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心得體會>

經典常談讀後感

心得體會 閱讀(1.47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經典常談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經典常談讀後感

經典常談讀後感1

最近我讀了朱自清先生撰寫的《經典常談》一書,朱先生離開我們已有62年了,他作爲我國現代作家以及他的優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這本書,就覺得書中字裏行間都閃現出他那種嚼飯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對其追懷不已,併爲其只有50歲的生命而惋惜。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典,經典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後說明經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敘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爲朱先生在書的序言裏說,經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裏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如果把接觸經典的人比作遊客,那麼朱先生很像一位嚮導。當遊客想要參觀一個巖洞時,他先在洞外給講說一番,讓遊者心裏有個數,不至於進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個好向導,自己在裏面摸熟了,知道巖洞的成因和演變,能按真際講說,絕不會說這兒是二龍戲珠;那兒是八仙過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並非獵奇的遊客自然歡迎這樣的嚮導。

經典常談讀後感2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餘年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20xx裏行間都閃現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併爲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書中從普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出發,對《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國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十多種中華文化經典和諸子百家思想,以及詩、文、賦等文學體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爲廣大青年解讀中華文化經典開啓門徑。語言簡潔明快,把握精髓,是難得的導讀精品。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典,經典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20xx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後說明經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敘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爲朱先生在書的序言裏說,經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裏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經典常談讀後感3

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它不僅僅是所謂的“經典常談”,更是一本對於經典著作的導讀。

縱觀世界,現在全球一體化已經深入我們的內心,“世界市場”也已經初具規模,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種新的文化,作爲新時代的我們,已經越來越少的在關注我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少的家庭會給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傳統的教育,越來越少的孩子瞭解我國古代還有如此精妙的作品,當然這也包括我自己。在讀《經典常談》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我國古代有一段時期“百家爭鳴”那段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我並不瞭解它們,直到我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我國古代的作品,是我國曆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給我們最寶貴的一筆財富。

雖然,我們目前無法改變這些我國的傳統文化正在走向沒落的現狀,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經典是不會消失的。如果我把經典比作一個景點,那麼這一景點一定需要一個嚮導,而朱自清先生的這一本書正好充當了這一角色,他在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何謂經典,更介紹了這些經典可以流傳千古的原因,在這本夾敘夾議的書中,我瞭解了我國古代經典的博大精深。

經典常談讀後感4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餘年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裏行間都閃現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併爲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書中從普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出發,對《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國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十多種中華文化經典和諸子百家思想,以及詩、文、賦等文學體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爲廣大青年解讀中華文化經典開啓門徑。語言簡潔明快,把握精髓,是難得的導讀精品。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典,經典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後說明經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敘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爲朱先生在書的序言裏說,經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裏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經典常談讀後感5

經典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用文字保存下來的歷史文化的遺產,它對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的發展起着重要的影響。一個民族的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不能脫離對於本民族經典的學習。朱自清先生認爲“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裏,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這段話表明了他對經典訓練重要性的深刻見解,也正是這個基於原因,他編著了《經典常談》。

《經典常談》這本書寫於1942年,朱自清先生用淺明而切實的文字,於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煩地介紹了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經典作品,因此,七十多年來廣爲流傳,成爲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啓蒙經典。全書見解精闢,通俗流暢,深入淺出,是一般讀者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門指南。

爲啓發人們對經典的興趣,朱自清給想“漫遊”經典的讀者當嚮導,以親切自然的隨筆風格描述了《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等十三部經典的典故源流、“勝景佳境”,深入淺出、富於生趣。書中所作的是對影響我國傳統文化至深至廣的文化典籍的介紹,這些被列爲經典的作品,千百年來,在繼承和傳播的過程中,已經具備了自身的學術體系。朱自清介紹,以經典本身爲主,以書爲主,沒有把“經學”“史學”“諸子學”等作爲全書敘述的綱領,這位讀者揭示了一條簡明的路。

經典常談讀後感6

《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寫給廣大羣衆讀的書,朱自清1898年生於江蘇東海,1948年逝世,享年50歲。他的代表作有《蹤跡》、《背影》、《歐遊雜記》等。

《經典常談》大概講了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由來的過程,內容有《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他的見解精闢、史筆卓越、通俗流暢、深入淺出,成爲我的愛書。

我來講講詩經吧,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的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一個人高興或悲哀的時候,常願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給別人或自己聽,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唱,一唱三嘆的叫別人迴腸蕩氣。唱不夠的便手也舞起來,腳也蹈起來了,反正要將勁兒使到了家。創造了文字以後,纔有人把歌謠記錄下來,便是最初寫的詩了。蒐集各種歌謠以外,大師們所保存的還有貴簇爲了特種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獵等作的詩,這些可以說是典禮的事,要把這些詩給君上,因爲君上喜歡聽典禮的事,《詩經》編成三百一十一篇,六篇有目無詩,實存三百零五篇,大多都是典禮詩,不關於典禮的非常少。

我也談談我的感受:古人的詩爲什麼收集得那麼少呢?真奇怪!

經典常談讀後感7

朱自清先生著這本《經典常談》,也許正是認識到了在他那個時代,我們過去的教育在某一個方向有所缺失,或者太超前,或者太落後——總之不在中間。朱先生在序裏說:“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這句話放在哪個時代都是受用的。不論是學生還是學者,平民還是教授,在求知的路上,人們總會錯過一些,迷失一些。而這本《經典常談》,正是引導那迷途之人,迷茫之人,去“見識經典一番”的指明燈。

《經典常談》可以算是一部“指南”,朱先生將中國古典文化中的精粹一一梳理成篇,彷彿列了一個書單。而他對這份指南的度把握得也非常耐人尋味。論《尚書》,他不徵引這部被稱爲“中國最古的記言歷史”的古典中的人言,卻不惜筆墨地敘述《尚書》流傳的`曲折,探究今古文之爭的淵源,讓人不禁好奇,是怎樣的一部《尚書》,能在千百年裏演繹出如此驚心動魄的史蹟。談《史記》,他也不拿那些流傳千古的列傳本紀說事,卻講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發憤,如何終成一家之言,在史記的大身影下畫出了司馬遷的小身影——他和《史記》一樣偉大。這也讓讀者不禁想去窺一窺那部“無韻之離騷”的華彩。

經典常談讀後感8

最近看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朱自清先生去世已經62年了。看完這本書,字裏行間閃現出他不知疲倦的咀嚼和喂人的精神,讓人懷念,爲他短暫的生命感到遺憾。

從普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出發,對《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國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十多種中國文化經典。語言簡潔明快,把握精髓,是難得的導讀精品。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什麼是經典。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遺產中記載的東西。然後解釋經典包括哪些書。這些書有13種。這13本書的作者逐一介紹了原因、內容和社會效益。這種敘述和討論的過程構成了這本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作是散文集,也可以看作是教科書,因爲朱先生在書的序言中說,經典培訓是中等教育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主張得到了當時教育部和教育界許多人的認可。

如果把接觸經典的人比作遊客,朱先生就像一個嚮導。當遊客想參觀一個洞穴時,他首先在洞穴外告訴他,這樣遊客就可以有一個數字,以免進入洞穴時感到困惑。他真是個好導遊。他很熟悉裏面。他知道洞穴的原因和演變。他可以根據現實說出來。他永遠不會說這是二龍戲珠;八仙過海,由一位高士和一位仙人塑造。求真而不是好奇的遊客自然歡迎這樣的導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