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最後一課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6.47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後一課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最後一課讀後感

最後一課讀後感1

國中語文第二冊選編的法國小說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後一堂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土軍隊不僅佔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力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講義又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厭煩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讀完這篇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小說,對於我們這些從事教學工作的人來說,難道從這個故事中能不有啓示嗎?

因爲是最後一堂法語課,韓麥爾先生包括阿爾薩斯小鎮上的村民,都懷着極大的民族義憤來到課堂上,參與到這莊嚴而神聖的活動中來、使得課堂氣氛凝聚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焦點上。韓麥爾先生面對這些平常不關心孩子學習的只顧自己幹活村民們和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今後再沒有權力學習自己語言的孩子們,激動的情緒就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了。雖然小說中沒有詳細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後一課的講解是充滿了對法國、對法語的真摯的熱愛之情,飽含着對民族語言深深的眷戀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爲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他面對的嚴酷現實是他始料不及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他不但花失去生養他的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個民族賴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紐帶----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懊悔、憤恨、失落、茫然的複雜情緒,一股腦兒涌上了他的心頭。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現實,小弗郎士突然開始感到祖國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的那麼強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麼可愛了,他眼裏的一切都跟“祖國”兩個字緊緊地不可分開了。這時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知識都學好。

從小弗郎士思想行爲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情節之中,我們應該從中受到一點怎樣的啓迪呢?我們常說學生是學的主人,是主體。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提高教學質量起着至關重要的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只要講好每一節課,更重要的是啓迪學生心靈深處的激情,使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把學習與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鼓足上進的風帆、乘風破浪不斷向着新的高峯攀登。

最後一課讀後感2

國是一個大家庭,家裏溫暖的港灣,是冬天裏的一杯熱茶,是夏天的一口西瓜。家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家裏的每個成員都很愛她。那麼對於每個人來說如果家被侵佔,或者發生矛盾,都會使我們很心痛。

都德是一名普通的法蘭西教師,由於他的國家被侵佔,他再也不能給他的學生教法語,上完這最後一堂課,他就要永遠離開這裏,這是多麼悲哀啊。可是,他並沒有被傷痛打垮,他要盡最大的努力,在有限的時間裏儘量教給孩子們更多的知識。跟自己國家的語言分手,跟自己的祖國分手,這是何等難以忍受的悲痛。看到這一切,我不由的想起:“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一個國家被侵佔就象一個孩子失去家庭,無依無靠,失去溫暖和安全感。我覺得這篇文章舒發作者對自己祖國的眷戀與熱愛,深切的表達愛國之情。一個人不能說自己國家的語言,就象嬰兒不能喝奶一樣,那是何等痛苦啊。失去國家,失去語言,才知道國家的重要,才知道語言的可貴,可這一切都晚啊。

我們偉大的祖國已經走過六十年的風雨歷程,聯想起都德的最後一課,我知道國家的重要,愛國的緊迫性。我們大家只有團結起來,建設祖國,保衛祖國,我們的祖國才能更加美好,更加繁榮富強。

最後一課讀後感3

教師是一個平凡而又神聖的職業:沒有達官顯貴頭頂耀眼的光環,卻在用智慧的光芒點亮學生頭腦中的思想空間;沒有商賈鉅富雄厚的資產,卻在用知識的傳承托起祖國的明天;沒有園藝師那令人賞心悅目的工作環境,卻能如園藝師般悉心將祖國的花朵澆灌。看了都德的《最後一課》後,我不禁又想起了與每一個老師的點點滴滴交流互動。

故事中的主人公小弗朗士是一個調皮的孩子,就像我們小時候一樣,認爲學習是一件苦差事,總想逃避。這也給老師出了難題,他們總想着如何讓我們明白道理,又不會上到我們的自尊心。這也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國小。

那次,我在學校惹了禍,被老師批評。本來就已後悔不已,再加上老師又說了幾句,我便再也忍不住傷心地哭起來。只記得當時一哭就是一上午,老師也急得手足無措。現在想起來,總是會爲自己幼稚的行爲而感到不好意思。是啊,老師在頑皮的我們面前,不用嚴厲一點的聲音來告訴我們對與錯還有其他辦法嗎?這時候,我們要多一點反省,而不是抱怨。

而《最後一課》的故事中,這一天,老師卻對小弗朗士的偷懶卻格外地平靜。是的,這是法語老師的最後一節課了。戰爭迫使人們放棄自己的母語,有誰不悲傷,還不珍惜呢?老師打扮得十分整齊,臉上神情凝重,而同學們也都十分專注,沒有一個人分心。平時,孩子們也許會開小差,會給老師搗亂,但在意義非凡的今天,完全不一樣了。是啊,也許只有到了最後,才知道珍惜身邊的每一個教導過我的老師,纔會想起自己的頑皮。若是早一點醒悟,早一點珍惜,就不會在與老師分別時留下遺憾了吧。

在國小畢業時,纔有真正的體會。等到最後要離開學校了,纔會想起自己與老師的點點滴滴,纔會爲自己的每一個過失而感到內疚。想到了老師因爲誤會,批評我一頓後又來給我道歉的`意外;想到了老師關切地問我是否還發燒的溫暖;想到了老師與我們一起嬉戲的快樂;想到了老師晚上備課到深夜的辛苦;想到了老師聲音嘶啞的痛心;想到了……想到了太多太多,而感激也自然由心底而生。

故事中的老師,現實生活中的老師都是一樣的,都是一樣地愛學生,一樣地兢兢業業,一樣地不辭辛苦,一樣地……回想起來,每一個老師都是我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了他們的每一句教導,纔有了我們一點一滴的成長。

我們是園中的花朵,他們就是辛勤的園丁;我們是叢中的小草,他們就是輕柔的春雨;我們是空中的小鳥,他們就是蔚藍的天空。他們包容着我們,指引着我們向着遠方,向着未來飛翔。

老師,就是這樣一個平凡又神聖的職業。在此,我要向我們可親又可愛的老師們致敬,感謝他們用他們的心血與汗水,滋潤着我們的心田。

最後一課讀後感4

在《最後一課》裏,講的是一個普法戰爭暴發後。一個淪陷的地方。是要讓他們放棄自己的母語法語,去學德語,本文講的是最後一次上法語課。主人公是一名叫小弗朗士的三年級國小生。

一開始小弗朗士不喜歡上法語課,這一天,到了教室自己遲到了卻沒有被罵。覺得十分異常,原來是因爲這是最後一節法語課,大家的神情都十分嚴肅與不捨。教室後排坐滿了鎮上的人,大家的目光中都帶有不捨。課上要背書,自己卻背不出來十分愧疚。最後下課了,老師不捨得靠在牆上對我們說:“下課了,你們走吧。”

鎮上的人都來學堂,體現出不管老小的'熱愛國語,熱愛母語的精神,對母語深深的不捨之情。這是值得人敬佩的。這種愛國精神也使我想起了中國抗日時期的勞苦人民爲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我們的心情和期望都是一樣的。日本也曾讓我們改過教育方式,去學習日語,接受奴化教育。

我認爲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爲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佔,最後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最後一課”結束了,我們的學習纔剛剛起步。警鐘長鳴,我們一定要牢牢記在心理:要想有和諧寧靜的學習環境,就需要我們珍惜時間,從國小知識,學本領,以至於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

最後一課讀後感5

當我學了《最後一課》後,就覺得這種想法是多麼愚蠢啊。

做父母的要關心孩子的學習,不要爲了賺錢,而耽誤了孩子的學習;做老師的也要關心、教育好學生,因爲這些孩子們中說不定就有“救世主”呢!

可惡的德國軍隊,爲什麼你們的`野心要這麼大?爲什麼你們不會安分地守護好自己的國家呢?爲什麼你們要這麼殘忍的對待別人?爲什麼?

你們可否爲法國人民想過?國家被人侵略,被人佔領會令法國人生不如死!可是爲了自己的國家,他們不能死,他們要好好地活着!如果他們死了,法國將不復存在!

家長、老師、最重要的是孩子們,你們醒醒吧,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相信,只要你們努力,儘管國家被佔領了,但是骨子裏還是法國!

可是回頭想一想,我還真是沒有資格說這些話,我自己都沒有以身作則,貪玩得很啊!因爲我實在沒有什麼愁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但是仔細想一想又有一點後悔,因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最後一課讀後感6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看了《最後一課》這部電影,他講了:

一位叫譚千秋的老師正在給一羣高中的學生上課。突然,地震來臨了。譚老師在疏散班裏的學生後,發現還有四名學生被困在教室時,他馬上衝進去讓學生們躲在桌子下面,自己卻趴在桌子上,用身體擋住落下來的磚塊。磚塊把他們埋了起來,他們怎麼叫救命外面的.人都聽不到。這時,餘震來了。它把譚老師左手的中指、無名指割斷了,可他也毫不在乎,卻急急忙忙地問躲在桌子下面的學生有沒有事。不知過了幾天,在一個下午,救護人員終於在一個廢墟里找到了譚老師和阿四名同學。當時,四名同學正在昏迷之中,情況緊急。而譚老師,因爲失血過多,已經歸天了。

看完了這部電影,所有看電影的人都哭着走出電影院。我一邊走一邊想:“老師真的太偉大了!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要辜負老師對我們的期望!”

最後一課讀後感7

《最後一課》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國小生弗郎士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的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小說的全文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那天早晨上學”到“趕到韓麥爾先生的小院子裏”。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學的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作者以簡潔的筆觸,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徵,同時爲情節的發展作了巧妙的鋪墊。

小說先寫弗郎士上學晚了,加之沒有複習好功課,害怕挨老師的“訓斥”,因而閃過想逃學的念頭。這一獨白式的心理描寫,生動地刻畫了弗郎士的稚氣、貪玩,是個不愛學習的學生。而後寫了弗郎士在上學路上對景物的感受。他感到天晴日暖,聽到林邊鳥語,看到普魯士軍隊在操練,而他認爲“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然而他沒有爲之所動,而是“急忙向學校跑去”。這裏一方面突出了弗郎士天真好玩的性格,而另一方面,也正是作者要強調的一面,就是突出了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終於戰勝了想逃學的念頭。

接着作者描寫了弗郎士經過村政府時的心理活動,展示了他的性格的另一側面,即對敵人的恨。當弗郎士看到不少人在布告牌前時,就立即想到:“最近兩年來,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裏傳出來的”;同時,想到“又出了什麼事啦”?說明這個看來稚氣的孩子的內心是愛憎分明的,統治者的罪惡行徑他是牢記在心的。鐵匠的話,他以爲是和他開玩笑,諷刺他,所以他氣急敗壞地跑進了韓麥爾的院子。這說明他是有很強的自尊心的。鐵匠的話也給讀者造成懸念,爲什麼說“用不着那麼快呀,孩子,你反正是來得及趕到學校的”!吸引讀者追讀下文。

這部分,在直接描寫弗郎士的'同時,也間接地表現了韓麥爾老師的嚴厲,這對下文寫老師態度的變化,突出主題,有烘托的作用。此外,作者獨運匠心,安排了人們看布告牌的細節,巧妙地交待了故事的背景,而且對刻畫性格、情節發展,有一舉多得的效果。

第二部分從“平常日子”到“我將永遠記住這最後的一課”。是小說的中心部分,主要寫弗郎士和韓麥爾老師在“最後一課”中表現的愛國熱情。按情節發展,又可以把這部分分爲三層。

第一層,從“平常日子”到“書上橫放着他那副大眼鏡”。寫弗郎士跑到學校以後發現的種種不平常現象,渲染出一種嚴肅、悲憤的氣氛。弗郎士看到教室裏用極端肅靜代替了往日的“喧鬧”,他走進教室,平日嚴厲的韓麥爾老師和藹地說在等待他來上課,當弗郎士“稍微平靜”之後,注意到韓麥爾老師今天卻穿着只有“督學來校視察”或是“發獎的日子”時才穿的服飾;最使他“吃驚”的是課室裏坐着許多本村的人,他們“個個看來都很憂愁”。這一切通過弗郎士不同心境,由粗到細的觀察,一步緊一步地烘托了“最後一課”的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

再一層,從“我看見這些情形”到“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在這一層裏,正面揭示了“最後一課”的嚴肅意義,點明瞭主題。正當弗郎士對這一切不平常的情景感到奇怪的時候,韓麥爾老師說道:“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韓麥爾的話,點明瞭“最後一課”的含義。普魯士統治者禁止阿爾薩斯、洛林人民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妄圖用這種陰險、毒辣的方法奴役法國人民。韓麥爾老師在這種情況下,連連強調這一課無論是對老師對學生說來都是“最後一課”。這樣,“最後一課”本身就是抗議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愛國舉動。在悲劇命運的打擊下,弗郎士埋藏在心靈深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齊迸發出來。這是“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這句話,作者讓它獨立成段,是爲了突出韓麥爾老師的話,在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鳴和反響。聽了老師的話,弗郎士的感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表現在他對這“最後一課”的珍惜,爲“再也不能學法語”而無限惋惜,爲過去“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而悔恨。其次他對於感到“討厭”的書和嚴厲的韓麥爾老師在感情上也變了:書,“像是我的老友”;老師“責罰”自己的事,全都忘了;再就是,他剛纔還迷惑不解的現象,豁然明白了:韓麥爾老師穿上節日盛裝,村裏的老人到學校裏來,是爲了“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是爲了上這“最後一課”。這一段心理活動,表明了老師真摯深切的愛國熱情,也通過弗郎士對老師的憐憫、尊敬和感激之情,表明了孩子的心靈上愛國意識正在成長。

最後一層,從“我正想着這些的時候”到“我真永遠忘不了”。這一層,寫韓麥爾老師和學生在愛國主義精神鼓舞下,在“最後一課”中認真教學的感人情景。

德國侵略者強行剝奪阿爾薩斯、洛林人民學習自己祖國語言的權利和自由,激起了韓麥爾老師、弗郎士和全體學生、村裏的老人們的悲憤和愛國熱情。他們把法語和祖國視爲同義語,愛法語就是熱愛法蘭西祖國。因此,他們對統治者的恨和對祖國的愛,都凝聚在這“最後一課”中。

弗郎士珍視這最後一堂法語課,並且把學好自己祖國的語言作爲熱愛祖國的神聖職責,因而產生了高度的學習熱情。所以,當韓麥爾老師讓他背書時,心裏想的是“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當他一句話也拼不出時,心裏想的不再是害怕挨老師的“訓斥”,而是“心裏挺難受,頭也不敢擡起來”。他有了羞恥感。弗郎士在學習文法時,他自信“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過”。過去一個字也記不住的文法,現在覺得很容易懂。這使他自己都感到“奇怪”。當他聽到學校屋頂上鴿子咕咕的叫聲時,他想到“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這聯想,表現出弗郎士對敵人禁教法語的卑劣行徑的輕蔑和對祖國語言的深厚感情。

韓麥爾老師對祖國的深情和盡職精神,在“最後一課”中是極其感人的。這個平時嚴厲的老師,當弗郎士背誦不出分詞規則時,他不再“訓斥”他,而是沉痛地總結以往的教訓:“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同時指出自己也有應該“自責”之處。總結過去的目的,在於讓學生珍視這“最後一課”。他針對侵略者禁教法語的陰謀,讚美法語的優點,強調掌握法語的重要意義: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裏,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段話,寓意深刻,語重心長,以此激勵學生努力學習法語,用它作爲武器,爲法蘭西祖國的自由統一而鬥爭。韓麥爾老師的高度責任感,使弗郎士感到他“從來沒有這樣耐心講解過”,感到他“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裏去”。韓麥爾老師爲了學生們上好習字課,還別出心裁地在字帖上用圓體字寫:“法蘭西”,“阿爾薩斯”,象徵着阿爾薩斯和法蘭西祖國永遠在一起。使弗郎士感到“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裏飄揚”。韓麥爾老師忍受着離開服務了四十年的本鄉的痛苦,認真地教好“最後一課”。

最後一課讀後感8

國中學習的課文《最後一課》,讓我想起了王老師最後一節帶我們課時的場景,現在想起來心裏還是會有那種分別的痛。那算是在我成長過程中第一次感覺到痛的分別,那最後一課也讓我把著名法國作家都德所寫的《最後一課》牢牢地印刻在了我的心中。時至今日,王老師不帶我們已經有14年,但是這種情感共鳴依然在。腦海牆壁中迴響。

不讀不覺得,一讀感覺這部名著特別適合國中生讀。和亞米契斯《愛的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亞米契斯所寫著重點在愛上,而都德的短篇小說選愛、戰爭與和平、愛國是三個永恆的主題。

在關於愛的短片小說之中,我們能感覺到人民那淳樸發自內心的愛,這個世界如果用西方思想理論來分析的話,就是自由博愛。放到東方就是墨子非攻兼愛。人活一世,本來就圖個心安。無論貧窮富貴,都應當有心裏的柔和。而普法戰爭是他小說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歌頌偉大的法蘭西將士之外。還有很大程度上批評當局統治者的腐敗與腐朽懦弱。拿破崙之後的`法國帝國經歷了幾世落敗。而愛國是圍繞戰爭所寫的,暫時或者說國家動盪時期,更能看出我們對國家的依賴和深深的眷戀。好幾片烙印在我心裏的愛國主義詩篇。相見恨晚吶!

最後一課讀後感9

在都德的《最後一課》中,主人公小弟幼士的性格給讀者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在最後的一課中,小弗朗士聽到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孩子們,這是最後一次我給你們上課了。柏林來了命令,在阿爾薩期和洛林兩省的學校裏,只准教德丈……”老師的這話在小弗朗士的心中激起了一陣波瀾,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先前還想“逃學到野地去地跑”,還覺得普香士的軍隊的操練“比分詞的那些條規更吸引人”,可是老師的話震動了他,他立刻感到“心慌意亂”起來,他意識到“那些壞東西”在村公所門前張貼的佈告就是關於這件事的。此時,小弗胡士從內心發出了“這是我的最後法語課”的'呼喊。這句話有力地強調了小弗期士思想的變化,這句話裏也包含着小弗期士對自己過去頑皮逃學的悔恨,也表達了小弗朗士時最後一堂法語課的珍惜之情。

這就是愛國主義扮神在小弗朝士身上的表現。但是感情與事實正相違背,當老師叫他回答問題的時候,他說不上來,他不能用自己的圓滿回答來表達自己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而只能低着頭站在那裏。他第一次認識到祖國語言的可貴,而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學習祖國語言的時候了。在讀者看來,這對小弗期士幻小的心靈是多麼大的折磨。這又是一個多麼大的悲劇啊!

最後一課讀後感10

《最後的一課》的作者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法國十九世紀着名的小說家。他一生中,除一部詩集和一些戲劇外,共寫了十三部長篇小說和四部短篇小說集。《最後的一課})是他短篇小說的代表作。

《最後的一課》寫於1873年,即普法戰爭結束的'第二年。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8月份普魯士軍隊深入法國境內,在色當大敗法軍,法國皇帝路易﹒波拿巴投降並當了俘虜。戰後法國和普魯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將法國東北部的亞爾薩斯和格林兩省割讓給普魯士。《最後的一課》就是以這一歷史事件爲背景的。主要反映了在普魯土侵略者的殘酷統治下,亞爾薩斯省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們敵汽同仇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