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端午的糉子作文精選15篇

作文 閱讀(2.13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的糉子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的糉子作文精選15篇

端午的糉子作文1

星期天就是端午節了,所以星期五大家舉行了一場包糉子比賽。大家籌備1、節課包糉子,2、節課寫糉子,3、節課嘗糉子。

開始包糉子了。大夥都熟練地拿起一張糉子葉,我也不例外。我先把糉葉捲成一個筒(筒底下如果尖的,不可以漏),然後開始填米。開始還所有順利,可到了蓋糉葉這一步我就如何也包不好了,不是個扁扁的三角形;就是蓋上後漏米。同學們都說大家這一組是“一點就通”,可沒人“點”,可我感覺我是“百點不通”啊!奶奶在家教了我好多次了,可我還是一點不會。最後,在老師的幫忙下,我終於包出了1、個糉子,這個糉子該尖的地方不尖,該圓的地方不圓,真不成樣子,不過我還是非常看重它,把它放進了我的小盆裏。

開始寫糉子了。所謂寫糉子,就是包糉子的過程結合我們的感想寫一篇作文。我雖然包得不好,可寫起來是“下筆如有神”。我寫了一行又一行,非常快交了上去。老師問:“如何這麼快?一定沒好好寫。”我打趣地說:“我這是速成作文,保證水平!”

終於開始大家最喜歡的環節:嘗糉子了!老師把煮好的糉子發給大家,大家吃得津津有味。雖然這部分糉子不如家包的`美味,不過在大家心中,各種山珍海味都比不上它—一個自己包的糉子,由於那是大家全心全意包出來的!

通過這次活動,我對“堅持就是勝利”這句話理解更深了,我還了解了:任何事都不可以一味地去做。就像包糉子,如此包不可以,再換一種辦法包。

端午的糉子作文2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相傳用來紀念愛國詩屈原

端午節,我們建湖人喜歡掛艾蒲,佩香囊,家家戶戶飄出陣陣糉香。我最喜歡吃外婆裹的糉子,外婆心靈手巧,包出的糉子既美味,又有藝術性,還特別環保。

每逢端午,外婆就開始裹糉子,我在一旁饒有興趣地觀看。外婆將水鄉上好的糯米淘好後,根據不同的口味做餡。糉子味分四種:喜歡甜的,在糯米中放幾粒紅棗;喜歡鹹的,取草豬精肉半斤,切碎,用三伏醬油泡製,做成餡裹進糯米中;喜歡清爽的,用自家地裏長的'花生,每顆花生米剝開成兩瓣,用清水泡一下,等花生米發大後,裹進糯米中;喜歡原味的,那就糯米中不放其他佐料。

開始裹糉子了,外婆從針線盒中取出一根亮燦燦的蓑針,將新鮮的蓑葉一端捲成漏斗狀,置於左手,右手持一調羹,舀糯米進蓑葉中,糯米裝滿蓑葉鬥後,將蓑葉另一尖端穿進蓑針眼中,蓑葉繞圍幾圈,將整個糉子裹嚴實後,再將帶着蓑葉尖的蓑針從中間穿過糉子,蓑葉尖從糉子另一側露出,收緊了整個糉子,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裹好的糉子一般呈飽滿的尖三角形,爲逗我開心,外婆有時還特地將兩個小糉子合在一起,裹成扁五角形,叫“連心糉”,這是外婆和我,心連心。

整個過程,外婆就像製作一件藝術品。我呢,則在一旁,凝神觀看。不像現在超市出售的糉子,一根蓑葉,亂繞幾圈,再用帶顏色的帶子一紮,既沒有藝術性,扎糉子帶子上的色素對健康也不利。所以呀,超市的糉子我根本看不上,就愛吃外婆裹的糉子。

外婆裹的糉子,真好吃!

端午的糉子作文3

在我們中國,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節日,重陽節孝順老人,中秋節團團圓圓,春節喜慶快樂,兒童節歌舞昇平。每個節日都熱鬧無比,令人十分開心,可令我至今難忘的,卻只有那次歡樂的端午節。

傳說,古代詩人屈原在端午節這天投江自盡,人們四處捕撈,卻找不到他的屍體,崇敬他的人爲了不讓魚蝦傷害他,就用糉葉包住煮熟的糯米加上少許肉泥扔進江裏餵魚蝦,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了。現在,人們已不再投這種東西到江裏了,可這種東西漸漸演化成了糉子,成了每年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習俗。所以在端午節這天,我和媽媽選擇了用包糉子來慶祝端午節。

媽媽先從廚房拿來糉葉,小心洗乾淨,再用開水煮熟,冷卻後放到一邊,使葉子不發黃。接着,把肉剁碎,打入雞蛋,用手抓勻,再加入切好的紅棗塊,拌在一起,麻利地拿起一片葉子,捲成三角,添上米和餡,手向對角處對卷,最後綁上紅繩,一個三角糉便做好了。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把糉葉折成漏斗形,可手中的葉子像一個調皮的.小娃娃,就是不聽我使喚,在一片手忙腳亂中“咔擦”一下碎了。我不甘心,又折了一片,這次葉子倒是摺好了,可剛添上米,糉葉就漏了個洞,米像飛珠滾玉似的跳了出來,散了滿桌。媽媽見我這樣,飛快的把兩角對摺,捲成角筒,放入少量糯米,再放餡,最後再在頂上蓋一層糯米,用繩子捆結實便三下五除二的做好了。

在媽媽的靜心教導下,我中午做出了一個白白胖胖穿着綠色外衣的小糉子。晚上,我剝開糉子,白白的米,紅紅的棗,再一聞,一陣清香撲面而來,咬一口,脣齒留香。吃着自己做的糉子,我的心裏甜滋滋的。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充實無比,也明白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道理。讓我永生難忘。

端午的糉子作文4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十分深厚,每一個節令都對應一個節日,在這諸多節日中,我最喜歡的是端午節。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早早的,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瀰漫着清新的糉葉香。這一天人們要吃糉子,所以不論是商家店鋪,還是尋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糉葉,備好黏米和餡料準備包糉子。這不,一大早糉子就似變魔術般被包好,煮熟了。這時心急的小孩子望着冒着熱氣的糉子會吵着要吃,而大人會耐心地哄道:“先等一會兒,用涼水拔一下再吃吧。”終於可以吃了,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剝開糉葉,那好看的,黏黏的糉露了出來,咬一口真是香糉爽滑,三口兩口吃掉後,小孩子一般還要吃,誰讓它這樣香甜又可口呢!大人往往笑着說:“吃吧,吃吧,多吃幾個啊!”因爲這一年裏只這一個端午,也只有這一天包出的糉子,吃到人們嘴裏,纔會有不同於往日的.味道。

說到端午吃糉子,這裏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我國古代有一位詩人叫屈原,他因爲國家淪陷,而又不肯向敵人屈服,他最後投江了。後人是爲了紀念他,選擇在這一天包糉子投進江裏。後來這一習俗廣爲流傳,直到今天。

端午的這天不只吃糉子,還有別的活動。南方的一些城市這天會舉行龍舟比賽。這一天大人,小孩兒紛紛涌向比賽的地方,這個比賽可是人們盼望已久的。而在我們這裏這一天不僅家家包糉子吃,還會買些艾葉放在家裏。更好趣的是街上會有賣小飾品的,這些飾品就是小孩子戴的香袋。小巧玲瓏的,袋子上還繡着精緻的五毒圖案,小孩子戴上可以保平安。這些小飾品都很可愛,惹得過往的人駐足觀看,非要買上一個才心滿意足離開。

端午快臨近了,我深深地期盼着。那清甜的糉香,它在我的心中已深深地紮下了根,我熱切地盼望着它的到來。

端午的糉子作文5

馬上就要過端午節,每年的端午節“五月五”前我家都要包糉子。今年也不例外,大姐早早就準備好包糉子了。

端午節最主要的習俗,要數吃糉子,我就介紹一下我家的包糉子的步驟。一大早大姐就把精心挑選好糯米掏洗好,用盆子把米浸泡着。就開始準備清洗糉葉,去市場訂好上好的五花肉、鹹鴨蛋黃、綠豆等等。每塊肉切的大小均勻,用香料包醃製五花肉,讓五花肉充分入味。就可以正式開始包糉子了。

我家有人喜歡吃甜糉子,也有人喜歡吃鹹的,因此要是包甜糉子時就要在糯米里加上一種鹼的東西伴在裏面,包鹹糉的米里就要伴上鹽。包糉子也是有講究的,用葉子打個卷,做成圓錐體,地下放糯米,中間放肉、綠豆、鹹鴨蛋黃,上面再鋪上一層糯米,包裹時四個角的米不能漏出來。甜糉就相對簡單多了,只有把米放入糉葉裏頭包好,就行了。在壓力鍋煮上1—2個小時就能出鍋了。

一開鍋的那一剎那真的是肉香滿堂。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糉子,甜糉灑點白糖粘着吃。真的是滿口留香。

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傳統節日中叫法很多,如:端陽節、龍舟節、糉子節、詩人節……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畫門符、掛艾草等。在我們這裏還有賽龍舟呢!下次再介紹一下其他的傳統文化,你看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不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呢?

端午的糉子作文6

糉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傳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今天,姥姥家也包起了糉子。我就跟姥姥學包糉子。姥姥拿了一張糉葉,用手一捲,糉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着姥姥的.樣子,拿了一張糉葉,想把它捲成圓椎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姥姥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糉葉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姥姥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糉葉。

接着,姥姥在空心圓錐形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緊緊的。我也在糉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糉葉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姥姥說:“搖動筷子時要輕一些,把糉葉包緊些。你看……”姥姥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糉子像點樣子了。

然後是捆繩。只見姥姥兩手捏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個糉子。隨之,第二個,第三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煮糉子了。把綁好的糉子逐一放到鍋裏,然後放入冷水滿過糉子1釐米左右,點火……水開15分鐘後把鍋裏上下糉子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着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的糉子作文7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這一天,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我和母親也準備在家裏包糉子。

一大早,我們便來到了集市上,挑選糉子葉,經過仔細挑選,我們買的是一種又寬又長的葉子,因爲對於我們新手來說,這種葉子毋庸質疑是最好包的。回到家裏,我們把做糉子的材料一一準備好,有糯米、黃桃、蜜棗、葡萄乾、豆沙,還有洗乾淨的糉子葉。母親先給我做了幾個示範,輕鬆幾下就包好了,看起來應該是非常簡單的,我非常有信心。

終於該我大顯身手了,可是葉子好似不聽我的話,怎麼也卷不成漏斗形,急得我滿頭大汗,母親看我急得不成樣子,就幫我把葉子捲成漏斗形,我拿着大勺子,把糯米、黃桃、蜜棗、葡萄乾都放到了漏斗形的糉子葉裏,母親告訴我,用糉子葉上端的葉子緊緊的.蓋住這個“漏斗”,多出來的葉子,要兩邊一折、再一扭,就把這個“漏斗”完全封閉了,咦!有點似糉子了,最後,還要用繩子把這個糉子進行“五花大綁”,防止它“漏餡”!經過我這“能工巧匠”的精工細作,我的糉子做好了,但“面目全非”,看起來有點似包子!包了幾個以後,我慢慢的熟練了,糉子的樣子也比以前好看多了。

我好佩服我自己啊!雖然我做的“包子”形狀不好看,但因爲是我自己做的,所以,我感覺美味可口!

端午的糉子作文8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我愛吃香噴噴的糉子,也看過別人包糉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到今天,我纔算是大開眼界了。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姥姥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卻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滿頭大汗。幸好姥姥替我“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

我手忙腳亂的折騰了一會兒,終於到了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扎糉繩。姥姥說,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先把糉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自作主張地打了一個蝴蝶結,自認爲包得不錯。可是當我拿起糉子準備放入碗中,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只聽得“嘩啦”一聲,糉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滾落下來。

我不甘心,又試了一次,這次順利多了,我一連包了好幾個糉子。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小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

品嚐着自己的勞動成果,我不禁想,明年端午節,我還要包糉子。

端午的糉子作文9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裏,我最喜歡的是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準備好包糉子的材料。傳統的餡子,有上等的圓糯米,這樣口感非常糯。其次是寬窄相同的,嫩嫩的糉葉。餡子以蜜棗、紅豆爲主,如今創新的人們各有所求,也有幫水果、肉等依據個人喜歡做爲餡子。輔助工具是長長的尼龍繩或棉線。

包糉子可以分爲以下幾步:首先,浸米,將糯米浸泡半個小時,因爲這樣煮起來粘性大;接着溫水洗煮糉葉,這樣不光去除糉葉上的灰塵而且煮過的糉葉不易爛,包起來也方便。現在重頭戲來了-包糉子先用兩三個糉葉捲成一個倒圓錐形。在裏面先放上一些糯米,再放上一些蜜棗或其它餡料,最後在加入糯米,但不能放滿、不能有空隙,有利於包裹。在按照螺旋的手法,從另一端捲起來,捲到最後要留點尾巴,然後用拇指按住尾巴,把卷起來的那一面折過來,用用棉線捆緊包住,做到捆好不散開,這樣煮起來方便。

開始煮糉子,有的人用高壓鍋,煮得快。放入糉子,加入8分水,最好要漫過糉子。經過一個小時左右,打開鍋,濃濃的'糉葉加上糯米的清香撲面而來。撥開糉葉,吃上一個。糯米的香和蜜棗的甜,讓人覺得齒頰留香。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包糉子是我們中國人的絕活。同學們,爲了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承,動起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包糉子吧!

端午的糉子作文10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家鄉的端午節有很多的風俗習慣:有包糉子、賽龍舟、洗龍舟水、吃雞蛋……但在我的記憶裏,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最有趣的是——端午的洗龍舟水。

記得七、八歲的時候,媽媽就帶着表妹。弟弟。還有我一起去洗龍舟水。我們帶上一些乾淨的衣服去換。拿幾條糉子。幾個熟雞蛋。我們來到洗龍舟水的地方,立刻下到水裏不停地嬉戲。打水仗,我用水潑一下你,你用水潑一下我,大家互相潑水。互相玩樂,彼此之間毫不介意地弄溼了身上的衣服,我在一邊非常自傲地說:“你們快來看我學運動員跳水?S,我學得還差不多吧。”媽媽在一邊說:“小心一點”。說時遲,那時快,剎那間,我立刻往水裏跳,誰知卻被灌了幾口水,引得表妹跟弟弟哈哈大笑,而我哭笑不得,隨後,媽媽就說:“別玩了,快天黑了,快上來吃個雞蛋吧,吃了個雞蛋就歲歲平安了。”

家鄉的風俗真的有很多的花樣,包糉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每到端午節的那一天都會有各式各樣的糉子映入眼簾,有鹹的。甜的。辣的……家鄉的糉子別具風味,任何地方的糉子都不如家鄉糉子呀,我到中山吃過糉子,覺得它根本就不是什麼糉子嘛,哪裏有家鄉糉子的好吃啊,“凡是故鄉明”家鄉的糉子令我回味無窮,久久忘懷。

我愛家鄉,更愛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的糉子作文11

你知道端午節吃什麼嗎?沒錯,是糉子。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對,傳說是爲了紀念楚國愛國大詩人屈原。

小糉子還有許多的謎語,我來給你們講兩個:“四角六邊斜,掉入鍋中間。鍋底翻跟斗,起來脫棉襖;四角六邊長,珍珠裏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帶解衣裳。”對了,今年的端午節又快到了,走在大街上,小糉子的香味傳千里。回到家裏,也是糉飄香。

糉子外面包着糉葉,它的顏色一般都是深綠色的,它還有四個角,六條斜斜的邊,有四個面,而且每個面都是三角形,樣子非常好也非常可愛。不知道糉子可不可以包成我最喜歡的金雕形,五邊形,六邊形,菱形,還有我喜歡的`恐龍和火龍的形狀呢?

糉子有各種各樣的味道,我們瑞安有甜鹹的糉子,四川有辣糉,廣州有酸糉。甜的糉子有:蜜棗,豆沙,水晶糉等等;鹹的糉子有:肉糉,鹹蛋,菜乾,蠶豆,香菇糉等等。其它種的味道,我就不知道了。不過,糉子的味道應有盡有。要是你想吃糉子也要有講究,首先要解開繩子,再剝開糉葉,裏面露出黃色的糯米糰,而且黏黏的,像小小的金字塔模型,又像一個小朋友露出了黃色的笑容,誘人極了!你把糉子放在鼻子底下一聞,又誘人又甜的香味撲鼻而來,讓人直流口水,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糉子的味道讓我回味無窮,我還想再吃一個。

我真是太喜愛糉子了,因爲糉子色香味俱全,非常好吃,我真想每天都能吃到糉子。如果我也會包糉子,那就太棒了。還有,要是糉子有冰激凌味和巧克力味,那真是太棒了。

端午的糉子作文12

端午節快過去了,端午節的象徵意義就是賽龍舟,戴飾品,掛蒿草,吃糉子。所以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糉子。

糉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在古代被稱爲“餃子”。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美食。

人們有吃糉子的習慣,據說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主張與秦作戰,但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而是被撤職。楚國快要滅亡的時候,屈原很傷心。農曆五月五日,他投河自盡。投河後,楚民爲了不讓河裏的魚吃掉屈原的屍體,把食物扔到河裏。爲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人們在端午節把糉子扔到河裏崇拜屈原。這就是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的由來。

因爲地域不同,從材質到縱葉都有很大的差異,甚至“包裹”的形狀也很不一樣。比如早期盛行以角拜天,所以漢晉時期的糉子往往做成角作爲祖祭之一。另外,一般有正三角形、正四邊形、尖三角形、正方形、長形等等。北方糉子多爲簡米,而國內糉子則是江南出產的最有名的糉子。嘉興糉子可以追溯到清朝,食物書中記載了許多種類的嘉興糉子,如竹葉糉子、艾香糉子、薄荷糉子、豆沙糉子、蓮子糉子、松子糉子、火腿糉子……五芳齋是嘉興糉子中最受歡迎的一種。

糉子是一種美味的食物,所以我非常喜歡它。

“節分端午自誰說,古人傳言爲屈原。我笑不出楚江的空虛,也洗不直。”端午節快到了。我想大家還記得去年的'端午節吧。現在我來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端午節。

我的家鄉永昌位於祖國的西北部。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但現在它只是一個對它知之甚少的小鎮。在那裏,人們講究早晚雲蒸,四點風雪不太在意小端午節;在這裏,人們嚮往城市的繁華,生活的醉態,而忽略了小鎮。他們都喜歡自己心目中美好的事物,卻不知道端午在這個邊城也很熱鬧。

端午的糉子作文13

我媽媽一直不會包糉子,所以以前的那些年裏,我們都是去超市買糉子回家煮着吃。

今天,媽媽買了做糉子的材料,買了兩捆煮過的棕黃色竹葉,還有江米和結結實實的白細繩。我和媽媽看着手機一部一部的開始進行。我們做的是江米糉子,她比較簡單,畢竟是新手,學太難的“貪多嚼不爛。”首先拿着一片竹葉,捲成像錐子一樣的形狀。得把葉子卷緊,保證不漏米,開始往裏面灌江米,我要灌太多,也不要灌太少。然後,用另一半葉子蓋住江米,用繩子繞一圈兒。一定要緊緊的綁住糉子。就這樣一個糉子便包好了,這時你便覺得你好棒,因爲你超越了,以前的自己。又會了一樣絕活。

我和媽媽一起包.,雖然包的外表沒有媽媽好看,但我自己覺得也不那麼醜陋。我包的糉子個頭大,卻總是漏米。“沒關係,慢慢來,熟能生巧嗎!”聽了媽媽的鼓勵,我更用心地包起糉子。

我一會兒,第一波糉子便出鍋了,我一看,有好幾個糉子漏了米,而且都是我包的'。爸爸媽媽都不開,我包的漏米糉子。蘸着白糖吃起來。一邊吃還一邊說兒子包的糉子真好吃。我也不開了一個漏米糉子,蘸着白糖咬了一大口,真好吃!我覺得自己包的糉子比超市裏賣的還好吃。

在以後的端午節,我們家都要自己包糉子,下回我們要試着蜜棗糉或豆沙糉。

端午的糉子作文14

包糉子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從戰國時期起一直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包糉子既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象徵之一,更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因此,包糉子儼然成爲了端午節的一個甚是重要的活動。今天端午節,母親把我送到了鄉下奶奶家,讓我跟奶奶學習包糉子。

端午節,家家包糉子,“糉”香四野。但各家包法頗不相同,各式各樣,各有各的風味和韻味。奶奶家裏包糉子的材料已經備好了,午飯過後,就開始包糉子。由於我是初學者,而其它糉子難度稍大,所以我只能包灰水糉,還很有可能會失敗。我拿起奶奶已經洗淨了的糉葉,舀入幾勺已經浸過灰水調好味的糯米,再小心地折起葉子,用線纏起來,一個灰水糉便做好了。在這個過程中,一開始我不知道應該怎麼盛糯米,舀入一整勺的話,總會有許多的糯米從一個小洞中溜了出去,浪費了許多糯米。而且就算折起來後,我也不會纏線,也只是仿照那些“合格品”的纏法,總有一些地方老犯錯,樣子還不美觀,爲此我浪費了許多的時間。後來媽媽發現我不會包糉子,便手把手地教我。漸漸地,我熟練了許多,把糉子做得又快又美觀,連奶奶都誇讚了我好幾句。我心裏美滋滋的',心想:我終於學會包糉子了!

晚上,我們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又大又香又甜的糉子,想到其中還有幾個是我自己包的,我的心裏像是吃了蜜一樣甜。伴隨着糉子的飄香,這個特別的端午節就這樣在大家的歡笑聲中度過了。

端午的糉子作文15

在過端午節的時候,最主要的就是糉子了,今天,奶奶就要教我包糉子!

包糉子一定要真備好材料,最後我發現,奶奶早已準備好泡了好幾個小時的糯米和黑米,同時也買來了糉葉,這樣的準備真讓我出乎意料。

首先,要把米放在葉子裏,可我這是第一次學着包糉子,沒等我把剛弄好的米放在竹葉裏,就撒了一地,我可生氣了。奶奶對我說:你要先把葉子做成三角形的,然後再把米放進去,這樣就不會撒出來了!

於是,我就按照奶奶說的方法做了一遍,又用手按了按米,突然看見盤子中間放了些什麼,原來是糉餡呀!有豆沙的,有板栗的,還有蜜棗的。我就在糯米中間挖了一個小洞,把一個蜜棗塞在這個小洞裏,一個糉子就做好了。這可怎麼封呢?我看了一眼奶奶包的,就知道怎麼包了。

我把一片大的葉子包成三角形後,並用五彩繩纏繞在糉子上。成功啦!我按照當時的辦法,包了好幾個。現在我就要把包好的糉子放到鍋裏面,先把水燒開,然後把糉子放進去。過了一會兒,糉子都在水裏飄上來了,就說明蒸好了,我就坐在桌子旁邊,吃起了糉子。

我先把外面的五彩繩解開,因爲這糉子太熱了,我就用嘴吹熱氣,我纔開始小心翼翼的將竹葉掀開,吃起了自己親手做的'糉子,白白胖胖的糯米糰,中間還包着甜甜的蜜棗,放在口裏,真是美味到了極點,買的也不如自己親手做的好吃,下次端午節我還要自己做着吃。

這個端午節真是奇特,我還學會了包糉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