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關於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總九篇

說課稿 閱讀(1.71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總九篇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學生通過前幾年的學習與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對圓形物體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圓的初步認識》是建立在學生的這些經驗上來進一步認識圓的有關特徵,讓學生深切體會圓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併爲後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受並發現圓的有關特徵,知道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圓心、半徑和直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並感受圓的美。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認識圓上所有的點到固定點O都有相同的長度r,認識圓心、半徑。

難點:初步認識圓的有關概念。

四、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用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動手操作,認識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從而理解半徑;用討論合作法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相互交流,學習半徑、直徑。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動手畫一畫、量一量,動眼看一看等方式自主探索,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學習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半徑等知識。通過自學的方式去學習圓的對稱軸及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點亮雙眼,看自行車車輪

我出示了生活中自行車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它車輪形狀,學生們都知道是圓形,又出示正方形車輪的自行車,問這樣的自行車你們見過嗎?學生們會說沒有,緊接着我就提出疑問爲什麼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形呢?圓形車輪到底有什麼奧祕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圓的初步知識。帶着問題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對圓的

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爲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二)靜做細觀,共探圓的奧祕

1、認識圓的邊:觀察圓形,看看它的邊是由什麼樣的線圍成的?由此得出圓是由一條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

2、認識圓心:移動車輪、轉動車輪,讓學生觀察車軸在車輪中的位置有沒有改變,通過實物遷移,用一個點表示車軸,從而去認識固定的點即定點在圓中叫圓心,圓心用字母O表示。

3、認識點與圓的位置關係:通過動手操作、同桌討論,在圖中找出與圓心距離爲3釐米、2釐米、4釐米的點,能找多少個,並觀察分別在圓的哪個位置,從而認識點在圓上、圓內、圓外三種位置關係。

4、認識半徑:通過點在圓上這個知識認識到圓上所有點與圓心所連的線段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接着介紹這樣的線段就是半徑,用字母r表示,接着小組去討論怎麼理解半徑,並通過一道練習加深對半徑的理解。

5、認識直徑:出示一個圓及圓中的6條線段,讓學生觀察6條線段中哪條最特別,通過小組討論找到特別之處經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再介紹這樣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再讓學生說說如何理解直徑並在圓中試着畫一畫直徑,看看還能畫出多少條,並量一量看看有什麼發現,從而得出圓中有無數條直徑,長度都相等。

6、認識對稱軸及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通過預習回答問題來知道圓的對稱軸及同圓中直徑是半徑的兩倍,讓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說明直徑是半徑的兩倍,並給學生一張圓紙片,動手操作來解決如何確定它的圓心的問題。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靜思默觀、自學新知、歸納總結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索圓的有關知識,既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又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齊心協力,一起練習

本環節通過判斷和選擇兩種題型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的能力。

(四)巧思妙想,暢遊數學天地

首先,解決開始提出的問題爲什麼車輪要設計成圓形?接着讓學生們猜

謎語,輕鬆一下:有一個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釘了一個木樁,用一根繩子拴了一隻羊在那裏。(打一個水果)猜出後,我們再猜一猜羊吃草的範圍最大能吃出什麼圖形?在猜謎中感受到圓在生活的存在。那麼生活中還有什麼也是圓的,然後帶着同學們一起去欣賞生活中的圓,最後出示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一句話一切平面圖形中,圓形是最美的,學生感受圓的魅力。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教科書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時《大數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準備、過程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一)教材分析

“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了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是萬以內數的認識的鞏固和發展,本節課內容是今後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的重要基礎。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也碰到過比萬更大的數,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大數的讀寫對於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數位、數級增多,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本節課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結合以學定教的教學原則,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掌握數位順序表,知道億以內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能夠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出億以內的數,

2、在認數的過程中,結合現實素材,使學生感受億以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較大的計數單位,掌握億以內數數位順序表。

教學難點是:能夠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出億以內的數。

(四)教法、學法

本節課所採用的教法是遊戲激趣、情景體驗、知識講授。

學法是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獨立思考。

(五)教學準備

在本節課中所需要的學具是撥珠計數器,教具是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這節課,爲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爲立足點,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突出需求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創造的`先導。因此,上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了一組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儀式現場直播收視率的有關報道:國內騰訊等多家視頻網站對閱兵進行了網上直播。截至9月3日19時,各大視頻網站“閱兵”主題視頻共1381個,拿優酷網舉例,累計觀看人次超過25881296人,最高峯同時在線人數超2323500人,再次創下直播時段內歷史新高。

出示的這組數據中有一個是學生已學過的萬以內的數,有兩個數是將要學習的億以內的數,提問學生:這兩個大數你會讀嗎?

用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在躍躍欲試的情態下進入新課的學習。此時我順勢引出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中心環節,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安排了以下4個學習步驟:

1、創造計數單位“萬”和“十萬”

在剛纔複習了有關數的知識的基礎上,我向學生提出挑戰性問題:9999的最高位是千位,那麼比千更大的計數單位還有嗎?怎樣在計數器上表示出來呢?

讓學生帶着思考在計數器上撥珠數數,創造出新的計數單位“萬和十萬”,學生在撥珠的過程中也明確了10個一萬是十萬。

2、創造更大的計數單位

奧蘇泊爾說過:只有學生親身經歷、感受的東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我大膽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小組合作,,想一想,運用計數器撥一撥,想辦法創造出更大的計數單位,學生有了前面的認知基礎,在撥珠過程中在創造等大的計數單位的同時就比較容易理解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10個一千萬是一億(教師板書),從而進一步得出結論: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爲了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一億究竟有多大,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數概念,我出示多媒體課件將“一億”具體形象化,讓學生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

3、整理數位順序表

課標指出,教師應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我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學課本第3頁有關數位順序表的知識,在學生自學後再互相交流,從而讓學生在輕鬆的自學交流中完善了數位順序表,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4、學習億以內數的讀法

讓學生藉助數位順序表讀數和脫離數位順序表直接讀數,並讓學生思考:大數怎樣讀才能讀得又對又快?從而引導學生髮現:在讀大數時,可以從個位起每四個數位進行分級,然後再讀就比較容易了。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億以內數的讀法”在學生的自主探索中像一卷畫軸一樣,徐徐拉開展現在學生的面前。

三、拓展應用,思維提升

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瞭如下幾道練習:

1、小遊戲(同時用課件出示):用數一數的方法求出一艘遊艇的價格(這時要給學生提出數數要求:95萬以上,一萬一萬的數,是103萬)、一列火車的價格(20xx萬以下,一百萬一百萬倒着數,是1400萬)

2、課件給學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信息套餐,讓學生讀一讀信息中的大數,並說出橫線上的數字表示的含義。

練習的設計,鞏固了學生的所學知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練習的需求。

四、課堂總結、感情昇華

提問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以及課件演示每人節約一粒米、一分錢、一滴水的生活情境,再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意識到大數都是積少成多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五、說板書設計

各位評委老師請看,這一部分就是我對這節課的板書設計:

億以內數的認識: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10個一千萬是一億;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十。

六、教學風格

教育家波利亞曾經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立足學生的發展”,組織學生在有效地數學活動中認識大數,體驗大數,應用大數,讓每位學生親歷新知的動態生成過程,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不知我以上的觀點與分析是否合理、到位,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鞠躬,擦黑板)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3

教學內容:

北師大出版社四年級數學上冊課本,第27頁的內容,介紹電子計算器,運用計算器進行四則運算,探索一些數學規律。

教學重點:

運用計算器進行一些簡單的四則運算。

教學難點:

對計算器一些功能鍵瞭解。

 教學目標:

使學生認識計算器上各種功能鍵,會利用計算器進行一些四則運算,並探索一些數學規律。

教具準備:

實物計算器、課件。

學具準備:

實物計算器、網上“在線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1,今天老師請同學們猜一個謎語:小小工具手掌大,不動筆來,不要紙,點點數字和符號,得數它都全知道。它是什麼工具呀?你想認識他嗎?(課件出示)

2,教師展臺展示:實物計算器。

板書課題:神奇的計算工具

【評析:猜謎語是學生喜歡的一項活動,他能激發學生好奇心,它究竟神奇在哪呢?爲後面的學習留下了懸念。】

二、認識與體驗計算器的各種功能鍵

 1,請問哪個學生會使用計算器,請上臺來展示一下。

2,學生嘗試性實踐活動(展臺展示使用過程)。

生①:( )+( )=( )

生②:( )-( )=( )

生③:( )×( )=( )

生④:( )÷( )=( )??

 3、學生在嘗試與評價活動中、發現與認識計算器上的各種的.功能鍵,感受到各種功能鍵的魅力。

①開關、清除鍵。

②運算符號鍵。

③數字鍵。

④等號鍵

⑤小數點鍵?

【評析:學生現有的經驗是最好的切入點,教師着力引導學生在嘗試計算與討論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到各種功能鍵的魅力。】

三、網上“在線計算器”的應用

 1、教師引導學生嘗試性計算。

(1)請同學們在計算器上、輸入任意一個自然數(7)→×878→-765→×2→+20xx→-470→÷1756→( )

結果會怎樣呢?(課件出示)

(2)請同學們計算第一組同學早餐的價錢。(課件出示)

生①:3.00元

生②:2.00元

生③:1.50元

生④2.00元

生⑤:2.50元

生⑥:2.00元

生⑦:2.50元

操作過程:輸入3.00→+2.00→+1.50→+2.00→+2.50→+2.00→2.00=( )屏幕上呈現的15就是結果。

 2、教師引導學生在計算中感受一些數學規律。(課件出示)

(1)1+2+3+4+?+98+99+100=( )

(2)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

學生在嘗試計算與討論的實踐活動中獲得:(課件出示)

第(1)題:就是50個101是多少。101×50=( )。

第(2)題:積的中間位就是1的個數,如:11111×11111中間位就是5,中間位前面是1234,中間位後面就是4321。以此類推,不需要計算,就知道得數。

 3、鞏固練習:教材第27頁第3、4題。

【評析:網上“在線計算器”的應用,其實是老師不得已而爲之,因爲全班只有10個計算器,不過師生恰到好處地嘗試了網上研究數學之樂趣,陶冶學生之性情,使神奇的計算工具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四、本課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會使用計算器了嗎?它是人們生活中常用的計算工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與快樂。同時,我們嘗試了網上研究數學問題,對學習數學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知道了數學起源生活,服務於生活,數學原本就是趣味無窮。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大家好:

《角的認識》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蘇教版第七冊長八單元的第一課時,其主要內容包括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的概念。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線段、角和直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爲本單元學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做準備,還爲後面學習三角形的分類打下了基礎。不但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發展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1、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遵循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和原有的知識水平出發,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新理念,擬訂以下教學目標:在線段的基礎上,認識射線、直線,知道線段、射線和直線的聯繫與區別;認識角,知道角的大小。

2、利用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通過比較、判斷、概括等數學活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3、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體驗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和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射線和直線,知道它們的聯繫與區別以及對角的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

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爲了有效的達到教學目標,科學合理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節課計劃利用教具的直觀演示,學具的實際操作,引導學生採用小組學習的形式,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從而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基於上述設想,故設計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經驗出發,變抽象爲直觀。 學生在低提級已經視頻認識了線段。這節課的教學就是在認識線段的基礎上學習射線和直線,重點放在射線知識的構建上。知識不能靠傳遞,只能靠學習者在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積極的構建。新知的構建必須有效的聯繫舊知,找到新知的“生長點”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開始用一根繩子,引出線段,進一步認識線段的特點,教學射線相對比較抽象,沒有多媒體的直觀形象的演示,此時,我用學生常玩的激光燈,先投射到牆壁上出現一個亮點,這個亮點與燈泡之間此時是一條什麼線?接着慢慢將亮點移到了窗戶上,投射到窗外,這時射出的光線還是一條線段嗎?發揮學生想象,那個亮點已經無限的處延長了,學生通過看亮點移動,想象可以射的很遠很遠,從而發現射線的特點是隻有一個端點,無限長。再讓學生找到生活中的射線,畫射線,加深對射線的理解,爲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角”做好鋪墊。學習直線直接從線段的兩端無限延長,體會直線的特點,由於有了射線做基礎,學生對學習直線自然輕鬆了許多。

二、 質疑討論,深化理解。 “學習了三種線,你還有什麼問題嗎?”讓學生提出心中的疑惑,充分的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質疑。“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在質疑時,思維處於亢奮狀態,所有學生的思維都被調動起來,給學生較大的自權和獨立性。學生提出問題,學生經過討論自己解決,教師選取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去討論。學生在討論的同時,增強了合作的意識,產生了“我要學”的慾望,產生了積極的數學情感。

三、 民主平等,激發學習的動機。 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同主平等、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狀態下學習這樣學生學的將更會主動、積極,更富有創造力。學完三種線的聯繫與區別後,我讓學生在五秒鐘內過一點畫直線,比一比能畫多少條?從一點出發畫射線,看誰畫的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通過畫射線,從無數條中選區出其中的兩條,組成角,引入本課的重點內容教學過程,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通過找“角”、畫“角”,你還想學習角的哪些知識?不同的學生會提出不同的問題,篩選出其中有價值的兩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明確學習目標,自覺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

四、 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做中感悟。 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對於“角”有關的知識,讓學生利用活動角,分組討論、交流,通過實驗、操作、觀察、交流、概括等數學活動,積極構建新知。彙報時,學會質疑,學會分享,學會反思,達成共識。根據活動角的操作,發現“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緊接着比較邊長短不同的'角,先讓學生猜猜,然後驗證猜想,激起學生的認知衝突,讓學生在做中感悟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五、精心設計。逐層提高。 學數學就是要學以致用,就是要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體驗數學價值。本課計劃安排不同層次的練習,一方面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另一方面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實現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第一層次,找線段、直線、射線和角,在比較中強化對特點的理解。第二層次,判斷練習,通過辨析比較,進一步強化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層次是提高開放練習,通過數“線”、數角,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新知的能力,注重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

我說課的主要內容結束了,相信我的教學設想,能滿足學生髮展的需要,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構建成新知,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謝謝!我的說課完了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5

簡析教材 :

本單元《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國小數學人教版教材第七冊的起始單元,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既是萬以內數的讀寫鞏固和擴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之一。

本單元將億以內數的認識分爲兩段教學:億以內數的認識和億以上數的認識。從萬以內數的認識到億以內數、億以上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又一次擴充。讀寫大數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同時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也是不容易掌握的。學生在讀、寫大數時常常出現錯誤,這往往與數的概念不清楚、數的感受不豐富有關。本冊教材在調整教材編排的同時,提供了第五次人口普查這一素材,讓學生感受大數,爲學生認識大數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也爲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最重要的一點,讀、寫數的法則教材上不給出現成的結論,而是以問題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到,教學內容的呈現留給學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

經過第一學段數的認識教學,學生已經具備了大量的關於數的認識的直接經驗,尤其對萬以內數的組成和計數單位等有了較深的瞭解,這就爲將數的知識擴充到萬級、億級做好了鋪墊。本課時《億以內數的讀法》是本單元第2課時,是對萬以內數讀法的擴展,是學習億以內寫法的前提,更是將數的讀、寫知識擴充到億級的基礎。本課時的知識將爲後面學習提供直接經驗、奠定良好的.基礎,本課時的學習方法將爲後面學習提供遷移類推的思路。

教法學法: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於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引導學生在對比中發現萬級數與個級數讀法的聯繫與區別,並遷移類推掌握萬級數的讀法,再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後,通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經過觀察對比、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鞏固練習等過程掌握億以內數的讀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識

爲新課學習奠定基礎,特別注意萬以內數中0的讀法。

二、探究新知。

1、創設情景:當播音員播報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數據,從中感受數太大,不易讀出、讀準,設置懸念。

2、學習讀數: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在此環節分兩層進行教學。

(1)學習讀整萬數。教授時在數位順序表下將數1925、407、460變成19250000、4070000、4600000,試讀後讓學生說一說與原來的數相比①現在的數有何變化?②在讀法上有何不同? 通過對比觀察從而溝通萬級數的讀法與個級數的讀法的聯繫與區別,突破萬級數該如何讀這一教學關鍵。再提出:怎樣讀者幾個數又快又準。讓學生自然地想到先分級再讀數比較方便,並鞏固練習了讀整萬數,爲下一層次的學習作好鋪墊。

(2)學習讀含有兩級的數。①先試讀不含零的數, 學生獨立或在同伴互助的情況下讀出這一組數,使學生再一次體驗到成功的喜悅。②再讓學生試讀85003000、85000300,讀後思考:①數位上出現 0又該怎麼讀?通過學生結合讀書的體會,探討這個問題,掌握0在什麼位置上要讀,在什麼位置上不讀。

在教學這兩個環節時,對教材中所給的數據進行了適當補充,並分層教學目的就是要突破兩點① 萬級數如何讀②分清大數中的0 哪些該讀,哪些不讀。學生掌握了這兩點,也就學會了讀億以內的數。萬級數如何讀,通過讀整萬數、溝通萬級數的讀法與個級數的讀法的聯繫與區別來實現,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萬級數按照個級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後面加上一個萬字;接着通過讓學生試讀兩級數、爭辯。劃一劃、思考並回答問題等一系列自主活動,使學生探究得出在讀大數時,每級末尾的0不讀,其他數位上的0要讀,並且連續幾個0只讀一個0。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探索新舊知識聯繫,找到知識生長點,運用知識正遷移掌握新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樂於探究、善於總結的好習慣。

3、反饋鞏固:第5頁 做一做 :先觀察數的特點再讀。

三、思維拓展

用8、5、3、0、0、0、0、0按要求組數,通過組數將本節課推向**,進一步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數位上有0該如何讀?

四、全堂總結

運用歌謠幫助理解記憶。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線與角》第一課時“線的認識”。

2、教材分析:直線、線段與射線是一組比較抽象的圖形,學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難。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動,主要讓學生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直線、線段與射線,然後通過“認一認”活動,體會到它們都是“直直的”,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三個圖形的特徵。接着,組織學生對直線、線段與射線進行比較,讓學生體會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繫。最後通過“試一試”、“量一量”、“看一看”等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三種圖形特徵的印象。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藉助現實情景認識線段、射線、直線。

(2)會用字母正確讀出線段、射線與直線。

情感目標: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感受數學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標:在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4、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區分線段、射線與直線。

難點:理解直線與射線的含義。

二、教法、學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學生操作爲主,輔以談話啓發、引導發現、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有效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學習、探索,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在教學中運用了“創設情境——操作活動——建立模型(這節課主要是建立線的模型)——實踐應用”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在學法上,選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通過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注重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行觀察——思考——想象——交流,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三種線的理性認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首先與學生談話:同學們,你們發現生活中哪裏有線?讓學生暢所欲言。然後引出課題:線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有直的,有彎的,數學中同樣也有直的線和彎的線,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直直的線。板書“線的.認識”。

(二)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直線、線段和射線。

播放課件出示學生熟悉的孫悟空圖片,讓學生說說孫悟空手裏的寶貝是什麼?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代表金箍棒,再在它的兩端分別點一個點,表示金箍棒的兩頭,從而認識線段,並介紹端點,線段有兩個端點。接着追問學生,金箍棒有什麼本領?並及時通過動態的演示,把金箍棒的一頭放在地上,讓它向另一個方向延伸,從而認識射線。再在黑板上畫一條線表示金箍棒,一端點上端點,讓它向上變長,讓學生體會它可以變得無限長,我們是畫不完的,所以只畫出它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然後讓學

生繼續想象,如果把金箍棒橫着拿在手中,它可以向什麼方向延伸?讓學生試着到黑板上畫這樣的線,並認識直線。這樣,藉助金箍棒的神奇變化,使學生形象地感知三種線的特徵,並加深了對“無限延伸”的理解。

接着,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事物,如一扇門、射燈、斑馬線、鐵路等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圖形的特徵,從而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進一步區分三種線,

在這個環節中我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用課件向學生出示表格,讓他們明確這三種線的特點:端點、延伸情況、與直線的聯繫。我先提出小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爲一小組共同商討,把商量好的結果填寫在表中。學生在交流活動中找出三種線的聯繫與區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到交流活動中來,進一步加深他們對這三種線特點的理解,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四)三種線的讀法

在教學用字母表示直線,射線和線段時,由於前面學生對這幾種線的特徵以及端點的概念比較明確了,再讓學生用字母表示,包括射線爲什麼只能從有端點的一端讀起,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理解。

本環節我先對線段的讀法作以示範,然後射線和直線的讀法讓學生自己嘗試,並說說爲什麼射線要從有端點的一端讀起。培養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提高課堂效果。

(五)實踐運用,強化理解。

讓學生自己試一試,過一點能畫多少直線,過兩點呢?

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許多條路,哪一條最短,要求學生獨立。

另外,增加了一些練習,如判斷題:

(1)直線AB長30cm。()

(2)線段的一端能無限延長。()

(3)線段CD長5cm。()

(4)射線的兩端能無限延長。()

通過練習,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線段、射線、直線的特點,這些內容更有助於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

本節課的總體設計是讓學生在觀察生活的基礎上,抽象出三種數學圖形,深刻感悟數學來源於生活;在探究其特徵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使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拓展;在判斷正誤的練習中,三種平面圖形的特徵更進一步紮根於學生的頭腦中,昇華成認知;在“試一試”、“量一量”活動中,讓學生把認識用於解決問題,最終形成技能。整堂課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興趣盎然,既富有挑戰性,又較易達到目標,這樣設計,較高地達成了本課的知識、技能、情感三維目標。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數據的分段整理》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與可能性》中第1課時的內容。本課是初步教學分段統計數據,所以例題和習題都明確了數據以及各段的數值範圍,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教材通過創設學校準備爲鼓號隊員購買服裝的教學情境引出分段整理數據,使學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數據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後引導學生自主分段整理數據,完成統計表,分析整理後的數據,根據分析結果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爲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讓學生有話可說,我對教材進行了重新開發把購買鼓號隊服改爲購買武術隊的服裝。圍繞購買服裝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經歷分段整理--製作統計表--分析數據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數據上整理的方法,採用多種方法,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逐步優化,突出畫“正”字的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數據進行統計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數據的必要性。

2.在經歷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過程中,體驗畫“正”字法整理數據的優越性。會根據實際情況,用畫“正”字法對一組數據分段進行整理,初步學習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

3.使學生進一步增強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發展統計思想,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與人合作的態度。

4.結合統計,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學會數據的分段整理,難點是能對統計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做出決策。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並結合學生實際,在教學中,我靈活採用談話法、比較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經歷畫“正”字分段整理數據、完成統計表、分析統計數據的全過程。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學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據已有的經驗通過探究嘗試、合作商討、交流反思等多種學習方法,真實經歷用統計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特別是學會了分段整理的方法,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

四、說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激發需求:

以學校準備爲武術隊隊員購買新的服裝引入全課。在師生的交流中得出:要知道每種服裝各要購買多少套,先要知道每段身高的人數,從而引出分段整理。

2.自主探究、學會整理:

(1)初次嘗試:同桌合作,嘗試分段整理。此時學生的方法是多樣的,在交流中進行方法的最優化,提出畫“正”字法整理。

(2)再次嘗試:同桌繼續合作,但規定整理的方法,用畫“正”字的方法整理。學生操作中教師巡視,收集資源。在資源的對比中,體會畫“正”字分段整理時的注意點,如:合計的意義,統計表中日期的填寫等,讓學生初步學會畫“正”字分段整理的方法。

(3)回顧總結:分段整理數據-製成統計表-分析數據。

3.聯繫實例、感受方法: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出示活動要求,讓學生自己完成統計表。

(2)讓學生交流分段統計的結果。

(3)分析統計結果,說說知道了什麼

4.運用方法,解決問題:完成想想做做第2、3題。

(1)第2題採用4人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統計,第3題是獨立完成統計。過程與第1題一樣。

(2)介紹:你知道嗎?

(3)出示2、3題的兩張統計表,談談自己的看法。

通過練習,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5.全課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五、板書設計:

數據的分段整理

分段整理數據(畫“正”字)——製成統計表——分析數據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平均數》,設計本課我遵循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理論依據,我確立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學生能理解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科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 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四、說學情

由於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着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五、說教法和學法:

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儘量通過讓學生探索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創造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課件

1、 觀看微視頻,學生自主學習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的兩種不同的方法。(設計意圖)

2、 展示ppt課件 (設計意圖)

3、總結:

求平均數的方法:

(1)移多補少法

(2)常用方法 先求總數÷份數=平均數

整個教學設計,我根據教材特點與四年級學生實際,做了很多的預設。因爲學生是具有不同知識經驗的生命個體,備課時我充分考慮不同的學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會出現哪些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策略。爭取在課堂教學中,在組織學生討論、評價,讓學生在生成知識的同時,生成學習經驗,生成情感體驗,使整個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我選擇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第一課時億以內數的認識。

2、教材地位與作用: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的讀寫認,而本單元則是在以前學習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億以內的數的讀寫並瞭解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這一單元是在國小階段對整數學習的最後一課。對以後學生在學習中接觸大數,並計算大數奠定了知識基礎,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數目。

3、教材的編排特點:a.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感受大數,產生學習需要。b.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索。

本節課的學習,不僅是學生對數認識的一次擴展,也進一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學習,能加強學生對數據實際意義的理解,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身邊一些數據的意義,這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一般具有接觸面廣、獨立性增強、善於觀察和發現、樂於動手操作等特點,而且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系統的學習過萬以內的整數。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我會做一些課前準備,一是準備了《億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課件;二是準備計數器、遊戲卡片等教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使學生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

(2).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學習較大數的必要性,使學生體會較大數的實際意義,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於合作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1、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

2、掌握億內數的數位順序表,瞭解十進制計數法。

3、認識數級個級、萬級、億級,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億以內的數。

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與寫法。

難點:1、讀寫數位較大的數目。

2、理解“十進制”計數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爲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法方面,我會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於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後,通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於數位、數級,十進關係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爲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學法:學生主體參與;動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學遊戲

五、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髮展爲本,爲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數學教學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應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得新知識能力,培養學生敢於自主學習、嘗試新知的研究學習。國小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爲其獨立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可能。爲此,在教學“延伸性、遷移性知識”時,我直接讓學生自己自主嘗試、積極探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發現和總結,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時間,爲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發展。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學前準備:口答:一千里面有10個百,一萬里面有10個千;口述萬以內的數位順序。(個位 十位 百位 千位 萬位)

2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利用課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圖片)你們會讀這些數嗎? 瞧,這些數比以前學習的萬以內的數更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更大的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請學生拿出計數器,一千一千地數,當數到10個一千時問: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多少? (一萬)強調:千位上的10個珠子怎麼辦?

2、請學生10個10個地數,當數到10個一萬時問:是多少?利用計數器問:怎麼表示10個一萬?

3、照這樣繼續數下去。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10個一千萬是多少?。 師: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計數單位。 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是什麼關係?(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即十進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