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兒童故事>

經典成功故事【三篇】

兒童故事 閱讀(2.31W)

經典成功故事篇一:人生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

經典成功故事【三篇】

很久以前,爲了開闢新的街道,倫敦拆除了許多陳舊的樓房。然而新路卻久久沒有開式,舊樓房的地基在那裏任憑日曬雨淋。

有一天,一羣自然科學家來以了這裏,他們發現,在這一片多年來未見天日的地基上,這此日子裏因爲接觸了春天的陽光雨露,竟長出了一片野花野草。奇怪的是,其中有一些花草卻是英國人從來沒有見過的。它們通常只生長在地中海沿岸國家。

這些被拆除的樓房,大多是在羅馬人沿着泰晤士河進攻英國時建造的,大概花草的種子就是那個時候被帶到了這裏。它們被壓在沉重的石頭磚瓦之下,一年又一年,幾乎已經完全喪失了生存的機會。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旦它們見到了陽光,就立即恢復了勃勃生機,綻開了一朵朵美麗的鮮花。

小小的種子真令人驚歎,它們是如此的柔弱卻又如此堅韌,即使在沉重的磚瓦下壓上數百年,它們依然能夠保持自己鮮活的生命。一旦陽光照耀,一旦雨露滋潤,它們便又煥發出勃勃的生機。一粒種子,即使被埋沒數百年,依然蘊藏着生的希望;那麼一個人,當他處於困境時,又當如何呢?

有一年,一支英國探險隊進入撒哈拉沙漠的某個地區,在茫茫的沙海線裏跋涉。陽光下,漫天飛舞的風沙像炒紅的鐵砂一般,撲打着探險隊員的面孔。口喝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沒有了。這時,探險隊長拿出一隻水壺,說:“這裏還有一壺水,但穿越沙漠前,誰也不能喝。”

一壺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求生的寄託目標。水壺在隊員手中傳遞,那沉甸甸的感覺使隊員們瀕臨絕望的臉上,又露出了堅定的神色。終於,探險隊頑強地走出了沙漠,掙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極而泣,用顫抖的手擰開那壺支撐他們的精神之水--緩緩流出來的,卻是滿滿的一壺沙子。

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中,真正救了他們的,又哪裏是那一壺沙子呢?他們勢頭的信念,已經如同一粒種子,在他們心底生根發芽,最終領着他們走出了“絕境”。

事實上,人生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無論遭受多少艱辛,無論經歷多少苦難,只要一個人的心中還懷着一粒信念的種子,那麼總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讓生命重新開花結果。人生就是這樣,只要信念在,希望就在。

經典成功故事篇二:成功的門栓

你一定聽說過拍攝電視節目的時候,有一種職位叫場務。其實這就相當於雜工,搬搬攝影器材,做做簡單的木工,有時候也爬到很高的天花板上,往下撒碎紙片。

沒出名之前,中專畢業的他做過好幾年這樣的工作。每天定時開工不定時下班,24小時都傻乎乎地被人呼來喚去。而他,很滿意自己的工作。他沒有告訴過別人,他有些恐高,只是爲7讓別人能夠放心地把工作交給自己。

但是在節目中,唯獨有一個環節是他可以指揮別人的。在節目正式錄製前,導演一定要先拍好觀衆大笑或鼓掌的場面。他就在這個時候出場,站在一羣人前面,調整安排好觀衆的位置,然後帶頭大笑。他說,一場秀下來,他就好似一個傻瓜一樣需要笑幾十次。拍的鏡頭很好的時候,編導會走過來拍拍他的肩膀:“很好,笑得很好,再努力。”

於是,那期節目又多了一兩個特寫鏡頭是屬於他的。

1998年,他在一個冬日的上午跑去參加一檔節目的試鏡。那是一個以情動人的紀實節目,樣子憨厚的他穿上西裝,架着黑框眼鏡往那一坐,慢吞吞地念完7一段稿子。

不是因爲運氣好,也不是因爲他有後臺,他就這樣從一堆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爲了這個節日的當家主持。試鏡的前一夜,他在狹窄的洗手間裏對着鏡子練了一個通宵的表情,臨到早晨的時候因爲用眼過度已經很是疲憊。

那年他24歲,漸漸開始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在每週固定的時間收看他的節目。當然也有人看他不爽,一個節目的助理編導咬住他的學歷很鄙夷地說:“一箇中專生,憑什麼做熱播節目的主持人,他連英語都不會講。”

他聽了不說一句話。第二天錄製節目的時候分別用長沙話,湘潭話、株洲話、廣東話、武漢話,四川話、東北話、湘鄉話、常德話混雜在一起念稿子。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拿他的學歷說事,因爲沒有哪個主持人可以像他那樣把九種方言混雜起來還講得那麼地道。

他越來越紅,他的身價也一路飆升,有新聞說經過專業機構的評估他值2。4億。這個男人聽後,傻笑着說:“真的嗎?”

他就是湖南衛視的汪涵,一位名聲日隆的娛樂主持人。

【成功勵志故事的感悟】有記者問他成功的祕訣,他開始不好意思回答,最後終於還是說了:“專注地對待一件事,你總會打開成功的門栓。”

經典成功故事篇三:成功的對手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是美國耶魯大學的哲學博士。他除了在教學著書上頗有成就外,還是一位傑出的演講家,每年有數百場人生哲學講座。傅教授應邀在央視的《百家講壇》講《孟子的智慧》,在各大媒體講《易經》《老子》《莊子》等,反響強烈。四川汶川地震後,他親歷災區,多次進行公益演講。

我目睹過傅教授演講的風采。他風度儒雅,廣聞博見,最深奧的道理經他詮釋後,也變得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演講時,傅教授從不看底稿,彷彿是聊家常,娓娓道來。語言之簡練,措辭之嚴謹,讓人歎服。我常常想,如此了得的口才,是天生使然,還是後來練就的呢?

沒想到這個問題傅教授自己提出來了。一次演講中,他謙虛地說:有人問我,傅教授,你的口才還可以啊。傅教授說,也許大家都沒有想到,我小時候有很嚴重的口吃。

原來,傅教授小時候因爲模仿別人口吃,自己患上了嚴重的口吃。8歲到17歲,他在公開場合沒有講過一句話。他最怕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一回答問題,課堂上就會笑成一片,連老師也忍不住發笑。直到18歲,他才進行了正規的糾正與訓練。在一次國小同學的聚會中,有同學問他,你有沒有怨恨小時候我們對你的嘲笑?他回答,其實我很感謝命運給我的這個十字架。因爲口吃,他無法與人溝通,交不到朋友,只好在學習上格外賣力。從小到大,他的成績非常好,每次都是第一名。從國中到在美國讀博士,他都靠着獎學金生活。因爲口吃,他比別人更深刻地感受到語言的重要。當終於可以流暢地表達時,他無比珍惜自己說話的機會,希望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別人都願意聽,都聽得懂。

是口吃造就了他,讓他取得日後的成就,成爲享譽東南亞的演說家。其實我們不難想象,對一個孩子來說,口吃足以擊倒他,讓他自卑自閉,從此一蹶不振。幸運的是,他憑着倔強與勇敢,跨過了口吃的障礙,讓人生擁有了成功的輝煌。

【成功勵志故事的感悟】成功的對手是障礙,障礙無處不在。而真正的勇者,跨越障礙的過程,就是爲成功獲得更多動力的過程。