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歷史故事>

教育孩子的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 閱讀(2.44W)

縱觀歷史傳承,每一歷史事蹟無一不是通過歷史故事源遠流長,下面這些是小編爲大家推薦的幾篇教育孩子的歷史故事。

教育孩子的歷史故事

教育孩子的歷史故事1:廉潔自持 忠信是仗

不是每座城市,都能擁有足夠厚重且光華耀世的政治文化標誌。很幸運,一部綿亙千年的柳州歷史,有柳宗元其人,也有他爲官四年留下的政治思想和燦爛文化。

柳宗元是唐代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曾任柳州刺史,今天的柳州人民還稱他爲“老市長”。柳州有一着名風景區大龍潭,其中有一深潭名“雷潭”(雷塘)。潭約一畝見方,三面峭壁環抱,清泉淙淙,冬暖夏涼。此乃柳宗元當年禱雨處,築有“禱雨亭”,亭內立石碑一方,刻有《雷塘禱雨文》。因爲公務的關係,我對柳宗元所作的《雷塘禱雨文》格外鍾情,每每讀來,總讓我感受良多,回味無窮。尤其是“廉潔自持,忠信是仗”八個字,穿越了千年的時光,依舊擲地有聲。

據記載,唐元和十年(公元820xx年)六月,柳宗元到柳州後遇到大旱。按照當地的習俗,他率衆前往雷塘舉行祭神求雨活動並作此祭文。祭文分爲兩段。第一段點明主題,說明爲什麼要到雷塘祈雨。其中一句這樣寫道:“神惟智知,我以誠往;欽茲有靈,爰以廟饗;苟失其應,人將安仰?”意思是說,神靈以大智通曉事理人情,我以虔誠的心意前往拜望。人們欽佩神靈能夠感應,纔會修建廟宇來侍奉神。可是如果連神都失掉了靈驗,百姓還有什麼仰仗?柳宗元愛民而敬天,以其仁愛之心爲民求雨,每當讀到這幾句時,我總會被“老市長”的誠意所感動,神靈有知安能不爲所動?祭文第二段是以地方長官的身份向上蒼作出承諾。柳宗元以其人格向上天起誓:“廉潔自持,忠信是仗,苟有獲戾,神其可罔!”即,我以廉潔來要求自己,以忠信來爲人處世。如果我柳宗元有什麼罪孽和過錯,神可以降罪於我!這誓言充分展現了一位古代官員謙恭爲民、恪守廉潔的精神境界。

元和十四年(公元820xx年)十一月初八,年僅47歲的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因爲一心爲民、兩袖清風,柳宗元家中沒有積蓄,家人無力治喪,靈柩被停放在他生前喜愛的羅池的西北側。到了第二年,由老鄉裴行立和好友劉禹錫等幫忙籌措了喪葬費用,纔將柳宗元的靈柩運回老家山西下葬。“老市長”切實踐行了自己對上蒼許下的諾言。

柳宗元的廉潔自持、爲民務實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留下了千古的好名聲。他死後三年,柳州人爲其立祠紀念,與他相關的柳侯祠、柳侯衣冠墓、柑香亭、羅池等一大批古蹟和文物也都被後人呵護至今,成爲柳州的歷史文化象徵。

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四年,重修文廟,傳播儒學,教化民衆,改革弊政,解放奴婢,種柑植柳,開荒挖井,發展生產,他的“民本”思想對後世官員有着深遠的影響。在柳宗元看來,官吏自當爲民服務,“爲民之役”。這一爲官理念在封建社會無疑是相當超前的。對於官員來說,最能體現其價值的就是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百姓的安居樂業,這正是柳宗元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是清官是貪官,民心是秤;爲正氣爲邪氣,自己爲砣。作爲領導幹部,想事情、做決策,都應該自覺把人民羣衆擺在首位。只有把羣衆的事情放在心上,羣衆纔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如果黨員幹部不是圍着百姓轉、爲着百姓想,而是處處爲個人打算,事事爲滿足一己私利,這樣的幹部肯定會出問題。心不正則行不正,心不清則手不清,這樣的教訓難道還少嗎?

以身作則、廉潔自律,是我們黨對廣大黨員幹部的一貫要求,也是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基礎。清正廉潔,對黨員幹部而言不僅是人格要求,更是一種政治責任。我們正處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歷史時期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嶄新階段,面對市場經濟這把“雙刃劍”,黨員幹部更要自覺地把廉潔自律作爲一種人生追求、一種精神境界、一種行爲習慣和一種實踐能力,敢於響亮地喊出“向我看齊,對我監督”。如果領導幹部都能“廉潔自持”,百姓有心安能不爲所動?

教育孩子的歷史故事2:“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綸

施世綸系清朝康熙年間收復臺灣的靖海侯施琅的次子。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年僅27歲的施世綸就任泰州知州。康熙二十八年,他被提拔爲揚州知府。當時,揚州一帶民間爭訟頗多,但施世綸經辦的案件,既無久拖不決,更無冤假錯案,他長於斷案的美名由此遠播。施世綸爲官幾十載,始終廉己恤民,剛正不阿,身體力行,勤於政事,深受民衆愛戴,曾被康熙皇帝譽爲“天下第一清官”。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施世綸升任江寧知府,管轄上元、江寧等八個縣。他到任後,立即革除舊規,嚴懲貪吏,民衆安居樂業。就在這時,他的父親施琅病故,按禮制他必須離職三年,回家丁憂守孝。他臨行之日,數萬民衆伏道挽留,捨不得他離去。他自然無法允請,於是民衆就每人自捐一文錢,在府衙門前建亭以示懷念,取名“一文亭”。捐錢的民衆說:“施大人爲民父母,卻不濫取民一文,我等自捐一文建一文亭,就是永遠記住這個一文不取的清官啊!”這個故事在《清史稿·施世綸傳》中有所記載。

施世綸晚年曾任江蘇漕運總督,這個職位在一些貪官看來是個肥缺,他的幾個前任歲入白銀都在百萬兩以上。施世綸不但分文不取,僅靠薪俸度日,而且身體力行,深入漕運基層,整肅漕運中的敲詐剋扣、藏貨納贓、中飽私囊等痼疾,使漕政風氣煥然一新。康熙帝聞知後,感嘆說:“施世綸真乃天下第一清官也!”

有一年,施世綸奉命去陝西協助陝甘總督鄂海督辦軍餉,時逢陝西大旱,饑荒嚴重。在督辦軍餉時,他發現鄂海和西安、鳳翔兩地知府借災情大肆貪污,導致當地糧食儲備空虛,於是立即具疏參劾。鄂海得知施世綸的兒子在任知府,歸自己管轄的消息後,便以此要挾,暗示施世綸若參劾,即要他兒子的性命。施世綸坦然一笑,厲聲斥責說:“我從做官那天起,連自己的命都不看在眼裏,還怕你謀害我兒子嗎?”他堅持上疏,鄂海等人後來受到了懲辦。

由於長期勞累,施世綸早已病患纏身,康熙六十一年四月,他向朝廷辭官,但被康熙挽留。同年五月,施世綸卒於淮安任上,終年64歲。

教育孩子的歷史故事3:關於包拯的廉潔故事

包公名包拯,是一個人人知曉的大清官。包公的廉潔主要表現在不收賄賂與生活節儉方面。

包拯是宋朝人,母親是一位大夫,醫術高明,救死扶傷。包公小時候經常聽說書,最狠貪官污吏,從小立下壯志,考取一個功名,爲百姓申冤,做主。在他的努力下,終於考上了,做了一個縣官。自從他當官後,堅持自己做官的原則,不貪贓枉法,不收受賄賂……

曾有這樣的一件事一直在百姓嘴中稱讚,也使包拯做了開封府的府尹,懲殲除惡。

有一個國舅仗着自己是皇親國戚,貪髒枉法,收受賄賂,無惡不作,賭博更是他的最愛。這個貪官被包公知道了,他要爲民除害,把國舅抓了起來,押回府第。起初,國舅還很不在乎,可當他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包拯之後,囂張的氣陷馬上不見蹤影,跪在地上求饒,並邀請包拯到府中一次,說是自首,其實是想賄賂包拯,但包拯並不知道,還是取了一次國舅府,到了國舅府,國舅親自出來迎接,和藹可親,全無平時兇惡的樣子。

國舅與包公坐在花園的石凳上閒聊,聊包公的瑣事。包公感到很納悶,聊了一會兒,國舅擡出幾隻箱子,指着箱子說:“這是一點小意思,請你笑納。”包拯打開奇怪的箱子,全是白花花的銀子。暗想:莫非國舅不是自首,是想賄賂本官,但還不露聲色的對國舅說:“小人不明白國舅爺的意思。”

國舅爺見包拯揣着明白裝糊塗,就直言到:“包大人,只要你放過我,不查下去。”他頓了頓,撇了一眼包拯,繼續說道:“這些銀子就全歸你所有,另外還有酬謝,金銀任你選,姑娘任你挑,包夫人我一定讓她吃好住好,養的白白胖胖,少了一根汗毛,你找我算帳,榮華富貴永享不盡。

你說怎麼樣?”國舅爺以爲包拯一定受不了這種誘惑,滿口答應,但包拯的回答讓他出乎意料。“國舅,做官只爲民,不爲財,您說要自首,現在看不是。”說完,包拯大步走出國舅府,回去後秉公處理。

包公在巨大的誘惑面前能拒絕,這不是廉潔是什麼呢?

包拯在生活方面與其他的官員截然不同,也非常清廉。他從不吃大魚大肉。包拯每月用80%的錢捐給窮苦百姓。

自己坐的轎子也與別人不同,別的官員的轎子富麗堂皇,光彩奪目;而包拯他坐的轎子是用麻布遮住,破破爛爛的。而且他平時也經常步行,難得一次坐官轎。

別的官員除了官服外,還有許多衣服,綾羅綢緞,戴着許多玉器,而他穿的只是粗布麻衣,甚至有時候衣服上補了好幾個補丁,襪子穿破了好幾次,都捨不得扔掉。

其他官員吃大魚大肉,山珍海味,有時吃不完,還回扔掉。而包拯吃的只是清茶淡飯,有時吃剩了,還捨不得扔掉……

包公的廉潔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包公是古往今來做官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