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讀《活着》有感15篇

讀後感 閱讀(6.77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活着》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活着》有感15篇

讀《活着》有感1

我們究竟是活了365天,還是活了1天重複了364次呢?餘華曾在《活着》中寫道:人活着本不是爲了活着而活着,而是爲了活着以外其他的事物而活着。合上書本我陷入了沉思。那我呢?我爲什麼而活呢?我活着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餘華《活着》這本書,我用四天如飢似渴地啃完了富貴的一生,回首相顧,我想富貴文中的最後一笑有太多意義了他原本是個地主家的獨子因吃喝嫖賭而家破人亡,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讓富貴這個從小錦衣玉食的富家子弟體驗了底層勞動人民的艱辛。他的一生坎坷艱難,父母被活活氣死,妻子跑了,女兒生產大出血死了,女婿幹活的時候被工地掉下來的鋼管砸死。只剩爺孫倆相依爲命,上頓飽下頓飢的日子孫子實在是過怕了,好不容易有點豆子的富貴煮好了去幹活沒看着孩子,孫子最後因撐死而亡。富貴前半生奢侈繁華家人在伴,後半生孤苦伶仃只有一頭老黃牛爲伍。他說:人這一生唯獨不能做錯三件事,進錯門,上錯牀,吃錯飯。

身爲中學生的我生活條件幸福,家庭和睦,老師同學親切,實在體會不到富貴那一笑的辛酸,我無法做到感同身受與換位思考,我雖然是千萬萬人中的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學生,平凡到就連聚光燈都會錯認成太陽。但我不甘心,誰說loser的熱情就不值錢。我會努力做個星星,有棱有角還會閃閃發光,我想擡頭找到真正的太陽,我在這茫茫薄霧中也有屬於自己的小小目標。我清楚詩與遠方都很美,可我需要不斷地拼搏前進才行,詩雖美,但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程度才能讀懂,遠方雖美,但通往旅途的車票很貴。國中時代已經所剩不多,我將不斷磨練以最好的`自己迎接會考。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每個人都有贏一次的權利,對!站起來!別趴下!

身爲實中學子,我現在的意義就是考上好高中爲我校增添光彩,爲自己謀取出路,不負老師的諄諄教導,不負父母的滿心期望。我活不成富貴,絕不。去經歷,去選擇,去做我想做的,我想告訴他們:我可以!

不妨大膽一些,反正我們誰都無法活着離開這個世界。只希望明年夏季,微風不燥,揚帆起航,可以邁着堅定而熱忱的步伐,一步步走向屬於我的光明大道。是,我爲自己而活,我活着的最終意義就是可以讓他人看到我拼搏的足跡,我可以!

讀《活着》有感2

凌晨五點,我輕輕合上書。

現在的我坐在牀邊,窗外時不時傳來鳥叫聲,清脆,響亮。撲進來的一陣陣微風清新自然,整個世界充滿生機,好象要洗滌我有些失落的心。是的,我用了一個夜晚的時間去細細品位每一個字,每一份感情,和每一縷酸甜。我讀完了餘華的《活着》,關了燈,鑽進了冰冷的被子,腦子裏靜靜回放着跌宕曲折的情節……

主人公福貴出生於一個封建地主家庭,是遠近聞名的闊少爺,從小就受着優越待遇的他,有着頑劣的個性。“你家少爺長大了準能成個二流子。”別人都這麼對福貴的爹說。

他娶了一位賢妻,生了一男一女,可由於他,賒帳,半年來一百多畝田地和祖輩留下來的家產全輸光了,原本富裕的家庭最終瓦解了。福貴帶着妻和子來到了農村,務農爲生。可事與願違,一次福貴外出被抓去當了壯丁,去了戰場,一去就是幾年。他娘在這時候死了,女兒鳳霞高燒過後成了啞巴,兒子有才還不認識自己的爹福貴。

福貴承受住了,當他決心好好做人,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時,他的兒子有才給校長夫人獻血,醫生謀求私利不顧有才的身體大量抽血,有才也死了。

經歷了漫長時間的治癒,就在福貴快走出陰影時,平日裏能幹的妻子也患病了,離死期不遠了。一件又一件的壞事接踵而來,毫不猶豫地都砸在了福貴的身上……

他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沒有倒下,他開始平靜地接受這一切,一個人孤單地老去,到了故事的最後,他開始笑對過去。

這是一個關於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從頭至尾,我會隨着情節而波動。翻動着一頁一頁紙張,作爲一個路人甲,看着福貴長大,成熟,命運的變化,動盪和苦難的一生,甚至在這中途都沒有停下腳步來對他的命運表示關懷與同情。也許你和我一樣會想:女兒啞了,妻,兒,母死去這一切悲慘都是他的報應!是的,我一開始也這麼想,在他作惡的同時,總是會有報應伴隨而來,可是,聽着福貴在池塘邊的敘述,他講述生活,也像在做交代,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可是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故事已經結束了。

良久之後,我躺在牀上,睜開眼,天已經亮了,眼角一線淚悄無聲息地滑落,我被一種心酸的情感衝擊着,它在我內心涌動着。我眼中朦朧了,枕頭溼了一大片,我不再只是責備福貴的年少輕狂,我甚至全盤原諒了福貴並且用心體諒着他,畢竟,他熬過來了。

他年輕氣盛時的過錯又算得了什麼呢?人生在世,誰能無過?況且這一切已經在他身上重演了一次,以至他一無所有。“他也不想這樣對吧?如果他知道結局是這樣,他就不會輕舉妄動了對吧?”我這樣對自己說:我相信這都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作者餘華說:“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若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大若地?”該發生的會毫不猶豫地發生,由不得我們來妥協,福貴這充滿着血淚的一生也教會了我絕望的不存在,人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我們要做的就是以笑的方式來演繹整個人生。

躺在牀上的我,情不自禁地笑了,也釋然了。

讀《活着》有感3

餘華的《活着》是很久以前讀的了,這個很久大概三四年吧,所以對書中的具體言語記憶不是那麼準確了。爲什麼還要寫讀後感呢?就因爲我讀了《我們仨》寫了一段文字。我認爲《我們仨》和《活着》對我都有震撼力,兩位作者的寫作語言、處世態度都是感動我、提醒我、震撼我。所以也就有了這遲來的讀後感。

福貴趕牛耕田的形象我小時候經常遇見,不過不是南方水田的農民,是我們北方的老年農民的形象。我們是山東西部,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的爺爺就是地地道道農民,他是個及其勤快的人,用老家的話說:“撂下耙子就是掃帚”,在田地裏就沒看到爺爺閒下來過,即便在他八十一歲,癌症手術後,他還下地幹一些不太費力氣、力所能及的農活,勤勞已經滲入到爺爺的骨子裏去了。記得每日黃昏,爺爺都會把我們家的院子用掃帚打掃一遍,日久成爲習慣,直到現在我也會不自主的把衚衕或者樓下清掃一下,尤其是下雪之後我會自己把樓下的雪掃乾淨。所以當我看到餘華描寫農耕老人時,不用他語言的點綴,我心中就有了他的形象,那種太陽下老人趕牛春耕秋收的場景歷歷在目。

“活着”就是人生最有力量的答案。福貴的人生可謂是大起大落,由曾經的紈絝公子哥,就是標準的“敗家子”,是幾千年的農耕時代的一個典型負面人物代表。中國幾千年的農業經濟,朝代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換了,不變的農耕經濟,而生活方式卻是一成不變。放羊、賣錢,蓋房、娶媳婦、生孩子,這種輪迴就如拉磨的驢,一圈圈的進行着努力,可是到頭來還是重複的生活。而福貴就是一個沒落敗家子的縮影。他的前半生本來就沒有了可取之處,只能作爲反面教材教育孩子。而作者卻賦予他後半生一種執着頑強的精神,一種永遠不會被打倒,永遠不會被擊垮的樂觀主義精神。

我覺得福貴與困難作鬥爭的精神,宛如一座永遠打不誇的豐碑。在現在孩子教育中是稀缺的精神,許多孩子甚至不懂珍惜生命,因爲家長不讓玩手機跳樓;因爲沒有完成作業,老師批評了兩句就會跳樓。孩子承受能力差還不能約束自己,禁不住手機遊戲的誘惑玩上癮,家長管不了,老師批評不得。稍微有一點不如意不順心就會鬧情緒、耍脾氣。當孩子成績不如意,生怕老師告訴家長,心理承受能力極差。孩子一時轉不過這個灣來,腦子中想不開,就會採取這種害己傷人極端行爲。這種悲劇的一幕幕上演告訴我們挫折教育已經刻不容緩,提高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孩子如何看待失敗,怎樣在挫折中成長,家長讓孩子去體驗他們自己生命中陽光與風雨,豐富他們人生旅途的風景,接受狂風暴雨的洗禮。而福貴在承受命運的極限考驗,一次次排山倒海的`打擊,他能夠堅持的“活着”就是奇蹟,就是對生命最大的謳歌,也是對福貴人性的最大考驗

福貴的精神之所以有寶貴之處就是倔強地活着,樂觀的活着,痛苦和悲傷在福貴身上就像一把鋒利的青光劍刺向水中,微微起了一點水花後化作平靜。福貴的前半生雖然是讓人唾棄、遭人痛恨,可是他的後半生卻是一個即普普通通的人,又積極應對生活變遷,努力拆解生活的磨難。生活從來都是曲折,它就像一個藝術大師,總是會創造出曲折離奇的故事。讓人們感覺生活多麼不容易,它就會給你一道道難題,驚喜與驚嚇時不時的出現在你的身邊。生活給福貴的驚嚇多了點,他用跨越山海的力量來跨越這些溝溝坎坎,時光像一把雕刻刀把一次次的磨難刻到他臉上的皺紋裏,可是他的心卻在一次次的打擊中越來越堅韌。

福貴的牛是他的朋友,他有什麼話就會告訴它。他和牛都是從容的看待這一切。生活難免會不公平,看開就好。也可以說生活就沒有絕對的公平,同一件事情有的人認爲公平就會有人認爲不公平。福貴大智若愚,他從來沒有考慮過公平不公平,過去的事也就放下了。《武林外傳》裏有一段歌詞:“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如意,可你的生活仍在坎坎坷坷中繼續,希望就住在你的心底,願你勤勤懇懇善待別人、關心自己,美好的日子在等你”。在人的旅途中,有太多的成功與失敗,得與失、恩與怨、是與非。如果每一件事情都牢牢記在心中,傷心事就會愁白你的頭髮,煩惱事就會侵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你的生活就像被着無數的沉重的包袱在佝僂着前進,每一步邁出的步伐如此沉重,那麼生活對於你來說就是以及慢性毒藥,遲早要發作。當你躺倒醫院的病牀上時,驀然醒悟,人生如須臾,學會放下就是放逐煩惱,快樂人生就會隨之而來。福貴就是這樣做的,“活着”對於福貴來說也就有這非凡的意義了!

如果人的心可以像水一樣,可以受傷,但是它隨時都可以痊癒。那麼生活也會像水一樣滋潤你的心靈!

讀《活着》有感4

人終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題記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了餘華的《活着》,書中講述了一位叫福貴的富家少爺,先是把家產賭光淪爲一無所有的窮人,父親氣恨而之,接着他不幸被國民黨捉去當壯丁,歷經死難而倖免於世,但母親也因病去世,再接着兒子有慶被抽血至幹而死,女兒鳳霞產後的敗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軟骨病最終病死,繼而女婿二喜工傷而亡,外孫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撐死了,最後,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牛的故事。這個故事跨越了中國從國民黨到毛澤東的時期,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讀完這個平凡的故事後,我明白了絕望的不存在。

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來自於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與苦難,無聊與平庸。

我喜歡與年邁的老者交談,因爲與他們交談總能使我對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們,不是痛苦地與這個世界說再見,惶恐着死亡的到來,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練中留下哀愁的容顏,抱怨着不公的昨天。我看到的是,歲月的磨練讓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淨。遊覽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給似木流年增添了柔和,讓生命在落葉中安享靜美。恬靜的年華里,他們不再問花於幾許,只問是否淺笑安然。

《活着》裏面有一句話非常棒,“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活只有一條,失去了就真的沒有了,這是無價的,是用金錢也買不了的。人生無常,聚散離合。在每個離別的路口,我們只能目送着一個又一個的背影,重重疊疊的'留戀不捨載滿了無盡的牽掛祝福。在生命與靈魂融匯的瞬間,凝聚着的是美好,幸福,這瞬間所迸發出的光華值得我們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靈都如同流水經過的鵝卵石,晶瑩透亮。年少的我們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因爲,芸芸衆生,不免沾點人間煙火,不經歷時事滄桑的磨練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煉,讓淡然演繹一生呢?但是,這份淡然的人生態度卻多多少少給予了我一份前行的從容。就像一位哲人說過,其實生活到頭來不過是虛驚一場。暮然發覺,原來那麼多隨風而逝的過往都變成了歲月的逝水沉香,成長的苦痛,似乎如風中的記憶,輕描淡寫。我開始學着反青春囈語背後的寧靜,輕輕敲打着歲月的皺痕,只希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可以選擇做回那個積極樂觀的自己,讓心如鏡,悠然前行。

生命本身就是一場旖旎多姿的單程旅行,其魅力正在於它的單程,在於它的有去無回。既如此,我們就當心神清明,盛裝華服地踏上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華。在似水年華中譜就生命的華美樂章。

生活的路還很長很長,生命還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麼都重要。活着,這幸運。

讀《活着》有感5

今天終於翻開了這本書,當打開扉頁的時候便有一種熟悉感,默默的讀下去便知道了這種感覺的源頭。那是多年之前的事情了,看過一部叫做《福貴》的電視劇,估計就是翻拍的這部小說吧。不管世人對於這本書的褒貶如何,我能夠清晰回憶起的就是那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和一條老水牛在搖搖欲墜的夕陽下獨自犁田的背影。“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天地耕得嘩嘩翻動,揉入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文中如是寫到。老人在耕田的時候吆喝着: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福貴的一生經歷了所有親人的.辭世,從最初老父親離開時的驚慌、不安到最後外孫的夭折,或許可以說他就是在與親人的不斷離別中老去,別人應該有的天倫之樂在他這裏卻成爲了死別。生離就像他被抓了壯丁一樣還會有機會與家人重逢,可是死別卻是隻能看着愛的人一點一點透支盡生命的餘光。

或許我們都以爲在這樣的巨大打擊和悲痛中他不會有生的念頭,可是“活着”卻讓你不隨願的死去,他安排你的生命之路充滿荊棘,岔路不斷,無數深愛的、至親之人都是陪着福貴走過一小段路,而非盡頭。讀這本書,餘華安排了最樸實平淡的文字,就像是在你我他同樣慘淡無光的生命中截取的一小節,但是又有另一番滋味。這種無言的反抗纔是符合那個時代的沉默之聲。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

就像美國民歌《老黑奴》一樣,歌中的主人公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離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可能將老黑奴和福貴兩人置於同一個層面進行比較的話,可以發現很多的相似,但是他們二人又是不同真實的存在。忽然覺得,用簡單的文字組合勾勒的是漫長的命運和波瀾壯闊的場景。他們都是經歷漫長歲月折磨的老者,臉上的紋路就是最好的印證。然而命運就像最高明的魔術師,它能夠最大程度的爲你設置障礙,也可以檢測出誰是人生終點的最終勝利者。

故事的結尾,老人還在慢慢的走着,彷彿要盡力把餘生的路走完。也許這時,活着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帶走和剝奪的東西了吧!

讀《活着》有感6

一位老人最終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只剩下一頭年邁的水牛伴其左右。他也曾經擁有富裕的家境,曾經擁有賢惠的妻子、乖巧的女兒、聰明的.兒子,但它卻失去了所有的一切:父親被氣死了,因爲他賭博輸光了田產;母親死了,因爲沒錢治病;兒子死了,因爲獻血過多;妻子死了,因爲不治之症;女兒死了,因爲難產;女婿死了,因爲意外事故;年僅七歲的外孫最後也死了,因爲用藥不當。

一切都走了,所有和他有關的生命活體都死了,死的合情合理,但是,唯有他活着,在這觸目驚心的“死”中活着,用他的韌性承受着千斤的重壓,走過一茬又一茬的光陰。

活着,不時降臨塵世瀟灑地走一回,也不是隻做生命的過客。活着,充滿力量。從某這意義上,他比死更需要勇氣,死只需一時的衝動,活着卻需要一世的膽識。活着是陽光與風雨的搏擊,是歡樂與痛苦的交替。

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只有帶着希望,爲希望努力創造,活着纔有意義。在苦難臨頭之時,有人選擇了活着,因爲他善於尋找希望,這種人叫做強者。在陽光明媚、前途燦爛時,有的人仍不懈地爲希望而努力,這種人叫智者。強者就如創造出“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司馬遷,智者則如成功編纂《資治通鑑》的司馬光。

既然我們選擇了活着,那麼就選擇爲希望而創造吧,只有創造才能讓生命熠熠生輝。選擇活着,擁抱希望,努力創造。因爲生命有限,創造無限。

讀《活着》有感7

《我們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的作者是史鐵生,我們從課文《我與地壇》中瞭解過他,活着是美麗的——讀活着有感500字。我們知道了他是個殘疾人,知道了他的主要經歷和主要成就。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母親,在《我與低壇》中,我被深深打動了,這是位多麼偉大而苦難的母親。於是,我看了這本《我們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希望發現更多關於史鐵生的事,當然還有他的母親。

他在《我與地壇》中寫到: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就是這樣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文字間透着哀傷和悔恨,因爲當他意識到這一點時,母親已不在,他已不能再做一點作爲子女該做的事,唯一能做的.就是哀嘆和回憶。

他回想起小時候,他問母親:“你給大夥買過糖吃嗎?”母親回答:“爲什麼我要給大夥買糖?”“那你結過婚嗎?”母親大笑,揪着他的耳朵說:“我沒結婚就敢有你了嗎?”而當時他怎麼會懂得這跟他有什麼關係。每次想起這些,他總是禁不住笑起來,然後望着天空,眼中閃過淚光。我想不只是他會這樣,任何一個瞭解他、關心他的朋友,甚至讀者都會爲之感慨。

史鐵生的印象裏,年輕時的母親漂亮,且天性浪漫。她有過很多願望,而願望多的人似乎註定生活的不快樂。史鐵生的姥爺在他未出生前就離開了人世,也因此,他的年輕的母親沒上成大學,很多夢想隨之消散。長大後的史鐵生還未有工作卻已雙腿癱瘓,以後他便悄悄的學寫作,他的母親知道後,跟他說:“我年輕時的夢想也是寫作。”但她說這話時,是那樣慚愧地張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陽,看院中的老海棠。

在史鐵生四十六歲那年,他第一次回自己的涿州老家,去看母親出嫁前的那間小屋,他想:那時我在哪兒?那時是不是已經註定,四十多年後她的兒子纔會來看望這間小屋,來這兒想象母親出嫁時的情景?

他幻想自己在拒馬河畔,看見一個19歲的年輕姑娘,那就是他的母親,在橋上邂逅了他的父親。然而這一幕只是虛幻,即使它是真的,那也只是發生在四十多年前。現在母親已經走了,走了二十年了。

史鐵生的一生能說坎坷,而他的母親何嘗不是呢?

當他再次想起小時侯調皮的問母親“你結過婚嗎”,然後愜意餓一笑,在含淚望向天空時,是否會看見天上映出的那張飽經風霜卻扔微笑着的母親的臉,擦乾眼淚,微笑着,像個孩子。

讀《活着》有感8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誼。這是最感人的友誼。他們互相欣賞,同時又互相憎恨。他們誰都不能拋棄對方。同時,沒有人有任何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如何承受巨大的痛苦,就像千鈞一髮一樣,一根頭髮承受着30,000磅的重量。它沒有壞。活着告訴我們眼淚的豐富和寬廣,告訴我們絕望的不存在,告訴我們一個人活着是爲了活着本身,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東西。

這位英雄曾經因賭博失去了他的財富,但他的親戚沒有拋棄他,這使他懺悔。那時,他明白只要他活着,只要他有愛和關心,貧窮就不一定是壞事。然而,他的妻子生病了,他的兒子死了,他的女兒死於分娩,他的女婿死於事故,他的孫子死於他的疏忽。所有的悲劇一個接一個地發生,最後只剩下他活着。然而,經歷了所有這些之後,他有了一種超然的心情,可以平靜地回憶和討論他的過去。

他和老牛呆了一整天,寄託着對親人的懷念和對生活的感激。雖然不幸發生在他身上,他很高興他有這麼好的妻子和明智的孩子。他的生活中沒有遺憾!作者沒有發泄、抱怨或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了高貴。這裏的高貴不是純粹的美,而是理解一切後的超然,對善與惡的平等對待,以及對世界的同情。

英雄傅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他的家人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了他,徘徊在絕望的邊緣,但他有能力承受苦難,並對世界感到樂觀。當他發現間接殺了他兒子並讓他分擔過去的禍福的春生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互相感謝,互相憎恨,但是沒有人能放棄這個地方,同時也沒有人有任何理由抱怨對方。即使面對絕望,他仍然勸他的朋友們要堅強,要活下去,只要他們活着,就只能活下去。

作者沒有發泄、抱怨或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了高貴。這裏的高貴不是純粹的美,而是理解一切後的.超然,對善與惡的平等對待,以及對世界的同情。

在我們當前的生活中,無疑會有許多困難和挫折。有時候我們真的很難忍受。然而,每當我想到傅貴仍然感激他的生命,我就會感到慚愧,感到自己和傅貴之間的差距。也許在經歷了這些磨難之後,我無法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通過觀察傅貴的經歷,我可以感受到同樣的情感。

不管怎樣,生活會繼續。只要我們活着,我們只爲自己活着,而不是爲自己以外的任何東西活着!

讀《活着》有感9

我讀高中的時候有個同學說,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當時就覺得這個說法雖然聽起來很頹廢,缺乏理想,但是卻也很有道理。在經歷過一些事之後,又回想起了餘華所寫的那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活着》,就更加覺得這話說的十分有道理,而且與生活很相符。

《活着》描寫了一個在鄉下采集民歌的編輯偶遇一個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那悲劇的一生,以及他在經歷了痛苦一生之後,在年老時面對生活時的那種從容,平淡的態度。表達了生的艱難和生命的堅韌,通過一次次的死亡經歷所帶來的痛苦,而體現出了生的價值和意義。

文中的主人公徐富貴,絕對算不上是一個偉人,也不是一個有所作爲的人,甚至都不算是一個好人。他在年輕時是地主家的少爺,行爲放浪,最後還敗光了自己的家產,纔在生活的壓力下被迫親自勞動,但是他卻是個連種田也不會的人。然後就這樣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種種不幸與痛苦。但是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所以他是你是我是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爲他的身上有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影子。總是在生活順暢的時候及時地享受,不想過去也不想將來。但是這樣總會導致未來的悲劇,當悲劇來臨,我們總是感到無可奈何,只能被動地接受這突如其來的不幸。這也許就決定了徐富貴在藝術上是一個不朽的人。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熱衷於探討生命的意義或者生活的意義。說什麼爲人類解放,爲民族國家的富強,或者小一點的是爲了自己的理想,爲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讓自己得到社會的認可。我不敢說這有什麼不對,更不能否認這一種價值觀,相反,也許我自己就有這樣的價值觀,也正在追求着這樣的價值觀。但是就如羅馬哲學家所說的“人只是一堆原子的聚合,死亡則是原子的解散。”人不過是大自然在無意識中因爲偶然的因素才進化產生的一種對大自然來說是可有可無的生物而已。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我們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也正與人類對於整個大自然。我們所能做的僅僅是做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很可能在生活的不確定性面前,我們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控制。死亡也許是對抗苦難的沒有希望沒有意義的生活的好方法。但是死亡卻也是比沒有希望的生活更加地沒有意義,而僅僅會加重生者的苦難。所以在生活的苦難面前,我們被苦難所劫持,除了忍受生活所加在我們身上的苦難,我們別無選擇。我們所能選擇的.是如何對待苦難。落花生在《空山靈雨》中有一句話很有道理:“河蚌何曾想要創造珍珠,只不過是因爲沙子無意間進入了身體,爲了保護自己,就不得不花費些力氣分泌些液體來將它包裹。”我想,人生中的各種苦難也算是無意間掉進我們的身體的沙子吧!

在徐富貴的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人所能承受的苦難是沒有極限的。先是被人設下賭局騙光了家產,然後被抓之後親人又一個一個地先後失去,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這在我們看來是無法承受的痛苦,但是徐富貴卻一一承受了下來,而且還在這一次次的悲劇、苦難中變得平淡,坦然地面對生活了。所謂的無法承受的生活的痛苦,也許僅僅是因爲那種痛苦沒有降臨在我們身上而已。

讀《活着》有感10

今天我很榮幸的能夠站在這裏,給大家講講令我印象最深的那個它——活着。“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因這樣一句話,我認識了餘華,邂逅了《活着》,心想這書竟囊括了怎樣的內容,以怎樣的態度去度過這以笑爲哭、生死徘徊的人生。我貧瘠的想象力在自我思維的匣子裏打轉,呼之欲出的答案,在我合上書的霎那間隱約流淌在了筆尖。

相對於其它的大部分,這本擁有從黑夜沉澱出的薄書更有着不凡的重量。餘華說:“我決定寫下這篇小說,就是這篇《活着》。”寫人對苦難的追求,對生死樂觀的態度,而富貴就經歷了這樣的坎坷的一生,成爲餘華筆下的那個人。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兒?有很多的人追問,有的人似乎找到了,有的人似乎還在尋找的路上。

“人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爲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餘華如此說道。人活着若被賦予沉重的意義,那總有一天會被生命這種不可承受之物摧殘的形同枯槁,人活着若被賦予簡單的意義,那你的生命應該是很短暫。人簡單的活着,做着自己該做的事,就像你的任務是學習得好成績,你父母的任務是工作賺大錢。人活着,不爲他人而活,因爲生命亦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變得一無所有,唯有活着的精神是屬於自己的。於是書中說到:“一個人生命再大,如果想死,那怎麼也活不了。”富貴也是不容易的,爲什麼呢,他經歷了他父母的死、妻子的死、兒子的死、女兒女婿、孫女的死,他變得孑然一身,他有時傷心,但他說過的更多的是踏實,因爲身邊的一個個人離他而去,再當他死時,他便誰也無需擔心了。還有人說他只是倖存者,可他卻是真真實實地活在這個世上。

富貴是一個英雄嗎?是的,他是一個英雄,而困難是他最親密的“夥伴”。伴隨着他從一個闊少爺走到最後只有一個名叫“富貴”的老黃牛陪伴,伴隨着他從徐家浩大事業,人丁興旺走到最後爲生計發愁的莊稼人。這彷彿是歐·亨利式的.結尾。就像你爸告訴你,泰坦尼克號兒是你家的,當你收拾行囊準備放棄學業的熱潮潮頭時,發現這是場美的不能再美的不加修飾的白日夢。例如光頭強中了大彩票,傾聽着電視機兌獎地點時,他對李老闆吆三斥五,可彩票颳走後,他傻眼了,同時他也後悔了。而富貴的經歷不是夢,但他採用了激勵的心態去面對。人究竟有多大的能力,才能把心與投放回天地間,而人究竟要有多大的忍耐力,才能扛起這從天而降的沉重負擔。

讀《活着》,淚不在面頰上,不在眼眶裏,那他在哪裏呢?那當然是匯成靜靜的小溪,流淌在殷紅的心尖兒上。富貴與農民們濃縮成千萬農民百姓的縮影,那就是人民公社與大躍進的運動。百姓們看到家中的鍋與糧食均被充公卻不能置一言的血與淚。如果是你沒有糧食、零食,還不能流淚那你還有活着的勇氣嗎,這是我們而今城市人體會不到的苦,而飢餓似乎離我們更遙遠。

悵然若失的我,斗膽以書的結尾爲尾——“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的聲音,那是土地召喚着黑夜的降臨。”

自己沉澱不夠,寫到此處束手收筆。我相信,活着是生命意義最好的歸宿!

讀《活着》有感11

這些天,我細細品讀餘華先生的《活着》。讀後,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活着》這本書主要寫了福貴老人一生經歷打擊、生死離別以後,卻樂觀向上的活着,過着快樂的生活。

在面對無數打擊後,福貴老人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微笑着面對生活,與困難抗爭。他成功了!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不會處處如意,面對他人的冷嘲熱諷,我們不應該低頭折節,而是要向嘲笑我們的人證明,我們生活的`很好。

《活着》不僅寫了面對打擊時不要被打敗,還寫了一個人,生在這個世界,就要好好的活着。福貴老人的家人紛紛離他而去,他一次又一次見證了生與死,不過他卻一如既往樂觀向上的活着。

我們既然生在此世,就不要負於此世。不管再大的困難,再大的挫折,我們都要有戰勝困難的決心。我們要以樂觀的心態,繼續迎接生活,好好活着。

只有活着,我們才能感受着世間萬物的色彩。我們要感到幸福,我們還活着,我們還可以繼續喜怒哀樂。親愛的朋友們,好好活着吧,活在世上是最好最幸福的事情!《活着》講述了一個孤寡老人的人生,更講述着人活在世上是最幸福的事兒,活着,最好……

讀《活着》有感12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主人召喚着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從始至終,只是以這樣一種淡然來描繪一個只能在人的內心裏波瀾壯闊的故事,用他冰冷的手,生生地將殘酷的現實從美好的幻想中剝離出來。這也許太不人道了,在閱讀中無聲地恐懼着,像是聽着自己微弱的心跳,在平靜和緩慢中,漸漸停止。然而正是這樣的冰冷殘酷,才讓對於生命的思考慢慢滲透進人的內心。

所謂活着,不過是一種孤零零的姿態,僅僅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對於活着本身,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有的追尋,所有的夢想,在活着的巨大背景下只是虛誕。對此我曾不解,作爲一個還算樂觀的樂觀主義者,我還是崇尚着一種追求,崇尚着生活的激情和美好。而他是不是在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來讓我們對所有的追尋產生畏縮,並且以一種長者的姿態告訴我們奮力鬥爭的無力和脆弱?

顯然,他雖冷漠,卻不是欣賞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只是想告訴我們,這是現實,美好和痛苦都是現實的一部分,只不過痛苦的那一部分,往往我們容易感知罷了。

甚至是樂觀的,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離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他們活着的力量,正是來源於這種忍受,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

我想,忍受確實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過程,是人生最具體而頻繁的活動,但這並不是一個帶貶義的詞彙,一個人的精神快樂與否,並不是在於忍受了多少,而是在於建立在每一次忍受上的積極或消極的`態度,平淡地敘述活着的過程,具體的忍受經歷,和精神的層面。讀後感·我們從中感悟到了什麼,以及在以後活着的日子裏將感悟到什麼,選擇什麼命運,是完全由我們自己主宰的。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着平靜的微笑向世界告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說聲再見。

讀《活着》有感13

《活着》這本書講述了男主人公福貴在經歷了人生中幾乎所有的生離死別之後依舊笑看人生的故事。這部小說名爲活着,但講述的卻是一個又一個死亡的故事。餘華用死亡來表明活着,似乎更有哲理。人說:“不經死之懼,焉知生之歡。”也許很多時候正是與死神擦肩而過,經歷了失去朋友,失去親人的痛苦。人們纔會真正靜下心來,去認真考慮該如何活着。

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在餘華的小說中,我們似乎讀出了這樣的意味。活着是一種過程,都需要我們去緩緩經歷,去觀賞,哪怕是病入膏肓,形容枯槁,又或是生離死別。餘華寫《活着》是在寫人對於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爲了活着,爲了更好的更健康地活着,在中國傳統最重要的節日春節裏,在疫情全面爆發的日子裏,人們顧不得團圓,毅然離家,奔赴前線,冒着生命危險。50多支醫療團隊,6000多名醫護工作者紛紛支援武漢。疫情無情人有情,隔離病毒卻永遠隔離不了愛。

有句話說得好,哪裏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有多少年幼的孩子對着即將離開的母親說:“媽媽,你要早點回家。”又有多少年邁的父母對着即將辭行的兒女說:“孩子,照顧好病人,更要照顧好自己!”疫情在前,他們從不退縮。爲了病人活着,爲了心中的那份責任,風餐露宿,守卡點,防疫情,保平安。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他們堅守崗位,恪盡職守,站在了防控疫情的第一線。他們爲了更多的家庭閤家團圓,爲了更多的人們幸福安康,更爲了被病魔纏身的'人能夠活着,能夠好好地活着。

作爲一名學生,面對如此現實的活着與死亡,在克服恐懼的同時,我們緊跟着學校與社會的步伐,履行學生的義務,堅守學生的職責,努力學習,爲抗擊疫情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但此時此刻,一顆希望的火種也悄然埋進了我們心中,將青春與未來化作愛與關懷,將充滿整個社會。

疾病與災難都會成爲歲月的塵埃,總會有一天,這裏沒有歇斯底里的哭喊,沒有絕望與黑暗,春風會吹開這裏的櫻花,疾病肆虐過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將破土而出的春天。希望大家新的一年都平安喜樂,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讀《活着》有感14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爲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爲不得不走。”記得多年前的深夜我合上《活着》那墨黑的封面,滿口盡是苦澀,眼淚汩汩而出。福貴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平淡是福,活着真好。

《活着》是一本讓人沉重的小說。福貴說: “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家道中落的悲哀,失去雙親的痛楚,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打擊,最後的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孤苦伶仃的日子裏,回首曾經,追憶故人,他需要多大的勇氣?我很想知道一個人要有怎樣的信念和意志,才能支撐他在絕望的路上繼續走下去,站在命運的對立面,不屈不撓地活着,以平淡素淨的姿態過完平凡的一生。

“以笑的方式哭 ,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便是福貴的一生了。一次次的死亡,早已讓福貴千瘡百孔的心麻木了吧?在他平靜地敘說這一次次的死亡時,內心又有多麼大的悲痛,我無從可知。他把所有洶涌的情感都潛進了平淡的敘述中,我不敢想象,若換作是我,我該怎樣活下去,怎樣笑着活下去。

經歷的越多,感悟的就越深。我想,福貴一生的悲慘不是他一個人的',而屬於那個不成熟、大病初癒的時代。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有着太多的躁動與不安,人人自危,爲生存而擔憂,福貴便是那個時代不幸的代表,而他卻在那個不成熟、不理性的時代裏好好活着,懷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經歷着孤獨,他在真正而真實地活,不帶半點掩飾痛苦的虛假,帶着份別人看不懂的釋然。

“我知道黃昏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的來臨。”《活着》就像一支古老的歌,輕輕地敘說着一朵素淨的花開在絕望路上該怎麼生存。

不記得是第幾次翻開又合上《活着》烏黑又厚重的封皮了,擡頭看天,窗外藍天白雲,陽光不噪,微風正好,淚水沾了滿面,不知是爲哪般?

讀《活着》有感15

兩個偶然相遇的人,一個下鄉收集童謠,一個拉牛耕地,一個誠心傾聽,一個樂於述說,就這樣回憶了福貴的一生。

富貴是一個富二代。他因賭博輸光了全部家產,從闊少爺變身佃戶,經歷了內戰、土地改革、人民公社、等國家一系列的變革,看着親人的相繼離世,父親因爲他欠賭債,在糞缸上摔落而死;母親因病離世,最後他也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母親臨終前也沒能知道他出去這麼久,不是在賭博而是在充兵打仗;唯一的兒子爲了救縣長夫人,被抽血過多而死;女兒因生外孫,最終大出血沒能搶救成功;妻子因軟骨病去世;女婿被水泥板夾死;外孫因吃豆過撐而死。一生經歷了這麼多的生離死別,他親手安葬了離去的親人。最後只剩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相靠。

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外人看不到的苦難與艱辛,福貴落魄的時候沒人知道他內心是有多麼的'悔恨、懊惱,痛苦。但是他要活着,要生存,就要站起來,重新面對生活。生活的苦難從來不會少,重在你看待生活的態度,我們總能從別人的作品中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看了福貴一生的經歷,讓我覺得生在現在這個社會相對福貴那時是一件好事,而且是不能再好的事情了,任何事情都應該積極面對,辦法總比困難多,不是困難打敗了你,就是困難成爲你的階下囚,要讓自己越來越好,就要努力的活着,積極的活着。這也許也是活着的意義吧。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活着》

我說:“每個人活着不僅僅是爲自己活着,更是爲了身邊愛你的和你愛的人活着”。

我們每個人都對活着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都有對待生活的獨特方式,用不同的方式活着,但是我們都應該對生活抱有希望,活着就會越來越好,也會越來越好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