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神話故事>

關於龍的神話故事

神話故事 閱讀(2.02W)

龍的傳說和龍文化是中國等一些東亞國家的歷史傳承,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徵之一。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龍的神話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龍的神話故事

  關於龍的神話故事:巧妹繡龍

從前,東海漁島上有個姑娘名叫巧妹。她從小愛繡花,天天繡,年年繡,越繡越愛繡,見啥繡啥。繡出紅蝦蹦蹦跳,帶出青蟹橫着爬,繡出魚兒搖尾巴,真是繡活啦!

有一年,海島大旱,五月不下雨,六月不颳風,七月不見一絲雲。火辣辣的太陽,曬得泥土龜裂,石頭冒煙,水井乾了,禾苗枯了,巧妹繡的牡丹花也枯謝了。

巧妹十分憂忠,飯吃不香,覺睡不安,人也消瘦了。母親心疼地問她:“女兒呀!你有啥心事,快對我說吧!”

巧妹抹着眼淚說:“你看,河水乾了,莊稼枯了;大人嘆苦,小孩哭渴,誰不憂愁呢!”

母親嘆了口氣說:“老天降旱災,凡人活受罰。這個月來,大家都到白龍溪去求雨,可是越求越旱,有啥辦法呵!”

巧妹說:“我想繡條龍,要是繡活了,讓繡龍噴水化雨,那有多好呀!”

母親爲了寬慰巧妹,順口附和說:“巧妹呀!你就繡吧!”

巧妹爲難地說:“唉!可惜我從來沒有看見過龍,怎麼繡呵?”

是呀!這龍是什麼樣於的呢?巧妹想呀想呀,就是想像不出。突然地想到白龍溪,既然大家都到那裏去求雨,說不定那裏真有龍哩!

  關於龍的神話故事:龍女拜觀音

在觀音菩薩身邊,有一對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財,女的叫龍女。

龍女原是東海龍王的小女兒,生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深得龍王的寵愛。一天,她聽說人間玩魚燈,異常熱鬧,就吵着要去觀看。

龍王捋捋龍鬚搖搖頭說:“那裏地荒人雜,可不是你龍公主去的地方呵!”龍女又是撒嬌又是裝哭,龍王總是不依。龍女嘟起小嘴巴:心裏想道:你不讓我去,我偏要去!好容易捱到三更天,便悄悄溜出水晶宮,變成一個十分好看的漁家少女,踏着蒙隴月色,來到鬧魚燈的地方。

這是一個小漁鎮,街上的魚燈多極啦!有黃魚燈、鰲角燈、章魚燈、墨魚燈、鯊魚燈,還有龍蝦燈、海蟹燈、扇貝燈、海螺燈、珊瑚燈……龍女東瞧瞧、西望望,越看越高興,有時竟忘情地往人羣裏擠。不一會來到十字路口,這裏更有趣哩!魚燈疊魚燈,燈山接燈山,五顏六色,光華璀璨。龍女似癡似呆地站在一座燈山前,看得出了神。

誰知這時候從閣樓上潑下半杯冷茶來,不偏不倚正潑在龍女頭上。

龍女猛吃一驚,叫苦不已。原來變成少女的龍女,碰不得半滴水,一碰到水,就再也保不住少女模樣了。

龍女焦急萬分,怕在大街上現出龍形,招來風雨沖塌燈會,於是不顧一切地擠出人羣,狠命地向海邊奔去。剛剛跑到海灘,突然“忽喇喇”一聲,龍女變成一條很大很大的魚,躺在海灘上動彈不得。

正巧,海灘土來了一瘦一胖的兩個捕魚小子,看到這條光燦燦大魚,一下子愣住了。

“這是什麼魚呀!怎麼會擱在沙灘上呢?”胖小子膽子小,站得遠遠的說:“從來沒有看過這種魚,怕是不吉利,快走吧!”

瘦小子膽子大,不肯離去,邊撥弄着魚邊說:“不管它是什麼魚,扛到街上去賣,準能賺筆外快用用?”兩人嘀咕了一陣,然後扛着魚,上街叫賣去了。

關於龍的神話故事:雙龍峽

很久很久以前,鐵棺峽出口寬谷地帶,土地肥襖,有幾十戶鄉民在這勤勞耕種,過着不愁吃喝的安定生活。

峽谷東岸的山洞中,盤踞着一條黃龍,它歷經了三百多年的修煉,和附近鄉民相處和善,見難相助,有救必應,當地黎民對他十分敬仰。每逢天旱,人們便成羣結隊的來到洞前求雨。黃龍爲了滿足鄉民需要,便從洞中吐出一股股紫霧,紫霧冉冉上升到天空,很快凝成一團團烏雲。傾刻,雷聲隆隆,大雨傾盆,使峽谷莊稼五穀豐登。鄉民爲了感激黃龍神恩,便在黃龍洞前,立廟祭祀。

不知又過了多少年,西岸山洞中,住進了一條烏龍。它經過百餘年修煉,開始有了一些道法,見黃龍洞前香火很旺,祭品繁多,不禁眼饞起來。心裏暗想:哼!黃龍有多大的本事,你們那麼尊重它,不把我看在眼裏,好嘛,讓我施展法術給你們看看,那時你們就會來求我了。於是,烏龍開始作威起來。這時,剛巧遇上天旱,它就乘機火上加油、口吐火焰,使田乾地裂,莊稼枯黃,人畜因熱而生病的不少。黃龍得知此事,忙布雨解危,使烏龍的陰謀未能得逞。就這樣反覆幾次較量,都是黃龍化險爲夷。烏龍見黃龍處處與它作對,十分氣惱。

一天,烏龍來到黃龍洞外威脅黃龍說:“你快把洞府讓出,不然叫你葬身洞窟,後悔莫及!”面對烏龍的無理威脅,黃龍以好言相助:‘修煉便民’是我們的正本,你這樣作惡害人是不對的。驕橫無理的烏龍大吼:“少說廢話,今天讓你看看我的厲害!”話剛落音,烏龍就口噴一團紅光,隨着一聲巨響,頓時廟宇倒塌,連整個洞府也晃動起來。黃龍被激怒了,從洞中衝出,與烏龍廝殺起來。兩龍騰空,相互伸長龍爪,你抓我咬, 各自施展絕招。好一場惡鬥,只殺得天昏地暗,經過九九八十一個回合,烏龍由於修練功夫不如黃龍,漸漸不支,且戰且退,鱗甲被打落得滿峽谷都是。至今人們看到寧河中的五彩石,傳說就是兩龍相鬥時掉下的鱗甲變成的。

正當烏龍戰敗被擒,連連呼救求饒的時候,恰巧觀音大士雲遊到此,問明瞭原固,訓斥了烏龍,勸阻黃龍手下留情,要兩龍合好,同住一個洞中,共同修煉仙道,爲民除害。

鄉民們見黃龍一心爲民施雲布雨,烏龍也改邪歸正了,又集資重新修起了廟宇,取名“雙龍廟”,兩龍逢旱施雨;遇澇放晴。鄉民們把峽谷耕耘得青翠欲滴,莊稼喜人,生活一天天的好起來。

明朝文學家楊慎(號升庵),路過三峽時,聽到鄉民們紛紛稱頌雙龍利民功績,欣然揮毫留下了“護峽佑民”四個大字。人們把這四個字做成一塊金匾,懸掛於雙龍廟中,以表彰二龍。爲此,這段峽谷也叫“雙龍峽”。

關於龍的神話故事:錦線女龍

在定海紫微地方,流傳着一個“錦線女龍”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狹門山坳裏,住着一戶人家。家中母女兩口,母親韓氏,女兒姓鄭名繡 花。鄭繡花心地善良,勤勞聰明,描龍繡花,巧奪天工。她繡的鳳好像會飛上天,她刺的花 能引來羣羣蜜蜂,她描的龍看上去隱隱會動。繡花姑娘在遠近一帶出了名,母女倆就靠幫人 刺繡苦度時光。

有一年夏天,滴雨不見,莊稼枯死了,水井乾涸了。繡花心裏着急呀!

她想!人人都說龍會化雨,我何不繡條龍,或許真能降下甘霖解救旱情。於是她找出一 條白絹,穿銀針,引綵線,一針針,一線線,認認真真地繡起龍來。繡呀繡呀,白天繡,夜 裏繡,茶不喝,飯不思,一刻不停地繡。整整繡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繡出了一條色彩斑爛 的錦龍,橙角紅須,黃鱗金爪,栩栩如生,真像活龍一樣美!

錦龍繡成了,繡花又好不容易從山溝裏找來一盆清水,恭恭敬敬把錦龍放進水盆,供在 自己繡房的窗臺上。繡花每日每夜守着它,祈禱錦龍早日降神雨。

一天,母親來到繡花房中,見女兒精疲力盡地伏在窗臺上,想叫女兒上牀休息。韓氏走 近窗臺,猛見盆中錦龍張牙舞爪地在遊動,嚇得她啊地一聲驚叫,繡花驚醒過來見母親驚恐 萬狀地端着水盆要往窗外倒,慌忙伸手奪過水盆。母親說:“盆裏有妖怪!”說着又來奪水 盆。繡花不讓,轉身躲開,不料手上一滑,水盆掉到地上。只聽得轟隆一聲響,摔下水盆的 地方頓時變成了一個水潭,這就是現在的“洞底府龍潭”。

繡花一見盆子砸,錦龍沒了,一陣心痛,哇地一聲哭喊,跳進水潭去撈錦龍。說也奇 怪,繡花在水潭裏一陣翻滾,頭上居然長出兩隻角來。眨眼間,潭裏騰空飛出一條七色錦 龍。韓民一看着了慌,以爲是妖怪抓走了女兒,就拚命地抓住龍爪不放。可是,龍越騰越 高,她一鬆手,只見龍爪上掉了一件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女兒的繡花鞋。那鞋子不偏不 倚跌落在一株大樹下。韓氏正想去拾,只聽嘩啦啦一聲,槐樹下涌出一口泉水井,這就是現 在的紫微詹家的槐樹井。

錦龍騰空而去,一直飛向大海。快到海邊了,錦龍就地一滾,滾出一條河道來,河水譁 譁流向田野。母親捨不得女兒,連哭帶跑追向海邊,一邊追一邊喊:“繡花回來呀!綺花回 來呀!”母親一聲喊,錦龍一回頑,河道就彎一彎。母親喊女十三聲,錦龍回頭十三次,河 道彎了十三彎,這就是如今的墩頭大浦十三灣。

母親喊到第十四聲,只見錦龍縱身躍入大海。母親想見女兒,一直爬上山嶺尖呆呆地眺 望大海,這嶺就是如今的紫微望海嶺。 從那以後,紫微一帶有潭有井,有泉有河,人們再也不愁久旱無雨了!

因爲錦龍是繡花姑娘變的,所以當地百姓都叫她“錦線女龍”。

關於龍的神話故事:管家老龍

舟山島上有個大展莊,大展莊裏有個翁家坳,翁家坳後面有座鄭家山,鄭家山上有一個小小的龍潭,龍潭裏面住着一條老龍。這條老龍每逢乾旱不雨的夜晚,總要用龍角頂出一把骨排椅,到龍潭邊上坐一坐,看一看,察看天象,假如大展莊上田水乾了,吃水少了,他就把身子一彎,將頭伸到龍潭裏,吸一口水,朝大展上空一噴,立即下起雨來。大展莊的百姓,年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莊上的人都說,這是鄭家上老龍行及時雨的結果呢!

鄭家山那個龍潭,上口小,下口大,潭的四面精光滴滑,深不見底,直通東海大洋。鄭家山老龍長年累月住在這個龍潭裏,深居簡出,他的結拜兄弟釣門港老龍,常勸他換個大地方,他總是含笑謝絕了。他說這個龍潭雖小,卻能在山頂遠望普陀山佛國風光,在潭中能閉目養神,生活倒也過得清閒。

有一天夜裏,老龍忽然覺得神思不寧,坐臥不安。他披衣起來,步田龍潭,站立在鄭家山上,極目遠眺。只見北邊天際殺氣瀰漫,星月無光。

老龍急忙跳上雲端,定睛望去,原來是金兵把棗陽城圍得水泄不通。城內宋營裏,兵斷水,馬斷草,眼見將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這可把他難住了。去解危吧!難免要聞殺戒;不去解危吧!又不忍城破民遭殃。他左思右想,決定去找釣門港老龍商量。

釣門港面對東海大洋,海寬水深,釣門港老龍身居龍宮,逍遙安閒。這時,他正坐在龍宮裏,笙蕭歌舞,飲酒尋歡。聽說鄭家山老龍來了,連忙起身相迎,端杯斟酒,殷勤款待。

鄭家山老龍哪有心思飲酒,急忙將來意告訴釣門港老龍,約他同去棗陽城解危。釣門港老龍聽了,竟哈哈大笑起來說:

“上有玉帝,下有百姓,此事非我所管,大哥何必自找苦吃呢?”

鄭家山老龍聽了很不是味道,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他當即告辭出來,靜靜駕起祥雲,向棗陽城而去。

過東海大洋,越過高山峻嶺,到了棗陽上空。他按下雲頭搖身一變,變成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翁,挑着一擔東西急匆匆向宋營走去。到了棗陽城下,被一個守城門的宋兵攔住去路:

“喂!老頭,不準過去!”

老翁喘着氣抹着汗說:“我是給你們送東西來的,快讓我進城吧!”

宋兵一聽送東西,倒是很興奮,可是仔細盯量一番:前頭是一桶清水,後頭是一小捆稻草,再也沒別的東西。那個宋兵哭笑不得,搖了搖頭說:

“老頭呀!你是一片好心,可是這一點水不夠十人喝;這一捆草不夠一匹馬!”

老翁朗聲笑道:“軍情緊急,先用着再說吧!”邊說邊挑擔進了城。

城內宋兵和百姓聞訊擁來,這個舀一勺清水,喝下去清涼甘甜,精神百倍;那人扯一把稻草,戰馬吃了,迎風嘶鳴,威風凜凜。那一小桶水任憑千人舀萬人喝,就是不見淺一點:那一小捆草,任憑了多少匹戰馬,總是不見少一點。於是士兵們一涌而上,擡水的擡水,挑草的挑草,霎時間兵營里人歡馬也叫,熱鬧非凡。

棗陽城裏有了水,有了草,一下子兵強馬壯,意氣風發。城內兵民又驚異又感激,紛紛詢問這個白髮老翁:“你老人家尊姓大名?何居何地?”

老翁回答說:“我姓鄭,家住舟山府大展莊翁家坳。”

第二天,宋營開城決戰,把金兵打得大敗而逃。宋兵絕處逢生,反敗爲勝,更加崇敬那個白髮老翁,可足四處尋找,哪裏還有他的蹤影!帶兵的將軍只得據實奏明宋王,爲老頭請功。宋王聽了,感慨不已,下旨欽差查尋此人,當面封賞。

欽差奉旨出京,過關穿城,棄馬登舟,越過東海大洋,穿越釣門港,到了大展的茅洋埠頭上岸,坐了八人大轎,鳴鑼開道,向翁家坳來。到了村口,見有個駝背老人在挑水,連忙上前問話:

“喂!老頭,村上可有一位姓鄭的老公公?”

駝背老人原是鄭家山老龍所變,他不要封賞,也不願離開鄭家山,於是笑笑答道:“翁家坳裏統統姓翁,哪有姓鄭的老公公!”

那個欽差大臣本來就不滿足這份苦差事,現在聽駝背老人這麼一講連忙傳下話來:“既然無此老人,我們回去吧!”

於是,大隊人馬原路返回。官船到了釣門港,忽然風浪大作,烏雲遮天,官船隻得拋下船錨。可是錨剛拋下,海面就風平浪靜,船一起錨,風浪又來了。如此反反覆覆,嚇得大官小官面如土色。欽差大臣究竟比別人高明,見此情形,連忙合掌禱告:

“要是棗陽城解危的老翁是此地神靈,即請平風息浪!”話音剛落,風浪靜息了。”

欽差當即宣讀皇上詔封果然,官船就平平穩穩開走了。原來興風作浪的正是釣門港老龍。他聽說皇帝來封鄭家山老龍,心裏酸溜溜的;一看沒有封到鄭家山老龍,真是喜出望外。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他就來攔路討封。

如此情景,鄭家山老龍看得一清二楚,不覺感嘆地說:

“有危不救,討封爭先,真乃小人也!”

他未爲富貴所動,依舊住在鄭家山的龍潭裏,經常用龍角頂出一把骨排椅,在龍潭邊上坐一坐,察看天象,爲大展莊行雨賜福,所以大家都稱他爲“管家老龍”。

  關於龍的神話故事:青石龍

岱山島有一塊岸礁,彎彎曲曲伸向大海,遠遠看去,活像一條石龍,當地漁民都叫它“石青龍”,據說這是被海龍王鎮在這裏的青龍的遺骸。

很久以前,青龍在東海龍宮裏當侍衛將軍,這位青龍將軍對上有令則行,對下有求必應。有時還變作者漁翁,到岸上察看民情。若是島上田地龜裂,百姓受災,便偷偷吸來東海水,化作雨露,解救民間乾旱之苦。因此,當地百姓都很敬重他。

有一次,玉皇大帝下旨,要在東海水晶宮挑選一名得力將領到天庭任職。海龍王忍痛割愛,把自己最得意的青龍將軍送上去。青龍動身那天,海龍王一直送到海面,並對青龍說道:

“我特地推選將軍榮升,望你到了天庭後,不要忘了東海龍宮這個出生之地!”青龍再三拜謝而去。

青龍上天之後,玉皇大帝封他爲靈霄寶殿的值殿將軍。頭幾年,青龍像在東海龍宮一樣,對上下左右應付自如,日子倒也過得不錯。後來,他認識了皇母娘娘身邊的一位宮女白虎星,平時常有接觸,天長日久,雙方漸漸產生了愛慕之情,一見面總是含情脈脈地眉來眼去。但天庭法規森嚴,無法在一起傾訴衷情,日子一長,他倆越來越感到天庭的不自由。

有一天,青龍星和白虎星在後宮服侍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時,又一次見面了。這一回,他倆見四下無人,便壯着膽搭了腔。兩人真是情投意合,約定在王母娘娘壽筵之夜,衆天神赴蟠桃盛會之際,一同私奔凡間,永結伴侶。

好不容易等到這天,他倆偷偷溜出西天瑤池,急匆匆奔到南天門。正在高興之際,不料從靈霄殿傳來陣陣鐘鼓聲,南天門砰的一聲關上了,四大金剛攔住了他們的去路。

龍的傳說和龍文化是中國等一些東亞國家的歷史傳承,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徵之一。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龍的神話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龍的神話故事:巧妹繡龍

從前,東海漁島上有個姑娘名叫巧妹。她從小愛繡花,天天繡,年年繡,越繡越愛繡,見啥繡啥。繡出紅蝦蹦蹦跳,帶出青蟹橫着爬,繡出魚兒搖尾巴,真是繡活啦!

有一年,海島大旱,五月不下雨,六月不颳風,七月不見一絲雲。火辣辣的太陽,曬得泥土龜裂,石頭冒煙,水井乾了,禾苗枯了,巧妹繡的牡丹花也枯謝了。

巧妹十分憂忠,飯吃不香,覺睡不安,人也消瘦了。母親心疼地問她:“女兒呀!你有啥心事,快對我說吧!”

巧妹抹着眼淚說:“你看,河水乾了,莊稼枯了;大人嘆苦,小孩哭渴,誰不憂愁呢!”

母親嘆了口氣說:“老天降旱災,凡人活受罰。這個月來,大家都到白龍溪去求雨,可是越求越旱,有啥辦法呵!”

巧妹說:“我想繡條龍,要是繡活了,讓繡龍噴水化雨,那有多好呀!”

母親爲了寬慰巧妹,順口附和說:“巧妹呀!你就繡吧!”

巧妹爲難地說:“唉!可惜我從來沒有看見過龍,怎麼繡呵?”

是呀!這龍是什麼樣於的呢?巧妹想呀想呀,就是想像不出。突然地想到白龍溪,既然大家都到那裏去求雨,說不定那裏真有龍哩!

  關於龍的神話故事:龍女拜觀音

在觀音菩薩身邊,有一對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財,女的叫龍女。

龍女原是東海龍王的小女兒,生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深得龍王的寵愛。一天,她聽說人間玩魚燈,異常熱鬧,就吵着要去觀看。

龍王捋捋龍鬚搖搖頭說:“那裏地荒人雜,可不是你龍公主去的地方呵!”龍女又是撒嬌又是裝哭,龍王總是不依。龍女嘟起小嘴巴:心裏想道:你不讓我去,我偏要去!好容易捱到三更天,便悄悄溜出水晶宮,變成一個十分好看的漁家少女,踏着蒙隴月色,來到鬧魚燈的地方。

這是一個小漁鎮,街上的魚燈多極啦!有黃魚燈、鰲角燈、章魚燈、墨魚燈、鯊魚燈,還有龍蝦燈、海蟹燈、扇貝燈、海螺燈、珊瑚燈……龍女東瞧瞧、西望望,越看越高興,有時竟忘情地往人羣裏擠。不一會來到十字路口,這裏更有趣哩!魚燈疊魚燈,燈山接燈山,五顏六色,光華璀璨。龍女似癡似呆地站在一座燈山前,看得出了神。

誰知這時候從閣樓上潑下半杯冷茶來,不偏不倚正潑在龍女頭上。

龍女猛吃一驚,叫苦不已。原來變成少女的龍女,碰不得半滴水,一碰到水,就再也保不住少女模樣了。

龍女焦急萬分,怕在大街上現出龍形,招來風雨沖塌燈會,於是不顧一切地擠出人羣,狠命地向海邊奔去。剛剛跑到海灘,突然“忽喇喇”一聲,龍女變成一條很大很大的魚,躺在海灘上動彈不得。

正巧,海灘土來了一瘦一胖的兩個捕魚小子,看到這條光燦燦大魚,一下子愣住了。

“這是什麼魚呀!怎麼會擱在沙灘上呢?”胖小子膽子小,站得遠遠的說:“從來沒有看過這種魚,怕是不吉利,快走吧!”

瘦小子膽子大,不肯離去,邊撥弄着魚邊說:“不管它是什麼魚,扛到街上去賣,準能賺筆外快用用?”兩人嘀咕了一陣,然後扛着魚,上街叫賣去了。

關於龍的神話故事:雙龍峽

很久很久以前,鐵棺峽出口寬谷地帶,土地肥襖,有幾十戶鄉民在這勤勞耕種,過着不愁吃喝的安定生活。

峽谷東岸的山洞中,盤踞着一條黃龍,它歷經了三百多年的修煉,和附近鄉民相處和善,見難相助,有救必應,當地黎民對他十分敬仰。每逢天旱,人們便成羣結隊的來到洞前求雨。黃龍爲了滿足鄉民需要,便從洞中吐出一股股紫霧,紫霧冉冉上升到天空,很快凝成一團團烏雲。傾刻,雷聲隆隆,大雨傾盆,使峽谷莊稼五穀豐登。鄉民爲了感激黃龍神恩,便在黃龍洞前,立廟祭祀。

不知又過了多少年,西岸山洞中,住進了一條烏龍。它經過百餘年修煉,開始有了一些道法,見黃龍洞前香火很旺,祭品繁多,不禁眼饞起來。心裏暗想:哼!黃龍有多大的本事,你們那麼尊重它,不把我看在眼裏,好嘛,讓我施展法術給你們看看,那時你們就會來求我了。於是,烏龍開始作威起來。這時,剛巧遇上天旱,它就乘機火上加油、口吐火焰,使田乾地裂,莊稼枯黃,人畜因熱而生病的不少。黃龍得知此事,忙布雨解危,使烏龍的陰謀未能得逞。就這樣反覆幾次較量,都是黃龍化險爲夷。烏龍見黃龍處處與它作對,十分氣惱。

一天,烏龍來到黃龍洞外威脅黃龍說:“你快把洞府讓出,不然叫你葬身洞窟,後悔莫及!”面對烏龍的無理威脅,黃龍以好言相助:‘修煉便民’是我們的正本,你這樣作惡害人是不對的。驕橫無理的烏龍大吼:“少說廢話,今天讓你看看我的厲害!”話剛落音,烏龍就口噴一團紅光,隨着一聲巨響,頓時廟宇倒塌,連整個洞府也晃動起來。黃龍被激怒了,從洞中衝出,與烏龍廝殺起來。兩龍騰空,相互伸長龍爪,你抓我咬, 各自施展絕招。好一場惡鬥,只殺得天昏地暗,經過九九八十一個回合,烏龍由於修練功夫不如黃龍,漸漸不支,且戰且退,鱗甲被打落得滿峽谷都是。至今人們看到寧河中的五彩石,傳說就是兩龍相鬥時掉下的鱗甲變成的。

正當烏龍戰敗被擒,連連呼救求饒的時候,恰巧觀音大士雲遊到此,問明瞭原固,訓斥了烏龍,勸阻黃龍手下留情,要兩龍合好,同住一個洞中,共同修煉仙道,爲民除害。

鄉民們見黃龍一心爲民施雲布雨,烏龍也改邪歸正了,又集資重新修起了廟宇,取名“雙龍廟”,兩龍逢旱施雨;遇澇放晴。鄉民們把峽谷耕耘得青翠欲滴,莊稼喜人,生活一天天的好起來。

明朝文學家楊慎(號升庵),路過三峽時,聽到鄉民們紛紛稱頌雙龍利民功績,欣然揮毫留下了“護峽佑民”四個大字。人們把這四個字做成一塊金匾,懸掛於雙龍廟中,以表彰二龍。爲此,這段峽谷也叫“雙龍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