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說課稿模板集合9篇

說課稿 閱讀(2.23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模板集合9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有趣的平衡》屬於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整理和複習》中的綜合應用的第一課時,活動內容分爲製作實驗用具、體會槓桿原理、體會反比例關係三個部分組成。教與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是對比例知識的鞏固,而且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有利於學生對反比例關係的理解,有利於學生分析動手、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2、學情分析

有趣的平衡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知識的基礎上設計的,六年級學生屬於國小高年級學段,學生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平衡現象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學生很少對其進行理性分析,他們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經驗,而未上升到科學的層面。爲此,重視有趣的平衡的教學,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左邊的棋子數乘刻度數等於右邊的棋子數乘上刻度數,初步感知槓桿原理。同時發現左邊的棋子數刻度數的積不變時,右邊的棋子數與刻度數成反比例關係,加深學生對反比例關係的理解。

3、教學目標

⑴通過生活中平衡現象的實驗,體會所學的`比例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⑵通過實驗尋求規律,培養學生動手實踐、抽象概括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⑶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體會學好數學的應用價值。

4、教學重點

體會槓桿原理,加深對反比例關係的理解。

5、教學難點

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這部分內容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過程,因此,教學時,可採用動手操作、直觀發現、探究概括、應用昇華等措施進行教學,使學生體會到右邊刻度數增大,棋子數反而減少;刻度數減小,棋子數反而增大的規律,真正對棋子數與刻度數成反比例關係的理解。

三、說學法

由於學生的智力是多元的,在思維上存在着差異,有的善於形象思維,有的善於邏輯推理,有的善於動手操作,綜合考慮,本課應以學生爲主體,以合作交流爲主要形式,調動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讓人人學習到有價值的數學。

四、說教程

㈠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談話引思。同學們,玩蹺蹺板時,怎樣使它平衡呢?

2、交流引新。剛纔同學們的交流,實際上是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這個活動的名稱就是有趣的平衡。(板書課題)

[意圖: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讓學生從熟悉的玩蹺蹺板活動中產生疑問,引出新知,從而增強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和好奇心。]

㈡合作互動,探索規律

1、感知平衡現象

投影:教師出示蹺蹺板、天平等圖片。

提問:①這幾幅圖都共同反應了一種什麼樣的現象?你是怎麼知道的?②這裏的平衡與什麼有關?

追問:質量是不是平衡的唯一標準呢?

[意圖:通過觀察,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衡現象,提出質疑,激發了學生探究、實踐、驗證的慾望。]

2、實驗探索規律

⑴活動要求。在動手之前,一要明確活動每一步的任務和要求;二是以小組爲單位,按照活動步驟合作活動;三是活動時要邊動手邊思考:與前面學習的哪方面知識有聯繫?怎樣應用我們學習的知識來更好地完成這個活動?

[意圖:活動之前,先提出活動要求,這樣讓學生活動的目的性更強,活動更規範有序,從而增強活動的效果。]

⑵實踐探索

實驗活動一:

談話思考:活動的第一個步驟做什麼?

觀察回答:課件出示第114頁第一幅圖。

教師小結:一要注意竹竿粗細均勻;二要選好中點;三要從中點向左右兩邊,每隔8釐米做一個刻度記錄,儘量相等。

小組活動:按上述要求操作,檢驗是否平衡。

[意圖:通過圖片來反映活動,學生看得比較具體,同時通過觀察、分析、操作,爲活動的準確性奠定了基礎。]

實驗活動二:

提問思考:①如果兩個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②如果兩個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什麼樣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討論交流:先在小組內互相討論,再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小組活動:動手驗證交流觀點的正確性。

左右兩邊刻度相同,放入的棋子同樣多,就能保證平衡;當左右兩邊棋子同樣多時,槓桿中點兩邊的刻度相等才能保證平衡。

[意圖: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在特殊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從而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拴繩的那個中點是支點,當支點兩邊等距離的物體質量相同的時候,竹竿保持平衡。]

實驗活動三:

操作思考:①如果左邊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證平衡?②如果左邊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棋子呢?在刻度2上呢?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69頁例1、例2。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學生在三年級已初步認識分數,但那時所學的分數都是分子小於分母的分數,所以,學習這節內容,使學生比較全面地理解分數概念與培養對分數的數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學目標的確定:

當今時代是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所以教育也要追隨時代發展的步伐。遵循課標提出的“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育理念,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①使學生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

②通過學習真分數、假分數,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③使學生掌握真分數,假分數的特徵;

④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⑤使學生在思考中、討論中,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

4、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掌握真分數、假分數的意義和特徵。

5、教學準備:

數張正方形紙片

二、說教法和學法

這是一節數學概念的教學,學生對於數學概念的認知建構都是從直觀到抽象的,所以我主要採用“激趣——探討——建構——深化”的教學主線進行教學,運用直觀教學法和引導發現法。

課標指出:學習方式的核心是思維方式,思維方式關係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學習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所以說學習方式是至關重要的。

本班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求知慾強,對分數有一定的認識。我大膽放手讓他們運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程序

四 、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複習:什麼叫分數?

2 .用分數表示出下面各圖的塗色部分。(出示教具)

請學生分別說出每個分數的意義。

(二)教學實施

1 .提問:比較上面三個分數的分子與分母的大小?這些分數比1 大還是比1 小?並說明理由。

2 .學生觀察後,試着回答。

學生:(第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這樣的4份也就是一個整圓,表示1 ,而陰影部分只有1 份,所以比l 小。

再請學生分別說出另外兩個分數。

3 .老師指出:像上面的4 個分數都是真分數。我們過去接觸過的`分數,大都是真分數。那麼,你能說說什麼叫真分數嗎?

4 .讓學生獨立思考後,與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回答。

5 .小結: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做真分數。真分數小於1 。

6 .老師再出示例2 中圖形的教具。

7 .請學生分別用分數表示每組圖形中的陰影部分。

提問:第一幅圖中,把一個圓平均分成幾份?表示有這樣的幾份?怎樣用分數表示?

老師強調:第二組圖和第三組圖中每個圓都表示“1”。

8 .比較分數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再與1 比較。學生觀察圖,試着進行比較,與同桌交流。老師指名回答:所表示的陰影部分佔據了整個圓,所以等於1 ;所表示的陰影部分佔據了1個圓還多,所表示的陰影部分佔據了2個圓還多,所以和都比1 大。

9 .老師指出:像這樣的分數,叫做假分數。假分數大於1或等於1 。

請學生舉出一些假分數的例子,引導學生多舉一些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假分數。

10 .引導學生完成教材第70 頁的“做一做”。

(l)學生先獨立完成第1 題,然後訂正。

(2)學生再獨立完成第2 題,引導學生觀察:表示真分數的點和表示假分數的點,分別在直線的哪一段上?

(三)思維訓練

1、在分數中,當a小於()時,它是真分數;當a大於或等於()時,它是假分數。

2、在分數 (a0)中,當a小於或等於()時,它是假分數; 當a大於()時,它是真分數。

3、分數單位是的最小真分數是() ,最小假分數是()。

4、 寫出兩個大於的真分數()和()。

5、 判斷正誤.

(1)小於1的分數是真分數. ()

(2)假分數大於1. ()

(3)假分數大於或等於1. ()

(4)真分數小於1. ()

(5)大於1的分數是假分數. ()

(6)等於1的分數也是假分數. ()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真分數和假分數的特徵,真分數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數小於1 ;假分數的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數相等,假分數大於或等於1 。通過學習,要會正確區分哪個分數是真分數,哪個分數是假分數,並會正確應用概念靈活解題。

說課稿 篇3

一、根據大綱要求和課文內容,定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大綱要求: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鑑賞能力,提高審美趣味,豐富個人感情世界,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本文是作者中年因烏臺詩案貶官黃州時所作。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後赤壁賦、記承天寺夜遊及本文赤壁懷古

本詞上片描繪眼前壯麗的長江景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短短的13個字,使人的視聽受到強烈的震撼,彷彿使人回到三國時期的戰亂紛爭的年代。

面對此景,在詞的下片中,作者很自然的發懷古之幽思,赤壁之戰的英雄們出現在作者的腦海裏。作者沒有寫劉備,是因爲劉備太嚴肅,年紀也不少了;作者沒有寫諸葛亮,是因爲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無法望其項背,況且諸葛亮沒有英雄美人的故事。此外,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性結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壯的景物描寫的特徵,其傷感與悲涼也會超越後文的“一尊還酹江月”。作者只看好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寥寥13個字,寫出了一個風流瀟灑、指揮若定的儒將形象。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明顯,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讀者聯想到作者自己,壯志未酬,貶官黃州,兩鬢髮白,無所建樹,不免悲從中來,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

這是壯志難酬的感慨,這是悲壯蒼涼的無奈。這種情感千百年來之所以能夠震撼每一個讀者的心靈,除了這種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還與這種情感在本詞中得以充分表達有關。

這種情感依靠什麼得以充分傳達出來的呢?

一是借長江之景抒情,借壯闊之景抒悲壯之懷;二是借英雄周瑜反襯,形成強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詞寫景、懷古、抒懷,三者完美結合,渾然一體。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學些什麼呢?

根據大綱要求和課文內容,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爲:

1.理解詞人複雜的心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2.掌握一些常用的鑑賞詩歌的方法。

確立重點爲:

1.情與景的自然結合

2.用典的貼切自然

確定難點爲:

如何理解“人生如夢”。

有人說“人生如夢”表達了作者消極頹廢的處世態度,其實不然。

本詞表現了蘇軾複雜矛盾的思想。蘇軾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諸葛亮、陸贄等經世濟時的人物,希望尊主憂國,渴望建功立業;一方面又酷愛陶潛,追慕老莊,在險惡的政治逆境中能夠保持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又跟和尚親密往來,精通禪學。儒、道、佛三家思想,本來是矛盾的,但蘇軾習慣於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區別對待,採用“外儒內道”的形式,把它們統一起來,從而構成了蘇軾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交織着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態度。這首詞中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既激起了他豪邁奮發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產生“人生如夢”的感慨。這首詞具有感奮和感傷的雙重色彩。蘇軾的感傷是由於建功立業的激切熱望不能實現而萌發的,我們應當更多地體會他對事業對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傷感。“人生如夢”反過來也可以激發我們對人生的追求,這也正是這首詞的理趣所在。從語言上體會這首詞,也是“奮”壓倒了“傷”。意境壯闊,風格豪放,反映了蘇軾的.寬闊胸襟。

二、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確定教學過程和教法、學法

(一) 教學過程

引入 由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引入

疏通文義 1、教師範讀課文,正音

2、學生翻譯課文,正義

寫景

赤壁景物

1、指導學生描繪出赤壁之景:繪聲繪色

2、指導學生概括出景物特點:壯闊宏大

3、比較一:爲什麼不寫長江平靜之景?明確寫景的作用

詠史

英雄周瑜 1、周瑜形象的特點?風流儒雅,少年得志

2、比較二:把周瑜換成孫權或諸葛亮好不好?理解寫周瑜形象的作用,體會用典的貼切

抒懷

作者蘇軾 1、“人生如夢”的感嘆是否消極?與前面的壯闊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協調?

2、比較三:將本文與陸游的《訴衷情》、辛棄疾的《破陣子》比較,體會這種情感的複雜性。

3、教師適當引導、點撥,並適時進行情感和思想教育

歸納總結 教師設問:本文是怎樣將寫景—詠史—抒懷三者完美統一的?由學生來回答,並總結出鑑賞詩歌的兩個要點,並板書

背誦全詞 自由背後,再個人有感情的誦背

佈置作業 將本詞與其他“赤壁詩”作比較

(二)教法和學法

詩詞的鑑賞離不開比較,在比較中讓學生髮現異同,在比較中讓學生明白孰優孰劣。所以在教法和學法上主要運用比較法,輔之以朗讀法、討論法、練習法等等。

1.在分析景物描寫時,設問:長江有洶涌的時候,也有平靜的時候,作者爲什麼寫長江壯闊之景,而不寫長江平靜之景?通過比較,得出景物特點及寫景的目的。

2.在分析詠史用典時,設問:赤壁之戰中的英雄很多,如孫權、諸葛亮、劉備等等,作者爲什麼只寫到周瑜,而不寫其他人呢?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用典的自然貼切。

3.在分析情感的抒發時,在提出“人生如夢”是否消極頹廢的問題後,引導學生將陸游的《訴衷情》、辛棄疾的《破陣子》與本詞進行比較,目的是爲了深入理解本詞情感的複雜性。

說課稿 篇4

大綱指出:閱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它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通過學習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識過程。國小生的認識過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鞏固、運用四個基本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啓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教學思想。

《跳水》是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記敘了在一艘外國帆船上發生的事:一隻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杆頂端最高的橫木一頭,孩子爲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爲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劃分爲四段,分兩課時教學。本節課着重理解課文第三、四段的內容和事物之間的聯繫,使學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根據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注意事物的聯繫”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確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①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船長在危急中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②學習用“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的方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③能用“模仿”“顯然”造句;

④朗讀課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事物的發展是由於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聯繫而產生、發展、變化的。難點是理解船長爲什麼要叫孩子跳水。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我運用板書、板畫激趣引學;錄音、錄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讀、議、說、練”四環節讀書法和“粗、精、品”三讀的閱讀方法,讀懂課文內容,落實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程序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板書畫——激趣引學;

二、讀片斷——體會險境;(感受)

三、議方法——發散思維;(理解)

四、說聯繫——落實目標;(鞏固)

五、練語言——鞏固發展。(運用)

具體的操作過程是這樣的:

一、板書畫——激趣引學

這一環節是爲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教師邊板畫邊敘述:在碧藍的大海上,風平浪靜,有一艘外國帆船完成了環球旅行,正往回航行。人們的心情愉快,聚在甲板上玩樂,這時,發生了什麼事呢?讓學生回答,老師繼續板畫。緊接着問:課文的第一、第二段分別講了什麼?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起因) 水手 追 猴子

(發展) 猴子 逗 孩子

以教師的敘述和板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緊接着讓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既複習了上一節課的內容,鞏固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又啓發學生積極思維,爲學習新課做好準備。

二、讀片斷——體會險境

這是本節課的主要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粗、精、品”三讀的閱讀方法,結合課後“思考·練習”第一題,學習課文的第三、四段。分兩步進行:

放開、走上

第一步,學習課文第三段。先讓學生提出學習這一段要解決的問題,教師再進行概括、歸納:

(1)孩子爲什麼會走到桅杆頂端的橫木上去?

(2)從哪些地方看出孩子處境十分危險?讓學生帶着問題看錄像,聽錄音,粗讀課文,自己動腦筋找出答案,對課文的內容有個整體的感知。然後引導學生通過精讀重點句子,理解文中描寫猴子戲弄孩子的兩個句子,通過讀議,體會孩子“氣極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頂端橫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寫孩子走上橫木的動詞:“放開、走上、搖晃、發抖”以及描寫水手錶情變化的詞語:“嚇呆了,大叫一聲”和“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命了”,“即使他走到橫木頭上拿到了帽子,也難以迴轉身來。”(用幻燈打出)這兩組描寫孩子所處位置的複句,讓學生品味,(利用板畫幫助理解),使學生知道孩子遇險,面臨生死的險境,情節達到高潮。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如下:

(高潮)猴子 逗 孩子 搖晃、發抖 險

第二步:指導學生小結出學習第三段的方法——“粗、精、品”三讀閱讀法,進行學法遷移,學習課文第四段。通過“三讀”,使學生知道:在危急的時刻,船長是怎麼做的,他爲什麼這樣做。並讓學生把第四段內容歸納出來,模仿老師的板書,進行板書。

(結果)船長 命令 孩子 跳水 脫險

根據兒童心理學有關理論:“國小生的感知覺和有意注意還正在發展,情緒性仍很明顯,學習過程中,常受到當時情緒和興趣的影響……”爲了增強直觀性,使學生更清楚地瞭解孩子所處的險境及孩子與猴子之間的聯繫,在以上兩個環節的教學程序中,我運用板書,板畫,同時運用錄像、錄音等電教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綜合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整個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並注意指導學生運用“粗、精、品”三讀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使學生學會讀書。“粗讀”能大概瞭解文章的內容;精讀是能用“點、圈、勾”等記號畫出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詞。

三、議方法——發散思維

人的創造力主要是依x求異思維,它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求異思維要求學生憑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等角度,創造性地解決疑問。依據這一理論,我設計了這一環節,讓學生設身處地探討搶救孩子的妙法,老師問: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員,你準備採取什麼辦法使孩子脫險?讓學生暢所欲言,但暫不論辦法可否。再組織學生討論:孩子從高高的橫木上跳到水裏,同樣有危險,船長爲什麼要命令孩子跳水呢?你的辦法和船長的辦法相比,哪一個的辦法好?採用小組討論的辦法,讓學生各抒己見。它既爲每個學生參與學習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又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信息溝通,引起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在和諧、熱烈氣氛的學習活動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認知結構、個性品質得到積極發展,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多向性、靈活性和創造性。教師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有關語句,進行種種假設、推理、分析、比較得出:船長果斷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兒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辦法,從而懂得課文以“跳水”爲題的深刻含義及船長的沉着、機智、果斷,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採用啓發、對比、議論、交流等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發揮主體作用,體現“主體轉移,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精神,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單向信息傳遞的束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積極性。

四、說聯繫——落實目標

依據國小生好動、愛玩、有旺盛的求知慾的特點,我設計這一環節,使學生充分地動腦、動口、動手,把所有的感官調動起來。指導學生看着板書、板畫,說出孩子、猴子、船長、水手之間以及環境等的聯繫,以幫助學生理解事物之間是怎樣聯繫的,懂得這個故事就是在事物的聯繫中發生、發展、結束的,並讓學生用簡單的圖示進行板畫。看板書、板畫來說、來畫,既充分發揮了板書、板畫的直觀性,邏輯性等作用,又使學生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及語言能力得到訓練。

在說、畫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了什麼?讓學生暢所欲言,從學法上和思想上進行指導,使學生學文以明理,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體現語文教材的知識性和教育性,落實教學目標。

五、練語言——鞏固發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有語言的訓練,這一環節只是相對集中地進行語言訓練,以求得到鞏固發展。語言主要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由於教學時間的限制,課堂上着重於口頭語言的訓練,書面語言的訓練可留在課後進行。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兩道練習題:

(1)理解“模仿、顯然”並口頭造句。

(2)在你熟悉的事物中舉例說說事物之間的聯繫。通過適當的練習,使學生把前面學到的東西加以運用,在運用之中,逐步地鞏固、熟練,形成能力,使學生學會分析事物和邏輯推理的方法,以利於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的同步發展。

最後讓學生質疑。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地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機會,交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長期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教法學法的採用和教學程序的設計,既貫徹了教學大綱的精神,又符合國小生的認識規律,體現了“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教學思想,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素質,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附:板書設計:

12.跳水

(起因) 一、水手 追 猴子

(發展) 二、猴子 逗 孩子

放開、走上

(高潮) 三、猴子 逗 孩子 搖晃、發抖 險

(結果) 四、船長 命令孩子 跳水 脫險

說課稿 篇5

第一部分是教學計劃及大綱要求:

其中教學計劃爲:每單元精講閱讀部分第一篇課文,課時是兩課時時間,總計90分鐘。需要完成的內容是全篇課文的講解及相關習題的練習。大綱的要求是:閱讀作爲外語教學訓練的歸結,通過閱讀開拓學生眼界,進一步提高語感和交際能力,爲學生自主學習創造充分的條件。我對大綱要求的理解是重點要放在爲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大學的學習,不同於初高中的學習,畢業後很多學生要面臨工作,培養學生快速自主的學習能力就是培養學生職場最核心的競爭力,因此引導學生自主獲得信息,找到文章重點是本課設計的重點。

第二部分是教學目標:

一。本課的教學目標中最基本的是知識目標:學生能掌握基本的詞彙,句子結構,相關語法,能夠理解文章意思 ,瞭解相關文化信息。

二。更高一級的目標是能力目標:

1.激發學生了解不同國家文化的興趣,任何學科的學習都要以興趣爲基礎,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相關的文化對興趣的培養,英語文章的理解都大有幫助。如果考試中的閱讀理解是同樣的難易程度,但一個是考端午節的文章,一個是考狂歡節的文章,相信學生一定是第一篇文章做的效果好,因爲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相關信息,而對西方的狂歡節學生知之甚少。因此,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對應試,尤其是閱讀部分的得分,會有很大的幫助。

2.培養學生理解英文文章,快速準確獲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學生畢業後面臨工作,職場不同於學校,如何快速的獲得信息,學會相關工作流程是職場必備的素質,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着重培養學生在短時間之內理解文章,找到文章重點的能力,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這是我們大學教育的教學中重要的一項教育目標。

3.學習文中地道英語句型的寫法,完善寫作能力。英語文章的講解初高中就有,但側重點應該是不同的,大學階段不應僅僅把閱讀的教學重點放在意思的理解,和單獨詞彙的使用上,要讓學生學會模仿學習文章中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寫出地道的英文句子。這是對大學英語中閱讀教學的更高要求,這有利於學生英語水平得到質的提高。寫作能力在職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基本的能力之一,雖然寫作在聽、說、讀、寫、譯中是難點,但只要經過不斷的模仿,練習,學生能夠寫出標準的清晰的英語文章,相信這對學生步入職場會有很大的幫助。

4.靈活運用所學詞彙。這要求學生不僅知道詞彙的意思,而且可以運用到實際英語交流中去,最重要的是學生可以運用到自己所寫的文章中去,很多學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背了很多的單詞,但最後考試的時候,寫作部分卻很多詞不會寫,原因就是平時對詞彙的運用掌握不好,只知道意思,不會運用,因此會再多的詞彙,不會使用,也是白費工夫,在教學中,老師要多給學生舉例,讓學生自主模仿、學習詞彙的使用,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詞彙的理解及運用。

三。最高一層的目標是素質目標:不同國家,習俗不同,應當尊重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學到相關禮儀,瞭解其他國家文化的同時,取其精華,弘揚發展本國文化。

第三部分是教學方法:

適用於本課的教學方法有:講述教學法,任務教學法,舉例教學法及提問啓發法。

1.講述教學法:這是所有學科授課過程中最根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教學法,英語區別於其他學科:要求部分內容英文授課,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意識到如果整節課都是英語授課,會有部分學生聽不明白,因此在文化背景介紹時會使用英語,配合多媒體教室中PPT的播放,將英文介紹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理解相關內容,但在重點語法、句型的講解中一定採取中文授課,要給學生講清楚講透徹,語言要具有啓發性。

2. 任務教學法:在學習文章之前我都會先提出相關的問題,並呈現在黑板上,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先閱讀一下整篇文章,找到相關答案。這種方法使學生能夠快速進入自主學習的氛圍中,快速獲得文章信息,理解文章大意,也劃出自己不會的詞彙,不理解的句子,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 舉例教學法:英語學科的教學是語言的教學,英語作爲第二語言,學生必須有模仿學習的過程,因此舉例教學對英語教學非常重要。老師要列舉英語句子,告訴學生語法詞彙的用法,並及時給出中文句子,讓學生模擬的寫出英文句子,讓學生學會運用。

4. 提問啓發法:這個教學方法要貫穿於整堂課的教學中,要啓發式的教學,隨時提問學生,瞭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補充並糾正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運用這個方法有效的增加了課堂中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使學生自主的學習。同時,提問的方法也很多,可以是口頭提問,也可以以書寫的方式提問。以前在講課時我存在的問題是課文講的很詳細,但課後練習講的不到位,學生練的很少,在督導老師的提議及啓發下,我改進了教學方法,在課後習題的練習部分,請學生到黑板寫答案,這樣我可以直觀的給學生訂正語法,詞彙甚至是單詞拼寫上的錯誤,同時會叫到不同班的學生,可以說是小型競賽的方式,這助於學生對習題部分增加興趣,準確獲取答案。同時,英語的教學目標還與A,B級考試相關,因此在我講完文章後,會讓學生做一篇A,B級水平的閱讀理解,我會提問答案,及提問相關句子的理解,經過教材中整片文章的學習,學生再去自己做A,B級閱讀題,都會感到得心應手,這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成就感,也將A,B級考試恰當的融入課堂教學中。

第四部分是學生的學習方法:

配合教學方法的實施,學生在課堂上可以以討論,回答問題,完成任務等方式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啓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到相關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學生應試與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其中討論的環節我會運用到文化背景的介紹環節中,讓學生討論自己地區的文化習俗,並交流他們所知道和了解的其他國家文人習俗,提高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當然學生學法的重點也是要放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第五部分是教學的實施和過程,以下是我對本堂課的設計

說課稿 篇6

一、背景分析

1、學習任務分析:充要條件是中學數學中最重要的數學概念之一,它主要討論了命題的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係,目的是爲今後的數學學習特別是數學推理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舊教材中,這節內容安排在《解析幾何》第二章“圓錐曲線”的第三節講授,而在新教材中,這節內容被安排在數學第一冊(上)第一章中“簡易邏輯”的第三節。除了教學位置的前移之外,新教材中與充要條件相關聯的知識體系也作了相應的擴充。在“充要條件”這節內容前,還安排了“邏輯聯結詞”和“四種命題”這二節內容作爲必要的知識鋪墊,特別是“邏輯聯結詞”這部分內容是第一次進入中學數學教材,安排在充要條件之前講授,既可以使學生豐富並深化對命題的理解,也便於老師講透充要條件這一基本數學概念。

教學重點: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三個概念的定義。

2、學生情況分析: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與舊教材相比,教學時間的前置,造成學生在學習充要條件這一概念時的知識儲備不夠豐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不夠充分,這也爲教師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新教材在第一章的小結與複習中,把學生的學習要求規定爲“初步掌握充要條件”(注意:新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是“掌握充要條件的意義”),這是比較切合教學實際的.由此可見,教師在充要條件這一內容的新授教學時,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滾動式逐步深化,使之與學生的知識結構同步發展完善。

教學難點:“充要條件”這一節介紹了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三個概念,由於這些概念比較抽象,中學生不易理解,用它們去解決具體問題則更爲困難,因此”充要條件”的教學成爲中學數學的難點之一,而必要條件的定義又是本節內容的難點.根據多年教學實踐,學生對”充分條件”的概念較易接受,而必要條件的概念都難以理解.對於“B=A”,稱A是B的必要條件難於接受,A本是B推出的結論,怎麼又變成條件了呢?對這學生難於理解。

教學關鍵:找出A、B,根據定義判斷A=B與B=A是否成立。教學中,要強調先找出A、B,否則,學生可能會對必要條件難以理解。

二、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目標:

1、正確理解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三個概念。

2、能利用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三個概念,熟練判斷四種命題間的關係。

3、在理解定義的基礎上,可以自覺地對定義進行轉化,轉化成推理關係及集合的包含關係。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與類比能力:“會觀察”,通過大量的問題,會觀察其共性及個性。

2、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敢歸納”,敢於對一些事例,觀察後進行歸納,總結出一般規律。

3、培養學生的建構能力:“善建構”,通過反覆的觀察分析和類比,對歸納出的結論,建構於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三)情感目標:

通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構造數學命題,發展體驗獲取知識的感受。

通過對命題的四種形式及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相對性,培養同學們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通過“會觀察”,“敢歸納”,“善建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勇於創新,多方位審視問題的創造技巧,敢於把錯誤的思維過程及弱點暴露出來,並在問題面前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不畏困難、勇於進取的精神。

三、教學結構設計: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生活本身又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加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型。我對本節課的數學知識結構進行創造性地“教學加工”,在教學方法上採用了“合作——探索”的開放式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體現“參與式”、“生活化”、“探索性”,保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主動獲取,促進學生充分、和諧、自主、個性化的發展。

整體思路爲: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出課題 引導學生分析實例,給出定義 例題分析(採用開放式教學) 知識小結 擴展例題 練習反饋

整個教學設計的主要特色:

(1)由生活事例引出課題;

(2)例1採用開放式教學模式;

(3)擴展例題2是分析生活中的名言名句,又將數學融入生活中。

努力做到:“教爲不教,學爲會學”;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

四、教學媒體設計:

本節課是概念課,要避免單一的下定義作練習模式,應該努力使課堂元素更爲豐富。這節課,我藉助了多媒體課件,配合教學,添加了一些與例題相匹配的圖片背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將學生的自編題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分析,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出課題:

考慮到高一學生學習這一章的知識儲備不足,爲了讓學生更易接受這一節內容,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提出本課的問題,並與學生共同利用原有的知識分析,事例中包括幾個問題,爲後面定義的分析埋下伏筆。

我用的第一個事例是:“做一件襯衫,需用布料,到布店去買,問營業員應該買多少?他說買3米足夠了。”這樣,就產生了“3米布料”與“做一件襯衫夠不夠”的關係。用這個事件目的是爲了第二部分引導學生得出充分條件的定義。這裏要強調該事件包括:A:有3米布料;B:做一件襯衫夠了。

第二個事例是:“一人病重,呼吸困難,急診住院接氧氣。”就產生了“氧氣”與“活命與否”的關係。用這個事件的目的是爲了第二部分引導學生得出必要條件的定義。這裏要強調該事件包括:A:接氧氣;B:活了。

用以上兩個生活中的事例來說明數學中應研究的概念、關係,會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有助於提高興趣和深入領會概念的內容,特別是它的必要性。

第二,引導學生分析實例,給出定義。

在第一部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後,緊接着開展第二部分,引導學生分析實例,讓學生從事例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得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定義。在引導過程中儘量放慢語速,結合事例幫助學生分析。

得出定義之後,這裏有必要再利用本課前面兩節的“邏輯聯結詞”和“四種命題”的知識來加強對必要條件定義的理解。(用前面的例子來說即:“活了,則說明在輸氧”)可記作。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勸學》。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說教材

《勸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學習問題上的觀點。(教材地位)《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如果學生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含義,對他們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提高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幫助。

二、說學情

雖然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彙,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瞭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如下教學重難點。

四、 說教學重難點

說教學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一起來。

說教學難點: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繫。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達到本節課預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

談談我的設計思路。

五、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啓發式研究性教學法: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採用啓發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 能啓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

歸納法:教師引導學生將文中字詞及特殊句式進行歸納。

2、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藉助工具書、課本註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朗讀法。

下面我在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六、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貫徹新課程理念,注意以三爲主: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強調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爲學堂,成爲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搖籃.

(一) 導入課文 (由寫勸學的詩句導入)

學生回憶之前學習的關於勸學的詩句,回答後,教師解題,由此引入課文。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好的導入,能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濃厚的興趣,使之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

(二) 荀子簡介。這個部分交給學生來完成,讓學生事先查找關於荀子及其思想的知識。教師作以補充,這一環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

(三) 誦讀指導。播放錄音、讓學生自讀、齊讀課文,以解決生字詞的讀音。

(四) 整體疏通課文。這個環節讓學生前後桌互相合作,藉助註釋與工具書,疏通文義。將大家都難以理解得字詞標註出來,教師重點點撥。這一環節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知識的能力。之後, 歸納課文的文言基礎知識(師生交流討論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

(五) 分析課文。

1、通過對課文的疏通,學生能夠得出本文的論點爲“學不可以已”,那麼我提問:作者是

如何對論點進行論證的呢?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作以適當的`引導。我設計以上問題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誦讀課文,從而培養他們的理解、歸納能力。然後學生明確:

第二段中,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等來說明學習的意義可以改變自己、提高自己。

第三段中,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等從而得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來說明學習的作用可以彌補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中,用“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等來說明學習的方法貴在積累;用“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與“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來說明學習的態度貴在堅持與專一。

2、 以上都是運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現象來說明學習的道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什麼論證方法呢?

學生根據之前所學知識不難得出爲比喻論證的方法。(讓學生分清楚比喻論證與舉例論證的區別)

3、課堂練習

說到比喻論證,我們一般在議論文中使用,那麼現在我設計一課堂練習:請同學們寫出3個含有比喻論證的句子。寫完後,讓學生進行互相評論,教師點評。

設計這一問題的意圖,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從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六) 總結全文:《勸學》以“勸”字統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說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對論點進行論證,讓學生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並將其運用到實際的寫作當中。

(七)佈置作業:就課堂練習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文中含有比喻論證的句子。 設計作業的意圖: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七、說板書設計

勸學

《荀子》

學習的意義 學不可已矣(中心論點)

學習的作用 比喻論證

學習的態度

設計依據:我的板書本着簡潔直觀的原則,讓學生能夠一目瞭然的知道本文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評委老師!

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錦瑟》。我將從教材、學生、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過程等方面對這篇課文進行簡單的教學說明。

一、說教材

《錦瑟》詩是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唐詩單元”講讀課文,在古典美學方面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此詩辭藻華麗,用典殊多,晦澀難解,衆說紛紜。藉助本文可以給學生開展“美育教學”以及培養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幫助、引導他們更好的體悟人生、生命的悲歡離合之情,自然有助於學生良好人格精神的培養。

二、說學生

本文是針對高中學習階段的的學生來說的,他們正處於承上啓下的時期,雖然具有了一定的文本閱讀和欣賞能力,但其知識水平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仍急需得到恰當而且有效的提高;同時,詩歌又是對學生的情操陶冶和修養的提高具有極大推動作用的,所以,講解本文是有必要的。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意象在詩歌意境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古典詩歌的意境美;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研討爲主,老師引導爲輔,提高學生詩歌鑑賞技能水平;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讓學生正確認識古典詩詞的精神美,最後在自我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啓智。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錦瑟》的重點在於對詩歌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體味;難點在於學生結合具體的意象和自身的實際感受理解這首詩的“多義性”特徵。

五、課時:一課時。

六、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是通過多媒體的運用,“將主動權還給學生”,吸引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詩歌中,主要是學生自己獨立或討論解決問題,因此,在方法上做如下安排:

(一)配樂朗讀法:反覆地朗讀,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

(二)討論法:同學分小組討論,解決自身對詩歌的問題;

(三)點撥法:老師抓住關鍵的問題進行點撥,拓寬學生思路:

(四)聯想法:通過形象化、具體化的多媒體資料促進學生聯想,體味意境。

七、教學工具

本次教學採用電腦多媒體教學,配合圖片音像資料,更加迅速有效地將學生帶入詩中的意境中,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八、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說一說)

抓住學生對詩歌名句的耳熟能詳,開課時以名句對接的方式引起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同時消除學生對文章的陌生感。老師給出詩句的上句,要求說出下句:

①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②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③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以上均爲李商隱的名句,進而轉入今天的詩歌《錦瑟》的學習中。

(二)朗讀感知(讀一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詩歌也是同樣的道理。要品位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誦讀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以及聽錄音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給學生整體感知的環境,體味詩歌整體的意境。同時,鍛鍊學生的口語能力。

(三)課文研習(議一議)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經過大量反覆的誦讀環節,學生對詩歌就能產生一定的自己的見解,再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將之表達出來。老師的點撥更穿插其間,抓住關鍵性的字詞和意象,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同學自己解決問題。在這裏,特別注意本詩“多義性”的把握,或悼亡詩,或愛情詩,或感傷身世等等。

教學過程中,尤其抓住用典的地方。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以學生自述爲主,老師補充爲輔的方式,平實地將典故說明,促進學生對詩歌意境的理解。

下面是對文章分析的範例:

首聯用的是民歌的起興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感慨萬千。此句給人以淒涼之感。

頷聯此聯緊承上文“思華年”一語,寫詩人虛度年華的感嘆。 出句用莊周夢爲蝴蝶典故事: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樣美好,在回憶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確使人迷戀,暗含懷才不遇之情;而眼下的困頓狀況只不過是一場夢。也可以另解:如果眼下的困頓狀況是真,則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豈不成了虛幻的夢?這真是“不知周之夢爲蝴蝶與?蝴蝶之夢爲周與”!詩人已經完全陷入一種難言的境界之中了。對句用望帝魂化杜鵑事,則似乎表明了詩人對“華年”的一往情深,即無論是夢是真,他都不會讓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滅,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樣借杜鵑的啼聲唱出自己的悲哀。上下銜接自然,用典工巧。

頸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又給我們展示了這兩幅美好的畫面,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輪明月爲背景,塑造了鮫人泣淚成珠的形象。這是從民間傳說中演化出來的,但作者翻出新意義。“珠有淚”,珠光、淚光融成一片,難以分清,它使人悵惘而

又聯想無窮。試想,鮫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淚卻化爲人們喜愛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讀者品嚐。後一幅以藍田秀麗的羣山和溫暖的陽光爲背景,塑造了“玉生煙”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那溫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在空中,爲山增輝。這個想象來源於“石韞玉而山輝”,但詩人獨走蹊徑:從玉被掩埋這一面來說,那是很可悲的;從“生煙”這一面來說,卻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況味也真是一言難盡。這兩幅畫面儘管色調不同,但是寄寓的悵惘、悲傷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

尾聯“此情可待成追憶”,猶言上面說的那番感慨哪裏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時纔有,所以接着就補足一句“只是當時已惘然”。言外之意是,當時既有悵惘之情,則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惘,的確是不堪回首了。

詩歌的藝術特色:

這首詩相當典型地體現出李商隱無題詩意象的空靈優美、撲朔迷離。如“滄海月明珠有淚”兩句陰陽冷暖、美玉明珠,境界雖殊而悵恨則一;典故、象徵、比喻三法兼用並舉,不僅對仗工穩,而且造句精麗,詞采斐然,月、珠、淚、日、玉、煙等字的選用,無不給人以玉潤珠圓的感受。

(四)作業(寫一寫)

整理今天所學,結合自己討論的相關內容,寫成一篇不少於300字的賞析性的文章。

九、板書設計

首聯:錦瑟牽情,回首往事

頸聯:往事如夢,感傷深沉

頷聯:對月而泣,美夢如煙

尾聯:追憶此情,當時惘然

品典一:莊周夢蝶 莊生曉夢迷蝴蝶 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爲蝶,後來夢醒,莊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詩人藉此典的虛緲的夢境隱喻年輕時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啼鵑 望帝春心託杜鵑 傳說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爲杜鵑,啼聲哀怨悽悲,動人心腑。詩人藉此以冤禽託寫恨懷,亦表達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鮫人泣淚 滄海月明珠有淚 傳說珠生於蚌,蚌生於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海,珠得月華,始極光瑩;又有南海鮫有泣淚,顆顆成珠的故事。計人藉此把月珠淚合而爲一,構成了一個朦朧的妙境,表達一種複雜的悵惘情懷,既有對其高曠浩淨的愛賞,又有於其淒寒孤寂的感傷。

品典四:暖玉生煙 藍田晶暖玉生煙 藍田的玉山爲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氣冉冉上騰,遠察如發,近觀卻元。詩人藉此具有極高美學意味的理想景色,抒發一種對於高潔情感無法親近的悵恨。與典三所涵一致。

錦瑟啊,你爲什麼竟然有五十條弦?每弦每節,都令人懷念黃金華年。我心像莊子,在清晨爲夢中變成蹁躚的蝴蝶而迷惘。又像望帝,將傷春的心事,寄託給哀鳴的杜鵑,滄海明月高照,鮫人泣淚皆成珠,藍田紅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煙。悲歡離合之情,豈待今日來追憶,只是當年發生之時,早已惘然。

“錦瑟無端五十弦 ”

錦瑟爲什麼要是五十根弦?情到深處,人在癡中。一場最徹底的追問,就像屈原問天。義山沒落至極,他要問:生命究竟是什麼?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難道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被拋棄?義山說“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其實不過強作歡顏的灑脫,義山說:“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這就是義山和世界的距離。

一弦一柱思華年

如果生命如錦瑟,過往的生命,情懷和追索就是這每一根弦、每一根柱。年華老去,可哀可嘆;生命之樹常青常茂,可求可得?其實得了又如何?“直遣麻姑與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滄海桑田,歲月流轉,不敵麻姑一聲輕嘆。而義山,只能讓愁思遍佈風裏。 莊生曉夢迷蝴蝶

破曉的一夢,不過轉瞬的時間。然而瞬間的驚豔從此穿過記憶,讓人深深沉溺。一邊是沉溺,一邊卻是悵惘:那時白衣勝雪,看青春的花叢錦繡在生命的綠地;如今,爲什麼生命裏滿是離歌?

望帝春心託杜鵑

情思刻骨,化成一段鳥鳴,往復低迴。有人說“子歸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義山的執着卻只能讓他的一往情深化作無盡惆悵,他說:“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

灰!他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滄海月明珠有淚

遼闊沉靜的海面,播灑清輝的孤月,這樣的夜晚採來明珠,顆顆飽滿而晶瑩。然而,那珍珠竟蓄滿了思念的淚水!一生何求?“昔去靈山非拂席,今來滄海欲求珠”求而何得?“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化成淚水的何止是心事!

藍田日暖玉生煙

無人知道這藍田是何地,陽光會溫暖的灑到這裏;這裏有玉,這玉,瑩潤;玉有光芒,這光芒,迷濛,煙一樣升騰。心底的那份情思也在嫋嫋輕揚。依然深情似往,依然哀傷迷茫。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原來,無敵的青春世界早已是百孔千瘡,與己相伴一生的,是一世的哀怨。義山苦嘆:“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大唐王朝走向末路的時候,走來了李商隱。視野之內,一邊是末世的落照,一邊是孤單詩人的背影。千年之後,我們在心底展開義山的詩句,彷彿在一個靜靜的夜晚,隔着重重迷霧,去看遠方一點跳動的燭火。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教材第五冊第五單元P59-61《秒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會了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的基礎上學習的,這裏將由教師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悟時間單位“秒”,逐步建立“1秒”的時間觀念,並通過觀察鐘錶,得出1分=60秒。這是對時間單位體系的進一步擴充完善,將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時間觀念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秒”這一時間單位在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因此,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就顯得尤爲重要。

二、說目標

鑑於這一部分知識的重要性及其知識構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通過多種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秒和若干秒的時間觀念,並深入體驗1分鐘的價值。

2.初步學會運用觀察、直觀動作、堆積數據等方式感知並抽象的數學知識,初步感受有限與無限的相對性。

3.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時間單位不像長度、質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比較抽象,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比較複雜,這相對於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擬定如下:

初步建立1秒和若干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

三、說教學程序

爲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本階段兒童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我構想主要運用情境再現、直觀演示、實踐感知等方法,輔以多媒體電教手段,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觀察體驗、思考交流、實踐校正等活動,經歷建立正確的“1秒”和“若干秒”的時間觀念的過程。基於以上構想,我將整個教學流程預設爲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明確目標

2.觀察體驗,建立表象

3.實踐強化,體驗價值

4.鞏固應用,歸納總結

(一)創設情境,明確目標

首先,引導學生明確“秒”的產生!課始,爲學生播放一段好聽的動畫片音樂——《白龍馬》,並告訴學生音樂的時長是1分鐘。學生感受1分鐘時長,聽音樂,觀察 “進度條”的變化。然後再欣賞一段樂曲——《喜羊羊》,邊聽邊看進度條。音樂不足1分鐘便停止了!於是,問學生:從時間的長短來看,你感覺這段樂曲怎麼樣?不足1分鐘的時間,我們該用什麼單位記錄呢?進而使學生自然認識到時間單位“秒”的產生的必然性,加深了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在此基礎上,明確學習目標,即重點感知“怎樣計量用‘秒’作單位的時間呢?”。進而揭示課題:秒的認識。從而使學生明確了本課學習的重點任務,使學生的思維產生定向發展。

(二)觀察體驗,建立表象

本步驟預設要完成三個任務:認識1秒、認識幾秒、歸納秒與分的關係。

1.認識“1秒”

在這一步驟中,爲了強化學生對“1秒”時間單位的感知,我設置了三個層次,引領學生感知體驗。

(1)感知“1秒”

揭示課題“秒的認識”之後,作爲教師引導發言:認識秒還要用到計量時間的工具——鐘錶或電子錶。

【1】第一,認識“鐘面”計量秒的方法。教師提問:在鐘面上,怎樣計量用秒作單位的時間呢?學生們自然從顏色、長短、快慢等方面找到了“秒針”。接着藉助學生的已知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動一動,認識到“秒針走1個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此外,引導學生配合語言描述和肢體動作加深對“1秒”時長的體驗感知。

【2】第二,認識電子錶計量秒的方法。教師出示電子錶,如9:20(冒號在不斷閃爍)。向學生提問:在這種電子錶中既沒有秒針,有沒有滴答的聲音,那怎樣計量用秒作單位的時間?學生自然觀察到:冒號每閃爍一下的時間就是1 秒。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並配合動作深入感知了電子錶上的1秒。緊接着,我又出示一種這樣的電子錶,如9:25:34(秒在不斷變化)。提問:在這種電子錶中,冒號不再閃爍,那用什麼來計量用秒作單位的時間呢?學生們通過觀察發現:最後一部分數字每變化一次就是1秒。於是引導學生隨着電子錶的數字的變化,有節奏地數數,深入感知1秒1秒地變化。

通過以上兩個層次的深入感知,加之多角度多方式的表述,“1秒”的時間觀念在孩子的頭腦中已初步形成,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2)體驗1秒的價值

爲了豐富學生對1秒的認識,在這一環節中,我設置了一下活動;

【1】在1秒的時間裏你能在做什麼?談一談你的感受。

【2】接下來,教師通過課件展示1秒鐘內現代機械工具做的事情,突出數據的直觀刺激,強化1秒的巨大價值。

在這一活動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小結:

1秒雖短,但是如果充分利用這1秒,它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價值。

【3】緊接着,通過課件展示數據,對比劉翔與奧利弗的110米欄成績,通過具體的數據對比,使學生認識到1秒雖短,卻往往能決定一件事情的.成敗,進而引發學生產生爭分奪秒,珍惜時間的共鳴。

通過以上活動,力求使學生對1秒的感知更加豐厚,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進行一定的人文教育。

2.認識幾秒

爲了加深對時間單位“秒”的認識與運用,在認識“1秒”以後,引導學生認識5秒、10秒、20秒、直到60秒,在夯實時間單位感知的基礎上,感知分與秒的進率關係。

因此,在這一環節中,設置瞭如下三個活動:

(1)感知5秒

【1】邊看變數。

【2】靜默數一數。

【3】自主回答:秒針從( )走到( )是5秒。

(2)採用上述方法,繼續感知10秒、15秒、20秒。

(3)遊戲:估一估

要求:閉上眼睛,老師說“開始”,到宣佈“停”,經過的時間大約是多少秒?分別估測10秒——15秒——20秒——30秒——60秒。

3.感知1分鐘與1秒的關係

設置的活動如下:

(1)分組觀察:秒針走一圈的同時,分針走多少?

(2)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歸結出:1分=60秒。

這一活動的安排,旨在通過看、數、估等活動檢測並進一步校正學生對“幾秒”時長的感知,促進正確時間觀念的形成。同時,直觀地歸納出了時間單位間的進率關係:1分=60秒,促進了學生對時間單位知識架構進一步完善。

(三)實踐強化,體驗價值

爲了深入感知1分鐘,也就是60秒的時長及其價值,繼續安排了下面的教學活動:感受1分鐘。共設置三層次的活動:

1.靜候1分鐘,談感受。

2.活動1分鐘:分組在一分鐘內寫字、算題、數數等。

3.對比兩個1分鐘的感受。

通過以上的活動,觀察、靜候、活動、對比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與思維活動,使學生在感知知識的同時,切身感受到時間的意義,領悟人生的道理,也就是教師在小結中提到的:時間有限,價值無限。

(四)鞏固應用,歸納總結

在新知學習之後,爲了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設計了練習,即以遊戲闖關尋寶的形式完成練習。

1.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2.改數學日記。

3.知識拓展:“一眨眼”的時間。

最後,引導學生尋得珍寶,那就是時間。教師隨即揭示一句時間名言送給學生,並一起誦讀時間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並以此完結本課知識的學習進程。

在課尾教師引導學生回顧: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最高興或是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從知識、情感等層面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認知體系,從而爲達成了本課預訂的三維目標。

板書:

本課板書設計主要是以呈現時間單位及其關係爲主題,凸顯重點知識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記憶金字塔的形式展示時分秒的關係,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