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說課稿模板彙總7篇

說課稿 閱讀(1.86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模板彙總7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二冊三單元的一首詞《如夢令》。

 一、教材分析

蘇教版教材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選文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組合。第三單元的主題是“詩文精粹”。編寫的意圖是吸收祖國傳統文化,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如夢令》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所作。詞人回憶了一次愉快的郊遊情景,因酒醉在途中誤入藕花深處,把棲息的鷗鷺都嚇飛了。作者遣詞、造句一如內容一樣的平實、自然。側重寫景,情景交融。通過景物的刻劃來抒發作者對大自然的讚美,對生活的熱愛,意境創造含蓄而深沉。

新課標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基於以上認識,結合學生的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掌握“藕”這個生字,理解、感悟詞意。

能力目標:有感情的吟誦古詞,掌握學習古詞的方法,激發學生誦讀、記憶、積累的興趣。

情感目標:通過詞句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意境,感悟古詞的韻味,領悟詞人所寄予的豐富情感。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我把想象意境,領會詞情,確定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教法與學法

1、教法: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法確定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和“以讀代講教學法”。

2.學法:首先,“邊讀、邊想、邊悟”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其次,讓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自主地發現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著名古詩詞評論家張中行先生曾說過:閱讀古詩詞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透過語句及意義而喚起詩情,走入詩境。鑑於這點,我打破常規,改革古詩詞教學的傳統做法;創設情景,以讀爲本、以學定教、發揮想象,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具體過程如下:

一、渲染意境,激發情趣

古詩詞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課程伊始,在古琴悠遠的樂聲中,召開一個小小吟詩會,聆聽着學生們飽含詩情的吟誦,自然而然的把課堂帶入了古詩詞特有的意境美之中,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詞的興趣,爲課堂教學做好鋪墊。以之前學過的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引出詞《如夢令》,然後由學生介紹課前收集到的有關李清照資料。

新課標對高年級提出的閱讀要求是:“學習瀏覽,能根據需要收集有關材料”。由於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變遷,以及古詩詞抽象、精煉、含蓄的特點,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於是,啓發學生課前可以去查詢資料。這不僅培養了學生收集、整理、運用信息的能力,爲學習古詩詞打下了基礎,也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品質。

 二、反覆誦讀感悟意境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張田若先生認爲:“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可見,“讀”是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與靈魂,“詩主乎情”,如此豐美的文學珍品,只有

靜下心來讀進去讀上心、纔能有所感悟,引起情感共鳴。因此,課堂上只有引導學生充分的層層深入的讀,才能達到感悟詞意、感悟詞境、感悟詞情的目的。

(一)朗讀課文,讀出韻味

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方式,以及吟詠的指導,使學生能讀出詞的韻味。

(二)、“胖”讀全詞,古文今譯。

首先,讓學生在註釋的幫助下,小組合作學習,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接着全班交流。通過逐詞逐句理解完後,請學生連起來說說整首詞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把詞讀“胖”了,而作者卻只用33個字就把一次郊遊的經歷寫清楚了,感悟古詩詞語言的凝練、含蓄。

此環節,教師不多作講解,而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討論,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

(三)、“美”讀全詞,想象畫面。

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欣賞的再創造。因此,形象意境,領會詩情,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古詩詞有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畫,李清照的《如夢令》向我們展現了“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一幅幅流動的畫。教學中,在學生熟讀詩文的基礎上,在古曲的縈繞中,讓學生展開想象,並用筆描述下腦海中浮現的畫面。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用筆來思考,也就是要求學生邊讀邊用書面文字及時記錄自己的閱讀理解和感悟。那些在閱讀時偶爾閃現的思想火花和靈感,因爲有了筆才得以留下精彩。在描述畫面的過程當中,他們也能旁徵博引,情不自禁的吟出許多經典的詩文,如“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等。想象---放飛了孩子桎梏的心靈,喚醒了孩子所有的感官:用耳聽、用嘴吟、用腦想、用心靈感受,不知不覺把自己帶入了特定的詞境中。使學生學詞的過程成爲愉悅身心的過程。

 (四)、“瘦”讀全詞、品味語言。

引導學生讀出詞眼看看,這首詞是圍繞這裏邊的哪一個字來寫的?

學生對詞眼的理解各不相同:暮、興、醉、驚、記。在找詞眼後,再讓學生聯繫詞的內容說理由,在詞的語言環境中,學生再一次細品了這首詞,感受到了作者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感,從中汲取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此時鼓勵學生把這首詞背下來,於永正曾這樣說過: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好的古詩文,好的現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記就不是學語文。

 三、對照比讀,延伸課外

出示李清照另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把兩首詞放一塊兒,說說你發現這兩首詞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學生通過對照閱讀,驚喜的發現《如夢令》這種詞牌在字數、句式、韻律方面的特點。實現學生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態度的融合、提升。在本課教學之尾聲,佈置學生課後繼續蒐集其他詞牌名的詞,來拓展學生詩文學習的範圍,以一課引一串,以本課爲突破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打開學生的詩詞的認識之門,樹立大語文觀。這纔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總之,“熟讀、想象、描述、體會、品味”的古詩詞教學模式,以古曲、古韻、古風、國畫使學生充分享受古詩詞的意境美、韻律美、凝鍊美,將學生帶入中華民族傳統的、博大精神的璀璨文化之中。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烏塔》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第十冊第二組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識,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先寫初逢烏塔,是在羅馬的旅館裏,主要寫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後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裝,準備按計劃繼續遊覽;接着寫晚上回到旅館後我和烏塔的談話,主要寫了烏塔的這次旅遊的行程之長,安排之周,準備之久,以及獨立生活的意識;最後寫烏塔和我道別,繼續她未完的旅程。

教學目的:

1. 認讀本課生字詞,理解不懂的詞語。

2.通過閱讀課文,瞭解烏塔是如何獨自一人遊歐洲的。

3.訓練學生在閱讀課文時要認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見解。

4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5.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6。 使學生從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這件事中受到啓示:我們中國孩子也應該學會自立

重點、難點:

教學本課時應引導學生着重探討:年僅14歲的烏塔爲什麼能獨自一人遊歐洲,你對此事有何看法和見解?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二、說教法學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需教教學生會學。

爲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教學中靈活運用自學法和討論法,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的學生自主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表述能力、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他們不僅學懂了這篇課文,還使他們知道今後在學習這類文章時,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質,從中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設計

(一)、啓發談話,引入新課。

1、 同學們喜歡旅遊嗎?都到過什麼地方?是獨自旅遊的一位14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人旅遊了歐洲,你們想不想了解她是怎樣旅遊的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22課(板書:烏塔)

2、 出示地圖,簡介歐洲

(二)、新授

1、 師導入:年僅14歲的小姑娘烏塔居然去了那麼多國家,而且還是一個人去的,你認爲她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請同學們把書打22課,按自學要求學習課文。

(出示小黑板)你認爲烏塔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①先自主學習 ②合作學習 ③集體交流 ④歸納板書

2、師過渡導入:小烏塔真是不錯,連老師都很佩服她呢?課文中不僅寫了烏塔的`經歷,也談到了中國孩子的生活,這句話 是 怎樣理解? (出示小黑板)

(1)、談一談你對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總不完美!這句話的理解。

3、指導學習寫作方法。

三、知識拓展

你對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有何看法和見解?

(一個未成年的孩子該不該一個人出去旅遊?)

四、質疑

五、總結

同學們、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需要獨立自主的人,我們從小培養自立的能力和習慣,自已會做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獨立生 活,自立自強,向烏塔學習,有主見而並不盲目,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膽大心細,熱情交往,有愛心,好學。我相信,將來你們一 定會成爲祖國的驕傲!

六、作業

1、 本課到這裏即將結束,同學們一定有很多感想吧!回去之後把你的感想寫下來。

2、 向爸爸媽媽講書述這件事,和他們交流一下見解和看法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並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則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簡介: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知識目標:

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瞭解簡單的物候知識。

B.初步瞭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

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四) 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二、說學生。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本文介紹豐富的物候現象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爲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物候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八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學生對說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並且能夠通過反覆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 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後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於這一點,我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

3.競賽激勵法。國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採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爲能力。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爲輔助教學手段。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安排 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徵,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教學環節安排如下 :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麼,這些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係呢?爲什麼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今天,我們將一起去破譯大自然的語言,探詢大自然的奧祕。《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並伴有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多媒體顯示)

3.學生讀(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我爲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我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本環節意在通過競賽激勵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這一部分我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誌性詞語。

三、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髮言。

四、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閱讀下文,回答文後的問題。(我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

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1)選一名學生讀1、2段。

(2)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多媒體顯示:

(3)精讀1、2段,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裏?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給以適當的鼓勵。

(4)教師提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爲‘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

(5)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

2.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說明語言的科學性。

3.教師總結: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爲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爲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三、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多媒體顯示: 我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瞭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儘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學生構思寫作後,選三四位同學讀自己的片斷,其餘同學評價。

四、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

1.我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並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多媒體顯示:

3.教師請有旅遊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遊中瞭解到的物候知識。

五、探究課文、釋疑問難。

六、走進自然暢談收穫。

七、佈置作業。

1.說明“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意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2.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爲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於慢性自殺。(意在強化學生們的環保意識)

3.同學們,用你們的慧眼、靈心去發現、傾聽大自然,用你們的 妙筆去記錄大自然的語言。(用準確生動富有科學性的語言寫一篇觀察日記,意在培養學生觀察和寫作能力)

說課稿 篇4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敬畏自然》,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說教材

(一)對課文的理解:

人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蹟,可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人類歷來都是奉行自我中心主義,甚至宣稱要征服自然。特別是隨着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更是按照自己的好惡隨意踐踏自然,肆意破壞環境:開山墾荒、圍湖造田、大肆捕殺野生動物、毫無節制地開採等等。當然,人類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乾旱、水災、泥石流、沙塵暴,還有那可怕的“非典”,這些無一不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鄭重警告。所以,人如何與自然和睦相處,如何創造美好、和諧的生存環境,已是新的時代主題,並且直接關係到民族與人類的未來。

於是,人教版語文教材繼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安排了諸如《珍珠鳥》等一系列保護動物、善待生命的相關課文後,在本冊中又編排了以《敬畏自然》爲首篇的第三單元,它們以不同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和思考,旨在引導學生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培養其科學理性精神,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同時讓學生明白,敬畏自然並不是走向“人定勝天”的反面,而是對“人定勝天”的發展,是對自然的人文性的探究。樹立他們平等對待生命的意識,與自然和諧共處。激勵學生愛自然,愛生命,愛生活。

(二)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感受並理解作者敬畏自然及愛護自然的觀點。

2、揣摩課文中富有哲理、講究形象的語言的含義。

3、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樹立平等對待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學習文章使用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的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及體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分析能力,但對這種比較抽象的議論性散文,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依據學生實際和新課標的“三個維度”的要求,制定了以上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體現的是“深課淺教”的原則。

二、說教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那麼教師在做到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同時,更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做到有序,有度,有的放矢的指導學生學習。見於學生學情實際,特採用情境導入法,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採用品析法,點撥法,探究法等探究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以此爲突破口,深化重點,突破難點。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和情感薰陶。實踐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的理念。

三、說學法

當然,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所以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整體把握課文時可採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之後,可採用討論法、探究法、情境體驗法和資料彙編法等。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美麗的自然風光令人賞心悅目,可自然有時也會給我們帶來災難。同學們,人與自然脣齒相依,息息相關。優質的自然環境是人們休憩生活的快樂家園,肆意破壞環境,就會使我們陷入無家可歸的悲劇。我們究竟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自然?《敬畏自然》會給我們指點迷津。播放幻燈片,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在這裏將課堂與生活、時政聯繫起來,讓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二、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兩遍課文,首先圈點勾畫,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其次,思考一下,作者爲什麼提出要“敬畏自然”?爲什麼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這個環節可小聲播放音樂,爲學生創設輕鬆的閱讀氣氛和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主題敬畏自然的含義。讓學生自主鑽研課文,結合大屏幕提示的問題弄清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同時鼓勵學生質疑解惑。

三、研讀賞析

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進行四人小組的合作討論交流,然後彙報交流成果。

1、人類爲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於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爲了進行自我認識,爲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3、人類並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4、我們有什麼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合作討論探究能力,作爲一篇議論性的散文,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意在讓學生品味此文語言的哲理美和思辨美,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如何用擬人手法淺顯易懂、生動形象的說理,如何用反問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啓人深思的'。落實品語言,學語言的目的。

四、拓展探究

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自己學了文章後有哪些想法,能不能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

要求:自主探究自由討論,提出質疑見解

(小組討論,交流發言)

這個環節的設置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對人和自然的關係進行深入探討和理解,完成教學難點: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走向生活,讓學生明白保護自然是大家的責任,應從你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在這一環節中請學生髮言說明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及意見,只要學生談來有理有據,都應給予肯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激勵他們的思維火花。

五、課堂總結

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老人,他有着無與倫比的智慧和無比寬闊的胸懷,他的一切兒女都是平等的。所以敬畏自然,就是熱愛自然,就是熱愛生命,就要樹立平等的對待生命的意識,與自然和諧共處。

六、佈置作業

(1)老師展示一些相關圖片,請學生做環保小記者,爲這些圖片配上簡潔的廣告語,號召人們保護自然、敬畏自然。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蒐集資料,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專刊。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豐碑》這篇課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第十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是根據同名小說改寫的。文章記敘了在風雪交加的行軍途中,一位紅軍的軍需處長因衣服過於單薄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表現了這位軍需處長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貴品質。

課文魅力:首先是課文中着力渲染的神態描寫和側面描寫,以及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這一點有助於學生學習寫作。其次,這篇課文閃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課文塑造了兩個幹部形象,一個是對戰士無比關懷的將軍;一個是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士的軍需處長。用這種忘我精神去打造學生的情感、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第三,全文以將軍思想感情的發展爲線索,通過對將軍的側面描寫來烘托軍需處長的品質。

全文可分四部分:先寫將軍對行軍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和考驗的思索,爲下文所發生的事情作了必要的鋪墊和暗示;接着寫將軍看到一位老戰士凍僵在雪地上時的激怒和對軍需處長的責備;然後寫將軍得知凍僵的老戰士正是軍需處長時的震驚和對軍需處長的崇敬;最後寫在軍需處長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將軍率領紅軍戰士繼續前進。

本單元訓練重點:注意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注意體會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注意體會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有條理地將思想內容表達清楚的。

結合課文實際、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制訂以下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正確讀寫下面詞語:“冰坨、呼嘯、惡劣、殘酷、襲擊、嚴峻、覆蓋、晶瑩、豐碑”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正確理解“豐碑”的含義。

技能目標:

感悟課文側面描寫比直接描寫更加感人和留有回味餘地的表現方法,學習神態描寫的方法。

情感目標:

1、深刻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與人合作。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如下:

1、讀懂課文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敘述順序。

2、引導學生初步領會課文先抑後揚及側面描寫的表現手法。

3、理解“豐碑”一詞深刻的含義顯然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

課時安排:本文宜用兩課時教完。

二、說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表演採訪法:課中讓學生表演將軍發怒的形象,讓學生採訪將軍,從而探明將軍發怒的原因,領悟人物品質。

課中實踐法:用給軍需處長設計碑文的方法,讓學生領悟軍需處長捨己爲人的可貴品質。語文學習的特點是實踐性,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語言,運用語言。“情”能補拙,用軍需處長“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品質去激發學生練習之情,發揮情感因素在課堂中的作用。

三、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醞釀情感

首先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聽過長征途中的故事嗎?讓我們一起觀看一段錄相,去回顧那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感人故事。(出示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媒體,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

(這樣貼近課文,貼近學生理解能力的導語,爲引入課文做了鋪墊,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達到“課伊始,情即發”的目的。)

2、揭題質疑——自主定標

有名言說道:問號是開啓科學大門的鑰匙!教學時適時啓發學生質疑,會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品質。課題揭示學生書寫後,教者便可激發學生質疑:看到這個課題,你想到了什麼問題?

學生可能會問:“豐碑”的含義?據此引導學生自主明確學習目標,教師相機點撥補充。

生自由泛讀課文,通過交流討論,弄明“豐碑”在課文中的特定含義。

3、直入重點,閱讀課文第七自然段:

(1)、出示圖片,通過仔細觀察,在頭腦中建構“豐碑”感性形象。

(2)、抓住關鍵詞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反覆品讀,領會課文中神態描寫的方法。

(3)、引導學生說出心中的疑問:老戰士爲什麼穿這麼少?爲什麼不發給他棉衣?

(4)、討論弄明原因,體會軍需處長的感人品質。

4、課中表演,昇華情境,學習將軍發怒部分。

(1)、反覆讀將軍發怒部分,體會將軍神態的變化及這種神態變化所體現的思想感情。

(2)、激發興趣挑戰朗讀:有誰覺得比他讀得好的就站起來讀!讀後引導學生評價。

(這樣有感情地“朗讀”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正如孟子所說“以意逆志”,同時讓學生經歷了語言。)

(3)、安排採訪實踐,表達自己領悟到的感情。

推薦一名讀得最好的同學表演將軍,然後讓全班同學採訪:

將軍,你爲什麼發這麼大的怒?

將軍,我發現你的眼睛溼潤了,爲什麼?

將軍,你爲什麼向軍需處長敬一個軍禮?

(“排演”和“採訪”使得閱讀變成了一種目的明確的自覺任務,一種其樂融融的活動。“排演”和“採訪”又使學生設身處地當一回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代角色說話,這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體驗。有助於讓他們在真切的情感體驗中,更深刻地體察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豐富自己的情緒經驗,形成相應的積極情感,提升道德信息貯備。)

5、再讀第七自然段,練寫碑文。

(1)、讀,點劃出描寫軍需處長神態的詞語結合圖片進行品讀。讓學生從軍需處長那坦然自若的神態體悟軍需處長的堅韌剛強和捨己爲人的品質。

(2)、爲軍需處長的“豐碑”設計碑文。

同學們,面對軍需處長這座“豐碑”,你想寫些什麼呢?

學生寫完後交流,概括成簡短的碑文,用毛筆寫下來張貼。

6、品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質疑探究。

重點指導理解反問句:如果勝利不屬於這支隊伍,還會屬於誰呢?

7、迴歸整體,領悟寫法,總結全文。

8、課後延伸,能力遷移運用。

讓語文作業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摘抄課文中的好詞好句,持之以恆積累詞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閱讀長征途中的另外的感人故事。

設計意圖:

一、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而且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教學獲得之中。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通過表演、採訪加強合作與探究,讓課堂成爲學生合作交流的平臺。

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各位同行: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物質的分離與提純(除雜)》,下面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思路。

一、 說教材

《物質的分離與提純(除雜)》屬於國中化學實驗與探究的內容,沒有專門的版塊,但貫穿整個國中教材,在生產、生活和科學實驗中有重要的地位。

《物質的分離與提純(除雜)》,這一知識點在我省會考考試中爲必考考點,分值在2-4分以。

二、 說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要求、會考考試說明、會考試卷研究,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掌握常見物質組的提純(除雜)原理及方法。過程與方法:學會審題獲取有用信息,並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物質的分離與提純在生產、生活和科學實驗中的重要性。

三、 說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整節課內容,我將重難點確定爲:常見物質組的分離與提出(除雜)。

四、 說學情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相關反應並且已經接觸過相關內容與試題,對物質的分離與提純有初步的瞭解,能對簡單的物質組進行分離或提純,但是沒有系統的、專題性的講解過,因而對難度高一點、更深層次的知識可能摸不到頭腦。

五、 說教學法

基於這樣的情況,本節課的.我當從簡單混合物的分離與提純開始,採用循序漸法與講解法相結合,引導學生由簡到難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方法直到掌握常見物質組的分離與提純(除雜)。

六、 說教學設計

首先由“喝水、丟粉筆頭”引入本節課內容,學生自主學習並初步瞭解物質的分離與提純的概念後,給出物質的分離與提純(除雜)原則,物質的分離與提純有簡單的物理方法和稍難的化學方法,由例題帶領學生歸納常見的物質的分離與提純(除雜)的8種方法。之後學生之間、學生老師之間進行交流、互動答疑。之後是課程目標提升,在此共設計13個小題,以鞏固本節課的內容。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理解與設計,望各位同行給於指導!

說課稿 篇7

開場白:各位老師早上好,我是11號選手XXX,我今天要說課的題目是:細胞的能量通貨——ATP。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首先,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二節的內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爲後面學習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本節內容也是大學聯考中的熱門考點,在考試大綱要求中屬於Ⅱ類,要求學生理解並能在複雜的情景中綜合運用。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教學目標定於以下三個方面:

1) 知識方面:學生能簡述ATP結構特點並能寫出其結構簡式,能理解ATP與ADP的轉化和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2) 能力方面:旨在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希望學生能形成主動參與學習的學習態度,體驗合作學習的氛圍。其中重點是ATP的結構和ATP與ADP的相互轉化,而後者是本節的難點。

 其次,學情分析,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三大能源物質的功能、與能量代謝有關的細胞結構,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有一定障礙,如ATP的化學鍵如何斷裂等。

在教法上,爲貫徹新課程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在思索、質疑、探究、實驗中領悟科學研究的方法,爲實現教師教法的轉變,我將以問題爲索引、學生爲主體的科學探究模式,並與模型多媒體有機結合營造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和諧課堂。

在學法上,因爲本節課的難度不是很大,學生基本能看懂書本對本節知識的介紹,所以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設計的解釋、資料的閱讀、問題的討論等來學習本節課的內容。

下面我將重點介紹以下我如何在教學過程突破重難點,我的教學過程設計爲以下六個環節:

① 導入(目標達成:ATP是細胞內直接能源物質)

通過展示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通過設疑“是什麼使螢火蟲發光?” 提出螢火蟲發光器探究實驗,讓學生通過探究實驗的設計得出使螢火蟲發光的'是能源物質是ATP。從而引出今天的新課——細胞的能量通貨ATP(此時板書標題)。可能絕大多數同學對直接能源物質這樣抽象的概念不是能很好理解,於是我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將ATP比作現金,糖類脂肪比作銀行存款,將抽象的關係形象化,有利於學生理解。

② 自主學習(目標達成:ATP的結構特點)

由於這部分內容不是太難,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完全能夠理解,所以這部分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爲了提高學生自學的效果,我準備了一份學案(此時會向評委展示一份學案),讓學生邊閱讀邊完成學案上的填空和問題,再讓學生展示問題答案,教師評議答案。這樣可以很好將課堂歸還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局面。

爲了突破學生首次接觸ATP缺乏感性認識,我將展示三磷酸腺苷二鈉片的圖片,說明ATP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ATP的存在。最後通過板書歸納知識要點,形成知識體系。

③ 資料分析(目標達成:ATP和ADP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展示兩則資料,設疑如何解決生物體內ATP含量極少卻需要量很大的矛盾。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出ATP和ADP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轉化的具體過程是個難點,特別是對化學鍵的斷裂和能量的變化學生可能很難理解。我將通過動畫展示來突破難點,讓學生感受ATP中斷裂和合成的化學鍵是遠離腺苷的高能磷酸鍵,以及該化學鍵形成和斷裂時的能量是不同的,再通過板書來加深印象。

④ 模型構建(目標達成:ATP和ADP相互轉化的過程)

爲了說明ATP與ADP的轉化不是一個可逆反應,讓學生四人一組進行模型構建,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態度。但這一類活動有一個弊端就是:學生課堂上覺得好玩,課後又好像什麼都沒學到一樣。所以我通過設計列表比較環節把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形成知識體系。

⑤ 小組討論(目標達成: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聯繫生活和利用圖片認識ATP在生活中的運用,討論、補充和完善ATP的作用。教師總結學生的發言,強調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的區別。

⑥ 小結:最後用一概念圖的形式進行課堂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