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論語經典讀後感

論語 閱讀(1.58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經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經典讀後感

論語經典讀後感1

我們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經典。今天,我就來向大家推薦一本書《論語》。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根據老師的言行編寫的。這本書中有很多名章名句值得一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些名言警句,直到現在還在鞭策着我們。

孔子有個故事:孔子的學生顏回給大夥兒煮粥。顏回煮好了粥,揭開鍋蓋,有粒灰塵掉進了鍋裏。他想:扔了灰塵會扔掉很多米。而這粒灰塵,誰吃都不好,便自己吃了灰塵和米。孔子看見了,心想:平日裏我教他的禮節他都忘了!不知情的顏回盛好了粥,第一碗給老師。孔子說:“我剛夢見了神靈,第一碗粥,要先給神。”顏回聽出了話裏的意思,說明了事情的原委,孔子也像顏回道了歉。孔子這種知錯就改的態度,我們應當學習。

還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在《論語》裏有一句話“言必行,行必果。”現在這句話用於表揚。但是如果背了後面的'話,你就懂了。這句話連起來是“言必行,行必果,鏗鏗然小人哉。”這其實是一句批評的話。孔子的意思是:只知道聽信,一定去做,沒有正義感,不區分正義和邪惡的人,真是個小人。

最後我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華經典瑰寶成爲每一位中國人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把它放在心靈房間最顯眼的地方時常拿來擦拭。這樣,中華經典纔會世代傳承,中華民族昌盛久遠。

論語經典讀後感2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習後實踐,不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請教,不應該很開心嗎?別人不瞭解自己,自己卻不怨恨他,不是君子嗎?”

心得: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會讀書並不是有本事,很多人都是書呆子,懂了一個道理不去實踐,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懂得一個道理後不去實踐,終究會一事無成。只有經過實踐,道理纔會轉化成我們的能力。有人會說:“難道不應該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論語》裏一個“苦”字都沒有,所以看得出來,孔子以及他的弟子都把學習當做了樂趣。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方面,我們可以從空間上來理解。假如有志同道合的人來訪,我們一定要開開心心地接待他。尤其是古代,交通不方便,來個朋友,是很稀罕的事。因此,我們和朋友交往時,應該發自內心地開心。如果有朋友來我家,我會高興地迎接上去。當客人走時,我還會將他送到門口並送一份禮物給他。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從時間上來理解,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意見,獨尊儒術,不也是把孔子當成了遠方的朋友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當我們出於好心卻被冤枉時,不應該惱羞成怒。古語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只有心胸狹隘的.人受委屈時,纔會到處抱怨,變成類似祥林嫂一樣囉嗦的人。而君子則是心平氣和,坦然面對,不抱怨,不惱怒,不放棄,繼續行善積德,探求真理,一如既往。只要我們做事無愧於心,就不必追求被所有人理解。這就是孔子說的君子坦蕩蕩的境界。

論語經典讀後感3

當接觸到《論語》十則這篇課文時,我的腦子完全懵了,一點都看不懂。後來老師佈置了預習的任務後,我馬上回家來,在網上翻閱了《論語》十則的譯文以及它的來歷。

在百度百科上說《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孔子,是位非常偉大的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論政治家。《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爲至理。而且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 曾經有人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

在這幾句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的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爲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爲師。

我覺得,這句話講得非常好,幾個人在一起互相指教、互相幫助,指出對方的錯誤,看清自己的缺陷,不僅可以增長三人的知識,還可以增進三人的友誼,真是一舉兩得。

中國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啊!我不禁感嘆着。

論語經典讀後感4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論語經典讀後感5

論語是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本語錄,講述的是孔子與其弟子或一些官員的對話,是儒家的經典之作。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段: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明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段話的意思思是說:學完了再去複習,不讓人開心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快樂嗎?人不知我而我卻不生氣,不是君子嗎?看了這段話,我想到了明朝的劉大夏。

小時候的劉大夏十分聰明,對孫子兵法更是情有獨鍾。看了一遍又一遍,總是愛不釋手。他告訴別人:“我遵守了孔夫子‘學而時習之’的教誨,十分高興。”劉大夏當上官後,他的同窗來找他敘舊。劉大夏擺了一桌酒席,對同窗說:“唉,自我當官後,也只有遠方來的你讓我如此愉快啊!”

有一天,劉大夏在路上遇到一個醉漢,官兵大喝:劉大人出巡,讓道讓道!”醉漢說:“什……什麼劉……劉大人啊?”官兵說:“就是劉大夏劉大人!”醉漢說:“沒聽……聽說過……過這玩……意。”劉大夏見狀說:“算了算了,繞道走吧。”按照孔夫子的話說,劉大夏的這種行爲就是君子所爲。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我們一開始觀察人,正如孔子所說,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爲人處事。但是自從讀了《論語》我才知道,要真正瞭解一個人,聽了他說的話之後,還要觀察他的行爲,這樣才能真正瞭解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以,讀了《論語》之後,使我受益良多。它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讀書,讀好書,多讀經典著作,才能令我們的思維更敏捷,視野更開闊,做事更合理,才能讓我們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道路上不斷自勉,少走彎路。才能讓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日常行爲規範。

論語經典讀後感6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說幾個人在一齊行走,那麼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爲先,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纔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是同樣具有教育好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能夠成爲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說吧,在這個60人的羣衆裏,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能夠使我這株置身於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說拜能者爲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麼“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爲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論語經典讀後感7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及後學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最後編定於戰國初期。因其成於衆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

《論語》的原文都是文言文讀起來很吃力,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我只讀懂了一些。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一句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曾子殺豬的故事。這個故事講了:孔子有個學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兒子哭鬧着要跟着去,妻子就哄他說:“你在家等我,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妻子回來,見曾子正磨刀霍霍準備殺豬,趕忙阻攔說;“你怎麼,你真的要殺豬給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認真地說:“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影響,我們說話不算數,孩子以後就不會聽我們的話了。”他果真把豬殺了。這個故事中的曾子很誠信,雖然兒子可能忘了,但是也要說話算話,不能撒謊。

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像曾子學習,誠實守信。有一次,我答應吳彥容下星期一給她一些紙,一回到家,我就把這些紙放到包裏,以防忘記。星期一,當我把一些紙給她是,她說:“哦喲!我已經忘了,你還記得啊!”我說:“當然!我答應過你,就一定要做到!”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成爲一位講誠信、說話算話的人!

論語經典讀後感8

《論語》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經典,過去被稱爲“中國人的 ‘聖經’”,是人人必讀的書。有幸的是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我接觸了《論語》,慢慢地瞭解了《論語》,最後《論語》成了我的朋友,我的老師,我從《論語》中學到了怎樣做人,怎樣處事。

《論語》的思想核心是講做人的道理,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待人處事,如何修養自己,使我們成爲有理想、有道德、能擔當大事、有益於社會的人。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是在儒學、孔子思想的影響下發展過來的。我們常用的許多成語、家喻戶曉的禮俗和普遍遵循的`道德價值標準,都與傳統文化和儒學分不開。

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在青少年時期形成的。我們在學校裏學了許多的知識,但是做人的道理學得少之又少,《論語》就像是甘霖一樣滋潤着我的思想這棵幼苗,讓那棵幼苗茁壯成長起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雖然是從領導者的角度來說的,但是我讀出了爲人的品行要端正,做事要堂堂正正,這樣才能服人;“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辨證地告訴我一些基本的道理,做事不能急於求成,不能貪圖小利;“吾日三省乎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告訴我怎樣與人相處,怎樣交朋友……

《論語》用最簡潔而又最深刻地語言讓我情操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了淨化。讀了《論語》我懂得了要尊敬長輩,誠信,友愛,節儉等道理。非常感謝有這部優秀的國學經典伴我健康成長。

論語經典讀後感9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衆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爲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爲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經典讀後感10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爲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爲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瞭解了其中的道理,纔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論語經典讀後感11

在學習班裏,同七年級預備班的學哥學姐們讀到了七年級上冊的課本,其中,《論語十則》這篇文章勾起了我濃厚的興趣。

起初,我看不懂這奇怪的`古文,看不懂那極其深奧、奇怪的文字。之後,教文言文20xx年的那位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其中的大意,讓我們讀三遍,然後,背下來,我覺得十分容易,比死記硬背強多了。最後,我寫下了這篇讀後感,下面,我選了幾則論語,分享給大家。

論語之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大意是:學習之後按必須的時間複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到來,不也很快樂嗎所以我覺得,人生,好比一塊麪包,你已經把一塊麪包吃完了,不必須你的一生就過完了,你能夠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更好吃,更有用處的東西,不是嗎

論語之二: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大意是:我每日反省自己:替別人出主意是不是盡心盡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讀到這篇論語的時候,我覺得此刻的孩子一般都很任性,不會反省自己。我就應學會檢討,學會反省自己,同學們你們也就應行動了!

論語之三:子曰:歲寒,然後之松柏之後凋也。《子罕》大意:碰上寒冷的冬天,才明白松柏最後凋謝。讀了這篇論語。我明白人的知識是無窮的。隨時隨地都能夠想出一個創意。

以上幾句中,有好幾句論語是孔子先生寫的,他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期的儒家創始人,是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讀了上面幾句論語,你是否感覺自己又增長了一些知識,又懂了幾分道理,那就請繼續在論語中遨遊吧……

論語經典讀後感12

《論語》作爲孔子思想的精華,中華文庫璀璨的書籍,給人們帶來了許許多多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閱讀《論語》不僅使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可貴,而且領悟到了了孔子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延續。

《論語》中記載的瞬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則是這樣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樣的樂趣是最純真的,最自然的。相比於我們現實生活,那些玩遊戲後的熱愛,卻是非常的不自然的,不純真的,他們帶給人只是一種暫時精神上的快樂,而這種全身心的根源,卻是最本真的樂趣所在!

而且還有一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使我們不僅體會到這他的堅強樂觀,而且體會到對生活的.熱愛、渴望和激情,從而使得他最後的成爲孔子最得意的門徒之一,這樣的高尚品質又怎能不令我們學習呢?想想我們現在在衣食豐厚的社會裏,卻經常抱怨着各種各樣的不滿足,比比閆慧,這樣的樂觀,這樣的曠達大度,這樣的能把自己的胸襟籠罩世間的萬物,這種精神我們又怎能不學習呢?

閱讀《論語》,還是我還發現了許許多多在自己的不足。因爲《論語》中孔老夫子對許多的生活中許多的“惡”,以及許多社會的不美好的一面都作了抨擊。比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所以,我以後也一定要最好遵守這些品質,成爲一個高尚的有道德的良好的公民。收斂自己的不正當的行爲,端正自己的思想,像孔夫子精神光芒發揚到我的生活中和學習中去。

這次閱讀《論語》的體驗,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種精神震撼,而且是道德品質的提高,以及是各種各樣美好品質在我思想上的延續。

論語經典讀後感13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倫理、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瞭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爲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幹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爲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闢,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塗;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合纔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爲了這個目標,終生去踐行它。他的思想對現在的社會仍有啓迪。他爲了這個目標,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到了老年,他開始修訂《春秋》、《詩經》等,爲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播做出了貢獻。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後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

論語經典讀後感14

《論語》強調的學習包含仁、孝、信等道德範疇,絕不僅僅是學術性的知識那麼簡單。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言,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年輕人需要在家孝敬父母,離開家尊敬兄長,做事謹慎,說話誠實,廣泛地親愛衆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完這些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各類著作。我十分認可孔子將孝、悌、言、處世放在學文之前,正如現代一個詞彙斯文敗類指讀書人中道德敗壞的人,斯文敗類的學識再高,沒有好的孝、悌、言、處世作爲基礎,也不過是敗類。日本懸疑小說家東野圭吾大多數小說中的犯罪人物都是高智商,雖說小說是虛構的',但是小說又是現實的一定反映。正如一句俗話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倘若現實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如東野圭吾小說中高智商的犯罪人物,那社會就亂套了,而出現高智商的犯罪人物則是因爲沒有好的孝、悌、言、處世作爲基礎,因而我十分認同孔子強調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論語》帶來的新奇絕不僅僅我上面所言的一小部分,更是需要我們每個人一遍又一遍的細細咀嚼。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看到了一代大師孔子。這一切都帶給我無限的遐想,更是給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論語經典讀後感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爲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爲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