就要捱打”的角度,文章這樣開頭:
“落後就要捱打”,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八年抗戰,數千萬同胞喪生在敵人的屠刀下,中華大地,血雨腥風、屍骨遍野,這是何等慘痛的教訓啊!如果我們強大,日寇的鐵蹄又怎敢踐踏我們的國土?歷史已翻過了一頁,但是,“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警世格言,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每一個龍的傳人深思。
作者在文中提出“振興民族的重任已經歷史地落在我們的肩上,是立志改革前進,還是繼續落後捱打?在蘆溝橋畔,我們一定要向祖輩、父輩交出圓滿的答卷!”這個結論,使“有感”的立意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感,有深意,也有深度。
如果說上面這位考生選擇了“吸取教訓”的角度發表感想,那麼也有不少考生選擇了“總結經驗”的角度展開議論,請看這篇文章的開頭:
五十年前的七月七日——“七•七”事變爆發的日子,恐怕將作爲恥辱而又令人振奮的一天永遠地載入中華民族的史冊了。今天,當我們重新回憶起八年抗日的風風雨雨,我由衷地感到:萬衆一心的民族團結精神是何等重要!
要做到國富民泰,不團結是不行的。不團結就會成爲一盤散沙,各行其事,我們已經吃過不少“散沙”的苦頭:鴉片戰爭是清朝政局散亂造成的,小日本敢於侵華又是由於當時軍閥割據、長期內訌造成的……。相反,抗戰時期,我們萬衆一心,團結奮戰,那麼即使虜賊再逞豪也終究被我們趕出了中華大地。
作者深感全民族的團結一心就能使國富民泰、民族振興,文章聯繫實際深刻指出:“中國在搞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便是能否萬衆一心。如果你幹你的,我幹我的,上面的政策左耳朵進去,右耳朵出來,企業和企業之間互相踢皮球,甚至搞窩裏斗的話,那麼改革必將失敗,非但國家搞不好,還會導致外國經濟滲透等等的‘非戰爭性侵略’。因此我們必須不忘前車之鑑,時時牢記團結的重要。團結而心齊,那麼非但沒有人敢來同我們動武,而且在經濟和政治上我們都不會被脅迫。”文章運用正反對比手法,鍼砭時弊,使“有感”發人深省,促人思索。
同年全國試卷是看材料作文,提供了下列材料:
(1)1987年6月,A縣舉行國小生游泳比賽,育民國小取得了團體冠軍。
(2)1986年初,育民國小一位老師提出建議:“我們這裏河湖港汊很多,應該充分利用這一自然條件,爲校內學生舉辦游泳訓練班。”
(3)1986年4月,育民國小校務會議同意了這一建議,並決定請一位教練進行理論指導。
(4)1986年4月中旬,育民國小聽到一些家長反映。有的家長說:“舉辦游泳訓練班會不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有的家長說:“我們的孩子是從小在水裏泡大的,還要訓練什麼?”
(5)1986年5月初,育民國小校長在家長會上說:“我們舉辦游泳訓練班有兩個目的:一是增強學生體質,一是爲國家培養體育人才。近年來,我國游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現了一些具有國際水平的優秀運動員,在一些國際比賽中拿了不少金牌,但和世界游泳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至於說在水裏泡大的孩子不需要專門訓練,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水裏泡大的孩子要成爲游泳健兒,也必須有理論指導和嚴格訓練。”
(6)1986年5月,在取得了家長同意後,育民國小學生游泳訓練班正式開始活動。經過科學訓練,學生游泳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要求“結合以上材料,就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這個問題寫一篇短評,題目自擬”。這組材料同樣提供了多種寫作角度,歸納考生們自擬的題目也有下面十個寫作角度:
(1)向科學要質量
(2)理論指導方向明
(3)實踐—理論—實踐
(4)要善於總結經驗
(5)嚴格訓練出人才
(6)經驗主義要不得
(7)變盲目爲自覺
(8)要苦幹,更要巧幹
(9)掌握規律,提高水平
(10)蠻幹——失敗的夥伴
由此可見,大學聯考議論文總是提供了多種寫作角度。由於議論對象具有多側面的特點,每一側面都可以作爲議論的角度,因此只要抓住了一個側面,深刻理解這一側面的特點,以及這個側面同事物整體、同其它側面的關係,也就抓住了入題的角度。
那麼,怎樣打開思路、抓準角度呢?這就要藉助於聯想。如果說,"抓角度"是文章構思的出發點的話,那麼聯想就是幫助完成構思的一種重要手段。聯想,是根據自己平時所積累的生活材料和體驗,進行由此及彼的一種有目的的、主動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這裏的關鍵是"由此及彼",開啓想象的門扉,對事物作多角度思維。拿看材料作文來說,根據材料進行多向聯想,大致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着眼:
(1)着眼材料中的關鍵語句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爲單句話的聯想。例如上述全國試卷提供的一組作文材料,由其中“經過科學訓練,學生游泳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一句話,聯想到"向科學要質量"的寫作角度即是;
(2)着眼材料中的一段話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爲一段話的聯想。例如從材料中"至於說在水裏泡大的孩子不需要專門訓練,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水裏泡大的孩子要成爲游泳健兒,也必須有理論指導和嚴格訓練"這段話,聯想到“嚴格訓練出人才”、“經驗主義要不得”、“變盲目爲自覺”、“要苦幹,更要巧幹”等寫作角度即是;
(3)着眼全部材料蘊含的意義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爲總體的聯想。例如從全組材料的含義聯想到“理論指導方向明”、“實踐—理論—實踐”、“掌握規律,提高水平”等寫作角度即是;
(4)從材料蘊含的“潛臺詞”着眼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爲暗示聯想。例如想到“要善於總結經驗”這個寫作角度,可以說是受了有的家長提出的“舉辦游泳訓練班會不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這個問題的“暗示”。家長提出的問題有“潛臺詞”,而“要善於總結經驗”不僅指提高游泳水平而言,也回答了家長的疑惑:學會總結經驗,對學習也會帶來莫大的益處。
(5)從材料的反面去領悟,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爲逆反聯想。例如“蠻幹——失敗的夥伴”這個寫作角度,就是從不進行理論指導下的科學訓練將會導致的後果着眼的。對材料"反其意"思考,就是逆反聯想的特點。
掌握了正確的聯想方式,善於“由此及彼”地進行聯想,也就掌握了打開思路。進行多角度思維的技巧。當然,聯想源於自己的生活經驗、生活感受和知識水平。只有善於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分析生活,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對生活有自己的見解,才能使聯想具有紮實豐厚的基礎;只有視野開闊,博採衆長,具有豐富的知識,思想才能敏銳,聯想纔有依附,文思纔會活躍。對我們來說,這“源”與“流”的關係是應當牢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