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華】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四篇

說課稿 閱讀(4.7K)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數學說課稿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四篇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6—10的認識說課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西師版)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材位於24—26頁上,包括例1、例2、例3和課堂活動1、3題。

二、教學目的

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發展規律、學情等共設立了3個教學目標:情感目標:讓兒童感受數與生活的聯繫,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能力目標:能規範地書寫6—10各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知識目標:能認、讀、寫6—10各數會用6—10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物體的各數。

三、教學重點:

能正確|、規範地書寫6—10各數。

四、教學難點:

對數6—10的掌握及運用。

五、教法、學法設想是:

本課最大的特點是貼近學生生活,在生活中學,學以致用。各種輔助手段完成教學目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電教手法爲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法:(1)講解法。(2)演示法。(3)引導法。(4)談話法。學法:動手擺、動嘴說、動手寫、劃、比、分。

六、教學過程:

6—10的認識是兒童已經認識了0—5之後進行的,是一次數的擴展。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採用了以情景導入的引入法和以挖掘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啓發式教學。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呈現出“小貓想吃大魚的情景圖。銀幕上出現了一隻可愛的而又非常飢餓的小貓,這隻飢餓難忍的小貓,非常想吃掉高處的大魚,可是呢!太高了,它夠不着。該怎麼辦呢?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討論一下解決問題的辦法,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啓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再由老師總結一下,讓學生看看老師是怎樣來幫助這隻可愛的小貓的。單擊鼠標,這時就在貓與魚之間出現了一段樓梯,並以此詢問學生:小貓要走多少步才能吃到大魚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用鼠標點擊一步梯子就出現了一個數字,這樣自然而然的就引出了本課的新內容。由0—5呈現到了6—10。

這樣做既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啓發兒童的積極思維,又能集中兒童的注意力和觀察力,還能再次複習0—5的數字,讓兒童聯繫了生活,感悟到了已經學過的數是不夠用的,在實際的計數中,還有許多比5大的數。由此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學習動機和需求。

在教學例1、例2時,教師先提出相應的問題。如:圖中有多少個人?有多少棵樹?你還能從圖中發現些什麼呢?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觀察學習。這樣做能讓學生自已親身數一數,說一說,整體地感受了6—10各數。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6、7、8、9、10,隨後展示教具6本書。並以此問學生:6除了可以表示6個水桶外還可以表示什麼呢?自然而然的,學生看到老師手裏的6本書會想到6本書,6塊橡皮,6個書包,7本書,7塊橡皮……等等。再讓學生聯繫自身,自已表達。同桌交流並利用小棒,讓學生動手親自擺一擺、數一數、認一認。讓學生一邊擺小棒一邊說。教師則作相應的指導工作。當學生初步認識了這幾個數字時,教師應進一步加強認讀練習。如:教師說出一個數。要求學生們拿出相應的小棒或擺出相應的小棒。2同桌的兩個同學一個說數一個拿小棒或擺小棒。操作完後完成課堂活動第1題。

這們做,從情景入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說說做做做生活中的'數,讓學生感受了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通過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索、彙報交流,加深了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而且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學具等方式更加深了學生對6—10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

在教學例3時,教師先規範地寫出這組數,並問學生:老師寫的這些數字漂亮嗎?你們也想寫得這麼漂亮嗎?這樣做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讓學生從要我寫變爲我要寫。

然後教師在“田”字格里規範地寫出這些數字,讓學生注意觀察。寫完後問問學生:老師是怎樣寫的,你覺得在寫這些數字時要注意些什麼?再讓學生結合教材例3的要求,先用手指比一比,再劃一劃方格,然後邊讀邊寫6—10的數,再讓那些寫的好的同學談談自已寫數時有些什麼經驗,給全班同學介紹一下,再完成練習。

在這個教學環節裏,這樣做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把6—10的數字寫好。因爲這裏面有些數字(如“8”)是很不好寫的,教學中一是發揮了教師的示範作用,讓學生仔細觀察,二是讓學生親身實踐,三是發揮了寫得好的學生的帶頭作用,通過學生的相互交流,使學生能自主的把這些數字寫好。

在教學結束時,教師用學生喜愛的遊戲“猜一猜”,再次鞏固6—10各數字,老師告訴學生:森林裏要舉行一次飛行比賽,這時銀幕上出現了10位參賽選手(10只小鳥)每隻小鳥各帶有一個數字。老師每單擊一次鼠標“選手”就減少一個,從10位變成只剩一位,老師先讓學生把自已認爲要獲得冠軍的那隻小鳥的數字寫在紙上,並且教育學生:我們這些參賽選手是如此的可愛美麗。所以,我們也要把代表它們的數字寫得跟它們一樣的美麗。在比賽結束後讓學生展示自已心目中的冠軍所代表的數字是否和真正得到冠軍的數字一樣。猜對了的學生,老師還給予了一個帶有此數字的小獎品。

這樣做,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又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溝通了數字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掌握、運用知試識,讓學生的學習態度從要我學變爲我要學。

七、板書設計:

黑板的正中是課題“6—10的認識”。左邊寫有數字6、7、8、9、10。右邊是用田字格寫的數字6—10。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課題:認識乘法(說課)

作者:長沙市芙蓉區長鐵四小

內容: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

教材簡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題是幾個相同的數連加,通過求一共有幾隻兔和一共有幾隻雞的實際問題列出兩道連加算式,引導學生從3個2相加和4個3相加的角度理解連加算式的特徵,爲教學乘法的意義作準備。例題後的“試一試”,繼續加強學生對幾個幾相加的認識,並讓學生注意到3個5相加和5個3相加的的數是相同的。

第二道例題在相同數連加的基礎上教學乘法,包括乘法的意義、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在教學乘法的意義時,“還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題的重點。例題後的“試一試”既要用加法算 ,也要用乘法,教材指點學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種寫法比較簡便,引導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

“想想做做”中的1—8題由看圖找幾個幾再列加法算式最後列乘法算式,到直接列乘法算式計算,幫助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的意義,知道幾個幾相加用乘法計算比較簡單。

2、 能根據一個加法算式寫出兩個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 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乘法和改寫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怎樣改寫乘法。

教學準備:CAI

設計理念:

這節課,我將教材進行了一定的處理,把“認識乘法”創設在一個童話情景中,並將乘法意義的兩個內涵:在幾個相同數相加時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式往往比加法算式簡便。分開突破,不增加學生的難度與負擔。整節課營造出一個輕鬆、活潑的課堂氣氛。練習設計的難易程度也是由淺入深,開放性題趣味十足,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導入部分,首先提出:“小朋友都認識‘小紅帽’嗎?”讓學生回憶起童話故事,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因爲國小生尤其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學習素材的感受與興趣,現實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容易激活學生學習的願望。緊接着,創設情境,“數學課上老師也帶小朋友來看看小紅帽的家。”《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環境,創設生動有趣的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所以在導入部分中,我根據兒童心理,喜歡玩,喜歡小動物,卡通人物。時時調動着學生的積極性並且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都是用一個完整的情境貫穿始終。

《新課程標準》提出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給學生提供現實有趣的學習背景,把新知的學習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具體情況呈現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你要把孩子引導到新的地方,你首先得知道孩子現在所處的位置。”學生學習數學是學生生活的系統化,離不開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對學生來說,數學知識並不是“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舊知識”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有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課堂上的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的經驗的總結與昇華。因此,老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現實數學世界出發,與教材的內容發生相互作用。創設問題情境,構建數學知識。而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聯繫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備繼續學習乘法的條件。在100以內的加法中,學生比較熟悉的是兩個數相加和三個不相同的一位數連加,對幾個相同的數連加,由於接觸少,顯得比較生疏。爲此,在教學中設計了“小雞”,“小兔,“雞蛋”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列出幾個相同的數連加的算式,並讓學生通過觀察,模仿說出許多相同的數連加的算式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計算幾個相同的數連加的能力。

設計“雞蛋”這一問題情境,首先是提高學生計算幾個相同的一位數連加的能力,爲學習乘法掃除障礙,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是培養學生算法的多樣化。《新課標》中對計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有準,而是看準的方法多,即“算法多樣化”。這樣學生就可以帶着解決問題的渴望去學習新知識,形成新技能。學生根據“雞蛋圖”分別列出了3個5相加(橫着看的),5個3相加(豎着看的`)的連加算式。甚至也會有學生斜着看來列算式,或6個6個的看等等各種方法,學生通過自己動腦想出的方法,學生能夠理解,也記憶深刻。

我在教學中,在新授中讓學生將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改寫爲乘法算式外,在練習中,並出現了“5+6+6”這類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的加法,通過比較,從而讓學生在現實活動中積累有關概念的感性認識——把感性認識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實踐中應用概念並進一步鞏固概念。

緊接着我設計了小紅帽過生日的情境,來一個人要兩支筷子,來50個人要準備多少支筷子?學生中大多數用乘法,我提問;“爲什麼不用加法呢?”學生都感受到太長了,麻煩。從而將乘法的意義突破。

《新課標》提出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在練習設計中,教師遵循由淺入深教學的原則,由基礎題到提高題。首先讓學生看一副圖,說出是幾個幾相加,並列出加法算式,再根據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過渡到看到相同數連加的算式列出乘法算式,最後提高到看一幅圖直接列乘法算式。最後,教師設計了一道開放性題。讓學生在開放性題中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多樣的,有些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2+3+5+5”這一題,剛開始學生會以爲它沒辦法改寫成乘法算式,因爲它不是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但通過自己的探索,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使學生知道先算出2+3=5,這樣就變成3個5相加,從而可以改寫成3×5,5×3;接下來“3+3+6”這道算式就可以變成2個6相加的加法算式,進而可以改寫爲2×6,6×2的乘法算式,同時“3+3+6”這道題可以把6拆成兩個3使原來的加法算式變爲4個3相加,可列出3×4或4×3的乘法算式:最後是一道字母題:A+A+A+A。其目的都是爲了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進而再一次的鞏固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總之,把數學教學建立在學生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有利於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並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有利於教師發揮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課後感受:

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大部分學生理解了乘法的意義,當然也有學生還出於一知半解的狀態,我覺得對於這節課,應允許學生出現這種情況,因爲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學生很快就理解了,更能在新知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有的學生當堂課不明白,說不定回到家卻突然知道了,後知後覺。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數學》一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統計》。這節課是在學生對用數槓進行統計,100以內數的數數和寫數的一定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爲此,我設定了:

1、認知目標:

(1) 能將信息整理分類。

(2) 能對每類的對象進行統計並將結果登入表內。

(3) 會在格子紙上畫簡單的統計圖。

2、情感目標:

(1) 通過信息的整理、分類,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2)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

3、思維拓展目標:

使學生通過學習,初步瞭解統計的'優點,會對生活中的簡單事例進行統計。

二、說教法學法:

一年級的學生對統計的認識非常的淺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本來是用學生的生日作範例,進行統計認識的教學。但是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生日並不瞭解,也不感興趣!所以,我利用書本第55頁的小調查作爲新授的切入口。從學生喜愛的水果入手,引起他們的興趣與注意力。從學生自己的需求出發,作爲一項遊戲來完成信息的整理、分類與統計。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發揮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總體設計:

這節課,我安排了兩個環節。

1、詳細對學生喜愛的水果進行統計。

第一個環節是這堂課的重點。我來重點說一說我設計的教學環節。

在開始時,第一個步驟是通過實物的出示。用擺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對學生進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們很快投入到注意的狀態中。通過對個別學生最喜愛的水果的調查,體會到用數學的樂趣。並請回答的學生嘗一嘗水果,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着學生都要吃水果,自然地引入第二步驟。

第二步驟是通過要分這些水果給學生,首先要知道每人喜愛的水果,再進行分配。從此開始新授內容的探究。又通過學生自己的討論,運用舉手表決或排隊分組等形式進行,完成了對所需信息的整理和分類以及統計表的填寫。這樣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把新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

第三步驟是請學生根據統計表來繪製統計圖。通過教師繪製一條到學生小組完成一條到最後每人在書上繪製一條。通過統計圖很清楚看出信息的多與少。突出了統計圖的優點。

2、學生自己對生日進行統計。

這一環節在前面環節的基礎上,估計學生沒有什麼難度。只要按照第一環節的步驟,一一分析、逐步深入,就可以完成了。把它作爲鞏固練習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統計的認識。

以上就是我對《統計》節課的說課。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說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正確區分物體的高矮,說出誰高,誰矮,感知高矮的相對性;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以及遊戲等形式,能認識和區分高矮;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運用“高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我班學生的智殘情況、接受能力、認知能力吧學生分爲A、B、C三組,結合其特點,我準備了三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A組學生能感知高矮的相對性,正確區分物體的高矮,說出誰高、誰矮

B組學生能初步感知高矮,在教師的提示下區分物體的'高矮,說出誰高、誰矮

C組學生能說出高矮,跟着老師學,遵守課堂紀律

說教學重難點:

我班學生對數前概念的理解、判斷存在很大的困難,因此,我將教學重點設爲:能正確區分物體的高矮,說出誰高、誰矮。教學難點:培養學生運用“高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採取的教法是動畫視頻、直觀演示法以及遊戲法等充分調動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從生活中體驗數學,在實踐中掌握知識。

說學法

本節課學生主要通過看一看、比一比等方法來完成教學目標

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通過動畫視頻導入,探究新知,學以致用,創新評價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動畫視頻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小人國》,讓學生觀察並回答問題:從視頻中你看到了什麼?從而引出課題:高矮

第二環節:探究新知

(一)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並回答問題

圖上畫的有誰?

看一看,比一比,他們誰高,誰矮?

(二)實物感知高矮

①請一位學生與老師站在同一起點,讓其他學生目測,比較誰高,誰矮

②請學生與學生站在同一起點,讓其他學生目測,比較誰高,誰矮

③請一位學生站在地上,另一位同學站在椅子上面,比一比,告訴學生這樣比較高矮是不公平的。

師總結:比較高矮的基本方法:兩個物體比較,需要在同一個起點下進行。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玩遊戲:《高人矮人》讓學生掌握高矮知識,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知識,並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

第四環節:總結

這一環節我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再一次回顧本節課學的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高矮)我們主要是比較了身高,下課後同學們可以再互相比較一下看一看誰高,誰矮,也可以和其他班的同學比一比,看一看是誰高,誰矮?

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簡單明瞭,出示本節課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