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教學勇氣》讀後感8篇

讀後感 閱讀(1.96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勇氣》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勇氣》讀後感8篇

《教學勇氣》讀後感1

一直知道有這本著作,想拿來讀一讀,不曾想真正讀的時候,確實有些難懂,理論性很強,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過,適合反覆閱讀,仔細品讀,進而體會作者的真知灼見。帕克帕爾默的這本書,一方面是作者對自己的教學工作的自述和回憶,一方面對於我來說是醍醐灌頂,受益良多。

序中作者提醒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爲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一下子來了興趣。因爲在平時教學中,有時教室毫無生氣,任憑我使出渾身解數,學生還是沒有反應,是我最痛苦的時候,但是看到孩子們在某一方面取得喜人進步時,亦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本書基於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因爲我們教的學生遠比生命廣泛、複雜,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所以作爲教師,認識自我與認識學生和學科同樣重要,並且有益於更好地服務於教學和學術。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而且要講“我”的意識帶給學生,印證了我們常說的哪個老師帶的學生就像誰,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認識自我,越熟悉我們的內心領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健,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同時,能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個人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纔是好的教學的體現。好老師在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習聯合起來,是我不斷努力的方向。

教學的勇氣就在於自己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的時候仍然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的結構中。

《教學勇氣》讀後感2

很多技巧是人和物的關係,談到技巧大抵是循序漸進,遞進提升的。但是教學是人和人的互動行爲,談教學提升不可簡單用技巧分級制來實現。初入教壇的時候,大不了學生幾歲,和孩子們打成一片,似乎談不上什麼嫺熟的教學技巧。但是我很受學生歡迎,一呼百應,教學技巧在其次。

用今日所學理解,一在於當時的用情至真,二是因爲真是和個人教育理想引發的強烈自我認同。想當初自己雖然稚嫩,但是在學生心中一定自帶光芒。後期隨着技巧的日漸嫺熟,方法的不斷完善,真我卻日漸行了下風,與學生的相處多了規範與面具,少了純粹和本真。日復一日能懷揣教育的赤子之心,不受干擾侵襲,排除萬難、歷經苛求還能盡心盡力這纔是真正的教育勇氣。即使上級部門所做甚多,但是我們要明白向外求初心終歸求而不得,觸摸到內心和自我對話都是在安靜、溫柔的時候。你很難在嘈雜、堅硬、怨怒、不滿的時候能看到你自己的內心。如何來實現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

1、要明白自我的獨特性,保護自身獨特的`精神力量並充分的在教學中融合這份能量。

2、不要受限於門派和現有方法,保持不斷的自我變革、自我完善並加以認同。

3、將愉悅精神的力量融進教學,完成自我、學科、學生的統一。不要割裂。

4、合理看待技術,別依賴技術,向內心求索,保持恆定持久的力量。

5、教學相長,讓衆人成爲自我完善的導師,衆生皆佛。

《教學勇氣》讀後感3

我在讀自我的侷限好潛能’這一節時感觸很深:同一個人可能第一天上課很精彩,第二天卻教得一塌糊塗。儘管我們通常都是以一種宿命論、自嘲的方式接收這種悖論,但在這種練習當中,我們要求把他作爲認識自己的源泉來認真對待。

書的作者曾搞過一次活動:讓全班同學閱讀討論《心靈的習性》。討論當中,班級的成員們看起來都感到有趣而富真知灼見的,而且他們同意和集體主義的這種混合是對他們很好的描述。我深有感觸地總結道,我們一起完成了兩件事情:更深入地理解了這本書和更深入地認識了學員們的生活。我還意識到了下一步該努力探索什麼:爲什麼他們宣稱自己是個人主義者,實際上卻本能地實施集體主義行爲?

同行聽後對作者有以下評價:

1.在計劃和引導課堂兩方面都具有靈活地把組織結構與意圖結合起來的能力:在闡明我的目的的同時又開放地接納各種達到目的的方式。

2.讓我的學生徹底瞭解我分配的素材,並承諾我也會幫助他們掌握素材。

3.我有誠意幫助學生在瞭解學術文本和他們自己的生活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樑,併爲達到這一目的'探討策略。

4.對學生們的故事和我分派的學術性文本同等地尊重。

······

總之,作者的實踐與潛能都是很強的。所以,我認爲最終總是要提出實際的解決方案的,但是,理解自身的獨特身份卻是找到新的教學方法前的關鍵一步。如果身爲教師不是紮根於自己的本性,那麼無論對任何人採用任何不同的方式,都是新瓶裝舊酒而已。

要成爲一名更好的老師,我們必須養成一種既依賴又不依賴於他人反應的自我感,這是一對真實的矛盾。

《教學勇氣》讀後感4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如同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作者帕爾默先生不灌輸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書中一個個案例都跟我們日常教學中高度的相似。分析每一個案例都讓自己有更深的體會。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才能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學會在這個世界中生存。

《教學勇氣》是一本非常精妙的教育學著作,作者引導我們如同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隨着閱讀的深入,越發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情境——彷彿自己置身於一個課堂,而課堂的老師就是帕克·帕爾默,向我娓娓道說着他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心中的困惑與反思。他試圖通過他的敘述,讓我清楚爲什麼教學總是令我既興奮又恐懼。他試圖帶領着我們,爲重新點燃我們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輔導,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直接而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互動。

我們的認知裏,教師是傳道受業解惑的,所以一開始我們想到是不放棄班內的任何一個學生,就算他學習不好,也總有好的地方,從開始的信心滿滿,到後來的失望和退縮,這個過程絕對是痛苦而糾結的。我們常調侃自己: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學生如初戀。當然這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追求。教師的愛是博大之愛:當我們感到痛苦和折磨的時候,就需要一種博大之愛來引領和寬慰自己。學生對教師博大之愛最好的回報就是那輕聲的問候:“老師好!”

教育不僅是改變自己,也影響着你的學生!!任重道遠!

《教學勇氣》讀後感5

“《教學勇氣》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懷揣着教師的那份信仰,藉助着這次讀書的機會,拜讀了帕克。帕爾默教授的著作《教學勇氣》,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學工作中,比教師的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什麼呢?

在《教學勇氣》這書中,帕爾默教授選擇從內心世界的角度來解讀教育中的一系列問題。他的觀點新穎而且獨特,並且在字裏行間流露出對教師的尊重,讓我願意去了解他的想法。帕爾默認爲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行爲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後,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後隱藏。因此,在帕爾默教授的觀點之上,我對此進行了自己的思考。

要走出恐懼,首要的是要對自己的內心有深刻的認知和校正。從事教育行業二十五年過去了,無論是自己的心態還是時代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作爲一名“老教師”,與新時代新技能的教育工作者之間的脫節,也是我內心的恐懼。帕爾默在書中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繫,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我從中受到了深刻的啓迪,首先要敢於接納真實的自己,敢於接受真實就意味着正視困難。再接着接受內心的`指導,向着有益自己的方向出發。

作爲教師負有更多的責任,我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豐富自己的知識涵養,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開放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學勇氣》這本書就像陳年釀酒,是越讀越香醇。這也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書,能帶領教育者們,對教學生涯進行永無止境的探索。

《教學勇氣》讀後感6

這個假期讀了《教學勇氣》這本書,從開始讀的時候就感觸很深,導言中關於心靈的講解讓我從不同程度和層面上認識了自我。

本書通過很多個事跡來探索教師的內心生活,從教與學的分析、從教師內心到教師靈魂的探索、從教育改革到現代優秀教學等等,讓我更有信心地走向教師這個行業,也更好的相信教育能夠爲我們以及我們的學生帶來更多的光明和希望。書中有講到好教師的`特點——熱愛。是啊,一切幸福來源於熱愛,熱愛的同時做到滿足,滿足的同時學會付出。我們因爲熱愛教學,所以願意更多的付出我們的心血去教學,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願意把教育融入到不同的環境,將工作帶入到生活中,那我們的教學也一定是滿懷希望與熱情的。

當然教育不僅僅是投入教學,更多的是感情,我們需要教學中肯定和利用感情更好的學習和激活我們的能力,不僅要教育學生知識,更要引導發掘學生的技能,通過無數的課堂教學、經驗能力等的積累,來最大化的發展培育學生。

對於職業的熱愛,對於學生的責任,對於我們與學生的感情,我們需要繼續作出堅定的決心!

《教學勇氣》讀後感7

每個學生都是一棵果樹,只是結果的多少和季節不同。作爲一名教師,要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用縮小鏡看學生的缺點,寬容的態度處理學生的錯誤。如作業中有的學生答對的很少,甚至全錯,但我們可以從作業書寫的認真態度,能否按時獨立完成等方面給予肯定和鼓勵;對上課不專心聽講、講話、搞小動作等學生,可用他們的`能夠接受的語言吸引他們,或在課外找他們談心,等等,想方設法的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國中生天性好奇,求知慾盛,作爲課堂氣氛的調控者,可把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啓發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和設想,發表意見看法,讓他們展露靈性,展示個性,使課堂氛圍輕鬆愉快,這樣學生思維得到了更多的訓練,我們也可從學生的觀點中吸取自己所疏忽或未能想到的東西。在上完一節課後,應引導學生自我總結,並說清楚爲什麼,使學生能夠自己抓重難點,如果學生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就要告訴他們應採取什麼策略,還要幫助學生把本節課學過的知識和以前學過的知識聯繫起來,使它們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同時反思自己一堂課的教學過程,總結成功之處,反思失敗的地方和原因,並加以改正,以備下次再用。

回首十幾年教學路,我若有所悟:原來,育人永遠是一門藝術,永遠沒有固定的“套路”,而是以欣賞的眼光,接納學生一切優點和包容他們的缺點...

《教學勇氣》讀後感8

春花秋月總能引發詩人的感懷,而寒來暑往卻能激起老師的惆悵,在你我的教學生涯裏,這樣的疲憊,迷茫偶爾會悄悄浮上心頭,我們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有繼續的勇氣。

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裏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裏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願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默認爲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行爲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後,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後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繫,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毫無疑問,《教學勇氣》正是冥冥中我們所要追尋的答案,更是對我們內心呼喚的迴應。讀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掩卷沉思,會不自覺地把帕爾默的描述和我的心靈狀態或教學狀態進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頓悟!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款款撣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