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端午包糉子作文精選15篇

作文 閱讀(2.86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包糉子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包糉子作文精選15篇

端午包糉子作文1

據說:古代詩人屈原五月五投汨羅江,人們到江上打撈他的屍時體卻找不到,人們爲了讓魚蝦不傷害他,而把糉子投到江裏餵魚蝦。現在人們已經不把糉子投到汨羅江裏,但是糉子卻成了每年端午節不可缺少的習俗。

昨天下課,李老師給我們發一個糉子,讓我們品嚐品嚐,李老師說:“明天,把糉子葉帶過來,回家就洗一洗就不沾了,把繩子準備好了。晚上把米浸泡好,明天把準備好的材料帶過來。”晚上,我按照老師說的去做,把糉子葉洗了一遍,又把繩子放進書包裏,我又拿了一勺米,放在了小碗裏,又把水放在小碗裏。第二天,我就高高興興的來到學校,只見老師走上講臺高興地說:“有哪位同學會包糉子那?”只見王少航高高興興地舉起手來,李老師說:“那就有請王少航王老師教我們吧!大家熱烈歡迎。”王少航興奮地走上講臺,舉起了糉子葉說:“先把糉子葉做成漏斗形,然後再放三分之一的米,再放上一些陷,然後再用米把陷給埋住,接着用漏形的上方往下折,最後用繩子把它纏結實,這就OK了。”咦,我的糉子怎麼會漏米哪?這使我大惑不解,老師讓我繼續做。

我包的第一個糉子漏米,又是一個三角形的,我看着第一個糉子,心裏又一個個不願意,我怎麼這麼笨呀!連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一道題,卻不會做。看着眼前的這個小小的糉子,我有點想放棄了。當我在放棄時,我想到了媽媽對我說過的話,她說:“你不能在你不知道這道題是怎麼做時,或是某件事時你都要堅持下去,絕不能向不會的題或事情低頭。我相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加油!我決不向困難低頭,我要戰勝困難。

我不放棄又堅持包第二個糉子,包的根本就不像,我又接着包第三個,第四個……發現越來越不像了,我生氣極了,我轉念又想,我王少航怎能包那麼好,而我卻包的什麼也不是,我要和他比試比試不可,我給自己打滿了氣。

我很想放棄的,媽媽的.話再在我的耳邊響起:“遇事一定不要退縮,要去面對困難,人生路上甜苦和喜憂,你一定要把這句話記住,記在心裏,這樣有困難就想想我對你說的話。”我又鼓足了勇氣,又包了一個,呀,我成功了,我終於包的像了,雖然不是特別的像吧,但是已經學會了。就像是一個打了氣的小氣球又重新在天空中飛翔。

真是“吃糉子容易,包糉子難呀!”

端午包糉子作文2

每年的端午佳節來臨之際,糉子就在市場上暢銷起來了。

不論是超市中,還是裏,都隨處可見糉子的身影。過端午節,必定會吃糉子。據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時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種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已從古流傳至今了。

隨着時代的變遷,糉子的品種也越來越繁多。市場上,賣糉子的不停地吆喝着,來來往往的人精挑細選着自己中意的糉子。紅豆餡兒的糉子,綠豆沙的糉子,豬肉餡的糉子,臘肉餡兒的糉子應有盡有。一個個糉子被綠油油的糉葉包裹得嚴嚴實實,靠近糉葉便可以聞到一陣淡淡的清香,給人一種沁人心脾的感覺。

外婆是一個比較講究的人。每每到了端午時節,她就會起一個大早,其實是爲了去集市挑選新鮮的糉葉。她會提早幾天把從市場上買來的糯米用水泡好,將包糉子用得上的食材準備好。外婆會打電話叫上我和,一起包糉子。外婆做起這些事情來總是很細心,該有的東西一律不差。我們一家人老老少少圍在前包糉子,在外婆看來,糉子還是自己親手包的才最清香可口。

外婆包糉子的手法十分嫺熟。她先將幾張洗淨的糉葉合在一起,攤在手心裏,再將小心翼翼地捲起,讓手裏的糉葉呈一個圓錐形,用左手大拇指糉葉的外皮,使勁兒把幾張糉葉的重合處壓實,接下來,就可以往糉葉裏放糯米了,其中,可以添上紅豆,綠豆,豬肉等餡料,這時,外婆會笑眯眯地說到:“到了這一步,一定要記得把糯米壓平,壓實,好上鍋煮。”接下來,外婆順手從身旁抽出一根細繩子,將整個糉子來了一個五花大綁,,捆好後,一個糉子就大功告成。我學着大人們的手法,包着糉子,也不甘示弱。

接下來,是一個,兩個,三個……重複着上面的'步驟,糉子很快就堆滿了一張桌子。雖說包糉子看上去並不難,但是要親手包好一個糉子也並不是那麼容易。

糉子的大小不一,有的挺着一個大肚子,看上去並不是那麼秀氣,不過論味道,也還算得上是絕對的正宗貨。

一鍋糉子大約要在沸水裏煮上幾十分鐘,待到一陣清香撲鼻而來,熱氣騰騰的糉子就可以出鍋了。輕輕地剝開那一層糉葉,糯米的香氣中夾雜着糉葉的香味,那才叫一個美啊!蘸上那香甜可口的糖水,一口咬下去,心裏不禁感嘆到:“此乃人間之一大美味啊!”蜂蜜一般的汁水從食道慢慢滑向胃,口腔裏留下的是糖水的甜,糯米的鮮,糉葉的香……我學着古人的樣子,一邊回味着糉香,一邊說到:“真可謂美哉,美哉!”

外婆站在一旁說到:“這糉子確實香甜可口。”

端午節的糉子,唯獨鍾愛外婆包的糉子。

端午包糉子作文3

每到端午時,母親最大的樂趣就是做糉子。母親做糉子的時候,年少的我總會站在旁邊,眼巴巴地看着,不僅是因爲想早點吃到那美味可口的糉子,更因爲,我始終認爲,看母親做糉子是一種樂趣。

母親開始並不會包糉子。外婆專程到我家幫着包了兩次後,母親便把手藝全部學到手了。

後來,每年的端午節前,母親就開始自己忙活了,街坊鄰居需要幫忙包糉子,母親有求必應,給這家包10斤,給那家包20斤,端午節前要忙活一個多星期。幫別人忙完了,再忙自己家的,每次,我們家大約都要包上七八斤。

外婆說,裝鍋和煮糉子也是有“技術”的,因爲用竹葉包的糉子是四角形的,裝鍋的時候要密密實實地插好,一個壓一個,這樣糉子才煮不破。擺完糉子後上面還要放上些雞蛋,因爲糉子鍋裏煮出的雞蛋有特別的清香。

裝好後就開始煮糉子了。用大火燒開鍋後,改爲慢火慢慢地煮。這時如果火太急,就可能把糉子煮破了,只能等着喝“稀飯”了。大約用慢火煮上兩三個小時後,再改用微火,讓鍋裏的水似開非開,一直持續到下半夜。

第二天早晨,揭開鍋蓋,滿屋清香瀰漫,我和妹妹歡呼雀躍着,爭先恐後地解開糉子的“衣服”,大口地享受着,而幾乎是一夜未眠的`母親,又忙着讓我們給沒有包糉子的鄰居這家送10個、那家送8個,分享端午的喜悅。

我喜歡過端午節,我喜歡吃母親做的糉子。母親做出來的糉子從外表上看個個都是飽滿有形,又香又軟。還記得我讀大學時母親給我送來糉子,吃慣母親做的糉子的我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但室友得知眼前的糉子是母親做的,先是吃驚,繼而連聲說好。

每年端午前夕,同學們都開玩笑地對我說:我們出車費給你回家取糉子去。幸好學校離我家只有8 塊錢的火車票,車票是不會要同學出的,但是每年我都要取一籃子糉子回校。後來發展到不是端午節也要吃糉子,只要提前能買到糉子葉,母親就包了一大堆糉子,等我星期天回家來取。有幾次吃得同學眼淚汪汪地想起家來。

現在回想起來,心裏甜甜的。又到端午節了,和母親一起包糉子。

端午包糉子作文4

糉子,是端午節人們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起源於中國民間。那糉子又是怎麼來的呢?傳說,糉子是爲了祭奠投江的屈原而開始製作流傳的。人們的目的是爲了保護屈原的遺體不被魚吃而損壞,就將糉子作爲魚餌投放。於是,每年的那一天,人們就以相互送糉子來作爲對屈原的紀念。

六一兒童節這一天,我和我們班的同學一起來到黃昊威家的鄉村竈臺歡度六一併舉行包糉子活動。我們上午九點多就到達了鄉村竈臺。一看、啊,包糉子的很多材料都準備好啦!有糯米、花生、海蠣幹、香菇、蝦仁、鵪鶉蛋、竹子葉……等,形形色色,看的我眼花繚亂。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趕快跑去洗手。洗完手,來多衆多的糉子材料前,有一個老阿姨在旁邊手把手的`教我們怎麼包糉子。

只見她先拿起兩片竹葉尖對尖的疊在一起,然後折弄成一個圓錐體,在確保這個圓錐體沒有漏洞之後,就往裏面加生糯米和花生等佐料,加到五分之四的時候,就把這個“三棱錐”倒過來,然後再把它壓實、弄平,再抓住剩下的那部分糉葉對摺,然後壓到糉子上面。如上再做一次,就可以用麻繩捆紮了。這樣,一個有棱有角的糉子就包好了。

我照着她的方法自己做了一個,可最終做成的卻是一個難看的“糉球”,我垂頭喪氣地回到了媽媽身邊,望着媽媽手中包好的糉子,媽媽見我難受的樣子便安慰我說:“寶貝呀,包糉子也不是她們一生下來就會的,熟能生巧,她們也是勤學苦練才練就了今天這樣包糉子的技術。像你這樣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怎麼能包好呢?”聽了媽媽這一番語重心長的話語,我便打起精神,重新來到包糉子的地方練習起來,經過多次失敗我終於能包出像樣的糉子了,最後我包出幾個像樣的糉子了。望着這些我親手包的糉子,我非常高興和自豪,哈哈!我終於學會包糉子啦!

包完糉子,我與同學在戰鬥盤裏玩陀螺,時間就像飛速旋轉的陀螺一樣,偷偷的從我們的歡聲笑語中溜走了。午餐時間到了,吃着我們自己包的糉子,我們都分外高興。吃完飯我們還去抽了獎,時間悄悄地從抽獎箱上飛走了。我們都依依不捨的離開了這充滿歡樂的地方。

這次包糉子活動使我受益匪淺,我終於學會包糉子啦!不僅如此,我還收穫了很多歡樂。

端午包糉子作文5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後投江自盡。爲了紀念屈原,人們就將他投江的那一天,也就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於是,這個節日就傳了下來,只到今天。

端午,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已漸漸淡化了這個節日,但山東這一帶的.人卻還對這個節日充滿熱情,很注重這個傳統節日。

早上,我一醒來,就發現自己的手腕上有一根用幾種不同顏色的線擰成的一小段繩,我問媽媽:“這種繩叫什麼?爲什麼要這樣?”媽媽耐心的回答了我的問題:“這叫“五彩絲“,也叫“花繩”。傳說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所以,每到端午,只要是小孩子,不分大小,手上都會系一根這樣五彩的繩。”“哦”我答應着,但還是不想戴它,因爲我是個貪玩的孩子,這東西在手上還蠻彆扭的。

“端午”最重要的習俗當然是吃糉子。上午,我隨爸爸媽媽來到了外婆家幫忙包糉子,而外婆呢?早就準備好了箬葉、糯米和絲線。糉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還有包糉子的竹葉泡在盆裏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糉子包成三角形,每裏面放上一個大棗,爲的是讓糉子的味道更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包糉子,一邊聊天。我看着外婆那嫺熟的動作,心裏癢癢的。於是,我學着外婆的樣子,拿起一片箬葉,將它折成圓錐體,放入米,再把多出來的箬葉折過來,蓋住米粒,結果這些米粒就像是跟我過不去,不聽話地跑了出來。我連忙又拿了一片箬葉把它們裹住,可是他們“米多勢重”,我只好向“大將軍”外婆求助,外婆一來,這個”小兵”就沒招了。不一會兒,我們就包好了一盆糉子。

要煮糉子了!外婆先將鍋裏倒上水,然後將糉子一個個的放進鍋中,用慢火煮一個下午。煮好後,一打開鍋蓋,香味就充滿了整個屋子。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糯米,不僅甜在口裏,還甜到了心裏!讓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端午,是多麼熱鬧,多麼快樂,我們要將這傳統習俗一直保留下去。直到永遠,永遠??

端午包糉子作文6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在這個糉味飄香的節日裏,我和媽媽做了一頓糉子美食。

端午節吃糉子還有一番來歷呢!媽媽以爲讀後感我不知道,還試探的考我,其實我早就在書中得到答案了。嘿嘿咱讀書人就是長見識。我誇誇其談。繪聲繪色給媽媽講的一愣一愣的。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位愛國人士————他叫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 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 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萬分,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身體了。

媽媽聽後滿意的笑了。糉葉和米也泡好了,媽媽示範給我看。包了一個漂亮的三角型糉子。我隨後按圖索驥自己也包起來,把糉子葉折成三角型。然後把泡好 的米放進葉中。可以放肉的由於我不喜歡吃肉,所以我只放米。這樣還好包一些。爲了更好的區分,我和媽媽決定不帶肉的我來包,用黑線綁,有肉的糉子媽媽來包 就用白線。看花容易繡花難,我左折一下右折一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啊。終於包好了一個不“像樣的”糉子來。汗。還真不容易,看着媽媽快包一小盆了,我迫不 及待的把我的作品拿給媽媽看。媽媽皺着眉頭說:“真像小手”我們開心的大笑,接着媽媽又鼓勵我說,第一個難免會包不好。包幾個熟練就好了。

我包了第2個、第3個、第4個……一個比一個好、一個比一個快、。一個比一個漂亮,熟能生巧這句話是誰說的來着。太有道理了。糉子包完了。我也累的 夠嗆。看着鍋裏熱騰騰的糉子。我以翻江倒海之力大海撈針之勢,終於把我首創“小手”找到了。自己的勞動果實是最香甜的,我的“小手”太好吃啦!

端午包糉子作文7

“小懶蟲!快起牀,今天是端午節,媽媽和你一起包糉子,你怎麼還在睡覺?”媽媽興致勃勃地叫着。難得的假期,我還真想好好地睡一覺呢,都被媽媽攪和了,可是我昨天答應媽媽和她一起包糉子的啊,想想可以吃到美味的糉子,我還是很快地起牀,跟媽媽學着包糉子。  
  媽媽拿出泡在水裏的糉葉,還有糯米和被浸泡的五花肉,我們兩個準備“操作”了。首先媽媽教我包糉子四大步驟:①選料,選擇好合適的糉葉;②把糯米放在摺疊好的糉葉裏,包好;③把五花肉放進有糯米的糉子裏;④用線把包好的糉子纏緊,打結。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心裏暗想原來包糉子還有學問呢。
  媽媽開始包了,她神色嚴肅,十分細心。一層又一層,一道又一道,兩隻手像蝴蝶的翅膀般熟練地上下翻飛,這不,不一會一隻胖乎乎的肉糉子就包好了,有棱有角,竟顯得有些挺拔有力。真不愧是熟能生巧,媽媽這個包糉子的`好手,已經包了幾十個糉子了,整整齊齊地排列着。我的進展又如何呢?
  且看——按照媽媽有說的步驟按部就班地認真操練着,可是這糉子似乎看我是個孩子,非鬧點小脾氣不可,就是不和我的心意。忙活半天一個糉子都沒爆好那小糉子似乎在嘲笑地說:“哎呀····就你···還想把我給馴服···那可比登天還難。”我可“不服氣”了,這小小的糉子就能難倒我嗎,這也太小看自己了吧。媽媽也在一旁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我帶着些虛榮心努力的學着。果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茅塞頓開,真棒!我終於包好了第一個糉子。看着手中的這個小糉子,雖然沒有媽媽包的那麼好看,但在我眼裏就像是手上捧着一顆閃閃發亮的小明珠,格外珍貴,那種喜悅與興奮難以言表。  
  糉子包好了,開始煮糉子。媽媽往鍋里加了許多的水,然後開始煮,煮了好一會兒,糉子就好了,此時家裏到處都瀰漫着棕子的香味,終於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  
  今天我不但與媽媽學到包糉子的“手藝”,還嘗試了包糉子其中的快樂,真實一個難忘而愉快的一天,讓這樣的快樂與大家共同分享,“端午節快樂”!

端午包糉子作文8

雨後初晴的日子,門前的田壟中,菜葉上還殘留着幾滴雨水,光線透過這晶瑩的水珠,折射出七彩的光帶,萬物成長。

接近端午日,鄰居給大家一袋糉葉,奶奶說:“大家包糉子吧!”

糉子還可以自身包麼?我很詫異,奶奶的興致卻非常高。

她將糉葉在沸水中煮開了,清香瀰漫開來,像初春的氣息。將糯米淘洗清潔,拌入醬油,一旁的五花肉是不可少的,肥瘦相間,已經用鹽醬油等調好了味醃漬着了。

看奶奶手法嫺熟,我也蠢蠢欲動,可是,拿起糉葉,手指是僵硬的,放入米粒,不是這裏漏了就是那裏灑了。

奶奶笑嘻嘻看着我,面對面地一步步教我;“看看,這裏呢要這樣,糉葉疊一起時必須要蘸水,這樣葉子自然就合在一起啦!米要分兩把抓,兩次的中間放肉,這樣口味好。”

她說得細緻,我聽得認真,那米也是有量的,少了,煮出來太軟不成型,多了,太硬,咬着費勁。

奶奶的手皮膚粗糙,指節鼓鼓,滄桑而有力;我的手指纖弱白皙,大家就這樣倒騰着糉葉,奶奶包五六個,我才包起一個。奶奶的有棱有角,個個一般模樣;我的大大小小,肥肥瘦瘦,歪瓜裂棗。

“奶奶,你的那樣漂亮,我的這的'麼醜,大夥一看不都要笑話我了麼?”我有些泄氣,沮喪着說。

“哈哈,你也知道啊!沒事,大家來想個好方法。呶,你包的糉子裏有一隻可以放兩塊肉,就叫高糉!大人吃到了今年大發,孩子吃到了,今年高中狀元!”

“好啊!好啊!這樣大夥都搶着我的吃了!”我高興得快要跳起來。

高壓鍋開始工作了,裏面滿滿一鍋的糉子,不一會兒滿屋子的糉子香,尤其是揭開鍋蓋的剎那,我的鼻子都快被扯下來了。

父母也到家了,奶奶給大家每人一個,並宣佈了雙肉糉的規矩,我細細一圈看下來,我包的雖然奇形怪狀,各個不一樣,可要挑出當初那隻唯一的雙肉糉,還真無法,只能在心裏暗暗祈禱。

父母非常高興,由於這是他們首次吃到我包的糉子。大夥剝糉葉的時候都小心翼翼,由於實在太燙了,可是都滿臉的笑充滿了期待。

“呀!”我驚呼起來,原來,我吃到的是雙肉糉。奶奶站在一邊,滿臉笑容,道:“今年倩倩要高中啦!”

肉糉是美味的,鹹香可口,軟糯柔和,可是,奶奶是如何留神將這隻糉子在不着痕跡的狀況下“分”到我碗裏的,我始終猜不到,我能猜到的就是:奶奶您對我的深深的愛!

端午包糉子作文9

“嘭嘭嘭,乒乒乓乓……”。夢中的我被這雜吵聲吵醒,隱隱約約又飄來一陣肉香和米香。我頂着個雞窩頭,揉着眼睛還未洗漱與換衣,走下樓去。廚房的燈開了,是誰呢?不用說必定是外婆!這麼早又在幹些什麼呢?

我繼續去探戈究竟,我打開廚房的門,看見外婆正全神貫注地包糉子。突然,我才記得,準備要端午了。看着外婆包的糉子,大小一致,每個糉子的量都適合,說明外婆經常包糉子啊。是的,外婆每年端午都會包糯米糉。我站着看外婆包,外婆突然說:“你快去洗漱換衣服,我教你包糉子。”我一聽就跑上樓去,迅速做好一切就衝下樓了。外婆說:“別急,小心摔跤。”我笑着說:“我這是急着學嘛。”外婆開始教我折葉片,折成一個不漏的小鬥,藉着放適量的米,肉,豆等材料。最後,我以爲我可以順利弄成一個糉子,卻沒想到最後一步出現了問題。綁帶時,不小心用太大力扯,糉子就散架。我看着哭笑不得。外婆說:“沒事,再來過吧,做一件事會有失敗的經歷的。”我又如外婆的步驟去做,終於做出一個。於是我和外婆就這樣忙了一個上午。兩天後,端午節到了,外婆把我們弄的糯米糉拿出來,放入鍋裏煮。過程中,我不斷打開鍋蓋,看看好了沒有,媽媽看到我似乎着急着想吃,笑着說:“別看了,再等會吧!等一會就可以吃了!”五分鐘終於過去了,我終於可以吃了,我迅速拆開帶子,一拉開葉皮,一個大大的香香的糉子展現在我眼前,我不顧熱就吃起來了。外婆說:“慢點吃,沒人和你搶呢!”糉子裏的肉和糯米讓我吃到了南方的味道和家的味道,讓我感受到端午節給我帶來的美好一切,不知你是否感受得到?你又有沒有吃到自家的`味道?每一年的端午節都是高糉子吃糉子賽龍舟,連續了這麼長久的歷史,人們都依舊重視這個端午節,因爲端午節能使人們感受到自家的味道,家鄉的味道。

也許,你吃過糉子,但是沒有吃出任何感受那是因爲你吃的可能不是自家包的,或者你沒有認真品嚐。今年的端午已過了,等待下一年端午吧,也許我們真的該好好爲端午做準備,然後過一個美滿的端午,這麼好的事情又爲何不好好做,過好這個端午呢?那下年,全家一起過端午,找回那種真情吧!端午是歷史長久都存在的節日,既然都流傳至今,那我們就好好傳承下去吧!

端午包糉子作文10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民間都有一個傳統的習俗:包糉子。

包糉子需要許多材料:棕葉、糯米、肥肉或瘦肉、醬油、棉線。糯米和醬油混合一下,再加上肉就是糉子的食材。當然,這都是可以按自己口味來進行選擇,如果喜歡吃甜的話,可以不需要醬油和肉,可以加一些赤豆和糖。糉葉儘量要綠一些,光滑面和粗糙面分得明顯一些的,要有韌性的,不能太碎的糉葉,這樣包的時候容易裂開來,包的時候,米粒會漏出來,糉子的香味會大大減少。線得用棉線,棉線更粗,裹得更緊,肉要有肥有瘦,吃得時候纔不會乾巴巴的。糯米用平常的就可以了。

材料準備好後,就可以做了。先把糉葉的二分之一卷成一個無底的圓錐,然後兜兩到三勺子拌好的糯米和醬油加到圓錐裏,加一塊肥肉和瘦肉,用勺子擠一擠,再兜三到四勺的糯米,兜滿爲止。可是我兜了一勺又一勺,一勺又一勺,就是兜不滿,像個無底洞一般,怎麼裝都裝不滿。可是我始終不知道爲什麼。後來我把糉子翻了個身一檢查,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卷的時候,沒卷好,“圓錐”的.頭上有個洞,只要我捏一捏上面或者用勺子使勁按一按,下面這個洞就會像沒捏緊的水龍頭一樣,時不時漏一些糯米下來。拆掉,重包!這一回,我可小心多了,爲了防止它再漏出來,我甚至提前用了棉線,在尖角上面先捆了幾圈。糉子到是兜滿了,總該蓋蓋子了吧。我把剩下的二分之一的糉葉包上去,蓋住再折下去,它的兩邊就有兩個大口子開開來,會使糯米漏出來的。我重複了好幾遍,還是會有兩上大口子裂開來。我索性倒出了一些糯米,把糉葉往口子上一蓋,就拿棉線捆住得了。我怕它在蒸得時候漏出來,所以橫着豎着斜着捆了有二十來圈,奶奶、曾祖母都笑我說我捆糉子像捆賊一樣,來了個五花大綁。而她們包的只有橫的口子上的三四圈,而且捆得還比我的結實呢!初學者嘛,沒事兒的,能吃就行!

直到把糉葉包完,我們一家人包了有二十多個。我包的那幾個雖然一個比一個好,但是還是奇形怪狀的。在一大堆糉子裏,我包的糉子顯得特別與從不同。沒關係,我這叫有創意嘛!進鍋蒸糉子嘍!等一會兒吧,糉子很快就出鍋了。

吃糉子是端午節最主要最不可少的習俗。當然,還有其它很多習俗,例如:賽龍舟、掛艾草、戴香包……這些傳統文化寄託着我們對先輩們的思念,也是中華五千年文化之中的一顆閃耀的明珠!

端午包糉子作文11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終於到了。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在這天,全家人要在一起包糉子,吃糉子,有的還要賽龍舟。聽說,這都是爲了紀念古代的愛國詩人屈原。

當時,屈原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可是國君卻不採納,屈原眼看着自己的國家被他人侵佔,無奈之下,投江自殺,於是便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和到江邊撒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早上,我和母親去買了,花生,紅棗,米和糉葉,準備回家包糉子。

回到家,母親把米和糉葉泡在水裏,分別放到兩個大盆子放裏面,又把花生和紅棗分別放在了兩個小碗裏。最後母親找來了粗一點的繩子,剪了許多長長的線,然後對摺在一起。一切準備就緒,包 糉子開始了!

母親讓我先看她包一個,然後我再拿一個,跟着她學。首先,母親拿了兩片糉葉,交錯放在一起,然後拿起剪刀,把糉葉一頭剪平,然後握起來,讓它成爲一個圓錐形,哈哈,活像一個小漏斗。媽 媽對我說:“像小漏斗的這個地方決定了糉子的`大小,一會你包時,不要太大,不然你的手抓不住。”我點了點頭。母親又抓了一大把米放進小漏斗裏,到一定位置時,要往裏面到一點水。然後可以在 放米過程中放花生和紅棗。然後把漏斗上面的糉葉往下放,成爲一個“立體三角形”,開始包,最後母親拿了事先準備好的繩子,把它緊緊的困住,“OK了!”母親笑着對我說。我看了看,哇,母親包 的真好!我一定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我按照母親教我的步驟開始包糉子,拿兩個糉葉,交錯放,然後成爲一個小漏斗,開始放米。可是,糉葉在母親手裏就很聽話,一到我這,不是這爛了,就是那爛了,導致漏米,撒了一地。母親說 :“你不要使太大勁,輕一點。”我按照母親給我的建議,重新開始。可是糉葉像是跟我鬧脾氣一樣,就是包不好了。我苦惱極了,把糉葉和米往旁邊一扔,不管了,氣呼呼的坐在那裏。母親看了看我 ,語重心長的對我說:“沒關係的,母親第一次包糉子也是這樣,還沒有你包的好呢!”聽了母親給我的鼓勵,我又振作起來,開始了包糉子。

這一次很成功,到最後纏繩子了,我把糉子放在桌子上,用手緊緊按着它。用很大力氣,把糉子纏了起來。呼,終於好了,看着我包的糉子,它彷彿在朝着我笑呢!

這是我第一次包糉子,很成功。通過這一次包糉子我知道了,以後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能着急,要慢慢的去做,精益求精。

端午包糉子作文12

說起端午節,我的話匣子就關不住了。因爲去年的端午節,我就親自嘗試了一回包糉子的喜悅。別急,你聽我慢慢說吧!

去年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爸爸告訴我,端午節是要吃糉子的,這是爲了紀念大詩人屈原的。一聽到吃的東西,我的興趣就上來了。爸爸話鋒一轉,說:“可是,今天可不能吃白食。你也要親自動手。”

聽完爸爸的說教,我就忙乎開了。不就包糉子嗎?這還能難倒我,爸爸也不想想,他女兒可是一頂一的聰明。開始包糉子了,我既興奮又緊張。聽別人說,糉子包的好壞可以檢測出一個人的細心程度。哎,真不知道我會有什麼傑作。雖然表面上我信心滿滿,可心裏還是在打鼓,畢竟我從來沒有包過呀!

姥姥給我示範了一遍,我就手忙腳亂地做了起來,先把三片糉葉疊在一起,接着折成漏斗型,然後裝入糯米,可是困難來了,我把糯米放進去之後,這些淘氣的糯米娃娃一下子就都跑出來了。我左看看,右看看,還是沒有發現什麼蛛絲馬跡。姥姥一看我的動作,就知道出現了什麼問題,連忙說道:“小楓,你的漏斗尖角有一個小洞,糯米就是從那裏出來的。”我趕緊把漏斗尖角捏緊,這下糯米娃娃就老實多了,全部呆在了糉葉裏。我自言自語地說:“姥姥真不愧是糉子專家。”我趁爸爸媽媽不注意,在我包的`糉子裏放上了一枚硬幣。誰吃到了我包的這個糉子,就能夠財源滾滾、好運連連,喜上加喜……

糉子包好後,接着就是放進蒸爐裏蒸了。我趕緊把我包的糉子和姥姥、爸爸媽媽的糉子混在一起,沒過多長時間,糉子就可以食用了。我們每個人手拿一個糉子,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我慢慢地解開糉葉,一小口一小口地吃進去,發現裏面全是剁碎的豬肉,害得我白高興一場。我仔細地盯着大家,外公吃到的是豬肉糉,姥姥吃到的是豬肉糉,爸爸吃到的也是豬肉糉,只有媽媽吃到了硬幣。這可把外公、姥姥,爸爸都給震得大吃一驚。我告訴了他們真相,是我把硬幣放進糉子裏去的。

他們聽完我放硬幣的原因,都樂得哈哈大笑。這次勞動體驗,讓我感受到了快樂,讓我吃上了滿口噴香的糉子,真值。

端午包糉子作文13

昨天夜裏第一次在這裏看到了——北斗七星。

而今天就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一提到端午節,人們都會馬上想到糉子。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前者是由於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糉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西晉周處《岳陽風土記》中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可見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裏食用。

糉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糉子已極爲有名,市場上常有糉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隻糉子。糉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糉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爲糉子的餡心。小小的糉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徵,在人們心中佔據着一定的位置。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衆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衆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爲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端午包糉子作文14

大江東去浪淘盡,以發代筆留下千年壯舉。

汨羅江邊,殘陽如血。一個高大的背影臨風而立,礦野無邊,孤憐而沒落。驀地,他仰天長嘆“世人皆醉我獨醒”只是心醉醉的心碎。猶記,那一刻抱石投江,哀傷猶如隔世。屈原爲自己找到了歸宿,爲人民靈魂的覺醒與奮起現出了自己的生命!

倚望江水,耳畔彷彿傳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着吶喊!當縱身跳起的那一瞬間——雷爲你而轟響、電爲你而狂閃、江爲你而咆哮……你沒有淚水,沒有拖泥帶水,只有狂風、閃電、風暴般堅強的意志!你欲用自己單薄的生體去抵擋與喚醒無邊的黑暗。但,失敗了。而在你身後仍然有無數同你一樣有着堅強意志的人,繼你只後他們無不時時刻刻爲着廣大人民利益去與黑暗勢力做着艱難的鬥爭。你手帶刑具,頸系長鏈,腳套鐐鏈,披散着頭髮,雖步行受限,擔心早已隨理想飛出九霄雲外,飛到百姓的.身邊去了!你的感嘆激起了世人奮起向上的波濤,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人們並沒有忘記你,你的灑脫離去,給愛你的人留下了傷心與難過,他們將你去世的那一天叫做端午節,每年的那一天他們乘着龍舟用葉包上糯米煮好(糉子)撒到江裏給魚兒們吃,希望它們不要吞噬你的肉體。這個紀念活動一直流傳到了今天,我們依然在執行着這項“使命”。

漸漸地人們將吃糉子拋糉子形成一種習俗,每到這一天吃完拋完糉子,人們都要賽龍舟,這意味着人們生活好了,千百年來中國無數愛國人士的願望實現了,我們應該感到自豪和驕傲。可,回首在望,我們爲什麼要過端午節?爲了紀念屈原。我們爲什麼要紀念他?因爲他跳江了。他爲什麼要跳江呢?因爲他愛國,不希望看到國家的衰亡與百姓的痛苦,希望通過他這一跳喚起人們的無知。是啊!可現在的我們沒有戰爭、沒有壓迫,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那麼我們要怎樣去愛國呢?愛國是從心理髮出實踐於生活中的,不是一句口頭禪,也不是看電影。愛國並非只是“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還有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小事:禮貌待人使我們國家成爲友誼之邦;團結奮進讓我們國家戰勝一個個大災難。你撿起一片垃圾,我不破壞一片綠蔭,這不都是熱愛我們供用的家園——祖國嗎?

端午節,在紀念屈原之後我們應當做點什麼?學習屈原的精神,我們更要“愛國、明理、誠信。”

端午包糉子作文15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節這天,甜糯的糉子,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還有孩子們的歡笑聲,讓整個小城都沉浸在節日的喜慶和歡樂裏。

我們全家都是土生土長的沙縣人,過端午時除了包糉子、喝雄黃酒外,還增添了洗百草浴、吃百草蛋這一習俗。

百草,要外婆家纔有,城市裏是找不齊的。端午這天一大早,我們就迫不及待地前往外婆家。當城市的喧囂離我遠去時,那芬芳的.泥土氣息迎面而來,讓人忍不住深呼吸幾口。

到了外婆家,大家寒暄了幾句,就開始忙端午節的活兒了。

傍晚,外婆帶我和表弟去採百草。小草嫩綠,大艾芬芳,魚腥草隨風起舞,葉下珠向我招手。採了幾種草藥後,外婆告訴我們接下來可以自由採百草了。我歡呼起來,像脫繩的野馬一樣奔跑,像破籠而出的鳥兒一樣自由。我精心挑了幾株看似普通卻長勢喜人的野草,還有一些山地葉和桑葉。我見田裏有幾隻鴨子,想起了“鴨子草”,這名字是我取的,它是一種葉片形狀像鴨子的草。我跑了幾百米,終於採到了這種草。“咦,那是大艾嗎?”我聽見表弟疑惑不解的聲音。“不是,那是地瓜葉。”外婆笑眯眯地說。“可是我已經把它採下來了!”看着表弟一臉的憨笑,我和外婆都忍不住撲哧一聲笑了。

外婆把百草丟入大鍋,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在屋子裏瀰漫開來。待水沸騰時,外婆把雞蛋放入百草水中煮。百草蛋煮熟後,我迫不及待地把蛋放在桌上敲擊,小心翼翼地剝殼,然後輕捏雞蛋,往嘴邊一送,一口下去,一股混着百草味的蛋香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吃完百草蛋和熱騰騰的糉子,外婆便用煮過的百草水給我洗澡。我像只歡快的小鴨子一樣,一頭扎進棕黑色的百草水裏。百草的芳香讓我歡欣不已,我不禁閉上雙眼,輕輕地往身上潑水,讓身體的每一寸肌膚盡情地享受這清香的禮遇。洗完百草浴後,我聞着從身上散發出的淡淡百草味,覺得渾身輕鬆自在,那種感覺真是好極了!

是夜,到處燈火閃爍,小山村的寧靜與節日的喜慶融在一起,是那樣安詳,那樣迷人。端午是糯香的糉子,端午是帶勁的雄黃酒,端午是中華民族的龍舟,但在我的心中,端午,還是那散發着清香的百草和浸潤過百草水的蛋香。

“端午,端午,過端午。端午,端午,過端午。過呀麼過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