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神話故事>

山西民間故事

神話故事 閱讀(1.79W)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那麼關於山西民間故事又知曉多少?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準備的山西民間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山西民間故事

山西民間故事篇一

“得喜”,是山西鄉間婦女懷孕的別稱。一般城鄉婦女稱“得喜”的喜訊時,有的叫“有喜”了,有的叫“有身孕了”,有的則稱之爲“有身子了”等等。有些年青女子,有了孩子之後,往往羞於啓齒,常常用“有了”來代替。只有在大城市中,比較習慣的叫法纔是“懷孕”。那些結婚不久,剛剛懷孕的女子,則羞於告人,甚至對自己的丈夫也是用“有了”來簡單地表示自己已懷有身孕。丈夫聽後,自然喜出望外。

懷孕後的婦女,有各種反應,在醫學上叫妊娠反應,在民間叫法則不同。山西鄉下,有的稱之爲“害娃娃”,有的叫做“害口”,還有的叫做“害喜”。

得喜的消息家中大小知道後,自然歡喜異常,無論懷孕婦女的父母,還是公婆、丈夫以及其它人。懷孕所以稱之爲喜,是與中國民間的傳統觀念有關。中國人歷來都認爲“無後爲大”,既然有後,有身孕,那就意味着後世有人,可以傳宗接代。同時也說明,娶來的媳婦是有生育能力的,這就爲家族的人口繁衍報了喜。由於中國封建的傳統觀念影響,得喜之中很重要的“喜”是在於有子。懷孕的婦女 ,當然不可能知道腹中是兒是女。但是,懷孕本身就意味着腹中胎兒是子,即便這次不是子而是女,下次也會生個兒子的。喜的內容也就包容在其中了。在舊社會和計劃生育政策實行前,生多胎是比較常見的事,子女雙全的思想在人們頭腦中已在根深蒂固的。

得喜後,有人要四處說喜 。說喜,也就等於報喜 。得喜的消息傳出後,家中人會對孕婦採取保護措施。在孕婦“害喜”期間,加強營養,強調孕婦的休息,不生氣、少生氣,使孕婦身心保持良好的狀態。爲了保證胎兒正常發育,農忖中還有許多禁忌,不讓孕婦吃兔子肉,怕生下孩子是“兔脣”,即豁脣。山西有的地方不許孕婦吃葡萄,怕胎兒長成葡萄胎。山西還有的地方,不讓孕婦參加婚禮、喪禮。總之,“得喜”的同時,讓孕婦深居簡出,謹慎生活,這是得喜後的“憂”,直到腹中嬰兒出生後,這些謹小慎微的規矩,民間的傳統纔算告一段落。

“得喜”後,家中人往往要在預測胎兒是男是女上下功夫,這是“重男輕女”思想的具體反映。如果孕婦喜歡吃“酸”,以山西農村的習慣,可能認爲是要生男孩,如果孕婦喜歡吃辣的食物 ,就被認爲可能是生女孩。即“酸兒辣女”之說。

總之,“得喜”,在山西城鄉是喜事。因爲“得喜”,孕婦的地位、身價也會隨之而提高,全家人會隨着得喜而做出各種符合民間傳統習慣的反應。

山西民間故事篇二

山西這片黃土地不很肥沃,又處在關中、漠北至中原的通道上,戰事很多,本會是個窮地方。土地貧瘠加之地少人多就逼着人想別的辦法掙錢,而戰爭的通道也是經商的通道,加上人的精明勤奮,古代山西的商業、手工業異常發達,不僅富商衆多,中產階級也不少。爲了生命財產安全,古人修起堡壘,一有兵匪,堅壁清野,雖不能安枕無憂,但也只能這樣盡力而爲。

張壁古堡遠看低平,近看三面都有深溝,只有南門前地勢較平,也有小河流過。南門右側一座高臺上佈滿建築,其一半突出堡外,像是南門的甕城,一半嵌在堡內,臺上的建築是關帝廟、魁星閣、可汗祠。南門內是堡內主街,向北對着另一座高臺,上面的建築有真武廟、呂祖堂、二郎廟等,兩座高臺上都有戲臺,主街上還有祠堂和其它寺廟,中國古代城鎮的構造中心往往由神靈空間統籌,但像張壁這樣強烈、隆重的神靈軸線還不多見。

一般來講,坐北朝南的中國北方古建築羣體都是南低北高,但張壁是北低南高,人從古堡正面進入堡內後越走越低的感覺很強烈,不知這與張壁地下乾坤的吸力有無關係。張壁雖有高牆深壑,但其更重要的防禦系統是地道。張壁的地道有3層,是個龐大的立體網絡,地面上用各種隱蔽方式連通每座廟宇民居,亦有出口通向堡外,地道總長近萬米,最深處20餘米。

山西民間故事篇三

柳巷,位於太原市中心的商業鬧市區,是個購物的街區,是太原的“王府井”、“銅鑼灣”式的商業步行街,也是太原市一條歷史悠久最繁華的商業老街,具有三百多年的商業歷史,擁有中國華北地區最大的夜市,日人流量多達二十餘萬。大凡外鄉人到太原市出差旅遊時,都要在柳巷裏走一走,用心體味一番晉商的遺風。

說起柳巷來,那在太原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街道之一。它繁華,繁華到百貨俱全、店鋪櫛比、一家接着一家;它熱鬧,熱鬧到人流熙攘、接踵摩肩、絡繹不絕;它古老,古老到沒有一個人能說清它究竟問世於哪一朝、哪一代。至於這條街爲什麼要叫柳巷?似乎也成爲一個謎,難覓真諦。不過,在老柳巷人的口中,卻代代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明朝皇基的開創者朱洪武——明太祖,在北伐滅元的戰爭中,揮戈直指元軍的軍事要塞——太原。駐紮太原的元軍,憑藉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優勢,以逸待勞,垂死固守。明西征大將軍常遇春,爲了解守敵詳情,遂親自化裝成樵夫,混進太原城臥底。不料,事不機密,常遇春的行跡被元軍探子探得 。當他剛剛穿過太原城東門外的橋頭街 ,混進朝曦門時,就被元軍伏兵四面包抄。常大將軍急迫之中,殺開一條血路,拐入城牆根下的一條小巷,鑽進巷北的一個破舊小院。

這所殘頹的小院裏,只住着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婦人柳氏。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殘殺,兒子又被元軍抓夫,一去不歸。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統治者。她見這位樵夫被元兵追殺,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進了後院的柴垛中。追兵闖入院中搜尋,柳氏裝聾作啞,將他們哄走。

常大將軍獲救後,深謝老人救命之恩。臨別時,他順手摘下院中樹上的一根柳枝,交給柳氏說:“老媽媽,這裏不久要打仗了。爲不使您老再遭戰火,請把它插在街門上,明朝大軍見到柳枝後,便會盡心保護。”

不過幾日,明軍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見戰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鄰難逃戰劫,遂走家串戶,告訴衆鄰,各取柳枝插於門首。由於常遇春深清了城中敵情,安排了內應坐探,明軍裏應外合,迅速拿下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軍士兵,按常大將軍的命令,看到門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護,秋毫無犯。

戰後,衆街坊爲了感謝柳氏,也爲了紀念太原的光復,便把門首的柳枝,植入門前街畔。這些柳枝便生根、抽技、發芽、吐翠。插入街頭巷尾的柳枝,隨着時光的推移,長成了小柳樹、大柳樹、老柳樹。從春到夏,從夏到秋,這條不起眼的小巷,綠柳成蔭,枝條煙娜,涼爽愜意。於是,一個美麗的街名“柳巷”,來到了太原的大地上。

傳說,往往揭示着歷史。據地方誌書的記載,柳巷起初並不是一條繁華的大街,而是一條院落破舊的市井小巷,居住着飽經風霜的窮苦市民。是清光緒帝中葉的那一場大水患,淹沒了城南和南關城的商市街巷,商賈們才逐漸向柳巷、橋頭街一帶遷轉,使這條僻靜、蕭條的小巷,變成店鋪毗連、行商坐賈雲集的鬧市。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後的二十多年中,柳巷的商品貿易迅速發展,成爲太原當時的商業中心。“大隆祥”、“慶記”等五大綢緞莊,在這裏競爭;“大興茂”、“志成”、“福利生”、“慶華源”、“履華新”等鞋莊 ,在這裏角逐 ;“中華”、“中德”、“順天立”等藥行 ,在這裏爭衡 ;“恆隆源”、“東方德永”、“近億號”、“三和興”、“三義永”、“稻香村”等菜店、茶莊、點心鋪、水果鋪,在這裏發跡。享有盛譽的“正大飯店”、“晉隆飯店”,在這裏新建洋式樓堂,烹炒中西大菜,經營豪華旅館,達官貴人多下榻消遣於此。

柳巷商市的畸型發展,急速膨脹,使不少京津豫冀的商賈們也慕名接踵而至。津商黃厚甫在河南經營的“華泰厚”服裝業,在柳巷開辦了太原的“華泰厚”;天津著名的“樂仁堂”大藥店,在柳巷建立了“樂仁堂”分店;冀賈兩兄弟集資,也在柳巷一隅,經營起“雙合成”食品店;……一時間短短的一條柳巷,變成了寸土寸金的商業大鬧市,雲集了四五十家商鋪。

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葉,日本侵略軍踐踏了太原,柳巷的店鋪紛紛倒閉,商賈大都破產,一派調蔽蕭條的景象,直到太原解放前夕,都難以恢復往日的元氣。

是新中國的誕生,挽救了瀕臨滅頂的太原商業和商市柳巷,使古老的柳巷又煥發出勃勃生機。尤其是80年代以來,老商號迅速恢復,新商店急速增加,商品之豐盛,種類之齊全,成交數額之巨大,超過了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問巷北之唐槐,你經歷了千餘載滄桑,問巷畔之明柳,你經歷了數百載磨難,可曾見過如今之盛世?你傾訴吧,向涉足於柳巷的每一箇中外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