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範例15篇]

讀後感 閱讀(1.99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着》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活着》讀後感[範例15篇]

《活着》讀後感1

活着,何爲活着,一人孤單地存活,這算不算活着?餘華先生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富貴平凡而曲折的一生,塑造出富貴無奈、無助和悲情的一生。

年少的福貴是含着金湯匙出生的富家公子,每天放浪形骸,遊戲人生。終於有一天把家給敗光了,然後和家人過上了貧苦的生活。妻子家珍先後給他生了女兒鳳霞和兒子有慶,鳳霞生孩子的時候難產而死,有慶在給縣長老婆輸血時,因抽血過多從此離開人世。妻子家珍每天辛苦幹活,營養不良,最終得軟骨病撒手人寰。前後經歷了與家人的永別:富貴老爹因爲福貴賭博輸光家產死了,但是福貴還有老孃還有女兒這個時候他不能死,打完仗回來後才發現娘死了,這個時候福貴還有老婆孩子他也不能死,後來兒子,女兒,老婆,女婿一個個都死了,福貴還不能死,因爲還有孫子,福貴死了孫子誰來照顧,最後孫子也死了,但是富貴還堅強地活着故事也結束了……

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福貴悲慘一生中的成長與溫情。一個人需要走多久的路,才能從男孩變成男人。福貴又迷失了多久才從浪蕩公子變成一個有責任的丈夫和父親……他是痛苦的',但他又是幸福的。

在困苦中能與糟糠之妻相濡以沫,在貧窮中能體會孩子帶給他的溫暖與感動,在與命運抗爭的同時與命運爲友,堅強而又驕傲地活着。在年老的時候與一頭老牛相伴,平靜而又真實地回憶自己的一生。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不會像富貴一樣有那樣悲慘的遭遇。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也許總能在富貴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要經歷生老病死,體會着生活的無可奈何和無能爲力,可我們還是以自己的姿態活在這人世間。回望福貴的一生,想想自己的將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不要羨慕別人的生活,無論生活給予你什麼,平靜的接受,然後好好的活下去。

餘生很長,何必慌張?

《活着》讀後感2

一個人,一場故事,一世遭遇,成就了《活着》。富貴的苦難,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從一個富家少爺,淪落到貧苦農民;他氣死他爹,輸光財產;他的兒女死了,妻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孫也死了,可他卻還活着,孤零零的活着。

當在黃昏的田野上,富貴和他那頭老牛耕耘在田地裏,富貴對牛叨絮的那席話差點讓我憐憫的掉下淚來。我覺到了餘華的殘忍,他爲什麼要讓富貴活着?沒有了親人,沒有了愛,只有大半輩子數不盡的苦難,富貴活着的意義何在?人到底爲什麼而活着?

當福貴看到賭的`傾家蕩產的龍二被斃掉的那一刻,慶幸的是福貴,後怕的也是福貴。他慶幸,是因爲被斃掉的人不是自己。他後怕,是因爲被斃掉的人本該是自己。命運是未卜的,生命是脆弱的。敗家子的自己氣死了爹,他知道,自己害死了一個生命;當被抓去拉大炮的自己回來沒有看到孃的最後一眼,他明白,生命原來如此脆弱;當他的家人一個個死去的時候,他懂得,活着不易,活着有多好!

種地的艱辛,讓他體會到活着的不易;公社的磨難,讓他感受到活着的美好。活着就幸福,再艱難,只要活着那也是幸福;死亡是痛苦的,再好的墓葬,那也是痛苦。當富貴的家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的時候,有痛苦,但更多的是珍惜,珍惜自己現在還具有的生命,他知道,活着有多好。

餘華《活着》的自序:“作爲一個詞‘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攻擊,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裏有一個關鍵詞時“忍受”。可見餘華筆下的富貴面對生命的苦難與絕望只是忍受,沒有反抗,更不用說蔑視。也許有人不怕死,但他一定不想死;也許有人想要死,但他一定不願意死。

《活着》讀後感3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餘華——題記

在大學期間就經朋友介紹看了根據《活着》改編的同名電影,葛優和鞏利主演的,深有感觸。最近纔有機會讀到原著,竟然帶給了我更大的震撼!

這是一部血淚寫就的文章,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人間一切慘劇,從腰纏萬貫到傾家蕩產,並氣死了自己的父親;從一個遊手好閒的富家子弟變爲每日爲三餐奔忙的窮苦農民;明白了要珍惜妻子兒女時,卻被拉去當了壯丁;好不容易回到家,母親也不在人世,女兒卻變得又聾又啞,又不得不面對生存的壓力;兒子剛懂事,卻被醫生抽乾了血而死(中年喪子);爲女兒找到了一個很好的伴侶,她卻在生孩子時大出血而死,留下了一個剛出生嬰兒;接着妻子生病而亡,女婿搬運時被壓死,僅剩爺孫倆相依爲命;外孫卻因爲吃豆子被撐死!

我很佩服福貴,我佩服他的堅忍,因爲他還活着,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他的一生是不幸的`,活着就是一種苦難,人生大抵如此,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痛苦悲傷卻是漫長的,很少有人因爲一件開心的事快樂一個月,而很多人會因爲一件事傷悲一年。

福貴曾經擁有他當時想擁有的財富、地位和女人,他沒有珍惜,他失去了這一切,但他卻得到了愛,他擁有他的母親對他無私的愛,擁有他的妻子對他忠貞不二,擁有他的孩子、女婿對他的尊敬和孝順,而正因爲他擁有並珍惜這些,他經受了怎樣的打擊?!是什麼給了他活着的勇氣?我沒有答案。我在思考,在探索!也許這裏麪包含了生命的意義,題目太大,我不能給出一個完美的答案,生命因爲存在而有意義,活着就有意義,可能福貴經過這些遭遇後,活着的意義就是活着!我發現我幾乎不能用語言表達出我的感想,或許我不該在看完《活着》後寫什麼讀後感,我還要繼續思索。

不管發生什麼,也不爲什麼,好好活着!

《活着》讀後感4

今天我們班的同學們觀看了電影《活着》,看完了我們心裏都有很多感慨!

電影是根據餘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小說我沒有讀過,據說很沉重,不過通過這部電影已足以感受心頭之重。

電影中一次又一次提到“活着”,影片中福貴和春生在國民黨抓去的時候,在無數的屍體中說:要活着無論如何都要活着回去;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葛優的活着只是中國千千萬老百姓活着的縮影,

活着,再苦再難也要活着,因爲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在淚水中我們也有慶幸。

福貴的命運,是時代的命運,也是一部分人的命運。一個敗家的子弟,看着家道中落,在窮困潦倒中生存,由富有變爲貧窮,母親的去世,巡演皮影戲被抓服役,參加內戰,意外地失去自己的兒子,女兒的死,都是那麼慘痛,原本幸福的家庭,在家人極力的維持中,命運和社會給他們開着一個又一個殘酷的玩笑。看得出來,生活沒有絲毫動情,要給他一個完好的感覺。福貴居然堅強的活了下來,晚年與妻子爲伴,想這種可怕的生活。一個人的`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生活又是如此的無奈。深深思考,人爲什麼活着,真是一個要自己必須回答的問題。

電影最後富貴的外甥孫給了我們最後的希望。所有的話語都匯成了那一句像兒歌似的略帶疲憊的而又韻味悠長的話語:小雞長大之後就會變成鵝,鵝長大之後就會變成羊,羊長大了就會變成了牛,牛長大了,就一切都好起來了……

看完這個電影,我們會明白自己是多麼幸福,我們不再需要太多,我們活着不僅爲自己,還爲了愛着我們的人和我們愛着的人!

《活着》讀後感5

這個寒假,在作業的要求下,看完了《活着》,使我感觸很深。

許三觀,這個寬容、善良,但也無知的,生活在生活底層的老實的小市民,他用他的血換來一家人的溫飽。第一次賣血是出於好奇、無知,也因爲這樣,因爲他賣血有了錢,他娶到了賣油條的許玉蘭;第二次賣血,爲的是,不是他親生兒子的一樂,他用他的寬容救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家;第三次賣血是自己出軌;第四次賣血是想改變兒子命運;接下來的.二個月甚至幾天就賣幾次血是爲了救患病住在醫院的一樂的命。

還好,他活得很健康。當一樂、二樂都回城了,三個兒子都成家了,家裏也不不再缺錢了,許三觀也成了滄桑的老人,他想起了自己一生的賣血經歷,爲了像以前賣過血一樣,吃上一碟炒豬肝,喝酒。當他還想去賣血,聽到血頭說自己的血只能當豬血的時候,他崩潰的哭了,他覺得賣血已經成了自己的工作,當知道自己不能賣血了,生活就沒有了希望。雖然很荒謬但是也很真實。

當他的兒子們看到自己的爸爸在街上由於不能賣血而哭的時候,他們覺得丟臉而責備許三觀的時候,他們的媽媽許玉蘭出來說話了,挨個地罵了三個兒子。許三觀不爲了誰,是爲了這個家,爲了這三個孩子,甚至爲了救一樂連自己的命都不要,醫生都罵他是"亡命之徒",走一站賣一次血。

看到這,我哭了,爲了一個普通的而又偉大的父親形象,一個負責的丈夫形象,一個經歷了一生風雨最終見到陽光,而這陽光即將消失的人物形象。我心裏複雜的情感浮現了出來。不知道爲了什麼。

或者還爲中國現在還有這樣的情況而難過吧。

我們該好好感謝父母爲我們所做的一切,用心良苦。不要亂花父母的血汗錢。

是父母辛苦攢起的,我們長大後,要回報父母。

感謝父母,爲我們所作的一切。

《活着》讀後感6

作者寫了小人物福貴,讓所有的厄運都集中在他一個人頭上,“千鈞系一發”。那麼,我們比福貴幸運或者是高興不知多少倍的人,該如何“活着”還是爲着身邊的名利互相傾軋、爭鬥,還是爲了蠅頭小利、一時得失而斤斤計較苦日子向好日子過容易,那就倍加珍惜。好日子滑到苦日子,也不能可是,但要象福貴那樣不埋怨,活得真實。人總有一天會不活着,活着就必須真實。張賢亮感激生活,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感激生活。以平常心而平常地活着,這是每一個有職責和良心的人,都應當具有的生活態度。

有一句話說的很真實,那就是“情義無價”。情,就是親情、感情、友情、感情,福貴的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兒女情、戰友情都表現得十分真實,當他輸完了家產,想到的是家,當他被解放軍俘虜遣散時,他第一個念頭是:只要不死,就回家。人在最困苦的時候、最無助的時候第一個閃過的真實的想法就是“家”,因爲從“家”裏能夠得到無所不在“情”的溫暖,無論你曾奉獻過還是辜負過,“家”總是一個人的“避風港”。只要活着,“家”始終存在心裏,且離“家”愈遠,思念愈切。義,就是此生所盡的`義務和所承擔的職責。福貴始終感到內疚,父母死了,兒女死了,妻子死了,他總覺得對不起他們,沒有盡到職責,沒有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如若人活着沒有“義”的話,那麼不就是白來人世走一遭了嗎也許混蛋時象福貴那樣滿街胡鬧一氣,可這畢竟是屬於福貴時代,離我們很久遠,除非自我想從“牛”的日子硬要滑向連一隻“雞”都沒有的光景,再說甚至連福貴都不如,難以承受接踵而來的挫折,說不定早已“紅塵看破”一命嗚呼了。

人,沒有理由不活着,不管貧窮富貴,不論地位高低,真實地活着,活出個人樣,纔不白活。而支撐着自我活着的,是自我一顆善良的心。

《活着》讀後感7

每個人都有一點悲觀色彩,當我們發現有人比我們還慘還痛苦的時候,便會產生一種欣慰,甚至是慶幸的心理。

這就是悲劇存在的意義,讓人們沒有後顧之憂的挖掘心中的痛苦,然後釋然,以一種淡然的心態“活着”。對於美好與邪惡,善良與陰險,餘華曾經這樣寫道:“蜂擁而至的真實幾乎都在訴說着醜惡和陰險,怪就怪在這裏,爲什麼醜惡的事物總是在身邊,而美好的事物卻遠在海角。”我覺得就是一種出發點和參照物的問題。如果我們開始就覺得一件事情是“壞”的,或許有一點點的“好”出現,我們就會格外珍惜,覺得格外幸運。

相反,如果我們開始就覺得一件事情是“好”的,可能出現一點瑕疵,就會讓人大跌眼境。另外,就是如何比較。如果我們把生活想的過於美好,可能一點點的磨難就可以戰勝我們脆弱的內心。但如果我們理智客觀的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我想沒有什麼可以讓我們的.內心出現無法控制的觸動,也就不存在失去理智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及時的權衡好與壞,做出一個相對正確的選擇,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怎樣“活着”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把握。

福貴是一個被埋在墳墓裏的不倒翁,因爲哪怕生活還有一絲希望,還有一個支撐他的點,他就沒有選擇倒下,而是堅強的活在當下。的確,既然能夠看到今天的太陽,就該珍惜此刻這來之不易的溫暖,所以又何必過多思考過多強調明天的雷雨呢。他的悲劇是應該引起人們重視的,活着的意義確實值得我們去思考。沒有人能夠給活着一個準確的定義,也沒有人知道我們爲什麼要活着,每個人應該都有自己的想法。

不管世事如何變幻,我們都要活着,好好活着。真實的活在當下。象一顆小草,卑微而又頑強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8

很早以前就知道有《活着》這本書,但一直沒有找來閱讀。近幾天又經常聽到讀書會的會員們在討論餘華的《活着》,便到閱覽室借來並急迫的讀完。

《活着》的作者餘華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用冷靜的、平常的筆調,用至真至誠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位叫富貴的老人極其不平常的一生。

富貴是一個富有的地主家的少爺。年少無知的他,夜以繼日的.吃喝嫖賭。終於在一夜之後將龐大的家業全部輸光。從一個含着金鑰匙出生的富家少爺,淪落的靠租地爲生的佃戶。巨大的人生落差,刺醒了他麻木的心。他開始孝敬母親、關懷妻子、憐愛孩子。然而,上天似乎註定要他爲自己過去的錯誤付出代價。他去爲母親請郎中,卻在路上被殘兵抓了壯丁,被抓後母親病死。以後他的兒子有慶在爲學校的校長獻血時,卻被不負責任的醫生酬謝過量致死。他的女兒鳳霞死於產後大出血。他的妻子家珍在兩個孩子去後也撒手人寰。他的女婿二喜在一次搬運事故中慘死。剩下和他相依爲命的外孫苦根也因貧窮,吃豆子被撐死。親人相繼的離開了富貴,孤獨的富貴買了一頭和他一樣老的牛爲伴,繼續活着。

富貴只是千千萬萬那個年代中的人物的一個縮影,默默的忍受着這一切。我們可以體會到人世的殘酷與個人的渺小。作者在《活着》韓文版的自序中這樣寫道:作爲一個詞語“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忍受,成爲生命給予生活的一種狀態,是活着的一個必須條件。但是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撐,愛的牽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麼,這種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其實活着是一種證明、一種歷練。活着就是一種修行。

《活着》讀後感9

翻開冊頁,心中涌上沉重,卻也交織着欣喜。作者近乎嚴寒的筆調洋溢着達觀,一起印證一個時代的艱苦、崎嶇與蒼涼。一次次生離死別,含蓄卻蒼涼,展示着生命的藐小與短暫。家道中落的悲痛,強徵兵役的慘痛,雙親去世的痛楚接二連三,在爲“活着”而“活着”的信仰的支撐下,次次衝擊後福貴仍舊持續堅持着。孤苦伶仃的晚年裏,他只能與一頭相同名叫“福貴”的牛作伴,回憶從前,他需求多大的.勇氣。“以笑的方法哭,在去世的隨同下活着。”他用他的終身告訴我:活着是一種歷練,活着是一種夸姣。

“活着的大街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耐,去忍耐生命賦予咱們的職責。”活着是任何人也無法確定的,有的人在年月中感知到活着的意義,所以得到了生命的價值與永久。可是有的人活着,失掉了尋找的方向,活得蒼茫;失掉了的鬥爭的抱負,活得可悲;失掉了夸姣的等待,活得艱苦;失掉了腳下的路程,活得愚蠢。其實活着,並非要流芳百世,轟轟烈烈。過火尋求聲望,常常是身心俱疲卻也無所得。“平平平平纔是真”,不要過於苛求,不要有太多的留鳥,漠然面臨,活躍掌握,愛惜當下。

日子是人生一片廣大的郊野,而磨難亦是一種遺言的耕種。它在落寞時潤澤乾涸的心靈,在悵惘時指引行進的方向,在無助時鼓動失落的現實,它可以使人在窘境中剛強,在普通中非凡。

這樣一句俗語被人們口口相傳:“好死不如賴活。”確實,人們總是在根究生命的本質與活着的意義,以爲人活着是爲了抱負、貢獻、芳華、鬥爭,諸如此類,卻疏忽了人生中最真的東西——“活着”,不論境況怎麼,不論堅持着是爲了什麼,咱們都應該爲“活着”而好好活着,這是人生最基本的信條,沒有什麼比生命愈加有價值。就如人生旅途上的朵朵小花,咱們銖積寸累地採摘,那些樸實無華的花朵,也會變成生命的花籃。

人生中沒有什麼走運或是不幸,生命僅僅靜靜地、平平地活着。善待自己,愛惜生命,掌握人生。

《活着》讀後感10

人爲什麼活着?應該怎樣活着?其實在某些方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雖然,我還沒法準確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這本書,至少有一個原先就有的觀點被再次鞏固和強化,那就是:勤奮努力地工作,用樂觀積極、與人爲善的心態好好活着。

首先一點,勤奮。按稻盛和夫書中的定義來說:勞動的目的不應僅取得糧食、免於飢餓,也是爲了鍛鍊人類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美好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

我認同這個觀點,我們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讓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想,努力勞動在給我們帶來物質回報的同時,確實帶來了精神上的收穫,雖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抱怨、煩惱,心情鬱悶,但當事情過去後再回頭看,或許這其實也是一個修煉心智的過程,正是因爲有好多好多這樣的抱怨和煩惱,我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穩重,變得能獨當一面了。

當然,努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與人爲善。稻盛和夫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保持謙虛真誠的.態度,儘量少摻雜個人主觀意識,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處的局面。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換句話來說,事已如此,生氣並無用處,又何必拿別人的錯懲罰自己?還不如一笑而過。我們也可以學習作者用這幾種方法1、如果有時間去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2、保持謙虛絕不驕傲;3、每天自我反省,反省並不是意味着每天煩惱一下;4、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來避免煩惱的。

《活着》讀後感11

從小是一個少爺,一個無知的小孩,到一個爲了一百畝田而瘋狂賭博的年輕人,以致賭光了家產,被國民黨抓去拉大炮,到了人生的末端,親人紛紛先他而去,只留他苟活着。這麼一個苦命的人兒呀,就是餘華作品《活着》的主人公——福貴。他早年喪父母,中年又喪了一對兒女,那可憐的妻子和女婿呀,死神也不放過,還有他那唯一的外孫兒苦根,因吃多了豆,也被活活撐死了。

福貴,他一生不福不貴。作者的“假惺惺”有點讓人反感,他經常會在你被悲慘的情節弄得快窒息時,加入一絲淡淡的喜悅,如同在黑暗的世界中給了你一絲絲的光明。而當你剛剛鬆了口氣時,你卻發現這只是個巨大的陷阱:就像有慶長跑得了第一,緊接着就面臨死亡;鳳霞懷孕了,一家人終於露出了難得的笑顏,不久,她又因難產而死了。

作者的手法真是太殘忍了。他讓我驚愕地站在那裏,站在他描繪的世界裏。我彷彿看到一棵快枯萎的樹,剛抽出一點讓人喜悅的丫枝,他便無情地舉起斧子,攔腰斬斷,斬斷了這讓人期待的美好。

我想福貴活下來又有什麼意義呢?這太可怕了,死了一堆人,都是他的親人,全是他的血和肉呀!最後只留一頭老了的牛和他相依爲命。他留在世間還有什麼意思,他的靈魂是不全的。我曾以爲失去自己喜歡的東西是痛苦的,可是福貴接二連三地失去親人,那僅僅是痛苦嗎,那是絕望。當絕望在你心中時,你雖然活着,但已經是死人了,所以福貴沒有真正痛苦過,他是萬念俱灰,是行屍走肉。

我想餘華寫作的目的`是讓我們感悟人生的沉重吧,直到看到他說的寫作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那位老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這樣的一篇小說,就是這篇《活着》。”

人在活着的過程中免不了苦難,但你必須去忍受。這也許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吧。但是我的感受完全不止這些,它引起了我對人生的思考。

《活着》讀後感12

說實話,這個讀後感我不想寫,爲了和兒子的約定,我不得不第三次重新走進餘華的世界。四個小時,八萬字的《活着》從我心底平靜地流過,不起一絲波瀾,我開始分析自己平靜的原因,那種初讀的感慨萬千,仰天無語去哪裏了?

大概五六年前,第一次讀《活着》,是在瀋陽出差,邊吃飯邊讀書,我一下子走進了主人公富貴的世界,跟隨他經歷一個個親人離去,看一會兒便仰頭望望星空,讓思緒任意的流淌,一種無言的沉重壓的我無法釋懷,一杯酒下去,接着感傷無限。

這次閱讀後的平靜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是我的內心麻木了嗎?沒有。”我回答自己。現在的我已經走過了通過富貴的悲慘來彰顯自己幸福生活的階段。如果第一次閱讀我寫讀後感,一定聲情並茂,情感滿腔,對富貴的遭遇給予最大的同情,對富貴在所有親人離去後的.淡然給予最大的肯定和敬仰,並感同身受。這也是大部分讀者的情感。

富貴的人生沒有波瀾壯闊,如果用筆調去描繪,它一定是黑白的,任何其他顏色都無法添加進去,如果是一碗湯,它一定是苦的,餘華吝嗇地加一點滋味進去,也是爲了發酵過後有更多澀的味道。

富貴的經歷是那一代底層人民共同的回憶,經歷解放戰爭,大躍進,,那是一段怎樣的歷史啊,作爲底層人民的富貴,在歷史的大潮中隨波逐流,哪有資格和能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除了承受,忍受,無奈的面對還能做什麼。所以我不會去讚揚富貴失去所有親人後的淡然,我只是哀傷那一段苦難的歷史。

《活着》無疑是一部深邃的作品,它告訴我們,人對苦難的承受力是無限的,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我們沒有經歷更多的苦難之前,無論感覺自己有多麼深刻,也是沒有資格討論如此一個廣大而沉重的話題,在真正的苦難來臨時,一切都會煙消雲散,我們要做的,除了無法逃避地面對,哪怕有一絲的坦然自若,便無愧此生了。

《活着》讀後感13

深夜用兩三個小時讀完餘華的《活着》,最大的感受就是心痛!全文沒有過多的抒情,作者的情緒全靠富貴的一生帶動,作爲讀者我的心也特別的沉悶,其中的幾段讀的已是眼淚溢出。有誰能評價說福貴的一生到底是幸運的還是不幸運的?他如果是幸運的那他親人一個一個離他遠去就幸運嗎?如果說他命苦不幸運,那他差一點就被地主的地位給害死,這能算不幸運嘛?所以說,我們也根本沒有辦法去判定富貴這一生到底應該算作什麼???只能說:人各有命,富貴在天!

這本書讀起來會讓現代人發出更多的沉思,會感謝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美好的環境中不受任何的負面影響!在農忙的一箇中午,我走進一家敞開大門的房屋去找水喝,一個穿短褲的男人神色慌張地擋住了我,把我引到井旁,殷勤地替我打上來一桶水,隨後又像耗子一樣竄進了屋裏。

當我望着到處都充滿綠色的土地時,我就會進一步明白莊稼爲何長得如此旺盛。

這兩句話是我看懂了卻不想懂的。活着卻想死了一樣,重複的日子,好沒朝氣,很多人活的.像行屍走肉,生活渺茫!我們不知道爲什麼活着,爲了什麼活着,從來都不知道!

文中富貴的那一點點幸福,讓人記憶深刻,像兒時得到心愛的玩具,以小見大,從一個縣城一個村子,富貴經歷的不同時代,他的遭遇,現象那個時代的中國令人惋惜又令人無奈。

“本身臨其境,何談感同身受”閱讀之後不免讓我想起兒時,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是那麼幸運的。

“別無病呻吟了,活着吧”用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活着,我們是爲了活着而活着,僅此而已!

《活着》讀後感14

電影亦或者是電視劇也好,我是一個喜歡以喜劇收尾的人,像是最近的復仇者聯盟3雖劇情不錯,但總是覺得是一個不完美的電影,或者是安東尼.羅素爲他的下一部而埋下的伏筆吧,不過總是感覺還是缺少點什麼.....

我是屬於刻意選擇了這一本書,因爲在某一時間內我也經歷過絕望,只是想從書中找到一點慰藉,或者是找到一點安慰自己的理由。

沒有歲月靜好只是有人爲我們負重前行

以前總是問自己活着爲了什麼?爲了愛情嗎?爲了家人嗎?爲了享受嗎?其實在此之前一向都是這麼認爲的,福貴親手一個一個的送走了自己的親人,在我看來他已毫無意義的繼續活下去,四下已無一愛人,也無一人愛他,可他還是繼續活着,因爲他也沒有死去的理由,除了年少的放蕩不羈,其餘的盡顯溫柔善良。

每次當他看到了曙光的時候,生活將他一次又一次的'逼向痛苦的深淵,福貴喜歡回想過去,喜歡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一次一次的重渡此生了,那種不向命運屈服,但又不得不向命運屈服的蒼涼無奈,總讓我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揪心,無法言喻的悲愴,以及無邊無際的灰暗。

他的老年時光還算是比較圓滿,守着一頭年邁的老牛,呼叫着自己離世的親人,或許這也是他能繼續活下去的理由吧。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個人也都有自己活着的理由,這個理由只不過是自己的一種心裏安慰罷了,出門在外的遊子們,鄉間路邊的白髮,視頻裏的蒼老容顏,其實那是每個人一直向前跑不敢回頭的祕密......

你...爲了什麼而活?

《活着》讀後感15

活着,很難。

求死,也不簡單。

”要埋有慶了,我又捨不得。我坐在爹孃的墳前,把兒子抱着不肯鬆手,我讓他的臉貼在我脖子上,有慶的臉像是凍壞了,冷冰冰地壓在我脖子上。夜裏的風把頭頂的樹葉吹得嘩啦嘩啦響,有慶的'身體也被露水打溼了。我一遍遍想着他中午上學時跑去的情形,書包在他背後一甩一甩的。想到有慶再不會說話,再不會拿着鞋子跑去,我心裏是一陣陣痠疼,疼得我都哭不出來。我那麼坐着,眼看着天要亮了,不埋不行了,我就脫下衣服,把袖管撕下來矇住他的眼睛,用衣服把他包上,放到了坑裏。“餘華的故事和他的筆調一樣的冰冷,冷得讓人感覺不到了悲傷。

我想啊,到了最後福貴是不是也沒有了悲了呢?

沒有了幻想,也就沒有了希冀,沒有了希冀,也就無所謂悲涼失望。沒有了情緒,是否也無所謂活着與否了?

一個人從反叛走向了承擔,卻又在承擔裏慢慢地失去,這種活着我們都經歷了,也都失去了,但最後,我們沒有選擇,一步一步,輕快地,艱難地,駐足過,跋涉過。

這就夠了。

除了活着,人生其實一無所有。

殘陽,黃昏,老人,安詳。這是一種大境界,也是一種超脫。

沒有什麼失去的,還擔心失去什麼?

命運的邊緣,誰都是短暫的駐足者,李白金谷歌有言: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

細細思來,人生本就是一場大夢,夢醒了,人走了,誰會在乎夢裏的角色是生是死?我想福貴最後還是觸摸到了這種境界吧?

生命裏的溫情被一次次的死亡撕得粉碎,所有熟悉自己的人都死了,這種舉世皆寂的寂寞感,如果不超脫,早就被自己殺死了。

或許,他已經把自己殺死了呢?

繁華落盡啦,

塵歸塵,土歸土。

並沒有什麼別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